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27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27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7月 31

[講道集]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經文:但以理書第九章1~20節
時間:二0一0年七月十八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影片: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 (Daniel)
MP3: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Daniel:[][]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從但以理的禱告來學習有關禱告的功課。但以理是上帝的僕人,小小年紀就被抓去當俘虜直到八十幾歲,一生都沒有回到故鄉,最終是在異地他鄉的迦勒底過世。他沒有享受到回歸故鄉的喜悅,但是他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Ⅰ、引言:投機取巧的油漆匠(Repaint and thin no more)

有一個油漆師傅很能投機取巧,他會把油漆用松香水調和的很稀,所以就能夠以低價競標取得案子,因為他的報價比同行低廉。有一次他承包到一間教會的油漆工程,仍舊比照過去的方式稀釋油漆,來進行建築的油漆工程。漆到快結束時,天氣突然轉壞,並且開始下起雷雨,大雨沖刷掉他原先已完成的進度成果,他就問上帝該怎麼辦呢?上帝用雷聲回答他說:「Repaint, and thin no more!(重漆一次,不要再如此做了。)」意思就是說,要悔改,不要再犯罪了(Repent ,and sin no more)。

Ⅱ、但以理的生平(The Life of Daniel)

1.猶大貴冑年青成俘虜

但以理的禱告是一個悔改的禱告。他年紀輕輕的被抓去當俘虜,因為他父親是當官的。巴比倫王第一次攻打耶路撒冷城之後(還未滅國),就把宮廷中貴族的後裔都抓去當人質,但以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他的三個好朋友被抓去外國的。時間是發生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但1:1, 3, 6)這四個年輕人英俊又聰明,所以就被國王看上了,並交由太監長帶到巴比倫王宮中訓練作太監。四個人一生都不能結婚,因為被閹割了。他們是主前605年第一次被擄(約雅敬第三年),如果說他被抓時是十八歲,那他出生時就是主前623年。

2.信仰堅定立志不玷污

被挑選到宮中要特別受訓,學習迦勒底的語言,適應他們的飲食,身體白胖健壯。可是猶太人和回教徒一樣,他們有很多東西不能吃,因為吃了會不潔淨,就像不吃豬肉等等。他雖然是俘虜,可是還是堅持要求管理他們的委辦,讓他們吃素,「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1:8)委辦擔心他們只吃青菜會長不好,危及自己的性命,但以理就提議十天不吃迦勒底的飲食作為實驗。「如果十天之後我沒有長的比其他人難看的話,這樣應該就不成問題了吧,你的腦袋也不會被砍下。」他很有實驗精神,實驗完後還是長的白白胖胖,所以委辦就撤去他們的用膳,給他們素菜吃。雖然環境和處境都不好,年紀輕輕就與父母分離,可是他還是堅持他的信仰,但以理是這樣的一個人。

3.四朝大臣忠心的服侍

訓練完後,他們就被召入宮中,考問所學習的,為了辨識是否真的足夠聰明,這樣日後國王有問題時就可以找他們作參謀。有一次國王作了一個夢,王覺得這個夢一定有含意,可是夢忘記了,於是就把所有聰明的哲士都找來,要他們負責告訴他昨天作了什麼夢,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王的問題,王就發怒要砍掉所有哲士的頭,但以理知道後,就回去禱告,上帝就告訴他巴比倫王夢見的是什麼。國王夢見的是一尊大像,頭是金的,胸是銀的,肚腹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他還向王解釋夢所代表的意思,從金頭到泥巴,代表歷史每況愈下。國王就認為這個人特別的聰明,「當時,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且吩咐人給他奉上供物和香品。王對但以理說:你既能顯明這奧祕的事,你們的神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又是顯明奧祕事的。」 (但2:46-47)所以他等於是為上帝作了一次的見證和宣傳,王就對他所敬拜的上帝特別有印象。這是他所服侍的第一個朝代,他總共作了四個朝代的大臣(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利烏和古列)。

第二個朝代有人說是尼布甲尼撒的兒子或孫子,那是細節我就不講。他就是伯沙撒王,他有一點像是公子哥兒,沒有吃過苦,靠他的父王而擁有一切,結果他就亂來。有一次他宴客,把耶路撒冷耶和華聖殿裡面敬拜用的金銀器皿拿來用,大家正乾杯暢飲歡樂時,上帝不高興,就在牆上伸出一隻手,寫了一行他們看不懂的文字。王驚恐不已,對哲士說,誰能幫我把那行字翻譯出來,我就讓他作國中第三號人物,他父親是第一,他是第二。他母親想起他父親的哲士中有一個很聰明的人,就把已經年老的但以理再找出來,領到王前,但以理就替王翻譯。牆上寫著:「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彌尼」就是日子快完了,「提客勒」就是(他在上帝面前)秤起來重量不夠,「烏法珥新」就是你的國家會分裂成兩個。於是「伯沙撒下令,人就把紫袍給但以理穿上,把金鍊給他戴在頸項上,又傳令使他在國中位列第三。」(但5:29)當天晚上伯沙撒王就被他兒子殺了,第二天大利烏王就攻進巴比倫,滅了迦勒底國。

第三個王就是大利烏王。大利烏王很喜歡但以理,重用他作行政院長,可是但以理是外國人,那些文武百官中有人嫉妒不高興,想辦法要設計陷害他,找他的把柄,但卻找不著,最後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從他的信仰下手。他們共謀請王立一條法令,三十天內誰也不能拜其他宗教,只能拜他們的神,如果誰敢向別的神禱告的話,就要被丟入獅子穴裡。國王不察就隨便蓋章同意了。回教是一天要向麥加禱告五次,猶太人是一天早午晚要禱告三次。但以理隔天依舊打開窗戶向耶路撒冷禱告,馬上就被人舉報。國王很後悔下此禁令,因為王很喜歡但以理,可是聖旨已下,最後不得已只好將他丟入獅子坑中。王不捨的對他說:「你所侍奉的上帝可以救你。」那晚國王很難過睡不著,想到但以理並沒有做什麼惡事,只是禱告而已,卻被如此對待。

