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45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45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11月 12

[講道集] 改變

講道內容

改變
時間:二0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經文:羅馬書十二章1-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聯合禮拜--改變 蔡茂堂牧師

        本次和會選舉有一些改變,引起不少人憂心為什麼要改變。細查聖經我們會發現基督教的信仰就是要帶來生命的改變,為了要改變我們才要信基督教。所以,今天讓我們從「改變」這個主題來學習。
        開車時,當我們看到Change ahead標誌表示前方將有變化,很多時候就是要回轉(U turn),表示方向的回頭。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就是要回轉,要改變。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他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我們常強調「信」,可是耶穌說信以前要「悔改」,你們要悔改然後才信福音,所以「悔改」是在「信」的前面。「悔改」的英文翻譯為repent,由希臘文直翻metanoia,由兩字構成:一為meta,就是after;一為noia,代表thought。所以after thought就是後面的想法,表示已經與前面的想法不一樣,當我們發現前面有一些困難與問題時,就再想一次看有沒有辦法得到更好的結果,也就是所謂「再思」。中文「悔」和「改」二字意義不同,「悔」代表認錯,明白自己走錯方向了;認清方向錯誤後,就該轉向,也就是「改」變(change)。而今日講道就是要講述「改變」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Ⅰ.引言:
鐵軌規格來源(Track Gauge 4’8½”)
        知名兒歌「火車快飛」的歌詞這樣的:「火車快飛,火車快飛,飛過高山,越過小溪,一天要跑幾百里,快到家裡快到家裡,媽媽看了真歡喜。」你是否想過,火車一天跑幾百里,為什麼不會迷失方向或不會翻出鐵軌?事實上,火車照著鐵道跑,所以不會迷失方向,而且火車的車輪內側有突緣(rim flange)可以防止出軌翻車的發生。
        標準鐵道(standard gauge)的鐵軌頭部內緣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全世界有60%的軌道是屬於這個尺寸(蘇俄除外),為什麼是這個尺寸呢?這二分之一英吋有什麼意義嗎?
        美國開始建設鐵路運輸時,很多火車與鐵道材料都是來自英國,英國是第一個開始有火車系統的國家,因為蒸汽火車頭是英國人發明的,因此美國是向英國學習而來。而英國在有火車以前,是用「有軌馬拖車」(tram cart)為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的軌道寬度就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而火車又是從這種系統改良而成,所以就照同樣的尺寸來設計。
        為什麼有軌馬拖車的車輪間距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英國被羅馬帝國統治時,為了預防車子翻車,在道路兩旁刻溝,讓車輪在溝道裡跑以免翻車;而當英國人開始建立有軌馬拖車系統時,就順著這些地上既有的羅馬溝道而設計。因此,英國的有軌馬拖車系統是沿襲羅馬帝國統治時,所建造石頭馬路的車轍溝漕間距而發展。
        羅馬人當時設計這樣的道路和規格,是為了軍事目的。當戰爭發生時,這套道路系統可以保證其武力快速抵達戰場,因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地區,其車轍溝槽間距皆為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羅馬的戰車輪子就是這個尺寸,而這樣的寬度,是因為戰車是由兩匹馬拖著跑的,兩匹馬的屁股量起來剛好四尺八又二分之一英吋,因此戰車輪子間距就依此而設計。
        這是網路找到的資料與假設,並無記錄在正史中,但這樣的說法,卻漸漸被人視為正解。兩千年前,兩匹並列站的馬屁股寬度,定下今天全球60%鐵軌的間距,這樣的規格,兩千年來並沒有改變。這種城市傳說或網路流傳,將來也可能很難改變。甚至有人說,太空梭的寬度也是被鐵路的寬度所影響,因為太空梭太寬的話,載運太空梭的火車就無法穿越山洞,所以羅馬馬匹的馬屁股居然決定了太空梭的寬度!這是很有趣的說法。
        藉此例子只是想要讓大家知道,一項傳統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包括長老會的選舉制度也是如此,要改變傳統是很困難的。當教會有一些事物要改變的時候,人們自然會擔心是否會出問題?會不會翻車?為什麼要改?因此,等一下我會說明,關於小會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讓被選出的長執可以適才適任,彼此幫補,互為團隊」的這個議題。
Ⅱ.福音與改變(Gospel and Change)
基督教傳福音,重點就是人要改變。要改變什麼?以三個聖經裡有名的故事為例說明。
1.關係復和:浪子回頭投入慈父懷抱(Relation Reconciliation)
        在「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浪子在養豬的地方快要餓死時,「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17-20)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們知道,福音到一個地方,會讓人醒悟過來而有所行動,本來關係不好的關係會改善,這就是關係復和(relation reconciliation)。所以,不論是夫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家庭,若信耶穌來到上帝面前向上帝禱告,這些關係的問題,是可以被改變並得以復和的,這是我們信主重要的改變,也就是人際關係的改變。
2.價值轉化:撒該賠償訛詐幫助貧窮(Value Transformation)
        第二個故事就是撒該的改變。他原本以利益為前提,不在乎別人的損失,為獲利而活,所以他利用職位賺了很多錢。現在台灣有「陽光法案」,昨天新聞報導新北市有六位校長被檢察官起訴,這些人收午餐供應商的好處而輕忽法律。人在可賺錢的時候,認為自己能賺錢就應當盡量賺,撒該也是如此;同時,撒該並無違法,他的所作所為別人也拿他無可奈何。然而,合法歸合法,但給人的觀感不好,因法律只是最低的底線,而撒該他「只」做符合最低底線的事情,所以惹人厭惡。
        耶穌卻改變了撒該,讓他知道,做人不只是賺錢,更要有原則,要存公道,好憐憫。因此,撒該改變了,他並非否認賺錢的重要性,而是發現公道與慈悲心更為重要。所以撒該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8-10)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是「有信心的人」,一個對上帝有信心的人,他的價值觀會改變,他會懂得憐憫,並重視公義,所以這邊所說的「失喪的人」指的是那活在價值體系出問題的人。
        當信仰進入一個人的心中時,會改變這個人的為人處世原則,「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然而上帝很早就跟我們說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撒該從「貪戀錢財」變為「心存公義憐憫」,所以耶穌說「救恩到這個家」,代表救恩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他的價值觀會被改變,也就是價值轉化(value transformation)。
3.角色逆轉:掃羅從迫害者成受害者(Role Reversal)
        第三,我們來看掃羅的改變,掃羅本是迫害人的人,後來卻變為被迫害的人。「亞拿尼亞回答說:『主啊,我聽見許多人說:這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聖徒,並且他在這裏有從祭司長得來的權柄捆綁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3-16)從「讓人受苦」的人,變為「自己受苦」,這是一種角色逆轉(role reversal)。所以,福音讓接受者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隨著價值觀改變,並且他的角色也跟著轉變。
III.教會與改變(Church and Change)
1.組織更新:選舉執事解決教會困境(Organization Renewal)
        初代教會建立後有一些改變。第一個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1-4)所以初代教會第一個大改變,就是選出更多人來幫助使徒,以解決教會困境。這樣的改變起因於教會內部問題而促使教會決定改變。
        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像這樣。自我從美國回來,歷經幾次長執選舉,都發生選出而不能服侍的窘境,尤其教會並沒有選候補來遞補空缺。所以,小會思考,我們是否先詢問候選人服侍的意願和選擇,而非直接選舉後才問服侍意願。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在選前先詢問當事人想要做什麼,而非選後才問,以避免類似的問題。第二,萬一被選出的人無法參與服侍,他是否可以不就任?以往若有此狀況,牧師就需要特別說服拜託,否則職位將空懸。今年我們若多選一些候補,萬一當選者婉拒就可由候補者遞補。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做的重大改變,針對組織選舉的方法,可謂組織更新(organization renewal)。這樣的改變可能會讓許多會友感到不安,所以今日的和會將讓大家表決,是否要做這樣的改變。若此提案被否決,我們就維持舊有制度,日後再想別的辦法。
2.逼迫四散:環境壓力帶來教會外展(Persecution Dispersal)
        有時不是教會內部出現困境而改變,有時候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帶來教會革新。當環境改變,教會卻沒有改變時,環境就會蠶食或同化教會。因此,我們要知道,教會既活在社會當中,當社會改變,教會卻沒有跟上變化,就會被社會淘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少年敬拜歌曲的曲風與教會的傳統詩歌很不一樣。這點我們教會已經有所調整,為了防止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的教會,我們設有第三堂,讓青少年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敬拜上帝。這就是在社會變遷之下,教會改變以繼續成長。曾牧師認為,和平還有改變的空間,因現有的第三堂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仍太古板。因此,當我們新堂建好後,或許會增設第四堂,以符合時下年輕人的風格,讓他們喜歡到教會敬拜上帝,而非被父母親硬壓來參加教會傳統敬拜方式的崇拜,這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初代教會在環境壓力下進行改變,「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8:1-4)福音被廣傳外展,正是因為初代教會為回應社會的變遷與壓力,在被逼迫時,門徒四散,因而福音由耶路撒冷傳了開來。
3.突破傳統:彼得異象跨越傳統界限(Vision Breakthrough)
        教會要突破傳統很困難,包括彼得和使徒也有這樣的障礙,所以上帝連用同一個異象三次,才讓彼得釐清自己是否能吃不潔之物的困擾。這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彼得透過很大的異象突破跨越,而基督教才得以從猶太文化傳開。所以「當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徒10:19-20)是聖靈改變了彼得不去外邦之地的信念,因彼得原先認為福音在猶太地區尚未傳遍,何必到外國傳福音,更何況外邦人多吃不潔淨的食物,若自己去了,很容易因食物而使自己變為不潔,但當他有這樣的顧慮時,聖靈就幫助他突破。「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聽你的話。』」(徒10:22)上帝如此工作,讓福音得以突破文化差異,突破傳統的界線而跨出猶太地區。
        突破傳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教會也有許多傳統,而變動讓人不安,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最近教會也有些議題正在進行討論,等待時機成熟,我會再更詳細地跟大家分享。譬如:當新堂建立後,我們是否歡迎未信者來到我們當中?教堂蓋得那麼漂亮,我們要歡迎他們到什麼程度?讓他們聽佈道會就好?還是讓他們參加禮拜?還是參與服侍?我們的界線要劃在哪裡?這是一個神學的問題,也是我們教會最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與未信者的文化和信仰不同,我們的態度該如何?這是和平教會要一起面對與學習的問題。
Ⅳ、世界與改變(World and Change)
個人被福音改變後,教會在上帝的帶領下改變後,教會對社會是否可以產生改變?
1.世上的鹽:保持鹹味調和以及防腐(Salty Impact)
        第一,上帝要我們成為「鹽」,鹽不能只放鹽罐中,那便只是「沒有用的鹽」。煮菜使用鹽時,鹽罐要先抖動(shake),鹽才能散開來,但鹽放在罐子裡被抖動是不舒服的,鹽變臭掉或灑不出來就沒有功能了。古時候使用石頭鹽,石頭鹽放久就不鹹了,只能被丟棄。所以鹽除了必須要抖開來之外,還要不失去自己的鹹味,若與其他調味料一樣時,它便不是鹽了,變成被環境同化了。所以,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你不但要離開鹽罐,還要保持鹽味,才能影響這個世界。
2.地上的光:照亮黑暗榮耀歸給天父(Glorious Testimony)
        第二,耶穌說我們是世上的「光」。古時候的燈是油燈,油燈耗油,並且只在太陽下山後才點油燈;也就是說,越黑暗之處,越需要油燈,所以燈不會被置於光亮的地方,而是被使用於黑暗之中。因此,燈所面對的是黑暗的環境,當燈亮時,黑暗就變為光亮,影響了環境。「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6)這是第二個耶穌告訴我們對世界可以有的影響:作地上的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麵中的酵:潛移默化轉化周遭社會(Infiltrating Influence)
        第三,耶穌說我們是「酵」。這酵,要甘心樂意被人放入麵團當中,願意被揉,被攪和,讓麵粉與酵混為均勻,這樣才能發酵。而且酵在麵團中作用時,盡量不要去動它,等它發揮作用,麵團才會鬆軟好吃。所以,我們要願意跟世人「混」在一起,並且願意「等」他們被影響,因為發酵需要時間,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不知不覺地轉化周遭社會。「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13:33)麵中的酵就是需要融入環境中以影響環境,也就是「道成肉身」的存在,並且「耐心等候」的忍耐,有「同在」也有「時間」的因素。
V.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最後,當人願意一生與耶穌同行,結果不會只有信仰的改變,而是生命也不斷地改變,這就是「生命與改變」(life and change)。
1.脫去穿上:脫去私慾穿上仁義聖潔(Taking Off Putting On)
        聖經說,我們要漸漸地脫去私心,才能慢慢地穿起耶穌基督的仁義聖潔,這是一個「脫」與「穿」的過程,「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2-24)當一個人的私慾越來越少而仁義聖潔越來越多時,這就是新陳代謝,除舊佈新。
2.獻上活祭: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 (Renewed & Transformed)
        如此,這人便能將自己的生命獻上當做活祭,願意讓上帝使用其生命,這就是「更新變化察驗上帝旨意」。「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12:1-3)其中「獻上活祭」的意思,就是「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被上帝來轉化」。「祭」,就是放下自己;「活」,就是跟主腳蹤。當這兩者同時並存時,你才能是「活」也是「祭」。
3.長大成熟: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 (Growing Maturation)
        當我們願意脫下私慾,願意讓上帝在生命中作主,又願意將自己獻在主的面前時,我們便能從嬰孩狀態一路成長,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樣式,這叫做「成全盡職,滿有基督身量」。非常特別的是,這樣的成長必須發生於團體之內,自己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長的。「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1-13)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使徒願意委身來建立教會;且要有人願意指責罪惡,談生活倫理之道,這是先知之職;需要領人來教會,這是傳福音的人;要有牧養進入教會的人,這是牧師與教師的職責。
        所以,教會最近在思考:是否在新堂建立後要開設「植堂部」,在無教會的地區開拓新的教會,這是以弗所書的教導。對於社會問題,過去和平並沒有參與很多,然而,長老教會有積極參與其中。在社會出問題的時候,關心發聲,即使為此下監也沒有關係,這叫做「社會良心」,這是先知的特色-他們不管對象是誰,只要做錯,便指責訓誡。和平過去並沒有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部分,但是現在起碼可以從會眾本身做起,至少讓人們看見,你身為基督徒與這世界不一樣的地方。
        和平教會對內有關懷部、教育部照顧栽培會友,也有外展部傳福音,具備這些,期盼教會能平衡發展,得以成長。當人願意參與關懷事工、教育、傳福音與社會關懷的時候,我們便是彼此成全,各盡其職,一起建立教會,一起成長,而越發認識上帝,於是我們便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所以一間教會要成長成熟,需要不同的角色彼此合作。教會從明年開始,會依照這段經文的描述由十一部改變為五大委員會,期盼透過這樣,和平教會能夠越來越蒙上帝喜悅,越來越成長。
VI.結論:返照主的榮光 變成主的形狀(Reflecting Lord’s Glory Transformed Into Lord’s Image)
        最後以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做結論:「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也是一種「變」。第一,要敞著臉見主榮光;第二,好像鏡子返照;第三,變成主的形狀;第四,榮上加榮,是主的靈變成的。
        因此,我們若要改變,就要一直看著主,看主是如何處世為人的;第二,就是要讓人在你身上看見主的樣子,也就是「鏡子返照」。一面鏡子越無瑕疵越能真實反射出物件,當鏡面有瑕疵時便無法完整反射;所以,最好的鏡子就是人們不知其為鏡,以鏡中物件為真。因此,我們自身沒有什麼好,但當我們定睛在主身上時,別人在你身上便可看見主的模樣。很有趣地這裡說,若你持續這樣做,就會像鏡子變成「日頭」一樣,你本身成為發光體;然而我們知道,鏡永遠是鏡,因此,這裡的意思是說明:你定睛在主身上,努力學習主的樣式,別人從你身上看見主的模樣,於是,慢慢地,你整個生命都被主所改變,被聖靈改變,榮上加榮,變成了主的形像。
        所以我有這樣的體悟:首先我們要先返照(reflect)主的榮光,跟主學習,最後,我們便得以轉化(transform),成主的形狀,也就是「從效法到轉化」(from imitation to transformation)。盼望我們從此做起:我們看主的模範,讓人看見主的形像在我們身上展現,日子久了,我們的生命就自然而然地活出主的樣式,整個生命被主完全地轉化了。

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到世上來,就是要改變我們,幫助我們每個人,幫助我們的教會,樂意接受你愛的轉變。不管我們的個性,不管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的價值觀念。或是我們自己教會,如果發現有問題了,或是發現有困難了,或是發現社會已經改變了。求主耶穌讓弟兄姊姊,牧師、長老、執事,願意在神面前坐下來,大家來思想,一起來再思。我們會小心的看看我們現在的情況,來想想什麼是你聖靈要帶領我們改變的。主,下午我們要開和會,我們將有一些改變,大家要一起來思想,是不是時候到了,是不是這些改變對教會是好的,我們仰望神你自己來帶領,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12月 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寫作於2008.11.23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4:13

短片

「論斷」是一個負面的詞語,其定義也頗具爭議。有的人把「不要論斷」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講、什麼都好,然而耶穌或保羅所講的不要論斷是指不要判斷嗎?讓我們來深入討論「論斷」的學習。

Ⅰ、引言:
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Steve Martin是一個喜劇演員,他講過這麼一句話:「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為什麼要批評人以前要先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Steve Martin的理由很特別,至少你離他已經一哩的安全距離了;而且他的鞋子被你穿著,免得他拿鞋子丟你。其實他的意思是,批評人家很危險,你要預備好,要講別人時,對方可能會不高興而追打你。所以你要離一哩以外再開始講,而且要讓對方聽得到卻追不到,再則,至少你賺了一雙鞋子在你的腳上。這是一個笑話,但也可以讓我們認真的思考,為什麼不要批評別人?是真的不要批評還是不是如此?


Ⅱ、論斷的意義
kri,nw(krino)separate 區分

羅馬書14:13說到︰「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這節經文裡面,希臘文共提到兩次的論斷,可是中文卻把同一個字翻成不同的意思,一個是「論斷」,一個是「定意」。代表保羅認為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有兩種判斷的方法。有一種是不要做的,有一種是要做的,這就很有趣了。「論斷」和「定意」是同一個中性的希臘字kri,nw(krino),可是做的方法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kri,nw(krino)的英文是separate(區分),本來「論斷」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好壞對錯分開區隔,將同類事物歸在一起,就是區分。區分就是分別分辨,不要讓他們混在一起,做出分辨的工作。而保羅說「…寧可定意…」,寧可定意就是你一定要做分辨,這是該做的區分Commanded krino(應該做的論斷、判斷、辨別)」。也有一種是不該做的區分,經文是「不可……論斷」,不可論斷是怎麼做的問題,而非要不要做的問題,這種叫作禁做的區分Condemned krino(不要做這個,但你要做那個。)。同一件事情,同一節經文裡卻有一個要做、一個不做的不同。

我找一些與kri,nw(krino)有關的字來讓大家了解它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像這樣的字你必須要從它的前後文來揣摩,到底它是屬於哪一類的區分。換句話講,區分有兩種,有一種是該做的,有一種是不該做的。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anakrino)discern 考查
2. diakri,nw(diakrino)decide 分辨
3. kritiko,j(kritikos)discerner 辨明

該做的有一種字叫作avnakrivnw(an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考查),就是要把紅的綠的看清楚,要先認出有兩個顏色的不同。若是色盲就沒辦法區分顏色;因此你要先分辨、先把它分清楚、看清楚這件事情是不是我們該做的。聖經的根據是在使徒行傳17: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就是要去看清楚,不能夠都好。並不是不管他,也不批評;而是要弄清楚,這樣的kri,nw(krino)是應該要做的。考查之後你就要做決定了,這叫作diakri,nw(di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ecide(分辨),當你詳細的分析你目前所看到的現象,你就要做一個決定,比如說紅綠之間要做取捨、好惡之間做選擇,這是你的決定。所以在avnakrivnw(anakrino)之後你要做diakri,nw(diakrino)。耶穌跟法利賽人說:「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太16:3)氣象局的人觀察天氣後要做分辨和決定,到底要如何報導,所以要分析(discern)和決定(decide)。

做分析和決定的人叫作kritiko,j(kritikos),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er(辨明者),中文就沒有把這個意思翻譯出來,上帝的話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聖經它不會模擬兩可、對錯不明,而是黑白分明。所以聖經本身會幫我們做這樣的工作,「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它會區分骨頭和骨髓、魂與靈、對與錯,不是都一樣;所以聖經是一個分辨者(discerner),我們的想法聖經能夠對幫我們做分辨,應不應該、對不對。以上三個工作(考查、分辨、辨明)是我們應該做的,上帝給我們理性、給我們良心,要我們在所看到的事情上做分析、做判斷、做選擇,這些是該做的事情,可是上帝不要我們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拿來當作最後的決定。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krisis)trial 審判
2. krith,j(krites)arbiter 判官
3. u`pokrith,j(hupokrites)hypocrite 偽善

那不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kri,sij(krisis)。kri,sij(krisis)就是英文的危機(crisis),其實它本來的意思是審判(trial),審判就是決定、定案了。到目前為止,陳水扁的案子還在審理的過程,所以仍有不確定性,檢察官一直在想辦法,可是一旦開了審判庭,法官要是宣判有罪,那案子就這樣定了。可是我們怕初審法官可能會判斷錯誤,所以檢察官和被告都還有上訴的機會,二審被告也可能認為還有錯判意見,還可以再上訴,但是當最高法院的判決決定之後,就成定局了,kri,sij(krisis)代表的就是三審的法官,當最高法官的議事槌一敲,這個案子就結了。所以這段經文講的意思是,你不要去做審判的角色,你應該去分析、應該去決定。不能把自己當作最高法官,「我講的就算」,聖經說人類沒有這樣的能力,你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但這不代表人類不應該去區分、不應該去決定,不應該去訂對與錯。但是當你要說的時候,應該要抱持謙卑的態度,就是要知道這是上帝給你的能力,這是人要努力去做的。但是這個角色有它的困難度,所以我覺得世界上最難做的工作就是法官,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一件人類做不到的事情。要絕對的對,要找到所有的資料、進行所有的評估,而且要做沒有偏差的判定,這在人類來講有它的困難度。然而社會需要有法官的角色,所以我們說司法要絕對的公正意思就在這裡,但,實際上有它的難度。

如果說一般人的工作不是法官,你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扮演法官審判的角色,這是論斷的意思。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扮演這個角色的人叫作krith,j(krites),英文的意思是arbiter(判官),所以我們應該不要作作一個終審者krith,j(krites),而應該作一個辨明者kritiko,j(kritikos)。「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來12:23)。

在家裡最會扮演這個角色的常是父親。總以為我是父親「我說了就算!」並不容許家人有其他意見。當我們是終審者時,要注意我們的動機,因為上帝知道一切。上帝不會偏心,他能夠明察秋毫,心裡面是絕對公平,絕對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但是人類在明察秋毫與公平上卻可能有問題。

