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4

[講道集] 教會系列(二)成長 Growth

教會系列(二)成長 Growth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三章5~9節
時間:二00九年一月十一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 教會系列(二)-成長(Growth) (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上一次我們證道的主題是盼望,是我們在艱困中、是在無可指望不孕中,上帝帶給我們盼望;這次要學習教會的成長。教會是一個生命,生命體應該是會成長的。

Ⅰ、引言:馬蓋文的教會成長論
(Church Growth Theory of Donald McGarvran)
這個成長的觀念是美國福樂神學院的教授Donald McGarvran(1897-1990)提出來的,他在1905年代開始注意這個問題。1985年我到美國讀福樂神學院時,他是在那裡擔任老師,當時每一間教會都在談論有關這方面的事。他是印度的宣道師的兒子,他自己長大後,1930年代又回到印度當宣道師,但是他在那邊一段長時間之後發現,教會怎麼都不會成長,大部分的教會都是奄奄一息,或是長不大,他就覺得很奇怪,那時有一些教會增長得很快,引起他研究的興趣。其中有一個宣道師研究People mass movement(群眾運動),受這位宣道師影響,他開始去了解,為什麼有的教會會成長,有的教會不會成長,到底問題出在哪呢?之後他把研究的結果,在1955年寫成了一本書,書名是The Bridges of God(上帝的橋樑),這座橋要是蓋得好,應該可以把人帶到上帝面前,雖然書不大本,但是對於教會增長與否的研究有所助益。他以當時所用的社會科學比較的方式,到處去訪問、了解、比較、分析,雖然當時的方法,只能算是初步的科學研究,至少他期望是從聖經以及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教會不會成長,教會要如何才能成長。

從1950到1990年代,很多牧師都受他影響,並照他研究的方式去做,結果教會真的增長起來,不止增長,而且還變成超大型的教會(Megachurch)。上禮拜我曾介紹美國最大的教會Lakewood Church(2008年又增長為47000人)都是受他的影響。他提出一些教會成長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他透過研究一些成長的教會的成果。第二大教會是在伊利諾州芝加哥的Willow Creek(柳樹溪教會23500人),第三大是休士頓的2nd Baptist(第二浸信會教會23200人),第四大是加州的Saddleback(馬鞍峰教會22000人)。後來有人開始質疑,這樣的超大型教會好嗎?因為有些周邊教會,因著人們被吸引到超大型教會,就因此垮掉了。

後來有一位很年輕的德國的學者Christian Schwarz(1957-)就提出另外一個觀念,他在研究教會的成長中發現,教會只有追求人數的增加來當作成長的指標是有問題的,教會不應該只有人數的成長,事實上一個健康的生命一定會長大,你不必勉強他成長,他自己就會成長,孩子沒有疾病就會長大,你要注意的是他有沒有生病,而非一天到晚在看他有沒有長大,這樣會出問題。所以他強調的重點是教會健康與否,人數多不代表就是健康,就像巨人症是一種疾病,他開始改變一些觀念。現在全世界的教會,已不再講教會增長,包括長老會。教會目標是建造健康的教會,所謂健康是各方面都平衡的成長,這個觀念是從教會成長來的,因為發現一直強調人數多、奉獻多不一定健康,就像我們知道人身體的細胞成長最快速的是癌細胞一樣,單單教會大不代表是正確的,所以他在1996年寫了一本書叫作Natural Church Development(NCD),現在變成一個運動,全世界的教會都在談論,教會能夠成長是因為健康,不會成長是因為生病。以後我會陸續講什麼叫作健康的教會,什麼叫作生病的教會,大家一起來學習。

Ⅱ、不成長的原因―撒種的比喻
耶穌基督說教會要成長,但是教會都沒成長,他就講了一個比喻,教會像是「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8:5-15)
1.人踏鳥啄
所以照耶穌的分析,不成長是有原因的。第一種是落在路旁被人踐踏或被飛鳥吃盡的。這次在準備時,我想到,什麼是被人踐踏?有誰會踩踏那條路?就是撒種的人。那條路一般人不會走,只有撒種的人會走,只有撒種的人會把那條路走成堅硬的路。這就讓我有很深的感觸,讓教會不會成長的,就是那些一邊在撒種傳福音,一邊腳在踩踏的人,雖然種子撒了,但是無法留在土裡,因為地被踩踏成硬土,不是嗎?我們嘴巴告訴人家要來教會,但是我們所作所為,讓人家不敢來教會,「教會沒有比人家好,甚至還害人,出各式各樣的事情,我怎麼敢去呢?我沒信教都比你們還好。」這條路是被撒種的人踩踏的,那不是很諷刺嗎?把路踩踏讓種子無法入土,當然種子也就無從生長,所以我們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踩踏的人。一般在撒種時要把土鋤鬆,種子才能入土,也不會被飛鳥啄吃,種子就有機會生根發芽,所以有時候不能說是魔鬼的作為,可能是我們自己把路踩硬的,所以你怎麼撒神的道,也不會入人的心,種子也就無從生長了,或是人把它踩踏,讓魔鬼有機會擄去他的心。

2.磐石日曬
第二種是落在石頭地的,他是聽了道,也生了根,但是因為遇到日曬,根扎的不深,遇到艱難忍受不住就枯乾了,因為地上有石頭的磨難。上禮拜講我完道之後,有一些回應,有人問:「Joel Osteen牧師教導人要帶有盼望,相信明天會更好,這有什麼問題,為什麼牧師說他是亨通福音?」我想,我可能需要花一兩次的時間詳細來談「亨通福音」是什麼,只大略提到,可能有些人會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點今天可以講一下。「亨通福音」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辦法讓聽到福音的人了解整全的福音,福音不是只帶來平安和發達。信耶穌以後一切順利平安,美滿富足,那是亨通福音所強調的。亨通福音說的沒有錯,但是不完整,因為信耶穌也會遇到苦難和試煉,但由於很少談這方面,所以大家信了以後就期待平安祝福都會臨到,一旦遇到試煉苦難時就會灰心失望了。所以亨通福音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撒種、不在於沒有鋤土,而是在於沒有說天上有日曬,地上有石頭和荊棘。正確的教導應該告訴你要有預備心遇到這些情況,不然遇到日曬石擋時,可能就會離開信仰。

3.荊棘壓擠
第三種是在荊棘裡的。他有成長,長的也不錯,也有預備心可能會遇到艱難,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現實生活的問題,會讓信仰生命無法長得很好,錢太多太少都是問題,太少生活有困難,太多不曉得要如何處理,所以窮的只剩下錢也是問題,窮的找不到錢也是問題。我們的信仰和金錢一定有關,耶穌特別拿錢來比喻教會不會成長,因為弟兄姊妹在金錢上面不知道如何處理,聖經說:「……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太6:24),當金錢成為你主要的考量時,你的信仰就會發生問題,不論多少都是問題,你要學會如何賺錢、花錢,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樣的功課我們要是學不好,我們的信仰無法結實。你可以作基督徒,你不會枯乾,苦難你也可以接受,但是你無法活出豐盛的生命,這是經文中提到的第三種困難。
第四種是在好土裡的,如果你讓種子有好的環境成長,時間一到,他就會發芽、生長、開花、結實。這樣的話,我們如何使得種子長至收成呢?

Ⅲ、我們的使命
首先,我們要撒種前一定要鋤土,已經被踩踏的硬土要使它鬆軟,若是有石頭就要撿起來,這樣所撒的種子就能夠成長。第二,當你把土地預備好以後就要撒種,這樣將來才可以有收穫。第三,撒種之後要澆水。第四,澆水後才發現,不是只有種子會長大,旁邊的雜草植物也會跟著長起來,所以你就要注意那些會妨礙種子生長的雜草植物,將它們清除,清理時不小心也會造成受傷,有它的難度。第五,就是什麼都不能做,因為長大需要時間,只能忍耐等候他長大,什麼都不做也是一門功課。你帶領一個人信主,對方可能很久都沒有進步,你該做的都做了,能做的只有等待,因為他有他的時間,不能揠苗助長。第六,之後它漸漸長大至成熟,你要懂得看時間,才知道何時適合收割,最後才能有好的收穫。這個過程有六個動作要做,這樣我們所撒的種子才會長大,教會才會成長。
1.鬆土去石:福音預工
鬆土去石,我們稱作福音預工,因為你還沒有撒種,上帝的道還沒有講以前,你要先處理對方對基督教負面的印象,我們本身要先有好的見證,這樣將來所撒的種子,對方才有可能接受,所以要先有預備的時間,「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

2.殷勤撒種:散播福音
然後就要把福音傳出去,讓他們決定要不要聽這個福音,「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可16:15)

3.細心澆灌:養育栽培
他們若是聽了以後,你就要慢慢地、忍耐的栽培他,「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7)如同母親幫嬰孩換尿布、餵奶,慢慢地栽培、養育他。

4.除刺去棘:提醒勸戒
當他遇到一些個人的疑惑、挑戰、苦難等問題時,你要處理他的問題,我們的信仰一定與我們的生活有關,所以當信仰與生活有出入時,你就要教導、勉勵、協助他,當他所表現的行為有很大落差時,你也要懂得提醒、勸誡他。所以保羅在以弗所教會,用三年的時間流眼淚、勸誡、教導他們,「所以你們應當儆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徒20:31)使那些妨礙種子成長的雜草、植物、石塊漸漸的予以清理乾淨。

5.忍耐等候:上帝時間
再來就是要等候時間讓他成長,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等待,也是一門困難的功夫。

6.歡呼收割:結果榮神
等到上帝給他的時間到了,他就會開始結果子,所結出的果子就會讓上帝得到榮耀,結實纍纍,帶很多人信主。「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你撒的是稻種,收的就是稻子,稻子就又成為將來的稻種,這就成為循環;基督徒就會帶出更多的基督徒,因為他已經受到好的栽培,也成熟長大,教會就能真正的成長。

Ⅳ、初代教會的成長
接下來我們來看所謂的成長到底是什麼。初代教會的成長,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二章:「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2, 46-47)從經文中我們看到人數的增加,然而他們的成長不只是人數的增多如此而已,他們還有其他方面的成長,至少有四種成長,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1.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Grow Down
第一種成長就是他們對信仰的內涵很在意,他們對使徒的教訓很注意聽,不只是聽,還留意該如何去遵行,我把它叫作Grow Down(往下扎根)。信仰的實質定根在他們心裡面,「……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猶1:20)。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Grow In
第二種成長是他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有所成長,在家裡彼此互相聯絡感情,這是Grow In(往內的凝聚),是彼此相愛的成長,「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

3.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Grow Up
第三,他們在敬拜上面有成長,對上帝的敬拜和讚美越來越好,大家享受一起同在的敬拜,這是Grow Up(往上讚美)。「我要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你的慈愛和誠實稱讚你的名;因你使你的話顯為大,過於你所應許的(或譯:超乎你的名聲)。」(詩138:2)

4.眾民喜愛得救日增 Grow Out
最後,當前面三種都有所成長時,眾人就願意到教會來,人數就越發增添,這是Grow Out(往外拓展)。我想那時的教會,若依Donald McGarvran所說教會的成長理論,是不容易統計和計算的。就像讀經的成果、彼此相愛的程度和敬拜的領受都是有關質的問題,只有禮拜的人數可以統計,所以我們知道初代教會的成長,不是只有量的成長,他們還有質的成長,就是健康的成長,不是只有重視強調一部份而已,「……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18)

