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31

眼睛的故事 (4)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上次談到最近很多有關視錯覺 (visual illusion) 的研究提供給我們許多有關視覺心理學方面的新認知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趣的發現。普金遮 (Purkinje) 說過,感官的錯覺讓我們發覺知覺的真相。

林格巴哈的閃爍方格 (Scintillating Grid of Lingelbach) 的視錯覺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視網膜的鄰近桿細胞 (cone cell) 在接受到黑白刺激時會產生互相壓抑的現像。這種錯覺稱為生理性視錯覺 (physiological visual illusion)

還有一個與此視錯覺類似,但是比較不會引起頭昏的。下列的圖像是由MIT的愛德華阿德森 (Edward H. Adelson) 所發表的方塊影子錯覺 (checker shadow illusion)。請您先看左圖,乍看之下,在第一行的方塊A似乎比在第三行的方塊B為黑。但是在右圖,當我們把兩條灰色圖像加上去之後,我們就發現,實際上,方塊A與方塊B是呈現完全相同的灰色。這是由於我們對於方塊A與方塊B的黑白程度判定,是受到其四週對比方的顏色的影響所致。



星期日, 3月 30

[牧函] 從證明到見證

寫作於2008/03/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吩咐祂的門徒要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可16:15)。從那個時候開始,主的門徒就這樣一人傳一人、一代傳一代的將主的福音傳遍天下,傳到現在。

到底主耶穌要我們如何去傳這古老、卻又永新的福音故事呢?我們如果回顧教會的宣道思想史,便會發現有幾種不同的想法與作法。

有的基督徒把福音視為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他們就像希臘的哲學家一樣,採用大家所能夠接受的合理前設 (valid premise) ,再經過嚴密的邏輯演繹 (logic deduction),盼望能夠導引出放諸四海皆準的結論 (universal conclusion)。對他們而言,福音是一套正確的論證真理 (propositional truth)。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是一套套的宗教哲學 (religious philosophy)。

有的基督徒把福音視為被送到人類理性法庭前面的被告虞犯。他們就像羅馬法院的辯護律師 (defense attorney) 一樣,要證明主耶穌的確是他所宣稱的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拯救罪人的救世主。他們盡全力針對那些基督教福音敵對者所提出的控訴與質疑,舉出他們所可以找到的各種直接證據 (direct evidence),企圖說服人類理性法庭上面的審判官,以做出有利於耶穌的最後判決。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是系列的護教學 (apologetic)。

實證主義 (empiricism) 興起之後,科學主義 (scientism) 的浪潮席捲整個世界,帶來現代主義 (modernism) 的燦爛成就。許多基督徒也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現代思潮中的科學實證主義的迷思當中,把耶穌基督的福音當作可以客觀觀察的自然現象加以分析研究,甚至把信仰拿到每個人的人生實驗室加以掌控操作,再用嚴謹的歸納法 (induction),盼望能夠由此過程導出讓人無可置疑的福音定律 (gospel law)。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是不斷跟著科學進步而更新的自然神學 (natural theology)。

實用主義 (pragmatism) 帶來消費主義 (consumerism) 的高漲。對於實用消費者而言,他們對於那些深奧的宗教哲學似懂非懂,不求甚解;他們對於針鋒相對的正反辯證也看得頭昏眼花,不知所云;他們對於不斷有新發現與新理論提出的進化論與創造論也興趣缺缺、呵欠連連。實用消費者是以自我需要的滿足為最高訴求,他們要的是最低的代價、最高的效率、現實問題的解決以及感官刺激的享受。許多基督徒也接受實用消費的趨勢而努力的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商品化,針對福音消費者的味口而設計出各種誘人的包裝與廣告,盼望能夠博取信仰消費者在宗教百貨公司逛街時的青睞與採購。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是推陳出新的教會增長學 (church growth)。

主耶穌在升天之前,對於祂的門徒們所吩咐的話,記載於路加福音24章47-49節以及使徒行傳1章8節。主耶穌要祂的門徒要在耶路撒冷城裡等候聖靈的降臨。主耶穌的門徒們約有一百二十名 (徒1:15) 就聚集在耶路撒冷城中的一座樓上,同心合意的迫切禱告等候。就在五旬節那一天,有一陣大風吹過那座樓房,又有舌頭如火燄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徒2:2-4),讓那些由世界各地前來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用自己的鄉談來聽到耶穌門徒向他們述說主耶穌釘死十架並且三天後死裡復活的故事。聖靈並且賜給使徒彼得勇氣與口才,向他們舉行一場臨時佈道會。在彼得短短的佈道信息之後,聖靈感動在場的會眾,願意悔改受洗、相信耶穌作救主與生命主宰的有三千名 (徒2:41)。這三千名信徒的生命發生了奇妙的改變,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定時在聖殿敬拜,在家中分享。在實際生活需要上也慷慨解囊、互相幫助。與社區鄰舍也有很好的互動,深得眾民的喜愛,主就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

從這個記載於使徒行傳1-2章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主耶穌要祂的門徒們所做的,並不是發展宗教哲學的哲學家,或是發展護教學的辯護士,或是提出最新理論的科學家,或是能夠推出最成功專案的推銷員。主耶穌要祂的門徒們等候聖靈所賜的能力。這個能力,會轉化門徒的生命,讓他們成為主耶穌福音的見證人 (是見證 Being Witness),而且在恰當的時機與聖靈的帶領之下,他們也會勇敢並且充滿聖靈能力的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 (作見證 Bear Witness)。

各位兄姐,但願我們每一位,也都能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而且在適當的時機時,也都能為主耶穌作見證。

[講道集] 小組系列(八):見證

寫作於2008.03.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使徒行傳一章8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是復活節,我們提到馬可福音有四種結尾,有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斷結尾,而我個人認為斷結尾可能是最接近當時情形的經文,當然在這背後還有一些研究。馬可福音若只停在第八節,今日就沒有教會,因為這個結尾是人的害怕、且不向任何人說任何話。但事實上,後來教會的確被建立與發展,那麼,究竟馬可福音第八節之後,要如何繼續增補?這是使徒行傳要告訴我們的,而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這兩個字:「見證」。我們今天的經文是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而為何我要講這個主題呢?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發覺人們強調的不是見證、而是証明,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一個很大的不同:從1930年起,整個世界的思維已走進後現代,但我們許多人仍很難跳脫現代的迷思,那就是什麼事情都要證明;然而,當時耶穌並非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證明我有復活」,而是說「你們要成為我復活的見證」,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功課。

Ⅰ、引言:耶穌的阿媽 

有一位母親,她的兩個女兒去上主日學,回來後,母親就問女兒說:「妳們的主日學老師叫什麼名字?」女兒回答:「我不知道老師叫什麼名字,但我知道她一定是耶穌的阿嬤」,母親問:「為何妳認為主日學老師是耶穌的阿嬤?」「因為我看她整天不停地在講耶穌。」不曉得你是否知道這個小故事的背後要表達什麼?平常當阿嬤的,會一直向別人說著她的孫子如何如何,那麼,我們傳講耶穌是否像這樣呢?如此喜歡講說祂的故事,這就叫作見證。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的背景在第3節,我以此來讓大家了解,耶穌基督復活以後、馬可福音的斷結尾之後,故事是如何的接下去:是在使徒行傳接下去的,「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徒1:3)所以耶穌有顯現讓門徒看見,而不是只有空墳墓做為結尾。耶穌讓他們看見許多次,長達四十天,並且耶穌知道他們那時對福音還不太清楚,就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講完後給他們一個囑咐:等候聖靈降臨、而後就能成為祂的見證。向他們顯現是第一件事,講說神國事是第二件,第三是要他們等候聖靈降臨,第四則是要作祂的見證。這是使徒行傳第一章開頭所講的,若你詳細看路加福音的最後,也是這樣寫的,只是描述方式有些不同。

Ⅱ、復活的主作四件事

1、 向門徒顯現 (Appearance)

我們再回頭來看,耶穌基督復活後、升天前做的這四件事情。第一,向門徒顯現。我現在引用路加福音做對照:「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路24:36-37),耶穌復活後四十天所做的事情,和剛才我們看的使徒行傳是相呼應的,這裡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但實際上他們卻是害怕、驚慌,以為看到鬼魂,所以耶穌一而再、再而三的顯現─向彼得、向抹大拉的馬利亞、向兩個去以馬忤斯的門徒、向十一個躲在房間的門徒顯現(這次耶穌還特別吃了魚)。耶穌想盡辦法讓門徒確信祂是復活了,這是他在復活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2、 使明白聖經 (Scripture)

第二,教導他們,特別是對於在以馬忤斯的那兩位,耶穌將有關於福音、有關於耶穌基督的事情,都一一的對他們解釋,「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24:45),所以他們明白了耶穌復活是福音的重點,而且復活和神的國有關係。

3、 等聖靈降臨 (Empowerment)
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到加利利的山上去」,在那裡,耶穌給予兩個交代「你們要等、等到聖靈降臨」。聖靈的洗,就我的了解,可以從耶穌所說的來看:「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這裡提到的是關乎能力。

4、 是我的見證 (Witness)

最後在加利利山上,耶穌差遣祂的門徒出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7-48),這裡提到「你們是見證」,使徒行傳的中文翻譯為「你們作見證」,這有一些不同。

Ⅲ、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Baptism of the spirit)

1、 約翰的宣告 火的煉淨

接下來我要解釋什麼是聖靈的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第一次提到聖靈的洗的人,不是耶穌,而是施洗約翰,他在宣告主耶穌基督的時候,曾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3:11)如此很明白的,聖靈的洗與火有關。我曾提過,聖經中有兩把火,一把是要將秕糠全都燒掉的大火,一把是要潔淨那非秕糠的火,我的解釋是,後者的火是要將基督徒煉淨,我引用瑪拉基書第三章3節:「祂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瑪3:3)用火來熬煉,使門徒更聖潔。

2、耶穌的吩咐 見證能力

第二,聖靈的洗是耶穌基督自己的應許。剛才我們已讀到,這一次不是要潔淨他們,而是要讓他們有能力,也就是說,在他們傳講見證時,別人會被感動。耶穌也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在這裡聖靈的洗,指的是見證的能力,使徒行傳第四章那裡就提到,「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徒4:33)所以這個能力是能夠見證主耶穌復活的能力、能讓人蒙神恩典的能力。

3、彼得的經歷 稱讚上帝

第三,是彼得所領受的奇特經歷:彼得被聖靈差派到百夫長哥尼流的家裡時,發現他們開始說起方言,「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徒10:44),彼得感到很困惑,因為這些人會說方言。彼得後來發現,神的恩典並不被人掌控,神若要給誰什麼就給誰什麼。哥尼流被聖靈充滿就像門徒在五旬節的經歷一樣,而他所做的事情就是稱頌上帝,「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徒10:46) 他們在那時候還沒有作見證,因為他們甚且尚未受洗,但他們已被聖靈感動、會說方言稱讚上帝,這是彼得的經歷。

4、保羅的詮釋 成為一體

第四,保羅被聖靈充滿、說過許多次方言,但他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所以他強調受洗於同一位聖靈,成為一個身體,「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3:28)他說,受聖靈的洗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合一。許多時候,我認為強調聖靈的恩賜、特別是說方言的恩賜,所造成的不一定是一體的見證,卻是分裂的見證。所以我們回頭來想,和平教會若有受聖靈的洗,應該是弟兄姊妹的生活越來越聖潔、傳福音時有口才有能力、而且我們應該是一個充滿讚美的教會、我們會被看見是個合一的見證。若我們有這四點,我想這是聖靈的洗的一個最平衡表現,真的是聖靈充滿、接受聖靈的洗的教會。