所以聖經說,你要判定但是不要論斷。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的意思。有人就試著想要做kri,sij(krisis)、他想要扮演krith,j(krites)的角色,聖經把這種人稱作u`pokrith,j(hupokrites),英文的意思就是hypocrite(偽善),就是他沒有那個能力卻又要扮演那個樣子。台語說「乞丐拿仙拂」,因為我們和所指責的對象也可能是犯同樣的錯誤,由於對方被抓到,你還沒有被抓到,只是一個曝光、一個沒有曝光,就在那邊大小聲的指責;可是私底下你做的和對方一樣,這就是u`pokrith,j(hupokrites)偽善,這是聖經最討厭的人。

所以,不要論斷指的是不要做這樣的角色,因為真的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上帝。有時不得已,有的人當法官或是當父親的,家中事總不能一直討論下去、總要做決定,但是在態度上可能要有點謙卑、保留一點空間,不要把它絕對化。這也是耶穌說的不要論斷,「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5)其實它的意思是不要做假冒為善者那樣的論斷;而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要判斷、什麼都好。

根據前面所談到的要做查考、分析,辨明的人,我自己給它的解釋是,上帝要我們做判斷,是要我們好好地查考聖經,好好地分析事情的是非,而且我們要肯定這只是我們要辨明的一個過程,重點是這個過程。不管我們找到什麼,我們都要做決定,可是那個決定要輕輕地抓著,萬一有新的事證出來時,我們就要重新調整我們原先的決定。因為我們人類沒有辦法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說:「根據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一切相關資料。」或是「根據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我的判定是這樣。」 如果你做了那麼多的qualification,做了那麼多的 disqualifier以後,那麼你還是可以判斷。若以「根據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態度,我還保持一個可能性,因為可能有新的東西出現,我可能要重新考慮。

很多以前被判死刑的案子,還沒有被處決的人,到最近有DNA的鑑定,才發現跟他根本沒有關係,他馬上就被釋放了。這也就是為何有人反對死刑的理由,因為沒有一個法官有辦法百分之百確定,他所判的案子一定是這樣,中間有一些被掩蓋或資料缺少的,但是你只能就所知道的做判斷,若是你把他關起來,萬一有一天發現你判錯了,還有機會把他釋放出來,或是作賠償。但如果處決了,就不曉得怎麼彌補了,這也是不贊成死刑者的其中一個理由。也就是說我們是一直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做類似醫學上的 tentative diagnosis(目前的診斷),就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到最好的決定,是經過我好好地分析,可是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過程,能夠說結束的是上帝。容許事情有繼續討論的空間,上帝不要我們做的,就是做一個終極的審判、做一個絕對正確終極的審判。因為這是上帝才能扮演的角色,所謂不要彼此論斷,我覺得是不指要作這個角色,並不是不要做判斷、什麼都好,這個若沒有講清楚,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另外一邊的極端,就是什麼都不要講、都不能講。

Ⅲ、耶穌的教導

容許我詳細的來介紹耶穌所講的,耶穌也這樣講過,這句話是被濫用的最嚴重的經文,包括不受洗、不信教的人,這句話都會背,而且會講、很常講,在後現代的時代這句話是金科玉律,就是「Don’t judge, lest you will be judged.」(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是耶穌講的,很多人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把人家封口,耶穌講的是什麼意思?耶穌是說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這樣論斷,有嗎?它這裡有講清楚,並不是說不能討論、不能批判。接下來我們仔細來了解一下這段經文:「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第一種濫用叫作「The conundrum of judging the judger.(論斷論斷者之難題)」,當你在跟一個人說「不要論斷人,因為這樣你會被論斷」,這句話本身就已經在論斷他了(You are judging the judger).,你已經有一個論斷在背後,這是無法避免第一個我們會陷入的難題。

第二個是反過來,如果說你聽到別人批評你、你不想被批評而制止別人時,你就要逃避別人給你善意的建議,而成為逃避的藉口。所以這有雙重的逃避,The excuse to avoid constructive criticism.(逃避建設性批判之藉口)。講白了就是我不聽,你講什麼都與我無關,因為耶穌說不要論斷,所以你講的我根本不聽,這就變成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規勸、互相討論,抹煞掉一起學習向善的機會。所以被濫用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對對方的論斷,一個是對自己逃避的藉口。這兩個都不好,用這兩個角度來解釋耶穌說的話是不對的。那麼我們怎麼正確的來解釋這句話呢?

因為耶穌還有講下文,因此不能斷章取義。「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如果你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的話,要記得,上帝會用你衡量別人的方法來衡量你自己。我覺得這是公平的,你應該是要用對的方法來衡量人,不應該用不對的方法。保羅說:「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們的事嗎?」(林前6:5)教會發生事情應該有人敢出來做判斷,這個就是法官的角色,教會也要有這樣的角色,弟兄姊妹有爭議時,誰敢出來說話,不能大家都不管,就讓大夥去亂,不能這樣子。

2. 衡量的標準

你怎麼量給別人,上帝就怎麼量給你,所以你在論斷別人時用的標準,將來上帝就用你的標準來處理你。所以當你真的要論斷時,你就要留意用什麼語詞來衡量別人。馬太福音裡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18:35)上帝會照你對待別人的標準來待你。

3. 要反求諸己

再者,你看見對方有問題,但是你要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假冒為善的人就是只有看到對方有問題,沒有看到自己也有問題,才會變成假冒為善。只要是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台語說:「生眼睛都在看別人」,你知道螃蟹的眼睛可以伸出調轉看自己嗎?我們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別人,這是人會假冒偽善的一個缺點,同樣的問題自己也有,但是自己看不到,這叫作盲點。

在這裡耶穌就警告,如果你要看別人有錯的話,要記得一點,先看看自己,第一個你的標準要先想好,這個標準就是上帝將來會用這個標準來看你。第二個,看別人時不要忘記回頭看自己,這叫作反求諸己。如果要論斷時怎麼論斷,當論斷沒有辦法不做時,做的時候要小心,第一個你用什麼標準,第二個你不要只看別人,不要只量別人,要用同樣的方法來量量自己。所以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呢?加拉太書說:「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6:4)不是不能察驗別人,而是不要只察驗別人,要記得看看自己。

4. 願接受指正

再來就更難了,你因為要看別人,那麼你自己的眼睛要先處理好,否則你會把別人沒有的東西看成有,這在心理學叫作「外射作用」;就是把我們自己有的問題,結果看成是別人有。如果你戴的眼鏡是有色鏡片,你看的世界都是有色的,其實問題不在世界而在你的眼鏡;如果你的眼睛是亂視,你看的世界是扭扭曲曲的,那不是世界的問題,是你的眼睛有亂視,你必須要把你的眼睛弄好,否則你的判定就不會正確。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你要幫助別人,你要說別人不對,你要先弄好自己,你怎麼弄好?經文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就算台大醫院眼科醫生也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眼科醫生怎麼對自己的眼睛開刀?這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耶穌這樣講很聰明,意思是說,你要請別人看看你有沒有問題,還要請別人幫你把這個問題處理好,然後你才可以看清楚別人的問題,如果你真的那麼好意要幫他的話,你至少要先願意接受別人幫助你、把你弄好。

我們精神科在幫就診者做精神分析前,一定要自己先被分析,理由也是一樣,因為你自己的盲點會成為治療別人的要害,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不只要反求諸己,還要願意接受指正,這很重要,一個人願意接受指正以後,他就可以去指正別人,那就變成是互相的關係了,因為你不是有意要幫助別人指出他的不對、希望幫他改善嗎?我們假設這個論斷是好意的,是要他改善的,不是要故意欺負他或是讓他難看的,就算是這樣子,你自己也要先願意接受對方的指正。這是大衛最可愛的地方,他可以接受拿單的指正,「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12:7, 13),大衛是國王耶,國王還有這個態度,所以大衛為什麼蒙神悅納,不是他沒有犯錯,而是他肯認錯,他可以接受。

5. 要溫柔挽回

最後,耶穌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這很重要,所以到這裡是要論斷,不是不要論斷,但是你要先把你的問題處理完後,先看清楚才能下診斷。然後你不能光指出對方的問題,還要幫他做處理。簡單來講,耶穌要的比我們想的還多,只有論斷沒有用,你還要幫他改善、還要把他的問題處理好,這個要求就更多了,不是告訴對方的眼中有刺就離開了,那樣對他沒有幫助。如果你眼睛曾經跑進沙子就知道,任何一個醫生要幫你把眼裡的沙子拿走,一定要很小心,英文叫作delicate,就是你的動作要很細微,輕輕地把沙子弄走,不然會很痛。每一個人被對方指出錯時,都是很痛的,特別要幫你改過時。所以要幫人家論斷、要幫別人改過時,要很溫柔的,才真的有辦法把沙子去除,而不會把眼睛弄瞎弄傷,所以我覺得是要溫柔的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所以耶穌整個的教導,不是很簡單的說不要論斷,然後就各做各的、各走各的,不是,耶穌花了這麼長的篇幅就是要解釋說,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這麼做的話,有一些原則你要注意,不要作u`pokrith,j(hupokrites)、終極的審判者,你要作一個kritiko,j(kritikos)小心分辨者,要容易被分辨、被幫忙,然後再溫柔的幫對方把問題改善,這才是一個論斷真正的目的,你做這個,目的是要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所以要用溫柔把他挽回。

Ⅳ、如何作建設性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一個十七世紀末德國路得會的神學家,叫作Johann Albrecht Bengel。他用拉丁文寫聖經的註釋,就是註釋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不要論斷」,他的解釋不是說都不能講,而是說你要注意怎麼講,我想他的解釋是對的,就跟前面我的解釋一樣。不要論斷的這個字希臘文是Μh krinhth,拉丁文就是Nolite judicare,英文就是No judgment,可是下面有他的註釋,他的註釋用四個拉丁文:「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翻譯成英文就是「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把它翻譯成中文是「沒有瞭解、愛心、必要時,不要論斷。」他是反過來講「沒有…..就不要」,耶穌講的是你「要怎樣」;你要注意你的標準、你要注意自己、你要願意被指正,然後再小心的幫對方指錯。耶穌是用要要要,他是用三個沒有就不。

首先他說到「瞭解(sine scientia)」。當你要說別人時,要問自己有了解嗎?「我有足夠的知識嗎?我對這個事情本身了解多少?」不夠了解不要講話,因為有可能你是亂講話,或是表面的了解。我想陳水扁的案子拖那麼久,就是檢察官一直想要了解真相,我們的要求也是這樣。你沒有了解全部你就做判斷,那樣判斷對的機會很少,判有罪沒罪都會有問題,所以你要先了解,儘量的去了解,照你所能做的儘量去了解,不要隨便一兩句就斷定,不要未審先判就是這個理由。首先就是要去了解、要去收集資料。

第二個是關於你的動機。amore的英文是love,中文是「愛心」。如果你不是為了對方的好處就不要講,因為傷害會很大;如果你一定要講,就要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如果你跟對方的關係好,真的是為了對方的好處,你做起來的表現會不一樣。

最後一個字是「沒有必要,不要論斷」。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斷是非,所以你要分辨這件事情,是否要拿到道德的秤上去秤,有些事情是與無關道德,若你把它道德化是很可怕的,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太嚴肅,不應該這樣,所以他說:「沒有知識、沒有愛心、沒有必要,不要論斷。」所以你要問自己:「我對這件事情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愛心夠嗎?這件事情是屬於必須批判的事情?是屬於是非善惡的事情?還是不是?是嗜好的事情?還是是非的事情?」你自己要先做這個分辨,然後才確定要不要做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第一個,不要草率妄斷。耶穌說:「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按外貌就是不了解裡面,就憑表面來斷,耶穌說不要這樣,這樣不公平,因為你沒有了解全貌,你的判斷就不公正,公正就是要了解全部。檢察官一定想辦法要找出對你不利的,可是我們有另外一邊的辯護律師,要想辦法找對你有利的,法官就要讓辯護律師和檢察官把他們能夠找出有利和不利的證據全部拿出來,根據那些做判斷,那個判斷正確的機會比較大。法官要是只有聽檢察官的,這個判斷本身就犯了程序錯誤的問題,因為對被告有利的他不聽或不採納,這樣也是不對,那就是按表面,就是已經先入為主要判你有罪,不利的都一直接受,有利的根本不看,這樣本身就不公義。

所以耶穌說不要這樣,你要按公平,就是對他有利、不利的,你都同時要了解,才能做對的判斷、正確的判斷,這是知識。再來,要給對方有機會回答,你既然要論斷對方,你就要聽對方,也許他有難言的苦衷,他有一些背景是你不知道的,若他都還沒有開始講話,你就說對方有錯,這個叫作愚昧和羞辱,「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所犯的錯就在這裡,孩子的話才講一半,父母就說︰「別講了,我知道你就是喜歡強辯。」這樣讓孩子覺得很委屈,因為他的話還沒講完,才講一半,這個就不公義。你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他想表達的表達完後,你把它都聽進去再做判斷,這樣比較正確。所以要了解全貌,而且要了解對方內心想要表達的,給他機會完全的表達,這樣才不會草率妄斷。

2. 勿存心不良

第二個是你的動機。你的動機是真的出於慈愛嗎?還是你要報仇?還是你要顯出你怎麼樣?還是你要藉此彰顯什麼?這只有自己知道,你的動機在哪裡。舊約聖經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亞捫人的首領哈嫩的父親生了重病,大衛王就派人拿一些禮物去探病,你知道下面的百官怎麼跟哈嫩建議的嗎?「你以為他是來尊敬問候你父親嗎?他根本就是要來窺探、準備要來攻打你的。」「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撒下10:3)結果引起兩國大戰。當中只是去揣測對方的動機,而且是用不好的意思去揣測,所以對方做什麼表現你就已經有論斷在裡面,而且那個論斷是論斷對方的動機,而動機是最難去肯定的,你一開始就認為對方心存惡意,所以他所做的都被你解讀成有蹊蹺問題詭詐,所以這是一個有問題的論斷。再來,當你在講對方的時候,沒有慈悲的心,沒有這樣考量對方,上帝將來就會用這樣來審判你,「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所以所有的判定都要包含一些慈悲在裡面,要公義,可是要對犯錯的人有一點點慈悲在裡面,這個amore很重要,一定要有愛在裡面,不是說愛就什麼都不講,而是用愛的態度來講,這樣才對。

3. 勿無限上綱

第三個,就是不要無限上綱。「任何事情我都要判斷」,但有一些事是跟判斷無關。這句話很有趣,是保羅在羅馬書講不要論斷的事情,就是肉可不可以吃,「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14:3)論斷最主要就是輕看,我比較對、你比較不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這個「他」代表不吃也代表吃的人,就是說,上帝說吃也好、不吃也好,可是吃的人卻在罵不吃的,不吃的卻在罵吃的,這個叫作胡說八道。上帝都覺得可以了,為什麼你一定要說不可以呢?很多時候教會所犯的錯就是在這裡,聖經只有講這樣,我們就添加很多,像清教徒認為基督徒不應跳舞、不應看電影等等,這些都跟聖經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就一直添加上去。上帝沒有說的,就不要說;聖經沒有說的就不要說,這一點要記得,就是不要無限上綱。只要跟我不一樣就不對,這叫作行義過份,「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7:16)所以不要說我什麼都主持公義就一定對,不一定,因為有一些是與公義無關的、是個人選項的,你就不要把它放到是非善惡中,這個叫作行義過份。

Ⅴ、結論: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一位十七世紀德國的神學家Peter Meiderlin,他只留下一本小冊子,但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語,大家都會引用。他說:「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翻譯成英文是「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翻譯成中文是「基要之事求合一,模擬(良可)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這個神學家很聰明,他說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一定大家要尋求合一,有一些是不確定的事情應該要容許自由。不管是確定一定要的,或是不確定的事情,大家要追尋的是一個愛的關係。最後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是確定的、什麼東西是不確定的,這我們就要討論。模擬之事就不是基要之事,不要大家在那裡辯論的臉紅耳赤,不管是基要或模擬之事,大家要記得,要帶有愛心。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今天我們可以藉著聖經的話,雖然是短短地不要論斷,可是我們知道背後有許多我們需要考量的,幫助我們可以小心的,用我們的理性和良心來做很多事情的討論、分析和決定,也幫助我們,不要自己企圖去扮演一個終極審判、絕對正確的角色。主啊,當我們一定要做這樣事情時,讓我們會分辨什麼是基要的、什麼是模擬的,讓我們不管在分辨,或是在論斷的時候,我們謙卑願意接受別人的指正,而且我們有愛心知道怎麼判斷人,將來在人面前我們要接受你最終的判斷,讓我們這一生真的是在分辨的事情上有好的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1月 24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國語)
>
 經文:羅馬書14:13

【講道大綱】
I. 引言: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II. 論斷的意義 ( kri,nw ) [krino] separate 區分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 [anakrino] discern 考查 (徒17:11)
2. diakri,nw [diakrino] decide 分辨 (太16:3)
3. kritiko,j [kritikos] discerner 辨明 (來4:12)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 [krisis] trial 審判 (太12:36)
2. krith,j [krites] arbiter 判官 (來12:23)
3. u`pokrith,j [hupokrites] hypocrite 偽善 (太7:5)

III. 如何作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 (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約7:24; 箴18:13)
2. 勿存心不良 (撒下10:3; 雅2:13)
3. 勿無限上綱 (羅14:3; 傳7:16)

IV. 耶穌的教導 (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林前6:5)
2. 衡量的標準 (太18:35)
3. 要反求諸己 (加6:4)
4. 願接受指正 (撒下12:7)
5. 要溫柔挽回 (加6:1)

V. 結論: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ates, in omnibus caritas (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金句】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5)

【默想】
1. 你如何對待愛論斷別人的人?
2. 你對耶穌說不要論斷免得被論斷有何看法?
3. 你對基要求合一、爭議可自由、一切要慈悲的看法如何?

星期六, 11月 8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 Affection

寫作於2008.10.26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12:10a

短片


有一部電影的短片「A Father A Son」是述說美國有一對父親和孩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父親名叫Dick Hoyt,孩子叫名叫Rick Hoyt。孩子在出生時因為不幸的意外,造成他一生無法走路,也不會講話,使得這個父親根本沒有機會和孩子一起玩耍。他的父母親希望這個孩子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所以就讓他進入公立學校讀書。這個孩子在學校,利用特殊的電腦表達他的想法來與人溝通。當他十五歲時,他對父親說:「我想要參加五英里之類的賽跑」,這個父親並不是賽跑的能手,但因為他的孩子,就答應用輪椅推著他來賽跑。這是這個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殘障者,於是開始了他們父子倆一段一同奔跑的日子。他們一起報名參加馬拉松賽跑,也一起報名參加鐵人三項全能競賽,游泳、騎腳踏車及賽跑,就這樣,他們父子一同跑過全美國3770英里。這個孩子若是沒有父親則根本無法跑,這個父親要不是為了這個孩子,他也不願意去跑;父親是身體,但孩子是心靈,他們一起跑,同心合意就有力量,而不是獨自一個人來跑人生的路。這個短片是真實的故事,父親為了要一圓孩子的心願,成就了這個故事,這叫作親情。

本章藉由這個故事,要來探討教會關係與家庭有何相關。保羅對羅馬教會說:「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這個親情就是父母子女和弟兄姊妹之間的親密關係。因此讓我讓我們用家庭的關係,來看看教會的關係。

手足情深的意義

手足之情是什麼意思?合和本的翻譯是「愛弟兄要彼此親熱」。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比較有將希臘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手足之情」和「相親相愛」在希臘文各為兩個字,手足之情是fila,delfoj (philadelphos),相親相愛是filo,storgoj (philostorgos)。這兩個字都由兩個字根所組成;fila,delfoj (philadelphos)的字根是fi,loj (philos)和avdelfo,j (adelphos)。fi,loj (philos)的英文是friend (友愛),avdelfo,j (adelphos)的英文是brother (兄弟)。所以「手足之情」的意思是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愛。filo,storgoj (philostorgos)的兩個字根是fi,loj (philos)和storgh, (storge),fi,loj (philos)的英文也是friend (友愛),storgh, (storge)的英文是family (親情)。所以「相親相愛」的意思是父母孩子之間的愛,整個說起來就是家裡的愛。保羅用父母親子和兄弟姊妹這兩個希臘文字來說明,我們在教會要像家庭中父母孩子兄弟姊妹一樣的相愛,這是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勸勉。

神的家

1. 上帝祝福第一個家

我在美國Omaha看到Boys Town的雕像,那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一個哥哥背著小兒麻痺的弟弟,一位神父跟他說:「你這樣背不會太重嗎?」哥哥說:「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他不重,他是我兄弟)」,這叫作手足之情。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沒有把「彼此」翻譯出來,要是加上去,就是「彼此用手足之情相親相愛…」,這是羅馬書第十二章10節的前半節,後面是說要互相尊重。上帝為什麼要特別用家庭的親情來勉勵我們?因為上帝看重這個家庭,因為家庭在我們的人生中非常的重要。家庭的彼此相愛是形成我們人格的重要因素。上帝在起初創造世界時,就設立並祝福了家庭,「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創1:28),生養眾多就成為家庭,上帝賜福家庭。

2. 以色列是上帝的家

上帝要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建立一個國家時,上帝將以色列國當作祂的家庭。在撒迦利亞書說:「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亞9:8),所以上帝將自己和以色列百姓當作一個家來看待。

3. 神的家人遵行神旨

耶穌基督出來傳道時,祂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耶穌基督把那些遵行祂旨意的人看作是祂的家人,所以把我們和神的關係想成弟兄姐妹和父母的關係一般,用家庭的關係來表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4. 教會是從家庭開始

教會開始建立時,也是由家庭開始。那時沒有禮拜堂,也不可能蓋禮拜堂,經過三四百年後才有禮拜堂,因為那時基督教是違法的,會被抓去坐監判刑。不可能公開聚會,都是在家裡聚會。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寫說:「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羅16:5),教會是從家庭的關係開始的。但到了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基督教之後就開始蓋大教堂,讓大家可以來禮拜,但是很可惜慢慢地失去了家庭親情的關係。因此,不要讓教會越來越像一個機構或演講廳,禮拜天大家聚會很高興,聚會完就走了,彼此沒有關係。每個人來到教會,可以建立弟兄姐妹的關係,如果沒有的話,那就不是教會,已經變質了。因此教會推動小組,讓教友參加團契,建立起關係,如何在大禮拜堂裡能保有小教會的關係,就是大家必須要思想的。

5.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

到最後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in the house of God)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所以教會一定要像家庭一樣才是教會,這是上帝的心意。

家庭的特徵

1. 血濃於水的親情

家庭的特色就是它的關係不是像友情,友情是因為大家的興趣相同,聚在一起作朋友。若是愛情,是因為被對方的特點優勢所吸引,而產生愛情。這兩種都是對方具備某方面條件而讓人聚合在一起;但若是親情,那就不一定是興趣相同或有什麼優勢,而單單因為是自家人,這個關係很特別,我們叫作血緣。這是一生的關係,不管他的表現如何,我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不可能改變,會傷心難過或吵架,但是他是我的親人,這是一種終身委身(Commitment)的關係,這是家庭的特色。保羅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這種愛是家庭中的親情所產生的愛。

