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20

[講道集] 管家系列(十):自己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七章15~2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最大的誡命有幾條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在管家系列我們曾講過工作、休閒、恩賜…….等等。其實神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這個人,我這個人要怎麼管理?怎麼作好管家?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是最好?這也是神學上一個很大的議題。在一大群黑白的企鵝當中,只有一隻有顏色,牠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誰?到底什麼叫作自己?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對?怎麼樣才好?」有一個律法師請教耶穌,說:「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才是最大的?哪一條最重要?」(太22:36)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7~39節)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一些討論,到底耶穌的回答裡面講到幾條誡命?一條?兩條?還是三條?既然祂說最大的誡命,有的人說是一條,這一條就是愛神(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可是耶穌馬上講到其次,其次是什麼?其次是愛人。好,那我們就說是這兩條吧(愛神愛人)。可是有一條藏在裡面,是耶穌沒有明講的,就是愛自己。所以這裡有神、人、己,因為愛人如己,那麼很明顯的,一個人不會愛己,他就不知道怎麼愛人,因為愛人要如愛己一樣,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一部份――愛自己。  

Ⅱ、認識自己 (Socrates)

我們真的不會愛自己嗎?還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愛自己呢?問題在這裡,什麼叫作自己?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持續有人在思考,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為了問這個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選擇死亡,因為他一直在尋求自己,要活出自己,結果讓雅典的市議會很頭痛,因為他每次提出來一個新的想法,都會造成大家的混亂,所以市議會開會要他決定:「是選擇被驅逐出境呢?還是選擇飲毒酒自殺?」結果他選擇飲毒酒尊嚴而死。  這張圖描述的就是他最後選擇喝那杯毒酒,為了要維護自己。所以「己」很重要,不能夠被政治或大家的決定所左右,所以他拒絕選擇自我放逐以求生,他寧可選擇飲毒死亡。蘇格拉底為什麼會變成哲學家?聽說是因為他有一個很凶悍的老婆,當他決定選擇死的時候,他的老婆就決定離開他了,他的學生都哭的很傷心,只有兩個人還沈得住氣,一位是柏拉圖,另一位是Crito克里托。蘇格拉底強調〝人要活出自己〞,他講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人們一直在尋找,〝到底自己是什麼〞?〝Self〞是什麼的答案。 

1、原我、自我、超我 (Sigmund Freud)

第一位提出來還被人家記得的就是精神科的老鼻祖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他說:其實要認識自己不是那麼簡單的,自己是很複雜的,他就引用冰山做比喻,海面上看的到是一小塊,但海面下有十分之九是看不到的,然而自己是包括這上面和下面兩部分,海就把冰山切成三部分,一部份是一直看得到的,叫作「意識」。一部份是永遠看不到的,一直在海面下的,這個叫作「潛意識」。可是還有一部份是介於海面上下浮動之間,有時候看得到,有時候看不到,他把它稱作「前意識」。他認為我們的自己是住在這三層(樓)裡面,怎麼住法呢?他就把自己分成三個區域來講,有一個完全住在地下室,他把它稱作「原我」(Id)。這個「原我」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爽快就好。一歲的時候當我們開始對外界環境有認知感覺的時候,自我(Ego)就產生了。「自我」所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現實的世界的關係。差不多到五歲的時候,小孩子又由於父母的教導產生是非善惡的分辦能力,那就是〝超我〞(Super ego)。這是佛洛伊德的理論。「超我」所考慮的是完美原則,百分之一百,絕對的對,所以「超我」是道德,「原我」是慾望,「自我」是理性,這是一般人瞭解的佛洛依德理論。佛洛依德發覺〝自己〞不是那麼單純,自己裡面是很複雜的,它們會吵架,怎麼吵架?在中間的地方,「超我」會跟「原我」吵架,「自我」也會被拉進來,「自我」還要考慮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回事,所以「自我」最麻煩,最後「自我」要作決定,到底要怎麼辦?這就是佛洛依德所認為的〝自己〞。

2、頑童、耆老、陰影 (Carl Jung)

他的學生Carl Jung(容格)認為不只是這樣,他到印度去研究宗教,想要把宗教的經驗和自己連起來,Carl Jung認為其實我們的自己,它有看得到的部分,但也有看不到的部分,看得到的部分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調皮的小孩,他每天很快樂的嘻嘻哈哈,可是裡面好像還有一個有智慧但是行動緩慢的老人,這個老人代表智慧,這個小孩代表的是活力快樂幽默,但是不要忘記還有一大塊,就是你也不喜歡,不要知道的部分,就把它放在「陰影」(Shadow)裡面,這是Carl Jung所說的自己。他說人還不只這樣,上帝造人還造男造女,所以就更複雜了,裡面的男性面叫作Animus,女性面叫作Anima,也就是說男性有女性面,女性也有男性面。但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有自己的陰影,,有一些人慢慢的可以接受自己的陰影,彼此可以活在一起,有一些人則一生都和自己的陰影在打架,一直拒絕承認自己有陰影,可是更複雜的是,每一個男人裡面有一點女人,每一個女人裡面有一點男人,這是Carl Jung提出的,所以人性就變得非常的複雜。

3、好我、惡我、非我 (Harry Sullivan)

接下來是佛洛伊德的學生,他叫作Harry Sullivan(蘇利文),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一個是小天使,一個是小魔鬼,小天使就叫作「好我」。小魔鬼就叫作「歹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以彼得為代表),就是「不是我」(非我),「非我」就是比「歹我」更歹,歹到不敢承認那是我。所以每個人裡面都有三個我,一個是「好我」,一個是「歹我」,另一個是「非我」,「非我」是比「歹我」更糟糕,我們連承認都不敢承認,看它都不敢看它,也就是Carl Jung講的「陰影」(Shadow),它根本是被我們放到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裡面那個部分。

4、公開、隱私、盲點 (Johari Window)