Ⅳ、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From BEING Witness to BEAR Witness)

接下來,我們就講到今天的重點:見證。「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15:26-27)剛才我已稍微提到,「是見證」和「作見證」有些許不同。我認為「是見證Being witness」是開始,就是我們這個人本身成為見證,或是說,我們是一個見證人;「作見證Bear witness」是結果,這個見證變成是一個動作,是表達、告訴別人一件事情,例如:你親自看到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當你在說這話,你是在作見證,表示你是見證人。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是見證」,然後「作見證」才有力量。你必須要有這個經歷,就是生命被耶穌改變的經歷,而別人應該看的出來你有這個經歷,所以當別人聽你說福音時,會先在你身上看到福音,如此一來,你講的福音就很有力量,是充滿了能力。在這裡我要將中文的翻譯作一點解釋,因為在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中,現代中文修訂版以及和合本都是用「作見證」,但希臘文和英文是「是見證」,所以第8節經文應該是「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是』我的見證。」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我連續查了三個英文版本(NRS新修訂標準版、NIV新國際版聖經、NAS新美國標準版)都是「you will be my witnesses.(你們是我的見證)」。當然其它處也有「作見證」的經文,像約翰福音第十五章27節說:「你們也要『作見證you will bear witnesses』,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不只我們要作見證,聖靈也會作見證,這是英文新欽定本聖經。其它的版本(NRS、NIV、NAS)用動詞testify,就是以口說話作見證。所以「作見證」是用口,「是見證」是以你這個人來成為一個見證。

1、 從做事到說話 (From Work to Word)

耶穌基督曾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祂自己的事。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14:10-11)這裡有兩件事,一件是「我做的事」,一件是「我說的話」;做的事是「是見證」,說的話是「作見證」。耶穌的意思是說,「就算你們不信我說的,總該信我做的吧」,所以似乎做事比用說的來容易讓人相信,英文諺語就是:「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身教重於言教,「是見證」應比「作見證」更基本、更重要。

2、 從明光到明道 (From Authenticity to Expressivity)

我再引用幾節經文來解釋這個想法,腓立比書第二章15到16節:「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明光照耀」與「表明出來」的翻譯有些爭議,希臘文翻成英文是Holding forth,現代中文修訂本中有兩個翻譯的情形(正文及註解),我用這句話From Authenticity to Expressivity來說明,就是從明光到明道,明光是「是見證」的部分,就是「你們顯在這世代」─你們的生活、為人處事,讓人看到是誠實無偽、透明坦誠的,讓人家看見你這個人就知道你是被耶穌的愛摸著的。

3、 從交往到回答 (From Demonstration to Communication)

你不只「是」這樣,而且你能說的清楚。這裡有兩種翻譯,一種叫堅守真道,另一種叫傳揚真道,我比較喜歡的是傳揚,就是作見證(和合本是表明出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翻譯為堅守真道,但傳揚表明出來的話就是「是見證」與「作見證」)。當你在別人面前活出讓人清楚看見你被耶穌的愛所改變的生命後,你就可以將這個道傳給別人。我們再引用一處聖經,歌羅西書第四章5到6節:「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這裡我就喜歡現代中文修訂本的翻譯,它說:「你們跟非信徒來往要有智慧,要把握機會,講話要溫和風趣,要知道怎麼回答每個人所提出的問題」,這裡提到「從交往到回答From Demonstration to Communication」,以著神給你的智慧與他們交往,當發現機會來時,你會把握機會作見證。如何作見證?說話要風趣,而且能回答問題,也就是不勉強別人聽什麼。但別人若不問你,你就沒得回答,所以要與人們來往到一個熟稔親密程度,你風趣又溫和,人才可能會想問你問題。如此你就能作見證人。

4、 有盼望到準備 (From Perseverance to Preparedness)

我們再來看彼得前書第三章15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以前最常用的是這一段經文,我最喜歡的就是「有人問」這三個字。我認為這句話很棒的地方是「盼望」,人常常在困苦時會需要盼望,若你是基督徒、因為有復活的主而存有盼望,人們看見就覺得奇怪:「若是別人遇到同樣的情形,早就熬不過去,但為何你可以─原來是因為你心中有一個復活的盼望」。

我們在這裡共提到有四點,你的「是見證」就是你的處事(耶穌說的是「做的事情」)、你的為人(讓人感到你坦誠而不需遮掩)、你與人的交往、還有你遇到逆境時你有盼望;這四點,成為一個你有力的「是見證」,到了一個程度,就「有人問」,並且你預備好、有溫柔敬畏的態度、用充滿柔和風趣的方法,來向人介紹「為何我今天是如此」,那麼,你就是作見證、是一個很好的見證人。這裡有兩句話:「Action creates thirst for Christ. (行為導致渴慕基督),Word leads then to the fountain. (言語帶領前往水源)」,所以言語和行為都很重要,你得「是見證」,別人才會渴慕、才會問你;當人問你時,你要說得清楚,人才會知道往哪裡去尋得水源、尋得基督(「作見證」)。

Ⅴ、耶路撒冷直到地極

最後我們講到這句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有人將後半的「耶路撒冷」到「直到地極」當作一個時間的順序,也有人將它當作空間的擴展,這兩種解釋不一樣,但我不認為是耶路撒冷傳完了才到猶大全地、又之後才到撒馬利亞。我個人認為,若是這樣的話,我們至今一定還無法聽見福音,因為相信耶穌的猶太人還很少;若耶穌的第一代門徒認為等到猶太人全信耶穌、或自己的家人都信耶穌後,才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話,我們今日就沒有教會。我同意家人、同胞都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要因為這樣,就對那些有著神呼召要往地極去的人冷漠。我用幾節經文來表示我對這四個名詞的了解:

1、 耶路撒冷

保羅在羅馬書第九章3節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這個骨肉之親就是所謂的「耶路撒冷」,就是你的家人、同學、同事,是那些與你最親、每天和你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直接從你可以看見耶穌基督在你身上有何影響。讓我們向神禱告祈求,在我們離世前至少在耶路撒冷帶一個人信主,讓人看見我受洗後的生命改變,讓他們會羨慕,那我們就「是見證」。

2、 猶大全地

那什麼叫作「猶太全地」呢?他不在耶路撒冷,但他和你講同樣的語言,吃同樣的食物,和你同種族,就是「以色列的家」。「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外邦人的路」,這是地極,「撒馬利亞的城」是隔壁,再來是「以色列的家」,所以同語言、同種族的這些弟兄姊妹,應該是我們的猶太全地。

3、 撒馬利亞

耶穌基督跟撒馬利亞的婦女傳講福音時,婦人說:「…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這是兩者間很接近、但存有歷史傷痕的種族關係,也有著種族岐視。雖有一些隔閡、語言文化種族稍有差異,但彼此仍有些關連的。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那就像是客家人或原住民,這之間存有傷痕,但我們住在同一個島,你肯去向他們傳福音嗎?這個是你的撒馬利亞。

4、 直到地極  

直到地極的,就是和你完全沒有關係、碰不到面、也不了解對方的語言,但為了福音的緣故,你願意去到他們當中、和他們一起生活、在那裡活出一個好的見證,讓他們也受吸引而願意來信耶穌。我們常常將這稱作「跨文化的宣道士Cross-cultural Missionary」,這是最困難也最需要大家支持的,所以我鼓勵大家,我們對四種群體都應有關心與擺上。事實上,不一定要去到地極,如今的外籍新娘、外勞,對我們而言就是地極,神將他們帶到我們當中,我們是否考慮過向住在我們當中的他們分享福音嗎?「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Ⅵ、結論:你的回應

上帝一直在找人成為祂的見證人、為祂作見證,但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祂找約拿時說:「你去作我的見證」,約拿說:「你找錯人了,不是我」,並拔腿就跑,上帝只好讓一隻大魚將他帶回,他才去做見證。上帝也有找摩西,摩西說:「我講話結巴,怎是我?」,上帝最後讓口才好的亞倫當他的助手,說「你還是去吧」,他才去了。上帝還找某個人,那個人聽到的反應只是哭著說「嗚是我」,這人是耶利米,但他還是去了。還有一個,是在王死後前往聖殿禱告,然後上帝對他說「你去」,他的回應是「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這是以賽亞。請問,你的回應是最後這句話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上個禮拜我們看見祢復活以後門徒看到的是一個空墳墓,他們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講,可是感謝主,那不是結束,那是福音的另一個開始。我們今天看見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很多次,為了讓他們確實相信,空墳墓不是屍體被偷了,乃是主的確復活,不只這樣,祢還花很多時間,讓這些門徒能夠明白聖經中有關主復活和神國的道理,而且祢要他們一定要等,等到聖靈降臨到他們的身上,有這樣的能力以後,就差派他們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我們今天可以在這裡一起作禮拜敬拜祢,這是祢從兩千年前那一批門徒吩咐他們要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成為主的見證人,他們也這樣做了,這個福音也一代代的傳到我們當中。主,幫助我們,我們今天接下福音的這一棒,讓我們的生命被聖靈來充滿,我們的生命被改變,讓我們被聖靈的火來潔淨,讓我們也有這樣的口才和勇氣,有這樣的能力,不只是『是見證』,也可以為主『作見證』,讓我們的行事為人、交往真誠,心中常存盼望,能夠活出一個人家會想問我們,人家會想知道的生命,而且讓我們常做準備,能夠用溫和敬畏的態度,能夠用風趣的方法,把耶穌的故事向人分享。讓我們先成為見證,然後讓我們有恩典來為祢作見證,讓我們學習以賽亞向祢說:『主啊,請差遣我,我在這裡』,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3月 23

[牧函] 馬可福音的結尾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近年來聖經考古學者所發現聖經古抄本中的馬可福音,有四種不同的結尾。這四種不同結尾的馬可福音古抄本,在馬可福音16章1-8節之前是完全一致的。在馬可福音16章8節之後,就有四種不同節尾方式的古抄本被保留下來。現代中文修訂本聖經就有將這四種結尾中的三種結尾表現出來。在馬可福音16章8節之後我們可以唸到這幾個字 “有些古卷另下列諸段”,然後就用括弧將9到20節包起來。然後在馬可福音16章20節之後,又有幾個字 “另有古卷有下列結語”,再用括弧包了與上述結尾措詞不同的9-10節作為馬可福音的結尾。

長結尾 (Longer Ending):以馬可福音16章20節作結尾的聖經被稱為是長結尾或傳統結尾。他們包括根據傳統的公認正本 (Textus Receptus) 希臘文新約聖經所翻譯的欽訂本 (King James Version) 英文聖經以及中文和合本聖經。公認正本 (Textus Receptus) 希臘文新約聖經是由伊拉斯慕斯 (Desiderius Erasmus) 在1516年根據他手邊所擁有的六種拜占庭 (Byzantine) 字型古抄本所編纂而成。這些古抄本的年代都在主後12世紀之後。