Ⅴ、哥林多教會的成長
最後,我們來看一段經文,教會要成長,須要有上帝的僕人努力的栽培信徒,讓大家在各方面都能夠進步。哥林多教會雖有成長,但是一成長就出了問題,開始彼此爭論功勞歸誰,所以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林前3:5-9)栽種的和澆灌的目的都是一樣,都是希望大家成長,不是希望大家吵架,所以誰努力誰沒努力上帝都知道,將來上帝會照我們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來個別賞賜,這點是有分別,目標是沒有分別。

1.上帝是田園之主
教會一旦成長,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那間教會會增長,就是因為裡面的某某牧師很會關懷、很會講道、很會教導主日學……」,這就變成是偶像崇拜,這也是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教會需要有很多的功能,不是只有講道、關懷或基督徒教育,而是必須要各方面,都有人願意努力投入時,這個教會才會慢慢地成長。不然一旦教會真的開始增長時,就會歸功于牧師,這就是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把服侍奉獻的人高舉。然而不是這樣,保羅說,這些人是上帝給他恩賜,他如果盡忠的做,就是他們應該做的,然而使教會成長的不是這些人,你撒的種若死了,你怎麼撒也不會發芽,你怎麼努力澆水也不會長大。信徒的生命不是服侍的人做的,生命會成長是上帝的作為與恩典,我們能做的只是幫助信徒的成長,所有的成長主要是來自於上帝。但是上帝樂意使用保羅、亞波羅來幫助種子成長,整個教會的成長,不管牧師有再多的才幹,都不是教會成長的主要原因,而是上帝的恩典,上帝給他們才幹、機會,讓他們可以合作,讓所傳的道可以進到人心裡面,可以長出一個好的見證。所以整個來講,上帝才是主人,所有的教會都屬於上帝,上帝才是莊稼的主、是田園之主,不是牧師、長老、執事。「……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路10:2)

2.上帝使生命成長
上帝也使教會成長,靠人沒有辦法。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15:5)只有上帝能使人的生命成長,如果沒有主,我們誰也沒辦法結出果子。

3.上帝揀選人同工
上帝其實不需要我們就可以讓教會成長,但上帝卻樂意揀選一些不完全的人與他同工,這是上帝奇妙的計畫。「打發我們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的(有古卷作:與神同工的)提摩太前去,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帖前3:2)

4.各人恩賜不相同
為了能夠做工,上帝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所以保羅說:「我願意眾人像我一樣;只是各人領受神的恩賜,一個是這樣,一個是那樣。」(林前7:7)大家用不同的恩賜來服侍,使教會成長,你只要按照你所得的恩賜來服侍就好了。

5.同工同心同目標
大家的恩賜不同,負責的工作也不相同,可是目標都一樣是為了讓教會能夠健康的成長,「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

6.各人工夫得獎賞
但大家在同工時,每個人的付出不同,有的比較努力,有的比較隨便,上帝都知道,上帝會照個人所擺上的付出來賞賜個人,「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4)

Ⅵ、結論:這人撒種那人收割-撒種收割一同歡樂
在撒種的比喻當中,有一個功課我們必須要學習,如果上帝派你去撒種,卻派別人去收割,或派你去除草、澆水,但不給你機會去收割,你會覺得如何?你會不會覺得「怎麼這樣?我一直撒,別人一直收。」有人撒種、有人收割,真的是這樣。我剛去美國芝加哥的時候,就有一對夫婦從底特律遷居到我們那裡,他們一到教會就說要受洗,原來他們是在底特律上查經班,已經有人陪伴他們兩年之久。我並不認識他們,就問他們為什麼要受洗。他們說:「我們已經準備要信耶穌了,可是因新找到的工作在芝加哥,他們就幫忙我們找到你們教會。」我什麼都沒有做,而且他們受洗以後在教會很認真的服侍,這就是上帝讓我收割。可是不要自以為是,認為是我的緣故,他們才來受洗。其實背後是,有人兩年在那裡為他們流淚撒種、播種澆水,我今天才可以有收成的快樂,可是上帝就是這樣安排。在和平也有一次我們受洗的聖禮典,有一對靈糧堂的老夫婦來觀禮,那是他們在靈糧堂帶領很久的慕道友,因著某些原因轉到和平禮拜,之後就決定要受洗。靈糧堂的兄姐高高興興的陪他們一起來,還送禮物來祝賀他們,沒有因為陪伴他們四五年而要他一定要在靈糧堂受洗。這是具有國度的觀念,教會都是上帝的,上帝若有機會讓你撒種,你就好好撒種;有機會澆水,你就好好澆水。收割當然會很高興,可是收割時,應該是澆水的、除草的、撿石頭的一起快樂才是,不要認為是自己的羊群被搶去,我們如果學習耶穌所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撒種的和收割的是一同快樂的。「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約4:36-37)重要的是,我們若把土地準備好、把石頭撿走、把雜草拔掉,上帝會用他的方法和時間讓種子長起來。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你為我們誕生在世上,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你把這樣的使命交託給那十一個使徒,就是希望把這樣的愛傳到普天下去,我們今天才有和平教會。台北市政府已批准通過我們的建造執照,我們人數多到坐不下,我們需要拆掉蓋一間比較大的禮拜堂。主啊,今天讓我們再一次反省,我們是不是只在意人多,卻忽略我們在這裡禮拜的弟兄姊妹,他們對聖經真理的認識有沒有成長,我們教會弟兄姊妹的相愛有沒有成長,我們對社區的關懷有沒有成長,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教會成為一個健康成長的教會。主,有時候我們反省自己,你一直要我們傳福音給朋友,好讓他們可以得到耶穌基督的愛,可是我們一面講,一面把腳將人的心越踏越硬,讓別人無法接受,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也願意做鬆土的工作,讓我們嘴巴所說的、手腳所做的是一致的,是可以讓你得榮耀,讓人羨慕到你的國度裡面,來接受你愛的恩典。或許我們是負責拔草的,或許我們是澆水的,不管是什麼,你給我們什麼恩賜、給我們什麼機會,我們大家就一起配搭、一起努力,但願有一天當收割的時候,我們不管是撒種的、澆水的、拔草的、等候的,我們都會和收割的一起來歡呼,感謝主的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金牛犢 (Golden Calf)

金牛犢 (Golden Calf)
蔡茂堂 牧師

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之下,蒙耶和華拯救脫離法老王的奴役,浩浩蕩蕩地走出埃及。聖經記載,他們除了攜家帶眷、扶老攜幼,還趕牛驅羊、連鍋帶杓的,另外還從以前壓榨欺負他們四百三十年的埃及鄰居,搜括了許多金器、銀器,和衣裳 (出12:35)。

摩西被耶和華呼召,登上西乃山頂,領受耶和華所親手刻寫十誡 (Decalogue) 的兩塊石版,以及如何建造讓耶和華能夠與以色列人相會的會幕 (Tabernacle) 藍圖 (出24:12-31:18)。在山下的以色列人,枯等摩西四十天之後,由於沒看到摩西下山,開始產生焦慮不安。他們便強迫亞倫為他們鑄造一個神像,來取代摩西,帶領他們走過曠野沙漠之地。亞倫要他們將家人身上的金耳環拿來給他,他們很快就收集到足夠的金耳環,讓亞倫鑄成一隻金牛犢 (Golden Calf)。一大清早他們便簇擁到這隻金牛犢神像之前,膜拜獻祭,接著展開歌舞慶宴 (出32:6)。

猶太拉比一致認為,除了創世記亞當與夏娃伸手摘食耶和華所禁止他們染指吞食的分別善惡果之外,這是猶太民族集體冒犯耶和華最嚴重的罪孽。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個罪的重點在於使用埃及或是迦南等外邦人所拜的牛犢做為神像。另外一些聖經學者則主張這個罪的重點在於使用黃金做為神像的材料。

埃及人所拜的牛神稱為阿必斯 (Apis)。他是由天上降下之一道光芒成孕。他的行徑具有預言的能力。他的氣息能使疾病痊癒。他的出現會給周遭的人們帶來生生不息的精力。迦南人所拜的男性神明巴力 (Baal) 的神像是公牛神 (Bull),女性神明亞斯他特 (Astarte) 的神像則是牝牛神 (Cow)。這些牛的神像代表迦南神明的力量、堅忍、精力、以及給人類帶來福祉。

黃金則是古今中外幾乎所有民族都渴望且膜拜的對象。古希臘的神話米達斯的碰觸 (Midas Touch),描述人類對黃金既愛慕又害怕的矛盾關係。米達斯照顧酒醉迷路的西勒奴 (Silenus),因此,迪歐耐斯 (Dionysus) 答應要成全他的一個願望。米達斯要求他可以點物成金。當他回到他的花園裡,將手指碰一根樹枝或是一塊石頭,樹枝與石頭立刻變成黃金。米達斯感到非常高興,立刻叫僕人擺設宴席慶祝。可是,好景不常,米達斯一拿食物,那個食物立刻變成無法下嚥的金塊。米達斯拿一杯水,那杯水馬上變成一杯黃金液體而不能入口。更可怕的是他的女兒跑出來要他抱抱,但是他的手一碰到他女兒的身體,女兒頓時成為黃金雕像。米達斯害怕的向迪歐耐斯禱告,請他收回這個禮物。迪歐耐斯答應他的禱告,要他到帕克多祿 (Pactolus) 河中洗手,就可以脫離這個魔咒。米達斯從此搬到鄉下過田園生活,遠離黃金榮華世界。

在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事件之後,耶和華指示摩西,在建造會幕的至聖所時,需要用黃金來包裹至聖所的約櫃並且用整塊黃金打出約櫃上方的施恩座,聖所裡面的金燈臺也是用整塊黃金打成的,陳設餅桌與金香爐則都用黃金包裹。聖所與至聖所的牆板也是用黃金包裹 (出36-37)。

由此,我們知道,黃金是上帝所創造的寶貴禮物,可以用來敬拜侍奉上帝。但是,我們如果把上帝所賞賜給我們這個極寶貴的禮物,視為比上帝還重要來膜拜,黃金就會變成為金牛犢的偶像。黃金也常常被拿來當作財富的象徵。財富也是上帝給人類的賞賜。但是,我們如果貪戀錢財,把上帝所賞賜給我們所有的其他恩典都想要轉成黃金,我們便會陷入米達斯的魔咒當中。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六章10節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願我們都學會用感恩的心來領受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錢財,也學會用愛心將錢財和貧窮的人分享,並且小心不要將這些錢財變成膜拜的金牛犢。

星期三, 1月 21

王克希弟兄、林彩蓮姊妹夫婦訪談影片

2007.04.22 蔡茂堂牧師夫婦赴美訪問和平人--王克希弟兄、林彩蓮姊妹夫婦

星期二, 1月 20

周維忠長老、翁綠萍執事夫婦訪談影片

2007.04.19 蔡茂堂牧師夫婦赴美訪問和平人--周維忠長老、翁綠萍執事夫婦

莊丁昌牧師娘吳金蓮女士訪談影片

2007.04.18 蔡茂堂牧師夫婦赴美訪問和平人--莊丁昌牧師娘吳金蓮女士

2009/01/22
今天接到莊文生牧師電話 (M: 0918-134-619) 告知
莊吳金蓮牧師娘日前被醫師診斷罹患第四期胃癌
目前在洛杉磯安養中心照護中 請大家主前代求
2009/03/10
敬愛的莊吳金蓮牧師娘因罹患第四期胃癌,已於3/10早上蒙主恩召,享壽95歲。願主安慰遺族。

