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牧者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牧者系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4月 19

[講道集] 牧者系列 (四)歡慶迷羊返家 (Celebrating Returning Lost Sheep)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四)歡慶迷羊返家
(Celebrating Returning Lost Sheep)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7、10、12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四月六日

Ⅰ、引言:天使歡慶
曾有人問:「到底天上會因為地上發生什麼事情而歡慶呢?」音樂家Larry Bryant思考這個問題,並譜寫成歌曲,由「君王先驅四重唱」演唱。歌名是That’s When the Angel Rejoice(天使歡慶), 歌詞如下。
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golden gate,
當金門大橋完工的時刻,
No the angels did not celebrate.
天使並沒有大大慶賀。
And when the Wright boys flew their bird,
當萊特兄弟首起飛,
No angelic shouts were heard.
聽不到天使喝采。
There’s only one thing that we are sure about,
只有一件事我們很確定,
That can make those angels jump and shout.
能使天使們又唱又跳。
It’s when a sinner makes the Lord his choice,
當一個罪人選擇歸向主,
That’s when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Now when the light bulb first lit up the town,
當燈火初次點亮城鎮時,
No the angels did not dance around.
天使並沒有轉身跳舞。
And when the first man stepped on the moon,
當人類初踏上月球時,
They didn’t sing a victory tune.
他們並未唱凱歌。
There’s only one thing that we are sure about,
只有一件事我們很確定,
That can make those angels jump and shout.
能讓天使們又唱又跳。
It’s when a sinner makes the Lord his choice,
當一個罪人選擇歸向主,
That’s why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Now heaven doesn’t strike up the band,
天庭並未召集樂團,
For any old occasion at hand.
為這些過去發生的事。
It’s got to be a special thing,
應該是很特別的事,
To make those angels sing.
讓天使高聲唱。
Angels sing,
天使唱,
Make them sing.
他們唱。
So when the model T first hit the street,
當福斯T型車初次上路,
It didn’t bring all heaven to its feet.
天使天軍未因此起立。
And when the first computer were born,
當第一部電腦出世時,
They didn’t blow old Gabriel’s horn.
加百列未吹老號。
There’s only one thing that we are sure about,
只有一件事我們很確定,
That can make those angels jump and shout.
能讓天使們又唱又跳。
It’s when a sinner makes the Lord his choice,
當一個罪人選擇歸向主,
That’s when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Now when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 a nation,
當美利堅成為一個國家時,
There was no angelic celebration.
天使們並未因此而慶賀。
But one lost sinner comes back home,
當一個罪人回家時,
They jump for joy around the throne.
他們環繞寶座跳舞。
There’s only one thing that we are sure about,
只有一件事我們很確定,
That can make those angels jump and shout.
能讓天使們又唱又跳。
It’s when a sinner makes the Lord his choice,
當一個罪人選擇歸向主,
That’s when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That’s when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That’s when the angels rejoice.
天使就極度歡樂。
Ⅱ、三個比喻
通常,人會因為完成重大成就,而舉行派對歡喜、慶賀。但在聖經裡,卻只有一件事,會使上帝與天使舉行歡慶的派對,就是地上一個罪人真心的悔改。為了強調這點,耶穌破例一連說了三個比喻。路加福音可分為三大段,1:1-9:50記載耶穌出生,和加利利傳福音事跡。9:51-19:48講述耶穌離開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猶大全地傳福音。20:1-24:53是耶穌在各各他為人受死。而在9:51-19:48十章中,耶穌一共說了二十幾個比喻;而第十五章的這三個比喻正好排列在中間,耶穌用三種方式,描述同一件事情:地上若有罪人悔改,天上的上帝將與天使為他歡喜慶賀。可見一人的回轉讓上帝十分歡喜。因此有人說,上帝心中的「福音」,就是罪人接受基督的救恩,悔改信主。有人稱之為福音中的福音Evangelium in Evangelio
1.牧者尋回迷羊
第一個比喻是,牧者發現一百頭羊中少了一頭,便想盡辦法找回失羊,尋回後邀請鄰居、朋友們一同歡慶。「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裏。」(路15:4-5)耶穌的結論是,地上若有罪人悔改,在天上也如此為他歡慶。以西結書說,耶和華就是這牧者,想找回他的迷羊。「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牠們尋見。』」(結34:11)
2.婦人找到失錢
第二個比喻是一位婦人有十枚銅板,不見一枚,便放下手邊工作,翻箱倒櫃地尋找。「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路15:8)因為掉落地上,婦人必須點起燭火,清掃地面,在泥土、灰塵中尋找。就如詩篇說「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詩113:7)。找著後婦人開心邀請鄰居們,一同歡慶。為了一枚銅板,這麼作似乎「得不償失」,因為慶祝的費用遠高於銅板的價值。好像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一隻一般,兩者都有不理性、或超越理性之處。耶穌做結論,為找回一枚失落的錢幣而歡喜,上帝在天上也是如此。
3.父親擁抱浪子
第三個比喻是浪子回頭的故事,最為人所熟知。慈父遠遠看見,自己長久等待的兒子歸來,便跑上前一把抱住,親吻他,為他開宴會歡慶。「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長子為此鬱鬱寡歡,父親勸說他,要為弟弟的失而復得、死而復活快樂。
在這三個比喻裡,只有第三個比喻裡有人反對歡慶。這三個比喻的背景是,耶穌與稅吏、罪人們同桌共餐,法利賽人認為這是有失身分的行為,因而心生不滿。因此,這三個比喻最重要的結論是,上帝認為值得歡慶的事情,我們不當反對,而要與上帝一同慶賀。「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2:4)
4.悔改天上歡慶
當罪人悔改,天上為他歡慶。首先是尋回迷羊時,比九十九個不用尋找的罪人更高興。「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第二是找到失錢時,在天使面前也為他歡喜。「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15:10)最後,浪子回頭時,爸爸告訴長子,理應歡迎浪子返家。「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15:32)。以西結書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11)。這是全本聖經之精神,即上帝愛每位有過犯的人。若有一個罪人回頭、得救,救贖恩典得以完成,上帝會非常快樂,為他歡慶。
III、聖經中的歡慶
聖經中提到需要歡慶的時刻,舊約中有四個、新約兩個。舊約裡有三節期,定規一年三次,人要到耶路撒冷城歡慶。一是除酵節(或作逾越節),一是七七節,一是住棚節。三次歡慶的理由、目的如下。
1.逾越節:脫離埃及為奴
逾越節原文tsp讀Peshach,該節日記念上帝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那晚,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因此,過逾越節要獻祭、歡慶,因為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歡慶、記念上帝的救贖恩典。「你要注意亞筆月,向耶和華─你的神守逾越節,因為耶和華─你的神在亞筆月夜間領你出埃及。你當在耶和華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從牛群羊群中,將逾越節的祭牲獻給耶和華─你的神。你吃這祭牲,不可吃有酵的餅;七日之內要吃無酵餅,就是困苦餅─你本是急忙出了埃及地─要叫你一生一世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日子。」(申16:1-3)
2.住棚節:曠野流浪住棚
離開埃及後,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居住在帳棚裡。所以,住棚節twbws,Sukkot,同樣是感謝上帝,拯救脫離埃及,帶領曠野流浪的腳步。利未記提到: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裡, 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23:42-43)這是出埃及的經歷,以色列人用第二個節期來歡慶,記念救贖恩典。
3.七七節:獻上初熟果子
離開曠野、進入迦南地以後,首次的收割農產時,歡慶、獻祭給耶和華,這是七七節twcwbX,Shavuot,強調上帝的救恩已完成。離開埃及、進入曠野,抵達迦南地,這三個節慶的目的都是感謝主救贖的恩典。
4.安息日:奴僕得到安息
除了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以外,每週有一日要記念上帝的恩典,叫作「安息日」。安息日與救贖的關係在於,安息日強調安息,要求不讓僕婢工作,因為以色列人曾經為奴,蒙上帝拯救。「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牛、驢、牲畜,並在你城裏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使你的僕婢可以和你一樣安息。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裏領出來。因此,耶和華─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申5:13-15)。這是tbX,Shabbat,是每週的安息日慶典,同樣記念主的救贖恩典。
同時,人要在安息日,到上帝面前敬拜。「六日要做工,第七日是聖安息日,當有聖會;你們甚麼工都不可做。這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向耶和華守的安息日。」(利23:3)敬拜與安息是一體的,奴僕得著安息,重新敬拜上帝,每週有一日,眾人一同歡慶,記念上帝的救贖恩典。
5.主日:敬拜復活的主
新約將安息日訂為每週第一天,因為舊約所預表的救贖,基督已在新約時完成,且基督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所以我們在每週的第一天敬拜神,記念我們的主救贖我們,從死裡復活。哥林多前書記載,七日的頭一日,要預備奉獻。「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1-2)使徒行傳描述,七日的第一日,眾人擘餅聚會時,一位少年因為疲累困倦,從窗檻上跌落。「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徒20:7)啟示錄寫道,「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啟1:10)。「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所以基督徒以週日為禮拜日,記念主的救贖和死而復活。這是kuriakh hvmera,Kuriake Hemera,敬拜復活的主。每週日舉行禮拜,也是為了記念救贖的恩典。
6.聖餐:記念主的受苦
主耶穌基督被賣那晚,為門徒們設立了聖餐,叫kuriakon deipnon,Kuriakon Deipnon,意為「主的晚餐」,用以記念耶穌的救贖、受苦、犧牲。「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19-20)聖禮典也是記念救贖的恩典。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他從主所領受的餅和杯,是歡慶記念主為人受苦。「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11:23-25)
IV、屬靈的功課
無論是舊約,或是新約,所教導的歡慶都是記念上帝的救贖恩典。
1.三一真神超越性別
在牧者尋迷羊的比喻裡,人們對牧者的想像以男性為主;因此,人往往以為上帝是男性。耶穌擔心如此,便接著用女性角色說了第二個比喻,讓人不至於男性化上帝。耶穌教導人,上帝超越性別,男女兩者都有上帝的形像。耶穌禱告時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可14:36)但在以賽亞書也提到,「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49:15)。可見,上帝以男人來象徵自己,也用女人來預表自己,兩性各自彰顯了上帝的一部份。
2.失落尋覓找著歡慶
三個比喻都有相似的過程:從失落到歡慶,中間是費盡千辛萬苦尋找。關於十枚銅錢失落一枚,有人說,那是當時結婚時,新娘頭上所戴裝飾,少了一枚,頭飾就不完整。失落、不完整的頭飾,因為找回銅板,便完整了,這就是為什麼婦人會為了一枚銅板,想盡辦法尋找甚至不惜花費更多金錢。
3.上帝珍惜每一罪人
上帝彷彿特別珍愛失落者。在此提到一百隻羊失落一隻;十塊錢失落一塊;而浪子的故事裡,父親失落的是兩個孩子,一個離家出走,一個在家中嘀咕。在羊或銅板的比喻裡,那些沒有失落不見的,便是留在原處;因此我們會認為,兩個兒子至少還有一個在家中做工。但是,沒想到當浪子返家時,長子失去了對父親的愛,內心充滿計較與不滿的狀態才顯現出來。他雖在家,心卻早已失落,這是更可怕的失落,因為長子自以為沒有問題。耶穌教導的重點在此,因為這看似仍在、實已失落的長子,是更難歸回的。所以三個比喻的結論是父親對長子說:「回來參加歡慶吧!不要孤身門外、不快樂。」
同樣地,上帝一再耽延基督的再臨,用意是因為,他不願失落任何一人,包括那看似不失落的。「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以今日教會而言,教堂裡的基督徒就像長子。他們坐在家中,看似沒有問題,但是心裡是不是已漸漸地失去,對失落之人的愛心。這是最大的失落,因為他自信自己沒有問題,不求悔改赦免的機會。這是三個比喻裡耶穌最想表達的。
4.罪人尋回三種處境
這三種比喻也表示了失落之人的三種處境。
第一種是自己迷途,卻無法知返,這是「迷羊」。這個失落是牠自己造成的,卻找不回來時路,要靠牧者翻山越嶺帶領回來。以賽亞書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迷羊比喻人不順從上帝,任意妄為,無法收拾,只有靠耶穌基督拯救。
第二種是莫名失落了,卻沒有失落的意識,這是「銅板」。銅板沒有生命,無法自救,只能靠婦女從塵土中找回。有些人也是如此,不知道自己的處境,連自己迷失了也不自知,完全無動於衷,只能靠上帝尋回。以弗所書:「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他叫你們活過來。」(弗2:1)。這種人比羊更可憐,連感覺自己失落的能力都沒有。
第三種最特別,不只知道自己迷失了,還能自救,他是「浪子」。三者裡面,雖然「銅板」最無能為力,完全需要倚靠他人尋回;而羊雖然找不到路回家,但是至少知道自己迷失了。最可憐的是,明知自己失落,也可以決定回來,但卻決定不返回。這就是長子,其實他可以悔改,但卻自認不需要。這是三個比喻裡最慘的一個。浪子叛逆,至少還有省悟的機會;可是自以為是的老大,連這個機會都沒有。羊,牧者會尋回;錢,婦人會找回。留在家中的長子,卻無法回家。所以最後,父親出去找長子,告訴他回家吧!不要在外頭生悶氣了!
5.浪兄浪弟兩種失落
讓我們比較兩兄弟的問題。弟弟放縱情慾、花天酒地,哥哥自以為義,朋友餐敘。弟弟離家遠去,哥哥在家奴役。弟弟行為叛逆,哥哥態度怨拒。弟弟最後悔改謙虛,哥哥則是計較怒氣。耶穌的比喻到此結束,我們不知道長子最後的選擇。其實這是一個邀請,邀請那自以為是的人,進行自我的反省。弟弟是將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這是放蕩行為(Libertinism)。「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加5:13)哥哥不敢享受自由,心裡卻又有許多不滿,這是律法主義(Legalism)。「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5:1)換句話說,人若不是迷失在放蕩行為,誤用自由;就是不敢享受自由,卻在心中有許多不滿,以致失去與父歡喜同在的態度與關係。
6.認同接納悔改歡慶
天父為了找回迷羊、錢、或人,也經歷過四個過程。一是去到迷失者中間認同他。二是從迷失的狀況中接納他。三是給迷失者悔改的機會。四是一同歡慶。牧者如此-去尋迷羊,扛在肩上,帶回羊圈,一起歡慶;婦人也是如此-點燈打掃、塵士撿起,放回頭飾,一起歡慶;等待浪子的慈父更是如此-眺望快跑,溫暖擁抱,沐浴更衣,一起歡慶。
從這些比喻反映出在關係中,是先接納、後悔改,所以不是先指責,而是先接納。法利賽人要求罪人先悔改,而後才願意接納對方;耶穌認為:「不是,要先接納對方,再要求悔改。」接納不等於同意(acceptance is not agreement),接納罪人也不是同意他的惡行。接納是表示罪人也蒙上帝所愛,故先予以接納;到了將來有一天對方悔改後,再為他歡慶。撒該的例子就是如此,耶穌先接納撒該,作他的客人、朋友。這就引起撒該很大的改變,願意賙濟窮人,償還騙債。相信那天,耶利哥城也大大地歡慶。
V、結論:投入參與上帝歡慶
父親告訴門外的長子:「你這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我們理當歡慶快樂。」美國Duke神學院裡,放置了浪子回頭的銅像,命名為「復合」(Reconciliation)。銅像中,長子筆挺站立,雙手抱胸,表情非常不悅。次子雙膝跪地,手抱父親的腰,不敢抬頭。而父親站在中間,一隻手放在次子肩上,代表接受他悔改;另一隻手則抓住長子的手,告訴他,你也需要改變。次子雖有錯,但兄弟理應相互接受,彼此復合。有時候基督徒就如同比喻裡的長子;耶穌說,你也需要改變。上帝不只希望人與上帝和好,也希望人彼此和好,一同進入與上帝,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
禱告
感謝主為了教導這一真理,連續說了三個比喻,讓人知道,有三種不同的失落光景。其實,迷失的羊、失落的錢、和在外流浪的兒子,都較有機會悔改得救;但是自以為是的長子卻很困難,因為他主觀地認為,問題都在他人。求主幫助我們不陷入這種心態;也不看輕、忽略那迷失的,因為當看輕、忽略、或抱怨時,其實自己也迷失了,但卻不自知。比喻的末了,父親對長子說,請回來一起歡慶。今年復活節,要為幾位願意悔改、歸主名下的兄姐,舉行特別的聖禮慶典,求主幫助我們,能以高興歡喜的心來歡迎。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四, 4月 3

