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23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23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2月 2

[講道影片] 馬年話馬



講道大綱
一、華人文化中馬的形象
二、聖經中的馬
1.馬是財產(47:17;賽2:7)
2.馬是戰力(王下2:12;申20:1)
3.馬塑造人的形象、尊榮
(撒下15:1;斯6:7-9)
4.馬代表人的驕傲、自大
(20:7;詩147:10、賽31:1-5)
三、耶穌與馬
1.騎驢進耶路撒冷(21:5)
2.那穌騎著白馬再來
(19:11-16)
生活與回應
一、單單依靠神
(代下16:8;詩20:7;詩篇33:17)
二、學習謙卑的樣式
(2:3-45-8)
 默想
1.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呢?
2.對我們而言,每年的新春,是除舊佈新的時刻,那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什麼是應該去除舊佈新呢?是習慣呢?或心中的價值與意念?

3.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反映出什麼樣的特質呢?這對我們有什麼提醒?
金句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詩篇二十章7





星期六, 1月 4

[講道集] 同在的應許(Promise of Presence)





講道內容
講題:同在的應許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4節
馬太福音一章22-2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影片: 同在的應許
MP3:  [雙語]

Ⅰ、引言:這我應許你

今天詩班清唱劇的主題是「應許的旅程」。旅程指的是一生的旅程,應許指同在的應許。「應許」如同孩子勾手指頭互相約定,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婚禮,詩經、邶風、擊鼓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結婚時,新人相互許諾:「我一生應許你,要陪伴你」。這是一次性的承諾,卻是一生的同在與陪伴。有一位愛爾蘭歌手兼作曲家Ronan Keating,在2006年寫了一首「婚禮之歌」(The wedding song),歌名是This I Promise You:
My love, here I stand before you,  我愛,我站在你面前,
I am yours now,  我全屬你,
From this moment on. 從現在開始。
Take my hand,  握我手,
Only you can stop me shaking,  只你使我不再顫抖,
We’ll share forever,  我們永相聚,
This I promise you.  這我應許你。
And 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  當我注視你雙眼,
All of my life is before me,  我的一生都在眼前,
And I’m not running anymore,  我的腳步不再跑遠,
Cause I already know I’m home.  我已歸回我的家園。
With every beat of my heart,  我一生每一心跳,
I give you my love completely,  我將我愛全獻給你,
My daring, this I promise you.  親愛的,這我應許你。
My love, I can feel your heartbeat,  我愛,我感到你心跳,
As we dance now,  我們跳舞,
Closer than before.  比前更親近。
Don’t let go, don’t let go,  勿離我,勿離我,
Cause I can almost cry now,  我快忍不住哭泣,
This is forever,  這裡是永恆,
I make this vow to you.  我對你許誓言。
And 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  當我注視你雙眼,
All of my life is before me,  我的一生都在眼前,
And I’m not running anymore,  我的腳步不再跑遠,
Cause I already know I’m home.  我已歸回我的家園。
With every beat of my heart,  我一生每一心跳,
I give you my love completely,  我將我愛全獻給你,
My daring, this I promise you,  親愛的,這我應許你,
My daring, this I promise you.  親愛的,這我應許你。
This I promise you,  這我應許你,
Oh I promise you,  喔,我應許你,
Promise you,  應許你,
This I promise you.  這我應許你。
I have a surprise for you.  我有一個驚喜要給你。
Yeah? Yeah!  是嗎?是的!
It’s a bracelet that represents the promise I want to make you.  一個手環代表著我要給你的應許。
I don’t know what tomorrow will bring,  我不知道明天會如何,
But I hope it would involve us traveling the world together.  但我盼望我們倆可以同遊世界,
Like we’ve always wanted to,  那是我們一直想要做的事,
And that if we have kids, that we will be huddling them every chance we get.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將他們擁抱在胸前,只要有機會。
And when we grow old,  當我們年老時,
We never stop dancing.  我們不會停止跳舞。
I promise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我應許你,無論發生何事,
I w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我將永伴你身旁。
The Promise.  應許。
Ⅱ、同在的應許
最好的應許,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一直陪伴你。(no matter what happens . I will always be there with you)。而這也是聖誕節最寶貴的意義,上帝應許要成為以馬內利,應許永遠與人同在,陪伴我們。
1.在我面前做完全人
亞伯拉罕是這個同在應許的起頭,當他九十九歲時,上帝告訴他:「我是全能的上帝。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17:1)。當我們在某個人的面前,便表示與他同在。而人要如何才能完全呢?在上帝要求亞伯拉罕作完全人之前,上帝先說:「我是全能的上帝」(17:1)。這便是說,人只要常在上帝的面前,就能變得完全。「全能上帝」的英文,直接音譯自希伯來文的El Shaddai。所以我們要依靠全能上帝的同在,我們的生命就能逐漸完全。
2.賜福給你堅定誓言
上帝的同在不等於生命中不會遭遇困難。就如同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有一次遭逢飢荒,上帝向他顯現,告訴他:「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但是因為他是外地人,所以受到當地住民排擠。辛苦挖掘的井,引來當地住民的爭奪,第一次以撒謙和的退讓,第二次再挖掘的井,仍然被奪走。當他感到無奈之時,上帝對他說:「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賜福給你,因為我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我必堅定我向你父亞伯拉罕所起的誓。」(創26:3)。當以撒遭遇困難時,上帝讓他體驗到祂的應許是真實的。上帝說:「雖然你現在落難,但我與你同在。我與你父親的約定,我會堅固,並賞賜你的後裔,將這塊地賜於你。」
3.保佑供應帶領關係
慈愛的上帝也與犯錯的人同在。以撒的兒子雅各,十分在意上帝的應許,擔心次子的自己,得不著上帝的應許,於是想盡辦法,最後用騙的方式得到長子的祝福。哥哥以掃因而憤怒,想要殺他。在雅各逃難時,上帝向他顯現,應許他同在、保護、供應和平安返回。「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28:13-15)雅各夢醒後,向上帝許諾,如果上帝成就了祂的應許,就以耶和華為上帝。「雅各許願說:『上帝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上帝。』」(創28:20-21)上帝的同在,讓人與上帝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即使是一個犯錯、逃難的人,也可以體驗到上帝的同在,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
4.童女生子以馬內利
在耶穌降生的七百年前,當時的猶太國面臨強敵壓境,人心惶惶。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曉喻猶大王亞哈斯,並承諾他可以向上帝求一個預兆。雖然亞哈斯王假意信靠上帝,不求預兆。但是上帝仍應許會有一個兆頭顯現。「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上帝應許將有童女懷孕生子,並將孩子取名為「以馬內利」。這個應許,神學家普遍認為有兩次的應驗,第一次是亞哈斯王的年代,當時國家的危機得到解除。第二次是耶穌基督降生時。上帝說,有一嬰孩為人降生,要永遠與人同在,他的名字叫作「以馬內利」,這便是日後基督信徒慶祝聖誕節的由來。
III、同在的應驗
1.童女馬利亞生耶穌
基督降生後,「以馬內利」這個同在的應許又應驗了數次。第一次是天使啟示約瑟時。當時未婚的童女馬利亞竟然懷孕,使得未婚夫約瑟想要與她解除婚約,但上帝派天使阻止約瑟,告訴他馬利亞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而腹中的孩子要取名為耶穌。「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太1:21-23)因此,到了馬利亞的時候,她是一個未婚童貞女,她懷孕生了一個孩子,透過這孩子實現了上帝與人同在的應許。
2.真理聖靈內住訓慰
基督受難前的最後一晚,告訴門徒們「我會離開你們,但『上帝與人同在』的應許會繼續,我會差遣聖靈住在你們的心裡,永遠與你們同在」。「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約14:16-17)基督在最後晚餐時,如此應許門徒們。
3.萬民門徒教訓遵守
當基督要離世升天以前,再次應許門徒,如果他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讓萬民作主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人施洗,基督就會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4.新天新地帳幕人間
這個應許,到將來耶穌基督再來時,將再次被肯定。聖經記載,有聲音從寶座中發出,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因此,從基督降生開始,一直到祂再來,這是上帝給人的應許,也是最寶貴的應許。「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啟21:3)
IV、屬靈的功課
像這樣渴慕上帝的同在,在聖經中有一些人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摩西堅持要上帝同在
當以色列人在曠野崇拜金牛犢,得罪上帝之後,上帝不願意再與他們同往迦南地,但是承諾差派天使,保護、帶領以色列人,進入他們的應許地。這時,摩西堅持懇求上帝的同在。因為摩西知道,使以色列人與眾不同的,不是有人保護、有人帶領、有人供應,而是有上帝的同在。特別是在以色列人犯罪之後,更需要有上帝的同在。因為上帝的同在,會帶來提醒與懲戒,讓人不會一再犯錯。摩西非常聰明,因此他對上帝說:「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出33:16)於是上帝答應他。所以,以色列人雖然犯罪,上帝卻沒有離開他們,仍與他們同在。
2.雅比斯求告上帝同在
另一位學習的對象是雅比斯。他的故事,是記載在歷代志中,一連串族譜裡的一段小篇幅。雅比斯出生時,母親為他受了許多的痛苦,後來,他禱告上帝,「『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上帝就應允他」(代上4:10)。他被聖經稱作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的人」。其中提到「保佑我不遭患難」,它的原意是「保佑我不落入罪惡的當中」(protect me from evil)。不是指不要遇到惡人,而是自己不成為惡人,因為若成為惡人,就會使人受苦。而「不受艱苦」是指不使人受苦。雅比斯的母親為了他,曾遭受許多苦楚。因此,他不只向上帝禱告,求上帝祝福他、擴張他的胸懷眼界、與他同在。更祈求讓他不陷入罪惡之中,使人不會因他而受苦。我想,我們每個人都當效法雅比斯這個禱告,求上帝與我們同在,並保守我們不落入罪惡中,不使周圍愛我們的人,因我們受苦。上帝必定喜悅這樣的禱告,應許如此的禱告。
3.大衛認罪求上帝同在
另一位舊約人物大衛王,他曾犯了非常嚴重的錯,上帝藉著先知拿單指出他的過犯。於是,痛悔的大衛王向上帝禱告:「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詩51:11)大衛王不在意上帝如何懲罰他,但是非常在意上帝是否收回祂的同在,因此懇求上帝繼續與他同在。上帝答應了大衛,大衛成為合上帝心意的人。
4.耶穌求上帝與人同在
在耶穌要進入客西馬尼園之前,曾向上帝做一個很長的禱告,求上帝與每一個人永遠同在。耶穌如此說:「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3)耶穌為我們向上帝祈求同在,如此便能讓世人看到,有上帝的愛在我們之間;使世人心生羨慕,進而成為基督徒。所以,「上帝同在」讓我們的生命進到上帝的愛裡面,讓我們的生命改變。
V、結論:見主榮光,變主形狀
摩西在西乃山上,與上帝同在四十天後,臉上反映出上帝的榮光。這是因為他與上帝同在,他的生命發生變化,顯現出上帝的榮耀。這樣的變化,不只顯在摩西身上,若有人願意常常與上帝同在,這人的生命也會發出上帝愛的光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道:「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盼望我們不只是聖誕節祈求與主同在,而是日日都學習與主同在,使我們常常見到主的榮光,生命轉變漸漸有主的樣式。

禱告
感謝耶穌,為人類降生,成為以馬內利的上帝,與人同在。不論是摩西,或是大衛王,許多聖經的屬靈前輩都渴慕你的同在。儘管是犯錯了,或是得罪你,他們還是對你說:「主啊!求你不要遺棄我,與我同在。」我們也是,雖然已經信主,在人生的旅程中,仍然會有意無意地得罪你,或是傷害了身邊的人。我們向你禱告,求上帝再次應許我們,當耶穌降生時,主的愛也再次降臨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心裡。求主永遠與我們同在,好讓我們能日日親近你,得見你的榮光,我們的生命也逐漸被你改變,成為你榮耀的模樣。同心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1月 5

[講道集] 希望之子

講道內容
希望之子
經文:以賽亞書九章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講道影片 : 希望之子(Child of Hope)


Ⅰ、引言: 

補破網(Mending Broken Net)   

今天是聖誕節。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請問剛才詩班獻的詩歌叫什麼?知道的請舉手。答對了!「希望之子」。講到希望,就想起一首台灣民謠,叫做「補破網」。為1948年所寫,作詞李臨秋,作曲王雲峰。這首歌其實是李臨秋失戀後所寫,但因國民黨政府認為有政治意義,所以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時被禁唱,這一禁就是三十年,直到1977年解嚴以前都不能唱。這是一首台語歌,歌詞如下: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洞,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私補破網。   