第二天一早就跑去獅子坑呼叫但以理,他毫髮無傷,因上帝派天使讓獅子不傷他。王就把他救起來,把那些陷害他的人丟到坑中,他們還沒有下到獅子坑底,獅子就跳起來把他們吃掉。之後「大利烏王傳旨,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說:願你們大享平安!現在我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他護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蹟奇事,救了但以理脫離獅子的口。如此,這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但6:25-28)

第四代王朝是古列王,他在主前540年時毀滅巴比倫,建立波斯帝國。古列王登基時,但以理還是被重用。如果但以理是主前623年出生,到主前540年時他就83歲了。主前536年古列王下令猶太人可以回鄉,是記載在耶利米書,因為耶利米說七十年期滿可以歸回,但以理是主前605BC被擄,所以歸回應該是在主前535年左右。古列王第二年,但以理在靈修時讀到耶利米書,所以就有了他今天的禱告,他的禱告差不多是在主前538年,就是主前540年到536年之間。歷史最後是說他沒有回去,以斯拉、尼希米、所羅巴伯都回去了,他是留在宮裡,跟國王遊說及安排讓他們順利回去的,他是死在巴比倫,所以他的禱告其實是為別人禱告。
 
4.大蒙眷愛見異象啟示

但以理書有十二章,前面六章是講前面四個王朝的故事,可是後面六章講的就不是歷史,而是講上帝在那幾年當中,讓他看到將來歷史中會發生的事情和一些奇怪的夢。這裡面有四個夢。第一個夢是他夢見有四隻怪獸從海裡面一隻隻的爬上來,第一隻像獅子,有兩張翅膀;第二隻像熊,口咬三根肋骨;第三隻像豹,有四個頭、四張翅膀;第四隻最奇怪,長得像恐龍,頭上有十支角。這些都是象徵,是猶太人的文學裡,第一次開始使用象徵性描述將來要發生的事。有人稱但以理書是舊約的啟示錄。因為但以理書和新約的啟示錄一樣,是看見將來的世代會怎麼發生的預言書卷。因為他特別蒙上帝喜愛,所以上帝就告訴他將來歷史會怎麼演變。這記載在但以理書第七章,在伯沙撒王元年的時候,他看到海中四怪獸這樣的異象,可是但以理並沒有解釋太多,上帝只是讓他知道將來有四個王國,每一個王國都有它的特點,後來有些神學家有解釋這些代表哪個王國及其意涵。

第二個夢是兩隻羊在打架,這個夢但以理就有解釋,記載在第八章,伯沙撒王第三年。異象中他站在河邊,發現有兩隻羊,一隻是公綿羊,一隻是公山羊,公山羊比較兇,好像獨角獸有一支角,公綿羊有兩支彎角,公山羊鬥勝了公綿羊,公綿羊就受傷了。天使對但以理說,公綿羊是瑪代和波斯王,公山羊是把公綿羊毀滅掉的希臘。希臘帝國之後就是羅馬帝國。公山羊的角後來斷掉又長了四個角,所以亞歷山大帝死後他的國家分裂成東西南北四個國家。上帝在那時已經告訴他歷史怎麼演變的。

第三個夢就是當他這次在禱告時,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來跟他講話,記載在第九章,大利烏元年。先前但以理得知耶利米說的耶路撒冷城荒涼是七十年期滿。上帝對但以理說,我的計畫不只是七十年期滿讓以色列人回去,將來要派一位彌賽亞重建整個以色列國,所以上帝給他看見的計畫比他以為的還要大,叫作七十個七年,所以是四百九十年。第一個是七個七,再來是六十二個七,還有後面的一個七。可是到最後一個七年結束時,是耶穌降生的時刻,那是真的要解決以色列的問題的時候。所以但以理看到的不是只有到希臘帝國,還到羅馬帝國及耶穌降生,上帝用這種比喻的方式整個告訴他。

最後一個夢是看到我們現在世界的末了,可是上帝跟他說要封閉起來,不能講,所以我們就不曉得上帝跟他透露了什麼。異象中他看到一個穿著細麻衣的高大天使,跟他講埃及會跟北國敘利亞打仗,還有交通和資訊越來越發達,將來可能會有網際網路時代,以及如果你好好做的話,將來上帝會給你獎賞,只有講一些就結束了。那是關於我們這個時代,記載在第十到十二章,在古列王第三年時他看到的異象。

5.深愛故鄉求上帝饒恕

但以理被抓去海外當奴隸,後來被擢升作大臣,混的很不錯。可是他還是想念故鄉,那時他年紀也大了,看到耶利米說七十年可以回去,他算一算今年(約)是第六十八年,差不多到了,就拼命禱告說:「上帝啊,如果我們做不對的,請原諒,讓我們真的可以如耶利米所說的回去故鄉,重頭來過,求主垂聽,讓我們可以回去重建耶路撒冷。」這是他認罪禱告的一個重點。「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為你自己不要遲延。我的神啊,因這城和這民都是稱為你名下的。」(但9:19)我們來看一下他禱告的內容。

Ⅲ、但以理的禱告(The Prayer of Daniel)

1.用上帝的應許禱告

起先是因為他看到耶利米書的那句話,是耶利米寫信給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人的信,「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他就用上帝的話來禱告:「上帝啊,盼望你對耶利米所說的,請你照著所應許的來實現。」「瑪代族亞哈隨魯的兒子大利烏立為迦勒底國的王元年,就是他在位第一年,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但9:1-2)所以我們可以學習用聖經裡上帝所應許的話來禱告,就是抓著應許來禱告,這樣比較有效。摩西也是這樣,當以色列人造了金牛犢,上帝很不高興,要把他們都殺光時,摩西跟上帝說:「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出32:13)現在你要是把他們都殺了,那你以前所講的話就不能實現了。摩西也是用上帝曾經說過的話來跟上帝禱告。

2.禁食傷悲披麻蒙灰

但以理禱告時是心裡很難過,所以他穿麻衣(sackcloth)。台灣大概只有親人過世時才會這樣穿,或是在手臂上綁一片麻布來代表哀痛。他還禁食,並且把灰土灑在頭上,「我便禁食,披麻蒙灰……。」(但9:3a)這是以色列人表示哀痛的一個方式。約拿被差派到尼尼微去警告他們,若不悔改上帝就要審判的信息,結果全部尼尼微城的人就宣告禁食並穿麻衣,「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拿3:5)代表悔改的意思。