蕭華銓長老、蕭郭玉霞長老夫婦訪談影片

2007.04.18 蔡茂堂牧師夫婦赴美訪問和平人--蕭華銓長老、蕭郭玉霞長老夫婦



編者按:蕭華銓長老已於2008年7月3日安息主懷。
    蕭華銓長老娘蕭郭玉霞長老已於2009年1月12日安息主懷。

星期六, 1月 17

[講道集] 教會系列(一):盼望 Hope

經文: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1~3節
時間:二00九年一月四日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新年恭喜。在準備教會系列講道過程中,原本打算從擴張帳幕講起,但神感動我應該先講盼望。盼望是什麼?就是在經濟海嘯帶來的黑暗當中,讓大家看到曙光,那就是盼望,雖然我們是活在黑暗裡面,英文叫作Endpoint tunnel,就是在隧道的最底端,可是前面我們看得到一點點亮光,那就是盼望,我們知道黑暗雖然很大,可是不會永遠如此,我們終究會走出黑暗的隧道。

一、引言:盼望(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
關於盼望,跟大家介紹一位英國維多利亞時期(English Victorian)相當有名的畫家兼雕刻家,叫作George Frederic Watts,是用畫把抽象觀念,表達出來的畫家(拉斐爾前派)。在1886年他畫了一幅圖畫,將其命名為盼望,後來把這幅畫捐贈給英國藝術博物館。乍看他畫的盼望,看起來不像是很有指望的樣子,畫中一個小姐彎著脖子、曲著身子、蒙眼赤腳,抱著斷弦琴,聆聽著那撥動僅剩一根弦的聲音,坐在浮沈於水面的地球上,看起來非常絕望、脆弱,卻又寧靜安詳,赤足盲眼、傾聽單弦,好像要傳遞在無望中,還有一絲盼望的信息,亞伯拉罕「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4:18),這叫作Hope against Hope,就是在看起來根本不可能的時候,他還堅持是有可能的,這所表達的就是盼望。

二、不孕者的盼望
在2008年跨年禱告會,及事工研討會,我曾講過教會今年的目標是「擴張帳幕」,這四個字的出處在以賽亞書54:2「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做這三個動作可以把你的帳幕擴張,再進一步解釋便是:推展小組事工(張大幔子、彼此相愛),延伸海外宣道(放長繩子、愛鄰如己),鼓勵每日靈修(堅固橛子、盡己愛神)。但是在這次準備講章時,上帝讓我看到的卻是一個懷孕的女人。原來在這段聖經的前面,講的是一個不孕症的婦人,她在不孕當中卻可以歌唱,「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這是耶和華說的。」(賽54:1)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接續帶來以賽亞書54:2,之後還有以賽亞書54:3「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並非把帳幕擴大後就沒事了。所以我們今天要嘗試從這三節經文來看,如果第52節是中心的話,它還有前後文,英文叫作contextual,通常我們要解釋一段聖經時,要注意前後文,以免落入斷章取義的危險,我把它稱作「不孕者的盼望」,不孕者的盼望,就是期待有一天可以生一個孩子。從這段經文還可以再進一步解釋:
1. 彌賽亞帶來的盼望
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好像一直處在「先祖們不能生育」的問題裡面,亞伯拉罕的老婆撒萊一直生不出孩子,他兒子以撒的老婆利百加本來也是生不出孩子,他的孫子雅各的大老婆拉結同樣也是生不出孩子,所以當我們說不孕者的盼望時,以色列人知道我們在講什麼,因為在他們的歷史當中,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耶穌基督降生前,他媽媽的親戚伊利莎白本來也是生不出孩子,他媽媽馬利亞則是不可能生孩子,因為還沒有結婚,沒有丈夫的女人怎麼可能生孩子,撒萊是沒有月經的不可能生,馬利亞是沒有丈夫也不可能生,可是上帝都讓他們生了孩子。在古代,一個女人不能生育是很悽慘的,在猶太人跟華人的社會價值觀是一樣的,所謂無後為大的觀念很重,所以對這樣的一個女性,她能夠歌唱,神給她什麼樣的盼望呢?那個盼望的來由是因為沒有丈夫的會有孩子。這就有預言的味道了,因為沒有丈夫就不可能有孩子,要有孩子一定需要神蹟,或是偷漢子,如果都沒有,一個很純潔的女性,她怎麼能夠懷孕呢?聖經以賽亞書7:14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這個孩子很特別,因為他是上帝所賜的,叫作以馬內利。我們再看一下以賽亞書五十四章的前面,這個沒有丈夫所生的兒子,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身負特殊使命,「耶和華卻定意(或譯:喜悅)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譯:他獻本身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賽53:10)這個沒有丈夫的婦人生了兒子,後來會有很多的後裔從他出來,盼望是在這裡,這位兒子後來成為贖罪祭者,並上帝讓他從死裡復活,而且永遠的活著。不只這樣,透過他要有很多的後裔,其實這個後裔就是代表著以色列國。這些沒有辦法結出果子的人,因著這個沒有丈夫所生的兒子,成為贖罪祭,而開始有了盼望、開始有許多的後裔會產生出來,這是彌賽亞帶來的盼望。
2. 超然盼望激發歌唱
當你有這樣的盼望時,本來你是根本不結果子的、不懷孕、不生養的,你可以開始歌唱。本來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因為上帝所賜的救贖恩典,讓我們從不可能變成可能,使我們可以大聲的歡唱,這是得到盼望的人才唱得出來的,沒有盼望根本唱不出來。這個背景是以色列人亡國被擄到外國去,根本什麼希望都沒有的情況下,以賽亞跟他們說:不是這樣的,上帝要給你們盼望,所以你們不要放棄,有一天你們會高聲唱歌。「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
3. 預備自己迎接盼望
當你用信心接受這樣的盼望而唱出歌來,不能只有一直唱歌,還要蓋房子,或預先改裝,因為你要生孩子了。以免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擴張你的帳幕之地,用意是預備迎接這個盼望的落實。沒有丈夫的她,所唱的歌記載在聖經裡面,就是聖母頌(Magnificat),當天使跟馬利亞說「妳要懷孕生子」時,她就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6-48)馬利亞的親戚伊利莎白,當她知道要有孩子時,也向上帝唱了一首讚美歌。唱完以後就要回去預備孩子的房間,所以我們說的擴張帳幕之地,如果跟前後文一起解釋的話,是一個預備,要對盼望有所預備,不是只有在那邊唱歌而已,她要預備自己迎接盼望的落實。以利沙曾經幫助一個窮到沒飯吃的寡婦,以利沙問她家裡還有什麼,她說剩下一瓶油,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王下4:3)拿越多越好,然後跟你的孩子待在房裡,不要開門,把那瓶油倒在空器皿裡面,寡婦就交代她的兒子趕快去借器皿,然後就開始倒油,一直倒一直倒,倒到器皿用光了,油也停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要給你恩典時,你要有空器皿,你的帳幕要擴張,上帝才能把恩典給你,你要預備好,就像寡婦和她的孩子所做的預備,後來他們就靠賣那些油來度過飢荒期,所以空器皿很重要,但很特別的是,空器皿要自己去找,上帝沒有給你空器皿,而是告訴你要把空器皿帶來就給你祝福,所以你有預備好要來領受這個盼望嗎?
4. 盼望會向四週擴展
講到這裡,房間預備好了,孩子生了,就結束嗎?沒有。後面還有,孩子不會永遠住在你的帳幕裡面,他會向左向右開展,甚至會擴展到荒涼的城邑,本來是在帳幕裡面,現在擴展到了城邑,所以這幅圖像是在表達上帝給你的祝福和盼望的意涵,祝福和盼望不應該只有放在你家裡,它會往外擴展出去,這樣的盼望應該是會給周遭帶來更大的盼望,當一個人因為信耶穌基督而有永生盼望後,他的生命會發出像寒冬玫瑰般的馨香,那是擋不住的,自然而然就會向四周散發它的香味,讓周圍的人也因為他得到盼望,「……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林後2:14)。所以我覺得這段經文要講的是盼望,可是這段經文的解釋有很多種。容許我稍微講一下神學院所教的,什麼叫作釋義,什麼叫作詮釋。