[講道集] 牧者系列(三)牧者尋回迷羊(Bring Back Lost Sheep)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三)牧者尋回迷羊(Bring Back Lost Sheep)
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1-7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廿三日

Ⅰ、引言:迷羊比喻
耶穌說過一個關於好牧者尋回走迷羊隻的比喻。先看短片。
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
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 
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
對他們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 
我告訴你們,與這情形一樣,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
較比為九十九個義人歡喜更大,他們是不用悔改的。」 
在比喻中說,牧者有一百頭羊,其群中一隻走失了,牧者外出尋找,找到尋獲後歡喜快樂地帶回家。但是對於牧者尋找的過程中,到底經歷過哪些事情,卻隻字未提。沒有很多著墨,因此有漫畫家將這段經文以卡通的方式呈現,描繪走失的羊所遇到的事情,以及牧人了尋羊的過程,讓人瞭解牧人外出尋羊所,其實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非常生動。  

Ⅱ、迷羊的比喻
1.眾稅吏與罪人親近耶穌
耶穌教導這個比喻的背景是,有群罪人與稅吏親近耶穌,要聽耶穌講道。「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路15:1)他們親近耶穌並非圖謀不軌,只乃是想要聽耶穌的教導,但是他們的背景不好,都是稅吏和有罪的人。「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在利未家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可2:14-15)

2.法利賽與文士批判耶穌
這群人的接近耶穌,引起發了法利賽人與文士的不滿。他們認為,耶穌基督行徑如同是拉比,就應當潔身自愛,不可與罪人同處一室。因此他們嚴厲批判耶穌說,你不只止接見他們,還與他們同桌進食!「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2)所以,他們批判指責耶穌好酒貪食。「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太11:19)可是其實,耶穌不只愛這群罪人,也愛那這些批判他的人。所以,聽到他們的批判後,耶穌基督於是轉過身來,對他們講了這個比喻,希望他們能聽懂。(路15:3)

3.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他們
「耶穌就用比喻說。」(路15:3)耶穌基督用比喻來教導人,是為了讓眾人照著自己所能領受的來聽。「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可4:33-34)所以,願意受教的人會領受聽得深;不願樂意的人所就只會聽到的,就只是表面的故事而已。耶穌利用比喻,讓每個人按著自己能領受的程度來瞭解。

4.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羊
擁有一百頭羊,走丟一頭的損失是百分之一,其實不算嚴重。「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路15:4a),但是耶穌問眾人,如果遭遇類似光景,會不會撇下曠野的九十九頭羊,去尋找那走迷的一頭羊,眾人回答「不會」。(路15:4a)若擁有一百頭羊,走丟一頭的損失是百分之一,其實不算嚴重。因為,將而羊群留在在曠野的處境危險,也可能遭遇危險,而造成若稍有閃失,損失更才是慘重。所以,比喻裡的牧羊人似乎竟不懂得權衡得失,竟撇下曠野中的九十九頭羊,去尋找那走迷的一頭羊。

5.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路15:4b)那隻羊走丟是因為自己離了羊群,為什麼要撇下這九十九隻呢?。(路15:4b)為什麼但牧人不考慮損失、代價和危險更大?,不合理地去尋找羊。「你們若退後不跟從他,他還要把以色列人撇在曠野,便是你們使這眾民滅亡。」(民32:15)

6.尋找迷失的羊直到找著
不只如此,牧者不考慮自己的安全嗎?竟然冒生命危險,也要救這隻調皮搗蛋、自己迷失的羊。就此放棄牠,不行嗎?比喻中的牧人卻是沒有因為過程危險,便放棄迷羊。他拋下曠野中的九十九頭羊,冒險尋找那隻羊。「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路15:4cd)由此可見,牧者深愛這隻迷羊,所以一直要尋找,直到尋見。以西結書,「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34:16)。這正是牧羊人深愛這隻羊的程度。

7.找著迷羊歡喜扛肩回家
「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路15:5)當找著了這隻疲憊受傷的羊,牧人沒有懲罰責罵牠,僅僅將牠扛在肩膀上,帶回家中。「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神,是應當稱頌的!」(詩68:19)(路15:5)有趣的是,牧者尚且還有九十九頭羊在曠野裡,;找到這隻迷失的羊,卻不是將牠帶回曠野,與九十九隻聚集;而是帶著回家。,找到這隻迷失的羊,似乎使得牧者失去理性,完全忘了在曠野還有留下了其餘的九十九隻羊頭。牧羊人似乎越發失去理智了!