3.定意向主迫切祈求

再來他的一個態度是「……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但9:3b)表示這個禱告很認真。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你告訴對方說,你很在意這件事情,你的兩個眼睛會看著對方,而不會眼睛看著其他地方來與對方講話。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禱告到睡著的經驗?如果有,代表你是隨便禱告。因為如果你很認真、很在意的話,就不會睡著,因為那件事情很重要。定意向主(Pay a full attention),全神貫注的跟上帝說話。所以但以理有三個態度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第一個是抓住上帝的應許;第二個是他謙卑痛苦的悔改;第三個是他認真的迫切祈求。雅各也有這樣的態度,他在雅博渡口跟天使摔跤,其實他的力量並沒有贏過天使,可是後來被天使摸了一把,扭傷大腿窩,眼見自己沒有辦法贏,兩隻手就抱住天使不放他走,哭著要求祝福,由於他這樣的懇求不放棄,天使就給他祝福。所以何西阿書說:「(雅各)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何12:4a)其實他是失敗的,但因著靠那兩隻手哭抱著非要不可的態度,使他得勝,這種迫切禱告的態度上帝會聽。以上是他禱告的三個態度,接下來我要講他禱告的內容。

4.慈愛公義憐憫饒恕

他首先說上帝的本質是慈愛的、是公義的、是憐憫人的、是會饒恕人的,他禱告的內容先是述說上帝的恩典。「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但9:4 b)上帝是「守約施慈愛dsx(checed)」的上帝,他是憐憫、饒恕人的上帝,「主―我們的神是憐憫饒恕人的……。」(但9: 9a)他雖然處罰我們,可是他所做的沒有不義,因為是我們沒有做好,本是該死的,所以受到公義的審判是應該的。「耶和華留意使這災禍臨到我們身上,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義;我們並沒有聽從他的話。」(但9:14)這有點像是當你要拜託一個人幫助你,你先欣賞稱讚對方一番,最後才請對方幫個小忙,這樣人家聽起來就比較爽快,幫你的機會就比較大,因為你已經先肯定對方的為人處事、人格作風。所以他禱告的開始是先以上帝的本性來讚美上帝,最後他講出他的需要。耶和華上帝其實在摩西面前自己也這樣講:「耶和華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很多人讀到這裡,就以為上帝都是慈愛的,所以我想怎麼樣都沒關係,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胡搞亂搞的話,要知道上帝的公義仍在,所以不要把上帝的慈愛拿來抵銷上帝的公義。上帝是既公義又慈愛的,但是你不能濫用他的慈愛,你真的做錯就要誠心跟上帝悔改,上帝才會原諒你。

5.犯罪作孽行惡叛逆

當他看見上帝是慈愛憐恤的上帝,再回過頭來看以色列人過去的行為,他就承認自己的罪愆,「我們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你的誡命典章。」(但9:5)今天才會落得這種下場。這裡他講到「犯罪、作孽、行惡、叛逆、偏離」五點,這五個希伯來文都是不同的字,中文看起來差不多,是同義詞,可是不完全一樣,有人說但以理很明確(specific)的區分罪的種類。 我稍微解釋一下。“犯罪”是矢不中的,沒有射中標靶紅心,射箭偏掉沒有滿分。“作孽”是扭曲真理,為了某種緣故而講成其他似乎有理的說詞。“行惡”是逾越規矩,超過規範,沒有照該做的去做。“叛逆”是故意違反規條,明知故犯。“偏離”是不遵照誡命行。但以理其實知道我們犯的錯很多,五種都有犯,壞事做盡,「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我們作了孽,行了惡。」(詩106:6)

6.得罪上帝臉上蒙羞

他說當我們做不對時,我們自己的心裡有數,並且在人的面前也會蒙羞,「主啊,我們和我們的君王、首領、列祖因得罪了你,就都臉上蒙羞。」(但9:8)這裡提到了罪有三個範圍、三個層次。如果在上帝面前做了不對的事,得罪上帝叫作 sin;如果是內心覺得不對,良心責備叫作guilt;如果別人也覺得你不對,臉上蒙羞叫作shame,所以一個人犯錯有神學上的得罪神、心理學上的不該,社會學上的羞恥三個層次。東方人比較在意shame,我們說「沒面子」,就是我做錯事情,只要人家不知道就沒關係。西方人比較在意guilt,雖然人家都不知道,可是我心知肚明,我就覺得不對。神學家說的是,你也不知道,可是上帝知道,那個也是罪,不要因為我不知道就不算罪。但以理承認說,其實我們三個都有,不管是人家知道與否,我心裡知道與否,上帝知道的,其實我們都有罪,是這樣的意思。「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為我們的罪孽滅頂,我們的罪惡滔天。」(拉9:6)

6.犯法偏行咒詛誓言

不只是做錯事情,而且還是簽了約、發了誓仍做錯的事,那就很糟糕。因為多了違約這一條,他們跟上帝簽了約,當他們出埃及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西乃山,上帝有跟他們簽一個約。在那裡摩西說,如果你們從現在起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就會受到咒詛,「這一切咒詛必追隨你,趕上你,直到你滅亡;因為你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遵守他所吩咐的誡命律例。」(申28:45)但以理也承認說,我們真的是沒有按照摩西所簽的約來做,「以色列眾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聽從你的話;因此,在你僕人摩西律法上所寫的咒詛和誓言都傾在我們身上,因我們得罪了神。」(但9:11)如果你在教堂或法院結婚,牧師或法官問你說,你真的這一生只跟這個人相愛生活一輩子嗎?你說是,這樣如果你再有外遇的話,那是比一般人有外遇還糟糕,因為你曾經發誓,曾經在上帝面前許過承諾,結果現在毀約。這樣的錯比一般的錯還糟糕,因為有約在前,所以一犯錯就犯了兩個錯,一個是我所犯的錯,另一個是我曾答應過人家不做的事情。但以理很誠懇的跟上帝說:「我們實在很糟糕,可是我們又很悽慘,而且上帝你曾經跟耶利米講過的七十年快要到了,你要不要顧念我們這可憐悲慘的樣子,讓我們回去?」所以他最後是請上帝聽他的禱告,請你看看我們被責罰後的光景。

