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48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48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1月 2

[講道影片]上好的福份



本周證道大綱】
經文:路加福音第十章38-42節

I. 引言:重要與緊要 (Stephen Covey)

II. 馬大與馬利亞 (路10:38-42)
1. 馬大事多心煩抱怨。
2. 馬利亞靜坐主腳前。
3. 耶穌不可少只一件。

III. 在耶穌腳前 (At Jesus Feet)
1. 靜坐聆聽 (路10:39-40; 歌2:14)
2. 俯伏傾訴 (約11:32; 詩5:3)
3. 跪下奉獻 (約12:3; 羅12:1)

IV. 操練神同在 ( I ) – 靈修 (Lectio Divina) (1150, Guigo II)
1. 靈讀 (Lectio): 緩慢閱讀上帝話語 (耶15:16)
2. 默想 (Meditatio): 反覆思想聖靈光照 (詩119:97)
3. 心禱 (Oratio): 敞開心靈與神交談 (詩119:103)
4. 專注 (Contemplatio): 全心專注神的同在 (林後3:18)

V. 操練神同在 ( II ) – 生活 (Practice God’s Presence) (1691, Brother Lawrence)
1. 事事感謝:體會恩典 (Appreciating) (帖前5:18)
2. 處處讚美:欣賞榮美 (Praising) (詩8:1)
3. 時時禱告:親密溝通 (Praying) (弗6:18)
4. 步步跟隨:效法榜樣 (Patterning) (彼前2:21)

VI. 結論:敞臉見主榮光滿有主的形狀

【默想】
1. 你對馬大與馬利亞的侍奉有什麼感想?
2. 馬利亞三次在耶穌腳前與主有何互動?
3. 如何在每日靈修與生活操練主的同在?

【金句】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第十章42節)

星期日, 3月 23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三) 牧者尋回迷羊 (華)
















【講道大綱】

聖經:路加福音15:1-7

I. 引言:迷羊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II.迷羊的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1.眾稅吏與罪人親近耶穌
(路15:1; 可2:14-15)
2.法利賽與文士批判耶穌
(路15:2; 太11:19)
3.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他們
(路15:3; 可4:33-34)
4.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羊
(路15:4a; 詩119:176)
5.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路15:4b; 民32:15)
6.尋找迷失的羊直到找著
(路15:4cd; 結34:16)
7.找著迷羊歡喜扛肩回家
(路15:5; 詩68:19)
8.邀請朋友鄰舍一同歡慶
(路15:6; 羅12:15)
9.一個罪人悔改天上歡慶
(路15:7; 彼前1:12)
III.迷羊的詩歌(Lost Sheep Hymn)
1.迷羊失去牧者的照顧
(耶50:6-7; 太9:36)
2.牧者翻山越嶺尋迷羊
(結34:11; 申32:10)
3.涉深水過黑夜救亡羊
(結34:12; 路19:10)
4.牧者受刺傷流下鮮血
(賽53:5; 太27:29)
5.尋回迷羊歡呼響天庭
(賽65:19; 啟19:7)
IV.屬靈的功課 (The Spiritual Lessons)
1.牧者深愛每一迷羊
(路15:4b; 彼後3:9)
2.牧者就近迷羊處境
(路15:4c; 約1:14)
3.牧者堅持直到找著
(路15:4d; 來13:5)
4.牧者背負迷羊重擔
(路15:5b; 詩68:19)
5.牧者帶領迷羊回家
(路15:5c; 約14:2-3)
6.耶穌的反諷式教導
(路15:7; 可2:16-17)
V. 結論:
耶和華喜悅罪人歸回
(結33:11)
【默想】
1.牧者為何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2.請問牧者找到亡羊後作什麼事呢?
3.主耶穌述說這個比喻有何目的呢?
【金句】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加福音十五章7節

星期六, 12月 3

[講道集] 禱告系列(五十二):新約禱告(十二)分娩之痛(NT Prayer.12)( Travailing)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二):新約禱告(十二)(NT Prayer.12) 分娩之痛(Travailing)
時間: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經文:加拉太書四章12-20節

Ⅰ.引言:Thomas Beatie的故事
        今天要談一種不知道如何禱告的禱告。兩道問題:一,婦女在生產時,會不會禱告?二,那時的禱告,還會想細節內容嗎?
        生產的過程很痛,一個生命要被產出,需要經過一段「唉唷喂呀」非常艱辛的用力過程,這便是今日所要談論的保羅的禱告,我稱之為「分娩的禱告」,英文是travailing prayer。保羅說:「我小子阿,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然而,保羅身為男性,從何得知生產之苦?
        為了這篇講道,我特別找關於「男性可能分娩」的報導與研究。結果找到一則男性生子的新聞:Thomas Beatie(如上圖),「他」懷胎生子,其妻名為Nancy Roberts。這位Thomas Beatie原是女兒身,夏威夷人,本名為Tracy Lagondino,「他」內心認為自己是男孩,無奈卻身為女兒身,「他」喜歡上Nancy,但夏威夷法律不容許同性結婚,為了擁有一段合法的婚姻,所以「他」就去做變性的手術,在手術過程中,保留了子宮並未將其拿掉,結婚幾年後,兩人想要有孩子,但太太Nancy不知道什麼原因,無法懷孕,幸好,「他」的子宮還在,於是,這位長鬍子的「爸爸」接受人工受孕,並且成功生子,2008年這則報導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以為照片合成的假新聞,但後來發現,「他」不只生了一個,還連生了三個,左圖是他們一家,Thomas Batie和太太在2008年生了Susan,接下來2009年生Austin,2011年生Jensen,之後,就做了子宮切除結紮術。我要說的是,現代醫學發達,甚至可以克服兩性原有的差異,因此,保羅的禱告提到受生產之苦,他對此的想像也或許不是太困難的事。
Ⅱ.保羅與加拉太教會(Paul and Galatian Churches)
         保羅與加拉太教會之間存有什麼問題?保羅為每一間教會的禱告,一定有「我為你們感謝上 帝」、「我為你們禱告上帝」等用語,惟獨在加拉太書中找不到保羅為他們的禱告。保羅難道不為加拉太教會禱告嗎?加拉太書中僅這一句與禱告相關:「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保羅痛到一個程度,講不出話來,就如媽媽生小孩一樣,滿心期盼新生命的誕生,卻因疼痛,話不得出,僅能在心中向上帝哭求,願小生命能順利誕生,這便是保羅與加拉太教會的關係。
1.蒙恩信主前往亞拉伯曠野
        保羅原是位熱心的猶太人,認為基督教是一種背棄猶太教的叛逆異端,所以必須對之嚴厲處罰,因此,他到處抓拿並逼迫基督徒。執事司提反在耶路撒冷成為第一個殉道者後,教會開始受逼迫,掃羅(保羅)是逼迫者之一,他從耶路撒冷一路追拿基督徒到大馬士革,未料,主在大馬士革對他說話,他嚇一跳問道:「你是誰?」主回答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於是,他整個價值觀念受到了重大衝擊與調整,其後,他並沒有直接返回耶路撒冷,因為他知道,一旦回去,可能會被當地猶太人殺害,除此之外,教會也會懷疑他的改變,不可能接受他,因此,他從大馬士革,繞過耶路撒冷,到阿拉伯的沙漠去默想,為要釐清自己的信仰,清楚之後,才又回到大馬士革,在當地住了三年,所以他對加拉太教會這樣說:「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加1:17)。
2.大馬士革三年訪問耶路撒冷

        他在大馬士革住了三年,為了要讓耶路撒冷的教會接受他成為基督徒,他冒險從大馬士革回到耶路撒冷去。抵達後,他先去見磯法(彼得),與其住了十五天,並與耶穌的弟弟雅各見面,其他的他都沒有會面:「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加1:18-19),所以他當時是為了讓教會領袖接受他是基督徒,在被上帝呼召後,第一次拜訪耶路撒冷。可是他在耶路撒冷傳福音的結果就是猶太人要殺他,所以教會讓他回基利老家去,因此,保羅就從耶路撒冷出發,走過敘利亞,回到故鄉基利家省的大數城(保羅是住在外國的猶太人)。

3.到敘利亞基利家傳揚福音

        加拉太書第一章21節說:「以後我到了敘利亞和基利家境內」(加1:21),他在家鄉傳了幾年的福音後,考慮回耶路撒冷的困難性,決定向西到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傳教。

