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月 29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五) -- 直覺與理性 (Intuition and Rationality)

我們崇拜奴僕卻遺忘禮物

        直覺 (Intuition) 是整合既往經驗記憶以及當前所有理性邏輯,或許加上靈感天啟 (Inspiration Revelation) 所產生的神聖禮物。直覺超越理性的分析瞭解、知覺的實證經驗,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創意 (Creativity)。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崇拜理性的邏輯分析,實證主義 (Empiricism) 信靠感官的知覺經歷。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卻深信,所有的發現與發明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常常源自於直覺的靈光一現的內心感覺 (gut feeling)。愛因斯坦說:直覺是神聖的禮物,理性是忠實的奴僕,當今社會崇拜奴僕,卻遺忘禮物。

星期五, 2月 28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五) -- 直覺與信心 (Intuition and Faith)

      
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需要靠直覺與信心

        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認為,我們在各種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無法掌握絕對確認 (Absolute Certainty) 的理性瞭解真理 (Rationality Understands Truth) 以及知覺發現真相 (Sense Discovers Reality),我們必須在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中,學習大膽使用我們自己的直覺 (Intuition) 以及放心信任別人的信心 (Faith),我們才能做重大的抉擇以及邁步前行。

星期四, 2月 27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四) -- 感恩是詮釋態度 (Gratitude is Hermeneutic Attitude)

                       沙漠乾渴見水半杯:半杯滿或半杯空?


           美國哈佛心理學博士班夏哈 (Tal Ben Shahar) 給追求人生幸福者六個建議:其中有一個建議就是幸福是來自你對人生遭遇的詮釋態度 (Hermeneutic Attatude)。

         當你在沙漠中迷路乾渴,看到半杯水,你會如何看這半杯水呢?樂觀感恩者會看到半杯滿的水而慶幸歡呼;悲觀哀怨者會看到半杯空沒水而覺得無濟於事。

        當你在人生旅途中不幸跌了一跤時,樂觀感恩者哪裡跌倒哪裡爬起,悲觀哀怨者哪裡跌倒哪裡躺地。

星期三, 2月 26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四) -- 感恩喜悅 (Joyful Gratitude)

日常瑣事看到值得感恩而充滿喜悅

        一般人認為只有在一帆風順、飛黃騰達時才值得感恩。如此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就會常生活在不滿怨嘆、憤怒哀傷的負面情緒中。

        如果我們學會接納不完美這禮物,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日常瑣事中發現值得感恩的事而感到喜悅。感恩是一種可以主動選擇的人生態度。

        今天下午我在家中書房往窗外看去,看到高鐵上方夕陽落日的景色,內心充滿感恩而喜悅

星期二, 2月 25

馬太福音系列 53 醫治瞎與啞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眼光與盼望 (Horizon and Hope)

失敗挫折時要保持眼光與盼望

        完美主義者 (Perfectionist) 在遭遇失敗挫折打擊時,常常因為無法接受而採用爛醉如泥 (Drunk) 來麻醉自己,或是陷入絕望深坑 (Despair) 而棄絕自己。

        我們如果能夠接受不完美這禮物,在遭遇失敗挫折打擊時,會有清晰眼光 (Horizon) 洞察人生視野 (Perspective),也會有盼望 (Hope) 看見黑暗隧道盡頭人生目標 (Purpose) 所帶來的一絲光芒。這是奧地利意義治療家 (Logotherapy) 維克多弗蘭克 (Victor Frankl) 在納粹集中營所領悟的人生哲學。

星期一, 2月 24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生態與心理復原力 (Ecology Psychology Resilience)

遭遇大災難後生態心理與社會都有復原力

        澳洲森林最近遭遇大規模野火災難。在火災過後不久,有人發現在燒焦的樹幹上又冒出嫩芽。這就是生態復原力 (Ecological Resilience)。生態學家赫林 (C. S. Holling) 深入研究有關生態復原力的相關因素,帶動生態保護的浪潮。