7.垂聽赦免睜眼眷顧

「我的神啊,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求主垂聽,求主赦免。」(但9:18a-19a)「上帝請你聽、請你看」禱告的最後他是這樣作結束。其實這段禱告是所羅門王的禱告,所羅門王在國家很強盛時,建了聖殿,在獻殿時他就有點擔心,想說將來他的子孫可能不一定會像他這樣服侍,其實他年老就偏離了,不過在他建完聖殿時跟上帝禱告說,萬一有一天我的子孫真的是不孝、違約、作惡,你把他們亡國以後,如果他們悔改,求上帝你還是聽他們的禱告,讓他們回來。結果到了但以理的時候,上帝就聽了他的禱告,讓他們回去。這是當時所羅門王跟上帝的禱告:「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立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聽僕人向此處禱告的話。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王上8:29-30)可以說,但以理的禱告是所羅門禱告的應驗。在這個短短地禱告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願意認錯的禱告,可以讓我們學習到一些屬靈的功課。

Ⅳ、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照神旨意求

首先是你要跟上帝禱告時,最好知道上帝的意思,依照上帝的意思禱告,上帝會聽,因為是照著上帝的意思來禱告。約翰壹書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壹5:14)耶穌醫好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法利賽人在討論這個原本瞎眼的人,就說:「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約9:31)那麼我怎樣知道上帝的旨意呢?很簡單,上帝的旨意就在聖經裡。但以理也是讀到聖經才知道七十年歸回的事。所以要鼓勵大家勤背聖經,換句話講,你可以做一個操練,就是禱告的時候把經文放在你的禱告裡,用上帝的話來跟上帝禱告。「上帝啊,你講過這句話,我現在這樣做,你是不是就照你所說的給我呢?」所以用上帝的話來禱告,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一個功課。

2.禱告要迫切

第二個是要迫切認真的求。我舉迦南婦女的故事作例子。她的女兒生了重病,醫生都治不好,聽說耶穌很厲害,當耶穌經過她們那裡,迦南婦人就去拜託耶穌,可是那時候耶穌覺得上帝要他服侍的對象是以色列人,而非外國人,所以耶穌就有一點不理她。這個媽媽卻不停的吵,門徒不堪其擾,請耶穌打發她走。耶穌就對婦人說:「我們家的餅乾只給孩子吃,不給狗吃的。」這句話等於侮辱這個媽媽,表示你不值得我們給。這個媽媽聽到耶穌這樣講,就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15:28)有一點順著耶穌的意思來作回應,通常我們聽到後的反應會是憤而離去,但這個媽媽知道只有耶穌可以救她女兒,「你雖然這樣講,但只要我女兒會好,我就是賴著不放棄」。耶穌嚇一跳,用這種極端的試驗方式都沒能使她放棄,於是就應允了她的祈求。英文說,W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就是一直要到你同意,我才會停止。)這就是迫切。有時候我們禱告沒有那麼迫切,我們是有跟上帝要,結果沒有要到,連自己也忘了。耶穌講過一個夜半敲門的朋友的故事(路11:5-8)。有一個人半夜在睡覺(三一真神),他的鄰居(福音夥伴)因朋友臨時來訪(福音朋友),剛好家裡的食物吃完了,餐館也都打烊,沒辦法就去敲他的門,想借點食物應急。他說自己已睡覺不想開門,他的鄰居卻不停的敲門吵他,吵到最後沒辦法只好開門給他。拼命去敲門的不是因為他肚子餓,而是他的朋友肚子餓,耶穌用這個比喻來鼓勵我們禱告,不只是迫切為自己禱告,也要迫切為你的朋友禱告。你曾經為別人這樣迫切禱告過嗎?我覺得但以理是這樣,他是為別人禱告,耶穌也要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

我們的七星中會北二區每年都會舉辦福音餐會,今年邀請洪榮宏來唱歌作見證,是九月十八日,在深坑的假日飯店。我們教會爭取到四十個名額(即二十對),如果你有還沒有信耶穌的朋友,你對他有負擔的話,你要準備四百元(兩個人的餐券),中會其實已幫我們付擔了額外的兩百元,邀請他與你一同參加。如果你想這樣做,請你現在開始為你的朋友禱告,不帶非基督徒是沒辦法參加的,因為是為他們舉辦的餐會,希望他們有機會在那裡受感動。

3.罪惡齊承擔

但以理禱告時,不是求上帝饒恕「他們」,而是把自己算在裡面,求上帝饒恕「我們」,他禱告的前後加起來共提了28次的「我們」,所以他不是指責定罪別人,用禱告來罵人,而是把自己包含在裡面。尼希米的禱告也是一樣,「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尼1:6)不要學習亞當,他一出了問題就歸咎於那個女人,把老婆稱作那個女人,「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做壞事,卻推卸責任。

4.禁食心刻苦

再來是禁食。禁食禱告其實是代表內心的迫切。以賽亞的時代就有人把它扭曲了,以為禁食禱告會比較有效,「他們說:我們禁食,你為何不看見呢?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看哪,你們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勒逼人為你們做苦工。」(賽58:3)這種行為上不改變,只有用禁食要上帝聽的禱告,上帝不會聽。到了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更厲害,他們拿禁食來向上帝展示,好像禁食是功勞功德,「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照理講是因為有迫切的需要才會禁食,代表我沒有心情吃飯,「上帝啊,你一定要解決我的問題」,那樣的禁食才是正確的觀念。

5.關心神榮耀

最後他禱告提到上帝的名聲,他說:「上帝啊,如果我們過的那麼悽慘,活的那麼難看,你的臉面也沒有光彩,所以為了你的名聲,你也應該救救我們啊!」「拯救我們的神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詩79:9)他的禱告不是只有自私的解決自己的問題,他知道基督徒活的不像樣,其實不是只有基督徒被嘲笑,連我們敬拜的上帝也會被嘲笑。摩西也是一樣,當耶和華上帝要把以色列人殺光,「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什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出32:11-12a)他在意的是上帝的名聲。有時候我們的禱告求上帝赦免,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做的不好,其實是侮辱上帝的名,我們沒有想到那個層次,只有想到求上帝赦免,只是注意到自己的好處,不被處罰就好。既然我們是上帝的子民,我們了犯罪,其實上帝也受虧損。

