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59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59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日, 3月 4

[講道集] 禱告系列(五十八)新約系列(十八)雅各(James)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八) 新約系列(十八) (NT Prayer.18) 雅各(James)

時間:二0一二年二月十九日
經文:雅各書五章13-1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禱告系列(58):新約禱告(18)雅各
MP3:禱告系列(五十八) 雅各 James:[雙語]

 
在新約聖經的人名中,有許多位雅各,而耶穌的弟弟、同為馬利亞所生的、也叫雅各。他非常注重律法、強調公義,故被稱為「公義的雅各」;所寫的雅各書在整本聖經中雖簡短,但百分之十五的篇幅在教導禱告,也是聖經裡教導禱告最多的一本書。今天就要來看他怎麼教我們。  

I. 引言: Elijah’s  Prayer

雅各所舉的例子是呼風喚雨的先知以利亞。「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他是怎麼禱告的?我們來看舊約列王紀的記載。  

他的禱告有兩種:「公開的禱告」(在大家面前)與「私底下的禱告」。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擅於禱告的人、不會只有行在別人看到的時候。而以利亞不管公開或私下的禱告皆重視,且都在迦密山上發生。

我們先講公開的禱告。這是個困難的禱告,因為當時有事奉巴力神明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與耶洗別供養事奉亞舍拉四百個先知跟他競爭。他們比賽,看誰能把獻祭的東西在不點火的情況下用火燒掉。假先知們從早到晚、禱告了一整天,祭品皆無起火。晚上輪到以利亞時,他請人將水澆在祭壇上,然後才開始禱告。這時天上降下火來,把祭品燒光了!就這樣戰勝了這場以一比眾的競賽、證明以利亞所敬拜的是真神。

之後,大家皆回家去了,但以利亞卻留下,只因全國性的旱災、已達三年六個月之久。這情形足以向以色列人證明、拜巴力是不好的,要敬拜耶和華。以利亞就跪下禱告,這就是他私下的禱告,祈求天下雨,讓大家不因旱災、農作物欠收而發生飢荒。這時以利亞身邊只有他的僕人,禱告完之後,他叫僕人去山頂上、往海邊看有沒有什麼記號。僕人來回共跑了六次,皆沒看到,所以以利亞就繼續禱告。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再叫僕人去看,回報終於看見天上出現巴掌大的雲。這時以利亞知道上帝已經答應他的禱告,所以命僕人去恭請國王回家,以免被雨淋濕了。

他的僕人一共來回跑了七次,在第七趟才看見如手掌般大的雲。此時以利亞已經很確信,可以宣告了!而之後果真就下起大雨了,這就是以利亞的禱告。我們要跟以利亞學什麼呢?聖經上只說他懇切、迫切地禱告,可是有一點很重要:他只有在聽到上帝清楚告訴他說「我要做事情」時,他才講話,否則他就一直禱告下去。我們有時會處於不清楚的狀況,然而信心有兩種,一種是人向上帝祈求的信心,另一種是上帝主動給予人的信心。後者的信心,是特別不一樣、可以宣告的。雅各舉以利亞的例子作為我們的榜樣,他這樣的禱告態度,如果以利亞能做到,我們也可以做到,這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恩賜。

這是一座位於多倫多的博物館,叫做Royal Ontario Museum(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該館在2002年11月15日曾舉辦一個展覽,當中展示一個石頭盒子,是個從以色列運來的石灰岩盒、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根據考古學家鑑定,這個盒子具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較特別的是、石頭上面雕刻了一些字,那些字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辯論。而這盒子是當時置放死人遺骨的盒子,叫「遺骨盒」(Ossuary)。以色列人的風俗,會在過逝者被埋葬一段時間後,再將骨頭挖出放入盒子裡;但這個風俗只盛行一小段時期,而恰好正是耶穌基督在世的那段。所以考古學家在以色列挖到不少這種遺骨盒,就加以研究之。展示的石頭盒子上面寫了一行亞蘭文,當時就請學者來解讀。亞蘭文的書寫是由右往左,翻譯出來就是James, son, Joseph, brother, Jesus。所以這個盒子上寫了三個人的名字,一個是雅各,第二個是約瑟,第三個是耶穌。所以連在一起就是「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雅各」。這時大家思想到,如果此「耶穌」就是基督教的耶穌,此意義重大、這將是世上第一件能證明耶穌確實存在過的證物,耶穌的存在不單只是靠歷史記載而已。

可想而知,馬上就有人認為這盒子是假的,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在研究這件古物的真偽。探索頻道對此事極為有興趣,便針對這個古物,請了擅長拍攝紀錄片的人,開始探討、追查這件古物的真偽。這個節目名稱為「耶穌兄弟雅各」,於2007年3月4日在加拿大播出。以下為節目片段的中文字幕: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耶穌確實存在的首件實體證物,這個刻有古亞蘭文的普通石灰岩盒子,據稱是有兩千年歷史的耶穌兄弟遺骨盒。刻文寫著:雅各,兒子,約瑟,兄弟,耶穌。意思是:雅各,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這句刻文吸引全世界的注意,當這雅各遺骨盒出土的消息在2002年傳開後,這件考古物很快成為國際間的興趣與辯論焦點,這東西哪裡來的?這雅各真的是耶穌的兄弟?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問題:這個遺骨盒是真品還是贗品?

兩屆年度紀錄片獎得主Simcha Jacobovici對此展開研究,雖然他的紀錄片主要是關於正統猶太教,但他對這個遺骨盒很感興趣,在全球注目的遺骨盒背後的故事值得挖掘。他開始拍攝這個紀錄片叫「雅各,耶穌的兄弟」,期望能找出遺骨盒是否為真品的答案。我們請各方面專家研究的結果是,經過各種科學的驗證,這個遺骨盒是真品,全世界首次能親眼目睹雅各遺骨盒,就在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在運送過程中,這個盒子產生裂痕,修復後公開展出,勢必吸引破紀錄人潮前來參觀。如果這是考古真品,那就會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物品。這不是普通考古物品,因為這刻文證明耶穌的確生活在第一世紀。

在2003年以色列對擁有這遺骨盒的主人提告,認為遺骨盒是偽造的,將盒子主人判刑。當時全世界的基督教國家,皆認為以色列這猶太教國,是透過國家的力量打壓此事。所以,其他國家都陸續提出科學證據(例如透過顯微鏡檢測)與理論來證實此文物為真品,不論其石頭材質或是刻痕、皆與耶穌年代是吻合的。但尚有另一派學者不認同,故這件考古物的真偽,至今尚無結論。

II.雅各書背景

(Context of James)(James Ossuary)

1.司提反殉道後門徒四散奔逃(徒8:1-2)

當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死後,此時是教會第一次受到迫害的開始,基督徒也就開始四散逃亡,這是教會早期的事情。司提反被石頭打死時,掃羅在暗中觀看。「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徒8:1-2)此事發生在西元34年,這是雅各書可能開始寫的時間。而掃羅在大馬色遇見主、悔改後,迫害也就漸減少了。

2.掃羅逼迫追殺腓利四處傳道(徒8:3-5)

在掃羅追殺基督徒時,腓利邊逃亡邊傳福音,所以就有了「四散的教會」。因而雅各書的對象、就是那些四散的猶太基督徒。「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8:3-5)這時是西元36年,第一次的迫害、前後共兩年。

3.四位雅各中約翰的兄弟殉道

(徒12:1-2)

耶穌的學生中,有三個雅各,而他的弟弟那時尚未信耶穌,所以還不是學生。我們來看達文西的畫-最後的晚餐、有三個雅各「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或譯:兄弟)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6:14-16)

耶穌在中間,第一組是西門彼得,以及他的弟弟安得烈。第二組是雅各和約翰。第一個雅各比較有名,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跟約翰脾氣都不太好。接下來是腓力跟巴多羅買,然後是馬太跟多馬,再來是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這時出現第二個雅各。最後是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第三個雅各是耶穌學生的爸爸。

