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9

成長的故事 (4) – 中山國小 (1)


當年中山國小的校門


懷念的美麗校園

我們的老家比較靠近南郭國小,照學區的規定,我們應該是到南郭國小註冊唸小學才對。當年,彰化市最好的國小,男生是位於彰化市東北角的中山國小,女生則是位於彰化市西北角的民生國小。父親為了要讓我們有機會唸最好的國小,家境雖然清貧,也設法把我們兄妹三人的戶口拿去寄放在中山國小與民生國小學區的朋友家裡。因此,我和弟弟就到中山國小唸小學,妹妹就到民生國小唸小學。我們每天上學,都要一大清早就起床,穿上校服、背著書包,沿著當年的南北縱貫公路中山路,從彰化市的東南角,走過農會、縣政府、電力公司、縣議會,才能到達位於彰化市東北角的中山國小。

看電影
我的小學生活,留在記憶裡的有幾件事。其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學校帶我們去看一場電影。看電影這件事對於家境清寒的我們來說,是一件夢寐以求的難得大事。因此,那一天我非常高興,在上午上課休息時間我到操場上去玩,可能是太高興了,走路看天吧 (台語稱為 “ken tien ken tien”),就這樣自己走過去撞了單槓的接頭處,不偏不倚的就撞在我兩眼中間的鼻樑處,立刻皮破血流,號啕大哭。

太高興而走路看天,結果撞傷自己鼻樑的大操場單槓

一位老師將我送到保健室,護士小姐連忙把我的傷口消毒止血,貼上一個大紗布。護士小姐讓我躺在觀察床上休息到中午。老師問我在下午要先回家去休息,還是要和大家一起去看電影?我當然是選擇跟同學一起去看那一場千載難逢的電影了。在我已經模糊的印象中,那是一部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有關的電影,片名已經記不清楚,好像是叫做 “野玫瑰” 似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唱的歌非常好聽,電影的情節也很感人。我看得淚流滿面,但是兩眼中間貼著那塊大紗布,讓我在擦眼淚的時候很不方便。這是一個難忘的感動回憶。

掉水溝
另外一件叫我終生難忘的大事就是我掉到電力公司前面那條大排水溝裡面,差一點就淹死了的驚險經歷。我跟弟弟每天都要在清晨的時候,從家裡出發,沿著縱貫公路 (中山路) 走到中山國小上學。有一天,是在一陣大雨之後,沿著中山路右側的那條大排水溝滿滿的都是黃褐色的泥水。滾滾黃水向南流,到了電力公司前面,這條大排水溝的上面就被舖上水泥蓋,成為陰溝了。

這是從 "谷哥地球" 上面照下來今天的照片,中山路清楚可見,
現在彰化縣政府前面有一個大廣場,其北邊就是電力公司,
電力公司的北邊藍色閃電處是我當年落水的地點,現在已經都被蓋住了。

時間還早,我們發現在湍流很急的黃褐色水面上載浮載沉有一個電燈泡。我們兄弟倆就站在大排水溝旁,各自撿一些小石頭,兩個人輪流用小石頭來丟那個漂浮在水面的燈泡,看看是誰能夠先把那個燈泡打破,讓它沉到水底。就這樣你丟一次我丟一次的比賽。在一次輪到我丟的時候,我估計水流的速度,再瞄準到那個燈泡的稍前方丟出我手中的小石頭,我聽見 “波” 的一聲,看見那個燈泡應聲就要沉到水裡,我很高興的大聲叫道 “我打到了!” 那裡知道,由於我甩石頭太用力,居然把我背在背後的大書包也甩到了前面。那個大書包向前甩的力量竟然叫我站立不穩,整個人就被那個向前甩的大書包給往前拉而撲通一聲巨響的摔入了那條大排水溝裡面了。
`
我雖然曾經到鄰居蘭大弼醫師家的游泳池去偷偷的游泳,但是卻都是自己在水裡亂玩水的狗爬式,也從來沒有好好的去拜師學游泳過。掛在脖子上面的那個大書包又泡了水,成為將我的頭往下拉的秤錘,叫我無法將頭抬出水面換氣。我打開眼睛,看到的都是黃色的髒水。我的弟弟站在水溝邊,也不知道怎麼辦,只好站在那裡大聲的哭叫。眼看著我就被那滾滾黃褐流水快要流進那個在電力公司前面的陰溝裡了……..

星期六, 9月 27

[牧函] 收成 (Harvest)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對每一位農夫而言,收割是一年辛苦耕種過程中最歡樂的成果回收。許多農耕社會都會在豐收的收割期舉行豐年祭 (民28:26),一面向賞賜風調雨順、讓農民享受五穀豐收的上帝獻上感恩的祭,一面也和工人鄰居一起盛宴慶祝豐收。

上帝在撒種與收成之間定下一些相關的自然律。我們可以從這些自然律當中,學到屬靈的功課。

第一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植物基因遺傳學的定律。 “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 (創1:12)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特有的基因組合,因此,現在種下的是什麼類種子,將來收成的也是同類的農作物。在屬靈的世界,上帝也設下相同的因果律。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第二律,此時撒種、彼時收成。這是植物成長的定律。從撒種到收成一定要經過一段相當固定的時間,好讓所撒下的種子,可以生根發芽、抽苗吐穗、開花結實。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傳3:2) 在這段農作物成長的期間,農夫所能作的,是忍耐等候。 “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雅5:7)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一樣,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加6:9)

第三律,撒種量少,收成倍增。這是植物繁殖的定律,是上帝所賜的祝福。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1:28) 這也是農夫耕種的動機與期盼。主耶穌所講的撒種的比喻中那撒在好土裡的種子, “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太13:8)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是我們的舌頭,更是這樣。 “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雅3:5-6)

第四律,少種少收,多種多收。這是投資報酬的比例原則。撒種時,農夫似乎是將已經收藏在倉裡的穀物拿出來丟散到各處,但是這些彷彿是失去的種子,卻在上帝所賜的陽光與雨水的供應之下,結出多倍的收成。撒種的農夫,是存著這樣的信心與盼望,才會在沒有確切保證回收的情況下,勇敢的將手中的種子撒出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11:6)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保羅勸哥林多教會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6-8) 當我們將上帝所賞賜給予我們的物質施捨給那些有須要的人時,彷彿我們所擁有的就減少了。但是,這些我們所撒出去的善種,經過上帝的祝福與奇妙的帶領,往往帶給我們意想不到更大的恩典與豐盛。

第五律,這人撒種,那人收成。這是蝴蝶效應的原則。我們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原則。我們每個人的抉擇與行為,常常會對周遭的人們,產生各種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傳到下一代。 “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 (結18:2)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民14:18) “耶和華你的神,他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 (申7:9)

但願我們大家不要順著情慾撒種,以免從情慾收敗壞;我們如果順著聖靈撒種,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星期六, 9月 20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 Encouragement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課題是勉勵,什麼叫作勉勵?所有的父親在教小孩騎腳踏車時,不能一直拉住他,最終必須要放手,不然他就學不會,這就是勉勵。能夠放手,代表你對他有信心,並且即使放手,你仍一直在他身旁,必要時扶他一把,這個叫作勉勵。