Ⅴ、結論:承認神公義 仰望神憐恤 關心神名譽

當我們犯罪悔改禱告時,我們要承認上帝是公義的,但也要仰望上帝。對於犯錯的人,除了公義的審判以外,上帝還有恩典和憐憫。並且記得,上帝的名譽受我們影響,盼望我的言行舉止,不使上帝的名受羞辱。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看見但以理從小就遭遇到不幸,他被抓到外國當太監,可是他堅持自己的信仰,努力的讀聖經,到年老時,他看見上帝你在聖經中有應許,會讓他們回去故鄉,他就在你面前認罪迫切的禱告。主耶穌,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神聖的旅途中,也懂得常常反省自己,當發現自己做錯時,讓我們願意在你面前坦白的承認,仰望你的憐憫。幫助我們不要企圖想要扭曲,或是想要卸責,讓我們願意誠實的面對,來祈求你饒恕的恩典。天父上帝,很多時候我們向你禱告是向你求東西,求平安、求恩典,可是但以理讓我們看見,在你的面前是向你認罪悔改,盼望能夠再回頭,不使你的名聲被羞辱。求你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星期一, 7月 19

[講道影片]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 (Daniel)

(華)


(台)

禱告系列(十四):但以理 (Daniel)

但以理書第9章1-20節

【本週講道大綱】

I.引言:投機取巧的油漆匠 (Repaint and thin no more)

II.但以理的生平(The Life of Daniel)
1.猶大貴冑年青成俘虜(但1:1, 3, 6)
2.信仰堅定立志不玷污(但1:8)
3.四朝大臣忠心的服侍(但2:46-47, 5:29, 6:25-28)
4.大蒙眷愛得將來啟示(但9:23)
5.深愛故鄉求上帝饒恕(但9:19)

III.但以理的禱告(The Prayer of Daniel)
1.用上帝的應許禱告(耶29:10; 出32:13)
2.禁食傷悲披麻蒙灰(但9:3a; 拿3:5)
3.定意向主迫切祈求(但9:3b; 何12:4)
4.慈愛公義憐憫饒恕(但9:4, 9, 14; 出34:6-7)
5.犯罪作孽行惡叛逆(但9:5; 詩106:6)
6.得罪上帝臉上蒙羞(但9:8; 拉9:6)
7.犯法偏行咒詛誓言(但9:11; 申28:45)
8.垂聽赦免睜眼眷顧(但9:17-18; 王上8:29-30)

IV.屬靈的功課(The Spiritual Lessons)
1.照神旨意求(約壹5:14; 約9:31)
2.禱告要迫切(路11:8; 太15:28)
3.罪惡齊承擔(尼1:6; 創3:12)
4.禁食心刻苦(賽58:3; 路18:12)
5.關心神榮耀(出32:11-12; 詩79:9)

V.結論
承認神公義 仰望神憐恤 關心神名譽

【默想】
1.但以理的生平留下那些榜樣?
2.但以理認罪禱告以何為中心?
3.但以理的禱告有何屬靈原則?


【金句】 -詩79:9
拯救我們的神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
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 

星期日, 10月 29

[講道集] 勇氣

寫作於2006.10.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但以理書一章121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社會青年主日,所以愛的系列暫停一次,今天我们要一起思想一個題目,就是‘勇氣’。一隻小貓要從一群獵犬的面前走過去,需要相當的勇氣,是不容易的,我們的社青在社會上,就好像一隻小貓走在一群獵狗當中一樣,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的社青,禮拜天和大家一樣一起在教會敬拜上帝,可是週間在職場上,他們要面對很多的挑戰,他們要如何保持信仰,活出一個基督徒應有的生命呢? 

今天司會幫我們讀的經文是但以理書第一章整章,但以理是當時一位有為的年青人,他遇到相當多的挑戰,但以理書共有十二章,裡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學習的功課。我把它稍微整理一下,他是在約雅敬王第三年的時候,遭遇到很悽慘的國破家亡、被擄到異邦的光景,可是因為他長的俊美,又很聰明,他和三個好朋友被異邦的國王召進宮裡,好像進入凱達格蘭大道學校就讀,接受三年訓練,在那邊學習台語,還給他們最好喝的台灣啤酒,可是他們為了信仰的理由拒絕那些,他們不吃台灣美食、不喝台灣啤酒。連姓名也被改成外國名字,不能叫原來的名字,他們原來的名字都有「耶和華是上帝」的含意在裡面,後來改名成「巴比倫王是神」的意思。  改個名字看似簡單,但猶太人的名字通常有宗教的意涵在裡面,雖然他們的名字被改了,但是他們卻立定心志,不被外國的宗教信仰來影響和玷污。可貴的是他們在面對這件事情上,有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懂得與他人商量的態度,和體諒照顧其他的人,別人也有別人的困難,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困難,也考慮到上司的立場,因為上司負責管理他們,有他的考量及困難,但以理與他的上司商量說:「給我們吃十天試試看,讓我們吃我們要吃的東西,如果之後你看不行,那我們就照你的意思做。」在這裡顯出他有替對方考慮的聰明,神也賜他聰明智慧,會看異象及解夢,所以接續的王也就繼續使用他。他成為三朝元老,活到八十歲,服事三個不同的朝代,可見但以理不只在社會上學到智慧,也活出他的信仰來,還可以體諒別人的立場,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Ⅰ、引言:福音與肥皂