本來李臨秋只寫兩節,可是政府覺得不好,於是他再加上第三節歌詞,這首歌才解禁。有誰知道「希望」的台語怎麼說嗎?「漁網」!對了,這就是台語妙的地方,「希望」跟「漁網」,發音一樣,所以這首歌用漁網代表希望。影片最後,導演安排一位阿嬤抱著孩子,出現在女主角的前面,這代表看到小孩,就如同看到未來的希望,對嗎?對捕魚的人而言,那張漁網代表著「希望」。  可是,為什麼歌詞又說,看到漁網,眼眶就紅了呢?因為漁網破了。不只破了,還破了很大的洞,根本抓不到魚。當人用一張破的漁網來捕魚,不管再怎樣努力捕撈,魚都會從破洞中跑掉,所以面對破網讓人想哭。「那怎麼辦呢?」痛苦地說:「誰能知道我的苦痛?」為什麼會感到痛苦呢?剛剛歌詞說:「想欲補,無半項」就是因為想要補卻沒有補網的工具,所以很難過。我們也是一樣,當你有一個大洞,不是不想補,想補,可是找不到工具,就會很痛苦、很難過。    

為什麼要在聖誕節時談「漁網」呢?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大洞。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3:23)虧缺就是破洞,虧、缺都是指少了東西。上帝造人時,要讓人們過得幸福、美滿,可是人都有一些明知故犯的缺點,這就是人生命中的大洞。為什麼說聖誕節有希望?而耶穌叫作希望之子?因為主耶穌能為人們生命中破的漁網,帶來新的希望。我們用台語來唸:「主耶穌給我們生命漁網帶來新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網子上都有個很大的洞。耶穌的降生是為了幫人們把洞補起來,因為人找不到工具,無法自己補。正如聖經所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因著仰望耶穌我們生命中的破洞得以填補。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你為我們降生,帶給我們希望。我們人生的魚網,因著主耶穌的愛,人生的大洞可以被補起來。讓我們人生的魚網,有希望!這樣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Ⅱ、希望七大特徵(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Hope) 

Josef Pieper是二十世紀一位很有名的天主教哲學家(Catholic Philosopher)。他生於1904年,死於1997年,共活了九十幾歲。關於希望,他曾有「希望哲學的論述」(A Philosophy of Hope),後人Bernard Schumacher把他的著作寫成一本書。接下來我們要談希望的七個特點,前六個是天主教哲學家Josef Pieper(1904-1997)所主張,而第七個是我加上的。

1.可能發生之估算(Assurance)   

希望有七個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評估結果之後,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這才構成「希望」。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裡的「望」就是希望。希望必須是有確據;肯定有可能發生的,才叫希望。這是一個保證(assurance),一個把握(confidence)。當你用望遠鏡看遙遠的星星時,是用肉眼看;雖然遙遠,但看得到,那叫希望。若睡覺閉著眼睛夢見星星,那不叫希望,叫夢想。兩者都表示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可是夢想是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希望卻是有可能會發生;夢想可以是任何人的想像;希望卻是有可能實現。雖然都是關於將來的可能性,但夢想和希望是不一樣。

2.喜愛擁有之美善(Goodness)   

第二,希望必須是所喜歡的。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喜歡;令人喜歡的才稱作「希望」。使徒保羅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帖前2:19)所以,盼望跟喜樂一起,指所愛的、所盼望的、所期待的、所要的,稱之為美善(Goodness);對個人而言是好的、渴望(desire)的。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有些是讓人害怕的、不要的,這些不叫作希望,而叫作害怕。希望(hope)跟害怕(fear),都是對將來的感覺和期待,但一個令人喜歡,一個卻令人不喜歡。所以,對人們來說,好的、想要的,才叫作希望。

3.實際完成之困難(Difficulty)   

稱為希望,是因為若實際要完成是有困難的。如果確知將來一定會發生,譬如每天早上太陽都會從東方升起,這樣的事就不用「希望」,因為已經知道、肯定會發生。雖然尚未發生,但它是預期中的、沒有困難的,這也不叫作希望。需要加上努力才能夠得到的,才叫希望。所以,「希望」含有努力的成分在裡面。換句話說,躺著就會發生的事情不稱作希望,因為那是預料中的事。

4.未必發生之或然(uncertainty)   

這張圖有些樹枝不清楚,也有些樹幹很清楚。將來的事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確定、篤定的;一種是不一定、不確定(uncertainty),叫作或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是一個或然率的問題。聖經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4:14-15)雖不曉得會如何,但期待它發生,這便叫希望。百分之百確定會發生,就不叫希望。所以,希望是屬於不清楚會怎麼發生,但可能發生;而確定(certitude)會發生的就不叫希望了。

5.無法掌控之情況(uncontrollability)    

希望是將來可能發生,但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可以掌控的。如果百分之百確定可以處理,就不用希望。當船行駛在大風大浪的海中,不曉得能不能走過時,剩下的就是希望,希望可以平安渡過。在不能完全掌控的事物面前,人有某種程度的謙卑,這叫希望。在使徒行傳路加記載他們遇見船難時,說:「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徒27:15)船可能會破,人可能會掉在水裡,但人們希望不會。如果一個船長像鐵達尼號的船長,覺得沒有問題,很有把握,那就不需要希望。鐵達尼號的船長說,我是我靈魂的船長(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我是我命運的掌控者!這樣的人不需要希望。但是當人沒有把握真的可以走到另一端時,擁有希望就很重要了。

6.忍耐等候之期盼(expectancy)   

希望會帶來期待,因為這是現在還沒發生,但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且人知道它是好的。想要但不確定,又沒有能力去決定時,人就只有忍耐地等候,期待(expectancy)和等候(waiting)。就像「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7)這就是希望。如果不想等了,放棄了,就叫作絕望。但是如果還沒完全放棄,還願意等下去,就還有希望。

7.承諾兌現之樂觀(optimism)   

當新郎與新娘在教會互許終生的承諾時,相信他們心裡必定覺得充滿了希望。因為相信,那一天對方所說的話,是在上帝面前一個可兌現的承諾。所以,希望也包含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當信任(trust)對方在上帝面前給的承諾時,心中充滿樂觀、期待,那就叫作希望。「求你記念向你僕人所應許的話,叫我有盼望。」(詩119:49)當彼此互有承諾,且因著相信對方的承諾,而帶來的樂觀,就叫作希望。相反地,不相信的話,帶來的就是悲觀。

III、上帝應許希望(God Promises Hope)   

1.女人後裔得勝撒旦   

聖經顯示,上帝一直給人許多承諾和應許。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後,上帝給的第一個應許就是夏娃──女人的後裔,會得勝撒旦。那時上帝說,你的後裔會傷蛇的頭,蛇會傷他的腳跟。這是上帝藉由希望之子帶給人類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勝過撒旦。撒旦的代表──蛇,會被女人的後裔傷頭,蛇會死掉,因為當一條頭被踩扁的蛇,是活不了太久的。但是後裔也要付上很慘重的代價,因為被毒蛇咬傷腳跟的人是會死的。主耶穌要為人們付上生命代價,讓人能夠勝過撒旦,這是希望之子所帶來的第一個希望。

2.羔羊犧牲遮蔽羞憾   

第二個希望跟穿衣服有關。亞當、夏娃做錯事後,覺得自己很難看,就用樹葉遮起來。聽說回教世界的樹葉大小不一樣,男生用小小片樹葉、女生要用大片的。上帝知道樹葉遮不了太久,也不能真正的遮蔽身體,所以上帝就為亞當、夏娃殺了一頭羊,用羊皮做衣服給他們穿。這是第二個希望,就是將來有羔羊為人類犧牲生命,人的羞恥可以藉著羔羊的皮來遮蓋。這是希望之子帶來的第二個希望。

3.進入方舟得救平安 

第三個希望是得救,當上帝要用洪水毀滅世界時,上帝要挪亞造一艘方舟,所有進到裡面的生物都可獲救。方舟代表當人進到耶穌基督裡時,便得著救恩,不需面對上帝的審判,這是第三個希望。「挪亞因著信,得到指示,敬畏,預備方舟,全家得救。」(來11:7)

4.信而順服萬國蒙福     

第四個希望是當我們信而順服,我們就蒙福。上帝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他順服上帝願意把獨子獻上為祭時,上帝說,好,我知道你對我的信心,已經到了我要你做什麼你都願意的程度。這樣的信心不只你會得到我的祝福,全世界的人都會因你而得到我的祝福。「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所以這裡我們看到,信心到一個程度,願意完全順服;這樣的順服會帶來上帝的祝福,也會讓別人得到上帝的祝福。

5.埃及奴僕西乃盟誓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埃及地出來到西乃山,上帝跟他們立約。他們原本是奴隸,後來成為上帝的子民,這是很大的希望。「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這是立約的血,是立約的憑據。以色列的代表,七十個長老,跟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都到山上去跟上帝許這個盟誓。」(出24:8-9)這代表本來在埃及為奴隸,可是上帝把這群人救出來;而且不只救出來,還與之立約,表明這些人是他的子民,他是他們的上帝,這是很高的希望。

6.大衛後裔永遠國度   

大衛王想為耶和華建聖殿,上帝藉先知拿單跟他說,你的心意我領了,可是我要給你的不是這個。我要給你的是為你的後裔立一個永遠的國度,是彌賽亞的盼望、希望之子。這是指大衛會有一位後裔接續他的國位,這人會為上帝建造殿宇,國度會堅立到永遠。這永遠的國就是基督徒現在所信的盼望。

7.希望之子永在的父   

耶穌基督降生時,一切希望在基督身上完全實現,所以他叫「希望之子」,但他也是「永在的父」。「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所以這個降生的嬰孩,其實是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是我們的上帝成為人的希望。他成為馬利亞的孩子,稱作希望之子。因為他,人可以得到生命的轉變。今天詩班獻詩的主題就是「耶穌是希望之子」(Son of Hope)。

IV、耶穌希望之子(Jesus Son of Hope)   

1.拯救百姓脫離罪絆   

當馬利亞懷孕時,約瑟不曉得怎麼辦;就有天使來跟約瑟說,其實馬利亞要生的這個孩子名字叫耶穌,因為他要將把百姓們從罪惡中救出來。聚會一開始我們談到,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個大洞,這洞的名字就叫作「罪」。人自己想補卻補不起來,耶穌來,要把人從大洞中救出來,幫人把洞補滿。他要拯救我們脫離罪,他要帶給我們從罪的捆綁中得釋放的希望。

2.榮耀歸神世人平安   

牧羊人在野地值班,半夜裡天使向他們報告希望之子已經降生的好消息。他們說道:當希望之子誕生時,榮耀會歸給上帝,平安會歸給人群。所以,當人生命中的「罪」這個大洞,因為耶穌基督而被補滿了之後,人們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平安。

3.萬民救恩猶太盼望   

耶穌出生後不久,約瑟和馬利亞就抱他到聖殿要獻給上帝,年邁的傳道人──西面看見他,便說「以色列的安慰者已經來到,這是萬民的救恩。」所以從西面的話可知,耶穌基督降生,要為人們帶來安慰與拯救。

4.壓制自由被擄釋放    

耶穌出來講道的第一篇是引述以賽亞書。「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我認為這裡提到兩個部分,首先是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這些是屬於社會的問題,惟有社會制度、社會關係改變,他們才能得釋放、得自由,問題才能解決 。因此,基督來,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改變。

5.窮人福音瞎眼見光    

再者是窮人有福音,瞎眼得看見,這是個人困難、個人問題的解決。無論是經濟上的困難,或是身體上的困難,耶穌來,都會幫助人突破這些困境。所以,受壓制的得自由、被擄的得釋放,這是對整個社會層面帶來的影響。窮人有福音,瞎眼可以看見光,這是對個人所面對困境的影響。不管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或是人的個人問題,耶穌都會帶來希望。

6.死裡復活活潑盼望    

最重要的,耶穌為人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這是最大的盼望、最大的希望。他的死裡復活讓人知道,跟從他的人,將來也會跟他一樣從死裡復活。就如使徒彼得所說:「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1:3)

7.主必快來誠心願望    

最後一個希望是基督會再來,這是基督徒們目前一直相信的一個希望。主耶穌說,我一定會快來;相信的會跟他說,主啊,我願你快來。聖經的最後寫著,主說,我必快來,人們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希臘文只有一個字,叫作Maranatha,就是主啊,請來。
現在很多人是基督徒,社會也在進步中,可是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生命還是有缺陷、有洞。人們不得不承認,再進步的社會還是有些令人遺憾之處。但有一個盼望,就是希望之子還會再來,把人們生命的這些虧欠、遺憾完全補足,這是基督徒最大的盼望。