這三個雅各、有兩個背景不詳;西庇太的兒子被人稱做大雅各,亞勒腓的兒子稱做小雅各。而較具知名度的就是西庇太的兒子,也就是在西元44年時被希律王斬首的雅各,成為第一個為主犧牲的使徒。「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徒12:1-2)此時教會再度受到迫害、教徒四散;這次的迫害時間則較為長。

4.主的兄弟雅各成為教會領導

(加1:18-19; 徒15:13)

此時因其他人皆逃離了,僅耶穌的弟弟雅各留在耶路撒冷,故成為教會的領導。掃羅提到:「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加1:18-19)耶穌的弟弟是在耶穌死而復生之後才信主的。西元49年開了耶路撒冷大會時,因為保羅跟巴拿巴傳福音很成功,許多外邦人都成為基督徒,這時猶太人的基督徒就感到不安。當時的大會是由雅各做結論:「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徒15:13,19)』之後大家就沒發言、所以雅各應該是主席。但雅各書中沒有提到這個大會,所以學者就認為該書應是在西元49年之前完成的。

雅各書應是在大雅各被斬首的西元44年,與耶路撒冷大會的49年之間完成的。保羅寫的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西元51年完成的;故新約聖經中,雅各書應該是最早完成的一部。

5.雅各強調遵行律法非常重要

(雅2:8-11加2:11-13)

之前我們曾提及,雅各是非常重視律法的。「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2:8,10)所以他被大家稱為「公義的雅各」(James the Just)。因他嚴守律法,彼得有一次去安提阿與外邦人坐在一起:「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由於律法規定猶太人與外邦人必須區隔清楚,所以當彼得聽到雅各的人來了,就趕緊站起來。由此可知、雅各對初代耶路撒冷教會的影響力。

6.雅各的駱駝膝以及最後殉道

(Hegesippus)

接下來是關於雅各比較有趣的描述、沒有記載在聖經中。有位歷史學家叫Hegesippus,他形容雅各的特色是其膝蓋與駱駝一樣。因駱駝在休息、睡覺的姿勢是跪下的,久了膝蓋的皮膚就會變得比較粗糙,而雅各因常常跪在聖殿替教會祈禱,後來他的膝蓋就跟駱駝的一樣粗。所以他有個外號,叫「駱駝膝雅各」(Camel Knee James)。

雅各非常強調公道與公義,也強調祈禱的重要性,他自己禱告也教導人如何禱告,我們今天要跟他學的就是祈禱的部分。在西元62年,猶太人聚集於聖殿敬拜耶穌時,法利賽人要求雅各到聖殿對猶太人說:「耶穌是我哥哥,他已經死了,沒有復活」。法利賽人希望能擺平所謂的「耶穌運動」。結果雅各去了,跟大家說:「我相信我哥哥死而復生」。法利賽人非常生氣,將他從山崖上的聖殿推下,沒死卻再用石頭把他打死。雅各掙扎說了最後一句話:「主呀,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他就殉道了!

III.禱告的教導(Instruction on Prayer)

1.受苦祈求喜樂頌讚

(雅5:13; 詩143:11; 詩43:4)

在雅各書中有幾處提到禱告,我們來談其中的一段(雅5:13-18)。其中第一個教導是當我們受苦時要祈求,喜樂時要頌讚、吟詩。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意思就是說,無論你有沒有煩惱,都要禱告。難過的時候,求上帝拯救。「耶和華啊,求你為你的名將我救活,憑你的公義,將我從患難中領出來。」(詩143:11)開心的時候,就要讚美上帝。「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詩43:4)。

2.重病垂危長老代禱

(雅5:14; 路7:3;徒6:4)

第二個教導與長老有關。若你真的病到無法禱告時,應該去找教會較屬靈的長者來為你禱告。「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學者認為需要請教會長老來,表示病人已經病到無法出門上教會了。另外「為他禱告」英文原文並非Pray “for” him,而是Pray “over” him;over是在其上、表示此人臥病在床,無法坐起來、所以在身體上方為之禱告,這是依據研究的解說。病患關懷是我們教會關顧委員會,其中一項重要的事工。

耶穌時代有一位外邦百夫長,他的奴僕快要病死了,因為自己是外邦人,不敢見耶穌,於是請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穌幫忙。「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路7:3)這裡清楚地寫出教會長老能為生重病的人禱告,並代求主來醫治。

當初代教會出現問題,在分送飯食的時候,有外邦人因未分到而抱怨,這時教會的使徒就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所以禱告跟傳道一樣重要。

3.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雅5:16; 太5:23-24; 羅8:34)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難過時禱告,開心時頌讚,這是自己的禱告。若自己生重病,可請長老為你禱告。第三種就是病沒那麼嚴重時,可以彼此認罪、互相代求、獲得醫治。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不需指定長老的。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裡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換句話說,要與上帝和好之前,要先與人和好。彼此認罪不僅向上帝認罪,且互相認罪並為對方禱告,彼此心中不要有疙瘩。這樣子,比自己禱告還更有效。

而耶穌基督現在在天上,做一件事情,就是為我們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我們能為自己禱告,或是在與人和好之後,為彼此禱告求上帝施恩典。

4.以利亞的懇切禱告

(雅5:17-18; 路11:8; 羅9:1-3)

要怎麼禱告呢?就是要拼命地禱告。像以利亞差僕人前往山頂七次,看見上帝應許時,才停止。「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

耶穌曾說過一個故事,有個朋友在凌晨拜訪一位主人,主人沒什麼東西好招待客人,半夜裡就去吵隔壁鄰居,吵到鄰居起來為止。這是耶穌鼓勵我們替人禱告,就要像這樣鍥而不捨。「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8)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問題,一定會「情詞迫切地直求」,但如果是他人遇到困難,我們能否也同樣的「情詞迫切地直求」?以利亞是替整個以色列禱告。有時我們禱告沒有果效,是因為不夠迫切,或是與對方還存有未解決的問題,而無法誠心禱告。

保羅為了讓猶太人得救而迫切地說:「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1-3)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隨時多方不住禱告

(雅5:13; 弗6:18; 帖前5:17)

我要解釋之前提到的功課。第一,我們是否能變成隨時禱告的人?雅各說:「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保羅也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我覺得不停地禱告是一種態度。通常我們會認為“禱告”是動詞,但若在順境或受苦時都和上帝說話,禱告就會變成形容詞。不再是「他現在在禱告」,而是「他是個禱告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無論大小事,都會一直想和對方訴說。如果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沒有像談戀愛一樣那麼好時,就會覺得沒時間禱告。故,以利亞的第一個教導,就是必須養成不住禱告的習慣。

2.抹油禱告同時進行

(雅5:14; 路4:18; 路10:34 )

接下來要解釋抹油;據說有些教會的牧師真的備有橄欖油,那抹油有什麼意思呢?在天主教的七大聖禮裏,有一個抹油禮,天主教認為抹油是當一個人快死亡時,往他身上抹油,不是讓他好起來,而是讓他不要再受苦,讓他一路好走。抹油禮是人將離開世間的一種儀式。為病人抹油的習慣是由天主教的儀式演變而來。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那抹油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一種聖禮典,是剛才所提天主教的聖禮之一。我們不是天主教,我們的聖禮典只有兩個,就是聖餐和洗禮。關於“油”有兩種解說,第一,油是表示聖靈的能力。所以病要得醫治,得求聖靈降臨病人身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所以是聖靈的能力,讓病人得到醫治。這是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我以過去當過醫師的角度來理解。當時沒有盤尼西林,生病不是用酒、即用油,所以油被視為藥。至今,中醫仍在使用油,跌打損傷都用油推拿。所以有人解釋,油是當時的藥。