8.邀請朋友鄰舍一同歡慶
帶回家後,牧人邀請鄰居一同慶祝,為失而復得的羊歡樂。「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羅12:15)、(路15:6)比喻在此結束。這個讓我們聽來奇怪的比喻,卻是這代表牧者甚愛那頭迷失的羊。

9.一個罪人悔改天上歡慶
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地上若有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高興,甚至較比為那九十九個不用需悔改的義罪人歡喜更大還要高興。」(路15:7)末世時,九十九隻羊會再度出現。(彼前1:12)

III、迷羊的詩歌
之前提過,比喻中沒有提到牧人尋羊的過程。Elizabeth Clephane(1830-1869)便查閱聖經,根據將經文中有關牧者找羊的記載寫成詩,描述牧人尋羊的過程補上這段空白,歌名為是「羊九十九」。
被這首詩歌感動的人,會到加拿大看一個墳墓,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Fergus小城有座墳墓,墓碑上刻著:九十九(The ninety and nine),他主人是Elizabeth Clephane作者的兄長George Clephane(1819-1851)。這人年輕時交到壞朋友,生活放蕩,很是令家人煩憂。因此父親將他送到加拿大,希望他遠離損友,重新生活。,但他仍不改酗酒惡習,全家幾乎要放棄他,。只有他的妹妹不願意放棄,始終認為哥哥是那隻牧羊人最愛的迷羊,一直為哥哥禱告。終於,在哥哥在離在即將人世之前不久悔改歸主。Elizabeth作者於是在過世前一年(1968),將深藏心中的感動寫成這首詩。剛發表時並沒有引起太大注意,直到六年後Moody慕迪佈道團的樂師發現了它。在一八七四年的某日,音樂家Ira Sankey隨慕迪至愛丁堡市佈道,旅途中無意間發現了這首刊載在當地小報上的詩,推薦給慕迪卻未果,誰知慕迪當晚的佈道講題竟然就是關於迷途的羊。慕迪佈道完,要求樂師唱一首相關的獨唱曲,樂師靈機一動,便拿出詩文開始彈唱起來,眾人大受感動。慕迪問樂師靈感何來,樂師回道,那就是他當天早上沒有多加留意的詩,現場即興譜曲演奏的。後來,詩歌持續地感動了許多人悔改信主。來聽詩歌的前兩節,出自一八九八年音樂師錄製的版本。

There were ninety and nine that safely lay,
一百隻羊有九十九,
In the shelter of the fold.
在主圈中悠悠。
But one was out of the hills far away,
但有一隻離群遠遊,
Far off from the gates of gold.
荒山空谷逗留。
Away on the mountains wildfar and bare,
隱聞豺狼四圍怒吼,
Away from the tender Shepherd’s care.
遠離良牧性命堪憂。
Lord, Thou hast here thy ninety and nine,
問主你已有九十九,
Are they not enough for thee?
難道還嫌不夠?
But the Shepherd made answer: This is Mine,
主說迷羊也是屬我,
Has wandered away from me.
如今離我漂泊。
And although the road be rough and steep,
路途雖然艱險難走,
I go to the desert to find my sheep.
曠野雖闊尋得方休。

1.迷羊失去牧者的照顧
歌裡描述道,羊離開了牧者,等同離開了保護、照顧,不曉得該如何是好。離開牧者的羊無法得到安歇,敵人會將牠吞滅。,「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們走差路,使他們轉到山上。他們從大山走到小山,竟忘了安歇之處。凡遇見他們的,就把他們吞滅。敵人說:『我們沒有罪;因他們得罪那作公義居所的耶和華,就是他們列祖所仰望的耶和華。』」(耶50:6-7)牠處在困難、流離、危險的光景下。(太9:36)

2.牧者翻山越嶺尋迷羊
發現少了一隻羊以後,牧者翻山越嶺,親自去尋回牠。「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牠們尋見。」(結34:11)耶和華說,我要親自把我的羊找回來,因為在曠野有野獸吼叫,我要保護他,不讓他受傷害。「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申32:10)

3.涉深水過黑夜救亡羊
為了找回迷羊,牧者必須涉過深惡水、走過黑暗夜,從危險中把這隻性命垂危的羊救回。「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裏救回牠們來。」(結34:12)無論如何地黑暗、危險,(結34:12)牧者都甘之如飴,因為他要拯救這隻迷失的羊。「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4.牧者受刺傷流下鮮血
在曠野中有許多荊棘,刺傷牧者的手腳。為了找回迷羊,牧者被刺得全身傷痕累累。就如同為了救我們的,主也是如此。他的身體被鞭打、被槍刺,頭被滿佈荊棘的冠冕刺傷。因此經上說,「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用荊棘編做冠冕,戴在他頭上」(太27:29)。然而,辛苦受傷的牧者並沒有責怪羊,反而他把找回的羊扛在肩上,歡喜領回家。

5.尋回迷羊歡呼響天庭
之後這時,在天上舉行也開啟了盛大的慶祝會,因為了尋回失落的羊,眾人歡喜快樂。「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我的百姓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賽65:19)「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啟19:7)、(賽65:19)

IV、屬靈的功課
1.牧者深愛每一迷羊
從這簡短的比喻中,我們可以學習什麼屬靈功課呢?。首先,這是個缺乏理性的故事。為什麼牧者要冒著九十九頭羊失落的風險,去尋找一隻羊,有人說這是「無理性的愛」(Irrational Love),也有人說是「非理性的愛」(Arational Love),我認為這甚或是「超理性的愛」(Suprarational Love)。這樣的愛不會算計得失,是「超越算計的愛」(Love beyond calculation),是「不計代價的愛」(love at all cost)。「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悔改。」(彼後3:9)基督為了拯救世人,將自己的命捨去,他的性命比那九十九頭羊還貴重。聖經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耶穌以九十九比一的比喻,來形容牧者對那隻羊的愛何其大,願意付出極大的代價。上帝為了救世人,寧願犧牲愛子,這個代價,比九十九比一更大。

2.牧者就近迷羊處境
羊迷了路,不可能自己動回到羊群裡。為了拯救羊,牧者必須親自去羊所在之處,即使那地方可能有危險,牧者也必須以身犯險。耶穌為了拯救世人,離開天上,來到世人當中,甚至與罪人同席,為此遭受指責非議,這是「道成肉身的愛」(Incarnation Love)。「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他在我們當中,知道人的軟弱,體恤人的困難,「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這是「完全認同的愛」(Identification Love)。

3.牧者堅持直到找著
無論牧羊人遭遇多大困難都不放棄,直到找到羊為止,沒找到他不停止、不休息。(路15:4d)這是「堅忍的愛」、不屈不撓的愛(Persevering Love),不丟下、不撇棄,不屈不撓地尋找。「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13:5)經上記載,耶穌將被賣的那晚,「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這是「堅持愛到底的愛」(love to the end)。

4.牧者背負迷羊重擔
當牧人找到了羊之後,就他將羊扛在肩上,(路15:5ab)讓這隻受傷、害怕、飢餓的羊,將將全身的重量枕沈放在牧人的肩膀。也就是可以說,牧人背負著羊的軟弱和痛苦,「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賽53:4)這是「寬容忍受的愛」(Forbearing Love)。甚至基督為人犧牲生命,被掛在木頭上,擔當人的罪。,「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彼前2:24)這是「代償救贖的愛」(Redeeming Love)。

5.牧者帶領迷羊回家
最後,牧者把羊帶回家裡,讓羊回歸天父懷中,與大家團聚。「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路15:5c、約14:2-3)能與家人團聚,這是「回家團圓的愛」(Home-coming Love)。羊與牧者之間不再沒有距離,「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17:22-23)這是「完全合一的愛」(Love of Unity)。(約17:22-23)因此,比喻雖簡短,上帝愛每個迷失的人的心意卻清晰可見。

6.耶穌的反諷式教導
不過這個比喻耶穌是故意說給那自以為義的人聽,是一種「反諷式教導」(Ironic Teaching),非常是一種奇特殊的教導方法,耶穌要說給那自以為義的人聽。當法利賽人指責:「那些罪人有罪,他們不像我們……。」時,耶穌附和地回應說:「沒錯,你們,法利賽人是那不需回轉的九十九頭羊!」。表面聽來是同意指他們的說法,實際上卻是諷刺他們自以為義。我們現代信徒沒有不曾身歷其境,親眼未曾見證見耶穌的眼神、口氣,會以為耶穌同意法利賽人是義人,其實不然。耶穌用法利賽人所說的話,回應他們,但表達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就是「反諷」。其實,法利賽人批評論斷他人,也不是義人。

耶穌的結論是,在天上,為一人悔改的歡喜,遠甚於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之人的歡喜。「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耶穌彷彿同意法利賽人,但事實上,沒有人是不需悔改的。
在另一個故事裡,文士和法利賽人見耶穌加入罪人的聚餐,指責耶穌這樣的行為。耶穌回應說,康健的人不需要醫師,生病的人才需要。「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吃飯,就對他門徒說:『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嗎?』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6-17)只有當人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有不適,才會尋求醫療幫助,因此感覺健康的人,並不會尋求醫師的診治。但是然而,一個人是真的健康,抑或自己覺得身體其實健康有狀況,這是兩回事。「病識感」(insight)是指對自身身體不適識的意識力,缺乏病識感的人,往往令醫療人員感到困擾。基督的「反諷式教學」點出,缺乏病識感的人,自以為健康,不會去尋求治療。(可2:16-17)。另一個比喻說道,一位法利賽人和一位稅吏同時在聖殿禱告。法利賽人禱告感謝上帝,自己不像他人一般,為非作歹。而稅吏則只是不斷地請求上帝的赦免。耶穌說,這兩個人禱告以後,認罪的人便蒙上帝赦免;自以為義的那位,當然也有罪,但因為他不尋求赦免,所以也就未蒙赦免。「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1、13)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眼裡只見他人的錯處,卻沒發現自己的問題。耶穌比喻這樣的人說,他能指出別人眼裡的刺,卻沒發現自己眼中的大木頭。當我們指出他人之謬誤時,往往卻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7:3)這是缺乏自知之明。

基督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耶穌愛罪人,也愛那自以為義人的罪人,所以,他特別為他們講了這個比喻的故事。

V、結論:耶和華喜悅罪人回歸

耶穌看見那些自以為義的罪人,他流留下淚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11),我們的主含著淚水,迫切等待你歸回。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禱告

謝謝主耶穌,你不在乎人的過犯和污穢,願意與人同在。你您不只愛罪人,也愛那自以為義的人。你為這樣的人,講了這個簡短的比喻。求主幫助,讓我們不要只看見別人的問題,而是到你的面前讓聖靈光照,以致於能看見自己的問題。也讓我們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悔改歸向你,成為你愛的兒女,再次得到你的牧養和照顧。奉靠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星期日, 3月 23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三) 牧者尋回迷羊 (台)

















