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30

眼睛的故事 (9) 臉龐或花瓶 (Face or Vase)

臉龐或花瓶 (Face or Vase)
我們的視覺大腦皮質所產生的三度立體影像是由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所掌控的,也因此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性視錯覺現象。

除了上述的光線是由上而下以及近處物體會遮蔽遠處物體影像的信念以外,我們的視覺大腦皮質還會直覺的把投射到視網膜的影像區分為物體 (object or figure) 與背景 (context or ground) 兩大類。當我們把影像的某一部份視為物體之後,其周遭的影像就被歸類為背景了。下列這張很有名的臉龐或花瓶 (face or vase) 的圖畫把這種視錯覺的現象表達無遺。



當我們把這張圖畫的白色部份視為物體時,這就是一張花瓶的圖畫,黑色的部份成為襯托出白色花瓶的黑色背景。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張圖畫的黑色部份看作是主要的物體時,那麼這一張圖畫就成為兩個面對面的人的臉的側寫圖畫,而白色的部份就成為這兩個人之間的白色背景了。由此可知,是我們的大腦決定將投射到視網膜的視覺影像如何歸類為物體或背景,就會決定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美國有一位畫家 Bev Doolittle 畫了一張很出的畫 Pinto,在白雪覆蓋的棕色石頭山上,她很巧妙的畫入了幾匹有棕點的白馬,您如果有興趣,請告訴我您在這張圖畫中找到幾匹馬呢?



下面也是一張有棕色斑點的 Pinto馬的照片,請問您在這張照片之中,除了馬以外,你是否還看到什麼圖像呢?


上次所提到的如何作出一個看似不可能存在的三角形 Penrose Impossible Triangle.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參照下面的說明自己製作出一個這種看似不可能存在的三角形物體。(如何製造一個 Penrose Impossible Triangle 的參考方法)。
在適當的角度下,便可以拍攝出下面的照片了。





星期一, 6月 23

峰迴路轉 (8)


峰迴路轉

就在我與老翁一個禮拜一個人,過去士林陪我們的前輩醫師讀醫科教科書,快滿一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作實習醫師快要結束畢業的前夕,有一天,在陪讀完畢,要向前輩告辭回到台大醫院宿舍之前,我們這位前輩突然很扭捏不安的告訴我說:「我們決定要搬回南部去開業了。」

我感到十分吃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就在發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剩下不到幾個禮拜就可以唸完的時候,這位前輩怎麼會突然作出這樣的決定呢?我滿臉不解的望著他。

他似乎看出我內心的問題,躊躇一陣子之後,長長嘆一口氣,才慢慢的告訴我:「我很抱歉,我沒有想到在台北開業與在南部開業有那麼大的差異。我在南部開業時,每天診所候診室熙熙攘攘、門庭若市,看都看不完的病人。可是,我們搬到士林以後,情況大不相同。我從早上九點診所就開門,一直等到晚上九點,病人還是寥寥可數、門可羅雀。我在去年剛開始在士林開業時,告訴我自己,這只是新開業診所的適應期現象,不久應該就會改善。可是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走下來,每天門診病人的數目是有些微成長,但是,我們在台北的開銷比在南部高很多。住家與診所的租金貴得嚇人,我們家老三在心理衛生中心的治療費用也相當的高。我在南部開業這幾年所積蓄的一點銀行存款已經快要用完了。我們雖然百般的不捨得放棄這將近一年來的努力,但是,現實環境的壓力叫我不得不要面對現實。您與翁醫師這將近一年來如此盡心盡力的陪我複習醫科教科書,我內心感激不盡,沒有辦法讓你們兩位把這個陪讀的工作照我們原先約定的作滿一年,我內心感到萬分的抱歉,也只能請您與翁醫師多多包容與見諒了!」

我靜靜的聽他緩慢的述說他內心的煎熬與無奈,聽得目瞪口呆,內心也為這位前輩學長感到一陣的辛酸與難過。尤其在聽到他說要請我們包容與見諒時,連忙接口說:「那兒的話!那兒的話!前輩您可別這樣說,叫我們晚輩可承擔不起。這將近一年來,您用那麼高的待遇,請我們唸我們本來在當實習醫師就應該唸的教科書,這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寶貝禮物。敬愛的前輩,您可能不知道,我的家境很貧窮,我的父親又在我高中時因為一個小車禍而變成癱瘓難行。我雖然考上了台大醫科,但是我連買教科書的錢都沒有。我從大一開始就靠著向上帝禱告,請上帝賞賜給我可以一面打工賺錢,一面半工半讀來完成我的醫科七年教育的機會。上帝也實在回應了我的禱告,從大一開始,我每年或每學期要開學之前,我就迫切的求上帝給我可以當家教的機會,而信實的上帝也每次都照我所需要的,在適當的時刻,就會有人介紹家教的機會給我。讓我不只可以有生活費,每個月還可以寄三百塊前回家給爸爸補貼家用。」