Ⅰ、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播放一首歌給大家聽:「Home on the Range(山腰上的家)」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順流漂下
Oh, give me a home where the buffalo roam,
喔 給我個家 水牛自由倘佯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me, home on the range
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w often at night, when the heavens are bright
無數的夜晚天空閃耀光芒
With the lights from the glittering stars,
繁星點點將黑夜照亮
Have I stood here amazed and asked as I gazed
我佇立凝視內心充滿驚奇
If their glory exceeds that of ours.
星光豈可與我家相比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Where the graceful white swan goes gliding along
白色天鵝優美的滑游其間
Like a maid in a heavenly dream
像那夢中美麗的天仙

And I would not exchange my home on the range
我不願交換那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我們常常說要勉勵我們的孩子,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勉勵,而是不要洩他們的氣,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1970年代有一對很有名的歌手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哥哥Richard是1946年出生,妹妹Karen是1950年出生,妹妹從小就很會彈鋼琴,哥哥會打鼓,兩人的歌聲都很好,但這個妹妹在年輕時就因為一句話:「That’s Richard’s chubby sister(那是理查胖胖的妹妹)」,從此一生都在神經性厭食症中掙扎,不到三十三歲就過世。事實上,特別東方的父母總不管孩子做到如何,都覺得還不夠好,給予的總是洩氣而非勉勵。

Ⅱ、勉勵的意義(The meaning ofπαρακαλέω and 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παρά(para)besides 陪在身旁

2. kαλέω(kaleo)call 高聲鼓舞

3. μυθος(muthos)say 輕聲安慰

怎麼做才是勉勵呢?今天的經文:「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這裡提到三種處於不同情況的人,我們幫助的方法也不一樣,相似的經文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11節,保羅說:「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兩句經文中「勸」和「勸勉」的希臘文都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而「勉勵」和「安慰」則是另一個相同的希臘字,叫作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παρακαλέω(parakaleo)翻譯成英文是exhort(激勵勸勉),這是當孩子開始在學習時所用的勉勵方式;但若他失敗跌倒時,你用的是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mutheomai),翻譯成英文是comfort(撫平安慰)。這兩個希臘字首都有一個παρά(para),意思是陪伴在他身旁(besides),就如同剛才提到的教小孩騎腳踏車,你放手卻沒有離開,這可能比之前還辛苦,陪在一旁顧著也擔心他,但你又隨時出聲鼓勵他;kαλέω(kaleo)是當對方做的好時,給予高聲鼓舞(call),但當他做的不好時,你是μυθέομαι(mutheomai),其字根μυθος(muthos)是輕輕的說(say),也就是輕聲安慰。因此,不論對方做的如何,我們都能勉勵他,或者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或者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陪在身旁、出聲鼓勵,就是勉勵的意思。

Ⅲ、巴拿巴是勸慰子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

我們以前提過巴拿巴,他的本名是約瑟,而因為他總是勉勵人,使徒就稱他作勸慰子(Barnabas),「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徒4:36)。這個名詞就是勉勵者,希臘文是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它的字根就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他如何勉勵人呢?對於一些有困難的人,他願意付代價來幫助他們,「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4:37),這是實質上的勉勵。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而對於一個聲名狼藉、卻決定要改變的人,巴拿巴就接納他、鼓勵他;當所有人都不敢與這樣的人來往時,巴拿巴去幫他(掃羅)作保證;當掃羅真的悔改時,全耶路撒冷的信徒都不敢相信他,巴拿巴卻是第一個敢冒險先相信對方的人,「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當我們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我們要有勇氣冒險去相信他做得到,即使明知他可能會跌倒,但願意先相信他。做一個勉勵者,就是對於曾經犯錯或表現不佳的人,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巴拿巴便是這樣勉勵著掃羅,而如今我們也才會有許多保羅寫下的重要書卷。

3. 欣賞肯定初學者

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你是高興於他成功地將食物塞進嘴巴,還是你嫌他弄的滿嘴都是、到處髒兮兮?初代教會在安提阿開始成立時,可能存在許多問題,使徒們差派巴拿巴去關心,結果巴拿巴看見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對焦於正面的部分,並以當時他們的表現來勉勵、勸勉,這個教會後來是越來越好。對於初學者而言,其努力及些微的進步能被看見、被肯定,這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4. 發掘栽陪潛能者

巴拿巴之後又到大數找掃羅。掃羅在大馬色時,人們要殺他,到了耶路撒冷、被接納了,仍然有人要殺他,所以掃羅就躲回大數,巴拿巴卻知道他的潛能,就去找他、鼓勵他,帶著他到安提阿一起服侍,「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5-26)。對於一個有潛能的人,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鼓勵他、給他一個機會,使他的潛能可以發展出來,這就是勉勵。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對於一個剛學習騎腳踏車的人,你一放手時,他就跌的全身是傷,你是責備他的不小心,還是勉勵他下一次會做的更好?對於一個失敗的人,巴拿巴勉勵他。保羅和巴拿巴為著半路離開的馬可,兩人的看法不同,「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給予馬可一個機會,不因他的軟弱就放棄他。巴拿巴是如此會勉勵的人。

Ⅳ、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頗遲疑(Falter)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需要勉勵呢?第一,剛開始學習的人,也就是新手上路,他也許顫驚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當約書亞要從摩西手中接下重任時,想必心中很擔心,英文應該叫作Falter,這樣的人很需要我們給予勉勵。摩西就對約書亞說:「摩西召了約書亞來,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申31:7),摩西知道如何勉勵要接重任的約書亞。

2. 困難艱鉅生恐懼(Fear)

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窺看,其中十個探子回報的是洩氣的內容,只有兩個說勉勵的話,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困難,「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0-31)當困難太大時,很多人看見困難就心生恐懼,但迦勒和約書亞能夠勉勵安撫以色列百姓。在困難之下,勉勵能帶來極大幫助。

3. 激情過後陷憂鬱(Fatigue)

以利亞與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較量以後,耶洗別王后派人追殺他,以利亞「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初學者在成功後,也有一個危險,我們叫作「激情過後的憂鬱」,就是在想盡辦法完成事情以後,突然洩氣地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努力。這時對方同樣需要勉勵,上帝就派天使來勉勵以利亞。

4. 一敗塗地爬不起(Fail)

最後,失敗者也需要勉勵。彼得原本誇口同主下監、受死也甘心,但後來是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事後他沮喪痛悔至極。但耶穌復活以後告訴他:「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耶穌對於一個失敗的門徒,給予很大的勉勵。