後來有兩位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一位叫作Joseph Luft(約瑟魯夫特),另一位叫作Harry Ingham(哈利英翰),他們兩位一起發展出一套理論(用名字的前幾個字母Jo與Harry拼在一起),叫作「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他們是根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來瞭解〝自己〞。這個「周哈利窗」在心理學及社會學上相當被廣泛的使用,簡單來講就是,人與人之間有四個房間,開了三扇窗戶。有的窗戶是開兩邊(公開),所以可以從個這房間,我看得到你,你看得到我,這個是「公開」(Public)的部分。比如說你今天戴耳環來作禮拜,耳環就是你公開的部分,你自己也知道是自己戴上去的,你也希望別人看到你的耳環,不然你戴耳環作什麼,所以這個耳環是公開的部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小心穿了一雙破鞋子,你不會秀給別人看,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叫作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的,這部分我們稱作「面具」。我們會把它藏得很好,這是我們的缺點,不喜歡被別人知道,就像穿了一雙破鞋子一樣,這是屬於第二個「面具」的部分。第三個是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的「盲點」。比如說結婚典禮時,新娘的結婚禮服背後的拉鍊沒有拉好,新娘自己走得很高興,但是大家都知道新娘的背後出了一點狀況,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盲點」,別人看得很清楚,只有你自己不知道。還有第四個房間是根本沒有開窗戶的,你我他都不知道,這個叫「無知」。好像你的第一個細胞開始變成癌的時候,你也不知道,醫生也不知道,你的親友也不知道,你仍然過得很好,這個叫作「無知」。常常把我們殺掉的就是這個「無知」,所以Johari Window就勸我們說,我們經過怎樣的關係,可以把「無知」拉到「盲點」或是「面具」來,當然這有很多方法,但是我今天不是講心理學,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看「牧函」上有Johari Window更詳細的介紹,其中有很多的應用,你可以從網路上查到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方面的資料。我要講的是,〝自己〞是很複雜,有藏起來的,有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有都不知道的,有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從佛洛伊德到Johari Window,大家都曉得自己沒有那麼簡單,我的裡面會吵架,有不一樣的聲音在那裡,有許多不考慮在其中。

我知道 我不知

你知道
公開
盲點

你不知
面具
無知


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

Ⅲ、保羅的掙扎

保羅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裡面所反應出來的,也正是一樣,「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7:15節)保羅說的這個「我」是同一個我嗎?還是「我」裡面不同的部分?既然你願意,你為什麼不做呢?「願意的我」和「去做的我」是一樣的嗎?

「…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15~17節)這個我裡頭的罪「是我」還是「不是我」?這是不同的我嗎?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18~19節)這個「願意的我」和「不作的我」是同一個嗎?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20節)這又是什麼?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1節)這個惡是我嗎?

「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歡神的律…」(22節)這是哪一個我?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23節)「另有個律」和「心中的律」和被擄去的「我」,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呢?後來他說:「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25節)所以保羅在這邊有很掙扎的描述,他的內心有好多個「我」在那邊爭戰,好像每一次他都失敗,這在神學上就產生一個問題,這是「拉比保羅」內心的掙扎?還是「基督徒保羅」內心的掙扎?是一個「不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還是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這樣的矛盾,這樣的失敗,到底描述的是哪一種狀況?以前傳統的答案是說:這是還沒有信耶穌的人才會這樣,信耶穌的人都已經聖潔了,不會這樣的。可是慢慢的我看到的有些釋經學接受說這兒指的是基督徒內心的掙扎。其實一個信主的人,而且是越聖潔人,越成熟的基督徒,這樣的掙扎是越厲害的。

1、良善律法副作用

這話怎麼說呢?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遇到一些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律法的問題。律法是好的,律法是告訴我們何謂善,何謂惡,但是問題是,知道律法以後往往做不到,而且知道以後,本來不會去做的就開始會去做了,這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本來我不知道什麼叫作貪心,我也不會貪心,但是當律法說不可貪心的時候,我卻開始貪心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律法是罪嗎﹖斷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然而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羅7:7~8) 從國小開始,我們一直要把我們的小孩教好,包括父母親,希望他好好的做人,可是很奇怪,怎麼教不來?那個困難在哪裡?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會不會也有這種問題?就是我已經立定決心要這樣做,可是實際上事情來的時候,為什麼做出來都不是我想做的,你有這樣的矛盾嗎?這正顯出了道德教育的無奈。

2、心靈願意卻軟弱

保羅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心靈願意卻軟弱,就像當年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前一晚,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時,囑咐門徒等候和祂一同儆醒,主三次回到門徒那兒,卻發現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眼睛困倦。所以耶穌對他的學生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26:41)你有這樣的困擾嗎?

3、屬靈爭戰在人心

最後的一個困難就是屬靈的爭戰。如果只有我,那還簡單些,可是還有一個小魔鬼,和一個小天使在你的耳朵旁邊嘰嘰喳喳不停的吵,屬靈的爭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面,以弗所書第六章12節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我們的「我」變的很複雜,這個所謂的魔鬼或是罪惡對我們的影響,在信了耶穌以後還有嗎?還是信耶穌以後罪都沒有了?這是一個問題。