酒有消毒作用,像酒精一樣,而油能減輕酸痛。若是照這樣,耶穌說好的撒瑪利亞人,看到有人被打得半死,用來救人的東西就是用酒跟油,擦在他的傷口。「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路10:34)

用油抹他,若油是當時的藥,而現在我們是用藥物、標靶治療、開刀或化療..等等。這些醫藥是上帝今日已賜給我們的恩典,當然可以使用。若用這角度來解說,即是教會相信上帝給予兩個恩典,一個是可以禱告求上帝直接醫治,另一個是用上帝所給我們的醫藥,使受苦的兄弟姐妹得到最好的醫治。倘以為雅各的教導是,你若禱告就不要吃藥,你若吃藥就不要禱告,豈不是把二者當成對立的。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生病,去找教會的長老,他會給你藥,幫你祈禱。換句話說,你不必把它解釋為,禱告或抹油只能選一個,而是邊抹油邊禱告。我們不必把醫藥和禱告當成對立;這並非說相信上帝,就不要吃藥。

3.信心禱告拯救赦免

(雅5:15;可11:23-24;林前12:9)

再來,有信心的禱告真的會應驗嗎?不是,還要持續才會應驗。「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樣我們會覺得,當基督徒一定有信心,不然禱告怎麼不會好。耶穌說,只要你有信心,就能飛過這座山。「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11:23-24)

再回想剛剛以利亞的故事,他一開始禱告時,並不是一直都有把握的,因為上帝沒有回應,故一直叫那個僕人去看、他不敢保證一定會下雨,直到僕人看見雲,代表上帝已經跟他說要下雨了。若上帝有跟你說,我要醫治這個人,在確實有這個啟示的時候,你就可以宣告說,這個人一定會好。這種信心不是一般人的信心,這是要上帝特別給你有這恩賜的時候,才有辦法做這樣的事,不然每個人都有信心,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的祈禱都不會成就呢?

「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林前12:9)我們蒙聖靈賜得救的信心,也有些人蒙聖靈賜醫病的信心,上帝若已經答應要做這讓人得醫治的事,這信心會是不容質疑的信心,因這是上帝說的不是人說的。換句話說,決定的不是我的信心,而是上帝。我的信心是因為建立在上帝的啟示,所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這人一定會得醫治。

4.犯罪與生病之關係

(雅5:15; 約5:14; 約9:3)

雅各也提過犯罪的問題:「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裡的信心是指特別的信心,不是普通的信心。所以你替這個病人禱告、不代表他曾犯罪,縱使他曾犯罪,若他肯認罪,也一定會得到赦免。

耶穌在聖殿曾醫治好兩個人,一個是跛腳三十幾年的人,在畢士大池旁:「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代表這人的病是犯罪所引起的病。

另一位是天生就瞎掉的人,在西羅亞池洗:「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3)雖然都是在聖殿醫治,耶穌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換句話說,罪跟病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不能說罪跟病沒有關係,有一些病是跟罪有關係的。現代有越來越多的這類病,不運動、吃太多,然後就會三高,這都是自己要負責的。我們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控制,疏於注意則導致生病,這部份我們要悔改,應自我作調整。

5.認罪稱義彼此代求

(雅5:16;詩66:18;約壹1:9; 加3:27)

接下來要講「義人」。「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義人,因為稱義不是我們無罪,而是因為我們認罪。雅各先說,你若認罪,你就成為義人,而不是你無罪變為義人。所以我們不必去找一個無罪的人,我們肯互相認罪,互相在上帝面前認罪的人,我們就可以祈禱。「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所以這個義是因為認罪之後才變成義人,並非比別人好。

舉例,浪子回頭時,全身衣服破破爛爛,臭氣沖天。爸爸抱他起來,吩咐人拿最乾淨、最漂亮衣服給他換上。骯髒的衣服代表不義,他悔改認罪之後,爸爸就把不義拿掉,拿義的衣服給他穿。聖經告訴我們說:「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所以我們的義是基督給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修行比別人好、所以禱告就比較有效,而是因為認罪後、被上帝稱為義。

V. 結論:

以利亞懇切禱告 使罪人回轉得救

(王上18:37;雅5:19-20)

以利亞懇切禱告,天就降火或傾盆大雨。但它的目的不是為彰顯他的功成名就,而是使罪人回轉得救。他在做這些事之前向上帝祈禱:「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18:37)這句禱告的重點是回轉,雅各書的結論也是如此:「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不論你是遭遇困難、或高興、還是生病請人幫你禱告,這都很好,但重點是你有沒有悔改。若沒有悔改,即使病好了,就只是多活個幾年。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在禱告後,最後在主的面前回轉、悔改,這個效果就是永遠的,就可以進入上帝永恆的國度。

我們一起來禱告:「上帝感謝你,耶穌的弟弟雅各,留給我們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禱告的生活,是不是痛苦的時候就會埋怨,快樂的時候就忘記你。讓我們禱告生活可以變成全面的禱告,求你幫助、讓我們知道不管身體多痛苦,都不放棄禱告。我們可以請教會的兄弟姐妹、長老來替我們祈禱,讓和平教會變成一個禱告的教會、互相認罪、互相禱告。求你將以利亞的心志賜給我們,讓我們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能有迫切的心為他們禱告。特別請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稱義不是因為比別人好,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反省、肯到你的面前回轉認罪,讓我們知道,不論如何禱告,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可以回轉,來到你的面前。有時候我們受很多苦、是因為我們未禱告,求上帝你把禱告的恩典賞賜給我們,在你的面前懇求,奉靠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星期日, 2月 19

[講道影片] 禱告系列(58):新約禱告(18)雅各


聖經:啟示錄8:3-5

【講道大綱】

 聖經:雅各書5:13-18

I. 引言: Elijah’s  Prayer

II.雅各書背景(Context of James)(James Ossuary)
1.司提反殉道後門徒四散奔逃(徒8:1-2)
2.掃羅逼迫追殺腓力四處傳道(徒8:3, 5)
3.四位雅各中約翰的兄弟殉道(徒12:2)
4.主的兄弟雅各成為教會領導(加1:18-19; 徒15:13)
5.雅各強調遵行律法非常重要(雅2:8-11加2:11-14)
6.雅各的駱駝膝以及最後殉道(Hegesippus)

III.禱告的教導(Instruction on Prayer)
1.受苦祈求喜樂頌讚(雅5:13; 詩143:11; 詩43:4)
2.重病垂危長老代禱(雅5:14; 路7:3; 徒6:4)
3.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 太5:23-24; 羅8:34)
4.以利亞的懇切禱告(雅5:17-18; 路11:8; 羅9:1-3)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隨時多方不住禱告(雅5:13; 弗6:18; 帖前5:17)
2.抹油禱告同時進行(雅5:14; 路4:18; 路10:34 )
3.信心禱告拯救赦免(雅5:15;可11:23-24;林前12:9)
4.認罪稱義彼此代求(雅5:16; 詩66:18; 約9:31)
5.犯罪與生病之關係(雅5:15; 約5:14; 約9:3)

V. 結論:

以利亞懇切禱告 使罪人回轉得救(雅5:20)

【默想】

1.主耶穌兄弟雅各給我們留下什麼榜樣?
2.我們遭遇疾病患難痛苦時要如何禱告?
3.你對於抹油禱告醫病恩賜有什麼看法?