Ⅴ、結論: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有一本小小的書叫作「Beyond Ziklag(跨越洗革拉)」,我們用這個故事來作今天證道的結尾。大衛曾在洗革拉遭遇一件極大的挫敗。他打敗非利士人以後,掃羅王因嫉妒而追殺他,大衛就帶著跟隨的六百餘人逃難,後來投靠了亞吉王,住在洗革拉;當非利士人要與掃羅王打仗時,大衛為了表示對亞吉的忠心,就帶著他的人到亞弗一同列陣,這引起非利士人的爭議,亞吉王只好叫大衛回洗革拉,然而,回去才發現,整座城竟已被亞瑪力人搶劫並放火燒掉,跟隨大衛一路逃難的六百人再也撐不住,近乎崩潰放棄,決定要拿石頭將大衛打死。一個團體出事時,眾人常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領袖的頭上。這時,聖經記載的是一句短短的話:「大衛甚是焦急,因眾人為自己的兒女苦惱,說:要用石頭打死他。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撒上30:6),「心裡堅固」的英文應該是「勉勵自己」:Encourage himself in the Lord(在神的裡面勉勵他自己)。他就去找祭司亞比亞他求問耶和華,得到的是正面的回答後,就帶著這六百人繼續追趕亞瑪力人,到了比梭溪(加薩走廊南邊),已是從亞弗到洗革拉、再一路下來,六百人中有兩百個跑不動了,大衛就讓這兩百人留在比梭溪,帶著四百個人繼續追,結果遇見一個落難的埃及少年人,大衛給他吃喝,並問他是哪裡人,他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因病被撇棄;少年人因大衛給予的照顧,就領他們去找亞瑪力人,而亞瑪力人正慶賀著成功的擄掠,疏於備戰中,大衛就輕易地將其整個擊殺,並搶回及奪走所有財物。回到了比梭溪,大衛將報酬分與整個部隊,而不是只有前往的四百人。在這裡,我看見大衛不只會幫助、勉勵別人,也會勉勵自己。當我們軟弱害怕時,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但即使人們都在責怪你時,你還是可以得到勉勵,因為我們有神,祂永遠會幫助我們,祂是願意勉勵我們的神。我們可以倚靠上帝,讓祂勉勵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在聖經當中告訴我們,聖靈就是一位勉勵的神。主耶穌基督,祢也常常用祢那無比的愛來勉勵我們。祢在聖經當中留下巴拿巴這個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彼此都是在成長。我們有時對自己沒信心;有時對前面的困難感到害怕;有時我們做的很好,但隨後就整個垮下;有時我們不小心失敗了,但不論處境為何,我們仍可以互相勉勵,而就算所有的人都拋棄我們、都敵對我們,我們還是可以抬頭仰望神,因為祢是用笑臉看顧我們,祢是不斷要勉勵我們的一位神。不管我們的處境如何,求祢讓我們可以互相勉勵,也可以因祢而勉勵我們自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9月 14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Encouragement) (國語)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講道大綱】
I. 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II. 勉勵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paraklevw and paramuqevomai) [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parav [para] besides 陪在身旁
2. kalevw [kaleo] call 高聲鼓舞
3. mu'qo" [muthos] say 輕聲安慰

III. 巴拿巴是勸慰子 (paravklhsi") [paraklesis]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徒4:37)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徒9:27)
3. 欣賞肯定神恩典 (徒11:23)
4. 發掘栽陪其潛能 (徒11:25)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徒15:39)

IV. 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缺自信 (faint) (申31:7)
2. 困難艱巨生恐懼 (fear) (民13:31)
3. 激情過後陷憂鬱 (fatigue) (王上19:4)
4. 一敗塗地爬不起 (fail) (路22:32)

V. 結論: 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撒上30:6)

【金句】
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帖前 5:14)

【默想】
1. 誰是你一生中最大的勉勵者?
2. 我們要如何去學習彼此勉勵?
3. 無人勉勵時要如何勉勵自己?

[牧函] 勉勵 (Encouragement)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在所有的心理學家當中,阿弗瑞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所發展的個人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最強調勉勵 (encouragement) 對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性。阿德勒主張,每一位小孩出生時,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助、與依賴,這是原發性自卑感 (primary inferiority feeling)。我們的一生,都是從這個原發性自卑感中出發,經過學習與成長,往心目中的自我理想 (self ideal) 去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周遭的重要人物 (父母、師長、兄姐、同儕) 對於我們表現的不完美與缺陷,給予負面批判或冷落。對於我們表現的努力與進步,卻不給予肯定與勉勵,我們的人格就會陷入次發性的自卑情結 (secondary inferiority complex),並且會導致各種過度補償作用 (overcompensation) 所產生的社會退縮、吸引別人注意力、對別人過度批判、奉承諂媚討好等人格異常現象。阿德勒主張,教育應該鼓勵孩童,使其保持與社會同儕的接觸,並且能夠面對生活的實際問題與挑戰,而不要讓孩童洩氣 (discourage) 以致於陷入幻想的自傲情結 (fictitious superiority complex)。適當的勉勵可以提高孩童對於失敗的忍受度。個人心理學的中心精神就是給予無限制的勉勵 (limitless encouragement)。各種心理疾病的症狀都是洩氣的表現 (expression of discouragement)。所有心理治療的成功都在於是否能夠給予患者適當的勉勵。

美國精神科醫師盧朵夫德瑞庫斯 (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 將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進一步發展,詮釋青春前期孩童的不良行為成因與改善的方法。德瑞庫斯認為,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主要是為了爭取同儕團體的重視而採取的四種手段:吸引注意、權力鬥爭、尋求報復、自暴自棄。改善青少年不良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並不是傳統心理學的獎勵與處罰 (reward and punishment),而是勉勵與後果[邏輯與自然] ( encouragement and consequence [logical and natural])。德瑞庫斯認為教養兒童發展健全的專業成就與人際關係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最重要的技巧是勉勵。

勉勵是把注意焦點集中於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改善的程度 (effort and improvement) 而不是在於最後的成果展現 (outcome performance)。勉勵是對於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孩童本身給予正面的接納、承認、與相信。孩童並不須要得到榜首才會被稱讚與表揚。勉勵者在基本上認定每一位孩童在本質上是擁有想要與教導者合作來學習的動機。

勉勵基本上並不是使用讚美或獎勵 (praise or reward) 來取得孩童的聽話 (compliance)。讚美基本上是建立於外在、掌控、評斷、階級關係上面 (extrinsic, controlling, judgmental,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在獎勵的互動下,孩童必須不斷的討好權威並且競爭過同儕 (please the authority and beat the comrade)。讚美只在比賽結束後給予最終獲勝者,勉勵卻是可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給予每一位在學習過程中付出努力而且顯出進步者。

勉勵並不是一種教導孩童的特殊技巧。勉勵是一種教導者對學習者的基本關係與態度。勉勵的態度會有下列六種表現:

1.關係比成績重要。
2.彼此尊重對話。
3.每天給予勉勵。
4.參與共同決定。
5.妥善處理衝突。
6.常常享受歡笑。

勉勵者對人性充滿盼望;相信行為有目標;動機來自內在;影響卻不掌控;彼此地位平等;溝通專注傾聽;認定接納欣賞;激勵挑戰成長;邀請給予選擇;協調合作互助;鼓勵獨特創意;看重努力進步;勇於面對缺點。

天父是那位發慈悲的父,賜給我們各樣勉勵安慰的上帝 (林後1:3);耶穌基督的愛也常常激勵我們 (林後5:14);聖靈更是被稱為 “保惠師,也就是“勉勵安慰者”。但願我們也學習成為一位很好的勉勵安慰者。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 Forbearance

寫作於2008.09.07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經文:歌羅西書3:12-13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的第一個課題──「接納」,接納是當人與人之間若互相傷害時,我們選擇原諒,而後再將對方抱起,恢復原先的關係。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當關係出現裂痕時,是因為包容,才讓對方能較容易地看見自己不對而道歉,並且,今天我試著要將包容、饒恕、接納連結在一起。