短結尾 (Shorter Ending):以馬可16章10節作結尾的聖經是短結尾。所加上的結尾內容如下:那些婦女去見彼得和他的朋友,把所聽到的都向他們報告。事後,耶穌親自差遣他的門徒,從東到西,傳佈那神聖、不朽、使人獲得永恆拯救的信息。[現代中文修訂本]。這種短結尾的聖經包括在主後7-9世紀的希臘文抄本、舊拉丁文抄本、敘利亞抄本、撒希帝抄本、玻亥利抄本、以及伊索比亞抄本(Greek, Old Latin, Syriac, Sahidic, Bohairic, Ethiopic) 等。

展結尾 (Extended Ending):菲利爾 (Freer) 在埃及發現主後五世紀的古抄本,在長結尾的第14與15節中間又加上下列內容:十一位門徒找藉口說,這個不法與不信的世代被撒旦掌控。撒旦藉著不潔的靈不讓真理顯明。他們對基督說:現在請彰顯你的公義。基督回答他們說:撒旦權勢的年代已經結束,雖然有其他可怕的事臨到他們。我因他們的罪被交死地,使他們可以回轉不再犯罪,可以承受在天上永不毀壞、屬靈的公義榮耀。這個內容比較接近次經,一般聖經學者稱這段內容為菲利爾語錄 (Freer Logion),而不將其置入聖經正典之中。現代中文修訂本就沒有提及此種結尾。


斷結尾 (Abrupt Ending):這種以馬可福音16章8節作結尾的抄本年代最早。包括主後第四世紀的西乃抄本 (Sinaiticus, ) 、梵諦岡抄本 (Vaticanus, B),還有古拉丁玻必研希抄本 (Bobiensis)、西乃敘利亞抄本 (Sinaitic Syriac),以及約一百卷亞美尼亞抄本 (Armenia) 都是結束於馬可福音16章8節。


根據經文批判學 (Textual Criticism) 的研究,斷結尾的抄本在內容、語氣,以及風格上,與馬可福音的作者最為一致。短結尾抄本可能是早期教會教父認為用這些婦女很害怕,甚麼也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方式來作為馬可福音的結束十分唐突,也與其他的福音書差異很大,因此,他們加上第9-10節,讓這些婦女於驚魂篤定之後,終於鼓起勇氣去告訴十一位門徒,並且以大使命來作為大圓滿的結尾。


長結尾則更加上耶穌三次的復活顯現,被接升天,以及普天下傳福音會有神蹟能力的應許。


在這四種結尾的抄本當中,個人最能接受的是停止在馬可福音16章8節的斷結尾。這樣的結尾讓我們唸的時候,感覺到故事似乎還沒有結束。我們會好奇去問自己,這個福音故事後來又如何發展呢?這些婦女最後有去找那十一位門徒嗎?他們有一起去耶穌所説的加利利山頂與復活的主再見面嗎?後來呢?


這種沒有結尾的結尾是最好的結尾,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是沒有結尾的。主耶穌說過,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然後末期才會來到。主耶穌對那十一位在他被釘十架前全部遺棄他逃走的門徒發出再見面於加利利山的邀請。主耶穌也同樣對那三位在他已經復活之後來到空墳墓被那位白衣少年嚇得半死的婦女而逃之夭夭的婦女發出同樣的邀請。主耶穌特別對那位三次公開不承認他而悔恨連連的大弟子彼得發出同樣的邀請。我相信主耶穌今天也再一次向你我發出他那慈愛的邀請,他要比我們先到加利利山頂上去,我們如果去那裡,將可以與他再相聚。

[講道集]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  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復活節到了,我們就聯想到雞蛋。為何用雞蛋而不是任何其它的物件來代表復活節?原來,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看起來是一個盼望,因為有一個新的生命將要誕生。但如今教會有時是使用塑膠雞蛋來代替,我們今天就用塑膠雞蛋來說一個復活節的故事。  有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顆塑膠雞蛋,並對學生說:「復活節就是新生命的開始,老師給你們幾分鐘,你們到教堂外面去找可以代表新生命的東西,找完以後就回來,然後每個人再把自己的彩蛋展示給大家看。」  小朋友們就跑到外面去找。時間到,大家回來了,第一個小朋友展示的是一些草,因為春天到了,草長出來,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另一個小朋友是找到一朵花,再一個小朋友找到的是毛毛蟲,還有找到蝴蝶的,這都是新生命的開始。最後有一個小朋友,老師幫他將塑膠雞蛋打開來,裡面卻什麼都沒有,但他回答說:「老師,我不是偷懶,因為我知道耶穌在復活以後,墳墓是空的,所以我的彩蛋裡面什麼都沒有,這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生病,後來就過世了,在他的告別式裡,所有的主日學小朋友都帶了一顆空的塑膠蛋來,放在他的棺木前,他們知道,雖然這個小朋友走了,可是這個空的蛋,有一天會是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沒有人看見耶穌復活當下的樣子,人類第一次看到耶穌復活的情況,就是看到一個空的墳墓,而且人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說,復活節是這樣開始的。現在我們就來講今天馬可福音復活節的故事。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妳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妳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過了安息日」,這是指週六的下午六點,因為猶太人計算日期是從週六下午開始計算:安息日是從週五的下午六點,一直到週六的下午六點。我們由此可推測出這三位馬利亞是一直在等待,因為在安息日中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但前一天下午耶穌基督死時,由於時間快到下午六點、快進入安息日,人們是匆匆忙忙將祂的屍體包一包,放進洞裡埋葬就走了。婦女們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就帶了一些香膏,想將耶穌的屍體再做一下處理;如此,她們應是從週六的下午就開始準備,並且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在天亮、看得見路的情況下趕快往墳墓跑去;原本她們擔心挪不開墳墓的大石塊」,但到了那裡才發現石頭已經滾開,並且讓她們嚇一跳的是,墳墓洞裡面的耶穌不見了,只有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裡面。少年人跟她們說:「不要怕,因為耶穌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妳們來看祂復活的地方,妳們去跟祂的學生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然而,婦女們的反應是趕快跑、又發抖又驚奇,對什麼人也不說,因為她們害怕。馬可福音只寫到這裡就停止。(可以在現代中文修訂本看見第9節處有括弧,註明實際上的馬可福音只記載到此。)

Ⅱ、馬可福音四種結尾

馬可福音,在我們考古至今所發現的版本中,共有四種:首先是從亞歷山大(Alexandrian)挖掘出來的古代經卷,從中看來馬可福音的結尾是第8節;之後在拜占庭挖掘出來的經卷,其結尾看來則不同。以下我們要用經文批判學(Textual Criticism)分別來了解:

1、 長結尾 (Longer Ending) [12c Byzantine Greek, Textus Receptus]

第一種結尾叫作「長結尾(Longer Ending)」,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合本聖經版本。我們手邊有的古希臘文聖經,絕大多數都是這種長結尾的版本(拜占庭希臘文聖經Byzantine Greek)。當時有位天主教的神父,想將多種版本盡量整合在一起,他發現這版本的數目最多,而認為這本應該是最標準的,就訂為公認正本(Textus Receptus),再根據這本翻譯成英國的欽定本聖經(KJV),後再翻譯成中文的和合本聖經。

2、 短結尾 (Shorter Ending) [7-9c Greek, Old Latin, Syriac, Sahidic, Bohairic, Ethiopic]

後來學者們發現還有「短結尾(Shorter Ending)」,其數量也不少,只次於長結尾版本:包括了舊拉丁文的古聖經(Old Latin)、敘利亞文的古聖經(Syriac)、沙希地語的(Sahidic)、衣索比亞語的聖經(Ethiopic)、以及許多希臘文的聖經。(但這個短結尾並非只到第8節為止。)

3、 展結尾 (Extended Ending) [5c Freer Logion, Codex Washingtonians]

第三種版本比長結尾再更長些,我將它稱作「展結尾」。我們所知道的這類版本只有兩個:一是聖經學者Freer在埃及找到的Logion(耶穌的話) Codex Washingtonians(古抄本),比長結尾多了兩句話;後來在華盛頓又找到另一個版本也是有著這樣的展結尾。但目前大部分的學者並沒有視它為聖經,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後人加上去的。

4、 斷結尾 (Abrupt Ending) [4c Alexandrian Greek, Sinaiticus(א), Vaticanus(B)]

最後一種,我稱作「斷結尾(Abrupt Ending)」,就是馬可福音到第十六章8節就結束。我們找到的是西乃的版本(Sinaiticus)和梵諦岡的版本(Vaticanus),這兩本很重要,因為它們的年代是最古老的:拜占庭的長結尾是十二世紀以後寫的,短結尾是七到九世紀,展結尾是在第五世紀,而現在我們找到的西乃和梵諦岡的版本則是四世紀寫的。目前多數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的結尾原本應該是斷結尾,但只停在這裡實在令人感到怪異,於是後來有抄寫聖經的人就將馬太、路加福音書中較好的結尾整理出來、銜接在馬可福音第8節的後面,使之較完整,於是就產生後來的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的不同版本。若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們不同之處為何,我們會發現,和合本聖經有提到六點:耶穌三次顯現、婦女的告知、耶穌應許神蹟、耶穌差遣他們、耶穌的升天、與福音的傳遍,這是長結尾的內容。馬可福音第9節到20節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內容。短結尾則在其中有三點未提到:婦女的告知、耶穌差遣他們、福音的傳遍。展結尾則是在這六點之外還有多兩句話,是描述到門徒對於傳福音的推辭、並且有許多藉口,耶穌則只回答:「去就是了」。斷結尾則就是停在「逃跑、害怕」,就這樣結束了。那麼,馬可福音為何這樣結束呢?對我們而言,這樣的結束有何意義?

Ⅲ、斷結尾的四種詮釋

1、 馬可的殉道 (AD68, Alexandria, dragged by horses to death)被馬拖行而死

第一種解釋,是因為馬可還沒有寫完就殉道了。馬可是主後六十八年亞歷山大教會的一個使徒,他是被人用繩子綁住頸項,用馬拉著拖到死為止,這在多數的教會歷史中,都是如此記載。所以,並不是他不繼續寫完整,而是因為他寫到婦女害怕的這段,就遇害了。這是第一種解釋。

2、 經文的失落 (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 efobounto gar

第二種解釋,是馬可其實在後面還有繼續撰寫,但書籍保存不易,最後的尾端腐爛掉。我們為何能這樣推論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裡的希臘文文法:「因為她們害怕」還原成原文是「她們很害怕因為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efobounto gar)」。這樣的文法實應不會是結束,句子之後應還有下文,所以他們根據這樣的結尾認為馬可應該是有繼續寫的,只是該處腐爛,我們只保存到第8節的部分。這是第二種解釋。

3、 喜懼而快跑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這段沒有描述清楚,其實婦女並非只有害怕,而是又怕又快樂,馬可沒有提到快樂而已,因為在馬太福音中有提到:「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歡喜,跑去要報給他的門徒。」(太28:8)另外,馬可福音說,婦女「什麼也不告訴人」,這個「人」是指非門徒,是說她們在路上的確是對什麼人都不說,但她們就只跑去告訴門徒。這種詮釋是想為婦女們辯白的一種努力。也因此,只寫到第8節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福音的起頭

第四種解釋,最令我接受、也最令我省思。馬可傳達信息時,常常是簡明扼要,闡釋清楚了,就不再多說: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開頭處並未提到馬利亞懷孕、約瑟想休妻、耶穌出生時有牧羊人等等,而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他直接從耶穌已是三十歲時的事蹟開始描述─祂來到約旦河、施洗約翰為祂受洗、祂開始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福音的起頭;結束時,馬可描寫的也是另一個起頭─真正福音的另一個起頭。先讓我們來看,為何馬可的個性是如此(精簡地表達想法):