4.生病中傳福音給加拉太人

        當他往西旅行時,他生病且病得重,因此,抱病到加拉太傳福音。加拉太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地區,其地區包含了安提拉、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地,聖經所講「加拉太教會」,實指「加拉太的眾教會」(英文用複數churches)。保羅在加拉太建立了一群教會,並與之通信,第一次去時,乃是抱病狀態:「你們知道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你們為我身體的緣故受試煉,沒有輕看我,也沒有厭棄我,反倒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穌。你們當日所誇的福氣在哪裏呢?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這是我可以給你們作見證的」(加4:13-15),這個病,我在上次講道中提到,有人認為是癲癇,有人認為是眼疾,因此,他帶著病去傳福音,加拉太人沒有嘲笑他,反而接受他,讓保羅很感動,因此他在加拉太建立了幾間教會。

5.十四年後再訪問耶路撒冷
        在加拉太書中,保羅說:「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裏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加2:1-2)因此自他從耶路撒冷來到這地區,這十四年當中,他都做了什麼?聖經描寫,這期間他從加拉太出發,走到馬其頓,走到亞該亞,建了很多教會,就在此時,耶路撒冷的教會開始批判他,認為他不是耶穌的使徒,因為耶穌在世的時候,他沒有跟隨耶穌,所以保羅被認為是假使徒,並且,保羅所傳的福音也不一樣,因為他沒有要人接受割禮,恪守舊約的保守人士因此認定他傳的福音有問題。保羅發現耶路撒冷的教會批評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與巴拿巴從亞該亞趕回耶路撒冷,為要確定他所傳的福音是為耶路撒冷教會所接受的。所以這十四年,他從加拉太走到馬其頓,再到亞該亞,最後返回耶路撒冷。
6.耶京大會決定宣道雙路線
        後來,為了這三個地方(馬其頓、亞該亞、加拉太)的眾教會,保羅跟巴拿巴回到耶路撒冷,開了第一次全世界的教會大會,討論信耶穌是否需要進行割禮,傳統猶太人認為一定要受割禮才能信耶穌,而對於外國人是否要遵守這樣的規定,這變成當時的爭議問題。所以保羅回去是處理這些問題,他說:「過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並帶著提多同去。我是奉啟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傳的福音對弟兄們陳說;卻是背地裏對那有名望之人說的,惟恐我現在,或是從前,徒然奔跑」(加2:1-2)。保羅當時帶著提多(其為外國人),為要看看教會是否強迫其受割禮,如果沒有強迫,代表自己的論點已經被教會接納,結果,根據聖經記載,他們激烈地辯論,直到有一天,彼得起來述說自己所看見的異象(彼得在屋頂禱告,上帝讓他吃「不潔淨的食物」),然後,耶穌的弟弟雅各站起來說:「雖然我是猶太人,我很尊重割禮,但我認為不應該強迫外國人也非受割禮不可。」這個決定,代表了大家的共識。於是,他們在宣道上也變成雙條路線,保羅與巴拿巴,到不行割禮的地區傳福音;其他的人,如雅各(耶穌的弟弟)、磯法與約翰,向行割禮的人傳福音,這三位是當時教會的三大領袖,教會的柱石,他們與保羅行右手之禮,互相承認彼此皆為耶穌的使徒,但到不同的地方宣教。然而有一個議題未被討論,就是割禮的與未受割禮的人可否一起聚餐,這之後變成了問題。此外,在這會議當中除了決定不強迫外國人進行割禮之外,也達成另一個共識:不管外國人是否有進行割禮,如果有窮人,基督徒都要伸出援手,原先保羅就很在意這一點:「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裏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裏去。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加2:9-10)
7.彼得與巴拿巴安提阿事件
        大會解決了割禮的問題,不料隨後就發生了安提阿事件:耶路撒冷會議結束後,保羅和巴拿巴即回到母會安提阿,不久,彼得來訪,彼得的好意是來看他們是否一切安好,彼得與教會的外國人一起吃飯,吃到一半,雅各派人來訪,雅各是耶穌的弟弟,是極端保守的猶太人,彼得一聽,暗想不妙,因為他是負責向猶太人傳教的人,而猶太人嚴守不與外國人一起吃飯,他們怕食物不潔淨,如同回教教徒,食用的牛肉要特別處理才行,若鍋子先前已經先煮過豬肉,則不可再煮牛肉,因為這是不乾淨的(直到現在,他們仍嚴格遵守),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跟外國人一起用餐,以免被污染。猶太人很重視這項規矩,彼得自認是猶太人這一邊的,所以想到萬一雅各派來的代表發現他與外國人一起吃飯,傳回去,會被解讀為「不尊重猶太人」,因此,彼得為了避免得罪猶太人,他起身離開,而巴拿巴看到彼得的離開,儘管身為向外邦人傳教的代表,他也轉身離開,保羅認為未受割禮並不是什麼骯髒的事情,因此對於兩人的舉動,很不以為然,認為其行為並不妥當,因此,保羅就當眾指責他們兩人:「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
8.律法主義影響加拉太教會
        表面上,保羅將事情指了出來,所以安提阿事件的癥結點不在於割禮,而是行過割禮的與未受割禮的,是否可以一起吃飯,就現今觀點而言,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然而,對當時的人而言,這是很嚴重的事情。保羅以為他這樣指出來,彼得與巴拿巴沒有當眾抗議,事情就告一段落,事實上,問題依然沒解決,那些割禮派的人不滿保羅連這項傳統都要干擾,於是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跟著保羅到加拉太教會去,指出那些沒有接受割禮的信徒,所受的洗是無效的,這與保羅所傳的信息相反,也違背了原先在耶路撒冷開會得出的決議。保羅好不容易爭取到大家的表決同意,沒想到之後有人不照決議行事;最難堪的是,加拉太教會聽信這些人的言論,人人開始擔心自己是否因為沒有做到什麼而無法進入天堂。試想你在聖誕節時,接受和平教會的施洗,結果一個天主教徒跑來跟你說:「你所受的洗是無效的」,你會有什麼感覺?加拉太教會的人開始擔心,不斷地問:「我還要『做』什麼?」換句話說,得救除了「信」耶穌以外,是否還需要「做」到什麼事情,達成什麼條件。保羅一直強調得救之後會做好事,是信仰的「結果」,不是「條件」,沒想到,加拉太教會買入那些人的影響,因此,保羅很著急,才寫了加拉太書,重點在於:信仰與好行為間的關係,以及「恩典」。所以保羅離開安提阿,走過加拉太(我相信他有再一次路過訪問),到以弗所,在當地設了佈道中心,在那邊傳教,並住了兩年半,在這裡也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詳見上篇講道),在這地聽聞加拉太教會受到律法主義的影響,而走上歪路,保羅很緊張,接著他就從以弗所寫信(亦即加拉太書)給他們,因為他聽到,他們已經受影響,離開那個恩典了,「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加1:6-7)。
9.以弗所寫信給加拉太教會
        所以保羅便寫信給加拉太教會,提醒他們:「作使徒的保羅(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他從死裏復活的父上帝)和一切與我同在的眾弟兄,寫信給加拉太的各教會」(加1:1-2),強調得救乃是出於恩典。保羅處理這類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哥林多教會也是這樣,但在保羅一連寫了四封信後,哥林多教會悔改了,保羅為此感到高興,也募了一些錢到耶路撒冷,然而,似乎加拉太教會並無悔改,保羅的提醒沒有成功,這是很遺憾的。儘管聖經沒有講,而加拉太書簡短不容易找到加拉太教會對於書信的回應,但仍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其與哥林多教會形成一個對比。當初哥林多教會懷疑保羅的身分時,保羅很努力地去解釋,最後哥林多教會有悔改,所以到了哥林多後書,狀況就好很多,可是加拉太書沒有後書,整卷都在爭辯是否須靠行為才得救,但至少很清楚的是,奉獻出了問題。
10.加拉太教會慈善募款中止
        保羅在耶路撒冷開會,他們決議要關心窮人,而在耶路撒冷有很多窮人,所以保羅到處募款,以幫助他們。保羅曾在加拉太募款,當地教會教導奉獻,所以他在處理哥林多教會的時候,他還拿加拉太教會當楷模:「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1-2),他以加拉太教會來勸哥林多教會要奉獻給耶路撒冷的窮人,後來,保羅就從以弗所到馬其頓,再到亞該亞,最後將錢帶回耶路撒冷。然而,當保羅在寫羅馬書的時候,卻是:「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15:25-26),經文中不見加拉太,加拉太本是榜樣,用來勸勉哥林多教會的,如今卻未被記錄;所以,有些神學家說,可能是加拉太教會與保羅的關係沒有恢復,所以保羅就不再去募款了保羅為加拉太受生產之苦,可是卻沒有成功,這是神學家的解釋。
III.保羅再受生產之苦(Paul’s Travailing Prayers)
        究竟保羅是受什麼樣的生產之苦?女人的生產過程很痛,需要拼命與用力,保羅說:「我說那承受產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的時候卻與奴僕毫無分別」(加4:1)。一個生命要成形,母親需要忍受生產之苦,然而,保羅寫「再」受,代表他是「生兩次」。母親懷胎九個多月,經歷陣痛後生下小孩,小嬰孩無法離開母親獨立生活,仍需母親餵奶、教導、疼愛、管教,才能夠慢慢長大;然而,當孩子到十幾歲,開始不聽話,不照媽媽的期待長大時,母親心中的痛,比懷孕生產的痛還痛,為人母的會一直期待,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屆時責任才了,母親不會認為生完孩子就責任已了。第二次的痛有時候比第一次的痛還痛,因為小孩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會聽母親的,所以保羅才說,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希望基督能夠成形在你們心裡。