Ⅰ、引言:艾比克泰杜斯名言(Epictetus, 55-135CE)“Bear and Forbear”

介紹一位哲學家Epictetus(艾比克泰杜),他的出身是個跛腳的奴隸,但他不灰心喪志,努力地讀書,後來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斯多亞派(Stoic)哲學家,他精通兩國語言(希臘文及拉丁文),將亞里士多德的想法發揚光大,並影響到奧古斯汀,而他的哲學歸納起來主要只有一句話,希臘語是Anechou kai Apechou,拉丁語是Sustine et Abstine,英文則是Bear and Forbear,翻譯成中文就是忍受與包容;他所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觀,他認為我們在這世上所遭遇的事情有兩類,一是外在環境所發生的事,我們無法控制,就用忍受接納來處理,另一種是外面加諸給我們的傷害,我們內在所產生的反應則是我們可以處理的,我們或可以選擇報復,但這只是讓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糟,我們也可以選擇包容,是指願意將裡面的反應做妥善的處理,這是對自我掌控的一個學習。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這個包容Forbear,處理的是我們內心的負面感受。

今天的經文:「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2:13),包容是在饒恕的前面,而上週我們提到接納是在饒恕的後面,因此順序就是包容、饒恕、接納:包容造成一個可能被饒恕的機會,饒恕以後再營造一個接納的後續。我們之所以有能力學習這個功課,是因為經文中我標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因為神揀選了我們,讓我們與別人能有所分別,「聖潔」就是分別為聖;並且神讓我們先接受了耶穌基督包容、饒恕、接納的愛,我們經歷如此後,就能開始學習用耶穌這樣的愛來愛周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如何去做?經文提到「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這可以被分成兩部分,一是內在的心態,一是外在的行為,Epictetus說的就是處理內在的部分,因為內在態度會影響外在的行為,若內心是憐憫(Mercy),外在表現出來的就是恩慈(Kindness),以弗所書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若內在是謙虛(Humility),外在的表現就會是溫柔(Meekness),「我保羅,就是與你們見面的時候是謙卑的,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向你們是勇敢的,如今親自藉著基督的溫柔、和平勸你們」(林後10:1);若內在是忍耐(Patience),外在所表現的就是包容(Forbearance)和饒恕(Forgiveness),「…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3:25)。

Ⅱ、包容的意義(The meaning of αjνεςχομαι)(anechomai)

我曾在「愛的系列」中講過「凡事包容」,那時我用希臘文去看,今天讓我們用希伯來文來了解,因為在希伯來文中,單獨一個字常有多種含意。「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包容的希伯來文就是άνεξομαι(anechomai),它含有哪些意義呢?

1. רמם(damam)閉口不言 Keep silent

第一個叫作 רמם(damam),就是將嘴巴閉上,這個字是出現在以西結書:「只可歎息,不可出聲…」(結24:17),保持安靜,這是包容的第一個意思。

2. חרל(chadal)住手不做 Stop doing

第二個叫作 חרל(chadal),就是將手收起,這個字是出現在耶利米書,巴比倫統治以色列,立一個省長基大利,他被以實瑪利所殺,卻有一群人尚未知情而進來要見省長,八十個人被殺到只剩十個,「他們中間有十個人對以實瑪利說:不要殺我們,因為我們有許多大麥、小麥、油、蜜藏在田間。於是他住了手,沒有將他們殺在弟兄中間」(耶41:8),這個住手不做就是包容的另一個意思。

3. חשך(chasak)攔阻傷害 Refrain, Spare

第三個叫作 חשך(chasak),是攔阻不使其受傷害,出現在箴言:「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箴24:11),意指保護他而不讓他受到傷害,這是包容的第三個意思。

4. משך(mashak)展延期限 Postpone, Defer

第四個叫作 משך(mashak),就是讓對方可以延後再還的意思,給對方多一些時間來處理,這個字是出現在尼希米記:「但祢多年寬容他們,又用祢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他們仍不聽從,所以祢將他們交在列國之民的手中」(尼9:30),這個寬容的動作,是在時間上給予對方包容,不咄咄逼人,而將要求暫時延後。

5. כול(kuwl)包納吞忍(彼後3:9)Contain, Endure

最後一個叫作כול (kuwl),就是包住、忍住的意思,同樣出現在耶利米書:「我(耶利米)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這個含忍就是包容的意思。

以上這五個意思都是對自我的控制,就是當受到傷害而想出口、動手、攻擊、或對方的償還已到期、或自己隱忍不住時,就將這些情緒都先包起來、先等待,給對方一些時空來好好處理彼此之間的傷害,這就是包容的意思。「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3:25-26),包容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法,上帝的忍耐和包容就是為了救贖,而營造一個能將已破裂的關係來挽回的可能性。彼得後書第三章9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耶穌第二次再臨並不是因為祂忘記或者拖延,而是因為祂包容、不希望任何一人沈淪被審判,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悔改、都能夠得救。所以包容的意思就是暫時緩住,給對方一個機會和空間來處理彼此之間的不愉快。因此,我的了解是,包容營造了悔改的契機,之後才有接納而能恢復關係。

Ⅲ、上帝的包容(The Forbearance of God)

1. 亞當:審判後延緩執刑
在聖經中,我們或許會看見一些包容是我們不理解的。第一個包容發生在亞當的身上,上帝跟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當他聽了夏娃的話而吃了那顆禁果以後,上帝卻沒有馬上執行他的死刑,上帝展延時間,讓他有機會悔改、來恢復這個關係,上帝說:「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

2. 該隱:執刑時給予保護

亞當的兒子也是如此,該隱殺了弟弟亞伯,上帝給他的審判是漂流,「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4:12),該隱說:「凡遇見我的必殺我」,上帝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創4:15),上帝保護一個做錯事情的人,讓他不會馬上被殺,這看似怪異,上帝沒有欠該隱什麼,他做錯事情就受到處罰,這是上帝的公義,但祂也給該隱包容,讓該隱還有機會悔改。

3. 雅各:摔跤中轉化品格

雅各做錯事,欺騙父親和哥哥,上帝沒有馬上處罰他,而容許他逃難,讓他體驗被騙的痛苦,回鄉時,又畏懼哥哥會否報仇,這時上帝派一位天使來和雅各摔跤,「…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32:24),摔到最後,讓雅各知道依靠自己是無用的,上帝才跟他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32: 28)。上帝要改變一個人,祂寬容、延緩處罰,慢慢地磨雅各,為的是要成就一個神的王子、一個燦爛的個性,上帝和雅各耗了很久的時間,這是包容。上帝為了改變他,從他靠自己的雙手抓自己要的東西,到後來完全依靠上帝,神用頗長的時間來經營這個可能性。