2. 和睦同居的美善

家庭中最好的是可以一起溫暖的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吃飯休息玩耍,這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很多人離家後很懷念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這是家中的互動關係(Interaction),「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133:1)

3. 彼此幫助的投入

家庭是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的地方,是大家可以互相幫忙把事情做好的地方。所以家庭的重點是參與(Participation),沒有觀眾,也沒有在一旁批判的法官,大家都一起投入,若有需要,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聖經說:「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樣家庭就會被建立。

4. 邁向成熟的過程

家庭是會變化的,新生命會誕生,孩子會長大,父母會年老,這是人生成長(Development)的過程。所以家庭裡面的關係就要跟著改變,現在很多家庭的問題是孩子已經成人,但是父母還把孩子當成是還沒長大的小孩來跟他互動,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長大,這樣就會出問題。同樣家庭的關係也是一樣,要繼續不斷地改變和成長。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這當中有一個等候的過程才會越來越成熟。

5. 嫌隙之後的饒恕

家庭裡多少會吵架,受傷之後,這家庭如何再和好、如何重新恢復原本的和樂關係?這就需要求赦免。浪子因為在外面放蕩,所以家庭受到破壞,到後來這個浪子後悔回家時,父親高興的擁抱接納他,這就是讓家庭關係恢復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饒恕復和(Reconciliation)。因為很少家庭不會發生吵架不和的情況,不能因吵架就放棄結束,如何把傷害的關係醫治和恢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要學習的功課。

愛我們的家

天韻有一首歌曲叫作「愛我們的家」,歌詞是這樣的:

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
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
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
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
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
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

要如何把這首歌的情況活在我們家裡,要如何真正的愛我們的家,以下有四點說明。

1. 從蓋屋到築窩

「家」的台語有人說是「厝(House)」,有人說是「兜(Home)」。所以一個家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硬體,是我們所住的建築物;一個是軟體,是住在裡面家人的關係。如何把「厝」變成「兜」是我們要努力的,有時候會因為要蓋屋而把關係破壞。因此,不要把重點放在把房屋裝設的更好,而是如何把彼此的關係建立好。「厝」要蓋的穩固(Construction),「兜」要建立經營(Cultivation);「兜」要是能建立,「厝」蓋起來就很美。萬一要是兩者不可兼得時,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會選擇有「兜」無「厝」,無「厝」租屋就好,有的人賺錢買了「厝」,但是整天吵架,這就有「厝」無「兜」,那就很可惜。很多禮拜堂蓋完以後,牧師就要走人,或是會眾只剩下一半,因為在蓋造的過程中,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建堂的過程有諸多的問題,但大家親暱的關係不要被犧牲,應該要更加緊密,人數越來越多,若沒有保持家庭般的關係,慢慢我們就會失去那個愛的關係。

2. 從電視到餐桌

要建立家的感覺,要抵抗很多新科技的侵入。「電視餐(TV Dinner)」指的是大家端著碗,一起坐在電視機前吃飯看節目,而「家庭餐(Family Dinner)」是大家坐在餐桌前,聊天談話。科技的進步,破壞家庭其中一項就是電視進入家庭,把家裡最寶貴、最快樂的時光吃掉了。好像我們主日聚會時,大家看著投影片,一個禮拜一次,看完滿足地回家,但是彼此的關係沒有。我們除了禮拜以外,還要有小組和團契,在小組裡大家可以互相談話互動,這就叫作家庭餐。不是說科技不好、投影片不好,只是如果整個聚會只剩下投影片,大家只是像聽一場演講然後就各自回家,這樣我們彼此相愛的關係就被科技所扼殺掉。這是教會要注意的,不要以主日崇拜為主,應該要著重週間的小組團契的聚會。

3. 從媽事到家事

做家事也是一個家人很好的互動機會,不要讓家事變媽事。教會也是一樣,鼓勵大家可以來教會做事幫忙,讓大家參與,沒有參與就像是百貨公司或電影院,或變成是公司或旅館,只是去那邊消費,看節目好不好,不好我們就找別的教會,教會成立服侍詩班,就是希望當教會婚禮或喪禮時,大家會把他當成是自己的事,儘量參與,大家一起同樂,一起哀傷,那就是家的感覺,因為大家很親暱。

4. 從旅館到天堂

有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你當家裡是旅館啊」,回來吃睡就沒事,家裡和他沒什麼關係。如果教友們可以參與教會活動,教會就不會像旅館、而是像天堂。只因為教會所擺出的服務菜單好,都是頂級的,那就來享受高級舒適的旅館,卻不會考慮教會營運、維修等問題。教會是大家都參與,大家彼此有關係,是大家充滿了喜樂歡笑的一個地方。教堂讓我們可以在裡面一同敬拜,還能有彼此相愛的關係,盼望我們是有「厝」有「兜」的教會。有美麗的禮拜堂,更有彼此親暱、有彼此參與、有彼此互相關心的關係。

結論: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聖經說:「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希望我們從家庭中,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的關係,學習在教會生活中互動關係的功課。在會友彼此之間,能夠有和睦同居的美善、彼此幫助的投入、邁向成熟的過程的學習及嫌隙之後的饒恕。相信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能以親情般來彼此相愛。

我們可以這樣禱告

「天父上帝,祢知道人需要親情,所以祢創造亞當夏娃時,就設立並祝福家庭,這樣的親情,也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最珍惜和寶貝的。主,你在羅馬書透過保羅告訴我們,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祢說教會要如同家庭一樣,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教會越看越像公司、越看越像旅館,我們彼此之間失去了那樣的親情,我們彼此之間也失去了共同參與。主,我們承認我們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尚待努力,我們承認我們在意的可能是節目而不是關係,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彼此能更熟悉,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增加參與,讓我們的教會能夠像天堂般。盼望和平教會在建堂的過程中,彼此的關係也受主祢來建造,讓我們能夠彼此相親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9月 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2008.08.31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5: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次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而這其中有許多課題,第一個就是彼此「接納」。表現接納的最好例子,我想是耶穌講述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因知錯、認錯而回到家中,他期待的是被饒恕,希望父親能不因他的錯誤而讓他受苦,所以他求的是赦免,但沒有想到,當他回到家時,父親不只赦免他,還一把將他抱進懷中,這個擁抱就是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進一步,是又一層的恩典。

Ⅰ、引言:甘地的故事(Mahatma Gandhi,1869-1948)

在印度,曾有一位到當地傳福音的美國牧師瓊斯E. Stanley Jones(1884-1973),他看見當時甘地常常引用登山寶訓來教導印度人,他感到好奇而上前詢問:「甘地先生,你如此崇敬基督,為何你不受洗成為基督徒?」甘地回答:「Oh, I don’t reject your Christ. I love your Christ. It’s just so many of you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我並不拒絕基督,我熱愛你的基督,奈何太多基督徒活的太不像基督。)」因為甘地曾在英國修讀法律並取得律師執照,隨後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南非謀求工作,那時許多人向他介紹基督,他也覺得很好,而想做基督徒,就在一個主日鼓起勇氣去禮拜堂,在門口正要進去,卻有個白人長老站在那對他說:「喂,黑炭,你今天要做什麼?」他說:「我來作禮拜」,長老說:「這裡沒有黑炭坐的位置,你最好自己離開,否則我的助手會把你丟到街上去」,就這麼一句話,讓甘地想著,若基督徒是這樣,他決定不當基督徒。一個教會卻有種族的優越,無法接納不同膚色的人。

Ⅱ、接納的意義(The meaning of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

到底什麼是接納?今天的經文:「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保羅既然說了這句話,就代表我們彼此並不接納,或者,我們彼此接納的程度不像基督接納我們一般。這個接納和佛教闡述的接納不太一樣,佛教的接納概念是人們應該坦然接納所遭遇的現況,這樣心裡就會平靜,基督教講的接納則非對處境的接納,而是對人的接納。接納在聖經的希臘文是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λαμβάνω(lambano)是接受,προσ(pros)是進來,就像浪子的父親將孩子抱起、接受進來的意思,英文則在不同版本用了不同的字,我想這個字在希臘文可能有很多種含意,所以只用一個英文字並無法完全表達它。

1. Acceptance(NIV)接納:尊重 Respect
2. Receive(NKJ)接受:歸屬 Belong
3. Welcome(NRS)接待:親切 Cordiality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在NIV(新國際版聖經)翻譯成Acceptance,NKJ(新欽定本)翻譯成Receive,NRS(新修訂標準版)翻譯成Welcome,不同版本試著用不同的英文來表達同一個希臘字,同樣的,我們將這三個英文字試著用中文來翻譯,可看出它們的差異:Acceptance是接納,Receive是接受,Welcome是接待。接納應是一種尊重(Respect),「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對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時,應互相給予尊重;Receive是一種歸屬(Belong),「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林前12:15),彼此是有歸屬、有關係的;Welcome是有客人來時,我們歡迎他,代表我們與他是一個親切(Cordiality)的關係,希伯來書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讓對方在這裡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我想尊重、歸屬、親切這三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希臘文字所要表達的含意吧。

Ⅲ、教會的不接納(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Discrimination):對方去人化(Dehumanization)

為何保羅勸我們要彼此接納?教會裡有不接納的表現嗎?首先,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就不接納,這稱作歧視(Discrimination),就是欺壓與自己不同的,而後就能將其排除。加拉太書第三章28節說: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都不應有劃分排斥,但這三種劃分卻一直是教會的問題,反倒是社會常比教會早先採取接納的態度,例如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南方篤信基督的保守福音派浸信會(我們稱南方為Bible belt聖經地帶)認為黑人是被咒詛的、是奴隸,他們所根據的經文是創世紀第九章25節,挪亞醉酒後所發的一個咒詛:「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當整個美國的大環境都認為應該釋放黑人時,卻只剩南方的教會在反對;「…自主的、為奴的…」,社會階層高的瞧不起階層低的,在雅各書說:「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雅2:3),許多人說基督教是中產階級俱樂部,別的不提,單就禮拜天我們所穿的服裝,就可以令許多無法穿漂亮衣服的人自慚形穢;「…或男或女…」,許多教會仍無法接受女性成為牧者傳道,還有些教會根本不許女性講道或主領,所根據的是提摩太前書第二章12節:「我不許女人講道…」。盼望在我們教會裡,互相之間的接納程度,不會因為膚色、種族、社會階層、貧富和性別不同,就產生不一樣的待遇。這是接納的第一個意義,而教會在這方面還不完全成熟。

2. 壓制異議(Domination):自我偶像化(Self-idolatry)

再來是對於意見不同的,會壓制異議(Domination),這是將自我偶像化,將自己對聖經的解釋絕對化的結果。保羅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林前14:39),可見當時在哥林多教會禁止人們說方言,而這就代表教會存在一股勢力,對於別人在聖經的一些了解和解釋有所不同時,不接受不一樣的想法。這是對異議的一個箝制,也是一種不接納。

3. 譴責誤失(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Self-adulation)

第三,當發現有人做錯事時,就窮追猛打地指責對方,好顯得自己清高,就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前面提到的浪子,父親並未將他踢開,與其劃清,而我們是否卻有時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是另一種不接納。

Ⅳ、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保羅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基督怎樣接納我們呢?浪子回家時期待的是父親的饒恕,「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他沒有期待會被接納為兒子,只期待在家裡能當個工人就很好了,但父親的第一句話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路15:22),這些動作就是將他當作兒子,而擁抱就是接納。這就是基督的接納,祂不僅饒恕,並且擁抱接納我們。請大家想一下,我們是否常只願意饒恕,卻不願意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難,是願意與傷害你的恢復其關係,是饒恕以後加上的恩典,可說是恩上加恩。饒恕是放棄報復的權利,接納是恢復親暱的關係,我個人認為,耶穌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不只願意饒恕我們,祂還願意接納我們,接納是比饒恕更進一步的恩典。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接下來是撒該的真實故事,這也是一個接納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接納能帶來一個生命的改變。我們或許常以為是等對方先改變再將其接納,但耶穌的做法不同,是先接納,並在接納的關係裡,讓對方有一個空間來成長與改變,耶穌先對爬在樹上的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祂先接納撒該作祂的朋友,經過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撒該主動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這是撒該在根本上的改變。這個順序是饒恕、接納、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不是對他窮追猛打,而是先饒恕他,再來接納他,讓他在安全溫暖的關係當中,開始從心裡想要改變,這是一連串的過程。有的人或許會擔心,認為對方既然做錯事了,還饒恕他又接納他,他不就得意忘形且繼續做錯事,應該是以公義的懲罰來使他知錯悔改才對,但其實饒恕不是不處理,更不是放任,耶穌是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才來處理撒該的問題:接納是建立關係,而關係才帶來改變。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最後我們講一個姦淫被抓到的女人,她被人們抓到耶穌的面前,但耶穌讓我們看見對於錯的行為和做錯事的人,祂可以同時分開處理。英文有一句話說:「No condemn, No condone」,有的人擔心若不定罪對方就是包庇他,但這是將罪人和罪惡放在一起處理,也就是以為接受(Accept)等於贊同(Approve)。耶穌面對這個女人時,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不定你罪」是對這個人先給予接納,「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是表示耶穌卻不接納罪,所以耶穌將罪惡和罪人分開處理。不定罪是保護罪人,不包庇是挑戰罪惡。接納的目的是要對方改變,不是要對方保留原狀。饒恕和接納所強調的目的,是在這樣的關係下希望對方能改變,之後的部分就是要處理罪惡的問題,而不是利用處罰他、排斥他,來讓他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的接納,不等於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贊同,但如何去處理這樣一個微妙的關係,卻是我們一起要學習的。這個女人將要被一群人用石頭打死,她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耶穌做的第一個動作是先接納她、保護她,讓她活命,接下來就是要她有機會能改善,對她說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了。接納罪人並非包庇罪惡,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在時間、在關係上拿捏的好,接納做錯事的人,最後再期待他改變。

Ⅴ、結論: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上帝對我們就是如此,祂讓耶穌上十字架,先為我們的罪死了,若我們願意到祂面前來接受耶穌基督時,上帝不只會饒恕我們,還將我們稱作祂的子女,上帝的恩典比饒恕還要多,祂再加上了接納,「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弗1:7),祂給我們的第一個恩典是赦免,而恩典不只這樣,當我們用信心來接受這個恩典時,上帝甚至進一步的賜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這是接納。這週五、週六,我們教會開洗禮班,而很多人雖然想作基督徒,卻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想等自己改好、夠資格後再來受洗,以為這樣上帝才會接受、赦免,但這其實是不了解上帝的恩典,上帝是先赦免、先接納,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改變。所以赦罪是第一個恩典,接納是第二個恩典,神不只要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祂還要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獨特不同,我們的膚色、我們的身高、我們的很多特徵是不一樣的,可是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比別人高一等,以致於我們產生很多的歧視。主,幫助我們在對待不同的人們時,不論在言談、態度之間,沒有有形無形的種族歧視。主,有時對於經濟能力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只沒有愛他們,還有形無形的讓他們覺得受歧視。在教會當中,特別對於女性傳道人的接納,我們其實還有空間可以成長。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有人犯錯時,我們有時卻扮演法利賽人的角色,態度是撇清、是譴責,可是主祢讓我們看見,其實要讓一個人悔改,不是用這種方法,而是像浪子回頭的父親一樣,先赦免他,再擁抱他、接納他,最後再期待他的改變。主,幫助我們,在彼此的關係上,不要因為意見不同或是神給我們的特點不同,又或是有做錯事,我們就互相排斥、互相歧視、或是互相譴責。幫助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在饒恕之後會接納,在接納之後會期待大家一起來成長和改變。我們這樣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8月 31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國語)

 經文:羅馬書15:7

【講道大綱】
I. 引言:甘地的故事 (Mahatma Gandhi, 1869-1948)

II. 接納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proslamba/nw) (proslambano)
1. Acceptance (NIV) 接納:尊重 Respect (羅14:1)
2. Receive (NKJ) 接受:歸屬 Belong (林前12:15)
3. Welcome (NRS) 接待:親切 Cordiality (來13:2)

III. 教會的不接納 (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 Discrimination :對方去人化 (Dehumanization) (加3:28)
2. 壓制異議 Domination :自我偶像化 (Self-idolatry) (林前14:39)
3. 譴責誤失 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 (Self-adulation) (路18:11)

IV. 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路15:21-22)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路19:5, 8)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約8:11)

V. 結論: 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約1:12)

【金句】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 15:7)

【默想】
1. 你對甘地的故事有何感想?
2. 你比較常犯那一種不接納?
3. 你對基督的接納有何心得?

星期日, 1月 20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 : 福音 (2) Gospel





經文  羅馬書一章1617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開始講到福音,今天雖然用的也是同樣的聖經節,但是上週是從上帝的角度看福音,這週我們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福音。到底什麼是福音?上個禮拜我們說福音是顯明上帝的公義,福音成全上帝的大能。上帝有三個公義在福音上面顯明︰審判性的公義、恩賜性的公義、和代贖性的公義;審判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恩賜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代贖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特別的智慧──祂將公義和慈愛在十字架上完成。我們的天父要先決定設立福音,聖子耶穌基督要願意為我們犧牲,聖靈要感動我們,這樣才是上帝的大能,我們才有福音。當我們接受這個福音的時候,天父稱我們為義、聖靈幫助我們成聖、將來聖子從天降臨要帶領我們進到榮耀裡面──這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福音。然而這段經文不是單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也從人的角度來看︰第一,經文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福音首先是給猶太人,後來是給希利尼人,同樣是人,為什麼是猶太人先?這個「先」是什麼意思?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上帝先揀選猶太人?怎麼沒有先揀選台灣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了解呢?第二,「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什麼叫作「本於信,以致於信」?到底信本身是什麼?台語的翻譯是「從信到信」,中文的翻譯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台語的翻譯是比較接近原文的意思,因為英文的翻譯是from faith to faith。最後一句經文中文的翻譯是「義人必因信得生」,白話字/河洛話翻譯作「為信來活」,華語是「因信得生」,兩者的意思不太一樣,在牧函上我有稍微分析一下──這句話如果照中文的意思是說「我們信,所以我們得到永生」,台語是「我們在信裡過生活」,我想兩種翻譯都對,我們如果在信裡過生活,將來我們在信裡就得到永生,所以一個是看現在,一個是看將來,今天我則是要從「現在」來解釋︰在將來我們當然會領受,然而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在信裡生活,不是在信裡得永生。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樣功課。

Ⅰ、引言:走鋼索的信心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故事︰走鋼索的人很有信心於自己不會掉下來,所以他就在兩棟高樓上拉起鋼索,拿著平衡桿開始往返數趟。之後他問觀眾說:「你們相信我不會掉下來嗎?」大家都相信,他又說:「你們相信我不用平衡桿也不會掉下來嗎?」不知道,因為這支平衡桿很重要,是重心的工具。結果他就放下平衡桿往返走一趟,依舊沒有掉下來,大家給他熱烈的鼓掌,「太厲害了!」他說:「你們相信我都不會掉下來嗎?」大家都說相信,「那你們有誰敢讓我背著他再走一次呢?」在場沒有半個人願意,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後來有一個小朋友自願出來,走鋼索的人就把他背在背上,小心翼翼的前進,最後仍然安全的走過,大家再次的給他最熱烈的掌聲。請問,在下面的觀眾真的相信走鋼索的人不會掉下來嗎?相信。那背在背上的小朋友他相信嗎?也相信。然而這兩種信不太一樣吧──觀眾的相信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相信(反正摔下來的不是我),小朋友則是以當事者的角度來相信自己被背也不會掉下來(這就跟自己有關了);觀眾的信是Believe(相信),小朋友的信是Trust(信靠),信「靠」就比相「信」多一個動作,英文也是兩個不同的字,中文可能只有一個「信」。相信對方不會摔下來和相信自己被背也不會掉下來是不同的,這是從相信到信靠。

Ⅱ、先猶太後希臘

1、揀選(Election):亞伯拉罕
首先我們來看順序的問題,Jew first, also Greeks,為什麼猶太人先呢?一般我們說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希利尼人代表的是沒被上帝揀選的人,叫作外邦人(現代中文譯本),為什麼保羅會說「猶太人先」呢?聖經說上帝在世人中、在吾珥地揀選一個人,這個人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上帝就是揀選他,他叫作亞伯蘭,上帝還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尼希米第九章7節說:「祢是耶和華神,曾揀選亞伯蘭,領他出迦勒底的吾珥,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所以是上帝先揀選了他,並且跟他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揀選你不是因為你特別好,而是要你去做一件事情,透過你,地上的萬族要得到我的祝福,這是我的應許,你肯接受這個責任嗎?」所以他被揀選不是特權(Privilege),而是一個託付。

2、聖言(Revelation):摩西律法
之後上帝在他的後裔中揀選一個人,叫作摩西,上帝要他上山,「我要向地上的人說出我的旨意,現在我要你把它刻在石頭上,教訓他們遵守」,因此我們說猶太人的「先」,是先得到上帝的話,先領受到上帝的啟示,保羅在羅馬書說:「這樣說來,猶太人有什麼長處?割禮有什麼益處呢?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3:1-2)。這不是要讓猶太人展現自己是被揀選的族類,「哼,我有你們沒有」,上帝的意思是要他們把這個信息傳講給世人聽,在以賽亞書說:「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賽42:6),所以上帝期待透過猶太人,能夠將上帝的律法教導訓誡給全世界的人知道。人在神的面前,沒有辦法靠行出律法來稱義。

3、救恩(Salvation):耶穌基督
上帝也從猶太人中間讓耶穌降生,所以救恩也是從猶太人出來的。耶穌基督在敘加的古井旁跟撒馬利亞的婦人說:「…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2),既然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所以是猶太人先聽到。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上帝把祂的話寫給摩西知道、上帝讓耶穌基督在猶太人中降生成為救主,來完成這個救贖計畫,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這個救恩不是只有救猶太人,也要救外邦人,「所以你們當知道,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聽受」(徒28:28)。