Ⅳ、門徒馬可信仰經歷

1、 金蟬脫殼的逃逸

馬可跟從耶穌時,曾有過令他驚懼的經歷: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時,馬可也在現場,他在那裡看見耶穌的學生吻耶穌作暗號出賣祂,他也看到彼得揮刀將人家的耳朵砍了下來;當他被人抓著時,他就棄衣逃跑:「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大多數的學者認為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他曾有這樣的經歷,是在耶穌遇難時,他為了逃命,甚至連衣服都不要了,趕快裸身逃跑。

2、 半夜禱告的經歷

後來彼得被關在監牢裡時,弟兄姊妹聚集在馬可的母親家中,徹夜禱告,而神也派天使將彼得救出;彼得被救出後就前往這間被門徒稱作「馬可樓」的房子,「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12:12)但大家因為正在禱告,而沒有發覺彼得來了,只有羅大聽到敲門聲,當她發現竟是彼得,她嚇壞了:「彼得不是關在牢裡嗎!?」馬可曾經有這樣禱告蒙應允的經歷,當景況看來絕望,但神可以介入,彼得就因此被釋放出來。

3、 旁非利亞的離棄

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宣教時,他們選了馬可成為同工,但開始旅程後,馬可到了旁非利亞就自行脫隊了。為了這件事情,巴拿巴和保羅持著不同意見,保羅認為就不再與馬可同行這宣教行程,巴拿巴則想著要再給馬可機會,「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8-39),巴拿巴就繼續慢慢栽培馬可,而他也真的是可造之材,他就重新再開始。

4、 保羅傳道的助益

保羅被關在牢裡時,保羅請人將馬可帶來,而不是找別人,「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馬可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論屢屢的失敗、錯誤或跌倒,復活的耶穌會給你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機會。

Ⅴ、斷結尾的神學意義

1、 三位婦女的錯誤

如果用這樣對馬可的認識來了解馬可福音的結尾,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見:婦女們看見所發生的事,真的是受到驚嚇,且什麼也不敢說,然而,復活的主重新給她們一個可以再開始的機會。這三位婦女分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七個鬼附在她身上,耶穌將鬼給趕出來;雅各(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她的兒子在十二使徒中並未有些許事蹟被記載下來,我們對他無法有太多了解;撒羅米在晚上悄悄送東西給耶穌,想請耶穌為她的兩個兒子爭取首位。這三位婦女很重要,她們是主復活的第一手見證者。但她們至少犯了三個錯:首先是錯誤的「擔心(Concern)」,她們以為石頭很大,她們無法移開,但其實她們真該擔心的,應是她們根本就無法接近墳墓,因為有羅馬士兵在看守;而事實上,她們到了墳墓前,也不見士兵,石頭也已被滾開,她們根本不需有任何的憂慮。再來是她們的「情緒(Emotion)」不對,原本她們想的是去看被釘死的耶穌,但墳墓洞裡穿白衣的少年對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而她們的反應是發抖、驚奇、害怕。她們產生的「反應(Response)」也不對,天使要她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但她們卻不對任何人說,就這樣跑了。

2、 白衣少年的宣佈

大部分的人認為這個穿白衣的少年是天使,但馬可沒有這麼說,就只是描述著「穿白衣服的少年」;這少年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不要驚恐」,這是耶穌復活後最常說的話,「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因為學生不相信祂復活了,以為是看見鬼魂,所以害怕,耶穌就對他們說:「平安,不必怕,是我」。再來的經文是「祂已經復活了」,這是我們整個基督教的重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也說:「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2-4),「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基督的確死了,也的確復活了。穿白衣的少年還對這三位姊妹說:「請看安放他的地方」,放耶穌屍體的地方還留有一塊裹屍布,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發現,但後來彼得和約翰跑去看,「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約20:6-8)因此,天使是有告訴她們可以看到一些證據的。

耶穌的空墳有兩種解釋,我上次提到過:一個是屍體被偷,另一個是祂復活了。從經文描述裹屍布的樣子來看,我們可以得知被偷的推論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包裹屍體是像木乃伊一樣用布把他捆起來,加上一百斤的香膏油抹著,不久後會硬化,所以若要將屍體偷走,是不可能再花時間把裹屍布拆掉,一定是連布帶人一起偷。第二點,若真的把裹屍布拆掉、又要偷走屍體的話,裹屍布也會是亂七八糟的被丟在一旁才是,因為布會被解開。但經文描寫的是,拆掉的裹屍布尚被捲好的放在一旁。所以天使是對她們說:墳墓不是空的,只是耶穌不見了。

然後天使說:「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就是要讓門徒和彼得有機會來相信耶穌復活了。耶穌復活後也「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7-29)但這三位婦女並未看到耶穌,只有看到空墳,以及聽見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對她們說:「來看,去告訴門徒耶穌復活了」。其實,我們就如同這三位婦女一樣,我們有誰看見耶穌呢?我們只是聽到,就像她們聽見天使;我們頂多只能說,墳墓是空的,但我們連空墳墓在哪都不知道。那麼,我們如何去對別人說耶穌復活了?最重要的是這句話:「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耶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後來「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6-17)經文說:「在那裡你們要看見祂」,到加利利去、看見復活的主、就明白不是只有空墳─耶穌對他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見祂了」(徒1:8-9)。經文又說:「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耶穌在受難前曾告訴他們:「…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14:27-28)

3、男女門徒皆鼓舞

再來我們要解釋一個較細微的神學問題,是關於究竟是誰的錯誤,以及復活的主交代了什麼。剛才我們提及,三位姊妹擔心的是力量不夠,但耶穌的學生在耶穌快受死時,他們擔心的是權利不夠;婦女的反應是驚慌害怕,而耶穌的學生在祂復活前的反應是極有自信不會跌倒;婦女的反應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噤若寒蟬,可是所有男性門徒在耶穌被抓時的反應是全都跑開求自保。耶穌基督呼召學生來跟從祂時,曾提到要他們做兩件事情:「祂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很明顯的,在耶穌受難前後,男人先失敗(在耶穌受難前),他們沒有同耶穌在一起;女人是在耶穌復活以後也跌倒,因為她們怕的不敢去傳。在男門徒和女門徒都軟弱的情況下,耶穌說了這句話,我們用英文來看:「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in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IV)」,再來看另外一個版本的翻譯:「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RSV)」,你注意看粗體字的部分,多了一個that,而前一個是用引號quotation mark。希臘文可以翻譯成前者,也可以是後者,但這兩種翻譯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用第一種有引號的翻譯是:「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所以這個「你們」應該是指門徒和彼得;若是用第二種that的翻譯,「…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這個you就包括這三個婦女,「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的翻譯,因為耶穌對「他們去加利利」的交代,不是只有交代男人去,而是交代所有只要是願意跟隨祂的門徒。至於跌倒,男人軟弱、女人也是,甚至男人比女人早先跌倒,但耶穌對兩者都給予託付:「只要你們去,在加利利就可以遇見復活的耶穌,你們的軟弱會成為過去,你們將會有新的開始(New beginning)」。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接近NRSV版本的翻譯,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多了兩個引號,較認同NIV版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便是NRSV或是和合本,也就是拿掉這引號,因為它將這句話的對象限制在只有耶穌的十一個使徒,而將其餘所有人隔絕。

3、 甚至彼得也招呼

最後我要提的是,這句話當中,彼得的名字為什麼被特別挑出來、而且放在句子的後面?中文翻譯是門徒「和」彼得,英文是「and」,而其實在希臘文還有一個翻譯是「even」,「你們要去跟我的門徒,特別是、甚至是彼得」,為什麼要特別提他呢?因為彼得可能會想:「我不好意思去,我實在是失敗的太難看了,我曾在耶穌面前講過大話,但卻三次不認祂,我有什麼臉去?」耶穌知道彼得的個性與軟弱,祂讓天使特別交代三位婦女:「要記得叫彼得也來」,彼得跌跤甚慘,但耶穌特別記得他,將他的名字特別提出來,特別鼓勵他再一次開始。馬可福音的第一句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福音結束的時候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福音的再開始」,這是指,跟隨主的人,不論男女,即使都跌倒了,耶穌仍然說:「沒有關係,你們去,去加利利,在那裡你們可以看見我,我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也由於這新的開始,我們才有教會。或許我們實在害怕、什麼都不敢說,或許我們在軟弱當中,但耶穌並沒有放棄我們,祂的復活對我們而言真的有很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Ⅵ、結論: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

我的結論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結束這福音書時也是這樣:「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再啟航。」祂的結束是另一個開始(Ending is new beginning),我們要到加利利去和主相遇,我們就會受祂差派到地極去傳好信息。去與主相遇、去傳好信息,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束。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Resurrection is the New Beginning of the Gospel)。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作祢的門徒,不管是男是女,甚至是彼得,都有錯誤、都有失敗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可是祢對這些失敗、灰心、害怕、什麼都不敢講、拋棄祢、逃走的門徒,祢跟他們說:『你們要去、去加利利可以跟我相聚,在那裡你們可以看到我,在那裡你們可以把這樣的好消息傳到世界的地極去』,這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再起頭,這樣的結束是代表復活的主的恩典勝過我們的軟弱和我們的失敗。主,我們謝謝祢。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復活節到了,我們就聯想到雞蛋。為何用雞蛋而不是任何其它的物件來代表復活節?原來,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看起來是一個盼望,因為有一個新的生命將要誕生。但如今教會有時是使用塑膠雞蛋來代替,我們今天就用塑膠雞蛋來說一個復活節的故事。有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顆塑膠雞蛋,並對學生說:「復活節就是新生命的開始,老師給你們幾分鐘,你們到教堂外面去找可以代表新生命的東西,找完以後就回來,然後每個人再把自己的彩蛋展示給大家看。」小朋友們就跑到外面去找。時間到,大家回來了,第一個小朋友展示的是一些草,因為春天到了,草長出來,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另一個小朋友是找到一朵花,再一個小朋友找到的是毛毛蟲,還有找到蝴蝶的,這都是新生命的開始。最後有一個小朋友,老師幫他將塑膠雞蛋打開來,裡面卻什麼都沒有,但他回答說:「老師,我不是偷懶,因為我知道耶穌在復活以後,墳墓是空的,所以我的彩蛋裡面什麼都沒有,這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生病,後來就過世了,在他的告別式裡,所有的主日學小朋友都帶了一顆空的塑膠蛋來,放在他的棺木前,他們知道,雖然這個小朋友走了,可是這個空的蛋,有一天會是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沒有人看見耶穌復活當下的樣子,人類第一次看到耶穌復活的情況,就是看到一個空的墳墓,而且人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說,復活節是這樣開始的。現在我們就來講今天馬可福音復活節的故事。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妳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妳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過了安息日」,這是指週六的下午六點,因為猶太人計算日期是從週六下午開始計算:安息日是從週五的下午六點,一直到週六的下午六點。我們由此可推測出這三位馬利亞是一直在等待,因為在安息日中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但前一天下午耶穌基督死時,由於時間快到下午六點、快進入安息日,人們是匆匆忙忙將祂的屍體包一包,放進洞裡埋葬就走了。婦女們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就帶了一些香膏,想將耶穌的屍體再做一下處理;如此,她們應是從週六的下午就開始準備,並且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在天亮、看得見路的情況下趕快往墳墓跑去;原本她們擔心挪不開墳墓的大石塊」,但到了那裡才發現石頭已經滾開,並且讓她們嚇一跳的是,墳墓洞裡面的耶穌不見了,只有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裡面。少年人跟她們說:「不要怕,因為耶穌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妳們來看祂復活的地方,妳們去跟祂的學生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然而,婦女們的反應是趕快跑、又發抖又驚奇,對什麼人也不說,因為她們害怕。馬可福音只寫到這裡就停止。(可以在現代中文修訂本看見第9節處有括弧,註明實際上的馬可福音只記載到此。)