V、結論:以馬內利 神人同在   

耶穌第一次降生時,天使來跟約瑟說,這個孩子要稱作以馬內利(Immanuel),意思是上帝與人同在。上帝要跟人同在,這是基督第一次降生時的應許;他要成為人的樣子,體諒人的軟弱。當基督要升天離世時,跟站在周圍的人這樣說,如果你們把福音去傳遍世界,我就與你們同在。耶穌降生時,天使說上帝要與人同在,意即耶穌成為人的樣子,陪伴人,體貼人的軟弱。耶穌要離開人們時,他又再說一遍,我要跟你們同在。怎麼同在呢?就是讓聖靈住在人們心中,幫人補那生命的洞。這是聖靈內住,幫助人成聖。這是耶穌要升天時,第二次講的同在。

第三次是在啟示錄裡。啟示錄21章:說道,上帝的帳棚在人間,上帝要永遠與人們同在。「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21:3)在新天新地裡,人們要跟上帝親暱、完全地合一。所以,人類最大的希望就是以馬內利,上帝的同在。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因為主耶穌基督降生,成為希望之子,讓我們在生命有一個很大的缺欠的狀況下可以帶著希望。主不只是讓我們今天有希望,將來世界結束的時候,主給我們更大的希望。幫助我們,抱著這樣的希望來仰望我們的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12月 25

[講道影片] 希望之子(Child of Hope)









(現場版)
(投影片版)
【 講道大綱】 聖經:以賽亞書9:6 I. 引言:補破網(Mending Broken Net) II.希望七大特徵(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Hope) 1.可能發生之估算(assurance)(來11:1) 2.喜愛擁有之美善(goodness)(帖前2:19) 3.實際完成之困難(difficulty)(哀3:18) 4.未必發生之或然(uncertainty)(雅4:14-15) 5.無法掌控之情況(uncontrollability)(徒27:15) 6.忍耐等候之期盼(expectancy)(雅5:7) 7.承諾兌現之樂觀(optimism)(詩119:49) III.上帝應許希望(God Promises Hope) 1. 女人後裔得勝撒旦(創3:15) 2. 羔羊犧牲遮蔽羞憾(創3:21) 3. 進入方舟得救平安(來11:7) 4. 信而順福萬國蒙福(創22:18) 5. 埃及奴僕西乃盟誓(出24:8-9) 6. 大衛後裔永遠國度(撒下7:12-13) 7. 希望之子永在的父(賽9:6) IV.耶穌希望之子(Jesus Son of Hope) 1.拯救百姓脫離罪絆(太1:21) 2.榮耀歸神世人平安(路2:13-14) 3.萬民救恩猶太盼望(路2:25-31) 4.壓制自由被擄釋放(路4:18-19) 5.窮人福音瞎眼見光(路4:18-19) 6.死裡復活活潑盼望(彼前1:3) 7.主必快來誠心願望(啟22:20) V. 結論:以馬內利 神人同在(太1:23; 太28:20; 啟21:3) 【默想】 1. 希望有那七個特徵? 2. 舊約應許那些希望? 3. 耶穌給我們何希望? 【金句】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以賽亞書九章6節

星期日, 12月 26

[講道影片] 和平的君 (Prince of Peace)

星期六, 7月 10

[講道集] 禱告系列(十二):以賽亞Isaiah


禱告系列(十二):以賽亞Isaiah
經文: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1~12節
時間:二0一0年六月二十七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今天要學習一個很困難的禱告。以賽亞與耶和華上帝對話時,提出很多問題,例如「上帝你還忍得住嗎?難道你還不救我們嗎?」這是在很艱難的情況下,向上帝所發出的禱告。烏西亞王過世的那一年,以賽亞在聖殿裡看見耶和華上帝的降臨,因而蒙召成為先知。當時他發現自己嘴巴不潔淨,天使用火炭沾在他的嘴唇上,使他潔淨,以賽亞開始出來侍奉。

Ⅰ、引言: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

以賽亞的這個禱告,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禱告近似,「Eloi! Eloi! Lama Sabachthani?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新約聖經是用希臘文寫的,可是這一句,他們用耶穌所說的亞蘭文直接寫出來,這個禱告同時也是個問句,耶穌對上帝說:「為何不聽我的禱告?為何你不理我?」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大聲抗議、質問上帝、沒信心的禱告,其實背後隱藏著更為深沈的信靠。

當妻子向丈夫生氣地說:「你為何不理我?」表示她很愛她的丈夫,她認為並且相信丈夫是會理她的,反過來,當妻子不想跟丈夫在一起時,她就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她心中已無期待。當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我們生氣抗議時,其實內心是說「不應該是這樣子的」,雖然這樣的禱告,看似我們在質問上帝、跟上帝吵架,背後代表著我們對上帝的信靠與期待。
與以賽亞這個禱告同類似的祈禱,在詩篇中被稱為哀歌(Lament),約佔詩篇一半的篇幅,「上帝你在哪?你不是上帝嗎?你不是滿有恩典的嗎?牧師不是常說你是充滿愛的嗎?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我禱告了半天你不聽呢?為什麼困難還是這樣?」在人生最黑暗的光景中,我們該如何向上帝禱告呢?

Ⅱ、以賽亞生平(The Life of Isaiah)

1. 忠心服侍四個朝代

以賽亞先知很特別,他服侍的時間很長,歷經四個朝代。上帝於烏西亞王740 BC過世時呼召以賽亞,「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賽1:1)以賽亞在南國侍奉期間的四個國王,都與繼任者有交集,這點很有意思,代表上一代還在世時,兒子已經接續王位了,二者有一段共治期。

希西家王統治的時期很長(725 -687 BC),他在位的最後十年,兒子瑪拿西已經作王,瑪拿西是最壞的一個國王,不僅不聽先知的勸誡,他一登基(697BC)就要抓以賽亞,以賽亞只好四處躲藏,最後躲在一棵樹的樹洞裡,國王故意命令人將那棵樹鋸成兩段,以賽亞就這樣被鋸死了,這是猶太人的塔木德(Talmud)傳說裡寫的。關於這點,新約聖經隱約有提到,希伯來書中有一句「有人被鋸鋸死……」(來11:37),聖經學者認為這個人就是指以賽亞。



2. 預言年代跨兩百年

以賽亞一共服侍了四十四年,但他的預言跨越了兩百年,這成了聖經學者討論的議題,照理說,以賽亞在696BC就被鋸死了,他為什麼還能說關於波斯王的預言?甚至連將會讓以色列百姓歸回的波斯王名字他都知道?傳統的解釋,認為所有預言都是上帝啟示以賽亞的;另一種自由派的解釋,則認為是以賽亞的弟子,在他死後繼續撰寫歷史,甚至還寫到新天新地的預言,只是都記載在以賽亞的名下。

以賽亞的預言從烏西亞王崩逝的那一年(740 BC)開始,「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之後的章節寫到波斯的古列王,「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賽45:13)古列於539BC興起,他滅了巴比倫,隔年讓猶太人回去重建家園,而以賽亞是在696BC就被鋸死了,如何能講到539BC的事情? 關於這點,有學者這樣解讀:以賽亞書可分為三大段,第一段是1-39章,從他開始侍奉到被鋸死的那一年(740 BC -696BC),這是以賽亞寫的。第二段40-55章之後,是弟子以他的名義所寫的續集(696 BC -539BC),539BC也就是古列王興起的那一年。第三段56-66章,是由539BC到以色列民歸回以後。


為什麼這樣劃分呢?因為第一段時期南國還存在,第二段時期南國已亡,第三段則是已經歸回。我們今天的經文在第64章,代表是在歸回以後寫的,幾乎是尼希米的時代。尼希米記有提到城門被火焚燒、城牆被破壞等等,這段以賽亞的禱告也是這樣:「我們聖潔華美的殿―就是我們列祖讚美你的所在被火焚燒;我們所羨慕的美地盡都荒廢。耶和華啊,有這些事,你還忍得住嗎?你仍靜默使我們深受苦難嗎?」處境類似尼希米的時代,應該是屬於歸回以後的時期。

3. 警告審判安慰盼望

整卷以賽亞書有兩個主題,首先是在國勢強盛時(1-39章),國王就為非作歹,先知一再責備,甚至警告將會滅國成為亡國奴,國王卻不聽,所以第一個主題是警告將要被審判的信息,「耶路撒冷敗落,猶大傾倒;因為他們的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反對,惹了他榮光的眼目。」(賽3:8)當審判來臨(40-66章),以賽亞書的語氣轉變為安慰、不再責備。只要願意悔改,上帝會再給以色列百姓機會,他們將可以歸回重建家園,第二個主題是安慰盼望,「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他宣告說,他爭戰的日子已滿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賽40:2)以賽亞書包含了警告與安慰的信息,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在歸回重建中另一個絕望的禱告。

4. 你曾發怒我仍犯罪

亡國之前百姓做錯事、受責罰,上帝憐憫、許可歸回,但以賽亞發現,以色列百姓還是繼續犯罪,而且這次上帝好像不聽禱告了,以賽亞很難過,他說:「該怎麼辦呢?不是沒有失敗過,上帝也有給恩典,這次又失敗了,上帝也就不聽、不講也不回答,這樣是不是就完蛋了?」這是第六十四章的重點禱告:「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賽64:5)已經受過擊打了,為何又犯罪?有沒有機會再回頭呢?我們以前犯了錯,你已經責罰生氣過,並又垂聽了禱告讓我們歸回,又再犯罪的我們還能得救嗎?他一直發問,問自己也問上帝,這種情況還有可能嗎?上帝也曾跟以賽亞說:「你們為什麼屢次悖逆,還要受責打嗎?你們已經滿頭疼痛,全心發昏。」(賽1:5)意思是已經打到全身是傷了,為什麼還不悔改?

Ⅲ、以賽亞的禱告(The Prayer of Isaiah)

1. 既往經歷驚天動地

首先,他確認上帝並非想像出來的,是真實的,因為上帝曾發神威,讓他們看到天裂雷轟地震山崩,他追溯出埃及時,上帝裂天而降的歷史事實,「你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那時你降臨,山嶺在你面前震動。」(賽64:3)出埃及記說:「西乃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窰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動。」(出19:18)在市區,雷雨的聲音聽起來沒什麼,換作是在荒郊野外,沒有遮蔽之處,烏雲滿佈雷電交加,瞬間一道閃電轟擊下來,正中樹木爆裂燃燒,你會不會受到驚嚇?他們看過這種景象,當時以色列人嚇壞了,根本不敢靠近西乃山,他們跟摩西說:「拜託你去跟上帝講,上帝說什麼我們都聽。」上帝發威時,力量是很可怕的,「他看地,地便震動;他摸山,山就冒煙。」(詩104:32)以賽亞的禱告從上帝的權能開始敘述。

2. 罪孽污穢被神棄絕

接下來,以賽亞承認以色列民(包括他自己)的罪孽,都是污穢不堪的人,行為像身穿破爛衣服,惡臭難聞。這該怎麼辦?上帝還會理我們嗎?就算我們做好事,也是無用,「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賽64:6-7)詩篇說:「這樣,他們被自己所做的污穢了,在行為上犯了邪淫。」(詩106:39)上帝對他們說:「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賽1:15)

3. 窯匠泥土浪子慈父

在這種情況下他說:「上帝啊,你是大有能力的,我們真的很壞,我們被你處罰了,還是依舊壞,怎麼辦?」之後他說:「我們再壞,還是你的孩子,不會因為我們的壞,就改變『你是我們的父親』的事實。我們是你手中的一塊泥巴,這個泥巴再爛,只要你若願意,還是可以重新塑造它。」以賽亞用父親與孩子、窯匠與泥土的關係,來描述他們跟上帝的關係,「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64:8)意思是你再重新塑造我們沒有關係,但請不要放棄我們!「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窰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窰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耶18:6)他的盼望不是在自己,而是在上帝,只要上帝不放棄,我們還是有機會被重新塑造,成為可用的器皿。路加福音中浪子回頭故事裡那個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我實在沒有什麼資格再跟你說「我是你的兒子」,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時。以賽亞跟上帝說,你還是我們的父親,雖然我們糟糕透頂,誰都不想理會我們,但你還是我們的父親,難道你不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嗎?