        幼年遭遇人生劇變或親情剝奪的打擊,大半兒童會出現破壞性行為,但是有小部分卻發展得非常傑出。兒童發展學家馬斯騰 (Ann Masten) 發現與心理復原力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相關的因素: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充足營養與刺激幫助大腦發育、學習自我控制與處理問題的機會。

星期日, 2月 23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培養復原 (Cultivating Resilience)

當我們遭遇挫折打擊時是破碎或彈回

        我們若學會用感恩的心接受不完美這禮物,便可以培養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的復原力 (Resilience)

        缺乏復原力的人,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就好像雞蛋被摔在地上,破碎一地 (Break)。

        培養復原力的人,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就好像網球被摔在地上,彈回原地 (Bounce)。

        復原力越強者,遭遇越大的打擊,彈回的高度越高。

星期六, 2月 22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慈與自尊 (Self Compassion vs Self Esteem)

自尊是肯定自我自慈是接納自我

        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 研究發現,自尊 (Self Esteem) 與自慈 (Self Compassion) 乍看似乎類似,細查實質不同。
  
        自尊心 (Self Esteem) 聚焦於自我價值 (Self Value) 的評估 (Evaluation),強調自己與眾不同、鶴立雞群,常導致自戀自顧自我 (Narcissistic Self Absorption) 與貶低歧視他人 (Denigrating Discrimination) 的偏見,對於可能造成我們自我感覺不佳的人或事產生反應性攻擊或敵意。

        自慈心 (Self Compassion) 根基於自我認識 (Self Understanding) 的接納 (Acceptance),承認自己與眾生相同、值得仁慈對待,會產生更清晰的自我洞察,提高失敗挫折痛苦時的復原力 (Resilience),降低自戀自顧的自私與反應攻擊敵意的問題,促進關顧和諧 (Caring Shalom) 的人際互動關係。

星期五, 2月 21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我慈悲是接納人性 (Self Compassion is Accepting Humanness)

自我慈悲是以仁慈正視人性的不完美

        美國德州大學人類發展副教授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 發了十幾年專門研究自我慈悲 (Self Compassion),他發現自我慈悲包含三大要素

        自我仁慈 (Self Kindness):發生失敗挫折受苦時,不會怨天尤人、故意否認或自我批判論斷,對自己顯出溫柔仁慈。

        共同人性 (Common Humanity):失敗挫折不完美是所有人類共同人性,自己並非孤單例外,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當下正念 (Mindfulness):不刻意壓抑或過度誇大因為失敗挫折受苦時所經驗的負面情緒,學習專注開放正視並接納這些負面情緒。

星期四, 2月 20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我慈悲 (Self Compassion)

真實感受不完美的痛苦並設法善處

        一般人比較容易對別人的痛苦感到慈悲 (Compassion),就是對於別人因不完美缺憾而感到痛苦會產生共鳴的悲,同時會有動機去設法減輕別人痛苦的慈。

        但是,完美主義者 (Perfectionist) 對於自己不完美卻由於害怕會被人批評論斷而不會對自己慈悲,反而感到羞愧 (Shame)。他們會有自己可能達到完美的妄想 (Delusion),更深陷入完美癮 (Perfecting Addiction),又因為無法達到完美而陷入自暴自棄的絕望 (Self Destructive Despair)。就像希臘神話中永遠無法把巨石推到山頂的西西弗斯 (Sisyphus)

        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不完美這禮物,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學習自我慈悲 (Self Compassion),我們會盡可能努力改善自己,同時也會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星期三, 2月 19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一) -- 坦誠真實是每天的抉擇 (Choices)

我們每天都要抉擇迎合期許或活出自己

         坦誠真實 (Authenticity) 並不是人格特質,而是我們每天與人相處時所要作的抉擇 (Choices) 所累積形成的人際互動。

        要坦誠真實活出自己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有勇氣 (Courage) 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的軟弱 (Vulnerability),不怕因此被拒絕或嘲諷。

        我們要學會疼惜自己 (Compassion),可以坦然接納 (Acceptance) 自己的軟弱與缺點,欣賞 (Admiration) 自己的恩賜與優點。

        我們要願意與別人互動 (Connection),不要當宅男宅女。我們要敢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期待 (With) 與心情 (Emotion),不擔心失敗與挫折。