三、經文的釋義與詮釋(eisegesis,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基督徒都相信聖經是聖靈所啟示上帝的話,可是聖靈的啟示不是講天國的話,他必須要講人聽得懂的話,聖靈在古代就跟聖經的作者啟示,是經過當代的文化,讓當代的作者了解以後寫出來的著作,所以我們在讀聖經時,第一個要讀的是,作者在寫作的當時,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你把它挖掘出來,就叫作「釋義(exegesis)」,ex就是出來,要把原作者當時寫的意思把它挖掘出來。光是挖掘出來還原作者的本意並不夠,因為挖掘出來的意思是適用當時的文化背景,而我處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所面臨的問題,以當時上帝藉著原作者向當時人所講的話,對現今的我有什麼意義?以今天的文化處境來看,是什麼意思?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作第二種解釋,叫作「詮釋(hermeneutics)」。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聖經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原來的作者對當時的意思,一個是對今天的我是什麼意思,因為我的處境問題和當時不一樣,自然會有不同的詮釋。釋義應該只有一個,因為原作者只有一個,可是我們離作者很遙遠,對於釋義只能夠去推測,他當時的意思可能是怎麼樣。前面所講的,就是根據以賽亞書這段經文內容的釋義,就是根據它的背景應該有的意思,可是對於今天的我們,聖經上的話語,就可以有很多種詮釋。可是在作詮釋和釋義時,有一個沒有辦法逃避的問題,就是我們會把主觀的想法讀到聖經裡面去,這是解釋聖經的第三個問題,現代的讀者會把自己的想法讀到聖經裡面去,這個叫作「讀入eisegesis(私意解經)」,就是先入為主,你本身存有有一個想法,所以你看聖經時就認為它講的就是你的想法,這是不對的,因為那是你的想法,根本不是聖靈的想法。當在讀聖經時,我們人沒有辦法逃脫這個「eisegesis讀入」的危險,我們一直都有這種可能,會把我們自己以為的想法讀進去,認為聖經的講法就是我所想的。我們一直在這三種情況中掙扎,就是我們每天讀經時必須要面對的三個問題:一個是詮釋,一個是釋義,一個是讀入。針對這段經文的詮釋還可以再分為五種:
1. 律法恩典的詮釋
接下來我介紹這段經文的幾種詮釋給大家,有些詮釋你可以不用接受,因為那是當時的人所認為的意思。詮釋的時候常常會抓著一部份作為你的重點,因為那一部份剛好符合你當代的需要,我們就會加重它。第一種是保羅對這段經文的詮釋,他詮釋的重點就在第1節:「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他的詮釋是說,這個不孕會生子的,講的是指亞伯拉罕的老婆撒萊,會生的就是他的二老婆夏甲,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有一點緊張,在這段經文裡並沒有提到撒萊和夏甲的故事,可是保羅在讀的時候,因為當時加拉太教會的問題是「到底我們要得到上帝的救贖是完全靠恩典,還是靠律法的行為」,所以保羅就拿這段經文來作他的詮釋,他是針對當代的問題,用這段經文來區分不孕的和能生的之間的差別在哪裡,「那使女所生的是按著血氣生的;那自主之婦人所生的是憑著應許生的。」(加4:23)保羅解釋夏甲是奴隸、是使女,是按血氣生的,撒萊是主母、是自主的、是原不能生,上帝讓她生的,代表承受上帝應許的恩典(撒萊)應該比人血氣的行為(夏甲)高貴,按照一般自然所生和按照上帝特別應許所生的孩子應該是不同的,我們應該是按照自主的、比較尊貴的,來接受上帝應許的恩典得到救贖,而不是按照遵行律法的行為來得到救贖。這個故事的背景就是亞伯拉罕和撒萊年紀很大了,都生不出孩子,撒萊就把她的奴婢埃及人夏甲送給亞伯拉罕作小老婆,希望至少留有後代,當作自己的孩子,夏甲也真的懷孕生子,結果夏甲反而輕看撒萊,後來撒萊也生了,就把這個女僕趕出去,這是故事的背景。保羅用這段經文來解釋律法(血氣)和恩典(應許)的不同,這也是一種詮釋,但不是本來以賽亞在寫的時候要講的,因為以賽亞的時代沒有這樣的問題,一直到初代教會才有這個問題,所以保羅就用這段經文的這個部分來作這樣的詮釋。
2. 靈修神學的詮釋
再來,我想王陽明牧師就會做如下的解釋,他說這段經文裡面最重要的是「堅固你的橛子」,因為個人和上帝的關係如果正確,其他就都沒有問題,如果跟上帝的關係有問題,當然其他就有問題,不孕就是你跟上帝的關係不好,上帝不祝福你,重點就放在「堅固你的橛子」。他引用的經文是「將來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賽27:6)一棵樹會結果子就跟一個人會生孩子一樣,一棵樹若要結很多果子,根就要扎得很深,就是我們跟上帝的關係要很好,你的靈修要很好,你跟上帝的關係不好當然會不孕,或是不能帶人信主,活也活不出基督徒的樣子,問題就出在這裡,一棵樹如果把根扎得很深的話,它就結很多果子,所以不孕的要歌唱結很多果子,根就要扎得很深,如果用帳幕來講,就是橛子要堅固。這就是靈修神學解釋的觀點,雖然也會解釋別的,可是重點會用這句。
3. 普世宣道的詮釋
如果是鼓勵要宣道的,他拿這個來詮釋,他詮釋的重點就不是在堅固橛子,因為橛子釘在那邊就跑不動了,他的重點就會在「向左向右開展」。福音不應該只有每天靈修,要出去傳才對,不在誰生誰不生,或是跟上帝的關係,你要出去,不能只蹲在家裡,「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可16:18)把這段經文以普世宣道觀點來詮釋講得最好的是「現代宣道學之父William Carrey(1761-1834)」,他其實是一個沒有讀什麼書的修鞋匠,可是他對信仰很認真,他自己畫一張世界地圖,說:「全世界那麼多人都沒有聽過耶穌,我們留在英國做什麼,應該要走出去」,後來他自己去印度宣道四十一年,把聖經翻譯成印度的各種方言文字,最後死在印度。他出去傳講,最有名的一篇道就是以賽亞54:1-3,他的詮釋就是向左右開展,他講過一句話,差不多所有讀過神學的人都會背,他說:「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就是要為上帝做大事,我把它翻譯成「盼神賞賜大福,為神圖謀大事。」台福教會的劉富理牧師就把這句話當成台福教會的精神標語,所以你常會聽他提起「為神圖謀大事」,後面加了一句「搶救百萬靈魂」,背後是來自於William Carrey的想法,就是要出去傳福音,不能夠只有在這邊歌唱或釘橛子,重點要擴張出去。這是普世宣道的詮釋觀點,其重點就在擴展。
4. 錫安主義的詮釋
對猶太人來講,這段經文所要說的,根本不在於宣道或靈修,而是上帝要他們離開被擄之地,回去重整家園,因為荒涼的城要有人住,重點就在「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所以他們發起一個運動叫作錫安運動,我們要回家、我們要重建祖國,1948年他們成功了。這幾天,為了這個祖國,他們把坦克車開進加薩走廊,因為阿拉伯人說那裡才是他們的地方,於是一直向以色列發射砲彈,以色列不高興就反攻,背後就是Zionism(猶太復國主義)。他們的解釋是政治性的解釋,我們要回去、我們的後裔應該讓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他們必修造已久的荒場,建立先前淒涼之處,重修歷代荒涼之城。」(賽61:4)錫安運動的啟蒙者是Theodor Herzl(1860-1904),為什麼會有錫安運動呢?因為過去猶太人沒有國家,到處被欺負,欺負了幾千年,他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開始向上帝呼求,結果希特勒興起,殺了六百萬猶太人,希特勒的動作更激發這個運動高漲,促成以色列建國,他們的口號就是「Eretz Israel, This is Land of Israel.(這是上帝給亞伯拉罕應許的土地,我們有權利回去那邊住。)」現在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以色列人住在以色列,從全球回去成為一個國家,他們為了生存,在那邊和阿拉伯人爭戰直到今日。
5. 亨通神學的詮釋
最後要提到美國最大教會的牧師,他也解釋了這一段經文,他就不強調不孕或堅固橛子或城邑,而是強調要擴張帳幕、張大幔子、放長繩子(但沒有講堅固橛子),你口張得越大,上帝就祝福越多,你要有信心,上帝就祝福你,這個叫作「亨通神學(Prosperity Gospel)」,「……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81:10),這個教會在Houston,叫作Lakewood Church,每個禮拜天有四萬個人禮拜,2007年是全美第一大教會,也是在美國用網路和電視轉播收看率最高的,有七百萬人同時在收看。他寫的書「Become a Better You」第一刷賣三百萬本,他不只在美國,還到各處傳講,強調要有信心,敢跟上帝要,他就給你,牧師是Joel Osteen,深受水晶大教堂有一派牧師論調的影響,他們從來不講犯錯悔改,不談救贖主、彌賽亞,他們強調上帝是恩典滿滿、是聖誕老公公,只要你敢要,他就會給你,這是他的重點。他講的並非不對,可是他只講一部份,這是亨通神學的牧師對這段經文的詮釋。

四、我們的詮釋
今天我們也來詮釋一下,我希望不要只強調一節,而是可以比較整全的觀點來看,在以賽亞書54:1-3:「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這是耶和華說的。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當中到底我們可以學到什麼?詮釋是指對今日的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而不是對以賽亞當時的意義,所以對於和平教會現在的處境來講,我們今天在這段經文能夠看到什麼。
1. 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
第一個,這些的依據是根據「這是耶和華說的(Just Says the Lord)」,不管環境多差,如果上帝一講話,就會實現。端賴你是要看環境,還是要聽出上帝話語的應許,如果你抓住上帝話語的應許你就是有信心,你就有盼望,環境是要看,可是不要被環境打倒。你要用信心來抓住上帝的應許,這是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一個很棒的榜樣,當他沒有孩子的時候,上帝說要給他,他就抓著上帝的應許。昨天我們創世紀就查到這句經文,耶和華上帝說:「好,你敢相信我,我就稱你為義。」「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實在:原文是阿們)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1:20)這是第一個應許,你有抓住這句話嗎?
2. 求神擴張我們的境界
第二個,如果你抓住了應許,你不可以只說我相信,你還要預備,要「擴張你的帳幕之地」,我今天的解釋是,擴張不是像亨通福音牧師所說的房子更大、薪水更多,而是你的愛心更大的擴張。現在面臨經濟海嘯,我向上帝禱告的,就是和平教會兄姐的愛心會被上帝擴張,因為一定會有人失業沒有飯吃,還有飯吃的人,愛心如果不被擴張,那些人就一點盼望也沒有。我的詮釋是讓我們的境界被擴張,其實這是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代上4:10),所以不是房子、不是帳幕,是境界,我的心胸、我的眼界,讓我能夠被擴張,讓我不要只看到自己家有得吃就好,當愛心被擴張以後,你才會看到別人的痛苦,進一步思考我能夠做什麼?擴張帳幕之地是指擴張我的境界,這是我今天的解釋。
3. 勇敢接近施恩寶座前
「張大居所的幔子」。這就要了解一下,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們都住在帳棚裡,帳棚沒有門,只有一塊幔子,幔子就是帳棚的門,當你把幔子張大以後,代表那個門是敞開的,就是歡迎人進到你家裡來,這是一個解釋。他們出埃及時,上帝也是住在帳幕裡面,上帝住的帳幕比較大叫作會幕,人住在比較小的帳棚裡面,不管是會幕或帳棚都有幔子,經文說「張大你居所的幔子」,如果就會幕來講,就是我們要勇敢的打開幔子進到至聖所來接受上帝的恩典,這是希伯來書的詮釋,「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這是打開至聖所的幔子的詮釋。
4. 愛心接待出外的客旅
不要只有打開至聖所的幔子,你家裡的幔子也要打開,你對於那些出外流浪無住處沒東西吃的人,你願意接納他們嗎?「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所以打開幔子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跟上帝的關係要打開,一個是我們跟周圍有需要的人的關係,我們的心要被打開,當你的心眼被撐開以後,你就可以打開幔子,歡迎他們進來,讓他們享受你的愛。
5. 願意忍受對立的張力
再來是「放長你的繩子」。這要有搭過帳棚的人才知道,你知道帳棚繩子的目的嗎?帳棚為什麼要有繩子?因為要拉緊,如果不拉緊帳棚會垮下來,繩子要對拉,不能只拉一邊,一個拉左一個拉右,拉到很緊的時候,帳棚的空間才會打開,否則是緊縮成一團無法住人。真的上帝的祝福,裡面有對立,要能夠接受不同的意見,那個緊張的關係,會讓你的度量擴大,上帝的祝福才會進來,這是「放長你的繩子」的詮釋,繩子的目的就是要能夠忍受對立的張力。昨天電話志工聚會時,小組長就拿出這段經文,他提的問題是:「我是執事,不是長老,到底我司會時要不要穿西裝?」成員有不同的意見,在保羅時期討論的是,拜拜過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吃,或是牧師能不能喝酒等等,這些問題在教會都會有不同的意見,不同意見大家就會很緊張,如果逼到只有一種意見,那個帳棚就垮了,因為沒有對立的繩子拉著,所以一個教會要大,能夠讓上帝的恩典更多,你必須要能夠忍受繩子對拉的張力,那是一個緊張的關係,因為裡面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見,你願意忍受嗎?「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羅14:5)
6. 與主生命更深的連結
再來是「堅固你的橛子」。這個我大概同意靈修神學的說法,就是要跟主的生命有更深的連結。耶穌講說一棵葡萄樹,不管長得有多遠,它絕對不能離開它的根,因長太遠就把根切掉是死路一條,根本不可能結出什麼葡萄,「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15:5)
7. 往前往外生命的擴展
當你都做好以後,你不能自私自利跟上帝的關係很好就好,自己很豐富就好,你要願意出去開展,要往外往前,生命要擴展,「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左右是空間,後裔是時間,所以在時空上,這樣的生命是會繼續展開的,就好像一滴水滴到湖裡會激起漣漪、會不斷地向外擴展。耶穌要升天以前跟學生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是空間的擴展;「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這是時間的延續。所以第一個,你要把這樣的信仰傳給你的孩子、孫子,這是後裔的問題;第二個,你要把這樣的信仰傳給你附近的朋友、鄰居,這是空間擴大的問題,這兩個都需要有。