【金句】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各書五:16



星期日, 11月 1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寫作於2008.11.0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雅各書5:16

短片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第六個「彼此」,弟兄姐妹之間,彼此的關係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有互相得罪、互相傷害的時候,這時就要談到認錯的問題。

Ⅰ、引言:Not Perfect,Just Forgiven(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在美國,有人喜歡在汽車後面的保險桿上貼一張紙,上面寫一些短句子,其中有這麼一個句子是:「Not Perfect,But Just Forgiven.(尚不完全,僅蒙赦免。)」的確,基督徒並不完全,只是蒙了赦免。可是後來想一想,如果你這一生都是僅蒙赦免,那也不對啊,就是我信了耶穌,我僅蒙赦免,承認自己還是會犯錯,就這樣嗎?應該要再多加一句「Not Just Forgiven,But Perfecting.(非僅赦免,正在成全)」。

認錯時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希望下一次不要再犯了,不要每次認錯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又再來認。我年輕時,常聽到未信主的人嘲笑天主教徒的告解,「你們都是這樣,到禮拜天就去告解,告解完回去又同樣照做,做完再來告解」,那就是僅蒙赦免,後面就沒有了,我覺得真誠的認錯,應該是有「下一次不再犯同樣錯誤」這樣的動機,我們才有可能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

Ⅱ、認罪的意義

認錯或認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是集中在這兩個字,今天的經文是雅各書5:16:「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承認evxomologe,w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homou)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認罪就是認錯,「認」「罪」在希臘文是兩個字,「認」簡單講就是承認,它的希臘文是evxomologe,w (exomologeo),「罪」就是罪過或是錯誤。evxomologe,w (exomologeo)由三個字根所組成,一個是evk (ek),一個是o`mou/ (homou),一個是lo,goj (logos);evk (ek)的英文就是out (出來),o`mou/ (homou)的英文就是same(相同、一樣),同性戀者(homosexuall)就是源自這個字,lo,goj (logos)的英文就是speak (述說、話)。

所以「承認」的意思就是把同樣的話說出來,例如有一件事情別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願意把那件事情的真相,用你的嘴巴講出來,這就叫作承認。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是你犯的錯誤,就叫作認罪。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crossing line 越界

「罪」的希臘文,不同版本的聖經用的字不太一樣,它們的意思都是指犯錯,但是有些微不同。最常用的是a`marti,a (hamartia),a`marti,a (hamartia)的英文就是missing mark(失標)。在美國有一家量販店叫作Target,什麼叫作Target?就是靶。靶有靶心,沒有射中靶心就是罪。罪就是在上帝的面前,你沒有達到中心目標。約翰壹書就是用這個字:「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第二個字是para,ptwma (paraptoma),para,ptwma (paraptoma)的英文就是slipping fall(滑跌),是不小心跌倒了,可是每個人都知道了,你無法否認自己跌倒,因為大家很清楚,可是動機並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跌倒的,這叫作偶然被過犯所勝,加拉太書6:1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另外一個字叫作para,basij (parabasis),para,basij (parabasis)的英文就是crossing line(越界),是明明知道不應該越過這條線,你卻還是踩過去,明知故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越界。在上帝的面前,我們都可能失標,有時候是不小心跌倒而出了問題,但有時候卻是故意的,亞當的罪過是屬於越界,不是跌倒,因為上帝明明跟他講過,什麼果子都可以吃,只有禁果不能吃,結果他還繼續吃,「…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它的權下。」(羅5:14)這就是para,basij (parabasis)。

經文之後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義人是指認罪以後的人。本來他做錯事是不義的,但因認罪悔改,上帝赦免以後,他才被稱為義人,這樣的義人,上帝會垂聽他的禱告。所以有時我們禱告半天上帝不聽,很可能是我們有一些錯誤憋在心裡,不願意認罪的結果。

Ⅲ、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既然認罪這麼重要,為何人不願認罪?因為認罪對人而言,代表著很多層面的意思,人也因著諸多的考慮,找到了藉口,而不認罪。第一,有人認為不需要認罪,因為上帝都知道,你不認祂也知道,你認祂也知道,那就乾脆不認了,「神豈不鑒察這事嗎?因為祂曉得人心裡的隱秘。」(詩44:21)既然上帝鑒察,那我就不必認罪了,這是第一個藉口。

2. 害怕失去面子

有人則是怕面子掛不住,一旦認錯,被大家知道,就會感到害怕;東方人、台灣人不認錯,大多考量到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別人,特別是跟人認錯,以為這樣在對方面前就會失去自尊,這是面子的問題。「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再來一種不認錯,是大家同樣都不認錯,所以就產生了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反正大家都一樣,我們用「大家都是如此」來說服自己,反正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不認錯的人,我只是眾多人當中的一個,所以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有一回保羅責備巴拿巴和彼得,彼得因為害怕耶路撒冷來的人,故意跟外邦人分開坐席,結果巴拿巴跟著彼得這樣做,其他人也如此,「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3)當時巴拿巴和其他人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來自我安慰:「連彼得都這樣做了,那我應該不算什麼問題吧!」用別人的錯誤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藉口。

4. 陷入以惡報惡

另外一種是,你做錯因為對方先錯,既然對方犯錯在先,我所做的就沒問題,把自己的錯合理化,想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這叫作以惡報惡,這個時候你並不覺得自己有惡,因為對方行惡在先,所以你就不覺得自己需要認錯。「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最後一種是抓一個比你差的人來作比較,自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就不看自己、專看別人,這叫作「比較性的自義」,如同「龜笑鱉無尾,鱉笑龜暗棍短」,看對方的缺點,就以為自己還不錯,其實都犯錯,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耶穌講到法利賽人禱告的故事,「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法利賽人看稅吏在一旁認罪,就認為自己不像對方那麼糟糕,結果不看自己的錯,專門看別人的錯,把別人的錯拿來禱告,這樣就不用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夫妻替配偶禱告的內容常常跟法利賽人很像,「上帝啊,我不像我的另一半有問題,請你改變他…。」用禱告來數落對方的錯誤,好顯出自己有理,其實自己也有錯,這樣就失去自己認錯的機會了。

Ⅳ、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不認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第一,你得罪了上帝。你不認錯,上帝就說「那我就不理你,因為你得罪我,你還在那邊想辦法狡辯。」以賽亞書59:2說:「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所以上帝不聽禱告,常是因為我們不肯認錯、因為我們隱藏著那些罪惡,以為只要自己不講,上帝就不會知道。

2. 連累全體受災

第二,你做的事情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可是卻不知不覺影響到很多人。舊約記載了亞干的故事,亞干跟約書亞去打仗,要進入迦南地,上帝交代說:「你們去打仗,只要把敵人殺了就好,什麼東西都不可以拿。」可是亞干看見項鍊、漂亮昂貴的衣服,心想:「這不拿有點可惜,反正不拿白不拿,敵人都死光了。」他只拿了一點衣服和裝飾品,回家後在帳棚裡挖個洞,把那些東西藏起來。可是上帝知道啊!

第二天他們又出兵,卻是慘敗,還被殺了三千人,領袖約書亞向神哭訴:「上帝祢不是說我去打會贏嗎,怎麼今天慘敗呢?」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沒有聽我的話。」「部隊這麼多人,我怎麼知道是誰?」「你們去找就找得出來。」所以他們就用抽籤的,十二個支派抽出一個支派,從這個支派再抽出家族,就抽出亞干的家族,最後把亞干抽出來。

亞干以為沒有人會發現,約書亞說:「亞干呀,到底你做了什麼事情?雖然大家都沒有看見,可是今天上帝說我們中間有人做錯事情。」亞干說:「很抱歉,我只是拿了一條項鍊和一件衣服,就放在帳棚裡,我可以把它交出來。」上帝說不行,所以亞干就被處死。

這個故事由於一個人的一點點錯誤,造成很大的影響,亞干只是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死掉了三千個以色列人。有時我們會以為,做一點小錯不處理沒有關係,也許就害了自己的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很少是做錯一件事情自己承擔就好,任何人做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會引起漣漪效應(Ripple),看你處的角色、職位,周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連累。

在家庭裡夫妻吵架,彼此不肯和好、不肯向對方認錯,這不只傷害到你的婚姻,也傷害到你孩子的婚姻。子女看父母如何處理爭執,就會受影響,有的是長大不敢嫁娶,有的是有樣學樣來對待配偶,若以為吵架只是夫妻倆人的事,那是不可能的,還會影響全家;若是總統,則會影響整個國家,錯誤的影響力不只在你我之間而已。