4. 大衛:指責賜悔改機會

大衛王仗著自己的權位,為了要強奪別人的妻子,就用計殺了那位丈夫,上帝卻沒有馬上給予懲罰,而後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見大衛似乎仍未認為自己錯了,最後上帝就派先知拿單去對他說,「你就是那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膏你作以色列的王,救你脫離掃羅的手。我將你主人的家業賜給你,將你主人的妻交在你懷裡,又將以色列和猶大家賜給你;你若還以為不足,我早就加倍地賜給你。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撒下12:7-10),結果大衛悔改,上帝就包容大衛,神的目的是希望大衛有機會可以認錯悔改,這是上帝對大衛王的包容。從大衛做錯事情開始,上帝都悶不吭聲,就是希望大衛有機會自己認錯,可是大衛沒有,到最後上帝還是不死心,就派先知拿單去,而這次拿單一說完,大衛終於知道自己有錯,「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大衛這才得到赦免。所以從大衛犯錯的那時,直到大衛認錯的時候,這段時間是上帝給大衛一個知錯認錯的機會,而大衛王也因此留下了一篇很寶貴的詩篇(五十一篇),是他在了解到上帝的包容後,從心裡的認錯而寫下的禱告,也就成為後來許多人在認錯時的幫助。

Ⅳ、彼此的包容(Mutual Forbearance)

1. 耶穌的教導

保羅說我們要彼此包容,並且用上帝對我們的包容來彼此包容,我們應如何做?耶穌基督對這個包容有講過一段話:「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當有人得罪你,先不要馬上處理,而是要找一個機會,在沒有第三人在場時,向對方說他所做的傷害了你,這是包容,不讓其曝光,讓對方有台階下,但我想這是最難的,我們常想造成輿論壓力來讓對方可以認錯,但耶穌說不要這樣的咄咄逼人,要考慮給對方一個機會,私下去說,讓對方可以選擇向你道歉,這樣事情就結束了;但對方也可以選擇不認錯,耶穌說,這時也不要馬上張揚,再給對方一個機會,你可以去找一個大家都尊敬的人,一起來溝通看看,再不行,就對教會說,還是不行,那就原諒他、看他像外邦人一樣。後來彼得問耶穌說,這樣饒恕要幾次呢?在饒恕之前,這個過程是一個很辛苦的包容,慢慢地經營那個可能性,這是耶穌的建議。

2. 保羅的勸告

保羅關在牢裡寫信時說道:「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2-3),包容的結果會帶來和平、合一。昨晚的洗禮班,我對上課的同學說,弟兄姊妹在教會裡彼此得罪傷害是免不了的,耶穌是找一些罪人來成立教會,我們承認我們不完美,我們願意接受耶穌的恩典,但我們不是受洗後就變成不會得罪別人的基督徒,那麼,若關係出現裂痕時該怎麼處理?就是包容,用包容的方法來處理自己內心負面的反應,讓對方可以有一個機會對你道歉,你就原諒他,在問題處理好之後,就是接納,而恢復原先的關係。所以從得罪、包容、饒恕、接納,經歷這樣的過程,你會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包容,就是浪子的父親在孩子做錯事時,聖經所說的,他每天早上都會踮著腳尖,站在那裡舉目望向遠方,看著、等待著孩子回來,這種期待孩子回來的開放態度,就是包容。這位父親先經營一個環境,讓這做錯事的孩子有勇氣認錯,父親保留也創造這悔改的契機。浪子回來後就跪下來認錯,父親放棄了報復的權利,原諒他,且馬上將整身髒兮兮的孩子抱起,這就是接納,是重建親暱的關係。在這些過程之後,這個孩子就開始改變,將髒破的舊衣脫下,換上乾淨的衣服,他的生命有了一個新的開始,這個生命被轉化了。

Ⅴ、結論:主站在門外叩門 快開門與主坐席

啟示錄有一句經文:「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祂在等,即使祂其實能夠開啟任何一間房門,但祂忍耐等候,這是包容,祂不馬上處理你的錯誤,祂等你打開門請耶穌進來,然後祂才因著你的願意,來改變你的生命。所以「站在門外叩門」,在我認為是神的包容,是展延時間,讓你可以決定邀主進來。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感謝祢,祢是一位包容的上帝,從亞當開始,祢讓我們看見祢對罪惡是公義的審判,但祢對這些犯罪的罪人,祢為了要挽回、為了要救贖,祢真的是一忍再忍,一直在等我們開門,等我們能夠回頭,就像浪子的父親一樣,祢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可是我們也看見,不是每一個人都抓著這樣的機會來悔改,有一些人就讓這個機會過去了。我們看見大衛王,他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他抓住那個機會向祢悔改,祢就饒恕他。主耶穌,祢到今天還是一樣在等著我們,祢用包容的心等著我們悔改,而且祢也勸我們,當我們在與弟兄姊妹相互來往時,若有得罪的事情發生,讓我們也學會這樣一個包容的態度,讓我們不是理直氣壯,讓我們理直卻柔和,我們等待、營造一個氣氛,好讓對方比較容易來處理這樣的傷害,好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能互相道歉、互相原諒、再互相接納、互相擁抱,好讓我們能在傷害當中,再度回到一個和平、合一的關係。求主幫助我們,更加學會彼此包容。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9月 9

家母住院週記

淡水馬偕醫院

家母住院週記
上週二 (9/2) 晚上,我正參加一個獎學金的委員會開會,我的手機不知如何自己當機了。住在三芝雙連安養中心接受照護的家母突然因為全身發抖與高燒,安養中心的護士一時打我的手機無法接通,便趕忙連絡舍妹淑慈。淑慈再連絡內人信貞。於是信貞立刻趕到淡水馬偕醫院急診處去照顧家母。   

我於晚上十點多回到家裡,才發現信貞留一張字條在我的桌面,告訴我母親已經被雙連安養中心的救護車送到淡水馬偕醫院急診了。我立刻打電話給信貞,他問我,為何整晚都沒有打開我的手機呢?我連忙打開手機,才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我的手機自己當機了。趕快再將其重新起動開機,才看到安養中心連續打好幾通電話,內人也打好幾通電話,也電話留言。我內心覺得非常抱歉,但也感謝雙連安養中心在第一時間就先將家母送往淡水馬偕醫院急診處診治。我也很感激信貞立刻到急診處去照顧家母。   

根據急診處醫師的初步診斷,家母可能是罹患泌尿道感染引發的敗血症,須要住院治療,但是淡水馬偕醫院當晚並無健保床位。如果要立刻辦理住院,則須住自費病床,每天要自付病床費差額。我們就想先在急診處觀察一夜,隔天再看看是否有病床,如果沒有,就考慮找台大醫院看是否有病床可以收治家母。   

週三我在教會須要帶領中午的牧師分享禱告會,還要預備帶領晚上的安得烈小組,我就在上午打電話給舍妹淑慈,看看她是否可以去接替內人信貞照顧家母,好讓內人可以回家補睡覺。舍妹淑慈已經由台大醫院嬰兒室護理工作退休數年,最近有幫忙人家照顧嬰兒。感謝主,他剛好週三不必照顧那位嬰兒。因此,淑慈在週三上午就到淡水馬偕去接替內人照顧家母。中午我與李晶晶牧師、曾昭瑞牧師分享禱告時,我們為這次的聖禮典有許多位兄姐報名參加洗禮班而感謝上帝,我也請他們為家母的病情與病床的須要禱告。曾昭瑞牧師也分享他的兒子語新突然發高燒到39.6度,暫時先用藥退燒,晚上蕭亦裕執事會到家裡來診治。李晶晶牧師也分享說,她的母親的右腳趾因蜂窩組織炎而須要送淡水馬偕醫院急診手術治療。我們就為家人的病情與治療彼此代禱。感謝主的恩典,週三下午淡水馬偕醫院就有健保病床可以讓家母辦理住院接受治療。家母在急診處時,症狀已經改善很多,不再發抖了,而且燒也退了。晶晶牧師也在下午就發電函給安得烈小組同工們,請他們為我們幾位牧師的家人生病主前代求。我與內人則在晚上帶領安得烈小組聚會結束後,立刻開車前往淡水馬偕醫院,內人信貞接替舍妹輪夜班,我則將舍妹送回家去睡覺。   