五、生活實際的應用
1. 結滿聖靈與福音的果子
實際上我們應該怎麼應用呢?教會今年想要推動的是希望「兒女更多」,如果用樹來表示,就是結果子更多,我希望教會今年能夠結滿聖靈和福音的果子,要結這兩種果子,第一種是聖靈的果子,在我們的身上別人看得出來,當你結出這樣的果子後,你就會結出第二種福音的果子,別人就會被你吸引,就會願意來跟隨耶穌,「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5:22-23)「……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羅1:13),這是「兒女更多」,是豐盛的生命,英文叫作fruitful,是可以結很多果子讓人吃,不是只有葉子好看而已,希望我們可以這樣。
2. 擴張宣道與愛心的境界
再來是「擴張帳幕」。我們從去年聖誕節開始鼓勵大家作愛心宣道的奉獻,為什麼要把這兩個放在一起?因為這個世界有兩種貧窮,有一種貧窮是窮得口袋沒錢,有一種貧窮是窮到只剩下錢,即物質的貧窮和心靈的貧窮。我們的愛心基金希望能夠幫助物質貧窮的人,就像「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路16:20)沒有錢看健保、沒有飯吃的人在經濟海嘯後會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夠籌到足夠的愛心基金,來幫助這些人度過難關。可是另外一種人不是沒有錢,而是心靈貧窮,他的生命什麼都沒有,只有錢,這就要靠耶的愛去打開他們的心,這是宣道基金要做的。啟示錄的那間教會就是這樣,窮的只剩下錢,「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3:17)整個生命只剩下錢,別的什麼都沒有,這需要耶穌愛的福音才能改變這樣的貧窮,所以我們需要有這兩種基金。
3. 擴張宣道與愛心的境界
再來就是「張大幔子和堅固橛子」。我們教會想要加強靈修和小組。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有兩根木頭,一根是橫的(彼此相愛),一根是直的(盡己愛神),直的是讓我們和上帝的關係能夠和好、能夠親近,橫的是我們彼此的關係能夠和好、能夠親近,如果要讓十字架的功效能夠達到,我們需要有兩個動作,我們需要每天跟上帝親近,要有靈修的生活,「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那我們跟上帝的關係就是堅固橛子。我們彼此的關係就要靠小組,因為教會人太多,連名字都不認識,不可能彼此相愛,就要靠比較少的人,大家常常在一起分享,「……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12),那我們就得張大幔子,這樣就會讓更多的人進到小組裡面。
4. 推展社區與宣道的事工
最後「要向左向右開展」。我們希望能夠對社區做外展的事工。耶穌基督說我們在這世界是光是鹽,鹽能夠添加美味,光能夠照亮黑暗,能夠讓大家把榮耀歸給上帝,「……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

六、結論:泉旁多結果子枝條探出牆外
有一棵樹是種在溪水旁,之後他就長到圍牆外,上面結滿了果子,這是約瑟的祝福,「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旁多結果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創49:22)但願我們每個人都得到約瑟的祝福,從上帝的泉旁得到盼望,再到牆外分享上帝的盼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帶領我們經過2008年,可是2008年全世界的變化讓我們害怕,因為2009年根據我們看到的消息,比起2008年會更慘,主,在這樣的黑暗,特別是經濟上的海嘯襲捲而來時,讓我們能夠在你面前得到盼望,這樣的盼望讓我們在黑暗中可以歌唱,讓我們預備好接受這樣的盼望,讓我們願意把這樣的盼望跟周圍痛苦中的人一起分享。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1月 11

[講道影片] 教會系列(二)-成長(Growth)

教會系列(二)-成長(Growth)(台語)

經文:哥林多前書3:5-9
【講道大綱】
I. 引言:馬蓋文的教會成長論 (Church Growth Theory of Donald McGarvran)
II. 不成長的原因 -- 撒種的比喻 (路8:5-15)
1. 人踏鳥啄 (太13:41)
2. 磐石日曬 (路6:22)
3. 荊棘壓擠 (太6:24)

III. 我們的使命
1. 鬆土去石:福音預工 (太5:16)
2. 殷勤撒種:散播福音 (可16:15)
3. 細心澆灌:養育栽培 (帖前2:7)
4. 除刺去棘:提醒勸戒 (徒20:31)
5. 忍耐等候:上帝時間 (加4:19)
6. 歡呼收割:結果榮神 (約15:8)

IV. 初代教會的成長
1.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猶1:20) Grow Down
2.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羅12:10) Grow In
3. 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詩138:2) Grow Up
4. 眾民喜愛得救日增 (羅12:17-18) Grow Out

V. 哥林多教會的成長
1. 上帝是田園之主 (路10:2)
2. 上帝揀選人同工 (帖前3:2)
3. 各人恩賜不相同 (羅12:6)
4. 同工同心同目標 (腓1:5)
5. 各人工夫得獎賞 (腓3:14)
6. 上帝使生命成長 (約15:5)

VI. 結論:這人撒種那人收割 撒種收割一同歡樂 (約4:36-37)

【金句】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以賽亞書54:2)

【默想】
1. 你對馬蓋文的教會成長論有何感想?
2. 從鬆土到收割你最想作那一個服侍?
3. 和平教會最缺乏初代教會那種成長

星期六, 1月 10

[牧函] 教會成長 (Church Growth)

寫作於2009.01.1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教會成長運動 (The Church Growth Movement) 是由馬蓋文 (Donald McGavran) 所發起的宣道運動。馬蓋文夫婦於1923年接受基督使徒(Disciples of Christ) 教會差派前往印度當宣道士。當時他的差會所設立的教會不太有成長。1933年衛理公會宣道士匹克主教 (Bishop J. W. Pickett) 將他所觀察到的基督教群眾運動(Christian Mass Movements) 著書發表。這個運動讓印度的最低階層種姓族群大批同時受洗信主。

馬蓋文原先相信一對一的個人佈道是最合乎聖經原則且最有效果的宣道方法,他原以為大量族群同時信主的結果是產生大群半生不熟的基督徒。但是在接觸批克主教這本書之後,他的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馬蓋文有機會把他從批克所學到的方法嘗試使用在他的宣道工場上而看到很好的結果。1953年馬蓋文將他的經驗與想法寫成一本書“上帝之橋” (The Bridge of God) 出版,卻不被大家重視。

後來馬蓋文得到耶魯大學研究獎助金而得以前往世界各地,包括波多黎各、菲律賓、泰國、台灣、日本、牙買加等地觀察研究浸信會、聖公會、衛理公會、長老會、五旬節會等教派的宣道情況。1959年他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寫成 “教會如何成長” (How Church Grow) 一書出版。他認為宣道 (Evangelism) 常常只偏向傳福音,而沒有把決志的人帶入教會成為會員以讓教會成長,因此,他發明了“教會成長”(Church Growth) 一詞來取代宣道 (Evangelism)。

教會成長學強調將上帝聖經有關教會成長的永遠神學原則,和當代社會與行為科學的精華心得相結合,以促進教會的成長。華格納 (Peter Wagner) 主張,教會成長學有五大特色:

一、 合乎社會學與行為科學的原則。

二、 運用在基督教會的範疇。

三、 目標為幫助教會完成大使命。

四、 結合聖經永恆真理與當代社會行為科學發現。

五、 以馬蓋文的理論為根基。

1961年馬蓋文在奧勒崗的西北基督學院 (Northwest Christian College at Eugene, Oregon) 設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1964年開始出版教會成長期刊 (Church Growth Bulletin)。1965年教會成長機構遷移到位於巴撒提納的福樂神學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Pasadena)。1969年設立威廉凱利圖書館 (William Carey Library) 大量出版教會成長的書刊。1973年馬蓋文與溫安 (McGavran and Win Arn) 共同成立美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for American Church Growth)。1970年代教會成長逐漸擴大成為一個運動,包括:植堂、細胞小組、屬靈戰爭、衝突處理、轉變仲介、領袖發展等等內容。

教會成長學在普世基督教界引起許多爭議。1970年代的爭議重心是過份強調量的增長、群眾運動的效度以及使用策略的真理性。1980年代的熱門話題是教會成長的詮釋、溝通理論以及商業原則的引用,宣道應該是宣揚或是勸信 (proclamation or persuasion)。1990年代的討論則是關於慕道友友善的教會 (seeker sensitive church)、滿足慕道友須要以及教會的促銷手法等等。教會成長運動逐漸的被由史華茲 (Christian Schwarz) 教會健康運動 (Church Health Movement) 所取代而沒落。

目前美國的超大型教會 (megachurch),像舒樂 (Robert Schuller) 的水晶大教堂 (The Crystal Cathedral)、海伯 (Bill Hybel) 的柳樹溪教會 (Willow Creek Church)、華倫 (Rick Warren)的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等都可以說是受到馬蓋文教會成長學影響所產生的教會。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 Serve

寫作於2008.12.28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彼得前書4:10

短片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國語)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台語)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服務」,聖經中常翻譯成「服事」,我把它改成「服務」,因為我覺得服事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服侍」,另一個則是「服事」。餐廳的服務生(Waiter)就是一個標準的服務者,每一次耶穌講到服事,所用的比喻就是Waiter。當客人到餐廳裡點餐,服務生的任務就是要滿足他的需要,不只是給他東西吃,還要知道他想吃什麼、喜歡什麼樣的口味、有無特殊需求,並且要打點好餐廳的氣氛,好讓客人舒服地享用美食,這樣才是最好的服務。那麼,聖經要我們彼此服務是什麼意思呢?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服務呢?