這位前輩學長靜靜的聽我述說我自己的故事,內心似乎在思考著什麼。他的眼神鼓勵著我繼續述說我的故事。我繼續說:「我從大一到大六,就這樣一個家教接著一個家教的教下去。但是到了大六快要結束要進入大七實習醫師時,我知道我是不可能再當家教了。因為,一般的家教都是須要一個禮拜教三個晚上。但是,實習醫師常常須要隔天就值夜班一次,有些科另外一天還須要隨時預備當 On Call。因此,我不知道在我大七時我要如何才能找到打工的機會,又可以同時唸完我醫學院最後一年的功課。」

「當您在醫學院宿舍佈告欄貼上那張徵求陪讀的小紅紙時,在我們的班上引起很熱烈的討論。大部份的同學都認為這是南部富有人家釣金龜婿的方法。因此,雖然大家都看到這張小紅紙,彼此之間也對這張小紅紙的內容議論紛紛,但是沒有任何一位同學想要打一通電話問問看到底情況是如何。在一個月之後,是我們在班上帶領信主的翁同學鼓勵我。他知道我須要一份家教的工作,但是我不可能在大七當實習醫師的時後,又同時去擔任一般的家教。你這一張小紅紙所提出的每週才陪讀兩天,而且待遇又那麼好,實在是上帝答應我迫切禱告所賞賜給我的一個好機會。但是,由於您在小紅紙上面所開的陪讀條件實在跟一般家教相差太多,讓我們同班同學都認為這是好到不可置信 (too good to be true)。翁醫師為了要鼓勵我至少嘗試看看,而自願捨命陪君子的和我一起來分擔這個陪讀的工作。我在此也須要向您道歉與請您原諒。在打那通電話給您之前,我們一直都認為這是南部某富有人家想釣金龜婿的作法。可是當我在電話中聽見您逐一的回答我內心的疑問時,我不禁在心裡責備自己,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您也實在很冒犯,請您原諒。」

我看到他很認真的聽我所述說的故事,就勇敢的進一步告訴他:「敬愛的前輩學長,過去這將近一年來,我能夠得到這個陪讀的機會,對我來說,不只是在現實經濟生活層面,解決了我的困難,在屬靈信仰層面,更是讓我進一步體驗到上帝的信實與慈愛。過去這六年的家教經驗,雖然也都是經過我的迫切禱告,然後就在適當的時機,就有朋友介紹家教的機會給我。但是,這種家教的機會,是比較一般性的,不容易讓我感受到上帝超然的介入與施恩。可是這將近一年的陪讀機會,是很不尋常的。由於我的小人之心,您那張小紅紙剛貼出來時,我根本就連打一通電話過去探詢也不想要打。是上帝的保守,讓那張小紅紙靜靜的貼在那個佈告欄上將近一個月,居然都沒有人去應徵。是上帝藉著翁醫師的愛心,三番兩次的鼓勵我,甚至願意親自陪我一起去作這個陪讀的工作,我才鼓起勇氣打那通電話。」

我很誠懇的望著他的臉,對他說:「這將近一年來,每天一次前來陪前輩您唸醫科教科書,讓我內心對於前輩夫婦為了子女,如此用心計較、不計代價、不辭辛勞的為了您的子女的將來作安排,感到十分的敬佩。雖然,由於您家裡的經濟因素,我們無法按照原來的約定,完成一年的陪讀工作,但是,您給我們那麼優渥的謝禮,已經足夠我這一年所有的開銷需要了,我實在很感激前輩給我這個機會,我也很感謝上帝賞賜給我這個機會。我會為前輩禱告,求上帝也繼續保守帶領您全家南遷以後的腳步,我真誠的相信,您為孩子長期照顧的苦心,上帝一定會記念,也會為您開路。」我看到前輩眼中含著淚水,依依不捨的跟他握手道別,就這樣結束了我在大七實習醫師的陪讀經歷。

星期二, 6月 17

眼睛的故事 (8) 不可能的三角形 (Impossible Triangle)

不可能的三角形 (Impossible Triangle)

心理性視錯覺除了距離遠近與物體影像大小成反比之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光源,不管是白天的太陽或是夜裡的燈光,大部份都是從上方往下照射。如此,日積月累的就形成了凹凸光影的視錯覺。
下面這張圖,您認為那個是凸出於平面?那個是凹下於平面呢?