星期二, 2月 18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一) -- 坦誠真實 (Authenticity)

不要強顏歡笑迎合社會期許才能活出真實自己

        美國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教授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出版一本書:不完美這禮物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從軟弱的力量 (Power of Vulnerability) 到不完美這禮物,擁抱軟弱就能得到力量,不完美的軟弱是上主所賞賜的禮物。

        如果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領受這個寶貴的禮物,我們可以獲得十個恩典。

        第一個恩典就是我們可以坦然活出真實的自己。

星期一, 2月 17

教會的本質--資源回收場 (Church as Recycle Plant)

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

        基督徒常常會陷入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迷思。[得勝基督徒迷思 (Triumphant Christianity Myth) ]自以為教會裡面的人總比教會外面的人善良有愛心。因此,很容易在教會被人欺騙受害。

        主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太9:12-13) 。教會是由一群蒙恩的罪人所形成的生命體。

        我覺得如果要用比喻來形容教會的話,教會應該是一個資源回收場,不是一間美術博物館。美術博物館只展示理想完美的作品。資源回收場只回收軟弱殘缺的廢品 ,然後盼望能夠經由主耶穌的愛,轉化成為越來越像主耶穌的成品。這就是福音,是稱義到成聖的一生過程。

星期日, 2月 16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五) --享主裡安息 (Repose In Me)

與主親近同負一軛學主榜樣得享安息

        安息 (Rest) 是心靈舒緩的休息 (Repose),與刺激感官的休閒 (Recreation) 不同

        我們常常因為過度自我中心 (Self-Centered)、縱慾貪心 (Indulgence),勞苦重擔。主耶穌邀請我們與他親近、同負一軛、學他榜樣,我們的心靈就必享受舒緩安息

202002 分享代禱信

202002分享代禱信              蔡茂堂 許信貞
生活分享

        親愛的代禱同工平安!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緊繃之際,向大家說聲平安健康!

        一月下旬,在一連串的忙碌服侍之後(東石教會、長老會總會牧傳年會、公司旺年會,茂堂親人相聚),1/23接獲信貞媽媽因發燒住院,當時我們已接受朋友邀約,過年出國旅遊,二弟一家也預定要出國。留在台灣沒出外的二姊及大弟,要我們已安排出國的,安心出國,他們會儘快安排好去醫院陪伴媽媽,也讓外勞可以喘息休息。在屏基的二弟,更是在旅行前竭盡心力安排所有醫院的照顧細節,我們心裡有些忐忑,但交託上主,媽媽在隔天體溫下降,後經檢查確定為泌尿道感染。1/30順利出院回到護理之家。真是感謝上主,讓我們兄弟姊妹可以同心照顧媽媽。2/4有機會去探望媽媽,他的身體顯得較為虛弱,還需要較多的休息。

        1/23武漢封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擴散,成為衝擊全球的疫情。出國前1/19我們人已到台北,就帶著旅行箱內常備的口罩及友人公司研發的奈米口罩出國。在飛機上全程配戴奈米口罩。我們2/1從旅遊地返台,回到台灣才知道疫情嚴重,甚至有口罩之亂,台北的朋友關心我們是否有口罩可用。感謝主,因為之前有朋友覺得我們常常要出國,也常有機會去醫院探訪人,2018年買了一盒給我們。耶和華以勒的上主,早早就為我們預備了這些所需。

        權衡疫情狀況,茂堂開始聯絡二月需要主領的聚會單位,有些較大型或跨教會的聚會主動告知取消,茂堂徵得同意後也取消了埔基、彰基、永福的聚會,也主動取消了創世記查經班。2003SARS我們在美國,沒有經歷過SARS疫情,這次紮紮實實經歷中央政府、衛服部、疾管暑、第一線防疫人員、醫護人員…大家的努力,看見台灣疫情得以被穩住。雖然中間有口罩之亂、衛生紙之亂、返台包機問題、陸委會小明事件、居家隔離趴趴走等事件。但也看到大家的愛心,自發提出我OK你先領,把口罩留給第一線人員。這讓我想起網路上流傳幾百年前發生在英國小鎮的故事,當年為阻止黑死病(鼠疫)蔓延,村民自發封村,最終這個鼠疫造成幾近滅村,但拯救了鄰近城鎮居民的生命,也成為讓後人緬懷的「烈士村」。