4、審判(Judgment):作惡行善
這樣看來似乎猶太人都便宜佔盡,上帝先揀選猶太人的祖先,上帝也把十誡給他們,耶穌也從他們那裡出來,怎麼不分配一下,怎麼都給他們呢?在這第四點,你就知道那樣的「先」是有代價的,就是審判也是從猶太人先開始,聖經說到的「先」,只有三個,其中一個是說福音,兩個是說審判,這很有意思︰「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2:9-10),我想這樣還算公道吧,你先領受到上帝的啟示,你就要在上帝的面前負責任,所以他們會先受審判。然而不只是猶太人先受審判,全世界的人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所以在福音上面,猶太人在時間上的確是優先,但是在上帝的心中,猶太人並沒有優先,他們是上帝要把福音給世人的一個工具,上帝是揀選他們作為器皿,因為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不是因為他比別人好,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是罪人,所以優先並沒有比較佔便宜,「…我們比他們強嗎?決不是的!因我們已經證明,猶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惡之下」(羅3:9)。上帝不只是猶太人的上帝,或只作被揀選的亞伯拉罕的上帝,上帝也是外邦人的上帝。耶穌基督不單是猶太人的主,聖經說:「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羅10:12),這句話希望我們要留意,受揀選的人在舊約叫作猶太人,在新約我們說是基督徒,有時候我們會侷限的認為主耶穌只聽我們的禱告,不知道你有這樣想過嗎?耶穌只聽基督徒的禱告?但是經文這裡說「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我常說,還沒受洗的人也可以跟神禱告,上帝也會聽他的禱告,上帝也會聽不是基督徒的禱告,所以你可以鼓勵未信主的人禱告。聖經說,上帝不只是猶太人、不只是受揀選的人的上帝,不只這樣,神還聽他們的禱告並恩待他們,這是我對聖經的了解。猶太人要得救、外邦人要得救,同樣都要受到同一位聖靈的感動,不是說猶太人就不用、外邦人才需要。聖經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所以不論是聖父、聖子、聖靈,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一樣。這樣的話,他們的優先是優先什麼?我把它稱之為「救恩歷史Historical Contingency」的「先」,因為上帝是要透過猶太人把救恩完成、並給予全世界,不是猶太人在神學上比較優先,他們沒有Theological Biological(神學性生物種),不是猶太人的品種比較好或是比較敬虔,而是上帝為了完成救贖計畫,祂使用猶太人來完成祂的救恩,如此而已。

Ⅲ、本於信致於信 (From faith to faith)

1、從亞伯拉罕到耶穌基督
再來我們講第二個問題,什麼叫作由信到信(from faith to faith)──由誰的信到誰的信?第一個我要講的是,從亞伯拉罕的信到耶穌基督的信。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是所有的人類中能夠得到上帝救恩的第一人;耶穌基督是救恩的完成,所有人能夠領受救恩是因為耶穌基督的信。但是這兩個人對耶穌基督的信是不完全一樣的:亞伯拉罕是信靠,信靠上帝的應許(Trust Promise),上帝應許他,他就相信,所以上帝就把他稱為義;耶穌基督是信服,上帝說的,祂就去遵行,所以又比信靠更進一步,最後完成上帝的應許,上帝的應許在耶穌的信服上得到榮耀。聖經說:「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15:6)。而耶穌基督是信服、服從(Obey Fulfill)上帝,直到死在十字架上,「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所以亞伯拉罕才可以稱為義。耶穌的信帶來順服(Submission),亞伯拉罕的信帶來倚靠,所以從亞伯拉罕倚靠的「信」,到耶穌順服的「信」,我們的福音才得到完成,這是第一點。

2、從因信稱義到由信成聖
第二點,對我們個人來說,我們是因為信才進入和神的關係,我們在信裡讓彼此的關係得到完成︰因信稱義到由信成聖。我們的心相信、口承認(Event),一生一次(Once),就可以稱義。然而在稱義之後,我們還需要聖靈和聖經不斷的光照,這是一生的過程(Life Process),這個也是信。聖經這樣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聖經也說:「…因為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帖後2:13)。所以我們是因信稱義,也是由信到信,從稱義到成聖。

3、從因信蒙恩到蒙恩增信
在成聖的過程中,「信」有它一定的過程。因為從信開始,我們得蒙上帝的恩典,再從上帝的恩典,使我們的信更增添,我們用信心來到上帝的面前,上帝就用恩典回應我們的信心,這樣我們的相信和上帝的恩典就開始產生一個互動。聖經說:「…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聖經也說:「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上帝的恩典讓我們的信心越來越大,所以信心和恩典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因為信,得蒙上帝的恩典,因為領受上帝的恩典,我們的信心更增添,這個叫作Virtuous Circle(良性循環)。所以當一個人用信心進到上帝的面前時,他領受上帝的恩典,他對上帝的信心就越增添,越增添就恩典越大,所以這是一個循環,信心就越來越成長。如果只是這樣還不夠,因為聖經說,主的恩典不是只有讓人的信心增加而已,還有愛心也會擴大,他會去關心別人的需要,所以他的愛心會產生出來。如果基督徒是那種「越信上帝,上帝越祝福我」的心態,這樣我稱他為自私的基督徒,他一生只有「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給我多一點、給我多一點,我就越相信你」,「信」不是這種的信。還好耶穌基督給保羅的啟示是說:「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主給我的信不是越多就好,還會使我在基督耶穌裡的愛心增加,這個我把它稱作Expansive Circle(擴張循環)。所以我們的信心不是只到上帝與我的關係為止,還要能夠擴大,我相信經過這樣之後,循環回來的恩典和信心是不會在同一個位置、是會不一樣的,這個我把它叫作Progressive Spiral(漸層螺旋)︰信心變成是一個螺旋(Spiral),不再是圓圈(Circle),從基督道理的開端,經過上帝的恩典,漸漸會變成基督長成的身量,這是信心本質的變化,從不成熟會變得成熟。所以我們的信心有Virtuous Circle(良性循環)、Expansive Circle(擴張循環)和Progressive Spiral(漸層螺旋)。至少我們的信心會有三個本質上的改變,第一個,從律法的信心到恩典的信心:我們開始信耶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從律法開始,比如「基督徒要做這做那,不能做這做那」來開始,到後來才知道,雖然我會做錯,上帝還是恩典滿滿,雖然別人做錯,我也不會罵他,因為我知道對方也是在上帝的恩典內,這是一個進步,從律法的信心進到恩典的信心。第二個,從投資的信心到奉獻的信心:普通我們開始都是投資性的「信」,「上帝讓我信沒關係,但是祢要給我什麼讓我信祢」,投資就是找報酬,祢要是給我報酬越多我就越信祢,恩典越多我就越信祢,到了奉獻的「信」的時候我就不去想後來的報酬,「上帝祢已經給我了,我不過是將祢給我的一部份獻在祢的面前」,這是從投資的信心到奉獻的信心。第三個,最進步的信心是哈巴谷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是從哈巴谷書第二章4節出來的「惟義人因信得生」,他的信心是從「因為的信」到「雖然的信」,哈巴谷第三章17-18節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這個「雖然的信」比「因為的信」還要成熟,普通起初的信是因為上帝愛我、因為上帝保護我、因為上帝賞賜我,當然我相信祢啦,「因為的信」是起初的信心,「雖然的信」則是成熟的信心。所以我們的信心跟上帝互動之後,應該是會越來越進步而成熟。

Ⅳ、義人因信得生 (Live by faith)

1、信心的本質
最後我們來講「義人因信得生」、「義人由信來活」,我的解釋是Live by faith,不是Life from faith,是「靠信來生活」。信心的本質是什麼?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是和合本的翻譯,現代中文譯本就翻譯為「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所盼望的事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你對一個人還不認識的時候,你敢相信他嗎?你有把握嗎?這個叫作Promise Keeper。每次有人結婚時,牧師一定會問新郎說:「將來不管對方變得美或醜、健康或疾病、富足或貧窮,你還會愛對方嗎?」當新郎回答「會」的時候,新娘就用信心來接受,這個叫作對盼望的事有把握,這樣的信心是因為相信新郎說的話算話,他是信守承諾者。這是第一個,你對人的信心是你相信對方說的話,將來對方會照著去行。第二個信心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尚未看見的事情,你敢相信嗎?這回新娘的眼睛被蒙起來,新郎站在新娘的後方,然後新娘往後倒,由後面的新郎把她接住,你玩過這個向後倒的遊戲嗎?你要往後倒之前,你的感覺就是你對對方的信心、你敢放心的信心有多少,沒看見也敢相信,因為他是我背後的支持者(Back Supporter),在我的眼前愛我疼我,這沒有什麼稀奇,我沒有看見的時候,仍然相信對方愛我顧我,這樣我對對方是真的信心。所以信心有時間上的前方未臨,還有空間上的眼睛未見,如果這兩樣你都相信,那麼這是真的有信心。這是信心的本質。

2、信心的層次
第三,信心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頭(Head),第二個層次是心(Heart),第三個層次是手(Hand),所以有三個H。第一個層次就是我用頭腦來相信,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信心要有行為才得以完全,在這裡就提到了前兩層次的信心︰頭腦的信就是「信有神」,就是有神論,這種信心是頭腦的信心,這叫作信念(Believe Proposition命題性相信),比如我相信「宇宙有上帝」這句話,這樣我的頭腦有相信嗎?有的,但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相信層次而已;第二個層次的信心是,不只頭腦相信上帝,還相信這位上帝會賞賜找尋祂的人,「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所以這種相信已經進到關係裡,不只是頭腦相信有上帝,而是這位上帝可以和我進入一個相互的關係(Relation),這是From Head to Heart--From Believe to Trust。記得剛才走鋼索的人嗎?觀眾是頭腦相信,被背的小朋友是滿心相信,把自己的性命交在別人的手中,這是從Believe到Trust。最厲害的信心是從心一直到手,耶穌基督就是這樣,亞伯拉罕是Trust,相信上帝說的算話,耶穌基督是順服,上帝說的我就去做,所以不只是相信、信靠而已,而且還用手腳照祂的話去行,這是信心經過行動得到完全,「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2:22)。所以由心到手的程度,是能夠順服。從信念到信靠到信服,這樣你的信心就是完全的,真正相信上帝的人會順服在上帝的帶領中。頭的信心是理性的信心;心的信心是感情的信心;手的信心是經過意志到行動的信心。如果就愛的角度來講,聖經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從信心的角度來講,這幾種都有需要,信心的層次就進到完全。

3、信心的攔阻
信心有攔阻嗎?有的。信心也有三種攔阻,耶穌基督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他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門徒問耶穌說: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至於別人,就用比喻,叫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這比喻乃是這樣:種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裡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那落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那落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裡,並且忍耐著結實」(路8:5-15)。一個人去撒種,但不一定都會有收成,因為中間會遇到不同的攔阻。第一個攔阻就是「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這樣的信心沒有辦法長大;「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這樣的信心遇到困難就夭折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他擠住了」,所以結不出好的果子,這樣的信心因為有思慮、有宴樂影響住他;最後一種是「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這種需要忍耐才能結出果子。

4、信心的果實
信心能夠結出什麼果子呢?信心所結的果子就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信心讓你產生盼望的果子;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信心讓你產生愛心的果子,所以信心應該能夠結出盼望和愛心這兩種果子,這樣的信心才是實在的信心。聖經說:「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在痛苦絕望的情況中,因為你相信上帝,就不會放棄,因為你有「盼望」。那麼「愛心」要怎麼解釋,保羅說:「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容許我這麼說,我們對人的愛心,是來自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今天要是看見有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手是否放得開,就在於你相信明天你有需要的時候,上帝會不會幫你的忙,你要是相信明天遇到困難上帝會幫你的忙,今天你看到別人有困難就不會緊抓在手上,你就敢放得開。你不放的理由很簡單,「給出去,那我明天怎麼辦?明年,十年後我的小孩要讀書時,我給了出去,那我怎麼辦?」因為我不相信那時候上帝真的會供應我的需要,所以當我們對上帝將來會照顧我們的信心越大,今日對別人困苦的愛心就越拿得出來,這就是擴展式的信心,你有信心上帝給你恩典,你不會只留在自己的手上而已,你看到別人有需要,你敢給出去。保羅說:「感謝上帝給我恩典,不只讓我的信心增加,我的愛心也格外增長」「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所以不是只有信心而已,信心還會生出愛心,不只這樣,甚至他和上帝的關係會慢慢進步,信心就會產生盼望,信心就會產生愛心,這樣的信心才可以結出果子。

Ⅴ、結論:信心的工夫、愛心的勞苦、盼望的忍耐
保羅對帖撒羅尼迦的教會這樣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保羅對他們信心的行為感到高興,得主紀念。盼望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信望愛這三樣上面都有進步,我們敢在信心上面下功夫,不只是相信、信靠,而是信服,我們敢把我們所有的擺在上帝的面前、獻在祂的面前。不只這樣,我們對別人的缺乏,我們願意付代價幫忙,當我們覺得做不到的時候,因為我們在主的面前有信心,我們會忍耐,我們相信有一天,上帝會成全對我們的應許。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上帝,祢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亞伯拉罕相信祢的應許,祢就稱他為義,這是我們看見聖經裡全世界第一個稱為義的人。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因著信,所以順服在祢的旨意之下,將自己犧牲在十字架上,完成祢的救恩。所以信不是只有信靠,信應該還要到信服。主,我們要承認,我們在一生信仰的道路上,可能只停留在頭腦的信念而已,我相信有上帝,我相信上帝愛我,但是卻沒有信靠。我們更欠缺是對祢的信服,我們的信服很軟弱,不只這樣,可能我們的信心只停留在我和上帝之間。求上帝擴張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的信心因為相信祢,我們對別人的缺乏困難會產生愛心。幫助我們,讓我們從『因為的信心』慢慢能夠成熟,進到像哈巴谷『雖然的信心』。在祢的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1月 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一):福音(1)

寫作於2008.01.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羅馬書一章1417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新的一年開始,我們教會也開始推動小組的事工,我在想應該從哪裡作為我們的起點、作我們推動事工的中心︰我想應該是福音。對基督徒來講,福音可能是耳熟能詳的一件事情,可是當我重新再回到讓馬丁路德受到感動的這幾節經文來看的時候,神讓我有新的學習。不知道當我們講到福音的時候,或是講到傳福音的時候,你會不會馬上想到:「對,我們要向還沒有信主的人,告訴他要信耶穌」,福音是這樣嗎?是的。我的問題是:「福音只是這樣嗎?」不是。福音應該比這個還多,因為當保羅說:「我寧可到羅馬也傳福音給你們」的時候,你要知道,聽他、信他的對象都是基督徒,是信德已經傳遍天下的基督徒,保羅說:「我還要向你們傳福音」,他要傳什麼?到底福音是什麼?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今天的經文不長,只有四節:「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希利尼人」就是有文明的人,「化外人」就是野蠻人,保羅用對比的方式來說明所有的人都需要福音,不一定要大學畢業,不一定要有修養的人才需要福音,那些都沒有唸過書的人也需要福音,可是保羅又說:「我都欠他們的債」,這是第一個重點。「…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這是指在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先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這裡提到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順序的問題。「…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他不是說神的愛,他是說神的義,我們有時候強調神的愛到一個程度,我們忽略福音的重點所顯明的不是神的愛,而是神的義,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要講的是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個重點,前面這幾節經文是保羅對福音的「態度」,他有三個態度,等一下我會說明;第二個重點是,福音彰顯的是「神的公義」;第三個重點是,福音完成的是「上帝的大能」。  

保羅對傳福音的三個「態度」是:「欠債的態度」、「情願的態度」和「無羞愧(不以為恥)的態度」。「上帝的公義」(在這裡就沒有多說,我必須要引用其它的經文來讓大家了解):有審判性的公義,在羅馬書第一章18節就提到「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另外還有恩賜性的公義和代贖性的公義,等一下我們會再說明。「神的大能」包括聖父、聖子、聖靈彰顯出來的大能,讓福音和神的公義得以彰顯。所以今天我們要從這三方面再一次來學習「什麼是福音」。  

Ⅰ、引言:領袖是負債者
(Max De Pree:Leadership is an art)

介紹一個人給大家認識,這個人叫作Max De Pree 他是Herman Miller的CEO (執行長),Herman Miller是一間全世界很大的名貴傢俱公司,家具品質很好,他也是一個相當好的CEO,不只這樣子,他還是福樂神學院董事會的董事(Fuller Seminary, Board),而且當了四十年的董事,今年年初剛退休,他的女兒就接續在福樂神學院當董事。他讓我很喜歡的是他所寫的一本小書,書名是Leadership is an art(中譯︰「領導的藝術」,陳淑媛譯,洪健全文化基金會出版),雖然不大本,但是很有內容,我就要引用他書中的一句話:「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a leader is to define reality. The last is to say thank you. In between the two, the leader must become a servant and a debtor.(一位領袖的第一項責任,是要界定事實。最後一項,則是要說「謝謝你」。在這兩項之間,領袖必須成為一個僕人、以及一個欠債者)」。為什麼找到他呢?因為我問自己說:「為什麼保羅要用欠債者的態度來講到傳福音呢?」結果從網路上一找,就找到這個人,這個人是以欠債者的態度來描寫一個領導者。昨天在創世紀查經班的時候有稍微花時間解釋過這個意思,今天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可能沒有時間詳細地講,所以我大概的講一下。首先領導者的起步是以眼光作為開始,他必須要對他帶領的前面有一個很清楚的看見―─要帶人家到哪裡去。當這個領導者結束領導的時候,是以感恩的心作結束,蠻有意思的,用眼光作開始,用感恩作結束,在這兩者之間,領導者扮演兩個角色,對人是服侍者,對事情是一個負責任的人,a servant and a debtor,是一個僕人,也是一個負債的人。從這裡開始講到,當我們傳福音、帶領人信耶穌的時候,為什麼是一個負債者呢?

Ⅱ、保羅傳福音的態度

1、負債者(debtor):蒙神恩典、責任託付

保羅傳福音的第一個態度,是以一個欠債者(debtor)的態度,因為他知道自己蒙了神的恩典,得到福音的好處。當你蒙了恩典你就是欠了人家恩情債,我們說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一生都還不完,我們變成一個欠債者;向神來講,是一個蒙神恩典的感恩圖報,會覺得要盡我所能的報答這個恩典,這是保羅對上帝欠下的恩典債,「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4)。可是上帝不要保羅還,上帝什麼都有;「你不必還我」,上帝說:「我拜託你一件事情」,這個叫作信託債Trustee(受託人)。當我把一百萬給你,跟你說:「你把這個錢拿去給某人」,你已經是欠某人的債,因為我把這筆錢交給你,如果你沒有給他,你就是欠他,我是要把這筆錢給某人的,你跟某人本來都沒有關係,但是因為我把這個寶貝的東西交給你,跟你交代,我要把這個東西交給某人時,你所欠的債不是欠我,而是欠某人了,因為我的意思是要你拿給某人,這個叫作信託債。保羅跟神說「好,我欠你恩典的債,我要還你」,上帝說:「不要,我把這個交給你,你把這個消息去傳給別人」,這個是傳福音的起源。為什麼你是欠那些沒有信主的人的債呢?那是上帝的信託,就是責任已經託付給你了,對所託的,你要有忠心;對所領受的,你有感恩的心。所以這裡有兩點讓我們變成欠債者,一個是grace(恩典),一個是trust(信託);上帝讓我們領受福音的恩典,我們欠上帝這個感恩的債,上帝把這個責任交託給我們,我們欠所有還沒有聽過福音的人一個信託的債。保羅說:「我都欠他們的債」,「我都欠他們」是Trustee(受託人),他是福音的受託者。「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

2、情願者(eager):
得不得時、常作準備

那麼如果是欠債,你就還嘛,這個叫作責任,沒有什麼好誇口的。可是保羅不只是一個欠債者的心態,他還是一個起跑者的心態,這是保羅的第二個態度。這個心態,中文叫作情願,英文叫作eager(我想eager比情願還情願吧)。這個心態應該叫作蓄勢待發,就像跑百米賽的人擺出姿勢準備好了,只等槍響馬上往前衝,所以是很希望可以達到目標、馬上就要去動作的一個態度,這是一個eager,或是willing(甘心自願)的心態。eager是比情願更急著想去傳福音,而不只是欠債者的心態,欠債的心態有時候是無可奈何的,「好吧,欠債就還吧」,欠債是責任的問題,而eager是主動情願想要的問題,不是被動需要的問題。保羅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這個得時不得時要傳福音的方法就是生活的見證,好像明光照耀,人家要聽福音也好,不聽福音也好,你都可以傳福音,怎麼傳福音?用你的生活傳福音,用你活出來的表現來影響周圍的人,這是得時不得時都可以做的。可是當你要打開嘴巴的時候,你就要得時才打開嘴巴,不得時就不要打開嘴巴,當別人被你的生活見證感動,開始有興趣了解,為什麼你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這就得時了。你已經預備好了嗎?你可以用你的話把福音講清楚嗎?所以情願有兩個情願、有兩個急著要做的事情,第一個是要在生活上能夠活出吸引人的生命,另一個是當別人跟你請教的時候,你用溫柔的心來回答對方,「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你有預備好來回答嗎?有一位我們常常紀念的St. Francis of Assisi(聖法蘭西斯)的禱告,他講了一句話蠻有意思的,他說:「Preach the Gospel at all times. If necessary, use words.(隨時可以傳福音,必要時才開口。)」了解他的意思嗎?不必要時不開口,不必要時開口只是讓人家誤會、討厭,很多基督徒就是生活見證不做,但是拼命開口,人家會覺得你只是假仙,只是嘴巴會講,我們隨時都可以傳福音,是在生活上為主作見證,生活見證是無人能擋得住你的,口傳是要等待機會,必要時才開口。

3、無羞者(unashamed):
為主受辱、輕看羞辱

請問你不敢傳福音嗎?一提到福音你會不會覺得害羞?你為什麼害羞?還是你從來不會為福音害羞?福音會讓你被羞辱嗎?會的。你會害羞嗎?不會。這是怎麼回事?英文的unashamed,我想了好久把它翻譯成無羞者,台語叫作昧歹勢(不覺羞恥),雖然人家會覺得這樣是不好、是笨、是不聰明,可是我不會覺得,人家笑我沒關係,就是這種不在乎受羞恥的態度。因為你要傳福音就有可能受到羞辱,在這邪惡的世代,人對福音不都是歡迎的,所以為主受辱難免,耶穌也講過,在天上會有賞賜,可是因為你確定將來在上帝的面前會有賞賜,你就不會覺得害羞,耶穌基督因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無羞者就是輕看羞辱,不以福音為恥,這是因為往前來講有盼望。有一句話說:「Shamed, but unashamed (受羞辱,但坦然無愧)」,在傳福音的時候,不是每一個人都把你捧上天,你為了福音開始犧牲的時候,人家就會笑你傻,會被看不起,但是你害怕嗎?你害怕被人家講嗎?還是你不害怕呢?所以保羅在傳福音上面他有三個態度,第一個,這是我該做的,因為我蒙受恩典,受了託付;第二個,這是我想做的,我已經預備好了,什麼時候我都可以見證主,如果當人家有興趣時,我已經預備好可以告訴對方,可是我一告訴他,他可能並不接受,他可能會羞辱我的時候,我也不在乎,因為我知道我所相信的主有一天會證明我所信的是對的。所以第一個在恩典上有領受,第二個在態度上有預備,第三個對將來有盼望,所以他不會覺得害羞。「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4:14)

Ⅲ、福音顯明神的公義

1、神對罪惡的忿怒

再來我們講到福音和公義的關係。福音不是顯明神的愛,而是顯明神的義(根據我們剛才所讀的經文)。福音顯明神的愛嗎?是的。可是如果只有講福音顯明神的愛,這樣是不夠的,那只有講到一部份。福音顯明三點:顯明神的公義、神的慈愛還有神的智慧。第一個,為什麼人需要福音?這裡問題就來了,「祢做祢的上帝,我做我的人,河水不犯井水,為什麼我需要祢呢?」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我需要福音?我沒有問題啊!」問題在於你要講福音就要先講禍音,你說有好消息,有什麼好消息,因為有一個壞消息在前面,那個壞消息就是上帝對罪是不能忍受的,這是福音的需要。為什麼我需要福音呢?因為上帝對罪惡是要審判的,這是上帝公義的第一項,審判性的公義(Judicial Righteousness),這是福音的前提,沒有這個禍音,我們不需要拯救、不需要福音,也不需要十字架。所以審判性的公義,這是福音的基礎,公義是為主要的,所以保羅說:「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2:5)。這個是福音的需要,為什麼需要福音?因為神是公義的神,神對罪惡是憤怒的──這是壞消息。

2、神對罪人的慈愛

好消息是,神對罪人是慈愛的,你聽過這句話嗎?「God hate sin, but love sinner.(上帝恨惡罪惡,但疼愛罪人)」,這就把上帝自己陷入一個矛盾的地步,神對罪人的慈愛,表現在祂想把這樣的義給人,這個叫作恩賜性公義(Imputed Righteousness),就是祂把義當作禮物給我們,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是神的目標,「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但是問題在這裡有一個矛盾,神如果不在意就給我們,那麼祂原來審判性的公義就有了問題,如果照祂審判性的公義來處理,那祂的愛就沒有辦法彰顯,這就把神put on dilemma (置於困境),慈愛和公義就變得難以兩全︰你做錯就要付代價,這是公義,可是如果你做錯,我不忍心讓你付代價,我要幫你付代價的話,這個叫作慈愛,可是我一幫你付代價,那個公義就有了問題,所以這個公義和慈愛怎麼樣能夠達成兩全呢?