Ⅱ、馬可福音四種結尾

馬可福音,在我們考古至今所發現的版本中,共有四種:首先是從亞歷山大(Alexandrian)挖掘出來的古代經卷,從中看來馬可福音的結尾是第8節;之後在拜占庭挖掘出來的經卷,其結尾看來則不同。以下我們要用經文批判學(Textual Criticism)分別來了解:

1、 長結尾 (Longer Ending) [12c Byzantine Greek, Textus Receptus]

第一種結尾叫作「長結尾(Longer Ending)」,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合本聖經版本。我們手邊有的古希臘文聖經,絕大多數都是這種長結尾的版本(拜占庭希臘文聖經Byzantine Greek)。當時有位天主教的神父,想將多種版本盡量整合在一起,他發現這版本的數目最多,而認為這本應該是最標準的,就訂為公認正本(Textus Receptus),再根據這本翻譯成英國的欽定本聖經(KJV),後再翻譯成中文的和合本聖經。

2、 短結尾 (Shorter Ending) [7-9c Greek, Old Latin, Syriac, Sahidic, Bohairic, Ethiopic]

後來學者們發現還有「短結尾(Shorter Ending)」,其數量也不少,只次於長結尾版本:包括了舊拉丁文的古聖經(Old Latin)、敘利亞文的古聖經(Syriac)、沙希地語的(Sahidic)、衣索比亞語的聖經(Ethiopic)、以及許多希臘文的聖經。(但這個短結尾並非只到第8節為止。)

3、 展結尾 (Extended Ending) [5c Freer Logion, Codex Washingtonians]

第三種版本比長結尾再更長些,我將它稱作「展結尾」。我們所知道的這類版本只有兩個:一是聖經學者Freer在埃及找到的Logion(耶穌的話) Codex Washingtonians(古抄本),比長結尾多了兩句話;後來在華盛頓又找到另一個版本也是有著這樣的展結尾。但目前大部分的學者並沒有視它為聖經,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後人加上去的。

4、 斷結尾 (Abrupt Ending) [4c Alexandrian Greek, Sinaiticus(א), Vaticanus(B)]

最後一種,我稱作「斷結尾(Abrupt Ending)」,就是馬可福音到第十六章8節就結束。我們找到的是西乃的版本(Sinaiticus)和梵諦岡的版本(Vaticanus),這兩本很重要,因為它們的年代是最古老的:拜占庭的長結尾是十二世紀以後寫的,短結尾是七到九世紀,展結尾是在第五世紀,而現在我們找到的西乃和梵諦岡的版本則是四世紀寫的。目前多數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的結尾原本應該是斷結尾,但只停在這裡實在令人感到怪異,於是後來有抄寫聖經的人就將馬太、路加福音書中較好的結尾整理出來、銜接在馬可福音第8節的後面,使之較完整,於是就產生後來的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的不同版本。若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們不同之處為何,我們會發現,和合本聖經有提到六點:耶穌三次顯現、婦女的告知、耶穌應許神蹟、耶穌差遣他們、耶穌的升天、與福音的傳遍,這是長結尾的內容。馬可福音第9節到20節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內容。短結尾則在其中有三點未提到:婦女的告知、耶穌差遣他們、福音的傳遍。展結尾則是在這六點之外還有多兩句話,是描述到門徒對於傳福音的推辭、並且有許多藉口,耶穌則只回答:「去就是了」。斷結尾則就是停在「逃跑、害怕」,就這樣結束了。那麼,馬可福音為何這樣結束呢?對我們而言,這樣的結束有何意義?

Ⅲ、斷結尾的四種詮釋

1、 馬可的殉道 (AD68, Alexandria, dragged by horses to death)被馬拖行而死

第一種解釋,是因為馬可還沒有寫完就殉道了。馬可是主後六十八年亞歷山大教會的一個使徒,他是被人用繩子綁住頸項,用馬拉著拖到死為止,這在多數的教會歷史中,都是如此記載。所以,並不是他不繼續寫完整,而是因為他寫到婦女害怕的這段,就遇害了。這是第一種解釋。

2、 經文的失落 (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 efobounto gar

第二種解釋,是馬可其實在後面還有繼續撰寫,但書籍保存不易,最後的尾端腐爛掉。我們為何能這樣推論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裡的希臘文文法:「因為她們害怕」還原成原文是「她們很害怕因為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efobounto gar)」。這樣的文法實應不會是結束,句子之後應還有下文,所以他們根據這樣的結尾認為馬可應該是有繼續寫的,只是該處腐爛,我們只保存到第8節的部分。這是第二種解釋。

3、 喜懼而快跑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這段沒有描述清楚,其實婦女並非只有害怕,而是又怕又快樂,馬可沒有提到快樂而已,因為在馬太福音中有提到:「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歡喜,跑去要報給他的門徒。」(太28:8)另外,馬可福音說,婦女「什麼也不告訴人」,這個「人」是指非門徒,是說她們在路上的確是對什麼人都不說,但她們就只跑去告訴門徒。這種詮釋是想為婦女們辯白的一種努力。也因此,只寫到第8節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福音的起頭

第四種解釋,最令我接受、也最令我省思。馬可傳達信息時,常常是簡明扼要,闡釋清楚了,就不再多說: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開頭處並未提到馬利亞懷孕、約瑟想休妻、耶穌出生時有牧羊人等等,而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他直接從耶穌已是三十歲時的事蹟開始描述─祂來到約旦河、施洗約翰為祂受洗、祂開始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福音的起頭;結束時,馬可描寫的也是另一個起頭─真正福音的另一個起頭。先讓我們來看,為何馬可的個性是如此(精簡地表達想法):

Ⅳ、門徒馬可信仰經歷

1、 金蟬脫殼的逃逸

馬可跟從耶穌時,曾有過令他驚懼的經歷: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時,馬可也在現場,他在那裡看見耶穌的學生吻耶穌作暗號出賣祂,他也看到彼得揮刀將人家的耳朵砍了下來;當他被人抓著時,他就棄衣逃跑:「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大多數的學者認為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他曾有這樣的經歷,是在耶穌遇難時,他為了逃命,甚至連衣服都不要了,趕快裸身逃跑。

2、 半夜禱告的經歷

後來彼得被關在監牢裡時,弟兄姊妹聚集在馬可的母親家中,徹夜禱告,而神也派天使將彼得救出;彼得被救出後就前往這間被門徒稱作「馬可樓」的房子,「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12:12)但大家因為正在禱告,而沒有發覺彼得來了,只有羅大聽到敲門聲,當她發現竟是彼得,她嚇壞了:「彼得不是關在牢裡嗎!?」馬可曾經有這樣禱告蒙應允的經歷,當景況看來絕望,但神可以介入,彼得就因此被釋放出來。

3、 旁非利亞的離棄

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宣教時,他們選了馬可成為同工,但開始旅程後,馬可到了旁非利亞就自行脫隊了。為了這件事情,巴拿巴和保羅持著不同意見,保羅認為就不再與馬可同行這宣教行程,巴拿巴則想著要再給馬可機會,「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8-39),巴拿巴就繼續慢慢栽培馬可,而他也真的是可造之材,他就重新再開始。

4、 保羅傳道的助益

保羅被關在牢裡時,保羅請人將馬可帶來,而不是找別人,「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馬可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論屢屢的失敗、錯誤或跌倒,復活的耶穌會給你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機會。

Ⅴ、斷結尾的神學意義

1、 三位婦女的錯誤

如果用這樣對馬可的認識來了解馬可福音的結尾,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見:婦女們看見所發生的事,真的是受到驚嚇,且什麼也不敢說,然而,復活的主重新給她們一個可以再開始的機會。這三位婦女分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七個鬼附在她身上,耶穌將鬼給趕出來;雅各(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她的兒子在十二使徒中並未有些許事蹟被記載下來,我們對他無法有太多了解;撒羅米在晚上悄悄送東西給耶穌,想請耶穌為她的兩個兒子爭取首位。這三位婦女很重要,她們是主復活的第一手見證者。但她們至少犯了三個錯:首先是錯誤的「擔心(Concern)」,她們以為石頭很大,她們無法移開,但其實她們真該擔心的,應是她們根本就無法接近墳墓,因為有羅馬士兵在看守;而事實上,她們到了墳墓前,也不見士兵,石頭也已被滾開,她們根本不需有任何的憂慮。再來是她們的「情緒(Emotion)」不對,原本她們想的是去看被釘死的耶穌,但墳墓洞裡穿白衣的少年對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而她們的反應是發抖、驚奇、害怕。她們產生的「反應(Response)」也不對,天使要她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但她們卻不對任何人說,就這樣跑了。

2、 白衣少年的宣佈

大部分的人認為這個穿白衣的少年是天使,但馬可沒有這麼說,就只是描述著「穿白衣服的少年」;這少年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不要驚恐」,這是耶穌復活後最常說的話,「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因為學生不相信祂復活了,以為是看見鬼魂,所以害怕,耶穌就對他們說:「平安,不必怕,是我」。再來的經文是「祂已經復活了」,這是我們整個基督教的重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也說:「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2-4),「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基督的確死了,也的確復活了。穿白衣的少年還對這三位姊妹說:「請看安放他的地方」,放耶穌屍體的地方還留有一塊裹屍布,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發現,但後來彼得和約翰跑去看,「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約20:6-8)因此,天使是有告訴她們可以看到一些證據的。

耶穌的空墳有兩種解釋,我上次提到過:一個是屍體被偷,另一個是祂復活了。從經文描述裹屍布的樣子來看,我們可以得知被偷的推論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包裹屍體是像木乃伊一樣用布把他捆起來,加上一百斤的香膏油抹著,不久後會硬化,所以若要將屍體偷走,是不可能再花時間把裹屍布拆掉,一定是連布帶人一起偷。第二點,若真的把裹屍布拆掉、又要偷走屍體的話,裹屍布也會是亂七八糟的被丟在一旁才是,因為布會被解開。但經文描寫的是,拆掉的裹屍布尚被捲好的放在一旁。所以天使是對她們說:墳墓不是空的,只是耶穌不見了。

然後天使說:「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就是要讓門徒和彼得有機會來相信耶穌復活了。耶穌復活後也「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7-29)但這三位婦女並未看到耶穌,只有看到空墳,以及聽見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對她們說:「來看,去告訴門徒耶穌復活了」。其實,我們就如同這三位婦女一樣,我們有誰看見耶穌呢?我們只是聽到,就像她們聽見天使;我們頂多只能說,墳墓是空的,但我們連空墳墓在哪都不知道。那麼,我們如何去對別人說耶穌復活了?最重要的是這句話:「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耶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後來「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6-17)經文說:「在那裡你們要看見祂」,到加利利去、看見復活的主、就明白不是只有空墳─耶穌對他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見祂了」(徒1:8-9)。經文又說:「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耶穌在受難前曾告訴他們:「…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14:27-28)