        英國BBC討論中國封城決定時,敘述一個發生在1665年英國的歷史故事。那年秋天,來自倫敦的一捆布料送到了Derbyshire一條叫埃姆村(Eyam)的裁縫手裏。 幾周後,裁縫助手,突然暴病身亡。隨後,村子裏接二連三不斷有村民死亡。很快發現原因是裁縫的布料裏藏著跳蚤,這些跳蚤來自倫敦,而此時的倫敦已經有數千人死於鼠疫,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14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曾奪去5000萬人的生命,鼠疫因此也被稱為「黑死病」。埃姆村的村民曉得鼠疫的厲害。到了翌年春天,埃姆村幾乎家家都有人染上鼠疫身亡。村民們找教區牧師莫伯森(William Mompesson)尋求指導:他們是否應該放棄家園逃離,尋求一線生機。

        莫伯森牧師的指導讓村民震驚:村民們不要離開埃姆村,相反,應該自己把村子封鎖起來。莫伯森牧師說,他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把鼠疫傳給周圍的村鎮。埃姆村的村民們最終決定聽從莫伯森牧師的建議。1666年6月24日,埃姆村正式「封村」,不許人出村,也不許人進村。14個月後,埃姆村埋葬了最後一個鼠疫死者。鼠疫過後,埃姆村的人口從約350人減到了剩下83人,至少260人死亡。

        英國德比大學的斯維特博士說,莫伯森牧師的決定,實際上就是現代意義的隔離檢疫。盡量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是防止疫情擴散的唯一有效辦法。埃姆村村民作出的選擇,就是放棄自己生的希望,來換取他人更大的倖存的可能。這不是常人能夠作出的決定,直到今天英國人仍在紀念緬懷埃姆村民。【摘錄自加拿大明報專訊2020.01.29】

        這些人犧牲了自己求生的機會,阻斷了黑死病往英國北部傳染,拯救了北方的城鎮所以也有人稱他們為殉道村,這個歷史故事真是令人感動。想起主耶穌,為拯救我們降世為人,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聖經所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

        我們在1月中接獲內政部核准社團法人天梯夢協會的申請。天梯版社,也在2/15印好第一本書活出真愛。感謝主,也盼望透過這些事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受福音。

主前感恩及代禱
1. 為1/11的總統大選感恩,選舉一切平和順利。
2. 為過年期間出外,出入平安感恩。
3. 為天梯夢協會申請順利感恩,為接續的發起人會議、二次的籌備會、會員大會禱告。
4. 為2020年埔基長照靈性關顧委員會的規劃及執行禱告。
5. 繼續為茂堂每月一次埔基、彰基、永福、和平、東石的服侍代禱。
6. 為2/27開始聖光神學院一學期的授課禱告。
7. 2/18台南南門教會松年團契,2/24台北中會牧會關懷研習會,2/22斗南教會訂婚禮拜,3/1
    鹽水教會&3/8台北神召會主日講道。3/8台北中山教會迦南團契專講。3/10壽山中會牧者訓
    練會。3/14&15台中東榮教會靈修會,求主賜下話語。
8. 為信貞媽媽泌尿道感染能完全治癒禱告。
9. 為COVID-19疫情,能快快得到控制,患病者能得到醫療照顧,大家心中有主的平安禱告。




20200120-22 長老會總會牧傳會年會 
20200105 花蓮志學福音中心主日禮拜

星期六, 2月 15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四) --學我的樣式 (Learn From Me)

學主溫柔謙卑態度勞苦重擔得享安息

        主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的人來與他建立親暱關係、與他同負愛之軛、同時學他柔和謙卑的態度。

        柔和 (Meek) 並不是軟弱 (Weak),而是強壯者面對軟弱者的因為愛而表現出的溫柔態度。就像一個拳擊選手用他強壯雙臂溫柔抱著他所愛的嬰兒。

        謙卑 (Humble) 並不是自卑 (Inferiority),而是不過度聚焦於自我身上。魯益士 (C. S. Lewis) 說,謙卑不是看輕自己,而是少看自己。(Humility is not thinking less of yourself but thinking of yourself less.)