【講道大綱】

聖經:路加福音15:1-7

I. 引言:迷羊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II.迷羊的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1.眾稅吏與罪人親近耶穌
(路15:1; 可2:14-15)
2.法利賽與文士批判耶穌
(路15:2; 太11:19)
3.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他們
(路15:3; 可4:33-34)
4.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羊
(路15:4a; 詩119:176)
5.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路15:4b; 民32:15)
6.尋找迷失的羊直到找著
(路15:4cd; 結34:16)
7.找著迷羊歡喜扛肩回家
(路15:5; 詩68:19)
8.邀請朋友鄰舍一同歡慶
(路15:6; 羅12:15)
9.一個罪人悔改天上歡慶
(路15:7; 彼前1:12)
III.迷羊的詩歌(Lost Sheep Hymn)
1.迷羊失去牧者的照顧
(耶50:6-7; 太9:36)
2.牧者翻山越嶺尋迷羊
(結34:11; 申32:10)
3.涉深水過黑夜救亡羊
(結34:12; 路19:10)
4.牧者受刺傷流下鮮血
(賽53:5; 太27:29)
5.尋回迷羊歡呼響天庭
(賽65:19; 啟19:7)
IV.屬靈的功課 (The Spiritual Lessons)
1.牧者深愛每一迷羊
(路15:4b; 彼後3:9)
2.牧者就近迷羊處境
(路15:4c; 約1:14)
3.牧者堅持直到找著
(路15:4d; 來13:5)
4.牧者背負迷羊重擔
(路15:5b; 詩68:19)
5.牧者帶領迷羊回家
(路15:5c; 約14:2-3)
6.耶穌的反諷式教導
(路15:7; 可2:16-17)
V. 結論:
耶和華喜悅罪人歸回
(結33:11)
【默想】
1.牧者為何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2.請問牧者找到亡羊後作什麼事呢?
3.主耶穌述說這個比喻有何目的呢?
【金句】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加福音十五章7節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三) 牧者尋回迷羊 (華)
















【講道大綱】

聖經:路加福音15:1-7

I. 引言:迷羊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II.迷羊的比喻(Lost Sheep Parable)
1.眾稅吏與罪人親近耶穌
(路15:1; 可2:14-15)
2.法利賽與文士批判耶穌
(路15:2; 太11:19)
3.耶穌使用比喻教導他們
(路15:3; 可4:33-34)
4.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羊
(路15:4a; 詩119:176)
5.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路15:4b; 民32:15)
6.尋找迷失的羊直到找著
(路15:4cd; 結34:16)
7.找著迷羊歡喜扛肩回家
(路15:5; 詩68:19)
8.邀請朋友鄰舍一同歡慶
(路15:6; 羅12:15)
9.一個罪人悔改天上歡慶
(路15:7; 彼前1:12)
III.迷羊的詩歌(Lost Sheep Hymn)
1.迷羊失去牧者的照顧
(耶50:6-7; 太9:36)
2.牧者翻山越嶺尋迷羊
(結34:11; 申32:10)
3.涉深水過黑夜救亡羊
(結34:12; 路19:10)
4.牧者受刺傷流下鮮血
(賽53:5; 太27:29)
5.尋回迷羊歡呼響天庭
(賽65:19; 啟19:7)
IV.屬靈的功課 (The Spiritual Lessons)
1.牧者深愛每一迷羊
(路15:4b; 彼後3:9)
2.牧者就近迷羊處境
(路15:4c; 約1:14)
3.牧者堅持直到找著
(路15:4d; 來13:5)
4.牧者背負迷羊重擔
(路15:5b; 詩68:19)
5.牧者帶領迷羊回家
(路15:5c; 約14:2-3)
6.耶穌的反諷式教導
(路15:7; 可2:16-17)
V. 結論:
耶和華喜悅罪人歸回
(結33:11)
【默想】
1.牧者為何把九十九隻羊撇在曠野?
2.請問牧者找到亡羊後作什麼事呢?
3.主耶穌述說這個比喻有何目的呢?
【金句】
「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加福音十五章7節

星期六, 3月 15

[講道集] 牧者系列(二)命令彼此相愛(Command to Love One Another)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二)
命令彼此相愛
(Command to Love One Another)
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三月二日