亞干的不認錯,影響了整個族群。所以「約書亞說:你為什麼連累我們呢?今日耶和華必叫你受連累。」(書7:25)亞干付的代價很大,因為他連累了大家,結果是很悽慘,所以不認罪有時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3. 衍生更多罪孽

雅各的爸爸以撒年老眼花,得了白內障看不清楚,雅各為了搶哥哥以掃的祝福,於是設計欺騙爸爸,騙到了父親的祝福,哪裡知道以掃回來就被拆穿,紙包不住火,因為哥哥去找爸爸,爸爸說:「我已經祝福過了,你是誰?」結果哥哥非常憤怒。

你犯錯得罪了別人,以為別人不知道,可是被發現之後,對方當然會生氣啊,而你又不肯認錯,這位母親的作法是讓兄弟倆彼此不見面,以為能躲則躲,隔一陣子就好了,結果哥哥的反應更糟糕了:「好,既然你這樣子,我就把你宰了。」「以掃因他父親給雅各祝的福,就怨恨雅各,心裡說:為我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創27:41)結果衍生出更多的罪孽,以掃犯錯是因為雅各犯了錯,卻不認錯所衍生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小心,我犯錯可能會導致別人也犯錯,而且所犯的錯會變本加厲,這很可怕,罪不會只停在你自己身上,它會因為你所做的錯,讓吃虧的人想要報復。曾經我有一個老師犯錯傷了我,當時我真的想要復仇,既然想要復仇,所做的行為,當然要比他還厲害才行。罪就有這個本事,罪會慢慢地擴大,而且越來越厲害,所以罪不認錯、不處理就會有這種危險。雅各欺騙,哥哥卻是要殺他,從欺騙到殺人,就是惡化了,所以犯罪後不處理,就會影響別人犯罪!

4. 導致心身疾患

還有,罪不但會影響別人,也會讓自己的身心生病,良心不安的人,遲早身體會出狀況,精神醫學叫作「心身症」,內心有事情不講,就會在心裡煎熬,心情不好身體就遭殃,大衛王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詩32:3)從良心到心理到身體,整個人都會受影響。

5. 卸責歸咎別人

犯了錯卻不認錯,特別是得罪別人的時候,彼此的關係也會受到破壞;因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自己不想認錯時,就會想辦法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我們常做的事,「都是他,如果不是他,我今天也不會這樣」,結果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糟。亞當和夏娃做錯事情以後,所玩的就是推卸責任的遊戲,「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這就是不認罪的結果。

Ⅴ、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如何才能認罪呢?首先要知罪,要知道自己做錯,如果你不知道或是矇騙自己,當然就不會認罪。上帝給我們一個小小的聲音叫作良心,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良心偶爾會發出一些提醒的聲音,常常是在晚上向你說話,所謂的「夜深人靜,捫心自問。」

浪子回頭的故事中,當他到了悽慘、走投無路時,有一天「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7-18)

「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這句話我要稍微解釋一下,如果你得罪上帝所創造的人,你就同時得罪上帝,所有對周圍的人的傷害,在上帝看來,都是對上帝的傷害,因為上帝創造了人,祂愛所有的人,有一點像你去欺負大流氓的手下,大流氓就會當成是自己被欺負的那種關係,你不能說:「我只是欺負那小子。」耶穌怎麼說?每一個小子,上帝都派天使在旁邊守護著,你欺負他,天使就報告上帝,上帝就說:「好,你敢欺負我的那個小子,我會幫他向你討回公道。」

浪子知道,他不孝,把父親的錢拿去花天酒地,可是他也知道他這樣做,不只得罪了爸爸,還得罪了天父。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得罪人,沒有一種罪只是得罪人,當你得罪地上的任何人,就等同於得罪上帝,所以認錯時你要向兩個人認錯―上帝和你所得罪的人。

2. 對方私下指正

再來是你的良心沒有發現,可是被你傷害的人向你挑戰,說你傷害了他,這個人還不錯,顧慮到你面子的問題,他沒有開記者招待會,而是私底下跟你說:「你怎麼對我這樣,讓我受傷了。」這個不是得罪的人自己發現,是被得罪的人去跟他說的。

萬一有弟兄姐妹互相得罪時,耶穌這樣教導:「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死不認錯,「是你誤會了,我根本沒有意思要傷害你」,你不認帳;另一種是,你趁此機會說對不起。

犯錯不是有兩種嗎?一種不是故意的,另一則是故意的,不管是否故意,既然對方感覺受傷,那我就跟你道歉,這樣兩個人就和好了。這是一個機會,有時自己的良心會發現,有時是對方主動告訴你,對方不希望這個問題在你們當中成為問題,你要抓住這個機會,倘若你不抓住,上帝也會用另外的方法,再給你另一次的機會。

3. 神僕提出警告

有時上帝會叫牧師去你家探訪:「咦?我感覺你好像最近不對勁。」你們希望牧師扮演這樣的角色嗎?你有沒有遇過教會的牧師打電話給你:「你最近好像做錯什麼事情。」其實現代的牧師很難執行這角色,當他對會友提出警告之後,牧師在和會就會被打叉,,牧師就得離開教會。

大衛王就有這麼一個牧師,那個牧師姓拿名單,大衛王做了一件邪惡的事情,跟人家的老婆上床,又把人家的老公殺掉,暗地裡把事情撇的很乾淨,安排的很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他的良心也沒有發現,那個女人也不敢講,可是上帝知道!

結果上帝派拿單去講,拿單也不敢直接講,他向大衛王講故事:「有一個富人有一百隻羊,他的朋友來,隔壁的窮人只有一隻羊,他就搶了人家的羊來請客。」大衛王聽了忿忿不已,「豈有此理,那個人是誰?把他抓過來!」「那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你!你老婆那麼多,人家才一個老婆,你把人家抓來,還殺了丈夫,這又算什麼,他只是殺羊,你卻是把人殺了。」「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12:7)

大衛王這次做得真好,他在拿單面前認錯,這就是上帝喜歡大衛王的地方,他願意認錯。掃羅王就不一樣,上帝也曾派先知撒母耳去警告他,掃羅王的回答卻是:「都是老百姓,我是總統、是民意選出來的,沒辦法,當然要聽民意的,你不能怪我,要怪就去怪百姓,大家都認為要這樣做,我能怎麼樣。」掃羅王就是這樣不肯認錯,還在那邊推三阻四的,所以神就棄絕了他!大衛王肯認錯,所以上帝就赦免他。有時上帝會找祂的僕人來向你提出警告。

4. 聖靈叫人自責

有時候連牧師也不敢講,上帝就派聖靈直接提醒你,信不信上帝的人都有良心,良心不是基督徒的特權,不管是什麼信仰,上帝都在人的心裡面放一顆良心,良心會講話。可是有時良心會麻木,因為自己用很多的藉口把良心弄的不敏銳了。

如果你是基督徒,上帝會多給你一個機會,當你的良心已經麻木,上帝會派聖靈來扎你的良心,告訴你這樣做不對。耶穌說,聖靈來的一個主要的功能是「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這是上帝給基督徒一個很好的禮物。

所以要記得,有時你做一件事情,自己想盡辦法將它合理化,卻還是感到不安,這時有可能是聖靈在你裡面說話,祂不會很大聲,而是輕聲細語,你若肯聽,就會聽到,聖靈的聲音很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你肯聽的話,那是神所給你的一個機會。

5. 聖經深入人心

有時上帝會藉著聖經的話來光照你,「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上帝的話很有效,許多罪是外顯的罪,英文叫作crime,就是你做了事情,留下了證據,警察可以抓你,法官可以告你,是因為你的行為。