Ⅳ、稱義到成聖 (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

如果你上過我的洗禮班,我曾稍微作過這樣的分析,今天我們再次思想一下為什麼,一個已經信了耶穌的人,他還有罪的掙扎?這裡有兩個英文字,一個叫作Justification,另一個叫作Sanctification,從「稱義」到「成聖」(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這兩個字很不同。「稱義」是一個法官的判決詞,叫作「不起訴處分」,所以這是一個地位的問題,「成聖」是實際生活上經歷到神的性情,直到我們的心裡面和生活上的改變,所以這是兩件事情,可是這兩件事情是有關連性的,我們一起來看看。「稱義」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成聖」是聖靈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裡面想要做的更新的工作;「稱義」是指在你一生當中只要你信了耶穌,你就稱義了,一生只要一次就可以,「成聖」卻不是,是一生不斷在磨練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次就解決了;「稱義」是悔改相信,「成聖」是要傾聽聖靈的聲音,順從聖靈的話,你才有辦法成聖;「稱義」是把你罪的刑罰免除,「成聖」是讓你每一天犯罪的行為減少,所以這個罪刑和這個罪行是不一樣的;「稱義」是讓你得到永生的地位,「成聖」是讓你過得勝的生活。所以你看的出來,信耶穌以後,由於有聖靈的介入,但是我們的罪性還在,所以罪刑雖然去掉了,還是有可能有罪行,加上聖靈在我們裡面提醒,所以我們基督徒是越來越掙扎,裡面的交戰不是減少,而是增加,越聖潔的人,越愛主的人,內心的交戰是越厲害,自我的矛盾越厲害。

(稱義) → (成聖)

救恩 基督救贖 聖靈更新

時間 一次事件 一生過程

回應 悔改相信 傾聽順從

罪惡 免除罪刑 減少罪行

聖徒 永生地位 得勝生活

Ⅴ、真正的自愛

1、接納自己的軟弱

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麼是真正的自愛?你說要愛人如己,你怎麼樣愛自己呢?首先第一個要承認你有陰影,你有「歹我」,你有「非我」,很多人不願承認,所以他就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缺點,接納自己的軟弱。這個保羅做的最好,他承認自己的不行,不只這樣,他還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愛自己,第一件要做的是承認自己有軟弱。「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

2、避免自己偶像化

第二個,當你得勝,做的好的時候,不要就以為自己是了不得了,你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好像小孩坐在地球上面當國王,而把自己絕對化,偶像化。我們這個人不是有兩面嗎?一個「好我」,一個「歹我」嗎?這個「好我」有時候人家會稱讚你,被稱讚久了,就忘了自己還有「歹我」,以為自己都是「好我」,於是把自己高舉膨脹到絕對化,把自己偶像化,這有很大的危險。保羅和巴拿巴曾經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於是有人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徒14:11)他們把保羅當成神看,把他絕對化了,結果保羅和巴拿巴趕快把衣服撕破,跳到他們中間說:「各位,你們為什麼作這事呢﹖我們也只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請你們不要搞錯了)」(15節)所以當你表現不好的時候,小心不要把它否認掉,說:「那不是我,那是別人。」表現得很好的時候,要小心,會有另一個問題,心想:「嘿嘿…那個是我!」覺得自己很偉大,其實這兩個都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所應該有的態度。

3、逃離自戀的牢籠

不要被自己的善所迷戀,這是水仙花的故事(Narcissus),所要表達的,人若「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提後3:2)那就會變成水仙花,自己無法逃離自戀的牢籠。

4、脫去老我穿新我

我們既然有「歹我」「非我」,對基督徒來講,聖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你這個「歹我」「非我」拿掉,要給你換一個「新的我」,你願意嗎?聖經說到「脫去」和「穿上」,要把這個老我不好的,慢慢一點一點的脫掉,把新的好的我慢慢的穿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9~10)越來越有主的樣子,這是我們一生在掙扎當中,所要成長的方向。

5、分享自己的所有

當你真的有成長之後,還有兩件事情要做,你的「我」才會繼續長大,首先是要向外分享。所擁有的不是只拿在自己手裡,而是願意給願意付出,我很喜歡這四個字,叫作「連搖帶按」。「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6:38)你有沒有看過米店的人在裝米?把米箱搖一搖會放的更多,手再壓一壓,壓到滿出來。神要讓我們這個「我」長大,是當我們願意給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受,這個我們叫作Outward,自我有一個向外的成長。愛人如己的「愛人」成為「愛己」,這是一種成長。

6、獻上自己作活祭

另外一個是向上的成長,就是把自己獻給神,當作活祭。「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當我們願意把自己當作一個祭,願意獻給神,願意把自己跟別人分享,這個向外與向上的擴展,能夠使你的自己越來越長大,越來越成熟,這是真正的愛自己。

Ⅵ、結論: 捨去與得著的逆理

當你把你現在的「我」,抓的很緊的時候,這個「我」就死在你的手裡,那是自戀或是自大的結果,當你願意不斷的更新,而且不斷的向外分享,獻給神的時候,你這個「我」就會不斷的長大,不會死掉,「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靈魂)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25)這是耶穌講的一個很大的逆理(Paradox)――「喪失以便得著」。這是自我最難的一個功課,若你一定要抓住自己,那一定會抓死掉,當你自己願意「放」,這個「放」有三種:一種是把舊的不好的「放」,讓聖靈來改變,一種是把好的「放」,願意跟別人分享,還有一種是願意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裡,奉獻給神,當這些「放」你放的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自己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著,而且越來越豐盛,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上帝,你用塵土造人,並且吹了一口氣的時候,在我們的人裡面,既有塵土的部分,也有上帝的靈的部分。我們也發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跟保羅一樣,好多個「我」在裡面掙扎,求 主幫助我們,在我們學習怎麼與周圍的人與神相處的時候,我們也先學會與自己相處,幫助我們知道怎麼樣接納自己的軟弱,能夠接受聖靈的更新,我們也願意把你所給我們的,已經很好的部分,願意跟弟兄姊妹分享,也願意把自己獻在你的面前,藉著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不斷的長大,不斷的成熟,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牧函] 周哈利窗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55年加州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約瑟魯夫特(Joseph Luft)與哈利英翰(Harry-Ingham)一起以他們的名字前幾個字母發表一個研究團體動力與領袖特質的簡單圖解“周哈利窗”(Johari-Window)。這個簡單的周哈利窗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團體或小組中的自我表現與自我認知。