3、憑耶穌血藉人信

最後的答案就是十字架。為什麼基督教一直講說,福音的重點在十字架,因為這是上帝在歷史上讓祂的孩子耶穌基督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流血,願意相信的人就可以拿到這個恩典的義,所以福音的整個重點是神的義,是在十字架上彰顯的,這是上帝的智慧。祂要把審判性的公義和恩賜性的公義藉著十字架代贖性的公義(Vicarious Righteousness)拉在一起,所以上帝不是白白的給我們,祂是付了很大的代價給我們。耶穌在十字架上處理的是審判性的公義;當人用信心來接受耶穌的犧牲時,神就把這樣的義給我們,這個叫作恩賜性公義;讓審判性的公義和恩賜性的公義拉在一起的就是十字架代贖性的公義。所以說,福音是把神的義彰顯出來,其中神的愛是在耶穌替我們死,神的公義是在審判耶穌上面,神的智慧就在把這兩者拉在一起的十字架上。羅馬書第三章25節這樣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我想這一句話很簡單的就把我們想要表達的說的很清楚,為什麼用神的義來作重點,而不是用神的愛,因為神的愛只有講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吧。

Ⅳ、福音乃是上帝大能

1、上帝預定施行救恩

這樣的一個救恩怎麼樣能夠彰顯呢?神必須要投入很大的能量,才可以有辦法把這個救贖計畫完成,所以福音是神的大能。我以整個宇宙來看,福音怎麼樣能夠慢慢的involve(參與其中)可以產生它的效果呢?第一個就是我們長老會或是加爾文主義最強調的,就是預定論(Predestination),就是神必須要決定要拯救罪人,否則整個故事都沒有了,就是天父不是要我們預定受刑罰,是預定要我們藉著耶穌來得救,神必須要先有這個決定,代表這是神的主權,祂決定要施行救恩,「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帖前5:9)。

2、十架流血成就和平

再來,這個決定必須要有人來完成,就是有人願意為我們罪人付上最高的代價,這是聖子耶穌基督祂在十字架上流血所成就的和平,滿足神審判性的公義,讓所有世界的人跟祂和好,「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這是犧牲(sacrifice)、這是恩典(grace)。

3、聖靈感動為罪自責

可是這個歷史上的事實怎麼樣成為我們每一個人主觀上的經歷呢?這就需要聖靈的工作,聖靈要感動我們,讓我們對我們的罪產生一個敏感,否則的話,我既然不覺得自己有罪那我就不需要福音,對不對?我講過,福音是因為人有罪,神要審判罪,所以才需要福音,所以人必須要有這個感覺,你才會覺得自己需要福音,如此耶穌基督的犧牲才能夠應用在自覺有罪的人身上,所以約翰福音第十六章8節說:「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這個就最清楚了,我們有罪,而神有義,神要審判,但是神又有恩賜性的義要讓我們逃離將來的審判,所以給我們這個機會,你願意抓住這個機會嗎?這個是conviction(說服力),聖靈做一種感化(influence)的工作,讓我們確信自己是需要神的恩典的。這是聖靈的能力。

4、心信口認稱義得救

當有人被聖靈感動以後,他就希望來接受這個福音,這樣的決定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心,另一個是口,當你的內心決定要接受耶穌這樣代贖性的公義、要領受上帝恩賜性的公義時,神就給你一個機會把你內心的需要公開的表達出來,所以稱義得救有兩個部分,心信是private(私下的),口認是public(公開的)的一個表達,我們的受洗典禮是口認的部分。羅馬書第十章10節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內心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願意接受耶穌的救恩,而也有機會使其願意公開的把這個決定表達出來,在上帝那邊就把這樣的人稱為義justification(稱義)。

5、學習基督除舊佈新

大部分我們都把福音講到這裡就停了,上帝預定了救恩,耶穌在歷史上已經為我們釘十字架了,聖靈感動我,我要信主,我受洗了,好像福音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是很遺憾的;這個就是說,對非基督徒的福音就到這裡,可是對基督徒而言這個福音才剛開始。我常常跟受洗的弟兄姊妹說:「受洗是入學,不是畢業」,福音才要正式在你身上產生它的作用,那就是受洗以後我們不是只有領受基督的恩典,我們還要學習基督的榜樣,這是一生的功課,不是一次見效的,要把你的老我(舊脾氣、老習慣)慢慢的剝掉,改換成新的,也就是學習真理,讓你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是因為學習基督而讓你被人羨慕說:「唉呀,如果信耶穌是這樣,那我也要」,因這個人以前是那樣子,現在變成是這樣子,生命的轉變是福音的重點,「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0-24)。學了基督,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是越來越有神的真理仁義和聖潔,這是福音的目的。這樣的福音我們必須要一直地傳,傳給弟兄姊妹,不能只有傳「耶穌為你死,你信了祂就可以因信稱義」,這樣不夠──這樣是對,但是只有一半,後面這一半也必須要了解,這是成聖(聖化sanctificatio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會走的那麼好,我們有時候會軟弱、會跌倒、會往後跑,可是神就堅持要幫助我們走完這條成聖的道路,所以這是彰顯出神的信實(faithfulness)。

6、基督再臨得著榮耀

最後當我們離開世界,基督再來的時候,所有接受祂恩典的人,就會得到榮耀,福音最後是以Glorification(頌讚)和Glory(榮耀)來結束,這些都是神的大能。「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7)。

Ⅴ、結論:別無可誇 只誇十架

所以保羅說:「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福音是我的全部,我沒有別的可以誇口,如果一定要誇,就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年度,在一年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一次在福音上面有所學習,讓福音成為我們的生命,讓福音不是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帶慕道友到教會的方法而已;讓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願意常常聽、信、講、做,關於這個福音所帶給我們的恩典;讓我們的生命不斷的被福音來改變,讓我們越來越有耶穌基督的形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個性、人格上面,求主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三, 6月 14

[講道影片] 愛的系列(四):愛是敬重



本影片是根據 2006.6.11 錄音重新製作

星期日, 6月 11

[講道集] 愛的系列(四):愛是敬重

寫作於2006.06.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十四章1~2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關於愛的系列我們首先講到『愛是什麼』,愛自己不是愛,而是慾,因為只顧慮到自己的需要;愛東西不是愛,而是貪,愛是要愛一個有主體的對象,我們可以愛上帝,我們可以愛人,我們不可能愛東西(照定義來說是不可能的)。第二次我們講到,愛最終的目標,是要在大家都不一樣當中,求得和諧,這就是『愛的合一』,是愛最終的目的。母親節的時候,我們講到愛其實很痛,愛會有痛苦,你愛一個人,你就會因為對方而掉眼淚,受很多的苦。今天我們要講,為了要達到那樣的目的,我們愛的基礎從哪裡開始呢?愛的基礎是尊重,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Love and Respect(愛和尊重),尊重或是敬重,中文合和本聖經是用敬重,敬重是所有愛的基礎,如果這點做不到,你就不要講愛了。 

Ⅰ、引言:愛在彼此敬重並接納差異中開花 (John Gray) 

When men and women are able to respect and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 then love has a chance to blossom. 

什麼叫作尊重?什麼叫作敬重呢?我這裡引用一句話,就是美國一位政治家所講的,他說:「愛在彼此敬重和接納差異中開花When men and women are able to respect and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 then love has a chance to blossom.」愛要成長要開花結果,有一個很重要的開始,就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男的和女的不同,父母和孩子也有不同,有很多的不同,在不同當中,怎麼樣去尊重、去敬重、去接納不同,你怎麼處理它,這是愛的開始,這是John Gray講的話。  我們常常鼓勵弟兄姊妹要背聖經,一個禮拜至少背一節,今天我們有兩節給大家背,請弟兄們一起來背頌這節金句:「妻子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所以要敬重她。」這是彼得前書第三章7節,現在輪到姊妹來背頌另一節金句:「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這是在以弗所書第五章33節。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它記載在不同的地方,一個是彼得前書,另一個是以弗所書,相同的是都用同一個字「敬重」,以弗所書提到,丈夫當愛妻子,妻子當敬重丈夫。有很多人就在這邊大作文章,認為丈夫不必敬重妻子,愛妻子就好,妻子不必敬重丈夫,順服丈夫就好,我個人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彼得前書講得很清楚「丈夫要敬重妻子」,以弗所書也明白指出「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所以敬重與愛的關係,我覺得是互相的,不是單行道,不是單向的。 

Ⅱ、人性的價值 (Value of Humanity)

1、價格 Price:容許利用 (Thomas Hobbes)

我們怎麼看重一個人呢?我們所說敬重的這個「重」,你怎麼看他的價值呢?你怎麼判斷這個人有價值?我們從聖經看到有三種評估人價值的看法,這個人有什麼尊貴?有什麼價值?詩篇第八篇4~5節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或譯: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人有尊貴有榮耀嗎?真的嗎?聖經裡面我們看到,人被看得有價值有幾種看法:第一種是最可憐的,因為人可以賣,是可以出賣的價值。約瑟被他的哥哥們丟在坑裡面,後來有一些生意人經過那邊,他的哥哥們想一想,與其讓約瑟在坑裡餓死,沒有賺到什麼,不如把他賣了還可以賺一些錢,因為他年輕力壯,可以做奴隸,可以當作物品賣掉,當米甸的商人從那裡經過,約瑟的哥哥們就把他從坑裡拉起來,以二十舍客勒,就把約瑟賣了(創37:28),在約瑟的哥哥們當中,約瑟的價值是二十舍客勒(其實不叫價值,而是價格。)有一位英國的哲學家,他認為世界是很現實的,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利用,說你愛我,我愛你,都是騙人的,人與人之間是,我利用你,你利用我,利用什麼?利用可以利用的地方啊。你怎麼利用他?當然就是要給他代價,你給他多少錢,他就幫你做多少事。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的孩子決定要選讀哪一個科系,或是將來要做哪一行的時候,你是用什麼來作你的判斷?來鼓勵你的孩子說,不要挑那一科,要挑這一科,你想一想,你是不是把孩子賣了?再想一想,在你自己畢業以後,念了醫學院畢業,你決定去這間醫院或是那間醫院,要走哪一行的時候,你對你自己,是用什麼來決定你要走哪一行?請問是不是像約瑟被賣一樣,哪一行錢賺得多我就賣了,我就到哪裡去?如果是,這樣的話對你來講,人的價值其實就是可以換成金錢來計算的,這就是價格化,這個哲學家就是Thomas Hobbes他說,人的價值就在於容許利用,所以不叫作價值,叫作價格,不是Value,而是變成Price,很可憐,一個人的尊嚴是可以換成金錢來計算。王永慶先生我們很尊敬他,因為他賺很多錢,台灣人是這樣嗎?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嗎?賺多少錢或擁有多少錢嗎?這樣的話就和約瑟的哥哥們一樣,把一個人的價值價格化了,就是把人當作一種工具,我可以用就用,不能用我就把他丟掉。這個應該不是定義一個人價值最好的看法。

2、 美德 Virtue:德高望重 (Aristotle)

有一個人認為不是這樣,他說一個人的價值和尊貴,不在於有多少可用的價值,而是在於他裡面的東西,裡面有什麼東西?就是修養。台灣話叫作「人格者」,就是他是一個很有人格的人,我們尊敬他,我們尊敬他不是因為他很會賺錢,是因為他做人做的很棒,比如說:慈濟、Mother Teresa,這些人我們看到他們,就從心裡面很佩服,因為他的道德很好。聖經裡面提到有一個人,那個人名叫迦瑪列(徒5:34),原來使徒們出來傳福音的時候,因為引起地方的騷動,所以有人把他們抓去法院要判他們的罪,那些使徒就答辯:「你們釘死的那位耶穌已經復活了。」公會的人聽了就更惱怒,好像整個要起暴動當場把他們斃了,結果有一位很有修養的人站起來講話:「且慢,大家不要衝動,因為他們講的是說耶穌已經復活,你們要小心,講這種話的人,這些人不是第一次,以前有一個叫作丟大的人起來,幾百個人跟從他,可是後來他死了,那些跟從他的人就散掉了,後來還有一個加利利的猶大也是這樣起來,也是散掉了,所以在我們還不能確定耶穌有沒有復活以前,比較好的作法是不去理他,因為如果是假的,自己會銷聲匿跡,萬一是真的,你把他們處死,恐怕你們倒是侵犯到上帝了。」這個叫作迦瑪列的建議,就是你不清楚的東西,最好就不去碰它,作父母的能不能學習到這樣的功課?小孩子有很多東西,比如說電腦網路等等,你不懂的時候不要先罵,在搞不懂那是什麼回事以前,你可以先了解,不要動不動就先禁止或責備,這是迦瑪列的一個建議。為什麼他講這句話大家就聽他的?因為他是德高望重,他得到百姓們的敬重,他的人品很好,他在耶穌被審判的時候還講話,他講的話我們叫作一言九鼎,一講出來大家就服了他,不是因為他很會賺錢,是因為他的人品被大家尊敬,這個人就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說:「一個人的尊貴,不在乎擁有多少東西,在乎他有多少品格。」所以他強調的是美德。一個人的美德,這個人的做人,是成為人家尊敬他的主要的憑據。

3、 尊嚴 Dignity:理性抉擇 (Immanuel Kant)

如果說人的價值是在美德的話,那麼壞人或是沒有美德的人,我們是不是就瞧不起他?因為他不好又說謊,或是做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根本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尊敬的,是這樣子嗎?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不是,每一個人不管他的道德多好,只要他是一個人,你就要尊敬他,這個叫作人性的尊嚴,你聽過這句話嗎?我們現在強調人權,人權不在乎他是好人壞人,包括犯罪的人被判刑的人,你還是要尊敬他是一個人。在聖經裡面,羅馬書第二章15節:「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就是人有一個很特別的東西,就是他會想說「這樣做該不該?這樣做對不對?」這個我們稱作道德心。每一個人都有,好人有壞人也有,有這種理性判定的能力。因為你有你的判定,我有我的判定,就會產生差異,有的人認為這樣好,有的人認為那樣好,康德說人有這樣的判斷之心,因為動物沒有這樣的判斷能力,沒有是非善惡的想法,但是人有這樣的觀念,有人判定的跟你判定的不一樣倒是真的,但是他有他的判定。有一句話叫作「盜亦有道」,壞人也有他的行事原則,康德說,只要他有這樣的想法,那樣就值得你尊敬他,那樣的尊敬是因為他有那樣的能力,所以康德強調是理性抉擇,它叫Dgnity(尊嚴)。人被尊重,不是因為Virtue(美德),而是因為人的尊嚴,再壞的壞人,也有他的尊嚴,你必須要尊敬他的尊嚴,正如創世紀一章27節所說『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像,這就是人的尊嚴。這是所有愛的基礎,我所講的敬重,指的就是最後這一項──尊嚴。

Ⅲ、人性的敬重 (Respect of Dignity)

1、 專注 Attention:全神貫注

怎麼樣敬重一個人呢?怎麼樣是Respect of Dignity?你敬重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會有什麼樣的態度呢?從一些基本的反應你就看得出來,第一點,你眼睛會看對方,你耳朵會聽對方,當你看不起一個人時,你會不管他,他講什麼你就是漠視他,或著就是有聽沒有到,眼睛好像有看沒有見,對方就很清楚知道你並不尊重我,同意嗎?當你敬重一個人時,你會注意他,會在乎他,這個叫作專注,從對方的眼神裡面看得出來。在這裡要跟大家認罪,我們會去探訪,而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對電視很有興趣,有一些家庭我去探訪時,孩子就在房間裡看電視,你知道嗎?我的眼睛會飄,雖然我是在跟弟兄姊妹講話,可是電視的聲音實在是很吸引我,所以我跟對方講話時,眼睛會偶爾看一下,可是不好意思看太久,會馬上又飄回來。探訪完回家時,師母會提醒我說:「你今天沒有尊重對方,因為你的眼睛飄來飄去。」你曉得我在講什麼嗎?你在跟一個人講話,他眼睛不看你飄來飄去,你會覺:對方沒有尊重你,把你當什麼,你知道那樣的感覺嗎?你尊重一個人,你會全神貫注 Pay attention,他講的話、他做的動作,你會在意,想要了解他在講什麼,你想多知道一點,這樣的態度就是專注,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13節:「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所以你在意一個人,你就會多認識他。你把對方馬耳東風,根本不在乎,你就沒有辦法了解他,也沒有辦法知道他有什麼優點。很多孩子到青少年的時候,對父母最大的傷害就是不甩你,他也沒有罵你也沒有怎麼樣,他就是不甩你,不甩你就是不甩你,他把專注拿走了,你跟他講話,他的眼睛看著你,可是好像把你看穿,把你看到後面的某一個地方去了,你就知道他沒有在看你,不曉得看到哪裡去了,好像死豬仔眼,眼睛好像在看你,可是焦點不對,這就是不專注的問題。

2、 自主 Autonomy:給予時空

不只要專注,你尊敬一個人,也會給對方空間。這個空間有時候讓我很難受,為什麼呢?因為會友對牧師都很尊重,所以任何場合都跟牧師保持距離。以前傳統的東方文化,老婆要走在老公後面幾尺,學生要走在老師後面,不敢踏到老師的影子,那個就是保持一個尊敬的距離、一個空間。另外給你尊敬的人一些時間,就是不勉強他,不強迫他,給他時間去想,去做決定,這是尊敬的第二個表現,就是給對方自主性「禮讓」的時空。因為他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他要自己判定決定的時候,你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作這個決定,不是用很快的方式就把事情處理掉。你知道嗎?最近在賣東西的商人,他們就利用這一點,不給你時間判定,他講的很快,快到沒留時間給你思考就要你買、要你作決定,聰明的人就會說等一下,先回去想一想,改天我要再跟你買,你需要一點時間啊,因為你沒有辦法在他講一大堆的話裡面,或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裡面作決定,很多人就忘掉這一點,所以當別人給你這樣急促條件的時候,像是信用卡寫了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條文,重要的字印的很小,不重要的字印的很大,你沒有好好的去研究就上當了,沒有辦法作正確的判斷。所以尊重一個人,應該給對方「禮讓」,給對方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在雅歌書裡有一句話,是男女之間表示愛情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歌八章4節),我喜歡句中『等』這個字。有一句話說到:『真愛需要等待_』,你真的愛一個人,你要給他時間,讓他想一想我要不要愛你,我要不要接受你的愛,那個就是等待,英文叫作Deference,就是你願意禮讓給予對方時間和空間,尊重他的自主性。

3、 珍貴 Appreciation:珍惜寶貴

有張圖片中的小姐看起來很貴重,因為她的眼皮上鑲的都是小鑽石,看到這樣一個人會覺得她很貴重,因為她所戴的都是最貴的東西,很珍貴的,同樣的,你敬重一個人,你會把他看作寶貝一樣,英文叫作Appreciation(賞識),你不會輕看,剛才聖經有提到說不要輕看,英文叫作Disdain(輕蔑鄙視)。請問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作父母的,什麼時候我們很氣子女的時候,我們會用鄙視的口氣跟我們的子女講話:「你那個有什麼用?沒有用!」那你就是不尊重他了,基本的愛已經出了問題,你輕看他,特別是他寶貝得要死的東西。我們的小孩在國小的時候買了一大堆漫畫,我說:「你買這個作什麼?」他說:「我要投資啊,以後要賺很多錢。」到現在也沒有看到他賣掉一本,但是他把它當作寶貝,而你卻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小孩子的玩具,當你覺得麻煩,或是在你生氣的時候全部把它丟掉,那就是不尊重了,你說你愛他,但是基本上他沒有感覺到,因為在這裡出了問題,他的寶貝你沒有把它也當作寶貝,沒有敬重他。雅歌第二章2節就提到:「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別的女人都是荊棘,只有我的佳偶是百合花,你明白這樣的比喻嗎?一堆刺當中只有一朵花,哇,這個叫作萬綠叢中一點紅,你真的是把她看為是最棒的,那麼她會覺得你愛他,因為你敬重他,因為你把他看得很寶貝。箴言第三十一篇10節也說:「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他的價值遠勝過珍珠。」

4、 欽羡 Admire:尊崇讚美

看成寶貝若只有放在心裡面,對方是不知道的,你要唱給她聽。通常一對戀人,往往會對著愛人唱情歌。要表達出來,不表達出來對方怎麼會知道呢?所以要唱給她聽,讓對方聽的如癡如醉。你要會讚美對方,不要愛在心裡口難開,很多男人都是這樣,「我愛你啊(可是不會講,講不出來。)」所以這個愛就沒有被感受到,所以尊重有這麼一個基本的態度,就是會欣賞,會唱出這樣的歌:「我的佳偶,你全然美麗,毫無瑕疵!」(歌4:7)我們對上帝的態度也應該是如此:「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神,我要讚美他,是我父親的神,我要尊崇他。」(出15:2)

Ⅳ、聖經的教導

1、 勿輕看論斷,要堅定接納

聖經裡面有一些教導,這些教導是今天司會幫我們讀的:「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羅14:1, 3, 5)就是因為你愛對方,但是對方跟你不同,你對這些不同要怎麼處理?很多時候夫妻這點出了大問題,我要證明我是對的,所以把關係搞砸了,就是為了要證明我是對的,其他的卻不在乎,保羅說不要這樣。保羅講得很清楚,在教會裡面有的人喜歡吃BBQ,吃得很舒服,有的人說不要不要,應該是吃蘆筍就好,教會裡面有的吃葷有的吃素,吃素的不要罵吃葷的,吃葷的不要笑吃素的,「你怎麼只有吃菜,信心太軟弱,像我什麼都吃。」「唉呀,你這個人糟糕,你應該吃素,不要殺生。」有很多我們不同的想法,有的為了健康,有的為了其他的理由,大家對飲食有不同的看法,聖經說那時候他們就出問題了,為了吃什麼東西大家吵成一團,保羅說不要這樣嘛。對於彼此間的不同,勿輕看論斷,倒要堅定接納。