4. 求神饒恕仰望垂顧

最後,他以等待上帝的恩典作為結束,他的禱告沒有結論,「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記念罪孽。求你垂顧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百姓。」(賽64:9)上帝啊,我們已經這麼慘了,難道你真的不管我們了嗎?「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彌7:18)以賽亞在禱告中,求上帝的恩典、等待上帝的回應。「直等耶和華垂顧,從天觀看。」(哀3:50)

Ⅳ、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 裂天崩山神蹟奇事

他禱告的第一句就是裂天崩山,「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賽64:1)很多人必須要看到狂風、暴雨、走山的景象才願意相信有上帝,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上帝,直到遇到驚駭發顫的事,他才願意承認上帝的存在。你也是這樣嗎?一定要驚天動地你才會相信?以利亞在很絕望的情況下,上帝帶他到山上去,「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王上19:11-12)你一定要看到上帝顯神威,才肯相信他嗎?耶穌多次告訴猶太人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約4:48)有些人更糟糕,上帝已經顯了神威,他還是不信,認為那只是巧合。「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約12:37)真正聰明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的同在,上帝要以賽亞學的就是這樣的功課,不一定非得轟轟烈烈才是上帝的作為。

2. 求神罰敵與神為敵

他的第二句禱告更有趣,「好像火燒乾柴,又像火將水燒開,使你敵人知道你的名,使列國在你面前發顫!」(賽64:2)等於是說,上帝啊,欺負我們的就是你的敵人,請你為我們撐腰,把敵人打倒。他沒有想到,與上帝為敵人的並不是別人。當你求上帝替你打倒敵人,可能要被打倒的人是自己。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上帝的敵人,還以為上帝會站在自己這邊。有一次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打敗,他們認為落敗主因是沒有把約櫃抬出來,「把約櫃抬出來,上帝一定會為著他的面子保護我們,把敵人殺的落花流水」,「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擡到我們這裡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撒上4:3)當他們真的抬出約櫃來,以色列大敗,約櫃被敵人搶走,抬約櫃的兩個為非作歹祭司也被殺了。要小心,當我們求上帝發威把敵人打倒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是上帝的敵人還是朋友,否則你就是自討苦吃。不要以為只要受洗,上帝就永遠站在你這邊,那可不一定,任意胡作非為的人就是上帝的敵人,「對以色列地說,耶和華如此說:我與你為敵,並要拔刀出鞘,從你中間將義人和惡人一併剪除。」(結21:3)新約說:「你們從前與神隔絕,因著惡行,心裡與他為敵。」(西1:21)

3. 等候上帝守道行義

「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你迎接那歡喜行義、記念你道的人。」(賽64:4-5)當以賽亞等候上帝施恩典時,並非什麼事都不做。等候上帝就只能坐在家裡等上帝幫我們解決問題嗎?還是有其他的意義呢?亞伯拉罕曾經接待沙漠來的三位客人,「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創18:8)他們吃飯時,亞伯拉罕就等在一旁,好隨時侍候他的客人。他不是等著看上帝要給他什麼,而是等候「上帝還要吃點什麼,我就趕快去預備。」餐廳的侍者就是這樣,站著等你點菜,預備將你要的食物端上。所以等候的第一個意思是等候服侍,不是等著領賞,亞伯拉罕的等待為了是要服侍上帝。第二個等候的意思是說,我今天這麼悽慘,當中有我該學習的功課嗎?「人聽見我而仰望,靜默等候我的指教。」(箴20:22)第三個等候的意思是說,我要等候上帝,我不要對敵人以惡報惡,,「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拯救你。」(箴20:22)有時我們以為上帝動作太慢,等不及讓他來主持公義,一被欺負,就以牙還牙,反而跟著一起掉入惡裡。

4. 污穢阻絕凋謝風吹

我們和上帝的關係好比樹葉和樹,當樹葉裡的維管束不潔淨時,樹葉與樹木間的輸送管道開始阻塞,樹葉便會因為養分不足而慢慢枯萎掉落,離開樹枝,葉子就隨風飄落,沒有辦法像其他樹葉留在樹上,即使起風,也只是被吹動搖晃。我們犯罪時,跟上帝的關係就會阻絕,生命開始枯萎凋謝,大風一來,我們就被吹走,沒有辦法勝過外面的影響,遇到引誘時,我們就落入網羅,這是以賽亞禱告的第三句:「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賽64:6)「……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4:14)末世大審判時,上帝會用風向我們吹襲,耶穌說:「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風一來,有穀粒的就掉下來,沒有用的糠粃就被風吹走了,「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粃被風吹散。」(詩1:4)

5. 靜默掩面放棄遠離

當你走不下去,好像上帝根本不理你,怎麼禱告他都不聽,完全沒有回應的時候,你該怎麼辦?面對上帝的靜默、掩面,有人選擇放棄和遠離,因而形成一個負面循環。「雅各啊,你並沒有求告我;以色列啊,你倒厭煩我。」(賽43:22)以賽亞他說:「就算他不理我,我還是要等候他。」就像耶穌,寧可抗議,也不放棄上帝。今天的經文說:「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賽64:7)我們越是犯罪,上帝越不垂聽,我們就越不想禱告,導致更加作惡,靈性越來越枯萎,生命陷入黑暗深淵,「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神學家把這個課題稱作「緘默的上帝」(Silence of God)。當你的生命似乎走到盡頭,上帝卻好像聾子啞巴,你感受不到他的任何回應,有人說上帝根本就不見了,也就是「缺席的上帝」(Absence of God),尼采的神死神學則說「上帝已死」(Death of God),以上二者代表屬靈狀況已經到悽慘的谷底,生命一片黑暗,該怎麼辦?你要自暴自棄?還是要像以賽亞一樣跟上帝說:「雖然這樣,你還是我的父親」?你抗議上帝也好,像耶穌那樣大聲喊叫哀哭也好,都不要放棄,因為只要悔改,你就有機會與上帝和好。

夫妻關係不好時,其中一個不講話,那個沉默代表心裡面有很多話要說,你聽得到那個聲音嗎?神學上叫作「寂靜之聲」(Voice of Silence)。這時候的不理睬,代表沉默的一方關心、重視這個關係,我們稱之為「缺席中的參與」(Presence in Absence)。你肯聽那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嗎?上帝在大風烈火地震之後,用極微小的聲音跟以利亞說話,如果你懂得聽,不講話正是在講很多話。有時上帝對你很失望,他可能因此沈默,但知道上帝有滿腹的話想跟你說,看起來是上帝掩面不理你,其實他在一旁注視著,看你會不會回頭尋求他。就像氣急敗壞的父母嘴巴上說「不理你了」,實際上暗中關心孩子的動態。有一本書寫說「你能否在看不見上帝時,看見上帝就在那裡?」他隱藏是為了讓你自我反省,處理好問題,你就可以看見上帝的回應。上帝彷彿不在時,其實是一個最深的同在,你能夠體會嗎?如果你能聽到上帝沉默的聲音,看見上帝隱藏的同在,那麼你生命中的黑暗就會消除,重見光明。「我要等候那掩面不顧雅各家的耶和華;我也要仰望他。」(賽8:17)我想這就是秘訣,犯罪造成他們跟上帝的關係掉入谷底,耶和華已經掩面不顧,可是他說:「我要等候,我不放棄」,我覺得這是以賽亞很棒的一個禱告。

6. 窯匠泥土主權形塑 

當你知道自己做錯事,上帝不理你,禱告不蒙垂聽時,請記得以賽亞的這個禱告,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只要不放棄,你會經歷窯匠開始轉動他的坯輪,重新再塑你這塊泥土,你跟主的關係是有機會恢復的,「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窰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64:8)他是窯匠,我們是泥土,再壞的泥巴,都有可能再造,換句話說,做壞了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重塑的機會,「窰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壞了,他又用這泥另做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耶18:4)壞了根本不是問題,只要泥土還是軟的,就還有改變的可能。過程會有些痛苦,因為必須放棄原有的樣子,被上帝壓回一團泥土、重新塑造。只要你願意,生命就能重新開始,再黑暗都沒有關係,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放棄,土硬了,不能再被捏造,窯將只好丟棄打碎拋在外頭,「要被打碎,好像把窰匠的瓦器打碎,毫不顧惜,甚至碎塊中找不到一片可用以從爐內取火,從池中舀水。」(賽30:14)希望我們能維持在上帝面前的柔軟,不管怎麼壞,上帝都可以重塑我們,不要走上被打碎的絕路。只要你在上帝的面前保持一個可能,「上帝啊,你要怎麼捏打都沒關係,只要你再重新塑造我,我願意,請再給我這個機會。」上帝是願意的,「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羅9:21)這也是窯匠對泥土的一個權柄,有權柄做他想做的。

Ⅴ、結論:直等基督成形心裡 滿有基督長成身量 

不論是哪種爛土,基督都可以形塑,只要你能夠咬緊牙關,度過靈魂的黑暗期,當上帝不垂聽你禱告時,仍不放棄,上帝就會重新塑造。耶穌會不斷的塑造我們,一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基督的心,是疼愛全世界人的心;基督的身體,是願意被差派到需要的地方,傳揚神國的福音。

今年暑假,我們有弟兄姊妹被基督的心所感動,願意被差派到有需要的地方,7月7-11日橋頭福音隊有21位同工,8月7-14日好茶福音隊有18位同工,7月30-8月26日肯亞短宣隊有32位同工。今天你拿到的代禱單上有附上一條紅絲帶,這是耶和華上帝擔心以色列人健忘,所以跟他們說,你們把一條帶子綁在你的手指上。如果你不喜歡綁在手指上,可以貼在電腦的螢幕上,或是把它放在任何可以提醒你的地方,當看到時,就想起要為他們禱告。記得七八月是我們可以跟弟兄姊妹一起禱告的月份,參加禱告會的人可能已經寫了,沒有寫的話,我鼓勵你們今天就寫代禱單,為什麼要寫呢?讓我們的同工們知道有多少人在為他們禱告。

第二點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在這種宣道事工,特別晶晶牧師去肯亞,有時會發生一種根本料想不到的事情,不在計畫內的,其實晶晶牧師已經遇到了,他們團隊中相當重要的人,還沒出團就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現在已經在醫院做化療了。該怎麼辦,趕快禱告啊,讓上帝再感動另一個人來遞補,那個人是負責整個傳道的工作,所以晶晶牧師就補上這空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等不及在禮拜四禱告會再告訴大家,所以你寫的這個禱告單就很重要,寫上可以聯繫到你的電子信箱和手機號碼,如果發生緊急的狀況,我們可以馬上通知你代禱。在當地若有辦法上網將訊息傳送出來,我們這邊就有同工馬上通知給所有簽名的人,你就可以立即為他們禱告,不管是橋頭或好茶的福音隊,有時候常會有這樣的突發狀況。雖然我們的人不能去,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去跟他們一起同工。上帝慢慢讓我們練習心胸和眼界的開拓,不只是著眼於自己的教會,也兼顧其他的教會。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在信仰的道路上,有時候我們也像以色列人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以致於我們感覺上帝已經不理我們了,我們禱告好像都聽不到聲音,在那種狀況時,上帝啊,讓我們想到先知以賽亞,他向你發出這樣的一個呼求,說:『上帝你是窯匠,我們是泥土,泥土再爛,你都有可能把他重塑。』讓我們不放棄,讓我們願意在你的面前一直等候、一直向你禱告,甚至是向你抗議,向你大聲的埋怨,主,但我們就是不放棄。讓我們在屬靈的狀況很壞時,在艱難時,能夠想到以賽亞這樣的禱告。聽我們的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四, 7月 1

[講道影片] 禱告系列 (十二):以賽亞 (Isaiah)

(台)


(華)

以賽亞書第64章1-12節

【本週講道大綱】

I.引言: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

II.以賽亞生平(The Life of Isaiah)
1.忠心服侍四個朝代(賽1:1; 來11:37b)
2.預言年代跨兩百年(賽6:1; 賽45:13)
3.警告審判安慰盼望(賽33:14; 賽40:2)
4.你曾發怒我仍犯罪(賽64:5; 賽1:5)

III.以賽亞的禱告(The Prayer of Isaiah)
1.既往經歷驚天動地(賽64:3; 出19:18; 詩104:32)
2.罪孽污穢被神棄絕(賽64:7; 詩106:39; 賽1:15)
3.窯匠泥土浪子慈父(賽64:8; 耶18:6; 路15:21)
4.求神饒恕仰望垂顧(賽64:9; 哀3:50; 彌7:18)

IV.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裂天崩山神蹟奇事(賽64:1; 王上19:11-12; 約4:48; 約12:37)
2.求神罰敵與神為敵(賽64:2; 撒上4:3, 11; 結21:3;西1:21)
3.等候上帝守道行義(賽64:4-5a; 創18:8; 伯29:21; 箴20:22)
4.污穢阻絕凋謝風吹(賽64:6; 詩1:3-4; 太3:12; 弗4:14)
5.靜默掩面放棄遠離(賽64:7; 賽59:2; 賽8:17; 賽43:22)
6.窯匠泥土主權形塑(賽64:8; 賽29:16; 賽30:14; 羅9:21)

V.結論:直等基督成形心裡 滿有基督長成身量(加4:19; 弗4:13)


【默想】
1.你是否曾經有被上帝掩面不看的經歷?
2.你認為以賽亞書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
3.你從以賽亞的禱告學到那些屬靈功課?