自己

知道 不知

別人 知道 公開 忙點
不知 面具 無知

公開的區域是我們的社交生活,是我們與別人都知道的部份。當小組成員間的公開區域愈大時,表示這個小組成員的關係愈親密且互相信任度很高,彼此的溝通與互相的瞭解都很好。

面具的區域是我們的隱私生活,是我們不要別人知道的部份。當我們的面具區域範圍很大時,表示我們不太信任小組中的其他成員,擔心這個區域的公開會造成對我們很大的傷害。當我們對別人的信任度增加時,才會經由自動分享將其移至公開區域。

盲點的區域是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部份。別人對我們的信任度以及我們的謙卑受教態度會影響別人是否願意告訴我們這些個人的盲點,好讓我們更加有自知之明。當我們以謙卑受教的態度向別人請教並且贏得其信任時,別人才願意指出我們的盲點而將其移往公開區域。

無知的區域是自己與別人都不知道的部份。這也是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張的潛意識部份。這須要靠自己的自我反思訓練或是別人的同理心訓練才能夠將其挪移往面具或盲點區,再進一步經由自動分享或是請求回饋而將其移入公開區域。

當我們的教會在推動各種小組時,但願我們都能夠在教會中找到幾位可以彼此信任分享生命的好朋友,形成分享小組。經由小組彼此相愛與互相幫助的互動,我們可以有勇氣逐漸放下各樣的面具,也有愛心彼此指出對方的盲點,好讓大家對自己與彼此間都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也盼望上帝所賜下的聖靈,能夠光照我們無知區域那隱而未現的罪,讓我們在成聖的道路上彼此扶持,互相鼓勵,使和平教會成為榮耀上帝的教會。

星期日, 11月 13

[講道集] 管家系列(九):休閒

寫作於2005.11.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創世記二章2~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上次講到〝工作〞,我想這次應該講休閒,否則大家會變成工作狂,工作很重要,休閒重要嗎?休閒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還是偷懶?因為受到清教徒的影響,一般基督徒似乎只敢偷偷的休閒,所以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這樣的問題。其實這篇道,是我所準備的講道中,覺得特別是對自己講的,這個叫作Convection,覺得我也需要認罪,越準備越感動,今天早上起來以後,又再加上一點內容,所以與週報上所要講的有點出入,作了一些修改,如果你們需要這些內容,希望你們自己加上去。  

在講道以前,要先與大家講幾句話,第一件事情就是教會又開始有禱告會了,不曉得你知道嗎?到和平之後我先停掉了禱告會,因為我發現來的人越來越少,邀請人來參加覺得有些,於是就把它停掉了。本以為三個月來一次禱告會或許會好一點,結果三個月一次的禱告會,參加的人看起來也像是勞苦背重擔,所以我很失望,和平教會是一個不禱告的教會,對不起,這是我的感覺,希望這不是真相,或許大家不喜歡一起禱告,可能在家裡和團契裡都有禱告,就是不習慣大家一起來禱告。有人說一間教會愛不愛主,就看禱告會參加的人數,而不是看主日崇拜的人數,主日崇拜是喜不喜歡聽牧師講道,愛不愛上帝不在主日崇拜,而是在禱告會。  感謝主,上個禮拜是第一次,有九位弟兄姊妹來參加禱告會,我在這裡沒有指責的意思,只是要鼓勵大家,如果你覺得生活上有需要,或是你禮拜五晚上排的出時間,願意來禱告會看別人有什麼需要,願意替對方禱告,這是一個機會。其實我在美國很喜歡在主日崇拜完後有一段禱告的時間,禮拜完有需要的人來到前面,大家一起為他禱告,可是我們的教會不許可我這樣做,因為我們有三堂主日崇拜,三堂緊緊的接續著,時間要控制得很好,明明知道有這樣的需要,我也想做,但是實際上不許可,現在有一些弟兄姊妹願意重新再來,不管幾個人,我們要開始。因為禮拜五我常常有很多事情要做,有時候沒辦法每個禮拜都參加,像這次禮拜五就沒有辦法參加,路加傳道會有一些事要處理,所以我需要參加他們的開會等等。現在我提出來是給大家一個鼓勵,如果你禮拜五晚上剛好沒有事情,你又很想替別人禱告的話,請你來教會,我們大家一起來參與這樣的事奉,相信這是值得的。

第二件事情要講的就是聘請黃春生牧師的事情,上主日我們請他來講道,我們將聘請他作我們的主任牧師,似乎沒有聽到會友有強烈或負面反對的聲音,只聽到一個小小的反應,不敢直接跟我說,而去問我們的幹事:「蔡牧師是不是以後就不講道了?」我說:「請放心,如果你們選黃牧師,我就答應你們繼續講道,如果你們沒有讓他選上,我可能會離開。」希望這樣不是威脅,因為從回來到現在,主日崇拜聚會的出席人數已經到達四百人以上,接近四百三十到五十之間,如果再加上沒有來大堂禮拜的小孩,人數應該接近五百個人,我們的教會應該是有五個牧師,一個牧師如果照顧一百個人左右的話,會友可以得到充分著照顧,牧師也不會Burn-out (耗盡),不會做得很辛苦,我準備講道的時間很長,為了要準備一篇好道理,週間要照顧弟兄姊妹的時間就很有限。這樣的情況小會也知道,但是找不到一個人願意來跟我配搭,一直到最近,黃春生牧師是第一個,明明知道我已經在這裡當牧師,還願意來這裡和我配搭,由於我的牧師資格在長老會還是一個未定數,最快最快也是要等到明年六月,才知道到底會不會接受我的牧師資格。我們需要一位主任牧師。我會繼續在這邊,與黃春生牧師配搭服事,這樣就不需要其他牧長來當我們的代議長,代議長辛苦我們也辛苦,小會每次開會都很不容易,所以請大家瞭解這一點。黃春生牧師來是要作我們的主任牧師,神賜給他組織行政的恩賜比我強很多,他到和平之後,我們兩個要練習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像今天兩位姊妹的鋼琴獻詩是「四手聯彈」,在「四手聯彈」中,你聽的出來誰是負責主要的旋律,誰是負責伴奏的旋律嗎?聽不出來。他們配合得這麼好,讓我們享受一曲很美的音樂饗宴,希望黃牧師與我也能夠配合得很好,我們各發揮所長,互相補彼此的不足,能夠一起帶出和平教會的事奉團隊。我預測,黃牧師來之後,和平教會會增長的更快,可能不久也就要面臨改建教堂的問題,而且我覺得在一兩年內,我們還需要聘請第三位傳道人來與我們配搭,請為我們禱告,這是我們的一個努力和嘗試。