Ⅰ、引言:重要與緊要(Important and Urgent)

有位知名的管理學大師,叫作Stephen Covey(史蒂芬•柯維),世界前五百大企業常請他為他們的CEO授課。之前他寫過一本暢銷書,書名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書裡有七個很棒的點子。今天我只提其中的第三點(Habit Three)-「First Thing First(把首要的事情擺在首位)」。第一個First是形容詞,第二個First是副詞。首要的事情要優先處理,這就是重要(Important)

什麼是重要?是你的價值觀念,是優序問題(Priority)。你的一生中有什麼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呢?那便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占了最重的份量。那什麼是緊要(Urgent)呢?緊要是指時間的問題,不是Important,是Urgent!Urgent就是非得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不可,是碼錶、Chronology(時序)的問題。我們常會將這兩個混為一談,以為緊要的就是重要,其實不然,緊要的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也不一定緊要。

有人把緊要和重要放在一條線的兩端,希望藉此分辨事情是緊要還是重要,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我喜歡用Two by Two Table(二乘二表格)來說明,當我們畫一個X軸和Y軸,會產生四個Quadrant(象限),X軸代表重要性,分為重要和不重要;Y軸則代表緊要性,也分為緊要和不緊要。這樣一來就有四種可能:既重要又緊要的事(特定時間內不完成,會導致嚴重後果)、不重要但很緊要的事(不特別重要,但不馬上做不行)、很重要卻不緊要的事(重要,但什麼時候完成都沒關係)、不重要也不緊要的事(也就是無關緊要)。我們的生命包含了以上四種情況,即便是無關緊要的事也是需要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生命不能一直緊繃,有時候要放空,要有時間做一些不重要又不緊要的事情,所以四種都有其必要性。

舉例來說,維持身體健康很重要,那麼就有一些重要但不緊要的事情必須做,偏偏手邊又有一些緊要卻不重要的事,如果你盡做這些事,就會占據多數的時間,而導致既重要又緊要的不良結果如心肌梗塞。運動,很重要卻不緊要,因為它沒有時間性,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我們都知道要運動,可是一有其他事情發生,我們就會更改運動的時間,甚至索性放棄運動,因為要優先處理其他緊要的事。

什麼是緊要?八點鐘的連續劇,為什麼緊要?因為它八點開始。剛開始有電視機的時代,多數人買不起,整個村莊只有最有錢的人家有黑白電視,八點連續劇非看不可,怎麼辦?父母頻頻催促小孩快點吃飯,要拿板凳趕去佔個好位置,這就是很緊要但一點都不重要的例子。不看其實也不會怎麼樣,連續劇看久了變成躺在沙發上的蕃薯(Couch Potato),頭凸腳凸肚也凸,因為邊看電視還會邊吃垃圾食物,久而久之肚子越來越大,頭腳都不動,最後變成兩頭尖尖、中間胖胖的蕃薯。接著,就產生像心肌梗塞這樣既重要且緊要的事情,要送急診,三分鐘不救就完了,為什麼?因為重要的事情被連續劇取代了,加上沒有運動,就有可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所以若是分不清楚重要和緊要的事,就可能導致既緊要又重要的結果發生。

哪些事是既不重要也不緊要的事情呢?做白日夢。有時候我們需要放空的時間,這樣才是一個平衡的生命。

如果你身體健康無虞,接著便會希望婚姻美滿,怎麼樣才能夠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婚姻呢?就是要有情感的存款,平常就要讓你的伴侶感到被愛,沒有人規定你何時存款,所以它是重要但不緊要的事;另外有一些很緊要但不重要的事情,像接聽電話,電話響了你能不接嗎?是不是每一通電話都很重要呢?若是電話干擾了夫妻相處互動的時間,或者讓你無法專心作禮拜,那就不好了。如果一對夫妻因為談話、互動時間太少,進而引起外遇危機,那就變成重要且緊要的事了。至於不緊要又不重要的事情,例如:整理床舖、牙膏要從哪邊擠,為了這樣的事情吵架就划不來了。每對夫妻的婚姻裡都有一些緊要但不重要的事,你要學會分辨重要時刻該放下哪一樣,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

大家來做禮拜,都是希望自己的靈命強壯,不只是身體健康、婚姻美滿,還希望跟神建立美好的的關係。所以你要注意什麼是重要但不緊要的事情,那就是每天的靈修,沒有人規定你何時靈修,但是我們知道靈修很重要。

另外,有些事情緊要卻不是很重要,像是崇拜的時間,長老教會早上十點幾乎是成了神聖的十點鐘。我在美國牧會期間,曾經為了主日崇拜的時間,跟教會長執產生了緊張的關係,因為在美國的教會有台語和英語堂,年青人參加英語堂。台語堂是早上十點到十二點崇拜,英語堂接續到下午兩點禮拜,身為牧師,我不忍心讓孩子們餓肚子,覺得時間的安排需要做些調整,就和長執們商量改成九點到十一點台語禮拜,十一點到下午一點英語禮拜,我認為這樣應該會比較好,可是開了好幾次會都沒有通過,這是信仰觀念的僵化。

和平教會馬上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第二堂,從以前到現在教會所謂的禮拜就是早上十點開始,可以改嗎?因為我們禮拜堂不久就要拆掉,目前找到最合宜的替代場地,是下午才能供我們使用,我個人覺得禮拜時間是可以更改的,但馬上有小會員提醒我,禮拜改到下午,會友可能會流失一半。一定要早上嗎?下午不行嗎?有時我們把崇拜的時間看得太重要了。

假設有一天你發生了重大的事情,信上帝信不下去,信心崩潰了,那就是既重要又緊要的事情。對靈命強壯而言,什麼是既不重要又不緊要的事呢?就是衣服,像牧師穿什麼衣服才可以講道?這也可以成為一個議題,我們曾在小會中討論這事,因為夏天牧師要穿西裝講道,冷氣溫度只好往下調,對環境和經濟都不好,換個角度想,牧師的白領制式服裝有那麼重要嗎?

Ⅱ、服務的意義

diakone,w(diakoneo)
administer, serve 服役

dia,konoj(diakonos)
minister, servant 僕人

dia,konia(diakonia)
ministry, service 服務

服侍:對象(人)

服事:內容(事)

接下來我們要談「服務」這個正題,如何分辨重要的事和緊要的事呢?「服務」在聖經裡面多翻譯成「服事」,「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覺得「服事」有點偏向「事情」,所以把它改為「服務」。「彼此服務」的希臘文是diakone,w(diakoneo),英文就是administer或serve(服務伺候)。員工在外面耕田,做的很累,晚上回來,老闆會不會說:「你在外面很辛苦,現在請你坐好,我來服務伺候你。」沒有這種老闆,老闆會說:「很好,你很辛苦,我現在坐下來,你去煮飯給我吃,等我吃飽了,你就可以吃飯。」就像外勞幫忙照顧你父母一整天很辛苦,你會反過來服侍他嗎?不會。

聖經說:「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路17:8)這就是服務的意思。當我是餐廳的服務生,而你是客人,花錢來吃飯,我的工作就是為你服務、讓你高興,這樣我才是一個很好的服務者。

服務的人叫作dia,konoj(diakonos),英文是minister或servant(僕人、用人),或翻譯成牧師,所以牧師應該是教會的服務者,長老、執事也是,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服務、伺候弟兄姐妹。當耶穌與母親去參加婚宴,宴會進行到一半酒喝完了,耶穌對那管餐飲的人說:「把水倒滿水缸」,當時廚房的人無法理解,耶穌的母親請他們照著做,「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2:5)這就是成為好服務生的必要條件。一個好的服務生會先問客人要點什麼,客人要什麼就給什麼,而不是他還沒開口就端出各種菜來。服務生所做的事情是dia,konia(diakonia),英文就是ministry或service(服役效力),希伯來書說:「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來1:14)天使是服務的靈,要為我們服務。所以diakone,w(diakoneo)是動詞,dia,konoj(diakonos)是服務的人,dia,konia(diakonia)是服務的事。

接下來我要講一點英文文法,英文的動詞分為三種,一種叫作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 verb),另一種叫作單及物動詞(monotransitive verb),最後一種是雙及物動詞(ditransitive verb)。不及物動詞不需要受詞就可以成立,比如:I sleep.(我睡覺了),第二類的動詞需要受詞才完整,比如:You carry a book.(你拿一本書),要有一個直接動作的接受者,這叫作單及物動詞。雙及物動詞則是需要兩個受詞才可以成立,比如:He gives her a bag.(他給她一個背包),gives就是雙及物動詞,bag是直接受詞,her是間接受詞。

根據以上的文法,請問「服務diakone,w(diakoneo)」是哪一種動詞?「服務」有「對象」也有「事項」,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希臘文應該是屬於雙及物動詞,因為它有兩個受詞-「事項」和「對象」,二者同等重要!所以我把「服事」改成「服務」,它包含了兩種意義,一種是「事」,另一種是「侍」。

最近在屏東恆春的挪威和芬蘭差會,共同推動一個事工,叫作「服侍善工」,他們開始用「服侍」一詞,dia,konia(diakonia),就是去服務需要被服務的人。我覺得這個字很有意思,它的重點不在事情,而是在人。所以我認為dia,konia(diakonia)應該是雙及物動詞,它有直接受詞―事項、事物(服事),也有間接受詞―對象、人、上帝(服侍),雖然聖經用的是同一個字,但這兩個中文字(事、侍)的意思不太一樣。可以說是基於對這人的服侍,讓你為他去做這件事情(服事)。

舉個例子,聖經說:「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路10:40)明顯可以看出,馬大忙碌的重點在於事情,而且忙到一個程度,讓她忍不住地去埋怨耶穌和責備妹妹。看過這種服務生嗎?事情煩雜到去罵客人。馬大是事情取向,忘了她所服務的對象是耶穌,這是以事情取向的人常會忽略的部分,重視「事」忽略「侍」。耶穌所重視的是直接受詞(對象)-人的重要,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要牢記這句話,因為被上帝尊重是不得了的事!「我父必尊重他」是什麼意思?重點不在事,而是在對象,所以「服事」應該改成「服侍」,就是你要先認識你所服侍的對象,知道他的感覺、他的需要,再去做事,才不會搞錯,上帝會尊重這樣服侍別人的人。

Ⅲ、馬利亞的服侍

1. 聆聽專注

耶穌到馬大家裡作客,馬大很會服事-比較會做事,馬利亞則很會服侍-比較貼心。馬利亞的貼心讓我們看到一些情況,她注意聽耶穌講話。一個好的服務生,會注意聽客人講話,客人既然來到店裡,他要的是什麼,應該被視為首要。「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路10:39-40),馬大忙的人仰馬翻、氣躁心煩,馬利亞聽的全神貫注、忘記幫助,兩者都有需要改進之處。一個會服事(Perform),另一個會服侍(Person),兩個加起來該有多棒?我們兩者都需要!聖經說:「……求你容我得見你的面貌,得聽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歌2:14),這是服侍的一個要點,運用在婚姻中,男生通常比較傾向馬大,就是把事情做好,而女生則比較傾向馬利亞,希望有人傾聽她的想法與感受,千萬不要沒聽完就去做,因為有可能那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

2. 俯伏傾訴

馬大、馬利亞的弟弟病死了,耶穌來安慰他們。馬大在耶穌面前,跟他上了一堂末世論的神學課,講述有關復活的事情;馬利亞則是趴在耶穌面前大哭一場,把她心裡的埋怨與不滿全都哭倒在耶穌的面前。所以耶穌對馬大的回應便是談事情,而當耶穌看到馬利亞,不談事情、只是跟著掉眼淚。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哭過兩次,一次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痛苦大哭,第二次則是在馬利亞前面掉眼淚,可見馬利亞和耶穌之間的關係有多好。馬利亞俯伏在耶穌腳前,傾訴她的難過,接著耶穌就心裡悲歎哭了,「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11:32-36)我們要服侍耶穌,就要常常向他傾心吐意,把我們心中的話跟耶穌講。所以「服侍」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願意聽對方講話,另一個則是願意向對方訴說自己內心的感覺,「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詩5:3),如果你真的這樣做、與耶穌建立正確關係的話,你就能夠做對的事情,才能夠有對的服事。

3. 跪下服侍

到最後關頭,馬利亞又做了一件對的服侍,她跪在耶穌腳前,打破一罐昂貴的真哪噠香膏,用來抹耶穌的頭腳,「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約12:3)為什麼馬利亞要這樣做?這是人死後才做的儀式啊?事實上,耶穌死的時候很可憐,沒有人為他做這些事,他下午三點多斷氣,六點多大家就要守安息日,所以急急忙忙把耶穌送到墳洞裡,只有馬利亞一個人預先為耶穌做了這樣的預備。為什麼她會這樣做?是因為馬利亞和耶穌所建立的關係,她了解耶穌即將會發生的情況。當時馬利亞還被門徒責備:「現在金融海嘯,你還打破這麼昂貴的東西,真是浪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記念。」(太26:13)因為她知道主的需要,是真的服侍了主,這是馬利亞的服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Ⅳ、耶穌與彼得