2、感謝為主活,勿絆腳跌人

羅馬書 14:5-6: 『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有人是在禮拜六做禮拜,有人是在禮拜日做禮拜,像基督教安息日會,在我們教會附近也有一間,但他們是禮拜六作禮拜,我們教會是禮拜日作禮拜,禮拜日作禮拜的不要罵禮拜六的,說你們的日子不對,禮拜六的也不要罵禮拜日的。為了這個問題,有很多神學家引經據典要證明禮拜日才對,耶穌已經復活了,不能用禮拜六,就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現在全世界大教會之一的Willow CreekCommunity Church)在芝加哥,他們在星期幾做禮拜,你知道嗎?禮拜三。為什麼禮拜三禮拜?禮拜天留給慕道友作禮拜,教會的會友不在禮拜天來教會作禮拜,整個禮拜天都留給慕道友及新朋友,他們為了傳福音的緣故這樣做,所以保羅說不要計較哪一天。我們和平教會倒是沒有聽過為了要吃菜還是吃葷大家吵架;星期日就是做禮拜的日子。但是我們會吵架,為什麼吵架?有的彈管風琴,有的彈電子琴,彈管風琴的認為彈電子琴的不夠水準,彈電子琴的認為彈管風琴的太古板,我們不只有電子琴,我們還有貝斯吉他,還有PowerPoint投影機,而樂器在教會曾引起吵架嗎?有的。我們教會吵過嗎?吵過。後來就發展為各有各的堂會,喜歡管風琴就叫作管風堂,喜歡電子琴的就叫作電子堂,兩個都不喜歡的就叫作蔡茂堂。教會還會為了很多不同吵架,怎麼吵架呢?看你講什麼話,我講台語就講得很好,國語就講的不太好,因為我就是只會講台灣方言,有的人很厲害,他不只會講台灣方言,他還會講天使方言,嘰哩咕嚕沒有人聽得懂,會講天使方言的就說你很差勁:「你看你只會講台灣方言,我講的是天使方言。」不會講的就說:「你那個是胡說八道算什麼」,教會現在還在吵嗎?還在吵。靈恩的教會跟不是靈恩的教會,大家互相堅持我對、你不對。不會講天使方言的人引經據典的說,方言已經沒有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就是要證明,現在已經沒有方言了,就算以前有,現在也沒有了,就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沒有辦法互相接納,沒有辦法說:「啊,這是大家不同,不需要也不值得傷感情。」

昨天我們的洗禮班,有一位姊妹問我說:「牧師,你對講方言的看法怎麼樣?」她就是要了解我們和平教會是怎麼看方言的,我的回答是:「我知道還有方言,但是我知道我不會講,就是這樣子。」對於會講方言的人,我們應該給他們一間教室可以在那裡用方言禱告。所以保羅建議,對於你自己的看法你要有理由,不是講方言也對,不講方言也對,通通都對,那樣叫作和稀泥,保羅沒有這樣建議,保羅說個人要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說禮拜六或者禮拜天,管風琴或是電子琴都沒有關係,你應該有背後的理由吧,你不會說莫名其妙我就是這樣,你的理由清楚,你就要抓住你的理由,可是你不要抓到一個程度到「跟我不同的都是不對」,個人的意見要堅定,但是不同的要接納,所以這兩個態度怎麼樣平衡,那是愛的起步。你有你的堅持,但是你不能把你的堅持絕對化,並且排除其他人的堅持,你同意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就是堅定,但是要能接納;不要輕看不要論斷,不要罵人,不一樣就不一樣嘛,沒有關係啦。還有,你為什麼堅持?你的理由應該是兩種理由,一種理由是「我是為了主來堅持」,聖經說:「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羅14:6)吃是為主吃,不吃是為主不吃,如果大家是為了主的緣故,都沒有問題了,但是大家解釋聖經不一樣,或是了解不相同,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上動機應該是一樣的――為了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8節)而且為了這樣感謝主,所以存著感恩的心,為主來做的,那就可以啦(第二種理由)。,當你為主做時,要小心是否有人因為你跌倒或被絆倒了,「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13節)保羅說吃不吃各有看法,認為吃比較對的人,要小心,不要在認為吃就是犯罪的人面前吃。在他面前吃,你等於是讓對方難過嘛。保羅說你是覺得可以吃,但是你也可以選擇不在他面前吃,而是在自己家裡吃,不要故意拿到人家面前說「我吃給你看」,不需要這樣刺激他嘛,你明明知道他很在意這個,你就避一避,為什麼你要這樣做?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啊,這個叫作尊重,明明知道他不喜歡這樣,就不要在他面前故意惹對方。

3、要彼此和睦,又建立德行

「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在這幾樣上服事基督的,就為神所喜悅,又為人所稱許。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羅14:17~19)要追求公義及和平,要追求和睦,另外要建立德行,你怎麼做,怎麼樣讓大家在愛心和睦上更進步的,那就對了,不是哪一種想法(那個不重要),而是你怎麼樣「表達」你的想法,你怎麼樣「用不同的態度」,怎麼樣彼此可以「建立德行」。保羅有一個結論,他說上帝的國很在乎的是:不要欺負軟弱的,比較有的不要欺負沒有的,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則。就是公義平等,不同的恩賜,不同的解釋,應該平等對待,就是不要有岐視,我們今天教會還有很多岐視,有的是因為性別被岐視,有的是因為性向被岐視,有的是因為種族被岐視,有的是因為語言被岐視,有的是因為經濟能力不一樣被岐視,只要還有岐視,就沒有愛,上帝的國在乎的是沒有岐視,大家都是上帝所造的子女,是以這樣的平等來相互尊重的。

Ⅴ、結論:神的國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大家的差異不要拿來吵架,不要用你的辦法去欺負對方,應該大家合作不要有戰爭,所以這個世界、這個教會只要大家的火藥味還很重,相罵相打,那就代表還沒有進入上帝國,上帝國是要公義、平等、無歧視、和平、合作、無戰爭,「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在這種情況下,聖靈在我們當中,我們可以享受到很大的喜樂,就是大家雖然不一樣,但是可以互相接納,英文叫作Enrich,我們的信仰可以變得很豐富。我用音樂來作比喻,大家都唱一個聲調,很好聽,可是只有一個音調;大家唱不同聲調,可是很和諧,那就更棒,好像管弦樂團,好像合唱團一樣,雖然聲部不一樣,但是因為大家沒有互相排斥,不會因為我的聲音大,就把你壓下去,大家會互相調整成為和諧。愛的最高目的就是合一,而愛需要以尊重為基礎。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耶穌,祢教禱我們要彼此互相接納,上帝祢創造宇宙的時候,祢創造所有東西都不一樣,甚至每一片樹葉都不一樣。你也創造我們每個人都不相同,可是我們是人,常常以自己所認為的為絕對,互相排斥、互相傷害,求上帝幫助我們,當我們開始學習這個愛的功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最基本開始學起,就是尊重,就是接納互相的不一樣,我們能夠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上帝的榮美,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上帝的形像,來尊重對方,求主幫助我們這樣的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星期日, 4月 2

[講道集] 管家系列(十九):地球

寫作於2006.04.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八章19~22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地球日 (1970/03/21 John McConnell, San Francisco)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帝給我們很多環境,讓我們居住在其中,其中最大的環境,可以說是天地宇宙地球或是自然,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的,以後我們會講到人的環境,比如政治、社區等等。在我們和所處的環境之間,應該保持怎麼樣的關係才是好的管家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如果用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是我們最靠近的環境,在物質界,包括地球以外所有的星球,我們把它稱作宇宙,而聖經是稱作天地,用天地代表宇宙,地球則常常是用大地或是土地來代表。不知道你們曉不曉得日曆上有一天被稱作「世界地球日」?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個運動吧?世界地球日的緣起是因為發現我們人類把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破壞了,為了提醒大家不要繼續的污染糟蹋地球,因此訂定了「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是1970年由美國的一位先生,名叫John McConnel所發起的,他現在還活著,大概八九十歲吧。他特別把它訂在3月21日,就是所謂入春(春天的第一天),像是在北美冰雪融化,從完全死寂當中又開始長出生命來,如同看到一個生命的盼望,一個地球更新的意思。  1970年第一次舉辦世界地球日,是選在San Francisco(舊金山),為什麼選擇San Francisco呢?因為Saint Francis of Assisi是我們知道最疼愛地球的古代神學家,聽說他會向小鳥講道,他疼愛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非生物,他是所有我們看到的神學家裡最疼愛自然的人,所以特別選擇San Francisco這座城市來開始世界地球日,結果第二年1971年,聯合國的秘書長烏坦(U Thant),就宣布全世界以這天為世界地球日一直到現在,我不曉得效果怎麼樣,但是至少提醒我們應該努力愛護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Ⅱ、人類與土地 

1、土地是人類的源頭與歸宿 adam vs. adamah 

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根據聖經的說法,我們人是從土造的,所以土是我們的源頭,聖經這樣說:「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所以我們是從地來的,這個亞當Adam就是土,希伯來文的土叫作Adamah,完全是相同的母音,所以人是從土來的,我們和土地有密切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講,植物動物也是從土而生,我們和植物動物礦物其實有一個共同性,人類在人文主義以後,因強調人的特殊性,忽略了這個共同性,其結果就是土地遭殃。還有我們不只從土而來,我們將來也要回到那裡去,聖經很清楚的說到:「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你們世人要歸回。」(詩90:3)所以將來我們吐出最後一口氣以後,我們整個身體又歸回到大地,不管用什麼葬,土葬水葬火葬等等,到最後我們的身體又回歸到土地上,這本來就是生態循環必要的一個動作。 

2、土地供人類的食物與居住

不止我們的生命是從土而來,我們死也歸回大地,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靠著土地所出產的東西生活,它是我們食物的來源。另外我們也住在這裡面,詩篇一百零四篇14節:「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我們是住在土裡面,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水泥也是從土而來,我們住的房屋,其鋼筋木頭也都是從土出來的,所以我們是吃土住土,這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賽45:18)「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1:29)

3、土地受人類的牽連與欺負

可是很遺憾的是,我們卻欺負土地,從創世紀第三章的故事一開始,土地就被我們牽連,「…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7~19)地為了亞當夏娃的緣故受到咒詛,咒詛的結果地就長蒺藜,不只這樣子,我們把土地弄的實在是不能住了,目前世界上所面對的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垃圾的問題,在以賽亞書第二十四章5節提到:「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因為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污穢這個字在英文聖經是翻成Pollution(污染),地被居民弄髒了,沒能好好的愛護它,把它破壞到不能居住,我們對土地是如此的糟蹋。它是我們的來源,是我們的歸宿,它供給我們的吃、住,真是所謂的衣食父母,可是我們卻沒有好好的愛護它,我們去欺負它、濫用它,這是我們所看到的情形。

Ⅲ、上帝與天地

1、上帝創造天地

上帝跟宇宙及整個大地的關係是怎麼樣呢?祂是所有存在的來源,是創世紀第一章1節說的:「起初,神創造天地。」

2、上帝托住天地

祂不只創造天地,我們相信祂還托住天地,根據希伯來書第一章3節:「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個托住很有意思,就是不要讓它掉下去,不要讓它壞掉,換句話講,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上帝不是創造完畢就跑去休假不管它了,祂是要確定這個宇宙是好好的運轉,所有的東西都好好的正常運作,因為上帝一直是關心著我們。

3、上帝更新天地

我們把土地破壞得很糟糕,但是上帝要再來把它處理好,祂不把它毀掉,祂要再把它弄好,在啟示錄說:「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啟21:5)很有意思,上帝很珍惜祂造的宇宙,不容許人把它毀掉,祂將來要把它更新,這是上帝與這個宇宙的關係。

Ⅳ、生態與神學

1、上帝所創造一切都美好 Shalom

從聖經裡面,我們學到哪些與自然的關係呢?目前我們重視的是有生命的東西,所以就被強調叫作生態Ecology,特別是地球裡面所有的生物之間的關連,從聖經我們看到什麼呢?第一,創世紀第一章31節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這個「甚」是very,「好」是good,所以不只是好,而且還是很好very good,聖經強調的是一切都「甚好」,這有一個意思是說,一切本身很好,大家在一起也很好,我要強調的是,大家在一起很好這一點,這一點就是像希伯來文講的Shalom(平安),彼此的關係是很美好的,是很和諧的關係,彼此之間沒有緊張傷害的關係。

2、由管理治理到修理看守 radah vs. shamar

但是這樣好又和諧關係被人類破壞掉了,本來上帝造人類,神也要人類管理治理這地,似乎人類成了老大,可是到了第二章神告訴人類,不只是管理治理而是要修理看守,修理是服務而看守是保護的意思,我們常常讀到創世紀第一章28節:「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卻沒有繼續讀到創世紀第二章15節:「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裡提到的管理,希伯來文叫作radah(統治管轄),英文翻成Dominate(支配),好像人類成了總經理或總管,可是到創世紀第二章15節就講得更清楚,人要怎麼去管理和治理呢?聖經說是修理和看守。中文翻譯成這樣子,修理其實是Serve(服務),你是用服務來管理,而看守是保護,大概是這樣的意思,這個看守希伯來文叫作shamar(看守護衛)。所以當今的神學家強調,我們應該從shamar的角度來了解radah,過去特別在宗教改革的時候,他們忽略了shamar這個角度,他們一直強調radah,強調我們想要怎樣就怎樣的管理觀念,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其實在聖經創世紀第二章15節就講得很清楚,是要以服務它、保護它,來作管理和治理的工作,這樣的話管家的觀念就產生出來,就是我們上頭還有老闆,我們不是最後的老闆,我們只是神所造萬物的管家。

3、產菜蔬水果長荊棘蒺藜

可惜人類沒有把它管理好,反而把它弄壞了,但是土地還是繼續的幫我們出產水果,但是它也長出荊棘蒺藜,所以土地和我們的關係成了很緊張的關係,一方面來講,它繼續的供應我們的需要,另一方面來講,我們會受它的傷害,我們傷害土地,這個蒺藜也會刺傷我們,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大地會反撲」,當你任意對待土地,可是你還活在大地上,當大地被你搞的沒辦法的時候,你會遭受到自己任意對待土地的惡果。但土地並不因人類的任意破壞就只長棘藜,如果土地只長蒺藜那人就會餓死了,地還是繼續的長菜蔬水果供給我們,所以現在我們和土地的關係成了很矛盾的關係,創世紀第三章18節就這樣描述:「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所以這裡面看出來,土地繼續供養我們,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們對土地污染,土地也對我們產生傷害。

4、從欣賞優美到敬拜讚美

聖經講到大地或大自然,我們除了從它得到供養以外,它還帶來一樣東西,我們稱之為「美學」。上帝沒有造完全一樣的東西,你見看過兩片樹葉完全一樣的嗎?沒有。包括下雪的雪花都沒有兩片完全一樣,上帝造很多不同的樣式、大小、顏色、形狀等等,讓我們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文化中藝術的部分,就是從大自然來的,當我們能用眼睛去欣賞上帝所造這一切的美,接下來我們的嘴巴就會發出讚美,這是自然而然會有的流露,所以每次我們禮拜的時候會唱詩歌讚美,最主要是從這裡來的,於是我們會說:「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詩8::1)當我們能夠看到美的時候,就會產生敬拜讚美,在詩篇一百四十八篇1~4節這裡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從天上讚美耶和華,在高處讚美他!他的眾使者都要讚美他!他的諸軍都要讚美他!日頭月亮,你們要讚美他!放光的星宿,你們都要讚美他!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你們都要讚美他!」在大自然裡,如果懂得欣賞,你也相信這是上帝為我們所造漂亮的宇宙的話,你心裡面會不由自主的發出讚美。我還很懷念在恆春上班的日子,我們那時候醫院有一個班,就是每個禮拜有一個半天是不必在醫院工作,是去訪問出院的病人,我們叫作「福音班」。每個月有一次福音班,不用去探望出院病人,而是到國家公園,那個時候還不叫作國家公園,那時候還沒有那麼的人工化,那裡很漂亮,我們有半天的時間開車到海邊,自己找一個的地方坐在那邊,就只是單純的欣賞大自然,你可以看到那些小熱帶魚的美,看到上帝所造的高山和大海,真的打從心底就發出讚美來,上帝創造這個美麗的大自然,帶給我們藝術的發展,也讓我們學會懂得欣賞。

5、可學習智慧也承認奧祕

不只這樣子,我們還可以去研究它。所以人對於大自然,不只是說好美,還會說「為什麼會這樣子?」會好奇(Curiosity)、會探究,這個是什麼?這就是科學。神創造大自然放了很多奧秘在其中,透過科學,我們可以去發現、發掘這些奧秘,「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伯12:7~8) 所以聖經鼓勵我們,大自然也是我們研究的對象,讓我們了解他們之中的關係是怎麼樣。但是在研究大自然當中,我們也必須承認,大自然裡也有一些奧秘,是我們怎麼研究也研究不清楚的,這兩者是一個緊張的平衡,可以探究,但是也有不可以探究的部分,這是奧秘的部分。有一些科學主義者,他們不接受後者,他們認為大自然都可以研究,都可以被了解,相信科學萬能,這我們稱為科學主義;另有一些人認為,既是神造的,我們就不該碰,這是神秘主義,不能碰DNA,因為DNA是上帝隱藏的,你研究你就該死,就是不准碰,這是神秘主義。我覺得我們應該是走在科學主意和神秘主義之間,我覺得神讓我們有可以研究的部分,我們就研究,我們沒有辦法研究的部分,我們知道那是奧秘,也不必勉強「我們一定有一天要全部都瞭解」這樣的態度,約伯記裡面提到:「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所以承認自己有所不知,也願意去知道自己可以知道的部分,這是我們對大自然可以持有的一種態度。

Ⅴ、我們的錯誤

1、地球中心主義 Geocentrism

很可惜人類犯了一些錯誤,第一個錯誤就是人類以為他所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個叫作Geocentrism。有張圖很有趣,圖中顯示的是地球在中間,而星星月亮太陽其它一切的星體都繞著地球旋轉,這些是以前的科學家,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所畫出的一幅圖,本來這是科學界一個探討的題目,提出這個理論最具科學代表性的人是埃及的天文科學家,名叫Ptolemy(托勒密),他提出「地中心說」,可是後來波蘭的另外一位科學家叫作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他看來看去覺得不是這樣,而是太陽才是中心,並非地球,所以就從Geocentrism(地球中心說)到Heliocentricism(太陽中心說),也就是變成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是地球在轉,不是太陽在轉。很可惜的,當時的教會投錯了票(包括教皇),他們不接受哥白尼的理論,而接受Ptolemy的理論,於是他們從聖經裡找出兩節經文來支持Ptolemy的理論,第一節是太陽是從東邊到西邊,「他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他的熱氣。」(詩19:6)所以是太陽在動,不是地球在動;還有第二節是地不動,「將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動搖。」(詩104:5)上帝把地立在根基,所以地永不動搖,因此說地球在轉是錯的,地永不動搖,是太陽在轉,地球不轉,當時的教會就用這兩節經文來支持地中心說。後來有一位義大利的老先生名叫伽利略,他磨玻璃,製作望遠鏡,看來看去,「咦?我看是哥白尼先生講的比較正確,那個Ptolemy托先生講的不太對。」結果被教皇抓去,差一點被判死刑,也留下了一個歷史上的公案。從這點可以看出來,聖經不是科學的書,特別是詩篇,它是詩歌,詩人用詩歌體來描述他的感觸,很可惜有人卻把它當作科學的著作,拿來作科學的討論,到今天還有人犯同樣的錯誤,其實聖經一點都不科學,直到今天還是有人說聖經是科學的,在聖經的時代根本沒有科學,人類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歷史上以地球為中心,既以地球為中心,宇宙其它就成為配角了,這是我們最先犯的錯誤。

2、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

若以地球為中心,那地球裡面誰是中心?當然是人類了。哇,這下更嚴重了,上帝在地球造了很多東西,但改革宗,強調人是上帝最愛的,他們說Humam is the crown of Creation(人是創造的冠冕),這個叫作人類中心,從地球中心變成人類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不重要了,人最重要,耶穌上十字架是為了救人,他不是救別的,「你叫他比天使(或譯: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8:5)所以人類是以榮耀尊貴為冠冕,人類成為中心以後,其他的就倒楣了,其他的就被抓來利用、濫用及屠殺,並且被當作財產,今天地球其他生物被破壞(每一年約有五萬種生物遭滅種),完全是在人文主義興起的時候,以人為中心所帶出來的可怕情形。基督教也買入這樣的錯誤觀,特別是福音派,強調人的靈魂得救,其他的都不重要,人類中心主義本來和宗教沒有關係,跟聖經也沒有關係,是哲學思想的一種,遺憾的是教會也買入這樣的錯誤。

3、個人中心主義 Egocentrism

更可怕的是繼理性主義之後,個人主義興起,人類變得不重要了,「我」才重要,全世界「我」最重要,「我思故我在」,這種哲學觀在十六十七世紀的影響,比人類中心主義更可怕,『我』才是中心,其他的只是幫忙拍手的配角,這個就叫作Egocentrism(自我中心主義)。哇,從地球中心到人類中心再到自我中心,由此看得出來人性的墮落和演變,什麼都只想到自己,聖經說:「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提後3:2)自己以外的都是利用和手段而已,自己最重要,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到今天很多基督徒也是這樣子,信耶穌,但是信耶穌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將來可以上天堂,就是這樣子,沒有其他的目的。如果有別人做錯事情,我因為和他接觸,結果上不了天堂,那我才不做呢,沒有保羅那種「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的想法,想到的只是自己將來要上天堂,所想的就是我我我最重要,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也蠻嚴重的影響基督徒。

Ⅵ、上帝愛世界

1、上帝愛世界神子成肉身

這次在準備講道的時候讓我很吃驚,有一節聖經我們從小就會背,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句話英文的翻譯是God so love the World,在希臘文, World叫作Cosmos,直接翻譯應該是神愛宇宙、神愛天地,或是神愛地球。God so love the World應該翻譯成神愛世界,我們中文到今天的新譯本還是翻譯成神愛世人,這個就是我們所謂人類中心的想法,英文沒有用Human或是Man,聖經是用World,我們就把World翻譯成世人,這是我們翻譯的問題,這個字的希臘文是Cosmos,Cosmos不是人,Cosmos是世界或宇宙,就是神愛祂所造的世界,所以讓耶穌降生,我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信仰,我們看的是世人的靈魂而已。

2、萬物在呻吟等候得救贖

今天讀經文時,不知道你是否感受到,整個宇宙都在等救贖,「咦?上帝不是只有救人的靈魂嗎?難道還要救宇宙嗎?」萬物都在嘆息,這個是包括物喔,「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享:原文是入)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1~22)不只是人,包括萬物,都在等待救贖,在等什麼?等十字架來臨,可以把人的罪除掉,萬物可以被更新,萬物可以被救贖。