【金句】-加4:19
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

星期六, 5月 23

[講道影片] 母親系列(五)-母愛(Mothering Love)

母親系列(五)-母愛(Mothering Love) (台語)



母親系列(五)-母愛(Mothering Love) (國語)




講道大綱:
I. 引言:觸愛塑造生命
II.
母愛創造生命
1.
受孕 (conception):合一之愛 (2:24)
2.
孕育 (gestation) :成形之愛 (139:13)
3.
分娩 (delivery) :劬勞之愛 (4:10)
4.
乳養 (nursing) :養育之愛 (撒上1:23)
5.
教導 (teaching) :教育之愛 (6:7)
6.
訓誡 (discipline) :懲戒之愛 (29:15)
7.
呵護 (protection) :護衛之愛 (撒下21:10)
8.
安慰 (comforting) :撫慰之愛 (66:13)
9.
忍受 (tolerating) :容忍之愛 (7:6)
10.
憐恤 (compassion):饒恕之愛 (49:15)
11.
放手 (letting go) :釋放之愛 (127:4)
12.
奉獻 (dedication) :委身之愛 (撒上1:28)
III.
母愛來自上帝
1.
女性受造擁有上帝形像 (1:27)
2.
上帝展現如同慈母之愛 (49:15)
3.
耶穌表達母雞呵護之愛 (13:34)
IV.
屬靈的母愛 (The Spiritual Mothering Love)1. 等待基督成形 (4:19)
2.
溫柔乳養信徒 (帖前2:7)3. 忍受罪人頂撞 (12:3)
4.
願意付出犧牲 (帖前2:8)
5.
等待長大成熟 (5:12)
6.
信仰代代傳承 (提後1:5)
V.
結論:願受生產之苦 等到基督成形 (4:19)

【金句】


【默想】
1. 你對母親的愛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2. 你認為父親與母親如何預表上帝?
3. 我們要如何才能成為屬靈的母親?

星期五, 5月 22

[講道集] 母親系列(五):母愛Mothering Love

經文:以賽亞書第四十九章15節
時間:二00九年五月十日
主講:蔡茂堂牧師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母親節,我們要向所有的母親致意感謝。每一年到了母親節,我就想到父親節好像就沒有這麼紀念,雖然父母對我們都很重要,可是看起來,母親對我們的影響比父親更多。康乃馨(Carnation)是代表母親節的花朵,母親還在世的我們會用紅色的康乃馨,母親已經在天上的,我們會用白色的康乃馨,這是用來區分母親在世與否。最近收到弟兄姊妹寄給我的分享,內容說到,原本每年都放上紅色的康乃馨,當母親走了以後,第一次要放上白色康乃馨的時候,內心很難過、很掙扎,他說,其實母親對我們的愛都一樣,難道一定要有紅白之分嗎?我想那是從美國開始紀念母親節以來,固有的一個習慣,也許哪一天我們長執會可以討論都用粉紅色的,不紅也不白,重點是,不管母親在哪裡,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們對她的懷念和感謝是一樣的。為什麼母愛那麼的普遍性?不是只有人類有,包括動物亦是如此,到底母愛是怎麼回事?

Ⅰ、引言:觸愛塑造生命有一位神經生物學家(Neurobiologist),她要去了解到底母愛是怎麼回事,她能夠實驗的動物很有限,因為不能夠拿人來做,於是她就觀察老鼠。老鼠有兩種,有一種很會表現母愛,有一種比較不會表現母愛,她要研究兩種不同的母鼠,對雌的幼鼠將來長大做母鼠的行為有沒有影響,她的發現是有影響的,給大家看這麼一部短片:「阿綴安歌柏最近生下女兒蘇撒娜,在女兒很小時候,阿綴安就知道母親觸摸的魔力,『我知道當她貼近我時,她感覺到舒適、放鬆與平靜。』你可知道觸覺能夠做多奇妙的事?最近的研究發現,母親的觸摸,可以誘發蘇撒娜將來的母愛技巧,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法蘭希斯香檳(Frances Champagne)說:『我們知道許多動物的母愛行為是代代相傳的,你的媽媽常常抱你,你就會常常抱你的嬰兒。』她想要知道母愛傾向是如何代代相傳的,是經由基因或是經由經驗?研究團隊發現,有些母鼠會花時間舌舔與梳理幼鼠,有些母鼠卻不會。『那些在幼年接受母鼠大量觸覺刺激的雌鼠,長大後會努力成為舌舔與梳理幼鼠的母鼠。』她在《內分泌學雜誌》發表的文章中說,沒被舌舔過的雌鼠,母愛行為基因會被關閉,她們將來也不會舌舔自己的幼鼠,她說,這就表示基因與環境聯合起來,把這些母愛行為代代相傳下去。『母親非常重要,她們所能夠給予嬰兒照顧的品質,對於形塑嬰兒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後代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顯示母親的觸摸影響我們終生與後代。記者布拉德克勞沙報導。」

這則報導說明,基因和幼年的經驗連帶影響一個女性將來對她的孩子所表現母愛的行為,她的研究很簡單,只是觀察母鼠對幼鼠,看她會不會去搓舔和梳理幼鼠的毛,結果發現有兩種情況,有一種是對幼鼠一直去搓舔牠的毛,另一種母鼠則不會。她發現被舔的幼鼠,其基因裡面關於母愛行為的基因就被打開了,日後牠成為母鼠,就會去做這樣的動作。如果幼鼠在小的時候,牠的母鼠不會這樣做,牠的母愛行為基因就被關閉。這是最近關於基因的研究,不是有基因就有行為,當基因被Methylation(甲基化)以後,幼鼠就學不會怎麼作母親。母親的母性行為,跟我們的基因要合在一起,才能夠影響將來你作母親時,對子女表現的愛。當然她這裡所研究的只有觸摸,我們知道所有的母親都會把嬰孩抱在胸前,會常常撫摸她的孩子,可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不是只有撫摸他,還有很多其他的愛。所以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是在母親的愛裡面被創造出來的。

Ⅱ、母愛創造生命
1. 受孕(Conception):合一之愛

第一個就是受精,受精算是夫妻兩個人的愛最高的表現。當精子穿破卵子的膜,進入卵子裡面,他們的基因互相結合以後,母親就受孕了,這是第一個「合一的愛」,就是創世紀第一章講的:「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這可以是指兩個人的結合,也可以說是兩個人的精子與卵子的結合,另外一個生命就誕生了。

2. 孕育(Gestation):成形之愛
母親的肚子裡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全、溫暖和舒服的環境,讓這個孩子從一個細胞慢慢地長成一個人的樣子,我們所有的身體器官都是在母親的肚子裡慢慢地被塑造的。所有的母親都知道,那九個月不是很好受,因為在懷孕過程中,有的母親會嘔吐、難過、吃不下飯,可是母親就是用愛來讓這個孩子能夠慢慢地在她的肚子裡面長大,「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詩139:13)

3. 分娩(Delivery):劬勞之愛已經滿了足月以後,母親就要經歷生產的痛苦,把孩子生出來,分娩的愛叫作「劬勞之愛」,經過了很大的疼痛以後,這個孩子才脫離母親的子宮,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錫安的民(原文是女子)哪,你要疼痛劬勞,彷彿產難的婦人……」(彌4:10)

4. 乳養(Nursing):養育之愛孩子出生之後,,母親就要乳養這個孩子,這是「養育之愛」,不是生出來就沒事了,「……於是婦人在家裡乳養兒子,直到斷了奶。」(撒上1:23)

5. 教導(Teaching):教育之愛
同時還要教導這個孩子,不是只有餵奶他就會長大,還要教他識字說話,和很多做人處事與世界的知識,「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

6. 訓誡(Discipline):懲戒之愛孩子長大不是只有教他就好,還要訓練他,因為孩子不會乖乖地聽從父母,台語俗諺說:「小時偷摘葫,長大偷牽牛。」小時不教好、長大就作惡,不乖時要好好地教訓、懲戒他,是非善惡的教導很重要,孩子才能學會怎麼做人,這就是「懲戒之愛」。「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29:15)如果不這樣做,那孩子將來會使他的母親很難過,因為沒有教好,那樣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不好。

7. 呵護(Protection):護衛之愛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亦或是當孩子在外遇到危險時,母親也會賣命的保護孩子的安全。聖經中有一個很悲慘的故事,就是孩子已經死了,母親還是想辦法去保護她死去的孩子,這事是發生在大衛王的時代。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時,迦南有一族知道以色列人進來會把他們趕盡殺絕,所以他們很聰明,就用騙的,那一族叫作基遍人,假裝他們是從遙遠地方來的人,就去跟以色列人說:「唉呀,你們很厲害,我們是你的僕人,求你們與我們立約,容我們存活。」約書亞忘了問上帝,就跟他們發誓立約,彼此簽互不侵犯條約,發誓以後才發現,他們其實是當地的人,不是遠方的民族,可是已經發誓了,所以就說不可以把他們殺盡。但哪裡知道,到了掃羅王的時代,他發起一個運動,要把基遍人全部除滅,基遍人沒有辦法抵抗,因為那時候以色列人很強盛。到了大衛作王時,有一次發生大飢荒,大衛就跟上帝禱告,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上帝就跟他說,是因為掃羅王那時候違反約書亞和人家立的誓言,把人家滅族,因為這樣,上帝很不高興。大衛王就跑去問基遍人該怎麼辦:「如何才可以把歷史留下來的冤仇解開呢?」基遍人就說:「這也不是整個以色列各代都這樣做,只有掃羅這樣做,所以,他既然殺了我們那麼多族人,你要把他的子孫交出七個給我們,讓我們把那七個殺掉,這樣冤仇就了結了。」大衛王很難過,因為他曾經跟掃羅的一個兒子約拿單發誓過要保護他的孩子,所以,除了約拿單、掃羅還有其他的後代以外,他另找到七個就交給基遍人,基遍人就把他們都吊死。可是這七個人當中有兩個是掃羅的妃子利斯巴的後代,利斯巴是個母親,她沒有辦法保護她的孩子不被殺掉,當她的孩子被殺了以後,這個母親就去保護孩子的屍體,因為孩子被吊在那邊,有鳥飛來要啄吃,她就用東西趕鳥,下雨時就用布去保護孩子的屍體,「愛雅的女兒利斯巴用麻布在磐石上搭棚,從動手收割的時候直到天降雨在屍身上的時候,日間不容空中的雀鳥落在屍身上,夜間不讓田野的走獸前來糟踐。」(撒下21:10)一直到人家跑去跟大衛王說:「你知道嗎?被吊死的掃羅後代,當中有一個母親就是不願離去,在那裡一直保護孩子的屍體」,大衛王於心不忍,就說「好吧,把他們取下安葬。」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母親對孩子的愛,甚至孩子已經死了,母親還是很愛孩子,那樣的愛如死之堅強。

8. 安慰(Comforting):撫慰之愛
孩子受傷難過時,母親將孩子抱在胸前,是最快讓孩子可以不再哭泣的方法,那是「撫慰之愛」。「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賽66:13)。

9. 忍受(Tolerating):容忍之愛
孩子長大後開始會頂撞母親,開始會與母親過不去,這時候,母親就要忍受孩子在長大的過程當中所帶來的痛,「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彌7:6)會抗拒、會藐視,這是每一個子女長大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表現,作母親的就是要接受。

10. 憐恤(Compassion):饒恕之愛當孩子後來發現自己不對,會跟母親認錯時,幾乎沒有一個母親會記住孩子犯的過錯,「沒關係,回來就好」,母親會用原諒來處理,這個叫作「饒恕之愛」,就是今天所讀的「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賽49:15)