可是還有很多罪根本沒有行為,只是心裡的惡念,這是警察、法官沒辦法處理的,若自己內心知道已經有犯罪的意念,這就要靠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所處理的,就是心中還沒有做出來的意念,所以有時不是牧師講了什麼,而是你自己讀聖經時,突然有一句經文刺痛了你,覺得很扎心,「唉呀,我以前讀怎麼沒有這種感覺,這次讀了這句話好像是針對我說的。」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可能就是神在對你說話,提醒要留意你內心的想法。

6. 認罪包括賠償

不管是你的朋友、良心、牧師、聖靈或是聖經的提醒,反正你的良心已經被喚醒,知道自己做錯時,你要記得,不要只跟對方說抱歉,還要賠償,你已經傷害了對方,很多基督徒把認錯看得太便宜了,「我已經跟你認錯,不然還要怎麼樣!」夫妻吵架後說:「我都跟你認錯了,你還要我做什麼?」要賠償補償啊,對方已經受傷了,要看你用什麼適當的方式來賠償對方的損失,那才叫作真正的認錯。

我很喜歡矮子撒該,耶穌前一晚在他家跟他吃飯,我們不曉得他們講了什麼,可是第二天撒該就主動認錯:「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所以真心的認錯,應該包括適當的賠償,這才是真的認錯。

Ⅵ、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當有人做錯事情跟你認錯時,聖經說:「你們要彼此認罪。」所以那是你們之間的關係,這時要注意一些事情:第一,當一個人向別人認錯時,他面子是掛不住的,不曉得對方是怎麼樣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很小心的處理那個認錯,不小心的話,可能會給對方二度傷害,保羅的建議是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

當講到溫柔的挽回,我就想到骨折的例子,所有受過急救訓練的人都知道,在車禍中遇見有人骨折,要把對方從車內拉出來,一定要很小心,否則還沒救出來就把對方折騰掉半條命,因為他的骨頭已經斷了,已經有一個問題、一個錯在那邊,你要小小心心地保護他,不要讓他受到額外的傷害,因為認錯本身對他來講已經很難過,這叫作溫柔的挽回,要很小心的處理。

還要小心,不要以為只有他開車會出車禍,你自己開車也有可能會出車禍,所以不要以為別人跟你認錯,就全是對方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人,只要他會犯錯,有一天你自己也可能會犯同樣的錯,所以當別人跟你認錯,等於是提醒你,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幸災樂禍,自己要謹慎。

最後還要記得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告訴不相關的第三者,這是涉及到面子問題。他得罪你,跟你認錯,也跟你賠償,處理好了就不要再曝光,因為再曝光,一點好處也沒有,不要藉著機會抓住對方的把柄,遇到人就講,這是不該有的行為。彼得前書4:8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溫柔的挽回是避免傷害的加重,謹慎是承認自己也有軟弱,遮掩過錯則是減少非必要的曝光。所以當我們在彼此認錯時,接受認錯的一方,也有許多功課要小心、要學習。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自從創世紀亞當夏娃開始,我們就知道人要認錯不容易,但是主,祢在聖經裡不斷的告訴我們說,我們若肯到祢的面前來認錯時,祢就要赦免我們;我們若肯到人面前認錯時,彼此就能夠重新和好。我們承認我們是Not Perfect,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Just Forgiven,我們應該是Perfecting。上帝,祢希望藉著我們這些不完全、彼此之間有一些衝突和傷害的人,能有機會成長、能有機會修補。主,祢用很多機會來挽回我們所做的錯誤,可是有時我們用各種藉口、理由堅持不認錯,甚至認錯後也不想賠償,求神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過錯與懂得認錯。認錯是一個不容易學的功課,可是接受對方的認錯,也是一個要小心學習的功課。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生活裡,當發生有意無意彼此傷害時,讓我們學習肯認錯,讓我們也學習怎麼樣來挽回這樣的錯,不只如此,當別人向自己認錯時,我們也不要讓對方受到二次傷害,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和傷害,來彼此和好。我們向祢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1月 10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國語)


 經文:雅各書5:16

【講道大綱】
I. 引言:Not Perfect, Just Forgiven (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II. 認罪的意義

A.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transgression 越界

B. 承認 ( evxomologe,w )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storge]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III. 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詩44:21)
2. 害怕失去面子 (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加2:13)
4. 陷入以惡報惡 (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路18:11)

IV. 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賽59:2)
2. 連累全體受災 (書7:25)
3. 衍生更多罪孽 (創27:41)
4. 帶來心身疾患 (詩32:3)
5. 卸責歸咎別人 (創3:12)
V. 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路15:17)
2. 對方私下指正 (太18:15)
3. 神僕提出警告 (撒下12:7)
4. 聖靈直接啟示 (啟3:22)
5. 認罪包括賠償 (路19:8)

VI. 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加6:1; 彼前4:8)

【金句】

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

【默想】
1. 讓你不敢向人認錯的原因為何?
2. 不認錯會帶來那些負面的影響?
3. 有人向你認錯時你要注意什麼?

星期日, 7月 3

[講道集] 操練敬虔(九):認罪

寫作於2005.07.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雅各書五章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操練敬虔,包括個人敬虔的操練和團體敬虔的操練,今天我們要講就是認罪,團體敬虔操練部分的最後一個操練。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是找尋罪人,要人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成為基督徒,換句話講,我們都承認我們是罪人,可是我們信主以後我們還是罪人嗎?我們還需要認罪嗎?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底教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是不是像一間博物館,你知道博物館是什麼地方嗎?就是收集最好的作品的地方。   很多的藝術家畫的圖、雕刻的作品不會被收藏在博物館,因為它不是最棒的,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展示最完美的地方,教會是不是博物館?不是?還是教會是急診處?是醫院?它是專門收那些受傷生病的地方。在你的觀念裡面,到底我們和平教會是屬於哪一種?是博物館還是醫院?如果你認為是博物館,在教會裡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最好的一面,如果是像醫院,所表現就不是那麼的好,弟兄姊妹會吵架、會彼此傷害,都會有一些問題,這樣的圖像就是醫院的圖像。以我從小在教會看到及經歷過的情形來看,教會應該不是博物館,如果最完美的成品才擺在教會,那麼我們教會應該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完全、尚未完工、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教會比較像醫院,如果像醫院的話,那彼此認罪就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這個人受傷是因為被另外一個人傷害到,有時則反過來。 

我們回想一下,敬虔的操練有個人的操練,第一個是讀經(每天花一點時間讀神的話),第二個是禱告(我們與神有親密的交通),第三個默想(每天花一點時間默想神的話),第四個禁食(有時候不吃東西)來操練自己,這是四個個人敬虔的操練。團體的操練部分,禮拜天早上參加主日崇拜,在神面前大家彼此口唱心和讚美耶和華,「敬拜」是第一個操練,「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拉3:11)  第二個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上有彼此真實的關係,我把它稱作「小組」的操練,就是彼此相愛的操練。很高興昨天有差不多五十幾位的弟兄姊妹來教會,在關懷的事工上有一些落實的訓練,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當我們教會弟兄姊妹或是我們的鄰居有緊急需要的時候,我們有人能夠去幫忙「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第三個操練是上個禮拜講的,就是「門徒」的操練,換句話講,就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的樣子,每天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所以這個操練是學基督的榜樣。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第四個操練――認罪。也就是當我們發現得罪弟兄姊妹的時候,我們願意到主的面前,願意到弟兄姊妹的面前來,向他們認罪。 