3、男女門徒皆鼓舞

再來我們要解釋一個較細微的神學問題,是關於究竟是誰的錯誤,以及復活的主交代了什麼。剛才我們提及,三位姊妹擔心的是力量不夠,但耶穌的學生在耶穌快受死時,他們擔心的是權利不夠;婦女的反應是驚慌害怕,而耶穌的學生在祂復活前的反應是極有自信不會跌倒;婦女的反應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噤若寒蟬,可是所有男性門徒在耶穌被抓時的反應是全都跑開求自保。耶穌基督呼召學生來跟從祂時,曾提到要他們做兩件事情:「祂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很明顯的,在耶穌受難前後,男人先失敗(在耶穌受難前),他們沒有同耶穌在一起;女人是在耶穌復活以後也跌倒,因為她們怕的不敢去傳。在男門徒和女門徒都軟弱的情況下,耶穌說了這句話,我們用英文來看:「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in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IV)」,再來看另外一個版本的翻譯:「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RSV)」,你注意看粗體字的部分,多了一個that,而前一個是用引號quotation mark。希臘文可以翻譯成前者,也可以是後者,但這兩種翻譯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用第一種有引號的翻譯是:「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所以這個「你們」應該是指門徒和彼得;若是用第二種that的翻譯,「…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這個you就包括這三個婦女,「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的翻譯,因為耶穌對「他們去加利利」的交代,不是只有交代男人去,而是交代所有只要是願意跟隨祂的門徒。至於跌倒,男人軟弱、女人也是,甚至男人比女人早先跌倒,但耶穌對兩者都給予託付:「只要你們去,在加利利就可以遇見復活的耶穌,你們的軟弱會成為過去,你們將會有新的開始(New beginning)」。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接近NRSV版本的翻譯,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多了兩個引號,較認同NIV版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便是NRSV或是和合本,也就是拿掉這引號,因為它將這句話的對象限制在只有耶穌的十一個使徒,而將其餘所有人隔絕。

3、 甚至彼得也招呼

最後我要提的是,這句話當中,彼得的名字為什麼被特別挑出來、而且放在句子的後面?中文翻譯是門徒「和」彼得,英文是「and」,而其實在希臘文還有一個翻譯是「even」,「你們要去跟我的門徒,特別是、甚至是彼得」,為什麼要特別提他呢?因為彼得可能會想:「我不好意思去,我實在是失敗的太難看了,我曾在耶穌面前講過大話,但卻三次不認祂,我有什麼臉去?」耶穌知道彼得的個性與軟弱,祂讓天使特別交代三位婦女:「要記得叫彼得也來」,彼得跌跤甚慘,但耶穌特別記得他,將他的名字特別提出來,特別鼓勵他再一次開始。馬可福音的第一句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福音結束的時候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福音的再開始」,這是指,跟隨主的人,不論男女,即使都跌倒了,耶穌仍然說:「沒有關係,你們去,去加利利,在那裡你們可以看見我,我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也由於這新的開始,我們才有教會。或許我們實在害怕、什麼都不敢說,或許我們在軟弱當中,但耶穌並沒有放棄我們,祂的復活對我們而言真的有很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Ⅵ、結論: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

我的結論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結束這福音書時也是這樣:「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再啟航。」祂的結束是另一個開始(Ending is new beginning),我們要到加利利去和主相遇,我們就會受祂差派到地極去傳好信息。去與主相遇、去傳好信息,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束。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Resurrection is the New Beginning of the Gospel)。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作祢的門徒,不管是男是女,甚至是彼得,都有錯誤、都有失敗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可是祢對這些失敗、灰心、害怕、什麼都不敢講、拋棄祢、逃走的門徒,祢跟他們說:『你們要去、去加利利可以跟我相聚,在那裡你們可以看到我,在那裡你們可以把這樣的好消息傳到世界的地極去』,這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再起頭,這樣的結束是代表復活的主的恩典勝過我們的軟弱和我們的失敗。主,我們謝謝祢。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四, 3月 20

眼睛的故事 (3)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視覺心理學 Visual Psychology
從上次的討論我們發現 網膜並不是像照相機底片那樣的一張平面 而是一個半球型的曲面 而且視野中的物體上面所發出或反射的光線 在經過晶狀體折射之後投影在網膜上面的影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 而且我們的網膜並不是一張成分均勻的底片 網膜的錐細胞對白天明亮的色光有反應 且集中於黃斑部的中心窩 桿細胞則分散於周邊 對於夜間昏暗的黑白光有反應 這些分布不平均的錐細胞與桿細胞將射入眼球光線的能量轉換成為神經衝動的能量 在網膜就經過兩極細胞與節細胞的接力傳遞 而將此神經衝動交叉傳往外側膝狀體 在外側膝狀體的影像則呈帶狀分布 而且左邊視野的影像全部傳到右邊的外側膝狀體 且旋轉約九十度 中心窩的影像集中於中央 左上視野的影像傳到外側 而左下視野的影像 傳到內側 在視網膜只佔一小塊的中心窩的神經到此卻佔了三分之一的面積 從外側膝狀體的神經元所發出的軸突則將神經衝動傳到視覺皮質 在視覺皮質的分布是來自中心窩的影像集中在視覺皮質的尾端 周邊部份則在前端

我們以前認為眼睛就像是照相機一樣 將外在世界的景色投影在底片上就完成了 但是後來在更詳細瞭解視覺系統的複雜接力傳到視覺皮質 而且左右分開時 我們就發現視覺之形成是大腦根據來自半球型平面視網膜少許光線所產生的神經衝動 再根據既往經驗所遺留的視覺記憶而主動形成的揣摩與猜測的結果 很多錯覺現象可以讓我們瞭解我們所看見的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實際上是由我們的視覺皮質所產生的 外在視野所射入的光線只是引起視覺皮質去產生這個三度空間影像的神經衝動刺激而已.

下面這張圖稱為閃爍方格 (Scintillating Grid) 是由林格巴哈 (Lingelbach) 於1914年所發現 這是由黑色作底色 上面畫了垂直交叉的灰色粗線條 在灰色粗線條交叉處 有白色圓點 這張圖巧妙之處在於當你在該圖正前方適當距離注視其中一個白點時 該白點會顯得特別潔白 而其四週的白點則隨著與這個白點的距離逐漸轉黑 而且這些四週的點還會呈現黑白輪流快速出現的閃爍現象 當你將注意力焦點移到別的白點時 整個現象也會跟著位移 可是當你將眼睛極度靠近此圖時 這個現象會自己消失 而只看到各灰線交叉處有白圓點 如果你將視角轉由45度處來看這張圖 則這個現象也會消失
這張圖是不變的 改變的是你的視覺皮質在受到來自這張圖的光線刺激之後所產生的影像在不停的改變 這是黑白對照之下視覺後像 (visual afterimage) 的結果





星期一, 3月 10

眼睛的故事 (2)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



視覺路徑 (Visual Pathway)

上篇 "眼見為真" 引起有關靈界現象之討論 在進入這個討論之前 請容許我先從視覺現象 (visual phenomena) 說起

視覺現象是很複雜的生理與心裡過程 從生理的過程來說 我們的視覺是由外面世界的光線射到眼睛中的視網膜 (retina) 所引起的神經衝動 (neuronal impulse) 經由視覺路徑 (optic pathway) 傳達視皮質 (visual cortex) 所產生的知覺.

視網膜 是由最貼進脈絡膜 (choroid) 的外層桿細胞 (rod cell) 與 錐細胞 (cone cell) [錐細胞集中於黃斑 (lacuna lutea)的中心窩 (central fovea), 主要負責白天以及色覺的傳送. 桿細胞則分布於網膜的周邊區域, 主要負責黃昏以及黑白覺的傳送)] 在受到光線的刺激之後, 產生神經衝動, 這個神經衝動會傳給在其內層的兩極細胞 (bipolar cell) 的外極, 各兩極細胞外極之間還有水平細胞 (horizontal cell) 來連結. 兩極細胞的內極再將此神經衝動傳給其內層的節細胞 (ganglion cell), 各兩極細胞的內極之間還有無軸突細胞 (amacrine cell) 來連結. 最內層的節細胞在收到由兩極細胞傳來的神經衝動之後, 就將此神經衝動經由其很長的軸突 集中送到視乳突 (optic papilla 或稱視盤 optic disc, 此區完全由神經組成 因此無視覺 也被稱為 盲點)

到達視盤之後的節細胞軸突 形成整束的神經往後穿過脈絡膜 (Choroid) 與鞏膜 (Sclera) 而進入眼窩中, 成為視神經 (optic nerve). 視神經向後穿過視神經管 (optic canal) 後進入顱腔內, 並且左右視神經在此交纏而形成視交叉 (optic chiasm), 在視交叉之後, 又分成左右兩條視束 (optic tract) 將神經衝動傳到 外側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 位於外側膝狀體的細胞在接受到經由節神經軸突所傳來的神經衝動之後, 將此神經衝動再經由視放射 (optic radiation) 送到位於大腦後方枕部區域內側的視覺皮質 (visual cortex).

根據上圖 我們可以看出 視野中的位置 在經過水晶體的折射之後, 在視網膜上面所呈現的是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影像. 這些在視網膜上面的影像的傳送在視交叉地區又產生重組, 結果是在視野中右半部的綠色與黃色的視覺 在經過視交叉後, 就由左視束送到大腦左半球的視皮質. 視野左半部的紅色與紫色的視覺 則經由右視束被送往右大腦的視皮質. 來自視網膜中心窩的視覺衝動在視皮質的分部佔了約三分之一的區域

星期日, 3月 9

[牧函] 福音朋友

寫作於2008/03/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友誼佈道法 (Friendship Evangelism) 是近年來被很多教會接受的傳福音方法之一。當年安得烈在遇到耶穌之後,就介紹他的哥哥西門與耶穌認識 (約1:41-42)。西門後來成為耶穌最得力的門徒 (路22:32),也是建立初代教會的柱石 (加2:9)。腓力則是去找到他的好朋友拿但業,告訴他彌賽亞就是約瑟的兒子耶穌 (約1:45),拿但業不相信拿撒勒這個小鄉鎮會產生什麼偉大的宗教領袖,但是他卻在耶穌進行一次對話之後完全改變了他的想法,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約1:47-49)。

與過去教會傳福音的方法來看,傳統的露天佈道法以及大佈道團佈道法可以一次接觸最大量的慕道友,而且如果由一位很有佈道恩賜的佈道家來主講,會對很多慕道友產生很大的影響;再加上感人肺腑的福音詩歌演唱、現代影音設備的特殊效果、大量群眾聚集所產生的群眾互動心理,可以在短期間內帶來許多的決志者。這個方法的缺點在於:動員許多教會、龐大的經費、會後的跟進栽培都需要有很好的安排,而且慕道友的邀請與跟進常常也是靠着眾多信徒的親朋好友間的人際脈絡管道。

逐家訪問佈道法與個人談道佈道法與前者不同在於訓練眾多的信徒,親身學習如何與陌生人在很短的個人接觸互動中帶領對方做決志禱告。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必依賴有名的大佈道家、不須安排巨大的佈道場所、不會帶來龐大的經費負擔、信徒皆祭司神學的落實、一對一的個人化接觸、地毯式普遍性的福音觸角。這個方法的缺點是:制式化的福音內容、決志後的跟進不易、侵犯別人隱私的顧忌、福音被商品行銷化等等。這個方法也都會強調在進入福音主題以前,要設法與對方建立起碼的個人性友誼關係。