一般人會把左邊這張圖看成是凹下於平面的圓洞,中央有一個小圓形凸出,而右邊這張則看起來好像是凸出於平面的圓形物,其中央有一個小圓形凹陷。實際上,這左、右兩張圖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圖,只是右邊這張是左邊那張的上下顛倒的倒影而已。 有關空間物體彼此相互關係的視錯覺則來自於我們相信,距離我們較近的物體會把距離我們較遠物體的影像遮蔽,而讓我們看不到。因此,我們的大腦就會根據物體影像之遮蔽,來推斷該兩物體與我們距離之遠近。下面這張不可能存在的正方體排成的三角圖形就是這類視錯覺很好的例子。


乍看之下,這張由三排不同顏色的正方體所排成的三角形圖形是不可能用十個不同顏色的正方體所排列出來的。由下面這一列從左下方斜排往右上方的正方體彼此遮蔽的情形看來,藍色正方體應該是為於綠色正方體的前方才對。再從上面這一排由右下方排往左上方的正方體彼此遮蔽的情形看來,則綠色的正方體應該是位於紅色正方體的前方才是。如果沒有排在藍色與紅色正方體之間的那兩個淡紅色與紫色的正方體,則紅色正方體應該位於藍色正方體相當後方的位置。但是如果我們只看從藍色正方體到紅色正方體這垂直排列的四個正方體彼此遮蔽的情形看來,紅色正方體似乎變成是位於藍色正方體正上方的位置,而且這四個正方體似乎是在同一平面的位置,並沒有前後位置的落差。實際上,這只是一張兩度空間平面白紙上面畫出的幾個不同顏色的圖像,這些不同顏色的圖像彼此之間並沒有前後立體的關係。是我們大腦的視覺皮質將這個兩度空間的圖畫看成為立體正方形,並且還根據我們大腦對於物體影像彼此遮蔽的情形來決定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遠近,才會造成這種視錯覺。 請您看下面這張照片,是與上述十個不同顏色正方體所排成的不可能三角形圖樣類似的由三根木條所排成的不可能三角圖形,稱為Penrose Impossible Triangle. 可是這並不是用兩度空間的紙張所畫出來的平面圖形,而是用照相機照出來的實物照片,請問您是否可以造出這樣一個物體呢?















星期日, 6月 8

[牧函] 安得烈

寫作於2008/06/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安得烈是第一位接受耶穌邀請,而成為耶穌使徒的人 (約1:40)。他原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之一。由於施洗約翰的熱心見證與推薦,安得烈跟另外一位門徒,告別老師施洗約翰,轉而追隨耶穌 (約1:37)。多數聖經學者認為,這個另一位門徒,可以如此鉅細靡遺的描述這兩位施洗約翰門徒與耶穌第一次接觸的對話與細節,他應該就是本卷聖經的作者門徒約翰才對。 

如果我們接受聖經學者的見解,安得烈與約翰可以並列為耶穌的首先呼召的門徒 (protocletos, first-called)。這兩位首先蒙主呼召的門徒當中,安得烈是第一位去領人來作耶穌門徒的人。他在遇見耶穌,並且與他相處一天一夜之後,隔天一大早就急忙跑去尋找他的哥哥西門 (約1:41),很興奮的告訴他的哥哥,他跟他的同學,昨天找到他們國家所等待期盼已久的彌賽亞 [此字乃希伯來文,意思是受膏抹的,就是被耶和華特別撿選且膏立,來自大衛後裔之末世君王。希臘文則譯為XristoÐv,Christ,基督]。 

和合本中文聖經在此將西門譯為安得烈的哥哥,但是在希臘文則為a)delfo/,adelphos,兄弟。因此,有聖經學者主張,安得烈是西門的哥哥。如果我們接受這些學者的主張,則安得烈更值得我們發自內心的敬佩。他帶領引進他的弟弟西門去見耶穌,耶穌立刻給西門一個全新的名字,彼得。彼得在耶穌的門徒群當中,很快的就崢嶸頭角,出類拔萃,顯出他的領袖才幹。彼得雖然有領導才華,但是並不是毫無缺點,他常常會逞匹夫之勇,衝動反應 (約18:10; 21:7),碰到特殊處境,就會信口開河、不知所云 (可9:5-6)。和彼得比起來,安得烈似乎穩重許多。可是耶穌就是挑選彼得作為他的頭號弟子(路6:14)。耶穌還曾經特別頒發天國的鑰匙給彼得作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舉行期中考得滿分的獎品 (太16:19)。安得烈對此情景表現得安之若素,從沒聽到他向耶穌抱怨抗議。