11. 放手(Letting go):釋放之愛詩篇說,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好像勇士的箭,詩篇127:4「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再好、弓再好,如果手不放,那個箭是沒有用的。母親對子女的愛,從受孕、懷胎十個月在子宮裡,到養育教導、訓練孩子,再到忍受原諒、安慰他們,最後這個動作一定要做,就是要放他們走,母親再愛、再保護孩子,也不能永遠把他們抓在身邊不放手,因為孩子有孩子的生命,有孩子的前途,母親對孩子的愛,最後最難過的,就是不能一直把孩子抓在身邊,必須要祝福孩子讓他往前走。每一次在結婚典禮時,你會看到父親把女兒交給新郎,可是最後在謝親恩時,母親哭的最傷心,因為女兒要離開母親的保護,進入另外一個家庭,嫁過女兒的母親就知道,那是有很多痛苦和擔心,因為女兒從今開始,必須自己去面對人生和另外一個家庭,這是一個母親的愛。對基督徒來講,他不是只有Letting go ,他知道上帝會繼續保護他的女兒,所以我常常喜歡說「Letting go and letting God」,讓上帝繼續為你來保護已經長大且離開你身邊的女兒。

12. 奉獻(Dedication):委身之愛
到此我要用撒母耳的母親所做的,來跟所有做母親的勉勵。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樣好嗎?把孩子奉獻給上帝,這有問題嗎?這樣算是愛嗎?我把它稱作「委身之愛」。撒母耳的母親在他三歲時,就把他帶到聖殿,跟祭司說:「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撒上1:28)。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突然覺得,你的孩子遲早要離開你,如果在離開你以前,他可以把自己歸到上帝那邊去,會不會比你幫他做的任何事情更好?我的解釋是,「歸於耶和華上帝」不是作牧師,「歸於耶和華上帝」,是他這一生認定耶和華上帝是他的上帝,他要服侍耶和華上帝,他做什麼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緊緊地抓著這個信仰,不管以後遇到什麼困難,不管做什麼行為,他都以耶和華上帝為他的上帝,我覺得這是母親給孩子一個最大的愛,也是最後的愛,就是讓你的孩子能夠認識上帝。今天司會帶我們禱告時就講到,所有作母親的最深的期望,是希望她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認識上帝,愛上帝,能夠一生來服侍上帝。

Ⅲ、母愛來自上帝
1. 女性受造擁有上帝形像
母愛從哪裡來?我認為是從上帝來的,亞當和夏娃被造的時候,聖經說:「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7)所以男與女都有上帝的形象,其中一個意義就是人會有愛的表現,「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約壹4:16)所以上帝的形象就是愛的形象。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愛,但其中特別是女性,好像對孩子的愛要比男性多很多,所以,如果用愛來表示上帝的形象,母親得到的比父親還要多,女性從上帝得到愛的形象,所表達出來的比男性還要多。

2. 上帝展現如同慈母之愛

我們把上帝稱作天父,因此,我們可能就忽略了上帝給母親那樣的愛,也是上帝的形象,上帝有母愛的形象,這點也很重要,是我們常常忽略的,我們常常稱天父,以為上帝是男的,不知道其實男女都是來自上帝。在舊約,上帝特別講這麼一句話:「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49:15)剛才司會帶領我們禱告的時候說,母親也是人,也有缺點,不是完美的,母親愛孩子,有時候也會犯錯,有時候也會忘記,可是上帝說我不忘記你,上帝拿母親來比喻他自己,說我比母親還愛你,母親的愛是從我而來,母親的愛有時候不完全,有時候可能有缺點,但是我對你的愛,跟母親對孩子的愛一樣。

3. 耶穌表達母雞呵護之愛
耶穌基督在他要被釘死的時候,他用母雞來比喻自己,用母親愛的母性來表達他要保護他的孩子,「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路13:34)這裡有一種無奈,母親想要愛、想要保護子女,子女不一定都會聽話,有時候會拒絕母親的保護。耶穌把自己比喻作母雞,也是一種母性的愛,所以,我們所敬拜的上帝,是既有有父性的愛,也有母性的愛,我們在母親節要了解這點,所有母親的愛都是來自上帝。

Ⅳ、屬靈的母愛
(The Spiritual Mothering Love)
1. 等待基督成形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從上帝那裡學到母愛嗎?包括弟兄,你肯練習作母親嗎?母愛難道只是姊妹的專利嗎?一個人如果願意作一個屬靈的母親,就是願意帶你周圍的人來成為基督徒的話,你就可以學習屬靈的母愛。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保羅是男的,可是他用母親的心情寫下如何帶領屬靈嬰孩,來帶領加拉太教會的弟兄姊妹,他把自己比喻作母親,從懷孕一直到等胎兒足月,可以生產,「一直等到基督成形」,我稱它作第一里路。你帶領一個慕道友,他還沒有受洗、還不認識主,你一直跟他講解、一直陪伴他,等時間到,他願意接受主,這是第一個階段的愛。

2. 溫柔乳養信徒
當他生出來以後,你就要餵他靈奶吃,讓他能夠長大。餵母奶一直是一個問題,牛奶公司不喜歡有太多母親餵母奶,因為他們的商機可能會受到影響。最近就有人鼓勵說要餵母奶,但問題是,你在台北車站可以餵母奶嗎?孩子餓了,你要到哪裡去找一個隱密的地方餵母奶?最近在美國發起一項認為應該什麼地方都可以餵母奶的運動,餵母奶並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以前說女性的乳房不可以曝光,所以不曉得躲到哪裡去哺乳。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看到一則報導,現在有很多人把照片上傳到網路上,其中有一個叫作Facebook的網站,美國有一個女學生,她將一張正高興地餵她九個月的女兒吃奶的照片傳上去,結果就被Facebook拿下來,原因是暴露乳房就是猥褻,所以不可以。這個女生就很不高興,我是孩子的母親,我餵女兒吃奶怎麼是猥褻呢?怎麼叫見不得人呢?後來她就去上告,結果她告贏了,她說,一個母親餵孩子吃奶,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把它看作是猥褻在引誘別人呢?後來Facebook就認錯,說「對不起,是我們的觀念不對,你是對的,以後餵母奶的照片可以放到網路上」,現在你在網路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母親餵母奶的照片。很多人就問說,到底耶穌生出來的時候,馬利亞有沒有餵他喝母奶?還是馬利亞餵他喝牛奶或羊奶?如果馬利亞有餵耶穌母奶,那麼母親餵母奶的事情,連耶穌都能接受,我們為什麼要把它看作是見不得人的事情呢?「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7)其實每一個剛信主的基督徒都需要有人陪伴,把聖經的話慢慢地餵給他吃。我在最近的小會提到一個現象,教會近來有很多人受洗,可是這並不值得高興,因為很多人受洗後,就沒有人餵他吃奶,所以他們就不見了,我們也不知道到哪裡去把他們找回來,好像把孩子生出來就不管他,覺得很對不起這些弟兄姊妹,我們高高興興的帶人家受洗,讓他屬靈的生命生出來,可是誰來餵養他、誰來陪伴他走第二里路呢?後來我們就在談說,最好每個要受洗的弟兄姊妹,在我們的教會有找到奶媽、奶爸,有人願意在他受洗以後繼續陪他讀聖經,繼續造就他的生命。所以從現在開始,希望弟兄姊妹開始練習作屬靈的母親,請你注意看,如果你自己沒有辦法找到一個人帶他信主,可是有人已經跑來要受洗的,你可不可以來跟牧師說,我認養一個乾兒子、乾女兒,我願意陪伴他,跟他一起靈修,用上帝的話餵養他,讓他慢慢地也能自己讀上帝的話,希望我們的會友慢慢開始做這樣的事情,就是乳養屬靈的孩子。

3. 陪伴長大成熟
孩子慢慢長大,母親就希望有一天可以斷奶,不是一直只餵他母奶。最近曾牧師跟師母就在討論什麼時候要讓他的孩子斷奶。孩子長出牙齒,慢慢長大以後,不能只有吃母奶,要自己會讀上帝的話,陪伴他能夠長大成熟,這是第二里路。從餵奶到斷奶。如果一直吃奶的話就是不成熟,如果長大成熟的人,他會吃乾糧,「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3-14)所以我們陪伴那些剛受洗的人,就是讓他自己會讀聖經、會分辨,這樣這個孩子就長大了。

4. 願意付出犧牲
父母為孩子做牛做馬也甘願,就是為了子女,父母什麼苦都肯吃,什麼代價都肯付,不是只有餵他吃奶,教導他而已,而是什麼都願意,保羅說:「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2:8)這種肯吃苦、肯犧牲,是母親對子女的愛。

5. 忍受罪人頂撞
孩子小時候犯錯,母親要管教責備孩子,可是大一點以後,孩子會罵母親,等到十幾歲時,快要長大成人前,會發生的逆向行為,母親被孩子罵了以後就吞下去,很少看到母親反擊回去,因為她知道這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他不一定能諒解母親做事情的方法,所以就會批評怒罵出來,「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來12:3)

6. 信仰代代傳承最後最好的母親就是讓孩子可以自己跟上帝連結。提摩太的母親是友尼基,友尼基的母親是羅以。提摩太是年輕的傳道人,是保羅很重要的同工,可是保羅知道提摩太有信仰是從母親友尼基來的,他母親有信仰是從祖母羅以來的,所以是祖母傳給母親,母親傳給提摩太,這個信仰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保羅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母親對子女的愛中最寶貴的,是把上帝的信仰帶給她的子女,由上帝來帶領他們的一生,不管你在世或在天,你的子女已經跟上帝牽上線了,這是最大的愛。

Ⅴ、結論:願受生產之苦 等到基督成形
馬利亞給我們一個最好的榜樣,天使說她要生出一個孩子名叫耶穌,但是他不是一輩子都做耶穌,有一天他會變成基督。她要從耶穌小時候一直等待,等到耶穌變成基督,是經歷過很多的痛苦,等了很長的時間,所以我用這句經文來作為結束:「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在耶穌成長的過程中,馬利亞有兩個功課要學習,一個是受很多的苦楚,一個是忍耐等候,我們要作屬靈的母親也是一樣,要付上很多的代價,願意忍受痛苦,可是,不是忍受痛苦,孩子就會馬上長大,還需要時間等他,長大不是作父母可以決定的,等待也是一個要學習的功課。忍那個痛苦,等那個時間,讓你屬靈的孩子能夠長大。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謝謝你在創造亞當夏娃的時候,把這個愛的形象賜給亞當,也賜給夏娃。特別在母親節,我們懷念母親對我們的愛,我們就說上帝你賜給夏娃這樣愛的形象,藉著母親的角色,一代代的傳到我們。主,你不止讓我們在母親節的時候,能夠懷念與感謝,把這樣的愛賜給我們的母親,也希望我們能夠學習母親的愛,不管是弟兄姊妹,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個屬靈的母親,讓我們知道怎麼樣用像母親那樣的愛,來愛教會這些屬靈嬰孩。主啊,讓我們成為一個充滿主愛的家庭,知道怎麼樣來培養、乳養、教導、陪伴這些剛受洗的弟兄姊妹,讓他們屬靈的生命在愛裡長大。求主把這樣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每一位,知道怎麼樣忍受這些痛苦,怎麼樣學會忍耐、等待每一個屬靈的孩子在上帝的愛裡長大。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1月 4

[講道影片]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台語)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國語)

經文:以賽亞書54:1-3
【講道大綱】
I.
引言:盼望 (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

II.
不孕者的盼望
1.
彌賽亞帶來的盼望 (53:10)
2. 超然盼望激發歌唱 (1:37)
3.
預備自己迎接盼望 (81:10)
4.
盼望會向四週擴展 (林後2:14)

III.
經文的釋義與詮釋 (eisegesis,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1.
律法恩典的詮釋 (4:22-28)
2.
靈修神學的詮釋 (37:31)
3.
普世宣道的詮釋 (28:19)
4.
錫安主義的詮釋 (33:20)
5.
亨通神學的詮釋 (11:1)

IV.
今年和平的詮釋
1.
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 (林後1:20)
2.
求神擴張我們的境界 (代上4:10)
3.
勇敢接近施恩寶座前 (4:16)
4.
愛心接待出外的客旅 (13:2)
5.
願意忍受對立的張力 (14:5)
6.
與主生命更深的連結 (15:5)
7.
往前往外生命的擴展 (1:8)

V.
生活實際的應用
1.
結滿聖靈與福音的果子 (5:22; 1:13)
2.
擴張宣道與愛心的境界 (4:18)
3.
加強靈修與小組的推動 (2:42)
4.
推展社區與宣道的事工 (2:15)

VI.
結論:泉旁多結果子 枝條探出牆外 (49:22)
 
【金句】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以賽亞書54:2)

【默想】
1.
你對George Watts這張盼望的圖畫有何感想?
2.
這段以賽亞經文的五種詮釋你最喜歡那一種?