3、耶穌捨命萬物與神和好

在耶穌掛在十字架的圖畫中,大部分畫家在十字架下所繪的是人,或是耶穌的媽媽或是其他人,從來沒有用大地做為圖畫中的角色,只有達利所畫的圖,很特別,十字架下面沒有人,下面是整個宇宙、河流、山川,他的意思是說,神愛的不只是人,神要拯救的不只是人,是整個世界。耶穌捨命的目的,是讓萬物與神和好,這個有聖經的根據,可是我們讀的時候,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其實救恩是包括自然、包括宇宙,「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所以萬有藉著十字架跟神和好,這種觀念他們叫作Cosmic Christ(宇宙的基督),過去被我們忽略,特別是改革宗以後,我們強調是人人人,耶穌為了愛人的靈魂,結果宇宙對我們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好像只是背景而已。

4、最終天地在基督裡合一

當基督再來的時候,不只是把人帶到天上去,他還要把這一切都更新,這是在以弗所書講的,這也是Cosmic Christ(宇宙的基督),「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神在聖經裡很多地方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了,可是一般來講,在我們的信仰裡卻忽略了,神是這麼愛祂所造的天地宇宙或是地球。

Ⅶ、結論:我要向山舉目

詩篇一百二十一篇第1~2節說到:「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這個舉目的意思就是尊敬的意思,我要抬起我的眼目望山,「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所以這句話提到兩點,一點是造山造天地的耶和華,一點是祂所造的山,向山是舉目的,但是知道山不是我的救贖,我的救贖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所以在這裡我們學到兩種態度:一種是上帝是我們敬拜的對象,但是自然是我們該敬重的,這樣的態度現在大家比較可以接受,就是Revere Nature but Worship God,我們要敬拜上帝,也要敬重、愛護神所造的宇宙。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向你承認,過去我們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基督徒,我們不管別人,我們更不管別的生物,我們當然更不管那些無生物,我們任意糟蹋,求神原諒赦免我們,讓我們知道祢賜給我們的這一切,是為了讓我們居住、讓我們生存、讓我們欣賞、讓我們學習、讓我們在裡面可以享受祢給我們的恩典,而且不只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也一起享用這個宇宙和自然,幫助我們學會輕輕的來享受,就像英文說的Live it lightly輕輕走過,而不是任意的踐踏,幫助我們以敬重自然的態度來敬拜祢,我們這樣向祢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11月 20

[講道集] 管家系列(十):自己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七章15~2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最大的誡命有幾條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在管家系列我們曾講過工作、休閒、恩賜…….等等。其實神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這個人,我這個人要怎麼管理?怎麼作好管家?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是最好?這也是神學上一個很大的議題。在一大群黑白的企鵝當中,只有一隻有顏色,牠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誰?到底什麼叫作自己?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對?怎麼樣才好?」有一個律法師請教耶穌,說:「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才是最大的?哪一條最重要?」(太22:36)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7~39節)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一些討論,到底耶穌的回答裡面講到幾條誡命?一條?兩條?還是三條?既然祂說最大的誡命,有的人說是一條,這一條就是愛神(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可是耶穌馬上講到其次,其次是什麼?其次是愛人。好,那我們就說是這兩條吧(愛神愛人)。可是有一條藏在裡面,是耶穌沒有明講的,就是愛自己。所以這裡有神、人、己,因為愛人如己,那麼很明顯的,一個人不會愛己,他就不知道怎麼愛人,因為愛人要如愛己一樣,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一部份――愛自己。  

Ⅱ、認識自己 (Socrates)

我們真的不會愛自己嗎?還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愛自己呢?問題在這裡,什麼叫作自己?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持續有人在思考,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為了問這個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選擇死亡,因為他一直在尋求自己,要活出自己,結果讓雅典的市議會很頭痛,因為他每次提出來一個新的想法,都會造成大家的混亂,所以市議會開會要他決定:「是選擇被驅逐出境呢?還是選擇飲毒酒自殺?」結果他選擇飲毒酒尊嚴而死。  這張圖描述的就是他最後選擇喝那杯毒酒,為了要維護自己。所以「己」很重要,不能夠被政治或大家的決定所左右,所以他拒絕選擇自我放逐以求生,他寧可選擇飲毒死亡。蘇格拉底為什麼會變成哲學家?聽說是因為他有一個很凶悍的老婆,當他決定選擇死的時候,他的老婆就決定離開他了,他的學生都哭的很傷心,只有兩個人還沈得住氣,一位是柏拉圖,另一位是Crito克里托。蘇格拉底強調〝人要活出自己〞,他講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人們一直在尋找,〝到底自己是什麼〞?〝Self〞是什麼的答案。 

1、原我、自我、超我 (Sigmund Freud)

第一位提出來還被人家記得的就是精神科的老鼻祖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他說:其實要認識自己不是那麼簡單的,自己是很複雜的,他就引用冰山做比喻,海面上看的到是一小塊,但海面下有十分之九是看不到的,然而自己是包括這上面和下面兩部分,海就把冰山切成三部分,一部份是一直看得到的,叫作「意識」。一部份是永遠看不到的,一直在海面下的,這個叫作「潛意識」。可是還有一部份是介於海面上下浮動之間,有時候看得到,有時候看不到,他把它稱作「前意識」。他認為我們的自己是住在這三層(樓)裡面,怎麼住法呢?他就把自己分成三個區域來講,有一個完全住在地下室,他把它稱作「原我」(Id)。這個「原我」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爽快就好。一歲的時候當我們開始對外界環境有認知感覺的時候,自我(Ego)就產生了。「自我」所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現實的世界的關係。差不多到五歲的時候,小孩子又由於父母的教導產生是非善惡的分辦能力,那就是〝超我〞(Super ego)。這是佛洛伊德的理論。「超我」所考慮的是完美原則,百分之一百,絕對的對,所以「超我」是道德,「原我」是慾望,「自我」是理性,這是一般人瞭解的佛洛依德理論。佛洛依德發覺〝自己〞不是那麼單純,自己裡面是很複雜的,它們會吵架,怎麼吵架?在中間的地方,「超我」會跟「原我」吵架,「自我」也會被拉進來,「自我」還要考慮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回事,所以「自我」最麻煩,最後「自我」要作決定,到底要怎麼辦?這就是佛洛依德所認為的〝自己〞。

2、頑童、耆老、陰影 (Carl Jung)

他的學生Carl Jung(容格)認為不只是這樣,他到印度去研究宗教,想要把宗教的經驗和自己連起來,Carl Jung認為其實我們的自己,它有看得到的部分,但也有看不到的部分,看得到的部分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調皮的小孩,他每天很快樂的嘻嘻哈哈,可是裡面好像還有一個有智慧但是行動緩慢的老人,這個老人代表智慧,這個小孩代表的是活力快樂幽默,但是不要忘記還有一大塊,就是你也不喜歡,不要知道的部分,就把它放在「陰影」(Shadow)裡面,這是Carl Jung所說的自己。他說人還不只這樣,上帝造人還造男造女,所以就更複雜了,裡面的男性面叫作Animus,女性面叫作Anima,也就是說男性有女性面,女性也有男性面。但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有自己的陰影,,有一些人慢慢的可以接受自己的陰影,彼此可以活在一起,有一些人則一生都和自己的陰影在打架,一直拒絕承認自己有陰影,可是更複雜的是,每一個男人裡面有一點女人,每一個女人裡面有一點男人,這是Carl Jung提出的,所以人性就變得非常的複雜。

3、好我、惡我、非我 (Harry Sullivan)

接下來是佛洛伊德的學生,他叫作Harry Sullivan(蘇利文),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一個是小天使,一個是小魔鬼,小天使就叫作「好我」。小魔鬼就叫作「歹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以彼得為代表),就是「不是我」(非我),「非我」就是比「歹我」更歹,歹到不敢承認那是我。所以每個人裡面都有三個我,一個是「好我」,一個是「歹我」,另一個是「非我」,「非我」是比「歹我」更糟糕,我們連承認都不敢承認,看它都不敢看它,也就是Carl Jung講的「陰影」(Shadow),它根本是被我們放到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裡面那個部分。

4、公開、隱私、盲點 (Johari Window)

後來有兩位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一位叫作Joseph Luft(約瑟魯夫特),另一位叫作Harry Ingham(哈利英翰),他們兩位一起發展出一套理論(用名字的前幾個字母Jo與Harry拼在一起),叫作「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他們是根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來瞭解〝自己〞。這個「周哈利窗」在心理學及社會學上相當被廣泛的使用,簡單來講就是,人與人之間有四個房間,開了三扇窗戶。有的窗戶是開兩邊(公開),所以可以從個這房間,我看得到你,你看得到我,這個是「公開」(Public)的部分。比如說你今天戴耳環來作禮拜,耳環就是你公開的部分,你自己也知道是自己戴上去的,你也希望別人看到你的耳環,不然你戴耳環作什麼,所以這個耳環是公開的部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小心穿了一雙破鞋子,你不會秀給別人看,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叫作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的,這部分我們稱作「面具」。我們會把它藏得很好,這是我們的缺點,不喜歡被別人知道,就像穿了一雙破鞋子一樣,這是屬於第二個「面具」的部分。第三個是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的「盲點」。比如說結婚典禮時,新娘的結婚禮服背後的拉鍊沒有拉好,新娘自己走得很高興,但是大家都知道新娘的背後出了一點狀況,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盲點」,別人看得很清楚,只有你自己不知道。還有第四個房間是根本沒有開窗戶的,你我他都不知道,這個叫「無知」。好像你的第一個細胞開始變成癌的時候,你也不知道,醫生也不知道,你的親友也不知道,你仍然過得很好,這個叫作「無知」。常常把我們殺掉的就是這個「無知」,所以Johari Window就勸我們說,我們經過怎樣的關係,可以把「無知」拉到「盲點」或是「面具」來,當然這有很多方法,但是我今天不是講心理學,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看「牧函」上有Johari Window更詳細的介紹,其中有很多的應用,你可以從網路上查到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方面的資料。我要講的是,〝自己〞是很複雜,有藏起來的,有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有都不知道的,有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從佛洛伊德到Johari Window,大家都曉得自己沒有那麼簡單,我的裡面會吵架,有不一樣的聲音在那裡,有許多不考慮在其中。

我知道 我不知

你知道
公開
盲點

你不知
面具
無知


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

Ⅲ、保羅的掙扎

保羅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裡面所反應出來的,也正是一樣,「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7:15節)保羅說的這個「我」是同一個我嗎?還是「我」裡面不同的部分?既然你願意,你為什麼不做呢?「願意的我」和「去做的我」是一樣的嗎?

「…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15~17節)這個我裡頭的罪「是我」還是「不是我」?這是不同的我嗎?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18~19節)這個「願意的我」和「不作的我」是同一個嗎?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20節)這又是什麼?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1節)這個惡是我嗎?

「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歡神的律…」(22節)這是哪一個我?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23節)「另有個律」和「心中的律」和被擄去的「我」,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呢?後來他說:「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25節)所以保羅在這邊有很掙扎的描述,他的內心有好多個「我」在那邊爭戰,好像每一次他都失敗,這在神學上就產生一個問題,這是「拉比保羅」內心的掙扎?還是「基督徒保羅」內心的掙扎?是一個「不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還是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這樣的矛盾,這樣的失敗,到底描述的是哪一種狀況?以前傳統的答案是說:這是還沒有信耶穌的人才會這樣,信耶穌的人都已經聖潔了,不會這樣的。可是慢慢的我看到的有些釋經學接受說這兒指的是基督徒內心的掙扎。其實一個信主的人,而且是越聖潔人,越成熟的基督徒,這樣的掙扎是越厲害的。

1、良善律法副作用

這話怎麼說呢?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遇到一些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律法的問題。律法是好的,律法是告訴我們何謂善,何謂惡,但是問題是,知道律法以後往往做不到,而且知道以後,本來不會去做的就開始會去做了,這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本來我不知道什麼叫作貪心,我也不會貪心,但是當律法說不可貪心的時候,我卻開始貪心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律法是罪嗎﹖斷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然而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羅7:7~8) 從國小開始,我們一直要把我們的小孩教好,包括父母親,希望他好好的做人,可是很奇怪,怎麼教不來?那個困難在哪裡?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會不會也有這種問題?就是我已經立定決心要這樣做,可是實際上事情來的時候,為什麼做出來都不是我想做的,你有這樣的矛盾嗎?這正顯出了道德教育的無奈。

2、心靈願意卻軟弱

保羅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心靈願意卻軟弱,就像當年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前一晚,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時,囑咐門徒等候和祂一同儆醒,主三次回到門徒那兒,卻發現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眼睛困倦。所以耶穌對他的學生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26:41)你有這樣的困擾嗎?

3、屬靈爭戰在人心

最後的一個困難就是屬靈的爭戰。如果只有我,那還簡單些,可是還有一個小魔鬼,和一個小天使在你的耳朵旁邊嘰嘰喳喳不停的吵,屬靈的爭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面,以弗所書第六章12節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我們的「我」變的很複雜,這個所謂的魔鬼或是罪惡對我們的影響,在信了耶穌以後還有嗎?還是信耶穌以後罪都沒有了?這是一個問題。

Ⅳ、稱義到成聖 (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

如果你上過我的洗禮班,我曾稍微作過這樣的分析,今天我們再次思想一下為什麼,一個已經信了耶穌的人,他還有罪的掙扎?這裡有兩個英文字,一個叫作Justification,另一個叫作Sanctification,從「稱義」到「成聖」(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這兩個字很不同。「稱義」是一個法官的判決詞,叫作「不起訴處分」,所以這是一個地位的問題,「成聖」是實際生活上經歷到神的性情,直到我們的心裡面和生活上的改變,所以這是兩件事情,可是這兩件事情是有關連性的,我們一起來看看。「稱義」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成聖」是聖靈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裡面想要做的更新的工作;「稱義」是指在你一生當中只要你信了耶穌,你就稱義了,一生只要一次就可以,「成聖」卻不是,是一生不斷在磨練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次就解決了;「稱義」是悔改相信,「成聖」是要傾聽聖靈的聲音,順從聖靈的話,你才有辦法成聖;「稱義」是把你罪的刑罰免除,「成聖」是讓你每一天犯罪的行為減少,所以這個罪刑和這個罪行是不一樣的;「稱義」是讓你得到永生的地位,「成聖」是讓你過得勝的生活。所以你看的出來,信耶穌以後,由於有聖靈的介入,但是我們的罪性還在,所以罪刑雖然去掉了,還是有可能有罪行,加上聖靈在我們裡面提醒,所以我們基督徒是越來越掙扎,裡面的交戰不是減少,而是增加,越聖潔的人,越愛主的人,內心的交戰是越厲害,自我的矛盾越厲害。

(稱義) → (成聖)

救恩 基督救贖 聖靈更新

時間 一次事件 一生過程

回應 悔改相信 傾聽順從

罪惡 免除罪刑 減少罪行

聖徒 永生地位 得勝生活

Ⅴ、真正的自愛

1、接納自己的軟弱

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麼是真正的自愛?你說要愛人如己,你怎麼樣愛自己呢?首先第一個要承認你有陰影,你有「歹我」,你有「非我」,很多人不願承認,所以他就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缺點,接納自己的軟弱。這個保羅做的最好,他承認自己的不行,不只這樣,他還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愛自己,第一件要做的是承認自己有軟弱。「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

2、避免自己偶像化

第二個,當你得勝,做的好的時候,不要就以為自己是了不得了,你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好像小孩坐在地球上面當國王,而把自己絕對化,偶像化。我們這個人不是有兩面嗎?一個「好我」,一個「歹我」嗎?這個「好我」有時候人家會稱讚你,被稱讚久了,就忘了自己還有「歹我」,以為自己都是「好我」,於是把自己高舉膨脹到絕對化,把自己偶像化,這有很大的危險。保羅和巴拿巴曾經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於是有人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徒14:11)他們把保羅當成神看,把他絕對化了,結果保羅和巴拿巴趕快把衣服撕破,跳到他們中間說:「各位,你們為什麼作這事呢﹖我們也只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請你們不要搞錯了)」(15節)所以當你表現不好的時候,小心不要把它否認掉,說:「那不是我,那是別人。」表現得很好的時候,要小心,會有另一個問題,心想:「嘿嘿…那個是我!」覺得自己很偉大,其實這兩個都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所應該有的態度。

3、逃離自戀的牢籠

不要被自己的善所迷戀,這是水仙花的故事(Narcissus),所要表達的,人若「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提後3:2)那就會變成水仙花,自己無法逃離自戀的牢籠。

4、脫去老我穿新我

我們既然有「歹我」「非我」,對基督徒來講,聖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你這個「歹我」「非我」拿掉,要給你換一個「新的我」,你願意嗎?聖經說到「脫去」和「穿上」,要把這個老我不好的,慢慢一點一點的脫掉,把新的好的我慢慢的穿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9~10)越來越有主的樣子,這是我們一生在掙扎當中,所要成長的方向。

5、分享自己的所有

當你真的有成長之後,還有兩件事情要做,你的「我」才會繼續長大,首先是要向外分享。所擁有的不是只拿在自己手裡,而是願意給願意付出,我很喜歡這四個字,叫作「連搖帶按」。「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6:38)你有沒有看過米店的人在裝米?把米箱搖一搖會放的更多,手再壓一壓,壓到滿出來。神要讓我們這個「我」長大,是當我們願意給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受,這個我們叫作Outward,自我有一個向外的成長。愛人如己的「愛人」成為「愛己」,這是一種成長。

6、獻上自己作活祭

另外一個是向上的成長,就是把自己獻給神,當作活祭。「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當我們願意把自己當作一個祭,願意獻給神,願意把自己跟別人分享,這個向外與向上的擴展,能夠使你的自己越來越長大,越來越成熟,這是真正的愛自己。

Ⅵ、結論: 捨去與得著的逆理

當你把你現在的「我」,抓的很緊的時候,這個「我」就死在你的手裡,那是自戀或是自大的結果,當你願意不斷的更新,而且不斷的向外分享,獻給神的時候,你這個「我」就會不斷的長大,不會死掉,「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靈魂)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25)這是耶穌講的一個很大的逆理(Paradox)――「喪失以便得著」。這是自我最難的一個功課,若你一定要抓住自己,那一定會抓死掉,當你自己願意「放」,這個「放」有三種:一種是把舊的不好的「放」,讓聖靈來改變,一種是把好的「放」,願意跟別人分享,還有一種是願意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裡,奉獻給神,當這些「放」你放的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自己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著,而且越來越豐盛,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上帝,你用塵土造人,並且吹了一口氣的時候,在我們的人裡面,既有塵土的部分,也有上帝的靈的部分。我們也發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跟保羅一樣,好多個「我」在裡面掙扎,求 主幫助我們,在我們學習怎麼與周圍的人與神相處的時候,我們也先學會與自己相處,幫助我們知道怎麼樣接納自己的軟弱,能夠接受聖靈的更新,我們也願意把你所給我們的,已經很好的部分,願意跟弟兄姊妹分享,也願意把自己獻在你的面前,藉著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不斷的長大,不斷的成熟,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星期日, 10月 30

[講道集] 管家系列(八):工作

寫作於2005.10.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十二章1~2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天堂的畫像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今天啟應的時候,所讀的最後一段經文是:「我們手所做的工求主堅立」,摩西的這句禱告很有意思,他在意他所做的工。我不知道你現在的工作怎麼樣?你曾經為你的工作做這樣的禱告嗎?「我手所做的工,求上帝堅立」,意思就是說,讓工作的果效,可以存到永遠,而不是工作而已。你怎麼看待你的工作呢?工作是上帝給我們的極大恩典,這是我們今天一起要來思想的。到底將來這個世界結束以後,我們在天堂要不要工作?  這是很多人所思想的問題,我們在世上工作很辛苦,是不是到天堂就不必工作了?所以有的人認為天堂裡,詩班可能還有工作,因為天堂要繼續唱詩歌,司琴大概不能彈鋼琴,因為鋼琴太重了,怕會掉下來,大概只能彈小豎琴,如果彈唱累了怎麼辦?上帝會請你坐下來,給你一杯咖啡喝,這樣好不好?在天堂就是唱歌彈琴喝咖啡,其他的事情都不必做了,這樣是不是很棒?這是不是你想像中的天堂?還是在天堂比現在更忙呢? 