星期五, 2月 14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三) --與主同負軛 (Yorked With Jesus)

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者與他同負軛

        主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者與他親近,並且同負軛。耶穌時代猶太土地堅硬多石,常常需要兩隻牛一起負軛才能翻耕土地。

        與全能的主同負軛,重擔就會顯得輕省容易。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與主同心,主的愛充滿心中,重擔也會變得輕省。

星期四, 2月 13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二) --到我這裡來 (Come Unto Me)

主耶穌降生與升天都為了與我們同在

        同在 (Presence) 是上主賞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典。(參閱創28:15; 39:2; 出3:12; 詩23:4) 上主同在就會給我們帶來保護、供應、陪伴、引領、懲戒的諸多恩典。

        主耶穌降生之前,天使夢中啟示約瑟, 他的名字要稱為以馬內利,意思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3)

         主耶穌呼召十二人作為門徒,主要目的是要他們常與他同在。(可3:14)

        主耶穌復活升天之前,應許他的門徒,他要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啟示錄21章記載,在新天新地,神要永遠與我們同在。(啟21:3)

        主耶穌對勞苦担重擔的人發出這充滿慈愛的邀請,請到我這裡來,享受與我同在的親暱與恩惠。

星期三, 2月 12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一) --勞苦担重擔 (Weary and Worn)

耶穌關懷勞苦担重擔的軟弱者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1章28-29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人生有各種重擔, 經濟、疾病、意外、犯罪、傳統、律法等等。這些重擔把我們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我們在這些重擔的壓力下勞苦。

        在耶穌的時代,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在各種重擔之下勞苦,大部分聖經學者認為這些重擔之中,特別是在法利賽律法主義 (Pharisaic Legalism) 令人窒息的壓力。文士和法利賽人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 (太23:2-4)

星期二, 2月 11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五) -- 主恩待軟弱傷殘 (Lord Grace toward Vulnerable)

上主公義審判下對餘民施恩典

        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位手枯乾者,激怒堅守安息日法利賽人,開始設法要除去耶穌,耶穌選擇不正面衝突,而是默然退場 (太12:10-16)。

        馬太福音作者在此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賽42:1-4; 太12:17-21) 

        這段經文中有兩句話: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聖經學者有不同的詮釋。傳統大多數學者主張,神僕彌賽亞溫柔仁慈呵護照顧受傷軟弱者。有些學者認為,本段經文重點是彌賽亞主要任務是在地上設立公義(中文聖經譯為公理),只是在第一次降世時彌賽亞採取默然低調不正面與不公義衝突的方式另外有學者主張,這是彌賽亞在地上設立公義的手段

        我個人的詮釋:上主在嚴厲公義審判時,會顯出公義以外的恩慈,會留下恩典給軟弱傷殘的餘民。 (參閱:賽1:9; 羅9:29; 賽6:13; 賽10:20-21;彌7:17-20)。

星期一, 2月 10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四) -- 依靠主恩覆庇 (Lean on Lord Protection)

保護保羅免於驕傲的一根刺

        使徒保羅曾經有被提到三層天的特殊啟示經歷,上主為了保護保羅不因此特別經歷而產生屬靈驕傲,允許撒但在保羅身上放了一根刺。

        有很多神學家嘗試要詮釋這根刺指的是啥。(參閱: 民33:55;書23:13;士2:3;結28:24;徒8:1-3;加1:13;腓3:6;加6:11)。迫害保羅的猶太人或是保羅身上的纏疾。