1.以巴弗為歌羅西竭力禱告
        歌羅西書中,保羅說:「有你們那裏的人,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你們安。他在禱告之間,常為你們竭力地祈求,願你們在上帝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穩」(西4:12),「竭力」二字意思就是「盡全力掙扎、努力」,英文叫做「travailing」,希臘文是「αγωνίζω」,直譯英文為「agonize」,意指「痛苦地、用力地解決問題」,是一種破繭而出的疼痛歷程,包含了「laboring」以及「striving」兩種意境,剛好,分娩的英文也叫做「laboring」,所以這種痛不只是外在引起的疼痛或是尋常身體疼痛,這是一種在新的生命要誕生時,母與子都要忍受痛苦過程,過程中的張力與壓力令人痛苦,但唯有經歷這樣的過程,新的生命才會被產出,這種痛蘊含盼望、痛苦、壓力、掙扎,需要時間與忍耐;這種痛,也是保羅為加拉太教會禱告,並且所忍受的痛。
2.摩西替以色列懇求耶和華
        這種禱告在聖經中可以找到幾個例子。第一個是摩西,為著出了埃及的以色列人,他們一天到晚叛逆、抱怨,有一次,上帝在他們塑造金牛犢之後,覺得厭煩想滅掉他們,摩西不忍,因為這是他辛辛苦苦從埃及帶出來的人民,於是,摩西為他們向上帝禱告:「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1-32)。生孩子,是一種拼命的過程,有一些母親,生完孩子後,子宮不再收縮,就走了;有的母親生完孩子後,腦垂體爆裂,就走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母親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來的。於此,摩西為了以色列人可以有一個新的生命開始,願意代替他們死。曾經便雅憫的母親-拉結,生了約瑟後,還想要有個孩子,就向上帝禱告了很久,結果,她生便雅憫的時候,就去世了。即便現在婦產科發達,有時候還是無法救回,所以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媽媽。摩西在此就是冒著生命危險,替以色列向上帝禱告。
3.尼希米為重建耶京而哀求
        尼希米為了耶路撒冷的重建,在上帝面前迫切地哭泣禱告,「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尼1:3-4),所以尼希米知道這種分娩禱告(travailing prayer)的痛,他為了一個新的城市,開始在上帝面前迫切地禱告。
4.門徒在耶路撒冷禱告等候
        曾有一百二十個人在耶路撒冷樓上禱告,直到聖靈降臨,基督教教會才開始,所以不論一個教會或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都是需要經過迫切地禱告,「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1:14)。
5.保羅為以色列人憂傷禱告
        保羅為以色列人禱告到一個地步,即便犧牲性命也沒有關係:「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1-3),意思就是:「弟兄們,我心裏所願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羅10:1)你是否有為一個人要得救做過這樣的禱告?你帶的任何一個慕道友,就等於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形成,你有為他們迫切,為其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理解恩典而痛嗎?你有在主面前迫切地哀戚禱告嗎?這叫做分娩禱告(travailing prayer)。保羅為了加拉太教會的弟兄姊妹,儘管他們已受洗,但他們在真理上出問題的時候,保羅說,他為他們再受生產之苦。保羅為了猶太人能夠得救,曾做過這樣的禱告。
6.保羅請羅馬教會竭力禱告
        最後,保羅自己要被殺時,他寫信給羅馬教會說:「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上帝」(羅15:30),這個「竭力」就是「agonize」-跟我一起在上帝面前哀哭禱告,因為我需要這樣的禱告。我最近感受到自己在和平的牧會最大的失敗就是,當我開始努力地講「禱告」,教會禱告會的人卻開始減少,人數雖然不是重點,而是,和平的人似乎對於禱告不在乎,禮拜人數常會有四、五百個人,似乎禮拜比禱告更重要。我反省的結果是我的禱告不夠。我講了五十二篇有關禱告的道,可是對大家沒有影響,在此我要請你們為我禱告,讓我為你們禱告的時間增加,直到有一天,你能打從心底覺得自己需要禱告,需要來替別人禱告,需要親近上帝。所以我現在與保羅一樣-請你們為我禱告,好讓我們可以一起竭力。
Ⅳ.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我們有一些屬靈功課可以一起學習:
1.傳揚福音是生命傳承
        第一,傳福音是一種生命的傳承,如同生小孩一般。耶穌對尼哥德慕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尼哥德慕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約3:3-5)所以用生產來代表一個人新的生命。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說:「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7),所以母親生產是一個象徵,我們帶人信主,更是要這樣溫柔地帶他,協助他長大。
2.生命成長是上帝恩典
        第二,我們盡好本分,但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長大,是上帝的恩典,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林前3:6),我們做我們的部分,然而,植物也好,人也好,其生長都是上帝的恩典。一個嬰孩在母體內能平安長大,是上帝的恩典,統計學上,一個孩子能不帶先天性殘疾而出生的機會幾乎是零,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奇蹟,所以我說,每一個嬰孩,都是上帝的恩典保守;每一個人信主,也是恩典,儘管人能邀請與關心,然而,個體要被上帝感動,才會願意受洗,因此,人的靈命成長,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任何人的功勞,我們做我們的部分,上帝讓個體長大,直到其成熟,可以獨立,離開我們時,這時我們也會要經歷那種生產的痛,如同我們說這個生命可以從敗壞情慾中脫離,這是上帝的性情,是「賜」給我們的:「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後1:4)。
3.生命成熟須忍耐等候
        當一個人懷孕之後,除了產前檢查以外,他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地等待。所以有孕以後,明白這是上帝的恩典,接下來就是耐心地等候。農夫最清楚何謂等待:「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保羅說「直等到」,正闡明等待的重要:「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
4.生產經歷壓傷與痛苦
        時間到了以後,就要開始「壓」,母體子宮壓縮還不夠,護士小姐也要在上面加壓,為要把孩子從肚子中壓出來,這種疼痛,母子皆受,這是一個高壓力(high pressure)的過程。一個人新生命的蛻變,譬如一個人從拜拜,改成信耶穌,其實他內心是經過很大的痛與掙扎,這不是一件簡單的歷程,痛苦是必經之路,而帶他信主的人將陪著他度過這種痛。生產需經歷高壓的痛:「耶和華卻定意將他壓傷,使他受痛苦。耶和華以他為贖罪祭。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賽53:10);保羅為了教會,亦天天受壓:「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11:28)。
5.痛苦帶來新生命喜悅
        經過這樣的疼痛,得到的是無比的喜樂。天下母親在看到孩子後,曾經歷的生產之痛,霎時就變得無關緊要,當一個新的生命被她擁在懷裡時,她就很滿意,這是生產之痛的特別之處,只有這種痛帶來的報酬是一個新的生命,被上帝祝福的新的生命:「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16:21),因為新生命的喜悅,讓人忘了那個痛。聖經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126:5-6)
V.結論:再受生產之苦 直到基督成形
       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加4:19),我覺得光「心裡」還不夠,還要到「腦裡」以及「四肢裡」。我們以此來做結論:基督的愛充滿我們內心(Christ be formed in our heart),下一步就人的思想要被基督來改變,心意更新如基督(Our mind be transformed like Christ),第三步,就是個人的行為需仿效耶穌的樣子,活出基督的樣式(Our life be conformed to Christ),三者兼俱,才能讓人羨慕你身為基督徒的生命。

