12

星期一, 3月 31

眼睛的故事 (4)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上次談到最近很多有關視錯覺 (visual illusion) 的研究提供給我們許多有關視覺心理學方面的新認知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趣的發現。普金遮 (Purkinje) 說過,感官的錯覺讓我們發覺知覺的真相。林格巴哈的閃爍方格 (Scintillating Grid of Lingelbach) 的視錯覺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視網膜的鄰近桿細胞 (cone cell) 在接受到黑白刺激時會產生互相壓抑的現像。這種錯覺稱為生理性視錯覺...

星期日, 3月 30

[牧函] 從證明到見證

寫作於2008/03/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要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可16:15)。從那個時候開始,主的門徒就這樣一人傳一人、一代傳一代的將主的福音傳遍天下,傳到現在。 到底主耶穌要我們如何去傳這古老、卻又永新的福音故事呢?我們如果回顧教會的宣道思想史,便會發現有幾種不同的想法與作法。 有的基督徒把福音視為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他們就像希臘的哲學家一樣,採用大家所能夠接受的合理前設...

[講道集] 小組系列(八):見證

寫作於2008.03.30作  者: 蔡茂堂 牧師經文  :  使徒行傳一章8節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是復活節,我們提到馬可福音有四種結尾,有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斷結尾,而我個人認為斷結尾可能是最接近當時情形的經文,當然在這背後還有一些研究。馬可福音若只停在第八節,今日就沒有教會,因為這個結尾是人的害怕、且不向任何人說任何話。但事實上,後來教會的確被建立與發展,那麼,究竟馬可福音第八節之後,要如何繼續增補?這是使徒行傳要告訴我們的,而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這兩個字:「見證」。我們今天的經文是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而為何我要講這個主題呢?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發覺人們強調的不是見證、而是証明,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一個很大的不同:從1930年起,整個世界的思維已走進後現代,但我們許多人仍很難跳脫現代的迷思,那就是什麼事情都要證明;然而,當時耶穌並非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證明我有復活」,而是說「你們要成為我復活的見證」,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功課。Ⅰ、引言:耶穌的阿媽 有一位母親,她的兩個女兒去上主日學,回來後,母親就問女兒說:「妳們的主日學老師叫什麼名字?」女兒回答:「我不知道老師叫什麼名字,但我知道她一定是耶穌的阿嬤」,母親問:「為何妳認為主日學老師是耶穌的阿嬤?」「因為我看她整天不停地在講耶穌。」不曉得你是否知道這個小故事的背後要表達什麼?平常當阿嬤的,會一直向別人說著她的孫子如何如何,那麼,我們傳講耶穌是否像這樣呢?如此喜歡講說祂的故事,這就叫作見證。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的背景在第3節,我以此來讓大家了解,耶穌基督復活以後、馬可福音的斷結尾之後,故事是如何的接下去:是在使徒行傳接下去的,「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徒1:3)所以耶穌有顯現讓門徒看見,而不是只有空墳墓做為結尾。耶穌讓他們看見許多次,長達四十天,並且耶穌知道他們那時對福音還不太清楚,就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講完後給他們一個囑咐:等候聖靈降臨、而後就能成為祂的見證。向他們顯現是第一件事,講說神國事是第二件,第三是要他們等候聖靈降臨,第四則是要作祂的見證。這是使徒行傳第一章開頭所講的,若你詳細看路加福音的最後,也是這樣寫的,只是描述方式有些不同。Ⅱ、復活的主作四件事1、...

星期日, 3月 23

[牧函] 馬可福音的結尾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近年來聖經考古學者所發現聖經古抄本中的馬可福音,有四種不同的結尾。這四種不同結尾的馬可福音古抄本,在馬可福音16章1-8節之前是完全一致的。在馬可福音16章8節之後,就有四種不同節尾方式的古抄本被保留下來。現代中文修訂本聖經就有將這四種結尾中的三種結尾表現出來。在馬可福音16章8節之後我們可以唸到這幾個字 “有些古卷另下列諸段”,然後就用括弧將9到20節包起來。然後在馬可福音16章20節之後,又有幾個字...

[講道集]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寫作於2008.03.23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  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23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

星期四, 3月 20

眼睛的故事 (3)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從上次的討論我們發現 網膜並不是像照相機底片那樣的一張平面 而是一個半球型的曲面 而且視野中的物體上面所發出或反射的光線 在經過晶狀體折射之後投影在網膜上面的影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 而且我們的網膜並不是一張成分均勻的底片 網膜的錐細胞對白天明亮的色光有反應 且集中於黃斑部的中心窩 桿細胞則分散於周邊 對於夜間昏暗的黑白光有反應 這些分布不平均的錐細胞與桿細胞將射入眼球光線的能量轉換成為神經衝動的能量 在網膜就經過兩極細胞與節細胞的接力傳遞 而將此神經衝動交叉傳往外側膝狀體...

星期一, 3月 10

眼睛的故事 (2)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上篇 "眼見為真" 引起有關靈界現象之討論 在進入這個討論之前 請容許我先從視覺現象 (visual phenomena) 說起視覺現象是很複雜的生理與心裡過程 從生理的過程來說 我們的視覺是由外面世界的光線射到眼睛中的視網膜 (retina) 所引起的神經衝動 (neuronal impulse) 經由視覺路徑 (optic pathway) 傳達視皮質 (visual cortex) 所產生的知覺.視網膜 是由最貼進脈絡膜 (choroid) 的外層桿細胞...