週四晚上本來我須要帶領教會禱告會,我在上午把禱告會相關的投影片預備好,送給辦公室嘉樺姐,嘉樺姐會加上詩歌讚美的部份。我也商請曾昭瑞牧師幫忙我帶領晚上的禱告會。感謝曾昭瑞牧師在他的兒子還在高燒的情況下,答應幫忙我帶領教會禱告會。於是我在安排好這些事情之後,就搭公車轉捷運前往淡水馬偕醫院接替信貞照顧家母,好讓信貞可以回家補睡覺。我在照顧家母時,打開我的手提電腦,要預備週五晚上與週六晚上兩堂的洗禮班課程,週六上午的創世記查經班課程,還有主日三堂崇拜的講道內容,才發現在淡水地區,有公用的無線上網設施,雖然上網速度比較慢,但是這對於我預備課程與講章方面,是很大的方便與幫助,實在感謝主的恩典。我也在下午發出一封電函給和平教會長老與執事們,讓他們知道我請週休到淡水馬偕醫院照顧家母,也請他們為家母得醫治主前代求。下午晶晶牧師的母親,右腳趾還包著沙步,就帶著一位靈糧堂的牧師與同工到病房來探望家母,並為家母禱告。傍晚時,有一位遇到困難的福音朋友前來病房,我和他到電梯前面的空間座椅上協談,並且帶領他作決志禱告,這位福音朋友就決定參加洗禮班,並且也決定要受洗,實在感謝讚美主的恩典。許素菲執事在得知家母在淡水馬偕醫院住院後,立刻打電話給他的弟弟許希賢醫師。許醫師目前正在淡水馬偕醫院外科擔任副主任,他也在週四晚上到病房來關照。實在感謝上帝的恩典。和平的長執們在接到我的代禱電函之後,有許多位長執也回函要為家母禱告,甚至願意幫我們請看護來照顧家母。也有長執與兄姐表示要前來探病,由於家母已經有愛茲海默失智症的症狀,無法認人,我請他們在家裡為家母代禱就好。我們內心為這些在主裡兄姐與同工的愛心滿心感謝讚美上帝。   

週五近中午信貞就前來醫院接替我照顧家母。我好趕回去教會處理一些教會的事務。下午三點我須要到台大醫院參加倫理委員會的開會,然後晚上我就須要開洗禮班的課程。感謝主的恩典,這一次有四十幾位兄姐前來上課。其中有接受成人洗的,有的是堅信禮,有的是幼兒洗的家長,也有他教派要轉籍入和平教會的兄姐。還有不少位是安得烈小組的同工,他們願意前來陪伴這些福音朋友,實在感謝主的恩典。   

週六上午,我要講創世記的課程,從九點到十二點,有一百五十位左右的兄姐前來參加,我講到創世記第十四章亞伯拉罕拯救姪子羅得的戰爭故事。戰爭結束時,出現的神秘人物麥基洗德預表彌賽亞耶穌基督,還有亞伯拉罕對於所多瑪王酬謝的婉拒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創世記上課結束之後,接著是由江豐盛執事帶領的電話志工與週報印刷志工的聯合分享禱告會。感謝主,在和平教會興起這麼多位願意在教會各樣事工上面投入參與的兄姐。這次有參加週報印刷志工的福音朋友決志要受洗,實在感謝上帝的恩典。下午有陳幸臣兄家裡的家庭追思禮拜,還有林尚平兄要到台中上大學的壯行祝福家庭禮拜,我原來都計畫要參加,但是由於須要準備主日崇拜的投影片而無法分身,只好打電話向他們致意並致歉。晚上是第二堂的洗禮班上課。週六早上,舍妹淑慈就趕到醫院接替信貞照顧家母,好讓信貞可以回家補睡覺,並且在晚上幫忙洗禮班的招呼。

週日上午我須要連續主持三堂的主日崇拜,這次是講到小組系列第二十二講,關於彼此包容的功課。我以希臘羅馬斯多亞派哲學家艾比克泰杜斯 (Epictetus) 所說的格言:Anechou kai Apechou, bear and forbear, 忍受與包容,作為引言,再用舊約希伯來文中翻譯成英文 forbear 的五個單字來闡述包容在希伯來文化中所蘊含的五個相關的意義。然後從耶穌的教導以及保羅的勸告提到在教會中如何包容以及包容會帶來什麼果效。我將上一次講道的主題:接納,與這次講道的主題:包容,和饒恕的順序關係接起來。最後再用啟示錄三章20節主耶穌站在我們心門外叩門並等待來鼓勵福音朋友快打開心門,邀請主耶穌進來一起坐席,享受主豐盛的慈愛。

如此,我在和平教會的蔡牧師專欄部落格的文章只好暫停,謹在此向各位部落格的朋友致歉。週日晚上與週一上午由我在醫院照顧母親,主治醫師查房時告訴我,家母的血液中有培養出大腸桿菌,但是已經由靜脈注射抗生素得到控制。順利的話,大概週三就可以出院了。感謝上帝,有這麼有效的抗生素以及這麼好的醫師與護士來醫治看護家母。願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星期日, 9月 7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二)—包容(Forbearance) (國語)

 經文:歌羅西書3:12-13

【講道大綱】
I. 引言:艾比克泰杜斯名言 (Epictetus, ca.55-135) “Bear and Forbear”
II. 包容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ajnevxomai) (anechomai)
1. 閉口不言 (結24:17) keep silent
2. 住手不做 (耶41:8) stop doing
3. 攔阻傷害 (箴24:11) refrain, spare
4. 展延期限 (尼9:30) postpone, defer
5. 包納吞忍 (耶20:9) contain, endure

III. 上帝的包容 (The Forbearance of God)
1. 亞當:審判後延緩執刑 (創2:17; 3:19)
2. 該隱:執刑時給予保護 (創4:12, 15)
3. 雅各:摔跤中轉化品格 (創32:25, 28)
4. 大衛:指責賜悔改機會 (撒下12:7, 13)

IV. 彼此的包容 (Mutual Forbearance)
1. 耶穌的教導 (太18:15-20)
2. 保羅的勸告 (西3:12-13; 弗4:2-3)

V. 結論: 主站在門外叩門 快開門與主坐席 (啟3:20)

【金句】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 3:13)

【默想】
1. 你對艾比克泰杜斯名言有何感想?
2. 上帝在舊約的包容還包括那些人?
3. 無法包容對你傷害者的主要原因?