禱告
感謝主耶穌,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裡,是因為有我們的媽媽,來愛我們,將我們放在肚子裡面九個多月,忍受懷孕的不方便,忍受生產之痛,將我們生出來,不僅如此,還用眼淚栽培我們,直到我們長大。主,我們看見保羅為了加拉太教會,他願意再受生產之苦,主啊,或許我們對於我們所帶領的人,還沒有那麼大的愛,沒有承受過那麼巨大的痛,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也能夠體會保羅的心情,讓我們能夠用這樣的愛來愛周圍的人,讓我們渴望來親近你,來向你禱告,在這樣的痛苦中所講不出話來的禱告,幫助我們做這樣子的禱告,我們這樣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11月 22

[講道影片] 禱告系列(52) 新約禱告(12) 分娩之痛 (台)




【講道大綱】

聖經:加拉太書四:12-20

I. 引言: Thomas Beatie的故事

II.保羅與加拉太教會(Paul and Galatian Churches)
1.蒙恩信主前往亞拉伯曠野(加1:17)
2.大馬色三年訪問耶路撒冷(加1:18-19)
3.到敘利亞基利家傳揚福音(加1:21)
4.生病中傳福音給加拉太人(加4:13-15)
5.十四年後再訪問耶路撒冷(加2:1-2)
6.耶京大會決定宣道雙路線(加2:9-10)
7.彼得與巴拿巴安提阿事件(加2:11-13)
8.律法主義影響加拉太教會(加1:6-7)
9.以弗所寫信給加拉太教會(加1:1-2)
10.加拉太教會慈善募款中止(林前16:1-2; 羅15:25-26)

III.保羅再受生產之苦(Paul’s Travailing Prayers)
1.以巴弗為歌羅西竭力禱告(西4:12)
2.摩西替以色列懇求耶和華(出32:31-32)
3.尼希米為重建耶京而哀求(尼1:3-4)
4.門徒在耶路撒冷禱告等候(徒1:14)
5.保羅為以色列人憂傷禱告(羅9:1-3; 10:1)
6.保羅請羅馬教會竭力禱告(羅15:30)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傳揚福音是生命傳承(約3:3-5; 帖前2:7)
2.生命成長是上帝恩典(林前3:6; 彼後1:4)
3.生命成熟須忍耐等候(雅5:7; 弗4:13)
4.生產經歷壓傷與痛苦(賽53:10; 林後11:28)
5.痛苦帶來新生命喜悅(約16:21-22; 詩126:5-6)

V. 結論:

再受生產之苦 直到基督成形(加4:19)

【默想】

1.你對恩典與律法的關係有何看法?
2.傳揚福音與懷孕分娩間有何關係?
3.我們要如何學習分娩之痛的禱告?

【金句】

「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
加拉太書四:19

星期一, 11月 21

[講道影片] 禱告謝列(52) 新約禱告(12) 分娩之痛 (華)






【講道大綱】

聖經:加拉太書四:12-20

I. 引言: Thomas Beatie的故事

II.保羅與加拉太教會(Paul and Galatian Churches)
1.蒙恩信主前往亞拉伯曠野(加1:17)
2.大馬色三年訪問耶路撒冷(加1:18-19)
3.到敘利亞基利家傳揚福音(加1:21)
4.生病中傳福音給加拉太人(加4:13-15)
5.十四年後再訪問耶路撒冷(加2:1-2)
6.耶京大會決定宣道雙路線(加2:9-10)
7.彼得與巴拿巴安提阿事件(加2:11-13)
8.律法主義影響加拉太教會(加1:6-7)
9.以弗所寫信給加拉太教會(加1:1-2)
10.加拉太教會慈善募款中止(林前16:1-2; 羅15:25-26)

III.保羅再受生產之苦(Paul’s Travailing Prayers)
1.以巴弗為歌羅西竭力禱告(西4:12)
2.摩西替以色列懇求耶和華(出32:31-32)
3.尼希米為重建耶京而哀求(尼1:3-4)
4.門徒在耶路撒冷禱告等候(徒1:14)
5.保羅為以色列人憂傷禱告(羅9:1-3; 10:1)
6.保羅請羅馬教會竭力禱告(羅15:30)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傳揚福音是生命傳承(約3:3-5; 帖前2:7)
2.生命成長是上帝恩典(林前3:6; 彼後1:4)
3.生命成熟須忍耐等候(雅5:7; 弗4:13)
4.生產經歷壓傷與痛苦(賽53:10; 林後11:28)
5.痛苦帶來新生命喜悅(約16:21-22; 詩126:5-6)

V. 結論:

再受生產之苦 直到基督成形(加4:19)

【默想】

1.你對恩典與律法的關係有何看法?
2.傳揚福音與懷孕分娩間有何關係?
3.我們要如何學習分娩之痛的禱告?

【金句】

「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
加拉太書四:19

星期日, 12月 21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寫作於2008.12.07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加拉太書5:15

短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國語)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一次我們談「不要論斷」,今天的主題是「不要互相傷害」―「咬吞」。聖經中所描述的「不要相咬相吞」,都是指嘴巴所造成的傷害。如果我們被蛇咬一口,一定很不舒服,可有時這就像對方的一句話對你所照成的傷害。有些蛇的嘴巴可以把整個人都吞進去,因為蛇的下巴是鬆的,蛇皮可以撐很大,就算沒有被蛇吞進去,被咬一口也會很難過,而且擔心會不會中毒或死去等等。為什麼保羅會這樣講呢?會說我們不要用嘴巴來互咬互吞呢?因為會彼此消滅!

Ⅰ、引言: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

講到咬吞,古代埃及有一個神話,叫作Ouroboros,古埃及人認為有一種蛇會咬自己的尾巴,牠不斷地咬,後面就不斷地長出新的身體,所以會一直繞圈圈吃著、轉著。古埃及人認為這就是永恆的象徵,吃掉舊的身體,新的再長出來。這種神話、想法從埃及傳到腓尼基再傳到希臘,希臘人給它一個名字叫作Ouroboros,翻譯成中文就是「咬尾蛇」,咬尾蛇是一個圓圈的圖像,蛇的嘴咬著自己的尾巴,代表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是永恆生命的象徵。

這樣的神話,曾經幫助一位科學家發現一個化學結構,有一天他在研究化學物,怎麼樣都想不出來C6H6的化學結構到底怎麼畫?晚上睡覺時,這位化學家August Kekule,作了一個夢,夢到一條咬尾蛇,結果苯(Benzene)的化學式就被他畫出來了。苯是一種常用的溶劑,有六個碳、六個氫,有單鍵和雙鍵,以前沒有人能畫得出它的化學式。這是Ouroboros幫August Kekule,發現苯化學結構的故事。

保羅所講的是這樣的生生不息嗎?不是!他講的是另外一種蛇,咬尾蛇是咬自己的尾巴,保羅說的是兩條蛇互相咬對方的尾巴,保羅講的是不要相咬相吞,不是自咬自吞,簡單講就是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這樣就不能生生不息了,而是我把你吃掉,你把我吃掉,這也就是聖經所講,同歸於盡的咬吞,是相咬相吞,最後彼此消滅。

Ⅱ、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dakno)bite 撕咬入口 唇槍舌劍

2. katesqi,w(katesthio)devour 吞噬下喉 狼吞虎嚥

3. avnali,skw(analisko)consume 消化進腹 遺恨萬年

咬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的經文很短:「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這裡有「咬、吞、滅」三個動作,是越來越厲害的傷害,都跟我們的消化系統有關。

從嘴巴開始,「咬」的希臘文就是da,knw(dakno),英文是bite(撕咬入口);「吞」就是katesqi,w(katesthio),英文是devour(吞噬下喉),本來只是入口,現在是吞下喉,存活的希望越來越小,什麼叫作「滅」呢?「滅」就是avnali,skw(analisko),英文是consume(消化進腹),就是把他消化了,不再是咬在嘴巴,也不只是吞下喉嚨,是根本進到胃裡面把他化解掉了,活不過來、死定了。

當食物由嘴巴進入喉嚨直到胃內,就完全滅亡了,所以保羅說不要相咬相吞,因為結局是互相毀滅。有人認為,不會真有人這樣做吧?我看過很生氣的小嬰孩咬媽媽的手,大人則比較罕見;我們不是用牙齒去咬別人的身體,而是用講出來的話去傷害對方。我們的嘴巴很厲害,上帝的原意是讓我們可以享用食物、讓我們彼此說安慰鼓勵的話,可是我們卻用它來彼此傷害。

「咬」就是唇槍舌劍,「惡人設謀害義人,又向他咬牙。」(詩37:12)這個「咬牙」並不是真要吃他的肉,而是想讓他受害。司提反被害時也是這樣,「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徒7:54)

「吞」就是狼吞虎嚥,要把他吞下去,箴言說:「有一宗人,牙如劍,齒如刀,要吞滅地上的困苦人和世間的窮乏人。」(箴30:14)耶穌的比喻也提到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路8:5)「吃盡」就是katesqi,w(katesthio),他絕對不只是在嘴裡咀嚼,而是要吞下去。

「滅」就是消化,那個生命不見了,死了、消滅了!「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伯14:10)雅各和約翰(雷子)脾氣不太好,耶穌帶他們去撒馬利亞,撒馬利亞人因為跟他們不同族,所以不太客氣,也不招待他們;於是這兩個學生就不高興了,「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做的」數字)嗎?」(路9:54)耶穌說:「不要這樣子,人家只是不請你吃飯,你就氣成這個樣子?」「燒滅」是avnali,skw(analisko),就是用火把對方整個除滅。

所以「咬、吞、滅」都是要讓對方受苦、受傷、受害,或甚至死亡的意思!