今天先跟大家講一個福音與肥皂的小故事。有一個牧師一直想要傳福音,有一天他來到一個賣肥皂的小姐店裡,希望跟她傳福音,當他講完話時,這位賣肥皂的小姐看到一旁報紙上報導一大堆殺人搶劫的壞消息,就跟牧師說:「牧師啊,你們福音傳了那麼久,社會還是那麼亂,我看這個福音不用傳了吧,沒有什麼用啦。」牧師一聽講不出話來,因為社會真的很糟糕。後來肥皂店跑來了一個小孩,滿臉髒兮兮,牧師逮到機會就向那個小姐說:「小姐,你們這個肥皂店開了幾百年,可是這個小孩的臉還是那麼的髒,我看你們也不要開了,因為肥皂沒有用啦,小孩子的臉還是很髒啊。」這位小姐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回答說:「肥皂放在肥皂架上是沒有用的,肥皂要塗抹在臉上,用水洗一洗才會乾淨。」牧師說:「就是說嘛,如果你把信仰放在書架上,那也沒有用啊,對不對?因為不會改變嘛,你必須要把它放到生活裡面,你的生命才會改變呀。」。可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把基督教的信仰放到生活的行動裡面,化作你的行為,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是,什麼叫作勇氣。就像但以理和我們的社青一樣,要把信仰應用在職場上,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不是嗎?但以理在第一章裡,有哪些勇氣和榜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呢?

Ⅱ、歷史背景

1、 尼布甲尼撒:約雅敬三年或十二年 (597BC)

但以理書所記載的歷史背景上是有一些疑問,一直有人認為它不能放入正典當作聖經,到底這卷書是屬於先知文學(Ketuvim)還是智慧文學(Nebiim),學者們的意見也各不相同,如果仔細研究聖經的話,從過去到今天,但以理書一直是個爭議的問題,因為它的歷史記載和實際上的歷史記載有一些出入,神學家一直想要解決這些疑點,其中大概有三處需要跟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個問題是,它的背景是巴比倫帝國(Babylonian Kingdom),它在全世界留下了一個空中花園,就是世界七大奇觀的那個國家――伊拉克(Iraq),這個國家在但以理書中提到的三位國王都有疑點。第一位國王是會作夢的國王,他叫作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他是新巴比倫帝國把耶路撒冷城攻破滅亡的國王,他在位的時間是605-562BC,我們再仔細看經文,他是在約雅敬王第三年的時候攻進耶城,然後把一些人抓走,「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但1:1)可是歷代志下寫的卻不是這樣,歷代志下寫的是約雅敬王作王十一年,在第十二年的時候,巴比倫王攻進耶城,把他抓走,也把很多人一同擄到巴比倫去,「約雅敬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他,用銅鍊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代下36:5~6)那麼到底尼布甲尼撒是第三年的時候攻破呢?還是第十二年的時候攻破?這之間有九年的差距,這在學者們就有一些爭議,有一些聰明的學者就說:其實他是攻破城兩次(實際上是三次),第一次是約雅敬王三年的時候攻破,在尼布甲尼撒王和埃及打仗的回程中,因為約雅敬王服事他三年後起意背叛,於是他就把耶路撒冷城攻下,抓走一些人,只是留下了王,可是後來過了九年,約雅敬國王又不乖,第二次再攻城就連他也抓去了,這是為何會差距九年的一種解釋。如果是第十二年的時候(在歷史有記載),那是597BC;如果是第三年的話(在歷史沒有記載),就變成是606BC,到現在這個問題還在討論當中。

2、 伯沙撒:拿伯尼督是巴比倫末代皇帝

第二個問題的爭議比較大,就是這個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過,可是聖經卻記載了伯沙撒王。在但以理書第五章1節:「伯沙撒王為他的一千大臣設擺盛筵,與這一千人對面飲酒。」聖經中說,伯沙撒王把尼布甲尼撒從聖殿庫房中所拿去的聖器 (就是聖殿的金杯器皿),拿來請客喝酒,這個是大不敬啊,結果他們在飲酒作樂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隻手,寫了幾個怪字在牆壁上,把這個王嚇壞了,「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Mene, Mene, Tekel, upharsin)。」意思就是說:日子算好了,日子算好了,你被秤起來不夠重,你的國分裂變成兩半。這麼幾個字,沒有人能夠解釋,只有但以理能解釋,但以理說:「上帝跟你說,你在上帝面前的所作所為讓上帝很不高興,所以你的日子已經被算好了,來日不多;你所作所為放在我的天平上,根本沒有重量,浮起來不及格,你的國家會變成兩半。」當天晚上他就被殺掉,「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但5:30)他的國家就被波斯王給毀掉,「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31節)巴比倫王朝就在一個晚上毀於一旦。可是問題在這邊,這個伯沙撒王只有在但以理書有被記載,其它的地方都找不到,所有中東歷史考古的記載中,巴比倫的末代皇帝都不叫作伯沙撒王,都是叫作Nabonidus拿伯尼督王(556-539BC),這個Nabonidus是有一些記載,那這怎麼辦呢?Nabonidus跟伯沙撒王有什麼關係呢?很多不相信聖經的人就說:「歷史記載是Nabonidus,聖經講伯沙撒王是錯的,所以不要相信。」這個問題一直到最近,有一些考古學家在巴比倫的遺跡中挖掘到一個記錄,就是Nabonidus向他的神為他兒子禱告的紀錄,內容是說他在位三年以後(556-553BC),因為對宗教的狂熱,,於是跑到別的城市去考古、研究他們月神(Sin)的來源,因此他就把國位交給他的兒子叫作Belshazzar(伯沙撒王553-539BC),等於是兩位國王,一位是去旅行,讓副總統代位,後來他知道波斯王要來攻城的時候,這個爸爸趕快跑回來要救他兒子的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一個晚上就被攻打下來。所以最後的國王依照登記是他的名字,可是真的在那天被殺的是他的長子Belshazzar(伯沙撒王)。後來這個王的結局怎麼樣,歷史沒有交代清楚。所以這樣就可以解釋,亡國的時候,Nabonidus是正式的王,Belshazzar則是在位的王。

