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星期六, 2月 29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五) -- 直覺與理性 (Intuition and Rationality)

我們崇拜奴僕卻遺忘禮物         直覺 (Intuition) 是整合既往經驗記憶以及當前所有理性邏輯,或許加上靈感天啟 (Inspiration Revelation) 所產生的神聖禮物。直覺超越理性的分析瞭解、知覺的實證經驗,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創意 (Creativity)。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崇拜理性的邏輯分析,實證主義 (Empiricism)...

星期五, 2月 28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五) -- 直覺與信心 (Intuition and Faith)

       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需要靠直覺與信心         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認為,我們在各種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無法掌握絕對確認 (Absolute Certainty) 的理性瞭解真理 (Rationality Understands Truth) 以及知覺發現真相 (Sense Discovers Reality),我們必須在生命處境與人生旅程中,學習大膽使用我們自己的直覺...

星期四, 2月 27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四) -- 感恩是詮釋態度 (Gratitude is Hermeneutic Attitude)

                       沙漠乾渴見水半杯:半杯滿或半杯空?            美國哈佛心理學博士班夏哈 (Tal Ben Shahar) 給追求人生幸福者六個建議:其中有一個建議就是幸福是來自你對人生遭遇的詮釋態度...

星期三, 2月 26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四) -- 感恩喜悅 (Joyful Gratitude)

日常瑣事看到值得感恩而充滿喜悅         一般人認為只有在一帆風順、飛黃騰達時才值得感恩。如此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就會常生活在不滿怨嘆、憤怒哀傷的負面情緒中。         如果我們學會接納不完美這禮物,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日常瑣事中發現值得感恩的事而感到喜悅。感恩是一種可以主動選擇的人生態度。         今天下午我在...

星期二, 2月 25

馬太福音系列 53 醫治瞎與啞

...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眼光與盼望 (Horizon and Hope)

失敗挫折時要保持眼光與盼望         完美主義者 (Perfectionist) 在遭遇失敗挫折打擊時,常常因為無法接受而採用爛醉如泥 (Drunk) 來麻醉自己,或是陷入絕望深坑 (Despair) 而棄絕自己。         我們如果能夠接受不完美這禮物,在遭遇失敗挫折打擊時,會有清晰眼光 (Horizon) 洞察人生視野 (Perspective),也會有盼望 (Hope)...

星期一, 2月 24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生態與心理復原力 (Ecology Psychology Resilience)

遭遇大災難後生態心理與社會都有復原力         澳洲森林最近遭遇大規模野火災難。在火災過後不久,有人發現在燒焦的樹幹上又冒出嫩芽。這就是生態復原力 (Ecological Resilience)。生態學家赫林 (C. S. Holling) 深入研究有關生態復原力的相關因素,帶動生態保護的浪潮。         幼年遭遇人生劇變或親情剝奪的打擊,大半兒童會出現破壞性行為,但是有小部分卻發展得非常傑出。兒童發展學家馬斯騰...

星期日, 2月 23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三) -- 培養復原 (Cultivating Resilience)

當我們遭遇挫折打擊時是破碎或彈回         我們若學會用感恩的心接受不完美這禮物,便可以培養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的復原力 (Resilience)。         缺乏復原力的人,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就好像雞蛋被摔在地上,破碎一地 (Break)。         培養復原力的人,遭遇挫折失敗打擊時,就好像網球被摔在地上,彈回原地...

星期六, 2月 22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慈與自尊 (Self Compassion vs Self Esteem)

自尊是肯定自我自慈是接納自我         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 研究發現,自尊 (Self Esteem) 與自慈 (Self Compassion) 乍看似乎類似,細查實質不同。            自尊心 (Self Esteem) 聚焦於自我價值 (Self Value) 的評估 (Evaluation),強調自己與眾不同、鶴立雞群,常導致自戀自顧自我...

星期五, 2月 21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我慈悲是接納人性 (Self Compassion is Accepting Humanness)

自我慈悲是以仁慈正視人性的不完美         美國德州大學人類發展副教授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 發了十幾年專門研究自我慈悲 (Self Compassion),他發現自我慈悲包含三大要素:         自我仁慈 (Self Kindness):發生失敗挫折受苦時,不會怨天尤人、故意否認或自我批判論斷,對自己顯出溫柔仁慈。        ...

星期四, 2月 20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二) -- 自我慈悲 (Self Compassion)

真實感受不完美的痛苦並設法善處         一般人比較容易對別人的痛苦感到慈悲 (Compassion),就是對於別人因不完美缺憾而感到痛苦會產生共鳴的悲,同時會有動機去設法減輕別人痛苦的慈。         但是,完美主義者 (Perfectionist) 對於自己的不完美卻由於害怕會被人批評論斷而不會對自己慈悲,反而感到羞愧 (Shame)。他們會有自己可能達到完美的妄想...