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他禱告主要目的是向神報告他做的行為有多好,另外一個是稅吏,他的禱告是向神說:「對不起我這個禮拜做了什麼壞事…」我相信兩個人都做了一些好的事,也有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法例賽人他就只講好的,而稅吏是發現自己不好的地方,在主的面前願意認罪,耶穌說:「這稅吏比法利賽人還算為義」,因為他還有成長的空間,他發現自己還有不夠,還需要繼續的成長。而向誰認罪長久以來一直是個問題,改革宗和天主教其中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天主教教皇賣贖罪券,為什麼教皇可以賣贖罪券呢?是因為認罪的對象漸漸的集中到神父身上。你知道天主教有一個小小的悔改室嗎?有兩個房間中間隔起來,要認罪的人就進到其中一個房間,神父就坐在另一個房間,聽你認罪,認罪完了之後,就為悔改的人赦罪:「上帝赦免你的罪了」。  馬丁路德就覺得這樣不合真理,人認罪是向神認罪,怎麼能夠向人認罪,唯一的中保不是神父、不是教皇,是主耶穌基督,這是要糾正天主教,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矯枉過正,所以以後我們改革宗的弟兄姊妹認罪就是向神認罪而已,天主教徒是向神父認罪,馬丁路德認為不對,怎麼可以把這個權柄給神父,若是如此,神父要向誰認罪呢?神父是不是也需要認罪?之前看到有一張卡通圖片,一個小孩坐在神父的一旁,小孩說:「請神父先認罪,然後我再認罪。」這就講到我們彼此認罪的問題,認罪是向神認罪,往往變成一個人在家裡獨自向神認罪。德國的潘霍華牧師說:「這樣不是認罪,而是叫作自言自語。」你怎麼知道這樣不是認罪呢?因為認罪完了之後,他依然故我,這種認罪很便宜很方便,沒有付什麼代價、沒有什麼面子的問題,我不管做什麼錯事,只要私底下向上帝認罪就好,以後的生活看不出有改變的樣子,因此潘霍華牧師認為這不是向神認罪,而是向自己認罪,自言自語。 

【認罪的種類】

(1)個人向上帝認自己的罪

在聖經裡面,認罪的對象是誰?有幾種認罪呢?以賽亞在聖殿看到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天使就飛到他面前,拿著火炭沾他的口,把他潔淨了。這是以賽亞的認罪,是自己向神認罪,這個例子,是個人向上帝承認他自己的罪。

(2)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

這是天主教的聖經根據,舊約先知拿單跟大衛王說:「就是你,你就是那個壞人(殺害烏利亞為娶其妻)。」大衛王就向拿單認罪:「我得罪耶和華了!」之後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拿單是神的僕人,天主教認為大衛王向拿單認罪,是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的聖經根據。

(3)個人向對方認自己的罪

接下來是我們所希望的認罪,因為我們常常得罪的不只是神,還得罪了人,對於你得罪的人要不要認罪呢?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浪子回到父親的面前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常常很多人所犯的罪是這樣子,我們稱做雙重犯罪,我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神,我們得罪了神,向神認罪,得罪人的部分,也不該向人認罪?這個浪子向神也向他的父親認罪。

(4)個人向群體認自己的罪

這是最嚴重的,這樣的罪最好少一點,因為很難堪,要站在教會弟兄姊妹面前向大家說:「對不起,我得罪了大家,我犯錯了,請你們原諒。」你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記載在舊約,他向整個會眾群體認罪,這個人叫作亞干。如果對聖經有一點熟悉的人就知道,亞干是在打仗的時候,拿了不該拿的東西,耶和華神曾交代什麼都不可以拿,不然會打敗仗,結果敗的很慘,很多人死掉,約書亞就到神面前哭訴,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你叫我們去打仗,卻輸的一敗塗地,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這是個大罪。亞干自己拿了一些東西,結果造成很多人死掉,後來約書亞就去問會眾誰犯了罪,大家都沒有人承認,於是就抽籤,從十二個支派一直抽到家族的個人,後來亞干就出來認罪,他回答約書亞說:「我實在得罪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7:20)這是在群眾的面前認罪,結局很慘,以色列人就把他們整個家族用石頭打死,耶和華才赦免他們。這是大罪,是得罪整個會眾的,需要向整個會眾認罪。

(5)領袖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還有一個是很難得的,是領袖向上帝為群體認罪,全部的人犯罪,摩西是領袖,他到神的面前去領受十誡的兩塊石版,哪裡知道去了四十天,一下山,發現不得了,山下整個都變了,他們用金子造了一隻牛犢,就在那裡拜它,百姓犯了大罪,摩西就很生氣,把兩塊石版摔碎,然後到神面前向神說:「神,對不起,你交給我帶的這百姓,被我帶成這個樣子,請你原諒他們,如果一定要處罰,你就處罰我好了。」這是所有禱告中最不容易的,這是作屬靈的帶領者願意為你所帶領的群體所犯的罪,到神的面前來替他們悔改認罪,而且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這是摩西讓我們最佩服的地方。出埃及記三十二章31節:「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我想這是當教會的牧師、當教會的長老執事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常常替弟兄姊妹禱告,萬一整個會眾都犯罪的時候,我們願意到神的面前來,替會眾向神認罪,願意承擔責任,這是不容易的認罪禱告。

(6)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最後一個是所有弟兄姊妹一起向神認罪,這個叫作公眾的認罪。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把這個認罪做好的領袖叫作尼希米,尼希米帶領一部份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發現他們犯了一個大錯,因為他們開始和異族通婚,然後宗教信仰混亂,所以他就很痛苦,然後就教導他們,不只是尼希米向神禱告,所有以色列會眾都向神認罪,這是一個大型的認罪大會,「以色列人(人:原文是種類)就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尼9:2)這是尼希米所帶出來的一個公眾的認罪。

耶穌基督講過兩個有關認罪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與人之間,如果你得罪別人,你如果沒有向他認罪,你就不要到上帝面前來禱告認罪。換句話講,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有傷害的事情,那是你要先處理的問題,等處理完了之後,才到上帝面前來認罪,所以說認罪不是不用向上帝認罪,而是如果有得罪人的部分,你需要操練的是怎麼向這個人認罪說對不起,這是我們要練習的功課。

【認罪的過程】

(1)知罪:良心

認罪的過程,當你要向人家說對不起之前,你要知道你做錯什麼事情,你要知罪,發現你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考慮要不要認罪。神給每個人心裡都放了一顆良心,這良心裡面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一個會向你講話:「沒關係啦,大家都這樣做。」另一個會說:「不行啊,你這樣做有問題。」你要聽誰的話呢?我們的良心會向我們說話,所以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的時候,如果發現你有得罪人的地方,你就要作一個決定,找個機會向對方道歉。神會給你機會,會讓你發現不對,這是講到良心的問題,「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2:15)。有時候不是良心告誡你,是別人告訴你說你做錯了,這個別人可能就是你所得罪的人,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這是耶穌講的另外一個故事,他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所以有時候神讓對方來向你說話,你就向他道歉,有時候是他糊里糊塗沒有發現,傷了你還不曉得,但是你受到傷害,那你要不要、敢不敢跟對方說:「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傷害到我。」這是另外一個層面,或是第三者發現你這樣做不好,你敢去指出來,讓對方有認錯的機會嗎?還是你認為那是他家的事,「…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這是考慮到面子問題,既然他得罪你沒有得罪別人,就不需要登廣告讓大家都知道,只要他向你認罪,在你們當中處理完就好,不需要張揚。

有時候別人也不講,自己良心也不知道,然而基督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聖靈會說話,聖靈會指責你,這就是說,你在個人敬虔操練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你在讀聖經的時候,你在禱告的時候,你在默想的時候,你在禁食的時候,你安靜在神面前的時候,聖靈就有機會向你說話,有時你讀到一節聖經,聖靈對你說:「你是不是在多久以前做過這樣的事?」這是很重要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不同的是在這裡,非基督徒有良心,他也會認錯認罪,如果你交到好朋友,他會指出你的錯,這是我們說的良友諫友,他會規勸你悔改,基督徒多了一個恩典,就是聖靈。聖靈會在我們心裡面說話,耶穌說:「他(聖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自己責備自己,就是會覺得不好,應該要處理。

(2)哀罪:憂傷

當你知道犯罪錯以後,內心會很難過,為什麼我做這樣的事情來傷害別人,我把它稱作「哀罪」,為了這個罪會悲哀掉眼淚,覺得很不好意思,會為罪憂傷,詩篇三十八篇18節:「我要承認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憂愁。」當你發現不對,反應應該是憂傷,今天的啟應經文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做錯了心裡會難過,會自責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傷害上帝傷害別人呢?