        那根刺既是撒但的差役,也是神賜的恩典 (參閱:伯 2:6-7)。保羅三次為這根刺懇切禱告求主挪去,但是主卻不同意。那根刺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保羅,免於落入撒但的驕傲,學習在軟弱中更加依靠上主所賞賜的夠用恩典。

星期日, 2月 9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三) -- 神揀選的主權 (Sovereignty of Lord)

神揀選少年大衛叫巨人歌利亞羞愧

        有一次非利士人出兵在以弗大憫,要與在以拉谷的以色列人爭戰。有一位巨人迦特人哥利亞每天來挑釁討戰,以色列士兵都害怕龜縮,不敢出面應戰。(撒上17章)

        少年人大衛受老父親耶西託付,拿一些食物甜點到戰場去探望在軍中服役的三位兄長。大衛聽到歌利亞當眾侮辱耶和華,勇敢地走往戰場應戰。

        巨人歌利亞身高六肘一虎口,身穿五千舍克勒銅盔鎧甲,手拿六百舍克勒 鐵頭銅戟。少年大衛輕裝上陣,右手拿牧羊杖,左手拿甩石機弦,背囊裝五塊溪石。

        少年人大衛英勇跑上前去迎戰巨人歌利亞,用左手機弦把一顆溪石甩向歌利亞,命中歌利亞前額。巨人歌利亞應聲而倒、腦震盪昏迷。少年人大衛用巨人歌利亞佩刀斬下歌利亞首級。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上主常常挑選使用微小軟弱者,好叫巨大強壯者自覺羞愧而學習謙卑。 (林前1:27)

星期六, 2月 8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二) -- 等候耶和華、必從新得力

不管何種情境主賜夠用恩典

        聖經說: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

        人生的境遇,有時彷彿如鷹展翅上騰,洽意翱翔天邊;有時宛如參加競賽跑道,奮力奔跑向前;有時好像受傷拄著拐杖,蹣跚舉步維艱...

        不論我們人生何種處境,上主都會賞賜給我們夠用的恩典。耳邊響起盛曉玫所唱出來那一首優美的詩歌:恩典夠用

星期五, 2月 7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一) -- 人類是軟弱,上主賜恩典

再強壯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刻

        再強壯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刻,阿基里斯也有左後腳跟 (Achilles' Heel),中國功夫的金鐘罩也有其罩門。聖經說: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賽40:30)

         全能的上主樂意施恩幫助軟弱的人,聖經說: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賽40:29)。

        問題是,我們肯不肯承認自己的軟弱,我們願不願接受上主的幫助?

星期四, 2月 6

親暱安全作基地勇敢探險去學習 (Base of Intimacy Security to Explore Adventure Learning)

嬰兒與母親建立親暱安全關係長大後勇敢探險學習

        根據鮑比 (John Bowlby) 與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的研究,嬰兒與母親建立的安全親暱關係 (Secure Intimate Relation),會成為他終生的安全基地 (Security Base)。當嬰兒遭遇陌生情境或挫折困境時,他會立刻跑回到安全基地,尋求保護、安慰、支持、與鼓勵。

        當危機過去一段時間後,嬰兒會開始嘗試對四週的環境,去探索冒險,發現並學習新的事物與關係。

星期三, 2月 5

軟弱的力量(四)--冒險的信心 (Power of Vulnerability(4)--Confidence of Risk Taking)


擁有信任與自信者才敢探索不確定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研究,能夠自覺軟弱但有價值的人,才能擁抱軟弱,並且發揮軟弱的力量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軟弱的力量第四個表現在冒險的信心 (Confidence of Risk Taking)。當嬰兒從母愛中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心 (Confidence) 與對別人的信任 (Trust) 後,會有勇氣對陌生的情境與不確定的將來伸出探索的手。


        能夠擁抱自我軟弱的人,願意走出自我熟悉的安樂窩,向陌生且不確定的將來探險摸索,這是學習與成長之路。

星期二, 2月 4

嬰兒母親依附影響終生親暱關係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Impact Lifelong Intimacy)

四種嬰兒母親依附型態影響終生親暱關係

        根據鮑比 (John Bowlby) 與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以及後來學者相繼的研究,母親與嬰兒的互動關係會形成四種嬰兒與母親依附作用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的型態