Ⅰ、引言:牧者聲音
本篇主題是「彼此相愛」,這是主耶穌的命令。詩篇第二十三篇裡,大衛說,耶和華是他的牧者。約翰福音第十章記載,基督說:「我是好牧人,我的羊會聽我的聲音」(約10:16)。Keith & Amy Amano夫婦寫了一首福音詩歌Shepherd’s Voice,歌詞如下:
The shepherd’s standing at the gate,
牧者站在羊圈門,
He’s calling to His own by name.
按名呼叫他群羊。
And the sheep will never hesitate,
群羊從來不遲疑,
When they heard the Shepherd’s voice.
當羊聽見牧者聲。
The Stranger tried to lead astray,
陌者騙羊走迷路,
But the Shepherd always show the way.
牧者領羊走正途。
The sheep will follow and obey,
群羊跟隨且順從,
For they know the Shepherd’s voice.
群羊認得牧者聲。
Listen to the Shepherd,
注意傾聽牧者聲,
The gate is narrow, but free,
羊圈窄門享自由,
Live your life abundantly.
生命活得更豐盛。
The Shepherd leads me to the stream,
牧者領我到水邊,
He gives me rest in the pastures green,
使我安歇綠草原,
Surely, mercy follows me,
慈悲必然伴隨我,
When I hear the Shepherd’s voice.
當我傾聽牧者聲。
所以羊會傾聽、會跟隨牧者的聲音,這是非常重要。
Ⅱ、耶穌如何愛門徒
耶穌對猶太人說:「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6-27)。在此提到三點羊群與牧者的關係:羊會相信牧者的帶領、羊會傾聽牧者的聲音、羊會跟從牧者的命令,以下分享「羊如何傾聽牧者的命令」。
1.愛屬自己的人到底
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當猶大出去與祭司長商議,如何出賣耶穌,耶穌給門徒一條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如果你是耶穌的羊,你願意聽從這命令嗎?作為基督的門徒,有一個重要的記號,就是願意聽從主的命令-彼此相愛。然而,這當中最不容易的,並非是彼此相愛;而是以基督為榜樣,照著基督愛門徒的方式,來彼此相愛。
參考經文背景可知,耶穌知道,自己即將離世,便愛他的門徒到底。「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對世人而言,離開世界就是「到底」了;所以直到離開世界就是人的底線,這點從基督徒的婚姻誓約中可見一斑。基督徒立婚姻誓約時,會以「直到離世」或「直到見主面」,來作為愛情時間的承諾。不過基督所說的「到底」,還有另一層意義,因為耶穌是為了我們而離開世界」。約翰福音中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由此可見,對耶穌而言,「到底」是指,直到他為我們,捨了性命為止,他會愛我們到底。
2.掌管萬有洗門徒腳
在耶穌給予門徒此一命令之前,他還做了一件事—幫門徒洗腳。畫家Ford Madox Brown一八五六年的畫作,呈現的是耶穌赤裸上身為門徒洗腳,這個畫作在當時,引起社會的議論,大家覺得基督赤裸上身,成何體統!所以,這幅畫作一直無法售出,逼得畫家只好為畫裡的耶穌,補畫上上衣。其實,根據經文的記載:「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13:3-5)。所以,耶穌為門徒洗腳時,的確是赤裸著上身。
這點也代表耶穌謙卑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的僕人。所以經上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6-7)。這個奴僕的形象代表,耶穌雖然身為門徒的老師,卻樂意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謙卑地服侍門徒的需要。藉此耶穌吩咐門徒:「你們也要如此彼此服事、洗腳。」所以,當基督徒聚集在一起時,應當學習放下各自的身份地位,按著上帝給人不同的恩賜,彼此服侍有需要的弟兄姐妹,這就是彼此相愛,如同基督愛門徒一樣了。
3.彼得不懂對話教導
使徒彼得當時無法立即接受這樣的角色轉變,一開始不肯讓耶穌洗他的腳。但耶穌告訴彼得,這一切另有更深含意,他要教導門徒們功課;如果不讓耶穌為他洗腳,彼得就與基督無關了。彼得一聽,急忙對耶穌說:「請幫我連頭和手都洗一洗好了!」彼得是很有趣的人,他一會兒「不可洗」、一會兒又「洗腳不夠,要洗全身」。基督回答他:「髒的只有腳,腳洗淨了,全身就乾淨了,不用洗全身。」在此,耶穌用親切地對話方式教導彼得,而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彼得說:『我決不讓你洗我的腳!』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跟我就沒有關係了。』西門•彼得說:『主啊,這樣的話,不只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也洗吧!』耶穌說:『洗過澡的人全身都乾淨了,只需要洗腳。你們是乾淨的,但不是每一個人都乾淨。』」
彼得一開始並不明白耶穌所說的,但耶穌接納他的不足。「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13:7)無論如何,耶穌還是要教導彼得,因為這是很重要的功課。基督愛彼得,不介意彼得能否明瞭他的用意。他讓彼得有機會表達意見,然後用對話的方式,耐心教導彼得。尼哥德慕拜訪耶穌時也是如此。「尼哥德慕問他說:『怎能有這事呢?』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尼哥德慕一時無法明白,人要如何能夠重生,基督便以對話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弟兄姐妹之間,若有一方對真理有不明白之處,另一方應以謙卑的態度,聆聽意見、慢慢說明,幫助對方明白真道,這就是實踐了基督對彼得的愛。
4.猶大賣主耶穌給餅
名畫「最後的晚餐」,由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於一四九八所年繪製。關於這幅畫作,有一些歷史的後續故事。該幅畫收藏於米蘭,法國將軍拿破崙曾意圖將之奪回巴黎;但畏懼於輿論,終究沒有付諸行動,只好命令馬賽克專家——Giacomo Raffaelli,按照原畫燒製出一幅一模一樣的磁磚圖。該磁磚畫作於一八一四年完工,因磁磚有不易褪色的特性,竟成為保留「最後的晚餐」最多畫作細節的作品,給後世留下詳實清楚的參考資料。而原作,因為日久褪色,又曾遭到破壞,畫裡諸多的細節,已不復可見了。
圖畫中,可以清楚看見,猶大坐在手持利刃的彼得前面,一隻手拿著錢袋,另一隻手伸出,準備拿耶穌遞給他的餅。耶穌雖然知道猶大要出賣自己,卻仍視他為朋友,一如往昔地善待他,將餅遞給了他:「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13:30)基督也引用詩篇形容「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41:9)可惜的是,耶穌這番好意,猶大並不為所動。吃完了餅,猶大仍舊離去,找到祭司長,出賣了耶穌。畫中的猶大,一手伸出要拿餅,抓著錢袋的另一隻手,卻在不知覺中,意外推倒了桌上的鹽罐。「鹽約」(參民18:19)代表永恆的約定,達文西在這裡,以裝著鹽的罐子,來比喻基督與門徒之間,那份愛的永約;但猶大卻在那一晚,將這永約的記號打翻了。這是達文西隱藏在畫中,一個極富寓意的細節。
5.彼得誇口耶穌提醒
當耶穌告訴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人要賣我!」時,彼得站起來,拍著胸脯保證:「別人會,但我絕不會!」彼得勇於誇口。「彼得說:『主啊……我願意為你捨命!』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鄭重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約13:37-38)彼得雖然愛誇口,耶穌卻沒有責備他,只是輕輕地提醒了他。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告訴彼得,你雖然被改名為「彼得」,其實本性中,尚有許多「西門」的成分、有許多的軟弱。耶穌吩咐他:「西門、西門,撒但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以你痛苦的經歷,來幫助其他人。輕輕地提醒,這是基督愛彼得的方式。
III、我們要彼此相愛
從約翰福音第十三章裡,我們可以看見耶穌如何愛他的門徒!他留下洗腳的   榜樣,甚至拿餅給賣主的猶大,對於彼得的誇口,以溫柔堅定的口吻提醒。藉此讓我們學習何謂彼此相愛。
1.主給門徒新命令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約13:30-31)下圖中畫出耶穌與門徒坐在光明之中,而猶大離開眾人之後,便走進黑夜之中。接著耶穌說了一句很特別的話:「人子得榮耀了。」進入夜間的猶大,對應著得著榮耀的人子。在此顯現面對猶大的作為,耶穌看見的不僅只是被出賣、捉拿、死亡;他更看見,在痛苦之後,會有榮耀的復活,並且世人也能因此,而擁有得救的盼望。(No Cross , No Crown)
耶穌告訴門徒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3,35)。當耶穌還在世的時候,他走到哪,門徒們便跟到哪,人們當然可以輕而易舉認出誰是耶穌的門徒;但是,當耶穌離世後,門徒們無法再跟著他,世人便無法分辨誰是主的門徒,因此,耶穌說:「唯有活出他的愛,世人才能認出門徒們來。」直到今日也一樣,唯有學習彼此相愛,世人才能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這個「作門徒的重要標記」(Cardinal Sign of Discipleship),是一個新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
2.主留門徒好榜樣
如果耶穌僅僅留下命令,我們實在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實踐他的教導;所以,耶穌接著吩咐他們:「要像我愛你們一樣,為彼此洗腳。」「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翰福音13:14-15)耶穌如何愛門徒,門徒們就要如何地彼此相愛。
3.神給我們兩命令
很多時候,我們樂意順服主的命令,也願意學習他的榜樣,但卻發現對方太可惡、太欺負人了,實在愛不下去,想彼此相愛卻無法做到。到底該如何順服主的命令,效法主的榜樣呢?其實,上帝知道人憑自己是無法做到。於是,在約翰壹書3:23寫道:「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換言之,人必須先依照舊命令相信主的名,才能順服他的命令,實踐他的榜樣,作到新命令的彼此相愛。著名的英國傳道人——司布真說,You must know Christ as your redeemer before you can follow him as your exemplar,你必須先認識基督為救主,爾後才能效法他的榜樣作門徒。許多人認同基督是位好老師,卻無法仿效他的言行;問題就在於,人的生命必須先經歷基督的拯救與改變,方有可能實踐基督的榜樣。羅馬書1:5:「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羅1:5)「信服真道」,英文是Obedience of Faith。由此可見,順服基督的命令,首先必須信他;接著,才是彼此相愛。有了第一個命令,才能實踐第二個命令。
4.主順從得救根源
耶穌也在「順服」上作了門徒的榜樣。在客西馬尼園裡,他雖然心裡很掙扎,最後仍向天父禱告:「照你的意思,不要照我的意思。」「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來5:8-9)。「順從」與「信」,有著直接的關係。羅馬書第十章寫道:「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希伯來書說,「順從他的人」(來5:9),就是順從他的命令,願意信主耶穌的人,那人就得救了。所以,誠如一首詩歌的歌名,「信靠順服(Trust and Obey)」所說,要能「順從」,首先要「信」。
5.遵主令在主愛裡
當人信主之後,就進入了基督的愛裡。約翰福音第十五章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約15:10)。這命令不是彼此相愛,而是相信主耶穌基督。人信了耶穌,便進入與主愛的關係裡。「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約14:23)
6.與主連結得主愛
這樣一個進入到主的愛裡的生命,耶穌說:「這人就與我連結,如同樹枝與樹幹連結一般。」樹枝得著供應,就有機會結出甜美的果實。「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人若順服上帝的第一條命令,信主耶穌,生命便與基督連結;上帝的愛會透過基督,流入人的生命,人就有可能,結出許多的果子,包括那「彼此相愛」的果子。「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約17:26)
7.愛裡合一世人信
當基督的愛內住在我們心裡,而我們在言行中也彼此相愛,世人會見證這一個令人羨慕的合一。人願意信耶穌,往往不是折服於他人的口才,而是見證了行為的改變。若有作夫妻的,因為信主而改善了關係,就會令許多人也願意信主。所以基督說,如果你們如此活出合一的見證,上帝會得著榮耀,而世人會因此得著恩典,眾人不只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而且會信主,榮耀也得以彰顯。「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1-23)如此下去,教會便自然倍增成長。
IV、使徒教會的榜樣
然而,教會該如何將彼此相愛實踐出來?,這對於人數眾多的教會而言,執行起來實為不易。Michelle Berean與Scott Mathis兩夫婦研究發現,人數眾多的教會,除了主日崇拜,尚且需要有小組的聚會,因為主日崇拜時,不易實踐出彼此相愛;而小組的聚集,才是實踐彼此相愛最好的時機。因此他們主張,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是用兩隻腳跑,而不是單腳跳。他們的著作「雙腳教會(Two Legged Church)」以使徒行傳2:46的榜樣為基礎,主張基督徒需要有聖殿中的全體敬拜慶典(一隻腳),和家中的小組關懷分享(另一隻腳),如此才能落實基督的彼此相愛。
使徒行傳記敘,初代教會的事跡如下:他們信主、受洗、恆心遵守教導、彼此交接、擘餅、祈禱、變賣財產、按需要分給人、恆心在殿中讚美上帝、得眾人的喜愛,得救的人就增多。「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1-47)將上述行動分成四大類。第一是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以真道造就自己;二是彼此交接、擘餅、祈禱,有親熱的關係;三是照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實際看顧軟弱者;四是恆切在殿裡敬拜,稱頌讚美上帝。一個平衡、健康的教會,需要這四點。進一步將它們分組,字幕上黃色組是造就自己、敬拜上帝,這是在教會裡的活動,教會預備,會眾們也要盡力參與;紅色組是彼此親熱、看顧軟弱,這就需要小組的環境,才能落實。
1.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初代教會恆心遵守使徒教訓,在至聖真道上造就自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好的教會,不應只有主日崇拜,也應該要有聖經課程,按照會友的屬靈需要,提供餵養,讓會友能有所學習、成長。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接著,在主日崇拜結束後,會友需要有聚集的機會、地方,彼此分享生活近況。「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這點對於彼此相愛的落實,很重要。因此,教會勢必要有小組,讓會友在小組時間裡,可以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3.照所需用分給個人
在小組中彼此熟悉以後,若平時關係良好,一旦發現有人遭逢困頓,組員們便可以提供及時的幫助。教會裡,有些小組已經落實了這份精神,組員家中發生事情,小組便動員前往關心、協助。這正符合教會今年推動的陪伴事工——「危機陪伴」:若小組內的成員們一時無法協助,教會便可啟動危機關懷的網絡,來協助遭遇困難的兄姐。「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真正的虔誠,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或是有需要的人;不僅知道,還會在意、會提供援助。
4.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最後才是兄姐們每主日來到主的殿中,一同敬拜、讚美上帝。「我要向你的聖殿下拜,為你的慈愛和誠實稱讚你的名。」(詩138:2)盼望教會不會成為只有主日崇拜的教會,而且追求將主日所領受的真道,在生活中確實落實的教會。
V、結論:恩賜服侍 互相款待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7-10)這是彼得的教導,從這經文可知道,人的生命若服從主第一個命令-信靠順服基督,便會進入主的愛中;並且在生活上學習主謙卑洗腳的榜樣,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所用的方法就是願意謙卑服侍、互相款待。這就產生了完全合一的果效,世人會因此而羨慕,從而成為主門徒。這是一個循環,每個人藉著這個循環,讓更多人成為基督徒,最後福音廣傳,榮耀歸於天父。
禱告
感謝耶穌,在要離世前的最後一晚,雖然明知猶大要出賣你、彼得要拒絕承認你,但你仍然以到底的愛,來愛不完全的門徒。不僅如此,你還留下了為門徒洗腳,如此謙卑服侍的榜樣,讓門徒們能照樣地彼此相愛。你知道,人靠自己無法效法你的榜樣,所以你自己首先在十字架上,為人們犧牲,讓人能有機會,擁有新生命。你說,人須要先相信你,好像樹枝先與樹幹相連,才能從你愛的生命裡,領受供應,就知道如何以你給的愛,來彼此相愛。求主將這樣的愛,賞賜予我們。也求主讓會友在教會各自有歸屬的團契或小組,可以在當中,學習彼此相愛的功課。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星期六, 3月 8

[講道集] 牧者系列(一)耶和華是我牧者(Yahweh My Shepherd)

講道內容
講題:牧者系列(一)耶和華是我牧者(Yahweh My Shepherd)
經文:詩篇二十三篇1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二月廿三日