Ⅲ、口舌的傷害

我們的嘴巴是怎麼傷害人的呢?首先我必須澄清,以下所講的並不是我對姊妹們有偏見,而是單純講述聖經中的教導及引用科學的發現。上帝所創造的男人和女人,原本就有很大的不同,醫學上發現,女性控制嘴巴附近小肌肉的神經系統比男性發達很多。嘴巴附近小肌肉發達不一定都要用來傷害別人,也可以拿此特點來造就人。

1. 嘮叨 Henpeck

弟兄最怕下雨的時候房子還漏水,意思是娶到一個「會漏水」的老婆,當她在一旁滔滔不絕講話,丈夫無計可施,只好把眼睛、耳朵關起來,這個就叫作嘮叨(Henpeck)。

母雞煩公雞的時候,公雞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台語叫作「碎碎唸」,她也不是很大聲,只是小聲的講,可怕的是停不下來,就好像晚上睡覺時,水龍頭不停地滴水,讓人受不了。「碎碎唸」這招很厲害,不管是孩子、丈夫或父親都會發瘋,「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箴19:13),所以枕邊細語真的會穿石鑿壁。

有一個太太就這樣把他的老公毀掉了,那個老公名叫參孫,力大無窮,他老婆很會講話,每天晚上講,最後參孫只好投降。這個老婆叫作大利拉,她的舌頭很厲害,一直講一直講……,參孫煩死了,後來真的被他老婆毀掉了,「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士16:16)這是聖經中的一個例子。

2. 找碴 Nitpick

第二種是做偵探、雞蛋裡挑骨頭,英文叫作Nitpick(找碴),本來沒事就一定要找出事情來,雞蛋裡本來就沒有骨頭,可是他就一定要找出骨頭來,也就是想辦法找碴、找麻煩、讓人受苦,「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詩109:3)

耶穌就遇到一些找碴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甚至還裝作很有禮貌的樣子,其實目的是想辦法找出耶穌話語中的把柄,為要將其定罪,「於是窺探耶穌,打發奸細裝作好人,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20:20)如果你遇到有人這樣專門找你的麻煩,那的確防不勝防,因為每個人的話語中總難免有語病。

3. 侮蔑 Derogate

其實每一個丈夫心裡都很希望妻子讚賞他,可是很多姊妹卻懶得這樣做,反而說「你好差,跟你同學比起來根本不能比」,不管先生如何努力,她總是拿更優秀的人來比較,她先生本來還不錯,後來就被比下去了,這就是用言語侮蔑人,「少年人必侮慢老年人;卑賤人必侮慢尊貴人。」(賽3:5)我知道很多太太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先生,導致先生自暴自棄,雖然老公也有他待改進的部分,應該提醒,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所以不要只看他的缺點、一副看不起他的樣子,既然妳決定要嫁給他,就支持、扶助他,不要洩他的氣。

聖經裡有一個老婆很會洩老公的氣,還好這老公沒有因此受影響,他就是大衛王,老婆叫作米甲。起因是,大衛王運送約櫃時發生了一些事情,途中有人誤觸約櫃被上帝擊殺,大衛王本來要把約櫃運至耶路撒冷城,又怕事情再度發生,因此將約櫃先送到迦特人俄別以東家,結果俄別以東家大蒙祝福,大衛王知道後,就想把約櫃搬到自己的城裡。

迎接約櫃時,大衛王在上帝面前跳舞,跳到王袍掉了也不在意,只剩下一條內褲,被米甲看到了,米甲找到機會數落大衛王,看她怎麼數落,「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撒下6:20)這句話講的真是尖酸刻薄,結果因為這句話,她得了不孕症,從此不能懷孕了,因為她侮蔑她的先生。抱歉,找到的聖經都是姊妹的例子,請原諒,我只是引用聖經,不是刻意詆毀姐妹。

4. 惡毒 Malice

「你的舌頭邪惡詭詐,好像剃頭刀,快利傷人。」(詩52:2)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別人就受傷。掃羅王生氣大衛到一個程度,只要有人幫大衛講話,他就要傷害他,包括自己的孩子約拿單,甚至要拿槍殺他,「掃羅向約拿單發怒,對他說: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我豈不知道你喜悅耶西的兒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親露體蒙羞嗎?」(撒上20:30)「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這句話裡同時罵了兩個人。你講過這種話嗎?生氣的時候說:「你這個孩子,就像你爸爸,跟你爸爸完全一樣」,一句話殺兩個人;更厲害的是「你跟你家的人完全一樣」,這話將全家都殺光了,你看那個劍多厲害?你只是對某一個人不高興,為何要連他家人、祖宗八代都罵進去呢?不需要這樣嘛!掃羅王真的很糟糕,不高興開罵時,居然這樣子侮辱、謾罵自己的太太和孩子。

5. 嘲諷 Sarcasm

Sarcasm(嘲諷)的希臘字根就是把肉撕裂,用話語讓對方好像流血般的痛,「連小孩子也藐視我;我若起來,他們都嘲笑我。」(伯19:18)我們叫作冷嘲熱諷。耶穌基督被掛在十字架上時,那些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就是這樣對付他,耶穌已經很痛了,還要讓他更痛,「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他同釘的人也是譏誚他。」(可15:31-32)表面上看來好像在奉承他,其實是嘲笑他,這叫作冷嘲熱諷,連掛在他旁邊的犯人也一樣跟著譏刺耶穌。

6. 中傷 Backbite

這個更可怕,笑裡藏刀,在背後中傷人,英文叫作Backbite(咬你的背部),在你面前表現的還好,其實都在你背後說壞話。我們很容易犯這個錯誤,不是嗎?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很少當面說,都是在對方聽不到的時候才講,這是很厲害的。保羅在羅馬書裡說了許多上帝會審判的罪,其中一種,就是背後說人的。「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或作:被上帝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羅1:30)

大衛王有一個兒子押沙龍就做過這種事,站在他爸爸的城外,凡有人要進城時,他就說:「咦?你要去法院啊,什麼事?」對方娓娓道來,押沙龍就說:「唉呀,好遺憾啊,我爸爸就是不讓我做法官,不然這件事情一定是判你贏。」「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撒下15:3)他這樣的做法,就是要把民心都贏到他那裡去,背後的意思其實是在數落他爸爸,後來押沙龍叛變,導致最後自己被殺。這就是用陰險的方法在背後傷害對方的例子。

7. 流言 Gossip

最後一種就是傳話、流言(Gossip),「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20:19)我們一直跟小組成員強調,小組要做得好,大家要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互相代禱才會禱告到重點,可是當你把內心的事提出來,就會冒一個風險,如果有人把那些話傳出去,所造成的傷害就很難處理。

教會鼓勵大家要彼此相愛,有一個前提就是,關於小組成員的事,只能對上帝說,連家裡面的人都不能講,這是最起碼的修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養,那請你不要參加小組,因為你會害己害人。

在小組裡,如果大家都只談天氣,看氣象報導就好啦!可是真要講到內心的痛,難免會涉及到隱私,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記得「不傳話」!包括好話也不傳,傳的不一定都是壞話喔!但有些東西傳開了就不好,一傳出去就不容易控制,這是一個我們都要學習的基本功課。