3、 大利烏:波斯王古列

第三個問題是,把巴比倫滅亡的是誰?因為所有的歷史都說,把巴比倫滅亡的叫作古列王,但是在但以理書記載的卻是大利烏王,「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大利烏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但5:31~6:1)可是這個王是後來幾代才作波斯王的;大利烏王是有這個人,可是記載的年代不對,那時他還沒有做王,那時候的王是波斯王古列(Cyrus the Great),那這要怎麼回答呢?到底是古列王還是大利烏王呢?古列做王記載的是559-529BC,他是在539BC的時候滅亡巴比倫,而他的將軍叫作古巴錄(Gubaru),在539BC年的時候帶兵攻入巴比倫城,把它滅亡。一種解釋是說,這個古列王很感謝這個將軍幫他把巴比倫攻下,所以就封這個將軍作巴比倫附近的一個小王,所以這個王的名字就把它叫作大利烏(Darius the Mede),這是一個解釋。另一個解釋,有的人說大利烏王其實就是古列王,只是名字用的不一樣。這個古巴錄是大烏利王的解釋,在聖經裡得到一點點的支持,在但以理書第六章28節說:「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所以在這裡有兩個王同時在位,如果這個大利烏王就是古巴錄,那這樣的話,這個問題也可以有一點點的答案。

Ⅲ、但以理的危機

1、 流落異鄉 Emigration

今天我們的重點是要講,但以理面對時代危機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他遇到哪些危機呢?根據第一章所講的,他遇到很多的危機,第一個危機就是國破家亡、流落異鄉,「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但1:3),我想這是我們社青兄姊遇到的第一個危機,就是說,以前如果是住在家裡,有爸爸媽媽管著,要做什麼壞事也不太容易,現在就算大學時代仍住家裡的話,一般到了社青以後,大部分會離開家裡,你知道一離開家裡就是一個危機,因為你自己要做很多的決定,外面有很多不同的信仰、不同理念的人要跟你互動。可是流落異鄉,從聖經來看,其實是危機也是轉機;當神要亞伯蘭進到一個新的信仰,「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12:1)所以如果你本來的信仰並不是跟上帝有關,比如說你家裡是拜拜的,今天你在社青,你有機會離開家裡,其實這是一個機會,你可以考慮要不要來了解基督教、接受基督教,所以離開家裡對你來說不一定是不好,它是一個改變的機會。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以後,神就警告他們,雖然我在埃及給你們這麼多恩典,但是你到了迦南地不要忘記,要小心,否則你會被當地的宗教同化,「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申4:9)很遺憾的,以色列人真的是這樣,他們到迦南地以後就忘掉了,而且沒有教導他們的子孫。所以信仰本身,在生活處境改變的時候,是一個改變的機會,如果你是改變成為知道來認識神,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本來是基督徒,因為離開家裡信仰的環境,來到一個新的地方,結果你把信仰忘掉了,那就是一個危機。

2、 恐怖威權 Authoritarian

第二個危機呢,就是與擄他的國王相處,他不友善,是很恐怖的,他是以自己的意志為絕對的意志,就像老闆要你去送紅包,不送的話,就炒你魷魚,絕對的生殺大權是握在他的手裡,「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但1:10)國王請他們吃東西,訓練他們的目的,是要他們在宮裡好好的服事、要言聽計從。某一天有人提議把王的神明造成一座金像,所有的人都要拜它,「此各方、各國、各族的人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但3:7)可是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卻不拜,不拜的結果,王就把他們丟到火爐裡面,還好有一位叫作神子的,進來保護他們沒有被燒死,可見但以理是提著腦袋瓜在侍奉,因為國王隨時可以把他殺死,這也是但以理的朋友们所遇到的,那時但以理並沒有在其中,他的三個朋友被丟到火爐裡面,後來但以理是被丟到獅子穴裡。他們的信仰要堅持,都遇到面臨生死的危險,有時候在危險當中,信仰反而站得住。以色列人在埃及也是一樣,遇到法老王欺壓他們的時候(這裡是一個機會),他們向神哀哭,神也聽見了,「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出3:9)神就救他們,就好像神派人子來救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一樣。所以即使在這樣的危機下,體會你的信仰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你在那樣的困難下,你願意向神哀哭嗎?願意跟神說:「神啊,我怎麼辦?這個工作我需要,可是我的老闆要我做我覺得不該做的事情…」,這反而是你跟神接觸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也說不定。

3、 文化染缸 Enculturation

最後一個危機就是文化染缸的危機,因為你正生活在他們當中,比如說禮拜五要去唱卡拉OK一類的事情,這些東西會慢慢的影響你。學習不是基督教的東西好嗎?這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很好,因為那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7:22)摩西學他們,可是摩西的信仰沒有被同化,這是一個很矛盾的東西,在羅馬書第十二章2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所以在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和要學習這個世界的兩者之間,我們每天都要作決定。我們在社會裡面,有一些東西必須是要從社會學習的,教會不能教你所有的東西,比如說你上班需要會用電腦,教會並沒有教你電腦,這並不是說社會的東西我們都不能學,基督徒只能唸聖經,有些人信到這種程度,我覺得這樣也不對,但是社會裡面有很多東西會影響你的信仰,且和你的信仰產生衝突,你怎麼去區分,哪一些你能學,哪一些你必須要排斥不能學,這是我們都要面臨的問題。

Ⅳ、但以理的勇氣

1、 立志不玷污 (Dare to differ)

但以理在這樣的危機中有他的勇氣,第一個勇氣是他敢立志,「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1:8)被抓去的那些人,國王拿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那些是拜過偶像的食物),你說拜過的東西你不能吃,問題是每個人都吃,你要跟大家一起吃?還是不吃?你敢跟人家不一樣嗎?這是很大的挑戰,可是但以理敢說:「我可以不吃嗎?我能夠跟他們不一樣嗎?」這是不容易的,這個我把它稱作Dare to differ,就是敢跟別人不同。一般來講我們都不敢這樣,因為跟人家不同會很麻煩、會被排擠、會有很多的不方便,不要說是社青,我們也有同工在社區作主任委員,到了中元節的時候,社區要不要拜拜?你要怎麼處理?用社區的錢買普渡的東西來拜拜,你覺得要跟人家和睦事情比較好辦,你可以說:「沒差,反正是公家的錢。」還是你堅持信仰說:「是不是要拜的人自己出錢,不要用公家的錢」呢?或是你會怎麼處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要怎麼面對呢?但以理他敢立志作正確的的決定。當你覺得這是你必須要堅持的時候,可能要付上代價,如果你敢堅持,這樣的話你才有機會站出來。聖經在雅各書第一章27節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會看顧需要看顧的人,而且會保守自己不被一般人的作法所同化。