1. 愛我比這些更深

2. 你餵養我的小羊

3. 與你何干你跟我

耶穌還在的時候,很多姊妹非常疼愛耶穌,她們賣了細軟,拿來供給耶穌和門徒吃飯,因為耶穌四處講道,他的學生也都辭掉工作、沒有收入,但是他們都有飯吃,因為有人供應他們。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埋葬之後,姊妹們不再供應門徒,於是彼得帶著同伴回頭去打魚;可能是三年沒有打魚,技術生疏了,所以那天晚上都打不到魚,直到黎明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岸上問他們說:「小子們,你們有打到魚嗎?」他們以為是要來買魚的,「沒有」,耶穌說:「你們往右邊撒網看看」,彼得想「反正試試看」,結果捕到一百五十三條大魚,差點拉不起來。彼得很聰明,因為以前耶穌遇到他的時候,也曾發生同樣的事情,所以他馬上想到岸上說話的人是耶穌,所以他跳船游泳到岸上。到岸上時,耶穌請他們吃早餐,之後大家蹲在火旁聊天,耶穌問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事更深嗎?你跟我的關係比這些事情還重要嗎?」彼得說「是」,耶穌說:「好,如果你真的在乎我,就去愛我的小羊。」(約21:15)這時彼得明白了,因為耶穌要回天上,交代他照顧教會的羊群,彼得說:「那約翰呢?」耶穌說:「那與你何干」(21:22),關於他,我另有計畫,你只管好好做我要你做的,不要比較、不要計較。

最近我們發給大家明年服侍的志願表,你要不要參加?有一百七十四個人參加,感謝主!可是你知道嗎?我們有五百多個人作禮拜,其中三百多人不參與服侍,請問倘若明年教會出問題,會出在這三百多個還是那一百七十多個志願服侍的人?只是來作禮拜的人通常不會引起教會的問題,因為他做完禮拜就離開,可是參與服侍的這一百七十多個人就可能會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大家的意見不同就有可能吵起來。我不是鼓勵大家不要服侍,而是做事以前你要先問:「上帝啊,這是你的教會,你要我們怎麼做?」先建立好與上帝的關係,服侍的時候才不會有問題;若是與上帝的關係不正確,後面的服侍就會出狀況,而且問題會很大。

Ⅴ、我們的服侍與服事

1. 服侍主體貼主心意

所以我們的服侍和服事要怎麼做呢?耶穌的學生彼得,曾經期中考一百分,耶穌的題目是「你們說我是誰?(耶穌是誰)」彼得說:「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答對了,可是他對耶穌的心意不夠了解,耶穌說:「我是上帝永生的兒子,我必須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彼得說:「千萬不可,我的老師怎麼可以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的回答是:「……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23)你要服侍主,就要先體貼主的心意。記得餐廳服務生的例子嗎?想要好好的服務客人,就必須先了解、體貼客人的心意,要先做好服侍的部分,服事上帝才不會出狀況。曾經有人自以為是在服侍上帝,事實上他是在破壞教會,這人叫作掃羅。耶穌對他的學生說:「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約16:2)因著對上帝的不了解,掃羅做了錯誤的服事-逼迫基督徒。所以願意服侍的弟兄姊妹要記得,我們要禱告,當牧師、長老打電話給你時,你要先禱告問上帝怎麼做?然後才去做,不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做,因為大家服侍的方法不一樣,很容易出問題,所以對上帝的服侍必須先做好,才能做好服事人的部份。

2. 服侍人愛心造就人

服侍人,就是要讓人得到造就,那才是真正好的服侍。耶穌基督上十字架之前,幫他的學生洗腳,並且說「你們要互相洗腳」,「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這樣的互相服務是很棒的。大學文憑,並不能夠保證讓你成為一個好的服侍者,戴著方帽子反而可能讓你自覺了不起,而成為服侍別人的阻礙,「……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真正愛的關係才能對人有幫助。有一句話說:「Knowledge Puffs Up, Love Builds Up.」。用青蛙來做比喻,第一隻青蛙Puffs Up,叫作「噴蛙規(吹牛)」,春天來了,小青蛙長大了,想要約會,可是他剛成年,聲音還不夠成熟,青蛙小姐喜歡老成一點的,對乳臭未乾的小子,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他只好「噴蛙規(吹牛)」,一直吸氣、漲大自己的聲囊,叫出低沈的聲音,希望能討青蛙小姐的喜歡。Puffs Up就是假裝自己很了不起。真愛不是這樣,真愛是當青蛙小姐不小心快要摔下去時,你伸手去拉她一把,這是第二隻青蛙所做的-Builds Up。所以不要吹噓自己,要助人一臂。

3. 愛心恩賜彼此服事

我想建議,以後教會的結婚典禮,加入新郎新娘彼此洗腳的儀式,代表我願意服務、服侍你,目前我們都沒有這樣做,或許等建堂完成後,可以考慮規定在教會結婚的一定要彼此洗腳,雖然只是一個儀式動作,但它所象徵的意義是很深遠的,是我願意服務你、願意了解你的需要、根據你的意願去幫你做,是出於真愛的緣故,這樣做會讓婚姻很幸福,但是不可以拿這個「願意服務」的心來欺負對方,「……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加5:16)。

談到做事情,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像有些小朋友很會唱歌,我們就可以將他們組成一個小小敬拜團,以後可以帶敬拜讚美,這是恩賜,「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恩賜需要發掘(Discover)、發展(Develop)它才會增長,最後讓它發揮(Deploy)出來,這三個都是事情,這些事情需要找到它的能力所在,可是在那之前要先建立對的關係,用愛心配合恩賜,才能夠真正的彼此服侍。

這裡有一個Virtuous Cycle(良性循環),當我們要服事教會、服事主就必須先服侍,我們有一百七十四個兄姐願意在教會做事情,很好,但要「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耶穌說:「如果你要服侍我,就要了解我的心意是什麼,我的希望是什麼。」你必須先服侍我,你才能夠好好的服事。我在哪裡,你就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約12:26)耶穌說:「你知道我的心嗎?我的心在於我的羊群,所以你要服侍我就要服侍人」,耶穌對彼得說:「如果你愛我,就餵養我的小羊。」「……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約21:15)如果你真的愛人、關心人,就不應該只是嘴巴說說,而是應該真的捲起袖子,幫他做一些事情,所以服侍人應該要做到服事人的程度,才是真正解決他的困難。「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2:16)如果你真的幫助了一個最微小的人,服事他的話,耶穌說那就是服事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這個循環的上半部叫作「愛心的關係」,下半部叫作「行為的實際」,上面是「服侍」,下面是「服事」,兩者缺一不可。

Ⅵ、結論:謙卑侍奉 上帝尊重(Humility and Honor)

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服務最小的對象就是你要夠謙卑、勇於服務他,如果你這樣做,就是做在主身上,如果你做在主身上,天父必尊重你,「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所以當有人謙卑(Humble)侍奉,上帝就會尊重(Honor)那人。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幫助我們在關係當中,學會真正的互相體諒、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也幫助我們在這樣的體諒之下,願意實際去服務,讓我們的教會成為一個關係好又願意大家一起來服侍的教會,幫助我們也把這樣的關係帶回到家裡面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1月 4

[講道影片]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台語)




教會系列(一)—盼望(Hope) (國語)

經文:以賽亞書54:1-3
【講道大綱】
I.
引言:盼望 (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

II.
不孕者的盼望
1.
彌賽亞帶來的盼望 (53:10)
2. 超然盼望激發歌唱 (1:37)
3.
預備自己迎接盼望 (81:10)
4.
盼望會向四週擴展 (林後2:14)

III.
經文的釋義與詮釋 (eisegesis,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1.
律法恩典的詮釋 (4:22-28)
2.
靈修神學的詮釋 (37:31)
3.
普世宣道的詮釋 (28:19)
4.
錫安主義的詮釋 (33:20)
5.
亨通神學的詮釋 (11:1)

IV.
今年和平的詮釋
1.
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 (林後1:20)
2.
求神擴張我們的境界 (代上4:10)
3.
勇敢接近施恩寶座前 (4:16)
4.
愛心接待出外的客旅 (13:2)
5.
願意忍受對立的張力 (14:5)
6.
與主生命更深的連結 (15:5)
7.
往前往外生命的擴展 (1:8)

V.
生活實際的應用
1.
結滿聖靈與福音的果子 (5:22; 1:13)
2.
擴張宣道與愛心的境界 (4:18)
3.
加強靈修與小組的推動 (2:42)
4.
推展社區與宣道的事工 (2:15)

VI.
結論:泉旁多結果子 枝條探出牆外 (49:22)
 
【金句】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以賽亞書54:2)

【默想】
1.
你對George Watts這張盼望的圖畫有何感想?
2.
這段以賽亞經文的五種詮釋你最喜歡那一種?

星期六, 1月 3

[講道集]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寫作於2008.12.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Ⅰ、引言:聖誕玫瑰的故事(The Christmas Rose)

「寒冬的玫瑰」是由一對作曲家夫婦所寫的聖誕節清唱曲。聖誕節在台灣最常見的花是聖誕紅,可是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聖誕紅,而是聖誕玫瑰(The Christmas Rose)。為什麼用玫瑰花來代表耶穌基督降生呢?聖誕玫瑰是一種很特別的花,一般來講是白色的,偶爾會有一點點淡紫色,它的學名叫作Heleborus Niger。它有一個感人的小故事:以前有一個很貧窮的牧羊女,她的名字叫作Madelon(馬德隆),在她看管羊群時,突然發現遠處傳來駱駝的聲音,有人騎駱駝經過,而且各人都帶著禮物,有黃金、乳香和沒藥。她就問他們說:「你們騎駱駝帶著禮物要去哪?」他們說:「今天彌賽亞降生了,我們要把最寶貴的禮物送給他。」之後他們就離開了。小女孩也很想去,但是她很窮,那時是冬天,她沒有禮物可以拿去送給耶穌,所以就傷心的哭起來了。後來天使出現,天使問她說:「馬德隆,妳為什麼哭呢?」她說:「我沒有辦法送禮物給耶穌,所以我很難過。」天使就在她滴下眼淚的地上,拍了一下,結果就長出很漂亮的玫瑰花。馬德隆很高興,就把玫瑰花當作禮物拿去送給耶穌。這是聖誕玫瑰馬德隆的故事,從德國十五世紀他們就流傳著的一首詩歌,傳說著神感動小小牧羊女去敬拜耶穌。

Ⅱ、玫瑰代表愛情

寫這部聖誕清唱曲(Christmas Cantata)的作者為什麼不用別的比喻,而是用玫瑰呢?我想這是因為聖經雅歌書的一句話:「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歌2:1)大部分的聖經學者認為,玫瑰是預表主耶穌基督。耶穌說「我是玫瑰花,我也是百合花」,聖經用兩種花預表主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其中,玫瑰在一般人的了解是代表愛情,情人節的時候,情人會送玫瑰花表示對對方的愛。情人的玫瑰(Valentine Rose),為什麼我們不用別的花,要用玫瑰花來代表愛呢?