星期六, 9月 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2008.08.31
主講: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5: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次我們提到彼此(Oneanothering),而這其中有許多課題,第一個就是彼此「接納」。表現接納的最好例子,我想是耶穌講述的浪子回頭的故事,浪子因知錯、認錯而回到家中,他期待的是被饒恕,希望父親能不因他的錯誤而讓他受苦,所以他求的是赦免,但沒有想到,當他回到家時,父親不只赦免他,還一把將他抱進懷中,這個擁抱就是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進一步,是又一層的恩典。

Ⅰ、引言:甘地的故事(Mahatma Gandhi,1869-1948)

在印度,曾有一位到當地傳福音的美國牧師瓊斯E. Stanley Jones(1884-1973),他看見當時甘地常常引用登山寶訓來教導印度人,他感到好奇而上前詢問:「甘地先生,你如此崇敬基督,為何你不受洗成為基督徒?」甘地回答:「Oh, I don’t reject your Christ. I love your Christ. It’s just so many of you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我並不拒絕基督,我熱愛你的基督,奈何太多基督徒活的太不像基督。)」因為甘地曾在英國修讀法律並取得律師執照,隨後在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南非謀求工作,那時許多人向他介紹基督,他也覺得很好,而想做基督徒,就在一個主日鼓起勇氣去禮拜堂,在門口正要進去,卻有個白人長老站在那對他說:「喂,黑炭,你今天要做什麼?」他說:「我來作禮拜」,長老說:「這裡沒有黑炭坐的位置,你最好自己離開,否則我的助手會把你丟到街上去」,就這麼一句話,讓甘地想著,若基督徒是這樣,他決定不當基督徒。一個教會卻有種族的優越,無法接納不同膚色的人。

Ⅱ、接納的意義(The meaning of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

到底什麼是接納?今天的經文:「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保羅既然說了這句話,就代表我們彼此並不接納,或者,我們彼此接納的程度不像基督接納我們一般。這個接納和佛教闡述的接納不太一樣,佛教的接納概念是人們應該坦然接納所遭遇的現況,這樣心裡就會平靜,基督教講的接納則非對處境的接納,而是對人的接納。接納在聖經的希臘文是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λαμβάνω(lambano)是接受,προσ(pros)是進來,就像浪子的父親將孩子抱起、接受進來的意思,英文則在不同版本用了不同的字,我想這個字在希臘文可能有很多種含意,所以只用一個英文字並無法完全表達它。

1. Acceptance(NIV)接納:尊重 Respect
2. Receive(NKJ)接受:歸屬 Belong
3. Welcome(NRS)接待:親切 Cordiality

προσλαμβάνω(proslambano)在NIV(新國際版聖經)翻譯成Acceptance,NKJ(新欽定本)翻譯成Receive,NRS(新修訂標準版)翻譯成Welcome,不同版本試著用不同的英文來表達同一個希臘字,同樣的,我們將這三個英文字試著用中文來翻譯,可看出它們的差異:Acceptance是接納,Receive是接受,Welcome是接待。接納應是一種尊重(Respect),「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對於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時,應互相給予尊重;Receive是一種歸屬(Belong),「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他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林前12:15),彼此是有歸屬、有關係的;Welcome是有客人來時,我們歡迎他,代表我們與他是一個親切(Cordiality)的關係,希伯來書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讓對方在這裡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我想尊重、歸屬、親切這三項合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希臘文字所要表達的含意吧。

Ⅲ、教會的不接納(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Discrimination):對方去人化(Dehumanization)

為何保羅勸我們要彼此接納?教會裡有不接納的表現嗎?首先,對於與自己不同的就不接納,這稱作歧視(Discrimination),就是欺壓與自己不同的,而後就能將其排除。加拉太書第三章28節說:在基督裡「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都不應有劃分排斥,但這三種劃分卻一直是教會的問題,反倒是社會常比教會早先採取接納的態度,例如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南方篤信基督的保守福音派浸信會(我們稱南方為Bible belt聖經地帶)認為黑人是被咒詛的、是奴隸,他們所根據的經文是創世紀第九章25節,挪亞醉酒後所發的一個咒詛:「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當整個美國的大環境都認為應該釋放黑人時,卻只剩南方的教會在反對;「…自主的、為奴的…」,社會階層高的瞧不起階層低的,在雅各書說:「你們就重看那穿華美衣服的人,說:請坐在這好位上;又對那窮人說:你站在那裡,或坐在我腳凳下邊」(雅2:3),許多人說基督教是中產階級俱樂部,別的不提,單就禮拜天我們所穿的服裝,就可以令許多無法穿漂亮衣服的人自慚形穢;「…或男或女…」,許多教會仍無法接受女性成為牧者傳道,還有些教會根本不許女性講道或主領,所根據的是提摩太前書第二章12節:「我不許女人講道…」。盼望在我們教會裡,互相之間的接納程度,不會因為膚色、種族、社會階層、貧富和性別不同,就產生不一樣的待遇。這是接納的第一個意義,而教會在這方面還不完全成熟。

2. 壓制異議(Domination):自我偶像化(Self-idolatry)

再來是對於意見不同的,會壓制異議(Domination),這是將自我偶像化,將自己對聖經的解釋絕對化的結果。保羅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林前14:39),可見當時在哥林多教會禁止人們說方言,而這就代表教會存在一股勢力,對於別人在聖經的一些了解和解釋有所不同時,不接受不一樣的想法。這是對異議的一個箝制,也是一種不接納。

3. 譴責誤失(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Self-adulation)

第三,當發現有人做錯事時,就窮追猛打地指責對方,好顯得自己清高,就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前面提到的浪子,父親並未將他踢開,與其劃清,而我們是否卻有時用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是另一種不接納。

Ⅳ、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保羅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基督怎樣接納我們呢?浪子回家時期待的是父親的饒恕,「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他沒有期待會被接納為兒子,只期待在家裡能當個工人就很好了,但父親的第一句話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路15:22),這些動作就是將他當作兒子,而擁抱就是接納。這就是基督的接納,祂不僅饒恕,並且擁抱接納我們。請大家想一下,我們是否常只願意饒恕,卻不願意接納?接納比饒恕更難,是願意與傷害你的恢復其關係,是饒恕以後加上的恩典,可說是恩上加恩。饒恕是放棄報復的權利,接納是恢復親暱的關係,我個人認為,耶穌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帝不只願意饒恕我們,祂還願意接納我們,接納是比饒恕更進一步的恩典。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接下來是撒該的真實故事,這也是一個接納的故事,讓我們看見接納能帶來一個生命的改變。我們或許常以為是等對方先改變再將其接納,但耶穌的做法不同,是先接納,並在接納的關係裡,讓對方有一個空間來成長與改變,耶穌先對爬在樹上的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祂先接納撒該作祂的朋友,經過一個晚上後,第二天撒該主動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這是撒該在根本上的改變。這個順序是饒恕、接納、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不是對他窮追猛打,而是先饒恕他,再來接納他,讓他在安全溫暖的關係當中,開始從心裡想要改變,這是一連串的過程。有的人或許會擔心,認為對方既然做錯事了,還饒恕他又接納他,他不就得意忘形且繼續做錯事,應該是以公義的懲罰來使他知錯悔改才對,但其實饒恕不是不處理,更不是放任,耶穌是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才來處理撒該的問題:接納是建立關係,而關係才帶來改變。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最後我們講一個姦淫被抓到的女人,她被人們抓到耶穌的面前,但耶穌讓我們看見對於錯的行為和做錯事的人,祂可以同時分開處理。英文有一句話說:「No condemn, No condone」,有的人擔心若不定罪對方就是包庇他,但這是將罪人和罪惡放在一起處理,也就是以為接受(Accept)等於贊同(Approve)。耶穌面對這個女人時,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不定你罪」是對這個人先給予接納,「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是表示耶穌卻不接納罪,所以耶穌將罪惡和罪人分開處理。不定罪是保護罪人,不包庇是挑戰罪惡。接納的目的是要對方改變,不是要對方保留原狀。饒恕和接納所強調的目的,是在這樣的關係下希望對方能改變,之後的部分就是要處理罪惡的問題,而不是利用處罰他、排斥他,來讓他改變。對於一個做錯事的人的接納,不等於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贊同,但如何去處理這樣一個微妙的關係,卻是我們一起要學習的。這個女人將要被一群人用石頭打死,她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耶穌做的第一個動作是先接納她、保護她,讓她活命,接下來就是要她有機會能改善,對她說不要再做這樣的事情了。接納罪人並非包庇罪惡,讓我們來學習如何在時間、在關係上拿捏的好,接納做錯事的人,最後再期待他改變。