因為牧師即將退休,小會現在成立聘牧小組。到底要找什麼樣的牧師,對和平教會比較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因此希望從聖經來看,聖經中所描述的牧者是什麼樣子。另外,當我們要找牧師的時候,需要為聘牧小組禱告,期待能夠找到好的牧師。希望大家對於牧者變動的不安,能夠轉為週四參加禱告會的動力,用禱告,向我們的大牧者說:「我們需要一個好的、新的牧者團隊,請你垂聽我們的禱告。」禱告永遠是跟神溝通我們內心不安最好的方法,鼓勵大家,不管氣候怎麼樣,一個禮拜就一次聚在一起,我們迫切來為尋找牧者的事情禱告,相信上帝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詩篇23篇是大衛王寫的一首很短的詩,他說「耶和華我牧者」,英文就是「Yahweh My Shepherd」。如果說耶和華是牧者,我們便是祂的羊,但是羊有什麼特點呢?為什麼大衛會將耶和華比喻為自己的牧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Ⅰ、引言:希斯頓到葛理翰
詩篇二十三篇是一篇很短的詩,鼓勵大家把它背起來,說不定將來你成為很有名的人,大家知道你是基督徒,會在公開場合請你背頌。希斯頓(Heston)就有這樣一個故事,他飾演賓漢男主角,他不只演賓漢,他還演十誡的摩西,他的長相很像英雄人物,聲音也很有磁性。他是一個很好的基督徒,非常有名,因為演戲賺了很多錢;跟他同時代的另一個人,他是牧師,他的臉跟希斯頓一樣,也非常具有英雄人物相,可是他沒有去當演員,他叫作葛理翰(Graham),他用聲音賺了千萬個靈魂到上帝的國度裡。有一次在華盛頓,他們兩人受邀參加一場政治集會,當大家吃完東西後,群眾起鬨對希斯頓說:「你是基督徒,是否可以請你用電影中,那性感的聲音,背頌詩篇二十三篇。」這是他小時候就背過,而且背得很好,於是,他說:「要背,可以,但我的條件是,我背完之後葛理翰也背。」葛理翰當然答應。
希斯頓用摩西的那種聲音,開始背「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want…」,一直背到結束都沒有錯,而且聲音真的好棒,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回報。掌聲結束後,希斯頓坐下來,換成葛理翰站起來,他也開始背:「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shall not want…」,但是當他背完之後,居然沒有人拍手,大家很安靜,可是,所有人的臉上都有淚水。
事情結束以後,記者好奇的問希斯頓:「你背得那麼好,大家不停拍手,葛理翰也背得那麼好,為什麼大家不拍手?」希斯頓便回答「I  remember Psalm 23 by head. He knows the Shepherd by heart. 」請問弟兄姐妹,你是只「背」詩篇二十三篇,還是你真的「體會」耶和華是你的牧者?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從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樣,牧者團隊走不走就沒關係了,因為不論和平教會遇到什麼事情,耶和華會帶領我們、供應我們。盼望我們不只是用頭腦把詩篇23篇背起來,我們向神禱告,讓我們在這次牧者團隊轉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人深刻體驗到,牧師會換人,但耶和華總是我的牧者。
到底大衛王是在什麼時候寫詩篇二十三篇?很多人確定它是大衛王寫的,但在什麼處境下寫的?比較多人同意,是大衛王被他的兒子押沙龍追殺,為了逃命匆忙離開耶路撒冷時,寫下詩篇23篇。我想,當我們了解寫作背景後,再念詩篇23篇「我雖然走過死蔭的幽谷」,一定會很有感觸。因為這話不是坐在舒適的皇宮寫的,而是兒子在後面追殺,逃亡的淒慘處境下,寫出來的詩篇。在順境時,我們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這沒有什麼困難,因為一切都如意,當然會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可是,當有一天你經驗到「行過死蔭的幽谷」,卻要說出「也不怕遭害」的時候,這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就有另一個更深沈的意義。短短六節聖經,描述很多人生經驗,結束時提到「永遠」,所以在大衛的心目中,人的生命不會消失,人生有青草、有幽谷,但是我們要往永遠那裡去。你在走完人生路的時候,你有和大衛一樣的把握,說「我要永遠在耶和華的殿中」嗎?首先,第一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裡所提的「耶和華」、「牧者」、「缺乏」是指什麼?。如果還不會背詩篇23篇,回去好好背起來,相信在人生處境艱難的時候,這詩篇會成為很大的力量。
Ⅱ、耶羅欣到耶和華(Elohim vs. Yahweh)
上帝的名字,在聖經裡面有好多個,其中最常用的有兩個,一個是創世記第一章所用的,我們中文翻成「神」,希伯來文是「耶羅欣」(Elohim),可是第二章開始就加上「耶和華」(Yahweh),所以是「耶羅欣耶和華」,中文聖經翻成「耶和華神」。到底上帝的不同名字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為什麼大衛在詩中不用耶羅欣,而用耶和華來開始,這是第一個要跟大家分享的,聖經作者提到神時,用不同名字的時候,傳達的是不同的意義。
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那個「神」就是「耶羅欣」,創世記第二章第4節,加了一個名字,變成「耶羅欣耶和華」,耶和華的名字在第二章開始出現。如果你要明白這兩個名字的不同,就要看創世記第一章所描述上帝的創造,跟第二章所描述的創造,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完全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創造我們的神。
1.至高上帝到至親天父
從整本聖經中,可以整理出關於耶羅欣跟耶和華的不同。第一個,耶羅欣所表達的是「至高的」,而耶和華表達的是「至親的」,這是一個相互對立的觀念。在創世記第十四章,亞伯蘭的姪子被擄走時時,他帶了三百多個家裡的壯丁,把姪子救回來。回來後,有一位耶路撒冷的撒冷王-也就是麥基洗德-拿餅和杯來迎接他,這位麥基洗德被稱為「至高神的先知」,這是「至高神」這個詞,開始在聖經出現。麥基洗德對亞伯蘭說「至高的神祝福你、保護你,讓你可以打勝仗,把你的姪子救回來。」亞伯蘭也以所得的十分之一獻給麥基洗德作為回應。同時所多瑪王也出來迎接他,所多瑪王說:「我的東西都給你沒關係。」亞伯蘭說:「我不是為了東西,是為了救我的姪子,所以我已經跟耶和華發誓,我不會要任何的財物。」這是很好的態度,著眼在把神所吩咐的事做完,而非完成事後可得的利益。就像亞伯蘭在意的是,神要他把人救出來,而他也救出來了,心裡便感謝主,因為他的任務完成了。「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14:22-23)由此看出「耶羅欣」,是指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亦即代表的是「至高的」。
耶穌的學生對他說:「約翰教導學生禱告,請你也教我們禱告吧。」於是,耶穌就教他們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有古卷只作:父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路11:2)這個稱呼非常特別,把至高的、天地之神,稱作我的阿爸,阿爸的感覺就不是天高皇帝遠,而是天父,是與我們有親密關係的,人會尊他的名為聖,不是只有高高在上、掌管天地宇宙。這是兩個很不一樣的對比,一個是超然的上帝(Transcendent),一個是內駐的上帝(Immanence)。Immanence 後來就成為耶穌降生的名字,叫做以馬內利。以馬內利就是指高高在上的主,來住在我們中間,和我們親近。如果你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在舊約的上帝是「耶羅欣」為主,他是掌管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的,可是新約的上帝是用耶穌來代表,他是一個好牧者,住在我們當中,體貼我們的軟弱,聽我們抱怨。詩篇二十三篇,大衛要表達的是從「耶和華」的角度,他沒有提到耶羅欣,所以他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2.創造天地到救贖選民
「至高的神」是宇宙的來源,創造世界。而「至親的神」則是在乎我們的苦難,他親自下來為我們解決困難。「起初,神(耶羅欣)創造天地」(創1:1),聖經一開始就講祂是創造主。可是當耶和華在米甸的曠野向摩西顯現,在燃燒的荊棘裡顯現的時候,祂對摩西說:「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出6:6)因此,從出埃及記所看到的耶和華,是救贖者,是救人脫離重擔、脫離苦難的。因此,當你想到「創造」時,上帝的名字是「耶羅欣」,當你想到「救贖」時,上帝的名字就是「耶和華」,這是第二個所要表達上帝的名字不同之處。
3.神說事成到親手觸摸
在創世記第一章,上帝創造天地,他只用嘴,只用說的,事情就成了,這代表他的能力很大。「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創1:24)想想看全世界的生物有多少!上帝用一句話就創造完成。可是在第二章,上帝要造亞當夏娃的時候,卻不是只用一句話,而是先開會討論,祂先拿起沙來,把沙弄成亞當的樣子,還吹一口氣。「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把生氣吹在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從這兩處經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上帝創造萬物時與創造人類時,是多麼地不同。這也顯現上帝創造人之後,想要與人產生親密的關係,而不是創造後,完全不關心、干涉人類。所以耶羅欣代表祂的權柄(Authority),耶和華代表祂的親近(Intimacy)。
4.天上統治到地上盟誓
另外,耶羅欣代表的不只是神的權柄、能力、創造,也指出神統管整個宇宙、統治萬有。「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他的權柄(原文是國)統管萬有。」(詩103:19)而這樣的一位管理者,在舊約的時候,居然願意與被造的我們簽約。所謂的簽約,是指雙方立足在同等的地位,寫明彼此的責任,並簽名表示各盡其責的意思。其實,祂根本不需要和人簽約,祂大可像國王一樣,說一句話決定所有的事情。但祂沒有這樣做,反倒是與亞伯拉罕商量、約定。「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15:17-18)祂用「冒煙的爐和火把」,代表耶和華的同在,而「從亞伯拉罕剝開的三對動物中間經過」,代表耶和華的盟誓。所以在詩篇,耶羅欣代表祂的統治(Sovereign);而在亞伯拉罕的事件中,耶和華代表祂的盟誓(Covenant),一位統治天地的神願意與我們建立盟誓的關係。所以聖經中有新約和舊約,那個「約」就是上帝與我們所立的,祂是願意和我們談話、談條件、承諾,守誓言的一位神。
III、耶和華是我牧者
1.大能神溫柔牧者
耶和華這個名字,代表他是至親的,願意用手撫摸我們,與我們說話,和我們簽約的一位神。所以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因為他所認識的是一位這樣的神。在舊約以賽亞說:「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創40:10-11)前幾句是耶羅欣的描述,接下來卻用耶和華來描述,上帝用溫柔、大能、可以賞賜、可以報應的膀臂來擁抱我們,帶領我們,這是以賽亞所描述的耶和華,祂是一位牧者。祂不是用大能讓我們害怕,而是用大能保護我們,幫助我們。這令我我想到一首詩歌-Gentle Shepherd(溫柔牧者),是我在美國求學時的教授很喜歡的詩歌,這是 Gloria & William Gaither 帶的詩班在1974年所唱。
Gentle Shepherd , come and lead us.
溫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 to help us find our way.
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feed us
溫柔牧者餵養我們
For we need your strength from day to day
懇求你賞賜每天力量
There's no other we can turn to
沒有別人可以倚靠
Who can help us face another day
幫助我們去面對將來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lead us
溫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to help us find our way
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In the day when our ears are bombarded by deafening voices .And our world is polluted with sound , Lord , let us hear you . In the land dissected by miles of never ending highways , Lord , let us find your way . In the world of easy promises . empty guarantees and quick claimed insurance policies , give us the security of your hands , Jesus. In the time when we are confused by conflicting authorites , which tell us how to manage our marriages , our children and our finances . Lord , show us your way. As we walk the tight rope of parenthood in these explosive days, training our little ones to live in a world for which there are no precedence. Lord , we just need you . Jesus , in all things , show us your way. Gentle Shepherd , sing along.