星期三, 2月 19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一) -- 坦誠真實是每天的抉擇 (Choices)

我們每天都要抉擇迎合期許或活出自己          坦誠真實 (Authenticity) 並不是人格特質,而是我們每天與人相處時所要作的抉擇 (Choices) 所累積形成的人際互動。         要坦誠真實活出自己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有勇氣 (Courage) 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的軟弱 (Vulnerability),不怕因此被拒絕或嘲諷。    ...

星期二, 2月 18

不完美這禮物 (Gifts of Imperfections) (一) -- 坦誠真實 (Authenticity)

不要強顏歡笑迎合社會期許才能活出真實自己         美國休斯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教授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出版一本書:不完美這禮物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從軟弱的力量 (Power of Vulnerability) 到不完美這禮物,擁抱軟弱就能得到力量,不完美的軟弱是上主所賞賜的禮物。        ...

星期一, 2月 17

教會的本質--資源回收場 (Church as Recycle Plant)

耶穌說有病的人才需要醫生         基督徒常常會陷入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迷思。[得勝基督徒迷思 (Triumphant Christianity Myth) ]自以為教會裡面的人總比教會外面的人善良有愛心。因此,很容易在教會被人欺騙受害。         主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太9:12-13) 。教會是由一群蒙恩的罪人所形成的生命體。  ...

星期日, 2月 16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五) --享主裡安息 (Repose In Me)

與主親近同負一軛學主榜樣得享安息         安息 (Rest) 是心靈舒緩的休息 (Repose),與刺激感官的休閒 (Recreation) 不同。         我們常常因為過度自我中心 (Self-Centered)、縱慾貪心 (Indulgence),勞苦重擔。主耶穌邀請我們與他親近、同負一軛、學他榜樣,我們的心靈就必享受舒緩...

202002 分享代禱信

202002分享代禱信              蔡茂堂 許信貞生活分享         親愛的代禱同工平安!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緊繃之際,向大家說聲平安健康!         一月下旬,在一連串的忙碌服侍之後(東石教會、長老會總會牧傳年會、公司旺年會,茂堂親人相聚),1/23接獲信貞媽媽因發燒住院,當時我們已接受朋友邀約,過年出國旅遊,二弟一家也預定要出國。留在台灣沒出外的二姊及大弟,要我們已安排出國的,安心出國,他們會儘快安排好去醫院陪伴媽媽,也讓外勞可以喘息休息。在屏基的二弟,更是在旅行前竭盡心力安排所有醫院的照顧細節,我們心裡有些忐忑,但交託上主,媽媽在隔天體溫下降,後經檢查確定為泌尿道感染。1/30順利出院回到護理之家。真是感謝上主,讓我們兄弟姊妹可以同心照顧媽媽。2/4有機會去探望媽媽,他的身體顯得較為虛弱,還需要較多的休息。        ...

星期六, 2月 15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四) --學我的樣式 (Learn From Me)

學主溫柔謙卑態度勞苦重擔得享安息         主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的人來與他建立親暱關係、與他同負愛之軛、同時學他柔和謙卑的態度。         柔和 (Meek) 並不是軟弱 (Weak),而是強壯者面對軟弱者的因為愛而表現出的溫柔態度。就像一個拳擊選手用他強壯雙臂溫柔抱著他所愛的嬰兒。         謙卑 (Humble)...

星期五, 2月 14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三) --與主同負軛 (Yorked With Jesus)

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者與他同負軛         主耶穌邀請勞苦担重擔者與他親近,並且同負軛。耶穌時代猶太土地堅硬多石,常常需要兩隻牛一起負軛才能翻耕土地。         與全能的主同負軛,重擔就會顯得輕省容易。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與主同心,有主的愛充滿心中,重擔也會變得...

星期四, 2月 13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二) --到我這裡來 (Come Unto Me)

主耶穌降生與升天都為了與我們同在         同在 (Presence) 是上主賞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典。(參閱創28:15; 39:2; 出3:12; 詩23:4) 上主同在就會給我們帶來保護、供應、陪伴、引領、懲戒的諸多恩典。         主耶穌降生之前,天使夢中啟示約瑟, 他的名字要稱為以馬內利,意思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3)      ...

星期三, 2月 12

耶穌的邀請 (Jesus Invitation) (一) --勞苦担重擔 (Weary and Worn)

耶穌關懷勞苦担重擔的軟弱者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1章28-29節: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人生有各種重擔, 經濟、疾病、意外、犯罪、傳統、律法等等。這些重擔把我們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我們在這些重擔的壓力下勞苦。      ...

星期二, 2月 11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五) -- 主恩待軟弱傷殘 (Lord Grace toward Vulnerable)

上主公義審判下對餘民施恩典         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位手枯乾者,激怒堅守安息日法利賽人,開始設法要除去耶穌,耶穌選擇不正面衝突,而是默然退場 (太12:10-16)。         馬太福音作者在此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賽42:1-4; ...

星期一, 2月 10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四) -- 依靠主恩覆庇 (Lean on Lord Protection)

保護保羅免於驕傲的一根刺         使徒保羅曾經有被提到三層天的特殊啟示經歷,上主為了保護保羅不因此特別經歷而產生屬靈驕傲,允許撒但在保羅身上放了一根刺。         有很多神學家嘗試要詮釋這根刺指的是啥。(參閱: 民33:55;書23:13;士2:3;結28:24;徒8:1-3;加1:13;腓3:6;加6:11)。迫害保羅的猶太人或是保羅身上的纏疾。  ...