Ⅴ、結論: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上帝對我們就是如此,祂讓耶穌上十字架,先為我們的罪死了,若我們願意到祂面前來接受耶穌基督時,上帝不只會饒恕我們,還將我們稱作祂的子女,上帝的恩典比饒恕還要多,祂再加上了接納,「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弗1:7),祂給我們的第一個恩典是赦免,而恩典不只這樣,當我們用信心來接受這個恩典時,上帝甚至進一步的賜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這是接納。這週五、週六,我們教會開洗禮班,而很多人雖然想作基督徒,卻因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想等自己改好、夠資格後再來受洗,以為這樣上帝才會接受、赦免,但這其實是不了解上帝的恩典,上帝是先赦免、先接納,之後我們的生命才改變。所以赦罪是第一個恩典,接納是第二個恩典,神不只要給我們赦罪的恩典,祂還要接納我們作祂的兒女。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獨特不同,我們的膚色、我們的身高、我們的很多特徵是不一樣的,可是有時我們會以為自己所擁有的是比別人高一等,以致於我們產生很多的歧視。主,幫助我們在對待不同的人們時,不論在言談、態度之間,沒有有形無形的種族歧視。主,有時對於經濟能力比較弱勢的,我們不只沒有愛他們,還有形無形的讓他們覺得受歧視。在教會當中,特別對於女性傳道人的接納,我們其實還有空間可以成長。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有人犯錯時,我們有時卻扮演法利賽人的角色,態度是撇清、是譴責,可是主祢讓我們看見,其實要讓一個人悔改,不是用這種方法,而是像浪子回頭的父親一樣,先赦免他,再擁抱他、接納他,最後再期待他的改變。主,幫助我們,在彼此的關係上,不要因為意見不同或是神給我們的特點不同,又或是有做錯事,我們就互相排斥、互相歧視、或是互相譴責。幫助我們學習這樣的功課,在饒恕之後會接納,在接納之後會期待大家一起來成長和改變。我們這樣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忍耐與包容 (Longsuffering and Forbearance)

寫作於2008.09.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關於忍耐與包容的關係,有些聖經學者主張,兩者都有延長時限與忍受痛苦的含意,可以視其為同義詞來處理。羅馬書三章25節提到,上帝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馬書9章22節也說,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由此看來,上帝對罪人的忍耐與寬容應該是同義詞。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2節勸告我們,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也有很緊密的關係。歌羅西書1章11節保羅為信徒的禱告內容包括:照主榮耀的權能,可以讓信徒力上加力,好叫信徒能夠在凡事上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在這裡忍耐與寬容被並排在一起,應可視為同義詞。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12-13節,更清楚的勸告上帝的選民,在彼此有嫌隙的時候,要用忍耐的心來互相包容。

赫克塞瑪牧師 (Rev. Herman Hoeksema) 對上帝的忍耐與寬容有一個很有趣的見解。他的主要根據是羅馬書9章22-23節, “倘若神要顯明祂的忿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又要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赫牧師認為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在末世要彰顯祂的忿怒權能在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上帝也要在末世彰顯祂那豐盛的榮耀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上帝就在今世歷史中,寬容可怒的器皿,同時為蒙憐憫的器皿忍耐。赫牧師這種將聖經中放在一起的忍耐與寬容硬生生的拆成寬容罪人與為蒙恩者忍耐的解經,看來似乎相當勉強。但是他的看法相當有趣,值得在此向大家介紹。赫牧師主張,寬容 (Forbearance) 是上帝對於罪人公義審判的延後,忍耐 (Longsuffering) 是上帝對於義人施恩拯救的延後。在這個罪人與義人混居的時代,罪人的惡常常讓義人受苦 (例如:法老王的暴政讓以色列民受苦,彼拉多的不公義審判讓無辜的耶穌受苦。) 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呼求,耶穌也求天父將這苦杯挪開。但是,上帝為了達到祂操練以色列民族的信心以及為了要完成拯救世人的救恩,就忍耐 (longsuffering) 地看著以色列與主耶穌受苦,而忍住沒有立刻施行拯救,同時,上帝也就要寬容 (Forbearing) 法老王對以色列民的虐待以及彼拉多對耶穌的不義審判過程,而忍住沒有立刻對法老王與彼拉多施行審判。上帝忍心看著並且很痛苦的陪著義人受苦稱為忍耐 (longsuffering),上帝忍心任憑罪人加害於義人,而不立刻介入,拯救義人並審判罪人稱為寬容 (Forbearing)。

個人對於赫牧師這種對於忍耐與寬容的區分解釋雖然不一定很認同,但是也覺得是很有趣的一種區分。但是個人對於赫牧師所主張如此區分的理由是為了在末世義人能夠獲得公義的冠冕,以及惡人得著公義的審判卻不能茍同。個人認為,上帝對義人受苦而不立刻施行拯救,像聖經中所記載的約伯與耶穌的故事,耶穌的受苦很明顯的是要完成普世的救恩,約伯受苦的理由可能也是要教導我們人類理性的有限以及苦難可能是一個人類理性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秘。另外,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最主要的目的應該不是要讓這些罪人在世上惡貫滿盈,將來在白色大寶座前審判時,只有啞口無言的接受上帝的公義審判。個人認為上帝對惡人的寬容,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就是要給惡人創造出悔改而蒙救贖恩典的時空與舞台。羅馬書3章25-26節說,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保羅在羅馬書2章1-5節就很清楚的警告那些沾沾自喜隨便論斷別人而自以為義的人說,上帝並沒有馬上審判他們的罪是彰顯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希望祂的恩慈可以帶領這些自義者悔改。這些自義者如果不知把握這個上帝寬容的恩慈而悔改,就會在末世經驗神在震怒中顯出祂公義的審判。

當我們知道上帝的忍耐與寬容都是為了要向世人彰顯祂那豐盛的慈愛,讓我們在苦難中存著盼望學會忍耐,也要趁著上帝還對我們的罪寬容的時候,把握機會悔改歸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