生活型態佈道法與友誼佈道法強調每個信徒在自己已有的人際關係脈絡中成為基督福音的見證人。首先是先建立我們個人與上帝之間親密的朋友關係。讓我們跟摩西一樣,與神常有面對面講話的親暱互動;讓我們學習亞伯拉罕的腳蹤,在每天生活中對上帝完全信靠順服。我們如果與神建立這樣的親密朋友關係,我們的生命將被上帝的愛來轉變 (transformed by the love of God)。我們不只會盡己愛神,我們也會愛鄰如己。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不知不覺地散發出基督馨香之氣,吸引我們週遭親朋好友的注意與羨慕。這就是生活型態佈道法。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對我們的生活型態產生羨慕,他們就可能會好奇地詢問我們如何才能進入如此美好的生活型態,這就是我們為主作見證的好機會。因此,生活型態佈道法所強調的是,我們傳福音的重點是在於我們的生命必須先成為福音,我們的生活表現必須活出福音的實際,如此,我們先“是見證” (be a witness)。這是長期撒種的過程。當朋友向我們發出問題時,是我們收割的時候,我們已經預備好要將耶穌的故事分享給我們的朋友,這個用口分享的動作就是 “作見證”(do a witness)。

友誼佈道法則強調我們要靠主耶穌的愛與尚未認識主耶穌的朋友建立更深沉的友情關係。我們願意真誠的去尊重並瞭解朋友的信仰與價值體系、願意發時間與朋友共處聊天、體諒並同理朋友的心情起伏、付代價幫助朋友解決困難。我們會為朋友的困難在主耶穌面前迫切代禱,求主施恩幫助他。但是我們不會將這個寶貴的友誼工具化,成為只是傳福音的管道。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信仰絕對化,以得勝征服者的姿態 (triumphant conqueror) 來與朋友爭辯。我們在堅持自己信仰的同時,也願意尊重朋友的信仰。我們在與朋友分享自己的信仰經歷的同時,也願意洗耳聆聽朋友分享他的信仰經歷。我們不會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商品化,不會將傳福音扭曲成為傳銷的過程。我們願意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成為每個人的好朋友。

眼睛的故事 (1) 眼見為真


眼見為真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主要是經由我們的五官所傳進大腦的五覺 (, , , , ), 在這五覺當中, 視覺可以說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因此科學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客觀的觀察

科學主義者相信: 眼見為真 (或是向相信上帝的人挑戰要他們把上帝拿來給我們看看) 這句挑戰透露出科學主義者的兩大認信 (Confession). 其一是他們相信眼睛能看見所有的存在 其二他們相信上帝是屬於可見的存在 前者是對人類眼睛能力的信心 後者是對上帝存在本質的認信

從眼睛生理學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眼睛所能見到的光譜範圍在宇宙的電磁波中只佔相當微小的一部份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可見光 (大約是 400-700nm) (參考上圖)

由此可知宇宙的各種存在遠超過我們眼睛的觀察能力 因此科學主義者的第一個認信 (眼睛能看見宇宙所有的存在) 並不為科學數據所支持 請容我暫停與此 下回再續 也歡迎大家隨時提出您的指正或不同意見

[講道集] 小組系列(七):福音朋友

寫作於2008.03.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路加福音七章34節
線上收聽   (國語)       線上收聽   (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提到神的朋友,在聖經記載中只有兩人被稱為此―摩西和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何是神的朋友?因為他信靠上帝。摩西為何是上帝的朋友?因為他跟神很親近,他在營外有一個會幕,常去那裡親近神。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種朋友,叫作福音朋友(Gospel Friend)。

Ⅰ、引言:酒店牧師顏金龍

先介紹一位奇特的牧師,是「神愛教會」的牧師。這間教會位於台北的六條通―林森北路和中山北路之間,那裡是有名的綠燈戶、酒家區。這位牧師每天上酒家,甚至有記者因此去採訪他。他是顏金龍牧師,是泰雅族(Atayal)的原住民,小的時候很討厭去教會,但後來神感動他去日本讀神學院,並在神學院認識了他的太太丸山陽子,夫妻倆畢業後就回到台灣。顏牧師夫婦看見有許多原住民的女孩在酒家賺取家中所需的金錢,他們的反應並非責罵這些女孩,而是因著愛,在一間又一間的酒家中去接觸她們。剛開始時,他也很害怕,說不定會被店家打出來,但是當女孩們聽到一個原住民的牧師用他們的母語來為她們禱告時,孩子們都很受感動,當中慢慢有人就希望牧師可以在她們上班前陪她們禱告、查經,也有人就開始決定要離開該場所,而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Ⅱ、約翰與耶穌的對比 

1、 寬以待人、貪食好酒

耶穌基督也是這樣,祂在當時赦免一位妓女的罪,祂被稱為罪人的朋友;利未想跟從耶穌,就請了所有他的朋友來參加筵席,耶穌就去與當時人們都討厭的稅吏一同吃飯喝酒,「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這個「也吃也喝」的中文翻譯得太客氣了,英文是“a gluttonous man, and a winebibber”,就是好吃鬼,吃很多也喝很多。不只這樣,耶穌竟跟那些大家認為不好的人同在一處,所以耶穌被法利賽人批判著。

2、 嚴以律己、被鬼附著

約翰就不一樣,他令人尊敬,甚至懼怕,因為他嚴格約束自己的生活,穿駱駝毛的衣服、吃蝗蟲野蜜、滴酒不沾。神要他傳達的是要從罪惡中悔改的信息,「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路1:15-16)。後來他將耶穌介紹給以色列人,但耶穌所做的卻跟他完全相反,又吃又喝,並且與罪人相處,當約翰被關在牢裡時,就派他的學生去問耶穌,祂回答:「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7:22)約翰傳講的是悔改,耶穌傳講的則完全是另外一個信息-福音,是回應赦罪、醫治的慶祝,約翰和耶穌剛好是相反的。

3、 智慧之子、智慧為是

法利賽人看見約翰如此嚴以律己、能禁食多天,就說他是被鬼附;看耶穌每天吃喝,就說祂貪食好酒。但耶穌說,其實重要的不是看他怎麼表現,而是看他結出來的是何種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路6:44)耶穌的答案是:「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這個「子」是指果子,也就是說,不論約翰或耶穌,他們所帶領出來的門徒,從其生活就能看出他們所傳的是對的。約翰傳的是要悔改,耶穌傳的是要接受神的恩典,這兩種信息串起來是要帶來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生命。他們的方式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都是要讓人從罪惡中悔改,轉向真神,得到釋放醫治的恩典。所以在路加福音第六章說,「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6:44)生活是由信息帶出來的,而非以行為表現來作論斷。

Ⅲ、人子耶穌罪人朋友

1、 呼召利未成為門徒

耶穌除了又吃又喝,也作罪人的朋友,為法利賽人所詬病,而這正是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基督徒能和那些人們認為不好的人作朋友嗎?應該和他們作朋友嗎?耶穌看見一個稅吏利未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而且還參加利未擺的筵席,因而遭法利賽人批評、稱祂為罪人的朋友。耶穌的回答是,若要讓他們有一個新的前途,就是要跟他們作朋友才能改變他們,所以耶穌勢必要跟他們接觸認識、作朋友。「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27-32)

2、 罪女哭泣香膏抹主

耶穌不只這樣,並且還讓妓女來吻祂的腳。耶穌這次是讓法利賽人請吃飯,那時人們是側趴著吃飯,腳朝向外。有一個女人突然來了,在耶穌的腳上哭泣,然後用她的頭髮去擦耶穌的腳,並且倒上香膏,「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路7:37-38)這讓請客的主人看了很不舒服,想著耶穌難道不怕有人會覺得這樣不好嗎?耶穌把主人心裡的嘀咕講出來,用比喻說:「有一個人欠了主人五塊錢,另一人欠主人五千塊,主人對他們都說不必還了,你想哪一人得到的恩典較多?」,耶穌繼續說:「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7: 47)耶穌告訴我們,讓罪人從罪惡中能回轉來作主的門徒,其方法不是指責、而是赦免,讓他有一個新的開始。得到這樣恩典的人,是充滿了感恩,他的反應是願以愛心來奉獻,如同這位女人把最寶貴的香膏打破來抹耶穌的腳。

3、 尋羊找錢浪子回頭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耶穌知道法利賽人在旁嘀咕,就說了一個故事給他們聽:有一個女人丟了一塊錢,她點燈將其找出來;有一個牧羊人丟了一隻羊,他把九十九隻羊放著,去把那走失的迷羊找回來;最後耶穌再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浪子回頭-當這個離家放蕩的小兒子回來時,他父親就擁抱迎接他,「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0節)在家中的大兒子心裡不高興,「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28節)。耶穌在一個故事中就提到了兩個浪子:小兒子是大家公認的壞人,大兒子是自以為的好人、但心裡卻充滿苦毒,而這位父親是代表上帝,祂擁抱迎接那知道回頭的小兒子,對於不知道自己錯的大兒子則是出去勸他悔改,所以兩個浪子都需要神的恩典。耶穌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法利賽人:你們批評別人不對,你們內心本身也是需要回轉的。

4、 撒該下樹接待耶穌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耶穌跟另一個稅吏的互動。耶穌不只讓他請吃飯,並且在他家留宿,「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過了這夜,隔天這個稅吏就對眾人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8節)這裡顯出耶穌對軟弱當中的人的愛、呼召、與赦免,祂帶來的是生命完全的轉變-撒該願意賠償,這是關於公義,他願意幫助,這是關於慈愛,所以撒該轉變得既公義又充滿慈愛。我喜歡一句話:「Every Saint has a past,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就是說,每一個聖徒都有一個過去,但是每一個罪人都有一個將來,我把它翻譯成中文:「不被既往困住,奔向光明前途」,我想這是耶穌與罪人作朋友的最大恩典;我再加上一句話:「The Grace of a friend brings "the Past" of a sinner into the Future of a Saint.」,就是對於那些在罪惡中的人,給予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能擁有不同的明天。耶穌為什麼要作罪人的朋友?因為朋友的友誼可以幫助一個在罪惡中的人,從罪中的過去轉變成為聖潔的將來。

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我們能這樣效法耶穌嗎?不會有危險嗎?華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為何耶穌都跟罪人在一起呢?聖經裡也的確教導我們不要接觸那些人:

1、 不與瞞哄人的同群

詩篇說:「我沒有和虛謊人同坐,也不與瞞哄人的同群」(詩26:4)。

2、 濫交朋友自取敗壞

箴言說:「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18:24)。

3、 信與不信勿負一軛

新約也警告我們不要與不信的在一起,「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林後6:14)

4、 世俗為友與神為敵

如果我們想與他們作朋友,就是和上帝作敵人,「…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那為何耶穌和他們作朋友?我們又該如何和這些人作朋友?如何交往我們的福音朋友?