星期日, 2月 9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三) -- 神揀選的主權 (Sovereignty of Lord)

神揀選少年大衛叫巨人歌利亞羞愧         有一次非利士人出兵在以弗大憫,要與在以拉谷的以色列人爭戰。有一位巨人迦特人哥利亞每天來挑釁討戰,以色列士兵都害怕龜縮,不敢出面應戰。(撒上17章)         少年人大衛受老父親耶西託付,拿一些食物甜點到戰場去探望在軍中服役的三位兄長。大衛聽到歌利亞當眾侮辱耶和華,勇敢地走往戰場應戰。      ...

星期六, 2月 8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二) -- 等候耶和華、必從新得力

不管何種情境主賜夠用恩典         聖經說: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         人生的境遇,有時彷彿如鷹展翅上騰,洽意翱翔天邊;有時宛如參加競賽跑道,奮力奔跑向前;有時好像受傷拄著拐杖,蹣跚舉步維艱...         不論我們人生何種處境,上主都會賞賜...

星期五, 2月 7

軟弱的恩典 (Grace in Vulnerability) (一) -- 人類是軟弱,上主賜恩典

再強壯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刻         再強壯的人也有軟弱的時刻,阿基里斯也有左後腳跟 (Achilles' Heel),中國功夫的金鐘罩也有其罩門。聖經說: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賽40:30)。          全能的上主樂意施恩幫助軟弱的人,聖經說: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賽40:29)。        ...

星期四, 2月 6

親暱安全作基地勇敢探險去學習 (Base of Intimacy Security to Explore Adventure Learning)

嬰兒與母親建立親暱安全關係長大後勇敢探險學習         根據鮑比 (John Bowlby) 與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的研究,嬰兒與母親建立的安全親暱關係 (Secure Intimate Relation),會成為他終生的安全基地 (Security Base)。當嬰兒遭遇陌生情境或挫折困境時,他會立刻跑回到安全基地,尋求保護、安慰、支持、與鼓勵。      ...

星期三, 2月 5

軟弱的力量(四)--冒險的信心 (Power of Vulnerability(4)--Confidence of Risk Taking)

擁有信任與自信者才敢探索不確定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研究,能夠自覺軟弱但有價值的人,才能擁抱軟弱,並且發揮軟弱的力量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軟弱的力量第四個表現在冒險的信心 (Confidence of Risk Taking)。當嬰兒從母愛中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心 (Confidence)...

星期二, 2月 4

嬰兒母親依附影響終生親暱關係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Impact Lifelong Intimacy)

四種嬰兒母親依附型態影響終生親暱關係         根據鮑比 (John Bowlby) 與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以及後來學者相繼的研究,母親與嬰兒的互動關係會形成四種嬰兒與母親依附作用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的型態。         如果母親對嬰兒的需求注意且及時給予幫助 (Attentive...

星期一, 2月 3

軟弱的力量(三)--連結的價值 (Power of Vulnerability(3)--Connection on Worthiness)

健全的自我建立於摯愛的凝視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研究,能夠自覺軟弱但有價值的人,才能擁抱軟弱,並且發揮軟弱的力量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軟弱的力量第三個表現在連結的價值 (Connection on Worthiness)。母親對嬰兒的愛,除了表現在滿足嬰兒的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星期日, 2月 2

如神一般十全十美或是如人缺憾且不完美 (Perfect Like God vs Imperfect Like Man)

尼布甲尼撒王從驕傲轉而謙卑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由於國勢強盛,內心充滿驕傲,叫人鑄一座金像,強迫百姓膜拜。自以為如神一樣十全十美。         上主卻在夢境中啟示尼布甲尼撒王,他並不是如神一般十全十美,人類就像一尊金頭銀胸銅腹鐵腿以及半鐵半泥腳的像,是有所缺憾且不完美。         尼布甲尼撒王還是感到自己很偉大而驕傲。上主就讓他變成如牛吃草,一直到他謙卑在上主面前,承認自己的有所缺憾且不完美,才又恢復他的國位。  ...

星期六, 2月 1

慈悲、同理、利他 (Compassion, Empathy, Altruism)

真正的慈悲心是同理心加上利他心         根據布蕾妮布朗 (Dr. Brenè Brown) 的看法,慈悲 (Compassion) 的英文字來自拉丁文字根 cum(with)與pati(suffering),意思就是一同受苦 (suffer with)。         當我們看到別人因為不完美而受苦時,一般人的反應常常是自我保護、指責罪魁、批判論斷、或是急於解決問題。慈悲的反應先是感同身受,自己與對方同樣會經歷有所缺憾的不完美痛苦。這種一同受苦的感覺就像用自己的腳穿進去別人的鞋子一樣,可以親身體會那種缺憾的痛苦。這就是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