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10

[牧函] 教會成長 (Church Growth)

寫作於2009.01.1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教會成長運動 (The Church Growth Movement) 是由馬蓋文 (Donald McGavran) 所發起的宣道運動。馬蓋文夫婦於1923年接受基督使徒(Disciples of Christ) 教會差派前往印度當宣道士。當時他的差會所設立的教會不太有成長。1933年衛理公會宣道士匹克主教 (Bishop J. W. Pickett) 將他所觀察到的基督教群眾運動(Christian Mass Movements) 著書發表。這個運動讓印度的最低階層種姓族群大批同時受洗信主。

馬蓋文原先相信一對一的個人佈道是最合乎聖經原則且最有效果的宣道方法,他原以為大量族群同時信主的結果是產生大群半生不熟的基督徒。但是在接觸批克主教這本書之後,他的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馬蓋文有機會把他從批克所學到的方法嘗試使用在他的宣道工場上而看到很好的結果。1953年馬蓋文將他的經驗與想法寫成一本書“上帝之橋” (The Bridge of God) 出版,卻不被大家重視。

後來馬蓋文得到耶魯大學研究獎助金而得以前往世界各地,包括波多黎各、菲律賓、泰國、台灣、日本、牙買加等地觀察研究浸信會、聖公會、衛理公會、長老會、五旬節會等教派的宣道情況。1959年他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寫成 “教會如何成長” (How Church Grow) 一書出版。他認為宣道 (Evangelism) 常常只偏向傳福音,而沒有把決志的人帶入教會成為會員以讓教會成長,因此,他發明了“教會成長”(Church Growth) 一詞來取代宣道 (Evangelism)。

教會成長學強調將上帝聖經有關教會成長的永遠神學原則,和當代社會與行為科學的精華心得相結合,以促進教會的成長。華格納 (Peter Wagner) 主張,教會成長學有五大特色:

一、 合乎社會學與行為科學的原則。

二、 運用在基督教會的範疇。

三、 目標為幫助教會完成大使命。

四、 結合聖經永恆真理與當代社會行為科學發現。

五、 以馬蓋文的理論為根基。

1961年馬蓋文在奧勒崗的西北基督學院 (Northwest Christian College at Eugene, Oregon) 設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1964年開始出版教會成長期刊 (Church Growth Bulletin)。1965年教會成長機構遷移到位於巴撒提納的福樂神學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Pasadena)。1969年設立威廉凱利圖書館 (William Carey Library) 大量出版教會成長的書刊。1973年馬蓋文與溫安 (McGavran and Win Arn) 共同成立美國教會成長機構 (Institute for American Church Growth)。1970年代教會成長逐漸擴大成為一個運動,包括:植堂、細胞小組、屬靈戰爭、衝突處理、轉變仲介、領袖發展等等內容。

教會成長學在普世基督教界引起許多爭議。1970年代的爭議重心是過份強調量的增長、群眾運動的效度以及使用策略的真理性。1980年代的熱門話題是教會成長的詮釋、溝通理論以及商業原則的引用,宣道應該是宣揚或是勸信 (proclamation or persuasion)。1990年代的討論則是關於慕道友友善的教會 (seeker sensitive church)、滿足慕道友須要以及教會的促銷手法等等。教會成長運動逐漸的被由史華茲 (Christian Schwarz) 教會健康運動 (Church Health Movement) 所取代而沒落。

目前美國的超大型教會 (megachurch),像舒樂 (Robert Schuller) 的水晶大教堂 (The Crystal Cathedral)、海伯 (Bill Hybel) 的柳樹溪教會 (Willow Creek Church)、華倫 (Rick Warren)的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等都可以說是受到馬蓋文教會成長學影響所產生的教會。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