Ⅰ、引言:創造的循環

第一堂所獻的那首詩歌也給我一些想法,歌名是「我願意」,請問這個「願意(Will)」,是Willing(自願的)還是Willful(故意的)?我們的決定有兩種決定,英文一個是Willing,一個是Willful,都是決定,可是感覺不一樣,Willful感覺比較強勢,比較聲張(這是我的想法),Willing比較柔軟,比較我願意,我願意把我的自由擺在神的手裡,讓神來帶領。工作和休閒的不同就在這裡,都是自由意志的使用,一個是強調我要做,一個是強調我要放;當你決定我要做事的時候,那是工作;當你決定我要放下,讓神來做事的時候,就叫做休閒。這是蠻有意思的題目,我們可以一起來思想,這是張悠閒在草地上作日光浴的圖片,你有沒有機會,一個禮拜或幾天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只是躺下來,沈浸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曬曬太陽,神在和平教會有一個很大的恩典,就是我們有台北最好的大安公園在附近,我還沒有去散步過一次你相信嗎?你就知道我是多麼暴殄天物,神給我的我不會去享用。休閒是人的責任嗎?沒有休閒算是犯罪嗎?十誡的第四條是什麼?要安息。休息是享受,休閒是神給我們的恩典,神從開始創造宇宙的時候,祂不只是創造,祂還休息,而且每天都休息,你知道創世記第一天開始的時候就講了一件事情,叫做「創造的循環」(Rhythm of Creation)。祂把Rhythm(律動模式)放到創造裡面,祂怎麼Rhythm呢?聖經說:「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1:5)「有晚上,有早晨…」這個是Rhythm,有沒有注意到聖經反過來,是先說晚上,才說早晨,不知道這樣的排列次序中,對我們來講有沒有什麼指示?晚上比較重要還是白天比較重要?晚上優先還是白天優先的問題。聖經先提到「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天,你注意看,六天的創造裡面,每一天創造完工後,聖經一定講這句話,表示神很在意這樣的一個Rhythm,這樣的一個循環,神把宇宙造成這樣的一個循環,祂把人類的生命也造成需樣這樣的一個循環,祂造這樣的循環不是因為自己需要,而是因為人需要,我們需要白天,我們也需要晚上;我們需要工作,我們也需要休息,這是我們的需要,神早就把它放在宇宙萬物裡面,成為一個很明白的循環。

華人也很聰明的運用這個循環,華人的宗教不是佛教,是道教。道教最高的觀念就是宇宙有陰有陽,陰陽的意思可以是指男女,另外一個意思是指白天晚上,或是有工作有休息,我們不是說「陽陰」,而是說「陰陽」,和聖經一樣,「有晚上,有早晨…」陰先講,陽後講,如果陰是休息,陽就是工作;陰是晚上,陽就是白天,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呢?它們的差別在哪裡?陰或是晚上或是休閒,陽或是白天或是工作;休閒是我們的權利,工作是我們的責任;休閒強調的是我們的感受,工作強調的是它的功能;休閒是對自己好,工作是對別人好;休閒是可以自由沒人管的,工作常常是有強制性的,你一旦決定去讀醫學,到台大醫院上班,以後就不能隨意的說我今天要當畫家,工作是有賣身契的,你一旦決定作什麼工作,你就是不得不去做,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休閒呢?你今天喜歡聽音樂,明天不喜歡聽,沒有人管你,是絕對的自由,永遠的自由,工作沒有這樣的性質,工作是有強制性的,不管你選擇哪一行。休閒完全是一個享受,工作是一個付出;休閒是很愉快舒服的事情,工作有時候蠻辛苦的,有沒有人休閒得很辛苦?有一些人把工作休閒化,他找他喜歡的事做,所以工作可以休閒化,但是把休閒工作化就很辛苦了,有一些人把你的休閒當作他的工作,就像旅遊業。兩者雖然有時候會被置換,但是基本上來講,休閒是享受舒服的,工作是付出辛苦的;休閒就是休息,工作就是勞力;休閒是黑夜,工作是白晝。這兩者都沒有提到賺錢不賺錢,我以前講過,有的人把工作和賺錢攪在一起,我不喜歡,錢是後來被加進來的,上帝也做事,上帝也休息,但是上帝完全沒有提到錢,亞當也做事,亞當也休息,亞當也沒有提到錢,錢是後來被加進來的,因為我們慢慢的把工作金錢化,這是人類的不幸。

休閒:權利、感受、利己、自由、享受、舒服、休息、黑夜

工作:責任、功能、利他、強制、付出、辛苦、勞力、白晝

Ⅱ、上帝的歇息

1、欣賞讚美

上帝什麼時候休息呢?上帝做完一件事就休息,上帝每次創造完就會做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在背後,欣賞著自己的傑作說:「嗯,好漂亮!」祂會停下來瞧一瞧,自己讚美自己:「我做的好棒喔!」這是第一個休閒。休閒就是把做的事情暫停,「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這是休閒――享受及欣賞你工作所做的成果。