當我們的耳朵被震耳欲聾的聲音侵襲的日子。我們的世界被各種聲音污染,主啊!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在被永無止境的高速公路所切割的土地上,主啊!幫助我們找到你的道路。在這個充滿輕意承諾,空泛保證以及快速理賠的保險單中,請用你的手來給我們安全,主耶穌。在這個時代我們被各種互相矛盾的權威所混亂,他們告訴我們如何管理我們的婚姻,我們的兒女以及財務。主!指示我們你的道路。我們在這爆炸的時代為人父母好像走在高空鋼索,要教導我們的小孩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世界。主,我們真需要你。耶穌,在所有事上,指示我們你的道路。溫柔牧者,請跟我們一起唱。
Who can help us face another day
幫助我們去面對將來
Gentle Shepherd come and lead us
柔牧者帶領我們
For we need you to help us find our way我需要你領我走人生路
這是首很美的詩歌,我們可以從詩歌中感受到大衛王所講「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的內心曾經驗到上帝用大能的膀臂,溫柔地把他抱在懷裡,這是在舊約我們所看到的。
2.主耶穌是好牧人
這,在新約我們的大牧者不只是把我們抱在懷裡,他甚至為我們冒險,為我們犧牲,與我們親近。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章,直接的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_這是最直接親密的關係。他還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當我們要找下一任牧者時,我們可以觀察,牧者是不是願意與會友建立親密的關係?他是否願意為了牧養我們付上代價?如果願意,這樣才是一個好牧者 。
IV、我必不致缺乏(I Shall Not Want)
大衛說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接著他以身為被耶和華牧養的羊群說:「我必不致缺乏」。這代表什麼意思?是指他要什麼上帝都給他嗎?還是,我有上帝,我便什麼都不要?這有兩個解讀,一個是從客觀,一個是從主觀來看同樣一句話。
1.主供應一切需要
耶穌曾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太6:30)這使我們了解有好牧者,羊就不會欠缺什麼,因為牧者會供應他的需要。「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2-33)人活在世上會問:「我活著求的是什麼?」如果一生所求的只是東西、錢、物質,那就活得很悲哀,因為上帝創造我們,遠比這個還多。人活著當然需要錢、需要東西,這些上帝都知道啊!這樣我們還只為這個禱告嗎?但是,所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又是什麼?我們活在世上,上帝到底要我們追求什麼?
2.信靠主感恩知足
當年,保羅被關在牢裡,面對即將被判死刑,所有親友都離開他,這樣極為缺乏的時候,他仍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4:11-12)即使處於這樣的景況,他仍然說:「I shall not want 」。當上帝供應你一切,使你沒有缺乏,你當然會說:「 I shall not want」。可是當上帝讓你有缺乏時,你還能感到知足,就是非常不容易了。所以當我們讀到大衛王的詩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時,希望我們在內心向神禱告說:「神啊,我的需要(Need),請你供應給我,但是,神啊,我的想要(Desire),請你幫助我、教導我,學習該怎麼處理!」因為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要是無限的。如果我們把想要當成需要,我們就會永遠感到缺乏,因為那是一個無底洞。所以,客觀上,上帝會供應我們的需要;主觀上,我們求神幫助我們可以節制想要,兩種皆俱備的人,就可以像大衛王一樣,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從約翰福音第十章,可以更深一層看到牧者跟羊之間的關係,這段經文中,不只有牧者所做的,也有羊要做的部份。
1.從門進羊圈
耶穌說:「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約10:2),可是他又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10:9)牧者和門是不同的,所以耶穌是門還是牧者?在這個比喻中,耶穌用兩個形象代表自己。在巴勒斯坦的牧者,當太陽下山時,他們會用樹枝和石頭將羊圍圈裡,並且留一個洞,牧者就躺在洞口睡覺。換句話說,白天他是牧者,他把羊帶到水邊、草地放牧,而在太陽下山前,他會把羊圈弄好,送羊進圈後,牧人就變成門,守在洞口,以防豺狼進來。在白天,主是牧人帶領羊從門出入;在黑夜,主是門保護羊不受欺負。在白天在晚上,牧者與我們有不一樣的互動。
2.按名叫己羊
一個牧人獨力做一個羊圈,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牧人們會兩三個一起合作,做一個大羊圈,把大家的羊都趕到裡面。但是明早起來,羊該怎麼分呢?非常特別的是,羊會記得牧者的聲音,只要牧者一呼聲,他的羊就會跑出來,絕不會搞錯任何一隻。正因為牧者和羊之間,這種認得聲音的關係,所以聖經說:「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名字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約10:3)因為羊聽牧者的聲音。
3.羊跟隨牧人
羊是非常沒有方向感的動物,所以離開羊圈後,牧者需要在前面帶著羊走,指引方向,羊跟著牧者走,就不會迷路,因此羊必須跟隨著牧者。如果耶和華是你的牧者,你願意聽他的聲音嗎?你每天有禱告嗎?如果他跟你說話,你認得祂的聲音嗎?如果你都認不出來,耶和華就不是你的牧者,你跟祂還沒有建立羊跟牧者的關係。再者,當祂對你說往哪裡走,你就會跟著走嗎?還是你有自己的意見?羊會聽牧者的聲音,也會跟著牧者往前走。「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10:4)我希望找到新的牧師團隊後,我們除了確定他願意與我們很親近,願意了解我們,願意為我們付代價,我們也要學習仔細聽他的聲音。新的牧師對於牧會可能與我的理念不同,你們仍然要跟著牧者走,不該拿現在的牧者與過去的牧者比較。牧會是每一個牧師在神面前領受負擔以後,他向小會、長執會、還有弟兄姐妹分享怎麼推動事工。雖然我明年就要退休了,我還是想著:「神啊,你要我怎麼牧養教會呢?雖然只剩下一年,我還是盡量想還有什麼在我離開之前可以做的?當我要推動新的事工,走新的方向時,如果有羊說:「怎麼和以前不一樣。」我想,我就不是你的牧者,你也不是我的羊,因為羊會聽牧者的聲音,也會跟著牧者往前走。
4.生命更豐盛
羊若聽從牧者的聲音,跟著牧者走,羊的生命就會越來越豐盛。「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在此我們需要分辨豐盛與肥胖的不同,一個牧者把羊餵得很好,結果胖得走不動,這叫做肥胖;而豐盛則是他得到供應後,會與別人分享,所以詩篇23篇說:「福杯滿溢」,滿出來的部份就是與人分享。我們不應該在滿了之後,對上帝說:「請給我更大的杯。」想要把上帝給的,通通抓在自己手上,這叫作肥胖。當上帝給你很多,你能說:「神啊,你給我那麼多,哪裡有需要?我願意與他們分享。」這個叫豐盛,Overflowing就是豐盛。
5.願為羊犧牲
先前提到過,牧者是願意為羊犧牲、冒險的。「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6.牧與羊認識
再者他跟羊有很親密的關係。「認識」這兩個字不容易,不是知道個人資料就可以說認識。真正的認識需要很長的時間,互相吵架、生活,慢慢地才會彼此認識,這才是親密的認識。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這是雙向的,盼望當我們請到新牧者時,所有的會友都努力去認識我們的牧者,也鼓勵我們的牧者,儘快的認識每一個人,如此才能建立一個牧養的關係。
7.領進圈外羊
接著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10:16)這是指有一些羊在圈裡,得到保護,得到照顧,可是牧者不以此為滿足,他發現還有一些羊沒有在圈裡,沒有得到保護供應,他需要去把牠們帶進來。所以一位好的牧者不是廟公,廟公只需要把廟顧好,香火鼎盛就可以。希望我們將來請的牧者不是這樣,同樣的我們和平教會也不能變成這樣,只是「自給自足」,教會夠用就感謝主,這樣就不是一個豐盛的教會。一個好牧者需要看到,圈內雖然已經有這麼多羊,可是圈外還有羊,盼望將來的牧者具有這樣的胸懷。因為上帝是所有羊的上帝,不只是教會基督徒的上帝。上帝在意的是,外面的羊有沒有機會進到圈裡,所以宣道的事工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在社區宣道,去找外面的羊,讓他有機會進到羊圈裡來。
8.羊信從牧人
只是,怎麼確定你上帝的羊呢?羊會聽牧者的聲音,而且跟牧者走。所以耶穌對法利賽人說:「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10:26-27)在這裡上帝的羊會有「聽」、「信」、「跟」三個動作。我們需要為自己禱告,當新的牧師團隊來時,我們可以注意聽他的講道,可以相信他的講,並且行出來。如果這位牧者所講的你不會做,就不要請他來當牧者。既然請他來了,就要努力跟從,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建立牧者與羊之間好的關係。我再說一次,你要聽、要信、要跟,如果做到這三項,你就是那個羊,他就是好牧者。希望我們與神的關係是這樣,我們與新牧師團隊的關係也是這樣。
9.牧賜羊永生
最後,耶穌說:「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8-29)在詩篇23篇最後也說「永遠」,因為我們在地上的關係並不是全部,神與我們牧養的關係是具有永遠的效應,多麼盼望我們跟神可以建立永遠的關係,直到進入永恆裡面。耶穌說:「我賜給他們永生,沒有人能夠奪去。」我們需要為自己禱告,千萬不要當一輩子基督徒,最後卻不能進入永生,那就枉然了。今生只是一個過程,青草地也好,死蔭幽谷也好,都只是過程,當我們與神建立很親密的關係以後,這樣的關係將可以進到永恆的。而且我們很安全,因為誰也無法從牧者手中奪走這些羊,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奪走,就是羊自己,因為牧者尊重每一隻羊,雖然外面任何人都不能從祂手中搶走羊,可是羊可以自己決定,我要離開牧者,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的現況。
VI、結論
詩篇二十三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是主羊」,誰也不能從牧者的手裡把羊奪去,但是羊可以自己離開,牧者不會強迫羊跟著他。以賽亞書五十三章6節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所以羊要離開牧者走自己的路是可以的,但是離開牧者之後,就變得困苦流離,好像羊沒有牧人,「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當牧者發現這隻跑開的羊碰到危險,牧者會不顧一切,放下所有的羊,來找這隻迷路的羊。所以,耶穌曾講過九十九隻羊的比喻,「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路15:4-6)「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彼前2:25)
我們的復活節有一個聖禮典,不曉得有多少人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向神說:「我預備好了,我想回家,我想讓耶穌成為我一生的牧者,我不要再自己走自己的路。」如果有這樣的人,希望你能把握機會,因為耶和華不強迫任何人成為他的羊,如果你是迷路的羊,你可以決定,說:「主,我要回來,請你帶領我。」
禱告
感謝上帝,大衛王在人生最淒慘的時候,你使他寫出這首很短但是很清晰的詩,在詩歌裡大衛體會到耶和華是他的牧者。主啊,我們非常期待每一位弟兄姐姊妹,當他遭遇困難、或在逆境的時候,可以像大衛王一樣,在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可以像葛理翰牧師,他一生能夠用他的心對上帝說:「耶和華,你是我的牧者。」親愛的上帝,我們很歡喜成為你的羊,我們要聽你的聲音,我們要相信你的話,我們要遵照你的話來行。主啊,我們和平教會將要開始進行尋找新牧師團隊的過程,我們的聘牧小組已經開始努力。主啊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整個教會的弟兄姐妹,可以同心祈禱來支持我們的聘牧小組,你是我們的大牧者,你永遠不會退休,你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我們需要你來感動適合和平教會的牧者,有一個新的牧師團隊,求主幫助我們,透過這次的經歷,學習怎麼尋找一個好的牧者,我們也學習怎麼成為一隻好的羊,讓我們與新的牧師團隊建立親密的關係,讓新的牧師團隊帶領我們,使我們教會行在上帝要我們走的路上,成為一個豐盛生命的教會,主啊,求你將這樣的恩典賞賜給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羊,禱告奉主基督耶穌的名,阿們