有一個波斯國王,他的老婆很漂亮,在一次宴客中,他想展示自己漂亮的老婆,結果當天老婆心情不好,拒絕被展示,於是開始有人傳話,「這樣還得了,要是這個消息傳到民間以後,所有的太太都會開始叛逆他的老公,這一下國家就會大亂。」為了這樣的流言,這個老婆被廢除,後來才讓以斯帖有機會登上王后的位置,「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他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帖1:17)這是傳話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Ⅳ、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新約給了我們一些勸告,剛才提到在背後講話或傳話,你可能覺得沒什麼,反正無聊就隨便講講,你知道上帝都用MP3二十四小時錄音,而且在最後審判時,還會播放出來給大家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自己,很多話其實是不需要講出來的,或許你認為沒什麼,可是上帝在意!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所以我們一定要管好自己的舌頭。

2. 言語帶著和氣

還有,講話要帶著和氣,這樣的對話就很舒服,「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鹽能夠讓一盤菜變得美味、好吃,如果一盤菜,讓你吃出鹹味,那就太鹹了;鹽要放得恰到好處,叫人吃不到鹽的味道,而是吃出食物的美味。換句話講,如果我是鹽,我到一個地方,能讓別人的美善發出來,那我就是很棒的鹽;如果只是讓大家感覺我很棒,那就是太鹹!所以鹽是很妙的,不是要誇耀自己,而是要讓別人嘗到美善的滋味,這樣的言語,會把人心中原有的美善引發出來。

3. 說話能造就人

話語能夠造就人,不只是讓大家氣氛很好,而是讓別人得到鼓勵、讓別人得到一股願意向上的力量,我們應該多講這樣的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還有,不要說亂七八糟的話,從前有小孩喜歡講這類的話,嘴巴會被塞一塊肥皂。聖經說:「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5:4)這是弟兄最常犯的,講髒話、講與性有關的黃色笑話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需要學習這個功課,練習不要講這樣的話,因為沒有什麼好處、一點也不造就人。

5. 要用舌頭頌讚

最後,不要禮拜天讚美上帝,禮拜一就咒罵人,咒罵那按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這叫做不一致。「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雅3:9)雅各說這樣不對!怎麼可以一舌兩話呢?我們禮拜天都到禮拜堂來,用我們的嘴巴、舌頭稱頌上帝,禮拜一到六就不要用同樣的嘴巴,去咒詛那些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一致,也比較討上帝的歡喜。

Ⅴ、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耶穌說,你們來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5)這是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講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22:19),基督徒難道可以吃別人的肉、喝別人的血、可以吞咬別人嗎?可以的,但只能吞咬一個人,那就是主耶穌基督!當我們用感恩的心,把耶穌基督的生命吃到裡面的時候,我們的口所講出來的話,就會充滿主的愛,就能造就彼此,所以讓我們願意吃進基督慈愛的生命,說出讚美造就的話語。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上帝,在你創造萬物時,把你的形象-就是靈性賜給我們,你給我們一個特殊的恩典,就是我們能講話。這個話語的能力可以把我們內心的世界表達出來,在話語的互動當中,讓我們享受到彼此的愛。很可惜的,是我們濫用這樣的恩典,我們用這樣的恩典來相咬相吞、互相傷害;主!我們不得不向你承認,我們用話語所傷害的,常是最愛我們的家人;主!求你饒恕我們,也求你幫助我們在話語上面,能夠造就別人,能夠帶來和氣的話語。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2月 8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經文:加拉太書5:15

【講道大綱】
I. 引言:Double Ouroboros (雙咬尾蛇)

II. 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 [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 [dakno] bite 撕咬 唇槍舌劍 (詩124:6; 加5:15)
2. katesqi,w [katesthio] devour 吞噬 狼吞虎嚥 (箴30:14; 路8:5)
3. avnali,skw [analisko] consume 消滅 屍 (伯14:10; 路9:54)

III. 口舌的傷害
1. 嘮叨 henpeck (箴19:13; 士16:16)
2. 找碴 nitpick (詩109:3; 路20:20)
3. 侮蔑 derogate (賽3:5; 撒下6:20)
4. 惡毒 malice (詩52:2; 撒上20:30)
5. 嘲諷 sarcasm (伯19:18; 可15:32)
6. 中傷 backbite (羅1:30; 撒下15:3)
7. 流言 gossip (箴20:19; 帖1:17)

IV. 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太12:36)
2. 言語帶著和氣 (西4:6)
3. 說話能造就人 (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弗5:4)
5. 要用舌頭頌讚 (雅3:9)

V. 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約6:56)

【金句】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

【默想】
1. 請分享你曾經被別人話語傷害的經驗。
2. 你比較常說那一種傷害別人的話語呢?
3. 如何才能多說感謝讚美與造就人的話?

星期日, 6月 25

[講道集] 愛的系列(五):愛是擔當

寫作於2006.06.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加拉太書六章1~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目前我們所講的是愛的系列,今天我們要講是『愛是擔當』,保羅在加拉太書第六章1~5節,這短短的五節裡面講到了兩個擔當,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兩個擔當有一點矛盾,到底怎麼樣來了解是比較好?從今天的聖經裡我們再看一遍的話,有幾個重點是我們要一起來思想的。聖經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我們注意看這裡有兩個擔子、有兩個擔當,第一個是「偶然被過犯所勝」,這什麼意思?什麼叫作「被過犯所勝」?這裡中文翻譯的不太好,當一個人被過犯所勝的時候,一些比較成熟的人,一些屬靈的人,他要注意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溫柔;第二件事情是挽回;第三件事情是小心或是警醒,這些等一下我再詳加解釋,這樣子的話,你就是在幫他擔這個重擔,擔這個「偶然被過犯所勝」的重擔,重擔要互相擔當。可是結論又說:「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到底這個擔子是要讓別人幫忙,還是要自己擔呢?怎麼去了解它才對? 

Ⅰ、引言:飛機失壓的處置 

如果你正搭飛機的時候,突然飛機上的空服員宣佈說:「我們的飛機出了一點問題,艙壓目前正在下降…」馬上你頭頂的氧氣罩就會自動掉下來,此時你正帶著一個很小的小孩子,請問你,你是要先幫小孩子戴氧氣罩?還是自己先戴氧氣罩呢?怎樣做才是有愛心?幫小孩還是幫自己?當然要先幫自己。因為你自己沒有戴氧氣罩的話就會昏過去,那你就不能幫小孩了,這是一個大原則。或是說,如果船快要沈了,你會趕快幫你的小孩穿救生衣?還是你自己先穿?你自己要先穿。  你了解這個意思嗎,你自己要先保命啊,你自己都顧不了,你怎麼顧別人?這是一個大原則,當飛機有問題的時候(如果你曾搭過飛機),空服員就會解說:「請你自己先把氧氣罩戴好,然後再幫隔壁不會戴的人。」這個大原則很有意思,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先處理,所以這兩節裡(2、5節),其實第五節比較重要,就是「自己的擔子要自己擔當」,自己的擔子擔當以後,別人擔不了的,你才幫他擔,了解這個意思嗎?  不然如果沒有後面這一句(5節),「好吧,那我有問題你要幫我擔…」結果自己就不擔了,這樣是不對的。所以這個大前提是自己的責任、自己該負責的,自己要先負責,然後自己能負責之後,還有力量,別人沒有辦法的,你才幫他的忙。可是要記得一點,你幫他忙不能幫到他自己要負責的他不負責,這樣就不對了,這個在心理學上叫作Boundary(範圍分界線),很多家庭很多父母,或是夫妻之間出了問題,就是在愛的擔當上了解錯誤,對方有他該負責的責任,你幫他扛到底了,所以那個自己該擔當的部分沒有擔當,就用互相擔當這樣的理由,來把他該負的責任拿掉了,這是不對的,這是不合乎聖經的作法,我們等一下也會更詳細講那是什麼意思?