2、睡覺休息

第二個休閒是晚上睡覺。上帝不需要睡覺,我們需要睡覺,提到晚上就聯想到睡覺,我們第二天才有力量工作,所以第二個休閒就是上帝創造晚上是要我們休息,馬可福音第四章27節說:「黑夜睡覺,白日起來…」耶穌也說:「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9:4)有電力之後,有時我們晚上也要工作,這是進步也是退步,我們把這樣的循環搞壞了,有網路有手機更糟糕,那是退步不是進步。

3、週末歇工

上帝會休息,祂不只每一天晚上不工作,祂還在第七日整天休息,連白天也不做事了,這是聖經所記載第一個真正的休息,神在六日創造萬物,「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4、祝福聖日

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2~3)而且神把那天當作聖日,代表神重視休閒,那是一個〝聖日〞,讓我們來想一想,我們是禮拜一到禮拜六作禮拜?還是禮拜天作禮拜?當然是禮拜天。所以聖日和休閒是合在一起的,沒有休閒就沒有聖日,在你休閒的時候有沒有時間靈修親近神?你的休閒有沒有分別為聖?這是我們今天要思想的,「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祂把工歇了,目的是為什麼?要把那天變成安息日,而且稱為聖日,祂不只歇工,祂還祝福,因為那一天是神的日子,那一天是人與神親近的一天,後來在出埃及記,神就交代以色列人,第七日絕對不能工作,而且要聚會,要跟神親近,所以安息休閒是我們親近神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Ⅲ、人類的休閒

由此看來,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與人類的時候,給人怎麼樣的休閒活動呢?Jacob de Backer他畫了一張圖,這張創世紀的圖與休閒這個主題有關。是將創世紀故事中,神創造亞當夏娃,以及與他們談話,並將分別善惡樹同時畫在一張圖上,圖的一邊是神讓亞當沈睡,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另一邊是神與亞當夏娃聊天,並交代他們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但感覺上夏娃似乎沒有在聽上帝說話,而是在看樹上的果子。夏娃看樹上的果子是犯罪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所有的休閒都從夏娃的眼睛看出來,「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創3:6)所以我們的休閒活動就有了這幾項:悅人眼目,享受食物,歡暢快樂,尋求智慧。後來夏娃犯了罪,我們可以說休閒容易犯罪,但是休閒不是罪。

1、享受食物

「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休閒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美食,而且這是華人最喜歡做的,好好吃一頓,不是吃的很浪費,是與好朋友一起吃得很快樂,很舒服,還配上音樂,或是唱卡拉OK,享受食物是休閒很重要的一部分。

2、 悅人眼目

「悅人的眼目…」指的是可以欣賞。這當然包括音樂美術等所有美的東西,都是在休閒裡面。

3、歡暢快樂

「且是可喜愛的…」所說的是心裡面喜歡的,讓心裡舒服的。

4、尋求智慧

「能使人有智慧…」還可以使你有聰明。常常我們是在休息的時候才得到智慧,在工作的時候收集資料得到資訊,在工作的時候拼命的做事情,沒有時間好好思想,只有在工作放下來的時候,可以默想,可以沈思,也可以反省,那是在休息的時候做的,休閒不全是遊玩,休息有很多很重要的功能。(以上是我從這段經文裡面,作一點引申解經,它裡面提到很多有關人類休閒重要的角色和功能,包括食物、眼目、喜愛、智慧。)

5、情話綿綿

在休閒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老公老婆談情說愛,亞當對夏娃唱世界第一首情歌:「我的佳偶,你全然美麗,毫無瑕疵!」(歌4:7)台語應該說是「叮叮噹噹」(親親我我),你們上班會不會和對方「叮叮噹噹」?不會。那是下班的時候做的事情,可是請問各位弟兄姊妹,你多久沒有做這種事情了?多久沒有享受神要給你的天倫之樂,當然還不只包括夫婦,還有父母與孩子一起玩,一起享受,這是休閒裡面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功能。

6、與神相交

還有就是與神相交的快樂,黃牧師上個禮拜講的是說:「耶和華行走,走動是要來救人」,今天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其實神原先不是要救人,而是想和亞當聊天,「天起了涼風…」(就是黃昏快要晚上),上帝下班了,說:「亞當你在哪裡?」「我們來下棋,喝杯茶好不好?聊聊天好不好?」可是亞當發現自己沒有赤身露體就跑去躲起來了,上帝呼喚說:「你在哪裡啊?」之前這樣講代表神與亞當有很親密的關係,這是下班以後,天起涼風以後。所以休閒是和神有關係,跟人有關係,是在一起甜蜜關係的時刻,休閒不是那麼沒有用,休閒在我們的生活上佔很重要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詳細看,人類的休閒包括哪些事情:

1、讚賞美作(悅人眼目)

第一點,包括所有的美,所有的欣賞,是在休閒裡面。「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詩8:1,8:3)「我觀看」就是休閒的動作,你在生活當中有沒有一點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只是接受神所造的美,不管是什麼美都好,去欣賞去享受,或是音樂美術這一類的東西,這是第一點。詩篇第八篇6節提到:「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但是亞當不該對伊甸園只有管理(工作),除了管理,他還要會觀看(休閒),上帝除了會創造,祂還會欣賞,所以這是休閒與工作平衡的一幅很美的圖畫,會欣賞會讚美。

2、歡喜享用(享受食物)

傳道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點華人一定會舉雙手贊成,「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9:7)這個好不好?弟兄姊妹,只要不醉酒,歡歡喜喜喝酒,快快樂樂吃飯,這是傳道書給我們的一個建議。有人覺得說:「與牧師一起吃飯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快樂。」我說:「誰說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快樂?」或是問我:「牧師可以喝酒嗎?」我的回答:「我可以喝酒,你可不可喝,你自己決定?」耶穌不只喝酒,祂還造最好的酒給人家喝呢(耶穌開無牌酒廠咧),其實酒代表的是快樂,不是嗎?當然酒也可能變成不好,如果你的酒品不好,自己要節制,酒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很多時候我們把酒當作不好的,是因為受到清教徒的影響,基督徒不抽煙不跳舞不喝酒,很多休閒的東西是被清教徒隔絕掉了,我們也不自覺的跟著認為。