Ⅱ、上帝的工作

1、創造Creation

上帝是一位工作的上帝,上帝從聖經第一章1節就開始工作,而且祂做了六天才休息一天,請想想看,祂第七天休息以後有沒有繼續工作?六天創造完工後,從第七天就一直休息,直到末世再來嗎?沒有。祂第八天又開始工作,做什麼事情?Maintenance(維持),以免所創造的宇宙出了狀況。這個觀念,有一些基督徒認為不是:「上帝做的已經太完美了,所以不需要Maintain(維修),宇宙已經造得很好,所以上帝可以去休假,一直到末日再來的時候。」  這種神觀,我們稱作「遠神論」Deism。認為上帝已經把宇宙交給亞當了,所以亞當要負責,上帝可以去休假。可是我接受的神學不是這樣,上帝其實一直在做事,耶穌曾經講過:「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到底上帝做什麼事情?首先我們說上帝在創造天地的時候,祂創造宇宙萬物,這是我們知道的,祂這六天很忙,每一天都做很多事情,創世記第一章1節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2、維護Providence

世界是以上帝的創造開始,上帝是一個工作的上帝,而且是每天都在工作,完工之後,上帝繼續用祂的雙手托住宇宙,在神學上我們說是Providence,中文翻譯作「維護」,就是保持祂所造的宇宙的完整,這是根據聖經希伯來書第一章3節說:「他(耶穌)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就是上帝托著宇宙,不是放任它隨意運行。 

3、救贖Redemption

雖然上帝拖住萬有,但亞當夏娃還是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上帝除了維護這個宇宙之外,還要處理搞壞的人類的問題,所以祂需要做救贖的工作,這當然包括耶穌基督降生、受死、復活,升天,差遣聖靈,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裡面做工,所以神一直都在工作。關於救贖的工作,有一些基督徒認為:「上帝只救人類」,到底上帝救不救宇宙?還是祂只救人類?這個宇宙反正壞了,不能修復了,就丟掉換新的。」這也是神學家們思考的問題,神救不救人類以外的世界?其實在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神愛世人…」,英文是For God so love the world,英文不是說For God so love human being,而是For God so love the world。神把祂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讓我們信祂的人得著永生。the world是指世人還是比世人更多?我們來看一節聖經,這節聖經很有趣,這節聖經說:「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享:原文是入)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21)受造之物包括人類和這整個宇宙,上帝都要救贖,這很特別。這句話是講,創世記第三章當亞當夏娃做錯事情的時候,地遭魚池之殃。地長蒺藜,受咒詛,所以地也是服在那虛空之下,等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整個地要再一次更新。

4、再造Recreation

上帝的救贖除了救世人外,祂也要救回整個宇宙到底,祂怎麼救呢?最後祂會從天上預備了一座城“新耶路撒冷”。當新耶路撒冷降下來的時候,原來的這個地,上帝會怎麼處理?是回收呢?再造再利用?還是整個丟掉,完全做一個新的?這在神學上有不同的講法,我接受的神學是「再造論」Recreation,可是有一些人認為不是,神是「新造論」,我們這個地球將整個丟掉,完全造一個新的,啟示錄第二十一章5節說:「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不是將一切都毀滅,然後另做一套,而是「祂將一切都更新」。這和我們今天要講的工作就有關係,如果神把這個世界都毀滅掉,那我們也不必在意污染之類的問題,反正到時候神會把它清理乾淨,給我們一套全新的。可是如果不是,那我們就要在意它,因為將來還是住在這裡,只是神會把它更新。在神學上有兩種理論,一個叫作Annihilatiomundi「世界毀滅論」,耶穌再來的時候會把整個世界都wipe out毀掉,然後完全造新的。另一個理論叫作Transformatio mundi「世界更新論」,所根據的就是這一節經文:「我將一切都更新了…」,我個人接受的是「世界更新論」的說法。其實創新比較容易,把舊的更新比較難,你有沒有把舊房子改成新房子的經驗?要處理那些舊的容易,還是把整個舊的丟掉,換一個新的比較容易?你隨便找一家建設公司跟他說:「請你把這棟舊大樓改成新的」,他應該會說:「寧可你給我一塊地,整個重蓋會容易些。」但是神已經創造了,祂不把它毀滅,這點倒是很奇怪的,不止人不毀滅,宇宙也不毀滅,祂要把它更新,所以神的工作是很忙的。

Ⅲ、人類的工作

1、上帝的形像

人類在神的創造下,也就有了工作,所以我剛才說:「為什麼人要工作?到底工作的理由在哪裡?」這個叫作「工作神學」。第一點,我們說上帝所造的萬物當中只有人有上帝的形象,關於上帝的形像有很多解釋,我接受的是關係神學的解釋,也有人從“工作”來解釋上帝的形像,因為上帝也工作。上帝創造,人會不會創造?人會創造。以前上帝有沒有造電腦?沒有。人把上帝造的沙,其中的Silicon(矽),造成電腦,電腦就是用Silicon chip (矽晶片),上帝造一大堆沙在海邊,但是上帝賜給人一種很棒的能力,就是上帝那種「無中生有」的創造力,把上帝造的東西,再造出一個上帝本來沒有造的東西,這就是文明或文化。這是人類的工作,創世紀第一章26~28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所以大部份的神學家講到工作的來源,是以這段經文來解釋,有的人把它稱作文化使命。目的是要管理全地,治理全地,這個管理、治理都是工作,因此人類必須要工作,工作可以表現出“神的形像”的一部分,其中創意的工作,就是用神所給我們的智慧,創造出新的東西。

2、墮落的處罰

第二點,人類的工作在墮落以後,工作本身就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在亞當犯罪以後,工作變質了。有一些人說:「我們今天所要工作,就是因為亞當吃了禁果,他不吃我們根本就不必工作,像在伊甸園裡不必工作。」這是錯誤的,你注意看,犯罪以前亞當工作,他修理看守伊甸園(創2:15)。所以不是犯罪以後才開始工作的,但犯罪之後,工作改變了,「…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創3:17~19)變成什麼了?變成「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到底是“汗流滿面”比較苦?還是“才得餬口”比較苦?你們覺得工作的變質是哪一種比較可怕?我以前都以為是〝汗流滿面〞比較可怕,這次準備講道的時候才發現,〝才得餬口〞才是可怕的,如果你工作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目的就是〝才得餬口〞,工作的其他意義和目的都不見了,工作會變得很無奈,只為了三餐,有時候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你會不會自嘆:「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上班?難道只為了三餐」

3、恩賜的管家

當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賜下聖靈以後,工作的本質上被改變了,我們把它叫作「恩賜」。我講過才幹、恩賜、靈恩,神給我們做事情的能力,變成是恩賜。工作變成是發揮上帝給我們恩賜的好管道,人類的工作在耶穌基督來以後,本質上就不再是〝才得餬口〞,而是神給我恩賜,我把它發揮出來,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意義大不相同了,工作不再只是為了三餐,我可以用來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有人會問:「牧師,你上一次不是說,才幹用在教會才叫作恩賜嗎?現在我用在上班,這樣算不算恩賜?」請問大家,禮拜一到禮拜六教會在哪裡?在每一個人工作的地方對不對?那裡有沒有教會?有啊。凡是基督徒所在的地方,就是教會,到了禮拜天,上帝把這些人集合起來,聚集在和平教會,而禮拜一不是教會就不見了,教會只是散開來了。耶穌不是說:「你們是世上的鹽嗎?」(太5:13)鹽必須要擴散開來才能發揮功效,鹽如果都擠在一起就沒有用,上帝怕我們散開太久會失了味,所以要我們一個禮拜聚集一次,再散開幾天再聚集一次,現在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對不對?這是教會。常常我們以為只有禮拜天是教會,覺得禮拜一不是教會,這神學上有人認為,教會有兩種,一個叫作Church gathered(聚集的教會),一個叫作Church scattered(分散的教會),禮拜天是聚集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六叫作分散的教會,都是教會。可以把上帝給我們的能力,在你的工作崗位上來服事,這一切都是在服事我們的主,這點非常重要,「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4:11)如果你不這樣想的話,恩賜就只有在教會才算,那禮拜一到禮拜六在外面做的都不算恩賜,跟神沒有關係,只是我謀生的能力,慢慢的就把禮拜天才當成是事奉,禮拜一到禮拜六就不是,「禮拜天叫作聖潔,禮拜一到禮拜六就叫作世俗。」你有沒有這樣聖俗二分法的想法?還有「禮拜天工作的,像是牧師,比較聖潔,我們在外面禮拜一到禮拜六工作,比較世俗。」「我們只是平信徒」,你有沒有講過這樣的話?「他們是長老、是牧師,他們比較聖一點,我們的工作不算什麼。」你們有沒有這樣妄自菲薄過?你願意用上帝給你的能力,在禮拜天以外的教會,也就是在職份上服事神嗎?

4、永恆的服侍

而且這樣的服事,還關係到永恆有沒有事情可做,我曾講過說,如果在世上沒有好好做,上帝會把他的才幹拿走;在世上好好做的,上帝就把更多才幹給他,「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25:29)所以將來你在天堂會很無聊或是忙得很有意思,就看你現在有沒有認真做,這影響就很大。主人不是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並不是只有工作,也有休息的時候,可以和主人一起享受快樂,也有許多事派你管理。我們再來思想一下天堂的圖畫,天堂裡當然可以喝咖啡休息,但是不能一直喝咖啡休息,這樣會腐壞,那怎麼辦呢?會彈琴的當然要彈琴,如果你不會彈琴,只會敲鐵鎚怎麼辦?在天堂就繼續敲鐵鎚。看你在世上做什麼,你在天上就做什麼,「我在世上做什麼?」這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課題。

Ⅳ、三種工作觀

1、生存餬口:職業Occupation

工作觀有三種,有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師,他是以前陽明醫學院的韓偉院長,他是影響我到恆春的人,如果沒有他,我今天大概不是牧師,可能是台大醫院精神科的教授或副教授之類的,他曾講過一句話:「恆春沒有醫生,你們在台北禱告,一直禱告求上帝派別人下去,這樣不對,要嘛你就不要禱告,要禱告你要向上帝說:『如果你要我,我就下去。』」你敢不敢作這樣的禱告?有沒有為了台灣只有百分之二的基督徒說:「太少了!應該更多人去當牧師…」你有沒有這樣禱告過?還是從來都沒有?「管它的!反正我得救就好了,感謝主,我剛好在這百分之二裡面,將來耶穌再來的時候,我上天堂,那你們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就抱歉了,誰叫你們不趕快信。」可是誰去跟他們傳?你自己的親人有沒有信主?希不希望更多人奉獻,傳福音,如果神說;「我不要別人,我要你!」你去不去?因為韓偉院長這一句話,我就下到恆春當醫師。韓偉院長不僅讓我學到這樣的功課,他還講過一個故事,來說明工作的三種態度:有三個工人在炙熱的太陽下砌磚蓋房子,有人問第一位工人說:「你在蓋什麼?」他回答:「沒什麼啦!只是在蓋一間房子。」「太陽那麼大,你為什麼不去休息?」「為什麼?因為我要餬口,我要養家,所以不得已,誰叫我要娶老婆生小孩,現在要養他們。」所以工作的目的為了活下去,所以是Work to eat,工作是為了要謀生,工作變得很無奈,只是為了三餐而工作,這種我們把它稱作「職業」。我們常常問人家說:「你有沒有職業?」職業的英文叫作Occupation,就是佔到一個位置,不要給人家佔走,那你就有飯吃,它的重點是為了佔得一席之地。有沒有看過幼稚園裡,六個小朋友搶五張椅子的遊戲,先是老師彈琴讓大家手牽手繞圈圈,突然音樂停止,大家要搶著找椅子坐,總有一個被擠出去。在公司不景氣的時候,上班的氣氛都很緊張,大家都怕自己是那個被擠出去的,「沒有工作就慘了,沒飯吃啊!」所以工作就是為了吃飯,就是為了佔得一席之地,這個就是創世紀第三章19節講的:「汗流滿面才得餬口…」我覺得工作最可怕的就是最後只剩餬口,別的什麼目的都沒有,就好像一首台灣民謠:「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為了顧三餐,顧三餐,不驚田水冷霜霜…」而且還唱兩遍“顧三餐”,歌詞講得很清楚,「為什麼那麼冷你要出門,早上多睡一會不好嗎?」「沒辦法!要吃飯啦,為了顧三餐,所以非得做不可。」這樣的工作是很無奈,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為了謀生。

2、 創意巧工:專業Profession

再問第二位砌磚的,他的心情比較好一點,不像第一位那麼苦哈哈的,「你在蓋什麼?」他回答:「我正在砌磚啊,你有沒有看到,我們的建築設計師好厲害,我們將蓋的雪梨歌劇院,這棟歌劇院是全世界音響效果最好的,而我是我們公司招考進來的工人,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來工作,是要與建築師配合的,我正在蓋全世界最棒的雪梨歌劇院!」這個人也是一位砌磚的工人,可是相對於第一個人來講,他就多一點東西,多一點光榮和驕傲,覺得自己所做的很重要。一般人如果是這樣的工作觀就好很多,他是把他的創意巧工放進去,這種就不叫作職業,而是叫作「專業」Profession。專業的人常常對他的工作有一份自尊心和驕傲,「因為我對人類有貢獻」,常常專業的人都有執照(License),大部分被稱作「師」的,不管是老師、律師、醫師等,師字輩的人大部分屬於專業人員,就像歷代志下第二章14節講的人,「…他善用金、銀、銅、鐵、石、木,和紫色、藍色、朱紅色線與細麻製造各物,並精於雕刻,又能想出各樣的巧工…」他會想盡辦法用他的巧心雕刻,他會把他的事情做的很好,不是朝九晚五得過且過,做工作就是拿薪水,他下班之後還會想辦法去研究,還會去想要怎麼樣把事情做的更好,因為他對他的工作有一份認同,Profession就是專業,相信他的工作是有價值的,這樣的工作觀就比第一種職業觀更上一層。

3、呼召事奉:志業Vocation

第三位工人也是很高興的在砌磚,「太陽那麼大,你在蓋什麼?」他說:「我在砌這個磚,蓋好了要作禮拜堂,將來如果有一個牧師在這裡開佈道會,有人來這邊信了耶穌,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面牆是我蓋的,如果我沒有蓋這面牆,牧師就不能在這裡講道了,所以我做這個很有意義,有永恆的價值。」這種我們把它稱作「志業」,英文叫作Vocation(天職使命),Vocal就是有人出聲音叫你,他做的工作是聽到上帝叫他做的事情。很可惜的,後來我們慢慢把這個字,用在神學生讀神學院時考試用的,「你有沒有蒙召?」可是任何其他的人,當他大學入學要選填志願的時候,我們比較少人問他說:「你有沒有蒙召?」有蒙召的到神學院去,沒有蒙召的,到普通科系去,是這樣子嗎?你要填科系時,有沒有聽到神對你的呼召?還是沒有?你是憑什麼挑你要想做的專業?覺得神要你嗎?你有沒有想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在座的,可能有孩子有孫子,不久他們要讀大學了,你要叫他們禱告嗎?禱告看神要不要帶領我,決定我這一生最多的時間所做的事情是神要我做的嗎?將來的工作是志業,還是專業,或者只是職業,就看你是否清楚是神的呼召。阿摩司說:「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摩7:15)就是叫他離開他的工作,做另外一個工作,我常問:「耶和華上帝會不會說:『你不要講道了,你回去跟從羊群?』」有沒有可能?有可能啊。有宣教士來台灣是當牧師,後來發現很需要醫生,後來又跑回去讀醫學院,後來又來這裡當醫生的,有沒有?有啊。他當醫生就是因為看見有需要,他就不當牧師了,開始當醫生幫人拔牙,你知道我在講誰吧?他是馬偕醫師,他本來要傳道的,可是看到大家的牙齒都掉光了,不能吃飯,那還傳什麼道?所以只要你清楚神要你做的是什麼,那你這一生所做的工作都是神聖有意義的。不是只有當傳道人才是蒙召,才是神聖有意義的,這是最高的工作觀。舊約中的以斯帖,上帝給他很好的機會,「…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4)豈不知你得了今天的地位,是為了今天的工作嗎?因為神的國度有一個大的危機要她去做事,雖然她害怕,因為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末底改就警告她:「…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我們在工作上面,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你的工作上面,有沒有機會為神的國度做事情?你有沒有去尋找?「豈不知上帝今天讓你在這間公司的職位,或是在政府機構做事情,是給你一個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或是傳福音的機會?」你曾經這樣想過嗎?

Ⅴ、扭曲工作觀

1、 君子遠庖廚Denigration

有一些扭曲的工作觀,我簡單講幾種,第一種扭曲的觀念,不是從教會來的,是從希臘的哲學家來的。希臘有兩個偉大的哲學家,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一個叫作柏拉圖Plato,他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這兩個人的哲學觀很不一樣。這裡有一張圖片是柏拉圖一根手指指向天,他認為:「(指向)天上的『那個』才是永遠存在的,那個叫作Idea,Idea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世界上的都不是永恆的,永恆的只有在上面。」但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說:「不是,上面的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得到的是下面的,而且下面不是只有一個,是很多個,就像五根手指頭是指向下面。」亞里斯多德又說:「其實從Real我們看不到Idea,我們只有從Real來推敲Idea。」這兩種觀念,就成為我們現在作學問的兩種方法,一個叫作演繹法,另一個叫作歸納法。這很有趣,不要以為他們只是隨便講講,他們背後想的很深,比如「人類怎麼瞭解知識?」這兩個人都有相反的看法。可是他們有一點看法是一樣的,就是認為,真正高尚的人,是不做事的,只有奴隸才做工,這是他們兩個人一致的看法,所以君子遠庖廚,只有奴隸才工作。高貴的人做什麼?高貴的人都在思想:「到底是Idea對?還是Real對?這是要坐下來好好思想的。」所以奴隸要工作,而聰明的、高尚的人,就一天到晚坐在板凳上想:「到底是Idea對?還是Real對?」希臘人把工作看成不屑一顧是低等的人才做的。真正高等的人是用思想的。我們所謂的藍領白領,是希臘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現在還是依然認為。做工的沒什麼,用腦的才是高尚的。

2、工作是世俗Dichotomy

後來教會也受到影響,教會認為工作是世俗。主後三百年有一位教會的領袖,名叫Eusebius,他曾說到:「基督徒所做的事情裡面,有一些是神特別喜歡的,就是全時間傳道人,或是當神父,因為他們捨棄世界上的工作、捨棄家人,全心事奉主,這是高等工作,這叫作事奉,如果上班工作,那是次等的,好一點的會把賺來的錢拿一些奉獻給教會,就是這樣子。」你現在還有這樣的觀念嗎?有沒有受到這種想法的影響,這種想法我們就叫作「聖俗二分法」,Dichotomy就是把它切兩個,認為任職於教會是聖職,一般工作是世俗。「教會當然只有一個神聖的,大部分的人都是世俗的,因為只有一位牧師嘛,其他的人都是世俗,禮拜天就是來聽牧師訓話,然後禮拜一到禮拜六再到外面去工作賺錢,然後奉獻一點錢到教會。」你是不是這樣的看待你的工作?不是聖潔的,不是事奉上帝的,認為只有禮拜天來教會教主日學,那做些事工才是事奉,禮拜一到禮拜六工作不是事奉?事奉上帝就是神聖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禮拜一到禮拜六是事奉上帝嗎?還是不是?加爾文在宗教改革的時候就覺得這樣不對,他強調說:「工作是神聖的,工作應該是回應神的呼召。」加爾文想要糾正中古世紀的聖俗錯誤觀,他說:「其實每一天上班工作都是神聖的,都是事奉神。」

3、上班有價值Idolization

可是後來矯枉過正,工作是神聖的,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你認真的做,上帝就會祝福,祝福什麼?就是賺錢(這回錢跑進來了)。從農業時代進到工業時代的時候,這是資本主義開始的想法,你怎麼知道神是祝福你呢?只要你認真工作,就能夠賺錢。這就是加爾文的「工作倫理學」,Protestant working ethics(新教徒工作倫理學)。就是不能浪費,要認真工作,賺的錢要存起來,再把資本擴大,這樣就可以用那些錢,為神做更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慢慢演變成資本主義。後來認為工作神聖的馬克斯,認為資本主義有問題,會造成貧富不均,可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崇拜工作,認為工作是神聖的,這個工作本身被Idea起來。但那是什麼樣的工作呢?就是能賺錢的工作。問題在這裡,我們所講的工作已經被商業化,賺錢的才是工作,沒有賺錢的不是工作,你們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想法?不信你想想看,如果夫妻兩個吵架,太太沒有上班,先生上班,你看他們會講些什麼話:「你說家裡是誰在工作?」「是你在工作?還是我在工作?」「你煮飯帶孩子,沒有上班,要記得是我工作賺錢耶!」在家裡做的就不叫工作?所以很多女性就不願呆在家裡,都去上班了,因為上班才有水準地位,我們把工作偶像化,認為有報酬的工作才叫工作。近幾年已經好很多了,有很多人去作志工,不在乎報酬。以前反正不是有薪水的工作,大家不認為你在工作,所以志願的、做沒錢的,都沒有價值可言,很多男人很可憐,一旦退休就活不下去了,因為不曉得做什麼?他一生的價值就在工作,所謂的工作就是被社會認定的有薪水和地位,現在沒有薪水和地位,就活的不曉得做什麼,整個人的尊嚴和價值都被工作套住,這叫作〝工作的偶像化〞,這也是扭曲的工作觀。

4、福音的工場Evangelism

有些福音派的人就說:「不是啊,工作不是只有拼命的工作賺錢,應該在工作裡面傳福音啦,在工作的時候應該把我們的信仰傳給同事啊!」這種說法所代表的人物應該是Billy Graham(葛理翰),他把職場當作福音的工場,這種想法其實也有問題,有人說:「這樣已經不錯了吧,我上班不是只為了工作賺錢,我還傳福音啦。」上班只剩傳福音嗎?這個我們把它稱作「釣魚神學」。你知道「釣魚神學」怎麼想的嗎?釣魚的人怎麼想的?就是他只負責把魚釣上來,如果說鉛桶裡的水是天堂的話,那潭湖水就是地獄,就是這個世界,傳福音的人就是「…釣到一條!感謝主!救了一條。」這是污染的湖水,釣一條救一條,釣兩條救兩條,他從來不曾想到,那潭湖水需要處理嗎?所以福音派的問題不在於職場傳福音,而是只在職場傳福音,他從沒有想到,神要藉著你基督徒的角色,在職場上改變職場的文化,那個是高難度的挑戰,你不只是要傳福音,如果在你工作崗位上,遇見有不公義,有偷機摸魚的事情,你覺不覺得那是神給你的託付?你在那裡要怎麼樣能夠轉化,使它成為比較有公義,比較有慈愛的一間機構?這算不算是神給你的託付?還是你只負責把人帶來聽牧師講道,然後讓他受洗?這叫「釣魚神學」――將你從神領受工作上的責任,把它縮小到只剩下帶人信主而已。

Ⅵ、結論:工作乃是敬拜與事奉

最後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一部電影,1981年它得到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得了四項,電影的名字叫作「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這是一部很有名的商業電影,整部影片是描述一位英國蘇格蘭的百米運動員的故事:1924年巴黎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個國家都派出最優秀的代表選手來參加,這位蘇格蘭人沒什麼名氣,可是他在比賽前做了一件事情,引起全世界嘩然,因而記者都跑去訪問他,因為他是百米短跑的選手,但是被安排到禮拜天要初賽,他說:「對不起,禮拜天我要作禮拜,不跑!」英國當然很生氣啦,「你是國家代表隊,好不容易四年才一次這麼重要的比賽,你怎麼可以就這樣取消比賽呢!」他是跑百米賽的,奧林匹克大會當然不可能因為他一個人,就把禮拜天的比賽作變動。英國隊教練就決定,「好,既然你放棄不跑一百米,那就要跑四百米!」但是跑四百米與跑一百米是不一樣的,四百米要耐力比較夠,他以前都是練習百米短衝,他說「好!我跑四百米,一百米我不跑。」因為四百米是禮拜五要跑。到了禮拜五要比賽時,美國的一位選手就寫了一張小紙條交在他的手裡,紙條裡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就是撒母耳記上第三章20節:「…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結果起跑槍一響,這個人原不被大家所看好,可是你知道嗎?到最後――他拿到金牌,而且破世界紀錄,四百米跑47.6秒,這個人為英國拿下了一面金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鏡,沒有人想到他會贏,這個人的名字叫作Eric Liddel。他不只會賽跑,其實他是一位中國宣教士的孩子,他也立志要當宣教士。所以1924年他拿到金牌以後,1925年他就到中國去當宣教士了,中日戰爭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抓去集中營關起來,關了兩年,後來腦部得了癌症,將死之前,他向照顧他的護士講了一句話:「我完全順服」。這是一個把賽跑當作是服事神的人,一生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就是忠心,這就是事奉。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現代中文譯本):「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你可以把這節聖經運用在你的工作上。在醫院當醫生的,每間醫院有它的一套作法,有一些作法你也許覺得不太好,你要有勇氣。你敢不敢跟神禱告說:「我就是敢跟人家不一樣」,為了這個禱告,你可能要付上代價,聖經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是敬拜,所以敬拜就不是禮拜天來教堂才叫作敬拜,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敬拜、都是事奉。而且你做事情,不像是給人做的,好像是給主做的(西3:23),每件事情都是盡忠去做,神一定會祝福你,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工作,不管是在職場上班的,或是在家裡煮飯帶小孩,主,我們很多時候,真的是輕看我們的工作,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在餬口,或是說我只是帶小孩,覺得沒有什麼意義或價值。主,幫助我們,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其實不管你要我們在哪個地方工作,我們都可以使它成為一個敬拜,成為一個見證,求主幫助我們,真的在工作上,成為一個你的好管家,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盡力去做,而且我們會尋求神你的心意,讓我們在職場上,在家裡的工作上,成為你的見證,幫助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