        如果母親對嬰兒的需求注意且及時給予幫助 (Attentive and Accessible),嬰母依附呈現安穩型 (Secure);如果母親對嬰兒的需求反應變化無常 (Volatile),嬰母依附呈現矛盾型 (Ambivalent); 如果母親忽略滿足嬰兒的需求,嬰母依附呈現逃避型 (Avoidant);如果母親會虐待嬰兒,嬰母依附呈現紊亂型 (Disorganized)。

        這四種嬰母依附的型態會深入影響該嬰兒長大後與重要他者發展親暱關係時的不同型態,也會影響與下一代親子關係的型態。長大後,安穩型對自己具有自尊心、對別人具有信任感,既可以安然獨處,也可以享受親暱;矛盾型缺乏自信心、對別人有信任感,對親暱關係會過度依賴;逃避型自尊心過強、缺乏對別人信任感,會排斥親暱關係;紊亂型既缺乏自尊心,對別人也無信任感,對親暱關係呈現矛盾現象。

星期一, 2月 3

軟弱的力量(三)--連結的價值 (Power of Vulnerability(3)--Connection on Worthiness)

健全的自我建立於摯愛的凝視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研究,能夠自覺軟弱但有價值的人,才能擁抱軟弱,並且發揮軟弱的力量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軟弱的力量第三個表現在連結的價值 (Connection on Worthiness)。母親對嬰兒的愛,除了表現在滿足嬰兒的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以外,還表現在滿足嬰兒的社會與心理需求 (Psychosocial Needs)。


        根據小兒科醫師轉精神分析師威尼柯特 (Winnicott) 的研究,當初生的嬰兒張開眼睛時,他從充滿關愛眼神的慈母眼睛中,發現了自我存在的價值。慈母關愛的凝視 (Loving Gazing) 似乎在告訴嬰兒,你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你對我來說,是討人喜歡的 (adorable)、寶貴的 (valuable)、我全心喜愛的 (lovable)。這種慈愛互動所建立的自尊心會影響這個嬰兒一生親暱人際關係的發展。

星期日, 2月 2

如神一般十全十美或是如人缺憾且不完美 (Perfect Like God vs Imperfect Like Man)

尼布甲尼撒王從驕傲轉而謙卑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由於國勢強盛,內心充滿驕傲,叫人鑄一座金像,強迫百姓膜拜。自以為如神一樣十全十美。

        上主卻在夢境中啟示尼布甲尼撒王,他並不是如神一般十全十美,人類就像一尊金頭銀胸銅腹鐵腿以及半鐵半泥腳的像,是有所缺憾且不完美。

        尼布甲尼撒王還是感到自己很偉大而驕傲。上主就讓他變成如牛吃草,一直到他謙卑在上主面前,承認自己的有所缺憾且不完美,才又恢復他的國位。

        但願我們都能夠從尼布甲尼撒王的經歷中學習到謙卑承認自己有所缺憾且不完美的功課。

星期六, 2月 1

慈悲、同理、利他 (Compassion, Empathy, Altruism)

真正的慈悲心是同理心加上利他心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看法,慈悲 (Compassion) 的英文字來自拉丁文字根 cum(with)與pati(suffering),意思就是一同受苦 (suffer with)。

        當我們看到別人因為不完美而受苦時,一般人的反應常常是自我保護、指責罪魁、批判論斷、或是急於解決問題。慈悲的反應先是感同身受,自己與對方同樣會經歷有所缺憾的不完美痛苦。這種一同受苦的感覺就像用自己的腳穿進去別人的鞋子一樣,可以親身體會那種缺憾的痛苦。這就是同理心 (Empathy),這就是悲的感覺。

        慈悲心除了有感同身受的悲同理心之外,還有動機去幫助對方減輕其痛苦,這是慈的動機,也就是利他主義 (Altruism) 的動機。

        軟弱的力量除了有坦誠的勇敢之外,還會有缺憾的慈悲 (Compassion to Imperfection),對於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缺憾會有同理心加上利他心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