3、無罪快樂(歡暢快樂)

開Party好不好?青少契的人數為什麼越來越少?因為沒有舉辦宴會這一類的活動,如果每個禮拜六的少年團契都像辦Party一樣,那一定會來一堆人,「去團契都是查經討論,還有挨罵說教…」那誰會想去?當然沒什麼人,一點快樂都沒有,辦Party也沒有什麼不對,少年團契應該適用這節經文:「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傳11:9)但是是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快樂,卻不要犯罪,由於很多罪惡是在快樂中發生,所以我們就認為不要快樂,這個我們叫作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ing water(要倒洗澡水,結果連嬰孩也倒掉。)快樂休閒沒有罪,但是在快樂休閒當中容易犯罪,所以怎麼教你的小孩知道快樂卻不犯罪,這是我們作管家的責任。

4、沈思默想(尋求智慧)

休閒還有一點,就是沈思默想,思想人生的道理,這是休閒時做的事情,「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箴2:2)你沒有這樣沈思默想的時間,來尋求智慧。

5、情話綿綿

我前面提到,休閒中可以建立夫妻感情,在休閒中可以情話綿綿,有伴侶的可以思想,我有多久沒有向我的另一半講一些好聽的話,這是休閒要做的事情,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一躺到床上就呼嚕嚕的睡著了,沒有情話綿綿,我們需要多讀幾遍雅歌,然後用唱的:「我的佳偶,你真是漂亮,你的眼睛像日月潭,你的脖子像比薩斜塔…」當然你要講的讓對方高興才算。這也包括我們與子女建立親情享受天倫之樂。

6、喜樂敬拜(與神相交)

最後要高高興興的來敬拜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主日來教會都是很享受,回去很快樂,下個禮拜還想再來,那就是好的休閒,我們有好的音樂,好的敬拜,一起好好的禱告,弟兄姊妹在一起美好的交通,這是休閒很重要的一部份。「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詩150:1)敬拜享受讚美,這是休閒。「又對他們說: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尼8:10)

Ⅳ、休閒的失落

1、資本主義興起

休閒為什麼會失落呢?為什麼休閒不見了?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是罪魁禍首,是資本主義的始作俑者,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富國論」,他強調錢很重要,若沒有錢國家不會富強,結果影響全世界,於是大家都「向錢看齊」,錢是首要,休閒是花錢,休閒不會賺錢,當然就會被擺到一邊,因為賺錢重要,就不要休閒了,聖經警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6:10)你一直要錢的結果,就會被許多的愁苦刺透,錢不是不重要,但是錢不能重要到把休閒取代,我們要會賺錢也要會花錢才是聰明人,有很多人很會賺錢,但不會花錢,死後政府就很高興,因為他的財產沒有用完。

2、共產主義提倡

資本主義演變成會賺錢的越來越有錢,為了賺錢的越來越辛苦。馬克斯(Karl Marx)為了要糾正資本主義的錯誤,他提倡「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馬克斯的一本書Le Manifeste Communiste(共產宣言)中所提倡的,他認為這樣幸福才會降臨,他高舉的不是休閒,他高舉的是工作,所以在這一點上,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一樣,是要拼命的工作,他們說〝勞動神聖〞,結果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頭攻擊下,不論是共產主義社會或是資本主義社會,大家的休閒都被犧牲掉了,工作第一,拼命工作卻不會休息,可是上帝說:人活著不是單靠行為,我們也需要恩典,我們需要工作,我們也需要休息,休息是恩典。(羅馬十一:6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3、物質主義的流行

然後是物質主義的鼻祖Lucretius,他是古代希臘人,他認為:世界真正存在的,就是物質,其它都不存在,在「自然論」的書中強調,摸的到看的到的才是真的存在,摸不到看不到的都不存在,結果我們就強調物質,大家拼命的買東西,買漂亮的房子,高貴的車子,買兩隻看門狗,再請保全人員看守,所買的房子,這些都被物質化了,所謂的五子登科,囤積擁有變成大家追逐的。當然為了要買那些東西,擁有那些東西,工作就要更加拼命,不然怎麼有錢買這些東西,這是物質主義。聖經記載有一個人為了要家產,跟弟弟吵架,就跑去找耶穌評理,耶穌說我的工作不是做這個,接著他馬上講一句話:「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人的幸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東西,而在於你會使用這些東西,擁有不一定是幸福,東西太多反而麻煩,還要繳錢給保全公司,物質主義吞噬掉我們的休閒。

4、消費主義氾濫

再來是最近最厲害的消費主義。現在不是鼓勵擁有,而是拼命的消費,Thorstein Veblen對消費主義提出批評,他寫一本書叫作「休閒族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我想這是用錯了休閒的意思,休閒不是消費,現代人把消費當作休閒,所以上班拼命上班,下班拼命Shopping(血拼),為什麼要血拼呢?因為不想落伍。別人有我也要有,所以百貨公司越開越大,越開越多,我們的休閒被血拼淹沒扭曲了,沒有消費的樂趣。現在連休閒都出問題,因為禮拜六開車都開不動了,大家都要開車才算玩,難道不能走路嗎?難道不能在家附近走一走?那不是休閒嗎?休閒也被商業化,休閒也被消費化,這是很可惜的,結果真正的休閒不見了,跟小孩在家裡玩枕頭戰不算休閒嗎?休閒一定要住民宿或到知名的觀光地點才是休閒嗎?禮拜天到教堂作禮拜完後,和弟兄姊妹吃一頓簡單的午餐,講幾句話,這是休閒嗎?還是不是?是。你的休閒包括什麼?聖經的建議:「不要浪費資財」(路15:13),不要一直買東西,現在很多人強調簡單生活才是幸福,這是你可以想一想的。