星期四, 3月 6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二)命令彼此相愛 (台)





【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13:34-35

I.引言:牧者聲音
(Shepherd’s voice Keith & Amy Amano)
II.耶穌如何愛門徒
(Jesus’ Love For Disciples)
1.愛屬自己的人到底
(約13:1; 約15:13)
2.掌管萬有洗門徒腳
(約13:3-5; 腓2:6-7)
3.彼得不懂對話教導
(約13:7-10; 約3:9-10)
4.猶大賣主耶穌給餅
(約13:30; 詩41:9)
5.彼得誇口耶穌提醒
(約13:37-38; 路22:31-32)
III.我們要彼此相愛
(Our Love For One Another)
1.主給門徒新命令
(約13:34ab; 約15:12)
2.主留門徒好榜樣
(約10:34cd; 約13:14-15 )
3.神給我們兩命令
(約壹3:22; 羅1:5)
4.主順從得救根源
(來5:8-9; 羅10:9-10)
5.遵主令在主愛裡
(約15:10; 約14:23)
6.與主連結得主愛
(約15:5; 約17:26)
7.愛裡合一世人信
(約13:35; 約17:21-23)
IV.使徒教會的榜樣
(The Model of Apostolic Church)
1.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徒2:42a; 猶1:20)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徒2:42b; 羅12:10)
3.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徒2:45; 雅1:27)
4.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徒2:46-47; 詩138:2)
V. 結論
恩賜服侍 互相款待
(彼前4:7-10)
【默想】
1.主耶穌在最後晚餐如何愛門徒?
2.主耶穌如何幫助我們彼此相愛?
3.我們在和平教會如何彼此相愛?
【金句】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
約翰福音十三章34節

星期日, 3月 2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二) 命令彼此相愛 (華)





【講道大綱】

聖經:約翰福音13:34-35

I.引言:牧者聲音
(Shepherd’s voice Keith & Amy Amano)
II.耶穌如何愛門徒
(Jesus’ Love For Disciples)
1.愛屬自己的人到底
(約13:1; 約15:13)
2.掌管萬有洗門徒腳
(約13:3-5; 腓2:6-7)
3.彼得不懂對話教導
(約13:7-10; 約3:9-10)
4.猶大賣主耶穌給餅
(約13:30; 詩41:9)
5.彼得誇口耶穌提醒
(約13:37-38; 路22:31-32)
III.我們要彼此相愛
(Our Love For One Another)
1.主給門徒新命令
(約13:34ab; 約15:12)
2.主留門徒好榜樣
(約10:34cd; 約13:14-15 )
3.神給我們兩命令
(約壹3:22; 羅1:5)
4.主順從得救根源
(來5:8-9; 羅10:9-10)
5.遵主令在主愛裡
(約15:10; 約14:23)
6.與主連結得主愛
(約15:5; 約17:26)
7.愛裡合一世人信
(約13:35; 約17:21-23)
IV.使徒教會的榜樣
(The Model of Apostolic Church)
1.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徒2:42a; 猶1:20)
2.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徒2:42b; 羅12:10)
3.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徒2:45; 雅1:27)
4.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徒2:46-47; 詩138:2)
V. 結論
恩賜服侍 互相款待
(彼前4:7-10)
【默想】
1.主耶穌在最後晚餐如何愛門徒?
2.主耶穌如何幫助我們彼此相愛?
3.我們在和平教會如何彼此相愛?
【金句】
「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
約翰福音十三章34節

星期六, 3月 1

[牧函] 耶和華我牧者

根據聖經學者研究,詩篇23篇可能是大衛王遭遇兒子押沙龍逼宮追殺,為了保命而倉皇逃離耶路撒冷,還被掃羅族後裔示每丟石漫罵的悲慘情況下,所寫的一首短詩(撒下16:11-13)。這首詩歌雖然只有短短六節,卻成為幾千年來許多人喜愛的一首詩。大衛王在被先知撒母耳膏抹之前,是家裡負責牧放群羊的么子 (撒上16:11-13)。他在長年牧羊的經驗中,深刻體會到牧者與群羊之間的互動與親密的關係 (撒上17:34-37)。當他想要替耶和華建造聖殿時,耶和華卻要大衛以牧養群羊的態度來牧養以色列民 (撒下7:7-8; 詩78:70-72)。大衛王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位牧者君王 (Shepherd King)。主耶穌也用好牧者與羊來描述他與門徒的關係 (約10章)。
大衛從牧放群羊到牧養以色列民的親身經歷中,深刻體會到耶和華與大衛之間的關係,就像好牧人與群羊的關係一樣。因此,詩篇23篇第一句就用「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來作為開場白。如果耶和華是大衛的牧者,那麼大衛就是屬於主的小羊了。傳統的神學家認為羊是愚笨 (Dumb)、缺方向感 (Directionless)、缺自衛力 (Defenseless)。
愚笨盲從 (Dumb):羊的智力比豬或牛為低。羊是群聚性動物 (Flocking),羊缺乏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羊會盲目跟從走在前頭的羊而墜下懸崖。2006年在土耳其東部曾經發生過有一隻領頭羊企圖跳過十五公尺深的山谷而墜落死亡。後面跟著有一千四百四十九隻羊,一隻跟著一隻跌落山谷。共有四百隻羊死亡,一千一百隻羊重傷。牧羊人在這次意外中損失慘重。
無方向感 (Directionless):鴿鳥或是貓狗有很強的方向感,因此他們可以飛或走很遠的路而返回家裡。羊缺乏方向感,很容易走迷路而無法回家,必須等牧者前來尋找,再帶領回家。
缺自衛力 (Defenseless):貓有爪、狗有牙,羊卻毫無自衛的武器。當羊遇到危險時,只有拔腿快跑一途。全身的羊毛讓羊跑不快,而且容易被獵者捕抓。羊是動物中最早被人類馴養的動物。在被馴養的動物當中,如果再度被野放,羊是最可能無法在野地生存的。
現代動物學家研究發現,羊擁有敏銳的聽力,對於大聲或是不熟悉的聲音會產生恐慌的反應。詩篇23篇說牧者帶領羊到安靜的水邊。羊也俱備辨別人臉的能力,因此,主耶穌說,羊認識牧人,不會跟隨陌生人走。羊是社群性動物,如果在四周看不到別的羊隻,落單的羊會產生恐懼焦慮的現象。羊的眼睛位置使羊的視野相當廣。羊的雙眼可以看到191到306度的視野,視野的角度隨著羊頭上面所長羊毛遮蔽羊臉的程度而異。
親愛的兄姐,根據上面的描述,您是否發現您與羊有相似的地方。您是否容易受到周圍的人的影響?您是否常常失去人生的方向?您是否常感到無法抵擋來自撒但與世界的誘惑與攻擊?大衛王很肯定的確認耶和華是他人生的牧者。您是否也能作出相同的確認與宣告?您是否常常聽清楚上帝對您的呼聲,並且跟隨主耶穌的腳蹤前行?不論是青草地溪水邊,或是強敵環繞的死蔭幽谷,您是否都經歷到耶和華牧人的帶領與陪伴?但願我們都能夠像大衛王一樣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星期日, 2月 23

[講道影片] 牧者系列(一)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講道大綱】

聖經:詩篇23:1
I.引言:希斯頓到葛理翰
(Charlton Heston vs.Billy Graham)
II.耶羅欣到耶和華
(Elohim vs. Yahweh)
1.至高上帝到至親天父
(創14:22; 路11:2)
2.創造天地到救贖選民
(創1:1; 出6:6)
3.命令成就到親手觸摸
(詩33:6; 創2:7)
4.天上掌權到地上盟誓
(詩103:19; 創15:17-18)
III.耶和華是我牧者
(Yahweh is my Shepherd)
1.大能神溫柔牧者 (賽40:10-11)
2.主耶穌是好牧人 (約10:14)
IV.我必不致缺乏
(I Shall Not Want)
1.主供應一切需要 (太6:32-33)
2.信靠主感恩知足 (腓4:11-12)
V. 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約10)
1.從門進羊圈 (約10:1-2)
2.按名叫己羊 (約10:3)
3.羊跟隨牧人 (約10:4)
4.生命更豐盛 (約10:10)
5.願為羊犧牲 (約10:11)
6.牧與羊認識 (約10:14)
7.領進圈外羊 (約10:16)
8.羊信從牧人 (約10:26-27)
9.牧賜羊永生 (約10:28-29)
VI.結論:
迷羊無牧 牧人尋回
(賽53:6; 太9:36; 路15:4-6; 彼前2:25)
【默想】
1.耶羅欣與耶和華有何不同?
2.我們要如何才能不致缺乏?
3.    好牧人與羊之間有何互動?
【金句】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約翰福音十章1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