這禮拜三教會長執邀請畢業生們聚餐,當時候我為他們短講,現在我也來問大家,讓你們想一想,學生畢業後像什麼?耶穌的學生要畢業的時候,耶穌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看起來畢業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就像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跑到一群狼當中,你想她結局是什麼?一個無辜的小女孩被一群狼包圍,結果會怎麼樣?羊被狼吃掉了。這隻羊是被狼傷了,但是如果羊夠聰明如果沒有被狼吃掉的話的話,你知道嗎?他會變成狼,因為這個社會上的狼都是羊變成的,不是嗎?本來每一個人都是學生,到了社會以後,不曉得怎麼樣,就變成狼了,所以羊掉到狼群裡面有兩個可能的命運,第一個是被狼吃掉,第二個是他本身變成狼(為了不要被狼吃掉),而且是不知不覺的變成了狼。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看到一隻被狼傷的羊,或是一隻變成狼的羊,你比較會去幫助哪一個?是被傷的人,還是那個傷人的、那個快要變成狼的羊呢?哪一個比較重要?你們可以回去好好的想一想,一般來講通常我們的反應是去幫助那隻受傷的羊,如果你幫他的話,受傷是減少了,但是另外一隻是會傷人的,你怎麼幫助這個會傷人的狼呢?這就是保羅在這裡所講的:「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他已經快要變成狼的時候,你怎麼處理?「那是他的事啊,他自己要悔改,他不悔改我就不管他,我去幫助那個被他傷害的。」如果發現一個人快要開始變成狼的時候,你怎麼處理?這是從今天的聖經裡,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

Ⅱ、發現過犯的處置 (Caught Red-Handed)

1、譴責定罪 (Denouncement)

兩隻手血淋淋的,被反綁了,英文叫作Caught Red-Handed,這種景象正可以解釋這一節聖經所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這個「所勝」,如果你直接看中文會說:「唉呀,就是他不小心跌倒了,是偶然被引誘犯罪,就像趙建民一樣,偶然被過犯所勝。」是這樣子嗎?其實這一句中文翻譯的不太好(這就牽涉到翻譯的問題),在英文聖經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為Overtaken(追上壓倒),這個Overtaken翻譯成「所勝」還可以,這是英國英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的翻譯,可是美國的NAS版本就翻譯為Caught(被逮到),Caught這個字的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現場就逮,所以這句的翻譯就是:「如果你發現有人正在做壞事被你抓到的意思」,這樣意思就更清楚了,這就不是偶爾犯錯,而是被逮到的現行犯,這是再怎麼辯解也沒用的,他正在做壞事的時候就被你發現了,遇到這種人你要怎麼辦?你會怎麼處理?聖經中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有一個女人在做壞事的時候,現場被逮到,你知道法利賽人怎麼處理嗎?所有做媽媽的,現場逮到你的孩子正在做壞事時,你怎麼處理?罵他?修理一頓?通常是馬上罵他譴責定罪,「你怎麼這樣做,被我逮到了,你還有什麼話好講…」這是法利賽人的反應,我們其實也很像法利賽人,我們自己想一想,不管是妻子當場逮到先生做壞事,還是媽媽當場逮到小孩做壞事,不管做什麼壞事,給你逮個正著的時候,你的馬上的反應是:「哼,你還有什麼話說,這次被我逮到了。」這個叫作譴責定罪(Denounecment),「都是你不對,這件事情你沒有話好講了吧。」法利賽人直覺反應的處理是:「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約8:5)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7節)之後耶穌很奇怪的卻在地上畫字,耶穌沒有同意他們譴責定罪的做法。

2、 撇清推卸 (Disavowal)

第二種作法,一個人被逮到了,可是你發現他被逮到的事情跟你好像有一點牽連時,你的作法不是大罵,而是趕快撇清:「這事跟我沒有關係。」這是第二種反應。趕快撇清,這是彼拉多的做法。彼拉多的臉盆是世界有名的,因為他是法官,人家逼他要把耶穌定罪,他沒有辦法,就想一個奇怪的方法,就是當場洗手,叫作「金盆洗手」,「把臉盆拿來,我不判他罪,是你們判他的罪,這與我無關。」「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27:24)。這個玩意兒也不是彼拉多發明的,發明這個玩意兒的人是我們的老祖宗亞當,當他被逮到的時候說:「是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我們也常常玩這個把戲,在所有家庭或婚姻裡面,當遇到一件壞事發生時,我們如果不是趕快譴責看誰的錯,第二個反應就是:「跟我沒有關係」,我們不願意去承擔這件事情並把它處理好,我們常選擇撇清推卸。

3、溫柔挽回 (Deliverance)

耶穌是以溫柔挽回來處理這個當場被逮到的女人,耶穌的反應很簡單,他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從這句話看來到底耶穌有沒有定她的罪?有啊。沒有定她的罪怎麼會說「不要再犯罪了」?這個「再」就是代表她犯了罪,可是耶穌第一句話對她說:「我不定你的罪…」(雖然你有罪),這點很重要。很多人以為既然嚴厲譴責不好,撇清也不好,那乾脆就不講話,很多人就採取這樣的態度:「我不講可以吧,我不批評你吧。」這樣也不對,因為他其實是有不對,他當場被你逮到,那你該怎麼處理呢?應當溫柔的把他挽回。溫柔指的是什麼?挽回,到底是要挽回什麼部分?待會我會再詳細講。這個很有意思,我們談到愛,但是遇到對方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怎麼將愛表現出來?

Ⅲ、過犯重擔的分擔 (Sharing Burden)

1、 溫柔面對 (Gentle Confrontation)

一個人犯錯所留下來的重擔,你怎麼跟他分擔?這個擔當叫作Sharing,分擔幫他扛,你怎麼幫他扛?剛才我特別指出三個字詞,一個叫作溫柔;一個叫作挽回;一個叫作小心,我們分別來看一看這三個詞,當你要說他不對的時候,態度要溫柔,不是兇巴巴,這個叫作Gentle但是要堅定的指出錯來,這叫Confront。而不是溫柔卻不講,而是要面對,要讓那個人去面對他的不對,但是你的態度上又不會讓他覺得很受威脅,這個是要學習的。因為當一個人做了不對的事情,而又當場被逮到的時候,常常是會惱羞成怒,那個時候如果你再加以惡劣的態度指責的話,他會爆跳起來,他反而跟你辯,所以達不到目的,你要他挽回就挽不回,大家就會在那裡找理由找藉口,而聖經箴言十五章1節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如果你柔和的話,那個惱羞成怒的怒就會消退一點,讓他有可能去面對。聖經說:「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後2:25)所以要以溫柔的態度,讓他去面對問題。

2、 慈愛挽回 (Loving Restoration)

再來解釋挽回。當一個小孩子跑來跑去,不小心跌倒了造成骨折,被送到醫院,急診處的醫生想要把骨頭推移回去,應該怎麼推移?應該很用力的推擠?還是慢慢挪動,然後看小孩叫的很大聲就稍停一下?怎樣叫作溫柔的挽回?挽回就是說,已經斷掉的部分,你要把他推移回去,是很小心很小心的挪移回去,那個已經移位受傷的骨頭,移回去才會好啊。挽回的意思就是Loving Restoration,Restoration(復原)就是要把他推移回去,推移到原來的位置,可是要很輕柔。英文挽回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叫作Mending broken bone,Mending就是修復,斷掉的骨頭怎麼把它弄好,這個必須要很細心,不要把他弄的痛死了,要小小心心的去做這件事情,如果可以把他推移回去就得醫治,這是關於醫治的事情。第二個挽回的意思,是Mending broken net,翻譯成台語叫作「補破網」,所以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斷掉的骨折,你怎麼把他復位,另一個是破掉的網,你怎麼把他補齊。當一個人做錯事情,他和上帝的關係,他跟人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都破掉了,你怎麼幫他修補起來,讓他可以重新來過。就像漁夫捕魚網,需要很有耐心,我們說打死結理不清楚,不論你有沒有學過縫衣服,衣服破了一個洞,就要補起來,我是跟我媽媽學的,她就是一針一針的慢慢縫,縫到看起來好像貼了一塊布在那上面,如果我沒有跟我媽媽學,大概我會整個把它拉起來,然後再打一個結,這樣就當作是補好了,那就會結一個疤在那邊,而縫補的過程就是要很有耐心,哪一條線是對哪一條線,從哪一條線拉到哪一條線,慢慢把它補到很好,這個是Mending broken net。所以要挽回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細心,另一個是耐心。

聖經說:「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摩9:11)那個帳幕已經破掉了,我要把它堵住,就是要把它重新來過;一個已經犯錯的人,已經快要變成狼的人,你怎麼讓他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怎麼幫他補起來?在這裡我想到台語有一首歌曲,這首歌其實是台灣的痛,你知道台灣的痛嗎?李臨秋先生寫的,王雲峰譜曲,1948年一寫出來就被禁唱,禁唱了三十年,1977年才解禁,也許你會唱:「見著網,目箍紅 破甲即大孔,想要補,無半項啥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鑽活縫,找傢司補破網…」不知道你知道這首歌曲的背景嗎?漁網,台語發音就是希望,在這首曲子中有好多這樣的雙關語,要用台語才會了解,歌詞的意思就是說:破掉的網,代表沒有希望,一個做錯事情的人,他跟很多人的關係都已經破掉了,他覺得絕望的時候,你怎麼幫他挽回?怎麼讓他再重新有希望?這是愛的表現。以賽亞書 6:10 『回轉過來,便得醫治。」以細心、耐心修護,使他回轉得到醫治。