(3)悔罪:懊悔

憂傷以後,會對自己的不該不好而懊悔,自己知道是不對的,「因此我厭惡自己(或譯: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42:6)這叫作悔罪。

(4)改罪:結果

當你知罪,為罪哀傷,你也懊悔了,最後是要「改」。很多人是悔而不改,既然你跟對方說對不起,那下一次就不要再做了,不是說了對不起,明天還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情,那怎麼叫作認罪呢?認罪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改變,你認罪你改罪,那麼你做錯事情的機會就越來越少,這個就叫作「成聖」,是經過這樣的過程。聖經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所以如果沒有結出「改」的果子,那樣的認罪還沒有完成,所以每一次的認罪是帶來生命的轉變,帶來生命的成聖。

【認罪的果效】

(1)不再粉飾

認罪有什麼好處,認罪以後就不需要「假仙」(台語),當我們做了一件錯事我們知道,我們如果不認罪,在真實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想辦法掩飾,因為不想承認,怕被人家發現或知道,這樣就很累人,這是耶穌罵那些法利賽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我們心裡面有不對的事情,不願意公開的結果,就是要掩飾把外面弄得很好看,所以你一旦認罪,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做這種粉飾的工作。

(2)不再綑綁

罪另外有一個問題,就是罪會把你綁起來,做什麼事情都礙手礙腳,罪會綑綁人,箴言五章22節:「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你很多事情就不方便做,很多話不方便講,因為你跟他之間有過節,那你就被綁住了,你就從罪的綑綁當中得不到釋放。

(3)不再隔絕

當你得罪一個人,你不跟他認錯,你跟他之間就沒話講,因為你得罪了他,中間就築起了一道不能溝通的牆,你一旦跟對方認錯,這道牆就消除,因為已經認錯了,「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這是得罪上帝,不只這樣,你們的罪也使得你和被得罪的人隔絕,所以我們常常禱告神不聽,有可能是因為不認罪,你不認罪,那就與神之間也築起了一道牆,認罪,牆就拆了。

(4)不再驕傲

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一天到晚看別人的不對,因為自己也會犯錯,所以不會驕傲,就會謙卑,法利賽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不認罪,甚至心裡還指著別人說:「我不像稅吏那樣不好」,可是認罪的稅吏是一直看自己不對的地方,謙卑不會驕傲,「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掉到驕傲的陷阱裡面。

(5)赦免洗淨

認罪了以後,上帝就赦免你,把你洗乾淨,像衣服被洗淨潔白一般,不會再帶著污點,完全的洗乾淨,約翰壹書一章9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罪可以被赦免被洗淨的。

(6)擁抱和好

與你認罪的對象不只沒有了牆,還可以重新和好。聖經中的浪子做錯了很多事情,然後他想回家又不好意思,我想這也是我們認罪的一個困難——面子問題,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就在養豬的地方思索,英文稱作Rehersal(預習),我回去要怎麼向父親開口,應該講這個講那個,想好要怎樣開口就回家去,聖經的描述很美,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這個浪子還沒有開口,這位父親就把他抱起來,等到抱完哭完以後,浪子才把他先前背好的台詞說出:「對不起,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父親沒有等他認罪後才給予饒恕,你有沒注意到這個次序,父親沒有這樣說:「你回來了,你做錯什麼?」而是先把他抱起來,先接納他,這是很美的一幅圖畫,我想我們的天父也是一樣,如果你有誠意要認罪,我們的天父會非常的高興,祂會是先把我們抱起來。

(7)彼此洗腳

耶穌基督要離開他的學生的時候,他拿一臉盆的水幫他的學生一個一個的洗腳,我個人覺得洗腳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很謙卑的服務別人的需要。他們沒有皮鞋穿,他們都穿草鞋,腳很容易沾上塵土,所以在吃飯以前都要洗腳,通常這是由僕人幫客人把他們骯髒的腳洗乾淨,讓客人能夠舒服的用餐,洗腳是僕人做的工作,這是謙卑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耶穌也說:「你們當中不都是乾淨的」,所以洗腳除了舒服以外,還有一個是「乾淨」的問題,就是骯髒要讓它乾淨,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你怎麼溫柔的使對方可以向你認罪,然後可以把這個罪弄乾淨,這是「彼此洗腳」。如果一個人的腳有沾上塵土泥巴,已經黏住乾掉了,你要為對方洗腳的時候,你不會抬起腳來,一下子就把那泥巴拔起來,因為恐怕連腳的皮都拔起來了,你也不會馬上給它用力的搓,而是讓腳泡溫水一會兒,讓乾的泥巴變軟自己溶掉,然後慢慢的擦,把它弄乾淨才擦乾,這很重要。弟兄姊妹在教會當中或在家裡,做錯事情得罪對方,有時候我們不敢認罪不願意認罪,其中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被得罪的人是不是願意用溫柔的態度使對方比較容易認罪?比如說作父親的,如果像閻羅王一樣,做錯事時就打得很凶,那我想大部分的孩子是選擇閃躲逃避,躲到被抓了再說,沒有營造一個讓小孩能夠悔改的空間氛圍或機會,願意到父親面前來認錯。耶穌說:「我是你們的先生,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8)鐵磨出刃

我想認罪的操練,不只是得罪人的要操練,被得罪的人也有可以操練的地方,倘若大家營造這樣的一個氛圍,那就不會有心結在彼此之間困擾著,箴言二十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當認錯的人可以把面子擺下來向對方認錯,被得罪的人也願意用溫柔的心,來接納鼓勵彼此互相認錯的時候,大家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與神的關係,就能越來越進步成長。像一把刀子一樣,越來越光亮銳利,越能夠被神使用,刀子鈍了就不好使用,需要用另一把刀子或鐵器來幫他磨利,所以是經過一個磨來磨去的過程,我想認罪是在我們彼此相磨當中的一個過程。

當一個小孩學走路跌倒了,或是走錯方向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是蹲下來稍微扶持一下,好好的鼓勵他站起來再繼續走,還是會嚴厲的對待:「誰教你這樣走路,走路不長眼睛…」不會這樣吧?他還小還在學走路,所以神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但是也要小心,因為罪是會傳染的,免得自己也掉下去了(受影響)。罪很可怕,有時候對方得罪了你,你就有一種奇怪的公義想法,認為我也可以得罪他,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是他先怎麼樣的…」那你就掉到陷阱裡了。比如先生開始大聲罵你,你下一個反應是不是大聲的罵回去,「你為什麼跟著罵?有什麼事可以好好講。」「因為他先罵我!」那你是不是和他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因為你有一種奇怪的公義,認為對方既然可以大聲,那我也可以大聲,你認為你不對是因為對方“不對”在先,結果你的“不對”就變成“對”的,那你也就掉下去了,要小心,因為罪是很容易傳染的,我們對犯罪的人溫柔的挽回,但是自己也應當小心,因為我們也有可能和對方一樣犯同樣的罪。

最後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你要離開學生的時候,用洗腳來留下最寶貴的功課,是的,我們都不是已經完工的完美成品,我們每個人雖然已經認罪,已經悔改受洗歸向基督,但是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為人,還有很多需要弟兄姊妹彼此相磨來互相造就的地方,主,一旦我們不小心彼此得罪的時候,求你幫助我們,這正是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怎麼樣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得罪人的或是被得罪的,主,你都教導我們,要我們不要讓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我們互相給對方一個機會可以來認錯,我們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學習,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是把那些罪就留在那裡,以致於我們築起隔斷的牆,我們跟神的關係也隔絕了,我們自己生活上還被這個罪綑綁、不得自由,求你釋放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敬虔的操練上,和彼此認罪上,有所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