2、 信心的嘗試 (Dare to try)

再來一個是他敢去試試看。一個從來沒有吃過冰淇淋的人,當他要吃第一口時,他會考慮要不要吃,因為這個東西是什麼滋味他完全不知道,第一口是需要勇氣的,把它嚐下去才會知道:「唉呀,好香甜好冰涼。」什麼都沒有試過的你敢嘗試嗎?但以理敢。他敢對管理他們的太監長委辦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但1:12),信仰常常是從嘗試開始的,我們當中有很多人說:「我還沒有信教、還沒有受洗,我怎麼知道信了上帝以後,真的會像你所說的那麼好?」我怎麼作決定?這就需要勇氣Dare to try,至少給自己機會試試看,「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34:8)試了如果好,那當然就得到了,這就是嘗試的勇氣,但以理有敢嘗試跟國王的管家太監長爭取的勇氣。

3、 好友的支持 (Dare to be weak)

最後一個勇氣是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找朋友们幫他禱告,在第二章的時候,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個無法解釋的夢(因為把夢忘了),王的參謀若沒有人能解答,結局是全部要被砍頭,當但以理要去解夢的時候,他也會害怕,怕自己解不出夢來,就向他的朋友们說:「你們幫我禱告,明天我要去跟國王解夢,萬一解不對的話,恐怕我的頭就不見了。」「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要他們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滅亡。」(但2:17~18)所以他雖然很聰明、有勇氣,但是有時候也必須承認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當一個人很有勇氣的時候,第三個勇氣是要能承認自己的不行Dare to be weak,當我軟弱的時候,我需要人家拉我一把。我們的社青兄姊也是一樣,希望我們的社青兄姊在教會裡面,能找到幾個信仰上的好朋友,有時候你自己遇到了困難,你就可以請弟兄姊妹们幫你禱告,陪你一起或是拉你一把,讓你能夠度過難關,箴言第二十七章17節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

Ⅴ、但以理的榜樣

1、 挫敗中堅定對神的信賴

但以理除了勇氣以外,也留下三個好榜樣給我們。第一,當時但以理是處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如果你的信仰讓你遭遇到這樣悽慘的時候,你還能堅持你的信仰嗎?還是你會說:「算了,算了,信上帝也沒有保護我啊。」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你到教會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幸福,熱心愛主這沒有什麼好希罕的;如果你熱心愛主、熱心事奉,結果卻什麼都不順利,你的事業被炒魷魚,得了癌症,太太也離開了,在那個時候你的信仰對你來說是怎麼樣?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信仰還是你的信仰嗎?但以理在那個時候還堅持他的信仰,這點很不容易,在那種很可憐的情況下,他還覺得他的信仰沒有錯,只是遇到艱難而已。詩篇四十二篇10節說:「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如果你的神還在,你今天為什麼這麼倒楣?聖經說,我還是要仰望祂,「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11節)在挫敗中信仰還是可以堅持,這是但以理讓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榜樣。

2、 小事上活出對神的忠誠

第二個讓我們看到的榜樣,但以理所堅持的,其實是很小的事情,就是吃什麼喝什麼,在很小的事情上,若能堅持你的信仰,你就能在大事情上為神作見證。有一張圖,圖中有一隻狗,牠有耐力,可以忍受主人把食物放在牠的鼻子上卻不把它吃掉,這個不容易,很小的事情你可以堅持的話,那你就有所為,「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16:10)

3、 互動時考慮對方的立場

第三個榜樣,就像是開車的人,會考量不會看紅綠燈的鴨子也有路權,所以他們必須要停下車來等待,等待鴨子群過完馬路,因為路是大家走的。我們在社會上也是一樣,在我們上班做事的時候,做事情有作事情的原則,一件事情的決定不是只有影響你,還有影響你的上司、影響你的同事,在大家都是相關連的情況下,你會考量到別人的立場嗎?那是一個很纖細的考量,有的人只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們不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然而但以理會考慮、會商量,但以理說:「你給我十天試試看,如果不行的話,就照你的意思做。」所以他真的是有去考量對方的立場和困難,這是一個相當體貼別人的作法,不是只堅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自己的信仰,然後都不管別人怎麼樣,他還會顧慮到別人。有很多年輕的基督徒,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不知道這樣的堅持也可能對跟他沒有相同信仰的同事帶來負面影響,這時候就需要格外的智慧,知道怎麼做才是好的處理方式。你是願意付代價沒錯,可是不應該傷害別人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一個高難度的決定,「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因為社會上很複雜,在複雜的互動當中,如何堅持自己的信仰,如何考量到別人的立場,這兩者要如何取得平衡也是一項智慧。

Ⅵ、結論:大蒙眷愛的但以理,從主獲得平安勇氣。

但以理最後還是被人家丟到獅子坑裡,在那樣的環境下面,他遇到各樣的危機、各樣的問題,可是在但以理書第十章19節說:「大蒙眷愛的人哪,不要懼怕,願你平安!你總要堅強。祂一向我說話,我便覺得有力量…」,但以理跟神之間的關係親密到這樣的程度,所以在那麼大的困難裡面,他得到平安、勇氣和力量。有時候面對的是信仰上的問題,有時候是道德上的問題,有時候是人情上的問題,和那些要把他們吞吃的危機,這些都是我們及社青兄姊们所要面對的。但願我們每一個人特別為社青兄姊们禱告,讓他們在職場上每個人都能成為但以理,英文叫作Dare to be a Daniel(敢做一個但以理)。求上帝幫助我們,不是只有社青,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勇氣能將信仰帶入生活中,能夠為主作見證。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謝謝主讓很多年輕的社會青年在我們教會裡,在這裡大家一起聚集、一起崇拜、一起服事,一起交往,可是他們在禮拜天以外、在團契以外的社會生活、職場上,卻面臨種種的危機、種種的挑戰,就像古代的但以理一樣,求上帝幫助他們,在職場上敢做一個但以理,也幫助我们每一個人,學習但以理的榜樣將信仰帶入生活中,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