1. 美麗 Elegance:欣賞

因為玫瑰很美麗(Elegance),美麗就會讓人想去欣賞它。

2. 香氣 Fragrance:交融

玫瑰不只美麗,它還有特別的香氣(Fragrance),香氣必須要把它吸進鼻子,才聞的到那個香味。所以你要跟它有很深的互動、交融的關係,你才會知道它的美。

3. 荊棘 Thorn:尊重

但是玫瑰不只是美麗有香氣,它的枝子上還有刺(Thorn)。一般我們說玫瑰會刺人,可是作者沒有這樣描述,他說上帝把刺放在玫瑰身上,讓它受傷,這是作者用的方法,因為耶穌基督要被釘死時,他頭上帶著荊棘冠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在愛的關係裡面,我們要很小心翼翼的,不然彼此會受傷,要尊重對方,不要隨便摘它,否則你會刺傷的。

4. 凋謝 Wither:把握

玫瑰不只有刺,它的開花期也不長,不久就凋謝了(Wither)。這告訴我們,當有愛的時候,你要把握那個機會,當耶穌還有機會,讓你跟他親近時,你要把握機會,耶穌在世上的時間不是太久。

玫瑰花有它的美麗和香氣,它帶有刺,也會凋謝,用這樣來預表主耶穌基督。耶穌是上帝給我們愛的禮物,最大的愛是耶穌,所以我們的作曲者就用玫瑰這樣的一個象徵,來代表上帝對我們的愛。聖經稱它為「沙崙玫瑰(Rose of Sharon)」,那麼這個清唱曲應該叫作「沙崙玫瑰」啊,為什麼作者不這樣寫,而是寫「寒冬玫瑰(The Winter Rose)」呢?我們翻譯時把它翻譯成「冬天的玫瑰」,我覺得「冬天」還不夠冷,所以把它改譯成「寒冬」。為什麼是「寒冬的玫瑰」?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覺得作者Joseph & Pamela Martin很特別,他們兩個人用神聖的想像創意(Holy Imaginative Creativity)把寒冬裡冰天雪地那樣的背景加進來,這個玫瑰是在冰冷的夜晚開始生長開花,象徵很多有關主耶穌降生所遭遇的事情,像是開在寒冬裡的沙崙玫瑰,芬芳且美麗,可是卻被上帝裝飾上荊棘,之後凋謝落入地裡,整個玫瑰短短地一生正象徵著主耶穌基督的生命。

Ⅲ、寒冬中的玫瑰(神聖想像創意 Holy imaginative creativity)

1. 寒天凍地 冷酷排斥

我們再詳細一點來看,它是有什麼意思?寒冷的冬天,特別是在下雪的地方,土地是很堅凍硬冷的,作者想要代表耶穌基督降生時所遇到世人對他的反應,是很冷酷的,是不易突破、不易接受他的,是排斥他的。「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1:11)

2. 夜半黑漆 刻意拒絕

不只是冬天,它還是在夜半黑漆的時候開花。耶穌基督到黑暗的世上來,要把光明帶給我們,可是黑暗卻拒絕他,不接受主耶穌基督,「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雖然是這樣黑暗冷酷的世界,但冷酷黑暗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在主耶穌降生的七百年前有一個先知就說過,有一天上帝會給我們一朵寒冬的玫瑰,他會帶來盼望與新的開始。

3. 枝條苗裔 盼望應許

這個先知叫作以賽亞,他說雖然樹被砍斷了,只剩下樹幹,但這個樹幹有一天還會再發芽、長苗、開花、結果,看起來好像是一棵被砍掉已經絕望的樹幹,上帝還是給他盼望,這是以賽亞在主耶穌降生前的七百年前就開始講的:「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賽11:1)我們翻譯作「耶西的本」,那個「本」的希伯來文叫作([zg)geza,翻譯成英文是Stump(殘幹),就是從耶西的殘幹上會發出一個小小的枝芽,給我們一個盼望,不只會長苗,還會開花,結出許多果子。

4. 削平高低 號角先驅

什麼時候會長苗?以賽亞說,等到吹號角的時候,神會派一個先驅者,他會來喊著說,把彎彎曲曲的改直,高高低低的修平,那位吹號角的先驅者就是施洗約翰,他會開始吹起號角,當你聽到號角響起時,你就知道那個枝幹要長苗出來,那個日子不遠了。古時候吹號角的人叫作Herald,當國王要到一個地方以前,他會先派人去吹號角,讓百姓預備好,因為國王就要來了。聖經說:「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所記的話,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正直;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凡有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路3:4-6)所以在救恩來以前,必須要把一些高低不平、彎曲不直的將它準備好,迎接寒冬的玫瑰降臨。

5. 聖潔美麗 毫無瑕疵

當這個玫瑰來的時候,我們發現他是全世界最美麗的玫瑰,是完美的、聖潔的美麗,像聖經說:「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來9:14)他是一個毫無瑕疵的美麗。

6. 馨香飄逸 愛心服侍

這樣的生命不是自己美麗,他還願意把自己這樣的愛分享給周圍的人,所以他是有香氣的,他的香氣可以到處飄逸,不是只有美麗而已。聖經說:「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這樣的香氣吸引大家要到他那裡去,就好像玫瑰花會吸引蜜蜂到它那裡去一樣,這是愛心的香氣散發到四周的生命。

7. 裝飾荊棘 救贖受苦

這樣美麗馨香的寒冬玫瑰,上帝居然加上荊棘在它的身上,這麼美麗的玫瑰上卻長著荊棘。耶穌基督要被釘死以前,就被羅馬兵丁用荊棘編了一個冠冕,硬放在他的頭上,他是為了救贖我們而受苦。「耶穌出來,戴著荊棘冠冕,穿著紫袍。彼拉多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約19:5)

8. 花謝落地 犧牲捨己

最後這個玫瑰凋謝了,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玫瑰花瓣一片片的掉落在地上,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這花瓣落下來就好像耶穌身上滴下來的血一樣,發出救贖的香氣,他為我們犧牲捨己。

9. 雨雪潤地 發芽吐綠

故事不是這樣就結束,因為掉到地裡玫瑰花的種子,上帝會讓它再長出來,從天上會降下雨雪來滋潤大地,「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賽55:10)這個掉在地裡的玫瑰花種子有一天會再發芽吐綠,結出很美麗的玫瑰花來。

10. 花香滿溢 滿園香氣

不只這樣,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不是一棵玫瑰,而是滿園的玫瑰。耶穌死而復活以後,就把這樣的愛傳給世上所有的人,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個人,都是一枝小小的玫瑰,能夠活出神那樣的美麗,向周圍發出愛的香氣,這就是雅歌書所說的:「北風啊,興起!南風啊,吹來!吹在我的園內,使其中的香氣發出來。願我的良人進入自己園裡,吃他佳美的果子。」(歌4:16)


Ⅳ、結論:耶穌 沙崙玫瑰

主耶穌就是那朵在園中綻放的沙崙玫瑰,主耶穌也是寒冬的玫瑰。「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歌2:1)但願在紀念耶穌基督降生時,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也像那寒冬的玫瑰一樣,既有美麗又有香氣。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感謝主,你賜給Joseph & Pamela Martin他們有這樣豐富的想像力,可以用寒冬的玫瑰來描繪出主耶穌你一生的經歷和你給我們的愛。你在我們當中帶來純潔的美麗,還有飄散出愛的香氣,你雖然戴上荊棘的冠冕,雖然犧牲自己,可是這樣的生命將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長出一朵朵小小的玫瑰。但願我們每個人在紀念聖誕節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更美麗;我們與周遭朋友的關係,更充滿主耶穌基督愛的香氣。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擴張帳幕 (Enlarge Tent)

寫作於2009.01.0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當以色列出埃及以後,在曠野流浪的四十年之間,耶和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民有與神親近的機會,呼召摩西登上西乃山 (出24:16),親自交待摩西如何搭建一個帳幕的樣式 (出26:30)。這個帳幕將作為上帝與選民相會之處,稱為會幕 (Tent of Meeting, Tabernacle) (出29:43)。

以色列民在進入迦南定居之前,四處漂泊為家,他們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帳幕,中文聖經翻譯為帳棚。亞伯拉罕曾經接待三位出外的客旅進入他所居住的帳棚中 (創18:1)。挪亞在醉醒之後,祝福雅弗說: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裡 (創9:27)。住在同一個帳棚裡表示彼此關係的和睦與親暱。

由此,我們知道,帳幕是人與神以及人與人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的象徵。2009年和平教會將進入教堂重建的時期。在教堂重建期間,我們將會像古代以色列民一樣,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因此,我們要更加強推動並建立我們與上帝之間,以及我們彼此之間的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當我在上帝面前安靜等候,尋求上帝賞賜給我們和平教會2009年的教會目標時,感謝上帝的恩典,將以賽亞書54章2節的經文賞賜給我們。“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耶和華藉著先知以賽亞鼓勵以色列民,要他們擴張帳幕。

如果要擴張帳幕,須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張大幔子 (Stretching Curtains)

感謝主的帶領,和平教會從2008年起開始推動小組事工。我們推展了以帶領福音朋友為主的安得烈小組,以鼓勵教會侍奉為主的比撒列小組,以及以落實彼此相愛為主的腓立比小組。盼望在2009年三種小組都能夠張大幔子,讓更多的和平兄姐,都能夠進入小組的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之帳幕之內。

第二、放長繩子 (Lengthening Cords)

感謝主的恩典,2008年和平教會在宣道的事工上面也有成長。我們對於和平教會以外的宣道機構所承諾的奉獻目標,在年底之前都由有負擔的會友的指定奉獻達成奉獻目標。我們對於竹田教會的五年福音隊計畫,也在2008年底告一個段落,並且轉型為對竹田教會當地所興起的同工輔導培訓的取向。我們也開始支援配搭在深坑教會的課輔事工與週末營事工。我們也開始派同工前往雲林橋頭教會支援其兒童主日學事工。我們在台大兒童醫院癌症病房的福音關懷事工也開始籌備推動。我們在青田社區的生命教育事工也看到上帝的開門與恩典。但願在2009年,和平教會的兄姐在宣道與社區等外展事工的參與,會更增加,讓我們能夠一起放長宣道與社區事工的繩子。

第三、堅固橛子 (Strengthening Stakes)

感謝上帝的憐憫,2008年和平教會的禱告會,經歷了一次在衰退中蒙神復興的恩典。感謝主,在2008年5月15日有十五位兄姐一起開幾部車南下,前往花壇教會,參訪並學習曹靈姬牧師所帶領的禱告會。教會禱告會的參與從7位成長為最高達38位。最高興的是青契決定參加教會的禱告會,社青也有好幾位來參加。

2008年三位牧師也開始推動三套每日靈修的規畫,李牧師與我也開始在和平教會網站分享我們的靈修心得,以此鼓勵更多的和平兄姐培養每日靈修親近主的好習慣。我們盼望,2009年會有更多和平的兄姐每天會有靈修親近神的時間。每個團契與小組都能夠推動彼此代禱,也會有更多的兄姐有負擔來參加教會禱告會。更盼望有更多的家庭舉行家庭禮拜。2009年我們也盼望在兒童與成人教育上面能夠有更多的老師與學生來參與。讓我們一起來加強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堅固我們信仰的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