5、清教徒的敬虔

再來是清教徒的敬虔。我已經講過,認為敬虔就是要工作,這是五月花號(May Flower)帶來的,辛勤是美德,懶散是首惡,休閒被講成是懶散,所以基督徒就不好意思休閒,但是上帝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我是上帝,你不是上帝,所以你不要那麼辛苦,你休息的時候我會管家,不要怕你去休息的時候,世界就因此會垮下來。

6、科技突飛猛進

最後是科技突飛猛進把我們的休閒侵佔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Juliet Schor她寫了一本書,書名翻譯成中文是「過勞美國佬」(The Overworked American),科技越來越進步,休閒越來越少,為什麼?因為科技把工作帶到你休閒的範圍,本來上班只是工作的地方,回家就不必工作,但是因為現在有傳真機、電腦網路、手機,所以連休閒也逃不了工作,工作吞吃休閒,休閒不會吞吃工作,所以科技越進步,大家越忙,工作成為一種癮Workaholic,耶穌也差一點這樣,「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6:31)他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耶穌跟他的學生說:夠了夠了,收工下班,我們到旁邊去歇一歇。特別在科技時代很忙的情況下,休閒變成一個很難得的東西,你要刻意的去保護你的休閒,否則不知不覺中,休閒被工作侵佔了。

Ⅴ、上帝的邀請

1、歸回安息平靜安穩

上帝給我們一個邀請:「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上帝很忍耐,在第18節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等候就是一個休閒的狀況,耶和華上帝在等我們願意,祂就要在休閒當中施恩典給我們。

2、學主樣式柔和謙卑

耶穌也有一個邀請,當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什麼都要負責的時候,你就休閒不了,若你覺得自己可以不是那麼重要,就可以學習主的樣子。當有一點柔和謙卑的時候,你就進到休閒的心態,這是耶穌的一個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3、老人散步孩童玩耍

將來天堂會有一幅圖畫,老人散步,小孩玩耍,「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柺杖。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亞8:4~5)所以休閒也是在永恆裡面一幅重要的圖畫。

Ⅵ、結論:進來享受主人快樂

耶穌基督最後講了一個比喻,祂說:「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僕人在工作做得很好之外,雖然還是有工作要做,但是他也可以享受主人的快樂,這是休閒,所以休閒和工作一樣重要。

最後讓我們以禱告來回應神的邀請,在歸回安息平靜安穩中等候神,成為〝休閒〞的好管家。

「主,孩子要認罪,因為覺得自己很重要,就拼命的工作,而忽略了休閒,你在創世紀一開始就說:有晚上,有早晨,你在六天工作以後,刻意的規劃出一天歇工, 主,我們忽略這樣的一個恩典,我們拼命的工作,我們蠟燭兩頭燒,以至於我們的家庭受損,我們跟你的關係也受損,我們自己的健康也受損,求你原諒我們,幫助我們,在休閒上面也能夠成為好的管家,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休閒

寫作於2005/11/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1995年3月6日的新聞週刊 (Newsweek) 以“耗竭:快速與死亡的國度”(Exhausted: A Nation of the Quick and the Dead) 的封面文章向當代美國人發出警訊。該文章認為美國人被工作煎熬,被時間不足磨損。科技並未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而是逼使我們更加忙碌。我們必須設法放鬆自己,否則遲早會崩潰。新聞週刊民調顯示美國有四分之一人口覺得自己有耗竭現象。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 (Juliet Schor) 曾出版一本書“過勞之美國人:休閒生活之意外減少” 根據哈利士民調 (Harris Poll) 美國人的休閒生活時間比1973年間減少百分之四十。為了生存很多公司都設法裁員,結果是沒有被裁員的員工一個人要當兩個人使用,事情還是做不完。可是在不景氣的壓力下,能夠逃脫被裁員的命運已是萬幸,對於所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只好以加班來應付,也不敢吭聲。有些人為了應付高生活水平的經濟壓力,甚至還夜間兼差才夠開銷。科技的進步發明了傳真機、手機、呼叫器、個人電腦與網路的結果,讓許多人更方便把工作帶回家,結果是家居休閒的時間一再的被侵蝕與剝奪。

更糟糕的是甚至連我們的休閒生活也被商業化或工作化了。心理學家阿奇巴特 (Archibald Hart) 發現目前睡眠不足成為焦慮的最常被呼略的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把子女下課後的休閒時間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鋼琴班、繪畫班、英語班、體操班等等。追求效率的價值觀也使很多人把自己的休閒生活轉化為體能訓練、社交活動、終生學習。休閒生活的節目也排得非常緊湊,把自己壓得連休閒也很緊張,喘不過氣來。

我們出生時以吸入第一口氣開始我們人生的旅程,我們闔眼時以呼出最後一口氣向這世界告別。在這一吸一呼氣之間我們的生命是依靠很規律的呼吸循環以及心跳循環來維持。如果有人一直只有呼氣或是心臟只是不停的將血液打出心臟,他是無法生存的。我們的生活也一樣須要有工作與休閒的循環才能保持身、心、靈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健康。

工作是我們生存必須的活動,但是休閒是我們生命更豐盛的活動。前者有其強制性,後者的特點則是其自由性。前者是善盡社會的責任,後者為享受個人的喜好。前者強調其經濟性、功能性與效用性 (economic,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後者則散發出其文化性、關係性與形上性 (cultural, relational, and metaphysical)。

雖然工作佔據我們清醒時間百分之六、七十,但是休閒卻是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多彩多姿,充滿快樂、幸福、與意義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不只要好好用心工作,我們更要好好享受休閒。我們不只要在工作中榮耀上帝,我們更要在休閒中也享受上帝、榮耀上帝。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告訴我們 “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