3、 儆醒謙卑 (Humble Vigilance)

第三個就是要小心。當你真的是很溫柔的讓他面對,很小心的把他挽回的時候,因為你做的實在太棒了,所以你的尾巴就會翹起來,這樣了解嗎?你真的是太有愛心了,你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會覺得自己很棒,結果你就自己掉下去了。箴言十八章12節: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所以保羅第三個勸告是說:「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當你用愛心去幫助一個人的時候,要記得自己其實沒有比他好到哪裡去,很多人其實所犯的錯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一個被逮,一個沒有被逮,你是Caught或是No Caught,有很多人沒有被逮,就自以為比別人好。當我們去幫助那個被逮的人時,保羅提醒我們,要謙卑、要小心,因為你一不小心,下一次就輪到你被逮。因為所有的人都有做壞事的潛能,所以當有人做壞事被你逮到的時候,你要記得,你可能也是那個人,你要向神禱告說:「幫助我,讓我不要因為這樣就驕傲、就覺得了不得。」因為撒但最喜歡找這種人,人在驕傲的時候最容易跌倒,撒但專門尋找可吞吃的人,不小心你就被牠吃掉了。「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

Ⅳ、分擔過犯的危機 (Risk of Helper)

1、 忘記自我察驗的自欺 (Vulnerability)

當你這樣幫助一個人,你注意了這些事情以後,還有問題嗎?還有。聖經這裡提到有一些危機,是剛才中間的幾節。第一個,他忘了查驗自己,他為了跟別人比較,就忘了想到自己,因為只注意別人。詩篇一百三十九篇23~24節,有人就把它寫成一首詩,等一下我們一起來唱,希望你把這首詩背起來,回去後要常常對自己唱這首詩歌,當你發現別人有不對,就馬上會想到自己,不要發現別人有不對,就一直想著別人,而是要馬上想到自己,其實我也是一樣會犯錯的:「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英文Vulnerability這個字,我一直問人家中文該如何翻?,有人告訴我叫作罩門(Vulnerability),這個字希望你會記得,就是說我們和那個被逮到的人完全一樣,也許你沒有機會犯同樣的罪,也許你有犯沒有被逮到,但是要記得我們都一樣,常常求神幫助我們。

2、 五十步笑百步的自滿 (Complacency)

有些人看到自己,也想到別人,但是想一想自己還是比別人好一點,這個叫作五十步笑百步,這個英文叫作Complacency(自滿),就是覺得我似乎是不太好,但是和別人比起來還算好啦,有那種還好的感覺,這個圖片裡有兩隻龜(其實是一隻鱉和一隻龜),這隻龜在跟另一隻鱉講話,就像法利賽人這樣講話:「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路18:11)他的好是根據別人的不好來比出自己的好,有一句話說:「兩個黑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黑人不會因為另外一個黑人比他黑,他就變成白人。」這樣懂嗎?你是不是白人,不是因為有人比你黑你就是白人,你是黑人就是黑人,有的黑一點,有的沒有那麼黑,我們都是罪人,有時候我們會想:「跟別人比起來我還好。」這個台語叫作龜笑鱉無尾,如果龜笑鱉無尾,那鱉笑龜怎麼樣?昂棍(脖子)短。以為自己比別人好的自滿,也是個該注意的危機。

3、 過份分擔過犯的自大 (Boundary)

第三個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過份的分擔。他人有困難,我因愛心幫他分擔,,但他該承擔的部分我也想幫他擔,就是分擔到超過了,這個就是界線不明。聖經提及大衛王與兒子押沙龍的故事,押沙龍自己叛逆要殺他爸爸,後來沒有成功,反而被他爸爸的將軍殺死的時候,他爸爸大衛大哭,大衛怎麼哭?「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下18:33)大衛王可能替他死嗎?不可能。大衛王顯然是過度的分擔過犯。很多時候作父母的常說:「我幫我的孩子死好了,我幫我的孩子還卡債…」,不可能,神給每一個人一項很特別的東西,就是你的自由意志,當你自己使用你的自由,你必須自己承擔那個的後果,很多父母不知道這一點,把小孩子的後果全部承擔,結果那個小孩子就長不大,道德上長不大,這是界線的問題。所以聖經特別在最後用這樣作結論,你們要互相擔當,可是不要擔到一個程度,他該擔的部分你都幫他擔了,最後的結論是說:「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

Ⅴ、過犯重擔的承擔 (Bearing Load)

1、吃酸葡萄,牙齒酸倒 ( From Cause to Effect) 因果報應

什麼東西你要自己擔?這個擔,在英文是用Bearing和剛才的Sharing不同,一個叫承擔,一個叫作分擔,我們做錯事情的時候有兩種擔子,一種是別人可以幫我的,可以幫我補起來的,可以幫我修正的。這是我們剛才所提的過犯重擔的分擔 (Sharing Burden)。可是過犯後果的部分,比如說你走路自己不小心跌倒了,那個要痛一個月的部分別人就沒有辦法擔,這個部分是什麼?這個小姐吃葡萄,她不小心吃到一顆綠色的葡萄,聖經說:「誰吃酸葡萄,誰的牙齒酸倒。」你有沒有吃過以為很甜的葡萄,咬下去才發覺很酸,聖經講的很清楚:「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31:30)佛教講、基督教也講,你做一件事情,結果跟著來,我們叫作Consequence(後果),也叫作因果報應,你做了一個動作,後面有一個結果會跟來,這是神的公義,在萬事萬物都有這樣的東西,這個別人不能幫你擔,也不應該幫你擔,你做那個事情就要承受你做那個事情的結果。

2、種啥收啥,輕慢不得 ( From Choice to Fate) 抉擇命運

如果你不只是做那件事情,而且是一再的做那件事情,那個結果就更可怕了,因為你這個人被改變了。所以我說,你一再一再做錯事情的結果,你把你的命運都賣進去了。當一個人決定做一件事情,後來一直做,就變成習慣;習慣一直持續不改的話,就變成個性;個性一直下去的話,就成為命運。將來是到地獄還是天堂,其實是你這一生一連串決定的結果。如果父母一直幫孩子把結果承擔掉,孩子沒有自己去承受那個結果,可能就會變成他的命運,那就更淒慘。比如說從說謊,變成一個說謊的人,變成Liar,不是只說一個謊,變成是習慣性的說謊,最後變成一個不誠實的人,這樣就糟糕了,這是第二個,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必須承擔,別人沒有辦法幫他承擔,「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6:7)我們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第二個你沒有辦法幫他分擔,是他自己必須承擔的部份。

3、在寶座前,接受審判 ( From Justice to Grace) 贖罪救恩

第三個是到最後審判台前的時候,每一個人自己要對神交代,所以有些人在現世,做了很多壞事沒有得到報應,有人覺得說這樣不公平,這點你不需要擔心,最後有審判,在神的寶座前案卷展開,每一個人自己要承擔,這時你再愛你的孩子也沒有辦法幫他承擔。「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20:12),但奇妙的是神另外為我們預備了生命冊,只要我们願意領受祂贖罪的救恩。

Ⅵ、因祂受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鞭傷,我們得醫治。

神幫我們設立一位可以幫我們承擔過犯的,人不可能但神能,這位就是耶穌基督,基督教認為在因果報應之上還有恩典。到最後耶穌基督再來審判所有人的時候,居然有兩本簿子,如果你公司帳務有兩本簿子,,一本報給政府,一本給自己看的,這就有問題了。而上帝竟然有兩本冊子,一本叫作案卷(就是記載個人的行為),另一本叫作生命冊,這是很奇怪的。基督教和佛教在這裡分出來了,佛教只有一本,就是因果冊,你做什麼事你自己承擔(這我講過),可是上帝很奇怪,讓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幫我們承擔,祂說:只要我们願意領受祂贖罪的救恩,我们的名字就會記在生命冊上,這是何等的奇妙。你是否願意接受神這奇異恩典,是你自己必須要作的決定。今天我們的啟應文這樣講:「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這是只有耶穌基督才可以幫我們做到的,祂擔當了我們的憂患,擔當了我們的罪孽,被神責罰。我们卻因祂的擔當得平安、得醫治。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當我們學習愛的功課時,想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弱點,我們都會犯錯。當我們犯錯的時候,教我們學習彼此分擔,也教我們自己學習去承擔。主,在這兩樣當中,我們覺得承擔不了的時候,幫助我們知道轉向主耶穌,因為祢在十字架為我們擔當了所有的罪,讓我們願意用信心來抓住這樣的恩典,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