星期日, 12月 25

[講道集] 耶穌-現代人的希望

寫作於2005.12.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以賽亞書九章1~7節】線上收聽-1           線上收聽-2              線上收聽-3  

Ⅰ、引言:1914聖誕節西線無戰事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好。一個嬰兒(耶穌),怎麼會成為我們的希望?我們現在的世界有多少問題?這樣一個剛出生無依無靠的Baby,怎麼可能成為我們的盼望呢?我們怎麼樣來瞭解他呢?今天所唱這首詩歌,歌名叫作(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小小城市伯利恆」,你知道這首詩歌的背景嗎?這首詩歌是由一位美國的牧師寫的,這位牧師叫作Phillips Brooks,他在1867年寫了這首詩歌,幫他譜曲的是教會的鋼琴師,叫作Lewis Redner,他在一年後幫Phillips Brooks牧師把曲譜起來。1867年的前兩年,即1865年是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美國南北戰爭有三百萬人參加戰役,有六十萬人死亡,就在1865年的時候,Phillips Brooks牧師有機會到伯利恆去參加一個聖誕節晚上的禮拜,那個晚上很暗很安靜,讓他有一些很特別的感觸,回到美國之後,他看到戰後死了那麼多人,南北的仇恨還很厲害,他在聖誕節的前夕有那樣的一個感動:「伯利恆那樣的平安為什麼不能來到美國?」「南北的冤仇要如何解開?」  

你知道嗎?他這樣的期望,曾在這個世界上發生過一次,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在1914年的12月2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戰場是在歐洲,大概打了四個多月,英國也被拉進來,英國的部隊到了法國跟德軍對抗,那個地方被稱作「西線」,你聽過有一部電影叫作「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嗎?原本我以為是傳說,後來去查才確定這是一個歷史的事實,僅此一次。在法國北邊的Ypes Salient那個地方,你還可以找到一個十字架放在戰壕區。英國的軍兵躲在所挖的戰壕裡面,那天特別的冷,戰壕裡面積水,薄霧瀰漫在空中,大家凍的快要結冰,全身發抖,不遠處就是德軍的戰壕,大家都僵持在那邊,有很多士兵死在兩個部隊之間。這時,英國士兵突然發現,在烏淒痲黑中的,對方的敵營有一個發亮的東西出現,原來是德國兵用紙板做了一棵聖誕樹,裝上一些小燈,把它從戰壕裡推上去,「今天是聖誕節,我們要不要放假?」他們怕頭探出去會被打死,就把聖誕樹推出去,結果英國兵愣住了,那時候的槍枝射程還打不太遠,所以彼此喊話都還聽的到,但是他們的將軍規定不可以,不可以跟對方和好,可是下面的兵大家都很厭惡戰爭了,聖誕節不回家在這邊幹嘛,結果德軍這邊就開始唱起聖誕節的歌,「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Alles schlaeft, einsam wacht nur das traute hochheilige Paar. Holder Knabe im lockigen Haar, schlaf in himmlischer Ruh’, schlaf in himmlischer Ruh’!」雖然英國兵聽不懂德國兵唱的歌詞,但英國兵也唱起「Silent night, holy night,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兩方就用自己的語言開始唱這首詩歌,之後有士兵就慢慢的把頭探出來看看,並沒有人開槍,於是就有人從戰壕中爬出來,兩個部隊之間叫作No man land,那裡只有死人,他們爬出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被打死的人拖去埋葬,後來就有人把香菸拿出來請對方陣營的兵抽,大家握握手,有的兵就把巧克力糖分給對方,聽說那天晚上他們還辦了一場足球大賽,雙方不打仗,大家踢足球,這是很特別的,有一個地方甚至過年都不再打仗,有一個地方第二天就開始打了,這是一個很短很特別的情況,因為耶穌降生把平安也帶到戰線,他們叫「西線無戰事」。 

Ⅱ、痛苦黑暗

1、耶穌降生於痛苦黑暗

可是你知道耶穌降生並不是那麼的平安,耶穌降生其實是很悽慘的,他生下來的環境跟我們今天差不多,那時候的皇帝叫作凱撒奧古斯都 (Caesar Augustus),耶穌是降生在黑暗痛苦的時代,凱撒為了要抽稅,那時候羅馬的稅叫作人頭稅,就是每一個人都要繳稅,為了避免逃漏稅,他規定要戶口普查,「當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路2:1)我們最近要改換份證,台灣是可以上網辦理,但那時候沒有辦法上網,也沒有車子可以坐,每一個人必須回老家點名去,可憐的是老百姓,馬利亞已經懷孕到了最後一個月,也沒辦法休息,「…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路2:5)就從北邊加利利的拿撒勒,一直走走走,走到最南邊的伯利恆,如果你看地圖就知道是蠻遠的路程,這個凱撒奧古斯都他只要下一個命令――我要點名(看可以抽多少的稅),就單單政治人物做的一個決定,可憐的是這些小老百姓,雖然已經是懷孕最後一個月了,還是只得乖乖的回到故鄉去,這就是「皇帝一聲令下,百姓疲於奔命。」這算是什麼平安夜嗎?如果你媽媽懷孕已進預產期,還要四處跑來跑去,有平安嗎?沒有。好不容易回到故鄉,結果你知道嗎?沒有地方住。出外人回到自己的家鄉,卻沒有地方住,你相信伯利恆沒有地方嗎?有啦。只是因為他們沒有錢,也可能馬利亞懷孕走的比較慢,所以旅館都先被住滿了,難道沒有一個人看到他們的情況,主動幫他們(讓房給他們住)嗎?一個也沒有。台灣諺語說:「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那是貧窮人就沒有地方住的時代,今天的情況是不是還是如此呢?這個世界不是沒有飯吃,這個世界所生產的食物,足夠大家吃的飽嘟嘟又有餘,為什麼還有人沒有東西吃?因為有人拼命把東西塞在自己的冰箱直到發霉,所以有人就沒得吃,在那時候是這樣,今天還是沒有改變,這是一個經濟不公義的時代,耶穌就是降生在這樣的時代。很不幸的他的父母是屬於貧窮人的一群,他媽媽要生他的那個晚上沒有辦法,後來有一位老闆才可憐他們,說:我們有一個馬槽的地方,你們就將就一下吧,「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路2:7)你可以想像嗎?那個地方味道好不好?又臭又吵,耶穌就誕生在那裡,所以不是太平安。

2、當今世界的痛苦黑暗 (賽9:1~5)

那時的宗教人士,他們的聖經背的滾瓜爛熟,當希律王一問他們:「基督當生在何處?」(太2:4),他們就馬上能夠報告出來,他們知道在伯利恆有一個國王會降生,台灣話說:「知就曉,倒頭知。」他們知道,也查的出來,可是對他們的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我說他們是「宗教專家,光說不練。」他們都知道,可是他們不會羨慕,去找這位要降生的王,反而是外國拜拜的、拜星星的,他們拼命的找,這不是一種諷刺嗎?我很怕,今天在教會裡面,我們租了這樣一個地方,我們大家來慶祝聖誕節,你是真的要耶穌作你的王嗎?「那個生下來要做王的在哪裡?」(太2:2)還是你只是喜歡坐在舒舒服服的地方,大家唱唱詩歌,誦讀聖經,那時候的宗教是這樣,今天是不是還是這樣?這對基督徒是一個很嚴肅的挑戰。更可憐的是,當時的當權者擁有武力,希律王一聽到這樣的威脅,他馬上下一道命令,因為博士沒有回去報告說在哪裡找到新生王,所以希律王為了保險起見,把日子算準了,他也不濫殺無辜,差不多兩歲以下,伯利恆附近的嬰孩全部殺光,他寧可誤殺一萬,也不要漏掉一個,因為那兩歲的嬰孩裡面有一個將來是要做王的,是他不能容許的。

3、世界最深的痛苦黑暗

我們今天全世界最怕的,是美國布希總統譴責的「恐怖份子」,其實阿拉伯人說:「世界最大的恐怖份子是布希」。只是他們一個砲口比較大,一個砲口比較小,一個殺人的時候自己不必犧牲,一個殺人的時候自己要犧牲,這是不同點,可是都是用武力把對方壓下去、把對方制服,我們今天不是也一樣嗎?耶穌的時候也是這樣,還好天使早一點通風報信,他爸爸約瑟就帶他們全家逃跑了,所以要殺的人沒殺到,結果死的是其他的無辜嬰孩,伊拉克被炸死的老百姓比那些敵兵多多少倍呢?那些都是跟美國沒有敵意的老百姓被炸死掉,這是我們所活的世界,當然阿拉伯人就想辦法繼續的來對抗,我們一直活在充滿敵意的環境,大家互相對抗,有錢的越來越有錢,沒有錢的人越來越窮,耶穌的時代是這樣,我們的時代是不是也是一樣呢?今天2005年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我們一起來看,這是海珊(Saddam Hussein),他從地洞裡被人找抓到,12月5日他第一次被開庭,他被開庭就是要審判,他用他的政治權力殺掉多少人你知道嗎?庫德族(用瓦斯),侵略科威特,他是一個政治的暴君,他現在開始受審判,可是很多人為他喊冤,說他沒有受到公義的審判,就算這樣的人,他也希望有公義的審判,我們也不能夠因為他做了很多殘暴的事,就不給他一個公平的審判,這是最基本政治上的道理,你不要以為只有伊拉克有這種事。

美國的民運之母,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她在今年10月24日以92歲高齡過世,她在50年代黑人不能隨意到白人地方的時候(種族歧視),她做了一件事,拒絕服從白人的命令,將公車座位讓出來,當時她坐在前頭白人區,黑人必須坐到後頭,她說:「我也買了票,為什麼要坐到後頭?不能坐到前頭?」結果就被抓到警察局坐牢,後來美國種族歧視問題被解決了,這位小姐就被紀念,今年剛剛過世,這告訴我們――政治迫害弱勢族群,她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是古代不講理的時代,今天還是一樣。英國倫敦今年7月7日,才爭取到奧林匹克的主辦權,大家高興的不得了,結果第二天,三處地鐵被人放炸彈引爆,另外還有一台巴士,結果造成52個無辜老百姓身亡,你會說這是恐怖份子的攻擊,你知道還有比這更悽慘的事件在非洲發生嗎?報紙沒什麼報導(因為是發生在遙遠的非洲),但發生在英國死52個人,報紙就大肆報導,你知道是在非洲的哪裡嗎?在蘇丹。蘇丹有個省叫作達富爾省(Darfur),他們不是用炸彈炸幾個人而已,而是有計畫由政府支持的阿拉伯人要把非洲人整個殺光(滅種族),結果達富爾的老百姓都逃命去了,200多萬人死了18萬,73萬的難民逃到鄰近國家不敢回家,所以2006年聯合國最大的預算,是做為支援這些難民維生的經費。這麼大的屠殺行動是由政府來執行的。

還有我們說到經濟不公義,不只耶穌的時代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更厲害,最有錢的國家G8,他們在7月6~8日在蘇格蘭開高峰會,你知道他們賺錢,但我們的地球卻付出了代價,在G8高峰會最大的議題,後來有共識,只有美國不同意,就是我們為了賺錢,地球已經被弄到太熱了(溫室效應),必須要處理,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都跟此有關係,我們為了賺錢把這個環境破壞了。還有利息的算法是富翁決定的,到最後窮人都還不起,這是G8的兩大議題,所以很多人就去抗議,不只這樣,在年底的時候(10/13-18),在香港開世貿協會會議,也有很多人去抗議,因為舉債的國家都在非洲,很悽慘,他們還不起債,老百姓賺得都不夠還利息,有一個人是U2滾石合唱團的主唱出來責難,結果世貿最近總算同意說,在十年內要把這些非洲國家的債務免除,而且要援助非洲,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南亞海嘯(TSUNAMI)是去年年底12月26日發生的,造成18萬人死亡,180萬的人無家可歸,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這是我們今年面對的,還有10月8日巴基斯坦(Pakistan)克什米爾的大地震,87000個人死亡,400萬人無屋可住,有些罹難者到現在還沒有被挖出來,這些災區很怕會產生瘟疫,造成更大的危機和恐慌。接下來這張圖你知道是什麼嗎?這是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被愛滋病毒攻擊的細胞,藍色的部份就是愛滋病的病毒,我們很怕這個病毒流行,你知道2005年有多少人罹患愛滋病嗎?4000萬人。那一年有500萬感染愛滋病,有300萬死於AIDS,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麼面對這個問題,還有禽流感H5N1,以前都是雞禽得病,現在是人也會得病,而且會死掉,越南寮國泰國中國印尼,12月22日才幾天前,已經報導有73個人死掉,現在連檢疫的人也害怕,可能會變成全世界流行的病,SARS剛開始流行的時候,為什麼會成為大問題呢?因為生病的人都不講,傳開的時候才講,所以是人造出來的,其實病本身不是那麼可怕,人心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聖經說:「其實黑暗的不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心。」世界最深的痛苦和黑暗其實是在「心」,政治威逼是因為人濫用權力,恐怖暴力是因為有人充滿敵意,經濟不義是因為人心貪婪,自然天災是因為有人任意破壞,還有痼疾瘟疫是因為有人欺騙隱瞞,瘟疫才會傳開,我們以為我們的問題是在世界,但是上帝知道我們的問題事實上是在人的內心裡面,所以聖經說:「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6:23)全世界的痛苦和黑暗,是由於人心的黑暗產生的。