星期日, 3月 9

[牧函] 福音朋友

寫作於2008/03/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友誼佈道法 (Friendship Evangelism) 是近年來被很多教會接受的傳福音方法之一。當年安得烈在遇到耶穌之後,就介紹他的哥哥西門與耶穌認識 (約1:41-42)。西門後來成為耶穌最得力的門徒 (路22:32),也是建立初代教會的柱石 (加2:9)。腓力則是去找到他的好朋友拿但業,告訴他彌賽亞就是約瑟的兒子耶穌 (約1:45),拿但業不相信拿撒勒這個小鄉鎮會產生什麼偉大的宗教領袖,但是他卻在耶穌進行一次對話之後完全改變了他的想法,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眼睛的故事 (1) 眼見為真

眼見為真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主要是經由我們的五官所傳進大腦的五覺 (視, 聽, 觸, 嗅, 味), 在這五覺當中, 視覺可以說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因此科學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客觀的觀察 科學主義者相信: 眼見為真 (或是向相信上帝的人挑戰要他們把上帝拿來給我們看看) 這句挑戰透露出科學主義者的兩大認信 (Confession). 其一是他們相信眼睛能看見所有的存在 其二他們相信上帝是屬於可見的存在 前者是對人類眼睛能力的信心 後者是對上帝存在本質的認信 從眼睛生理學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眼睛所能見到的光譜範圍在宇宙的電磁波中只佔相當微小的一部份...

[講道集] 小組系列(七):福音朋友

寫作於2008.03.09作  者: 蔡茂堂 牧師經文  :  路加福音七章34節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提到神的朋友,在聖經記載中只有兩人被稱為此―摩西和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何是神的朋友?因為他信靠上帝。摩西為何是上帝的朋友?因為他跟神很親近,他在營外有一個會幕,常去那裡親近神。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種朋友,叫作福音朋友(Gospel...

星期六, 3月 8

人類生命的三個層次

生命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我想CMS是指人類的生命 這就涉及到人觀的問題了 到底人類的生命本質為何? 一般而言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人類擁有生理的生命(Physiologial Life), 也就是所謂的 Physical Life. 這是由佔有時空的原子所暫時組成的身體. 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或植物所共有的生命 這是自然科學所探索的領域人類除了擁有肉體的生命以外 還有心理的生命(Psychological...

星期五, 3月 7

終生的慕道者

慕道者 我個人可以說是一位慕道者而已 這半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尋求的過程, 當中或許有些少許個人心得 也是暫時的 片面的 不成熟的管窺之見 難登大雅之堂 我不覺得我是在101頂層 更不是什麼大師 這些尊稱實在擔當不起 過去在基督教界曾經有過一個 "我找到了" 的運動 是鼓勵基督教徒將自己的信仰心得與朋友分享的宣教運動 但是我個人對這四個字所隱含的 "得勝者過度自信" (triumphant overconfidence) 卻持有相當保留的態度. 我比較喜歡且能認同的是...

星期三, 3月 5

漫談上帝的使者

[Cute Angel]天使學是一門深奧之學問. 因為在聖經正典中有關天使的描述相當少而且不清楚, 倒是在旁經與次經中有許多相關之記載. 因此天使學常常須要加上很多個人豐富的想像力上帝的使者不一定是天使, 上帝可以差派人成為祂的信差 (messenger), 在舊約稱為先知或先見, 在新約稱為使徒或傳道者, 上帝也曾經使用一隻驢子來開口教訓祂的先知巴蘭 (民22:28 ) 或是用一隻公雞來喚醒他的使徒彼得悔改 (可14:72)上帝的使者常常為了傳達上帝的旨意而受苦甚至犧牲生命. 但是也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假借上帝名義傳話的假先知,...

星期二, 3月 4

青橄欖的日子

[青橄欖]2006年4月13日意外的收到六班同學蕭主命兄寄來的電函,提及2004年六班二十多位同學在花壇三春老樹的相聚,大家重溫三十六年前在彰中校園同窗的情誼,並激起尋找57級全體同學成立同學會的共同心意。 2006年5月8日受到吳毓輝同學邀約,得以和吳毓炘老師以及幾位同學在台北餐敘,會中大家相談甚歡,三十八年的時空阻隔似乎切不斷我們彼此間的友誼。大家都渴望能夠再有機會相聚,分享彼此生命的經歷。 三十八年來同學們像彰中湖泊中的一株株小浮萍,被這時間的洪流衝散,在這滾滾紅塵的大洋中飄浮。每個人的旅程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但是我們都懷有青澀少年成長的共同記憶。...

鬥嘴鼓

Dak Tsui Go[Dak Tsui Go] 我盼望在這個專題中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個人的經歷與心路歷程。也盼望能夠與大家有些網路上的互動。因此將此專題稱為 “鬥嘴鼓”。從2004年開始,由於彰化中學高中畢業的同屆同學吳毓輝等學長的熱心,把畢業後天各一方、彼此失散的同屆校友們一個一個慢慢的找回來,成立了CC68同學會。從美國回來的施能健學長為我們設計了一個網站 http://www.daiwan.com/cc68/index.html) 以及可以互相討論的phpBB Forum .(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