Ⅴ、如何交往福音朋友

1、 香壇盛火跑到會眾

我想到舊約中有一個故事,就是當猶太人背叛神、上帝開始處罰猶太人的時候,摩西跟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是指亞倫要幫助這些在瘟疫當中的人免去滅亡。他要做兩個動作:先要跑到聖所裡,從神的面前將壇上的火引到香爐內;再來,他要跑到瘟疫區中,拿著香爐站在會眾當中為他們禱告。如果亞倫因為看見百姓在瘟疫中,就跑進聖所裡不斷禱告,他是救不了那邊的人;如果亞倫是直接跑到百姓那裡,也救不了這些人,因為沒有從香壇上取得火。所以若我們要和這些還沒有信主的人作朋友,我們必須要有兩個動作:每天到神的面前,從神支取力量、支取恩典,並且,我們也要每天到他們當中去,和他們有互動往來,如此才有可能將神的聖潔和恩典帶到他們當中,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福音朋友。

2、 受差入世卻不屬世

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時,作了一個很長的禱告,當中有一段內容就是為祂的學生禱告,因為祂曉得學生們要被差派到世界當中時,可能會被世界影響;但若不差派他們去,這個世界就不可能被神的愛影響。耶穌禱告著:我差他們進入世界,可是「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6-18)這當中有個緊張的關係,我們雖然是被主差到世上和這世界的人作朋友,但我們需要倚靠主的真理來讓我們活出與世界不同的生活,這就叫作「在世不屬世in but not of the world」──神要我們與他們作朋友,但也保守我們同流不合污。我們若不去接觸他們,就無法將主的愛帶到他們當中;我們若與他們接觸,就需要神的真理來保守我們成聖,否則的話,最終我們可能就與他們一樣。

3、 負主的軛學主樣式

去的時候,不是自己去,而是一定要和主耶穌一起去。主邀請我們的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所謂「我的軛」,就是兩隻牛一起拖著車的軛,所以主說「你來負我的軛」,是說「你同我負軛」,這代表即使有著問題時,主就在我們的旁邊,是祂陪著我們去到他們當中,所以我們是與主負軛,並學習主謙卑柔和的態度。

4、 挑戰代價尊重抉擇

最後主耶穌到他們當中,不只是接納、赦免他們,祂也給予他們挑戰和代價,且最後還尊重對方的決定。當我們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樣式。耶穌看見一個年輕的官,他平日生活表現很好,在聖經中描述耶穌「愛他」的不多,這年輕人是其中一個。耶穌愛他,並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10:21-22)耶穌與他作朋友,並告訴他跟從主的代價:你需要付上代價、有所改變;然後耶穌讓這個朋友自己決定要不要來跟隨耶穌。結果,這位年輕人因為自己的產業太多,他的決定是沒有辦法跟隨主,耶穌就讓他離開了。我想,這是對朋友最大的尊重。有時候我們傳福音可能會因為朋友的不信,而惱羞成怒,但耶穌沒有,祂讓這年輕人有時間再回去思想,而或許有天他會改變。昨天我們在上小組裝備課程時,我提到尼哥德慕半夜找耶穌,耶穌對他說了些話,然後聖經就沒有再記載尼哥德慕究竟有否決志。直到耶穌快被審判定罪時,法利賽人中有一個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嗎?」(約7:51)約翰福音就記載了這個官就是半夜去找耶穌的人。後來耶穌死了,被埋葬卻沒有香膏時,為耶穌預備香膏的就是這個尼哥德慕。所以,耶穌等尼哥德慕這麼久,等至耶穌死了尼哥德慕才有勇氣表白、跟隨耶穌。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在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榜樣。

Ⅵ、結論:半夜敲門的朋友

耶穌曾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祂說,有一個人半夜在睡覺,我將他稱作「睡覺的朋友」,他有一個朋友晚上來吵他,我把他稱作「敲門的朋友」,「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5-8)故事中有三個朋友:「睡覺的朋友」「敲門的朋友」「來訪的朋友」,很清楚的,「睡覺的朋友」是上帝,「敲門的朋友」是我們基督徒,「來訪的朋友」就是福音朋友。神要我們與祂親密,到一個程度是敢在半夜去敲門。對於不太熟的人,我們不敢半夜打擾吧?但若是好朋友,我們真有緊急的事情時,會打電話給他,向他求。我曾聽過曾牧師分享一個見證,他帶著少契聚完會,而後一同去吃宵夜,菜點好、才剛坐下來,就接到他朋友打電話來說:「昭瑞啊…我喝醉酒了…不能開車…你可不可以開車送我回基隆…」,昭瑞牧師並沒有回絕,反而直接說:「好,你等我一下」,就把宵夜的錢先付了,跟少契輔導與學生交代後,就開車去將他朋友載回基隆。你敢打這樣的電話嗎?你有這樣的朋友嗎?你和上帝之間好到可以半夜找祂嗎?你有朋友和你好到他會來拜託你嗎?這個「基督門徒」既是「睡覺朋友」的朋友,也是「來訪朋友」的朋友,所以我們基督徒要作上帝的朋友,也要有福音的朋友,我們才能將耶穌基督的愛帶給其他的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到世上來,就是要作罪人的朋友,祢不忌諱來被社會指指點點,祢樂意接觸那些在罪惡中的朋友,跟他們吃飯、跟他們喝酒,作他們的朋友。主,祢說祢到世上來,就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用祢的愛給這些人一個盼望。我們承認有時候我們太潔身自愛,我們當了基督徒越久,我們的未信主朋友就越來越少,我們常常把基督徒當成一個能夠進天堂的護照,我們成為一個基督教的中產階級俱樂部,我們的朋友都是基督徒,主,我們已經失掉我們的福音朋友。或許我們在教會久了,我們跟神之間也太習慣了,我們沒有成為上帝的朋友,我們沒有每天跟神有親近的關係,我們也沒有跟周圍還未認識祢的人成為朋友,我們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基督徒。求主幫助我們,每一天能夠跟祢親近,到祢的聖壇前領受祢的真理,每一天願意花時間,跟還沒認識祢的人,作福音的朋友,既能夠成為上帝的朋友,也能夠擁有福音的朋友,好讓我們能夠把神的愛和盼望,帶到他們當中,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分享,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這樣跟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星期六, 3月 8

人類生命的三個層次

生命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我想CMS是指人類的生命 這就涉及到人觀的問題了 到底人類的生命本質為何? 一般而言 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人類擁有生理的生命(Physiologial Life), 也就是所謂的 Physical Life. 這是由佔有時空的原子所暫時組成的身體. 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或植物所共有的生命 這是自然科學所探索的領域

人類除了擁有肉體的生命以外 還有心理的生命(Psychological Life), 也就是所謂的 Mental Life. 這是由人類大腦功能中有關思想感情與意志以及所產生的各種行為. 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或植物有相當差異的生命 這是人文科學所探所的領域

人類除了上述兩種生命以外是否還有第三種生命? 如果有的話 要如何去探索呢? 這方面的爭議性就比前兩者為多 是否CMS所提的 生命的問題是指這第三種生命相關的命題 ? 第三種生命或稱為靈理生命 (Spiritual Life) 有些人主張有關生命的目的, 意義, 價值, 委身, 倫理, 道德 (Purpose, meaning, value, commitment, ethic, morality) 等等問題是屬於這一層次生命的問題. 有些人主張哲學與宗教是探索第三種生命的方法

人類學者把這第三種生命的探索視為價值體系的建立 根據 Sigmund Freud 的人格發展理論 人類的生命可以分為 原我 自我 與 超我 三個部份 原我關心的是欲望的滿足(第一種生命) 自我專注於理性的判定(第二種生命) 超我則追尋第三種生命的議題 是由每個小孩將周遭的權威人物 (Authority Figure) 的禁忌 (Taboo) 與理想 (Ideal)內射的結果

星期五, 3月 7

終生的慕道者

慕道者

我個人可以說是一位慕道者而已 這半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尋求的過程, 當中或許有些少許個人心得 也是暫時的 片面的 不成熟的管窺之見 難登大雅之堂 我不覺得我是在101頂層 更不是什麼大師 這些尊稱實在擔當不起

過去在基督教界曾經有過一個 "我找到了" 的運動 是鼓勵基督教徒將自己的信仰心得與朋友分享的宣教運動 但是我個人對這四個字所隱含的 "得勝者過度自信" (triumphant overconfidence) 卻持有相當保留的態度. 我比較喜歡且能認同的是 "我被找到" 以及 "我正在尋找" 的感恩與學習的基本態度.

對我而言 信仰是一個相當個人性的 主觀性的 暫時性的 認信宣告 ( personal, subjuctive, temporary confession) 絕對真理 (absolute truth) 的存在與否以及其可能內容僅能存於信仰的層次 因此我們可以將個人在信仰追求與經歷的心得在此平台上互相分享與討論 並且或許可以藉此彼此學習互相切磋 個人不認為有輸贏的比較

星期三, 3月 5

漫談上帝的使者

[Cute Angel]

天使學是一門深奧之學問. 因為在聖經正典中有關天使的描述相當少而且不清楚, 倒是在旁經與次經中有許多相關之記載. 因此天使學常常須要加上很多個人豐富的想像力

上帝的使者不一定是天使, 上帝可以差派人成為祂的信差 (messenger), 在舊約稱為先知或先見, 在新約稱為使徒或傳道者, 上帝也曾經使用一隻驢子來開口教訓祂的先知巴蘭 (民22:28 ) 或是用一隻公雞來喚醒他的使徒彼得悔改 (可14:72)

上帝的使者常常為了傳達上帝的旨意而受苦甚至犧牲生命. 但是也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假借上帝名義傳話的假先知, 或是自己誤以為是先知的而誤人誤己, 所以上帝的使者的自我認定或鑑別判斷是一個很重要卻不容易的事情.

星期二, 3月 4

青橄欖的日子

[青橄欖]

2006413意外的收到六班同學蕭主命兄寄來的電函,提及2004年六班二十多位同學在花壇三春老樹的相聚,大家重溫三十六年前在彰中校園同窗的情誼,並激起尋找57級全體同學成立同學會的共同心意。

2006年5月8受到吳毓輝同學邀約,得以和吳毓炘老師以及幾位同學在台北餐敘,會中大家相談甚歡,三十八年的時空阻隔似乎切不斷我們彼此間的友誼。大家都渴望能夠再有機會相聚,分享彼此生命的經歷。

三十八年來同學們像彰中湖泊中的一株株小浮萍,被這時間的洪流衝散,在這滾滾紅塵的大洋中飄浮。每個人的旅程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但是我們都懷有青澀少年成長的共同記憶。

同學間有不少已經先我們一步撒手人寰、羽化仙去,叫我們感嘆人生無常、無限噓唏。有些同學還留下子女負笈異域,幸好得到當地同學的關懷提攜。這是多麼難能珍貴的友誼,這是多麼令人感念的際遇!

同學們雖然天各一方,但是拜網路溝通之賜,我們可以天南地北的聊起個人的理念與興趣,我們也可以分享個人的見聞與經歷。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互動與鼓勵。

2007年2月21讓我們都能夠攜眷回到彰中校園參加這生命中非常難得的相聚,再續那青橄欖日子所締結下來的情誼

鬥嘴鼓

Dak Tsui Go

[Dak Tsui Go]


我盼望在這個專題中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個人的經歷與心路歷程。也盼望能夠與大家有些網路上的互動。因此將此專題稱為 鬥嘴鼓

2004年開始,由於彰化中學高中畢業的同屆同學吳毓輝等學長的熱心,把畢業後天各一方、彼此失散的同屆校友們一個一個慢慢的找回來,成立了CC68同學會。

從美國回來的施能健學長為我們設計了一個網站 http://www.daiwan.com/cc68/index.html)
以及可以互相討論的
phpBB Forum .(http://www.daiwan.com/cc68phpbb/index.php)

我在那邊參與了一些討論。現在先將我在那邊的討論版所發表的內容轉貼於此,與大家共享。為了尊重發表者之版權,我只有轉貼我個人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