Ⅲ、大光照耀

1、耶穌降生時大光照耀

耶穌的誕生,就是要在黑暗中帶來盼望,聖經說有大光照耀「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路2:9)在黑暗當中有大光進來,「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太2:9)主的光照耀東方的博士(外國人),也照在伯利恆的牧羊人(猶太人)。耶穌的大光是不分本國人或外國人,是要照耀全世界的人,博士們的職位是看星星的,他們是有錢有學問的人,是可以帶黃金來當禮物的,他們的地位是很高的,可是牧羊人是值夜班不能睡覺的,晚上要吹寒風的,沒有讀什麼書的人,是社會的弱勢團體,所以耶穌的降生,不管你的社會地位是怎麼樣。博士們相信的是星星,所以上帝就用星星帶領他們來到伯利恆,牧羊人相信的是天使,所以上帝就派天使帶領他們到耶穌面前,所以可見上帝是照我們的信仰來帶領我們,不管我們的地位是怎樣,不管種族是怎麼樣的種族,這個大光是要給每一個人的,這兩群的人事實上正代表了世上所有的人。

2、當今世界的明光照耀

去年上帝也藉著耶穌基督這樣的信仰,把光帶到世界,這是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在上個禮拜所登出來的,叫作Persons of the year,奇怪,他們提名很多人,包括教宗總統等等,甚至給大家票選,結果選出來是這三個人,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夫婦(Bill and Melinda Gates),以及愛爾蘭樂團U2的主唱波諾(Bono),這三個人在去年當中,因為耶穌基督的愛,被票選為時代人物,(當我查看他們的資料發現),波諾是愛爾蘭人,他的爸爸是天主教徒,媽媽是基督教徒,從小就受基督教的薰陶,雖然他的工作是搖滾樂歌手(Rock-and-roll),有些人聽不習慣,可是上帝給他這樣的能力,讓他有辦法跑到各國總統面前,指著他們的鼻子說:「你們要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是很特別的,他自己沒有很多錢,可是他有辦法讓有錢人的手開始動起來,這是波諾(Bono)。比爾蓋茲以前開發Windows軟體賺了很多錢,被聲稱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可是在賺了很多錢之後,他的爸爸媽媽開始向他說:「你賺的這些錢要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後來他們就成立一個基金會,現在有2900億的基金在裡面,每一年還持續在增加,最近這幾年他比較少時間在公司,因為公司已經上軌道了,他開始和他的老婆坐著飛機到全世界最窮的地方,去了解問題所在之後,再把錢用在那裡,這三個人不是教會的人選出來的,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對世界來講最大的希望,是上帝由耶穌基督所感召的三個人給世界帶來的。

Bono很不一樣,他提倡兩個運動,不曉得你有沒已注意到報紙的消息,一個叫作One,它的口號是“Make Poverty History”(讓貧窮成為歷史),他認為憑我們的財富資訊科技,已經有能力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不是不能,而是不肯,他把這個消息很清楚的傳達出去,而且波諾這個人很厲害,他常是背水一戰,他手上有當今的資料,把這些資料擺在各國總統面前,讓他們都不能否認,他是用很強烈的資訊來說服對方。波諾他另外提倡的運動叫作Data (Debt,Aid,Trade for Africa),這個Data組織就是要解決非洲永遠還不清的債務,永遠沒有辦法控制的愛滋病,而且一直不能解決的不公平交易,他要把這些問題從非洲大陸解決,這兩個運動給世界帶來很大的影響。比爾蓋茲他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他拿很多錢讓全世界的醫生去研發,不必打針,不必放在冷藏庫的疫苗,不是去發明更多的掃描機,或是更好的機器,而是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疫苗的注射,他花很多錢在這件事情上,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解決疾病的作法。另外還蓋圖書館,他認為要解決貧窮的問題,必須要給他們教育和知識,在全世界沒有電的地方蓋電廠,供應電力,給他們圖書館以後,他捐電腦提供網路,讓他們的小孩能很快的可以得到全世界的資訊,他們三個人,因為耶穌基督降生所帶來的愛,給這個世界帶來一點光亮。難道只有他們三位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子呢?「你心若向飢餓的人發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賽58:10)

3、我們都是一隻小燭光

其實說,這個世上的黑暗應該是可以改變的,政治威逼是因權力,恐怖暴力是因敵意,經濟不義是因貪婪,自然天災是因破壞,滅人瘟疫是因欺騙,這些人心所引起的黑暗是可以改變的,因為耶穌基督降生到世上,祂有能力來改變人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在神的光照下都可以成為一根小蠟燭,「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不只是比爾蓋茲,不只是波諾,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光,我們前面有一些弟兄姊妹有蠟燭,請他們把蠟燭點起來(請關燈),我們一起來想像在黑暗當中,當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蠟燭點起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燭光。」我想這是很好的一句話,不要去咒詛黑暗,你要把自己的燭光點起來,耶穌基督教我們怎麼樣把這根蠟燭點起來呢?耶穌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對於權力,耶穌怎麼說呢?耶穌說:當你們有權的時候,你們應該拿這個權去服務別人,所以權力應該是用服事來取代,「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當人與人有敵意的時候,耶穌說:你們要互相原諒,「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路6:37),所以敵意應該用饒恕來取代。我們可以賺錢的時候就要注意到,我們的鄰居他們有沒有受影響,所以這個貪婪應該是由愛鄰舍來取代,「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我們對我們的環境要保護,而不是任意的破壞,我們應該做好的管家,來取代任意的破壞「…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來2:7),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不要隱瞞欺騙,才不會造成全世界的流行病,所以欺騙應該用坦誠來取代,「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腓2:15)當我們能用耶穌基督的教導,在每一個人家裡,每一個人心裡的時候,這個黑暗就變成光明。是的,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燭光,你們看到了嗎?雖然每一個人的燭光很小,可是當每個人願意點然自己的小燭光時,自己的周圍就被照亮了。比爾蓋茲上帝給他很多錢,他可以做很大的事,上帝給你的也許不多,但你就做不多的事,其實這不是多少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動和意願,讓耶穌基督的降生,帶來你生命的改變。讓我們一起唱詩“一根蠟燭”,“我們是一根小蠟燭,重要的是點燃出來的光,每人的生命只是宇宙中一小點,是它所點燃出來的光芒,只要自己發亮不怨這世界的黑暗,每一瞬間都有祂永恆的價值,啊!親愛主,更需要你永遠的光明”。

Ⅳ、耶穌基督

1、奇妙策士:體恤軟弱

耶穌基督如果只有來教導我們的話,所幫的忙也就不太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並不是沒有人教導,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教我們要愛別人,要原諒別人,不要說謊,對不對?不是沒教導,而是教不來,不是嗎?其實耶穌基督所教的,很多別的宗教也教,所以耶穌來,若只是教導我們這些,其實還不夠,耶穌基督到世上來,不只是教導我們,聖經說他還有很特別的四樣東西,你知道這些名字所代表的意思嗎?他是「奇妙的策士」,英文叫作Wonderful Counselor,我們有很多的心理學家(Psychologist),他們可以作我們的Counselor (指導老師),有問題找他們,他們會給你建議,而耶穌跟他們有什麼不同?他的奇妙在哪裡?他的奇妙在於,他自己經歷過這樣的痛苦,這是奇妙的地方。你要是經歷過你所愛的人去世,你就知道所愛的人過世,那種悲痛有多痛苦,那種感受是受過苦的人才明白。盧雲(Henri J. M.Nouwen)曾寫過一本書The wounded healer(受傷的醫治者),耶穌的奇妙在於他受傷,他的出生是在最黑暗最痛苦當中,所以耶穌他知道我們的痛苦在哪裡,他不是有解決的方法,他能感覺那些痛苦,他知道什麼是痛苦,所以聖經說:他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我們做不到的,耶穌能夠體諒,耶穌能夠體恤。

2、全能的神:死裡復活

如果耶穌只能體諒,「有人關懷我,有人體恤我,有人知道我」,也許我會很高興…,但是除此之外呢?其實他是有能力的,耶穌基督的降生,顯出他的柔弱無力(小嬰兒),可是他死而復活,顯出他超自然的能力,「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弗1:20)有時候我們遇到一個情況,可能是我們認識的人,我們說某人「死了,完蛋了,沒救啦,不會改變了!」但是要記得,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是有這個能力的,他不只有奇妙的作為,他是全能的神,他的能力表現在「死了都可以活過來」,所以你不要放棄,如果你有認識的人,你所愛的人,你認為他的壞習慣差不多沒救沒希望了,你開始今天為他禱告,看上帝的能力會不會改變他,在看起來絕望的地方,耶穌來了就帶來盼望。

3、永在的父:遠望擁抱

耶穌不只是全能的神,對那些還不改變的人,他不急著處罰他,這是很特別的,因祂被稱為「永在的父」。說到「永在的父」,就讓我想到耶穌所講的,浪子故事中的爸爸,小兒子把他父親給他的錢都浪費光了,在外頭任意放蕩,差不多沒有指望了,這個爸爸不急著去處罰他,而讓小兒子去付代價,他每天在家門口等,你知道那種感受嗎?為人父母的,你的小孩在外頭亂來,你會每天等他回頭嗎?就是那種感受。所以他不只是全能的神,他還是永在的父,這是為父的心腸。這位父親必定是“暱腳尾”,一天到晚張望看孩子回來了嗎?帶著期待,再壞的孩子,再壞的人,我們的上帝都抱著期望,一旦表現出一點點的改變,爸爸會趕快跑過去把他抱起來,「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耶穌基督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盼望,不只是對你鼓勵一番,而是只要有一點點決定要改變,他就把你抱起來,所以這是遠望擁抱的耶穌。

4、 和平的君:十架和平

最後,耶穌說他是和平的君,他不是用子彈,而是用生命,他用犧牲,不是別人犧牲,是自己犧牲。我覺得布希最大的困難就是他不犧牲,他用他的武力要解決問題,結果他大膽的說:「我們把伊拉克的恐怖份子解決了」,事實上剛好相反,2005年12月他們調查的結果,全世界恐怖活動是以前的三倍,攻擊伊拉克並沒有減少恐怖,反而增加恐怖,只有用耶穌的方法,就是用饒恕,用和平,不是用武力,武力只有增加更多的敵意,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聖經說:「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 耶穌以十字架成就了和平。

Ⅴ、結論:和平之子

他是和平的君,他希望我們能夠跟隨他的腳步,「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我們也能夠成為一個小小的和平人,我們教會的名字取的很好,叫作和平教會,所以希望我們不只是名字叫作和平教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小小的和平之子,好嗎?這是聖法蘭西斯的禱告,聖法蘭西斯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修士,他跟隨耶穌的腳蹤,認同最貧窮的人,愛護這個世界,愛護這個宇宙,他寫了這一段禱告文“和平之子”,讓我們一起來唱這首詩歌:「使我做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你信心。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哦,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和平之子,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真的希望你的降生,再一次給我們燃起了盼望,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充滿了黑暗,不只是2005年這樣,我們相信還是繼續有這些黑暗在我們的周圍。但是求 主幫助我們不要咒詛黑暗,咒詛不會讓黑暗離開,幫助我們,你給我們一點點的愛心,使我們可以點燃,點燃起我們自己的燭光,照亮我們周圍一點點的地方,讓主耶穌基督的愛、饒恕、公義,能夠充滿我們這個世界,幫助我們不再受戰爭瘟疫天災人禍這樣的困難,這樣的痛苦。特別我們為全世界這些執政掌權的人,還有這些有權力控制武力的人,不管是軍事的領袖,或是那些用個人的武力方法來報復的人,他們能放棄使用暴力來壓制對方的的作法。盼望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能感動我們,改變我們的生命,也求上帝幫助我們,使我們真的能成為和平之子,使我們能點亮一支小小的燭光,盼望、愛、平安和喜樂帶到我們的周遭,這樣的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