他的另外一位也是首位被耶穌呼召的同學約翰的表現,就和安得烈有很大的差異。後來耶穌也呼召約翰的兄弟雅各成為門徒 (可1:19-20)。這對兄弟不只有火爆脾氣,被稱為雷公之子 (可3:17),而且具有濫用職權、暴力傷人的傾向。有一回,人家不招待耶穌所帶領這群遊行佈道團吃飯,他們就氣忿忿的要放天火燒人家的房屋,還好被耶穌溫柔的勸阻 (路9:54)。他們發現彼得已經在十二使徒之間取得首席使徒的領導地位,就未雨綢繆,和母親密謀,私下拜訪耶穌,盼望能求得在來世坐在耶穌左右手的崇高地位。那裡想到竟然走漏風聲,引起眾使徒公憤,差點兒被圍剿,還好耶穌趕忙親自出面,才化解了這個爭位危機,並且趁機會為這些門徒加開一門領袖倫理學 (太20:20)。

在主耶穌剛開始召募這個遊行佈道團隊時,安得烈還排行老二,緊跟在彼得後面(太10:2; 路6:14)。不管如何,最後被主耶穌選入三人核心小組的,竟然是魯莽衝動的彼得以及鑽營濫權的約翰與雅各兩兄弟。這位溫文柔雅、安靜莊重的安得烈先生竟然落榜,被排為第四名 (可3:16-19; 徒1:13),真是情何以堪。當耶穌要施行讓睚魯的女兒死裡復活的神蹟時,安得烈被留在外面安撫其餘八位使徒 (可5:37)。當耶穌到山上與摩西、以利亞開會,顯出祂的榮耀時,安得烈被安排留在山下照顧服務處,還被一位臨時掛急診號的病童父親搞得焦頭爛額、不知所措 (太17:2-3, 15-16)。當耶穌走到祂人生最危急的時刻,前往克西馬尼園禱告時,他只有帶這三人核心小組進入該橄欖園的深處去禱告。耶穌在此與神摔跤對話,汗滴如血流下,很遺憾的是這三人核心小組的成員,卻在這個關鍵時刻中不敵瞌睡蟲的侵襲而昏昏欲睡 (可14:33-41)。

安得烈是主的門徒中很普通的一位,他對名望地位不計較,但是他很會領人歸主,但願上帝在和平教會興起更多的安得烈。

[講道集] 小組系列(十五):安得烈 Andrew

寫作於2008.06.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約翰 1:38-42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教會正在推動安得烈小組事工,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聖經中的這個人物,以及我們選他作為小組事工名字之一的原因。在聖經中,對安得烈的記述是「西門彼得的弟弟」,這聽起來就像是他的地位和價值是根據他的兄弟來被定義的,即使安得烈是帶彼得去見耶穌的人,但彼得的領導資質和才華被耶穌肯定,後來是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們的父親叫作約拿,而他在伯賽大(Bethsaida)出生,家裡在迦百農從事捕魚的行業,而迦百農正屬耶穌呼召第一批學生並多次向眾人傳講福音之地。這樣我們對安得烈的背景就有了些認識。若是選用一張圖畫來代表安得烈,就是這張X型交叉的十字架(Crux Decussata),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他將殉道時,人們要釘他十字架,他自認不配和耶穌一樣是釘在T字型的十字架,就要求改用X型,這後來被稱作聖安得烈十字架(St. Andrew Cross)。

Ⅰ、引言:奧古斯汀的母親

我向大家介紹一位影響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神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作懺悔錄(Confession),他就是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他影響了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奎那,也影響了改革宗的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但帶他信主的是他的母親莫妮卡(Saint Monica)。奧古斯汀在主後354年出生,受洗時是387年,也就是說,他的母親帶領他信耶穌,帶了三十三年,這過程中他叛逆放蕩,做盡壞事,莫妮卡一直陪伴一直禱告,直到他三十三歲時,他才悔改受洗;他在430年去世,所以他服侍神有四十三年的時間,享年七十六歲,而生前寫下許多重要的神學著作。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向大家分享帶人信主的這個過程。奧古斯汀比較偉大?還是帶領他信主的母親莫妮卡?我們對莫妮卡一無所知,只知道是她帶領奧古斯汀信主的,而安得烈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聖經中有關安得烈的記載少之又少,對彼得的記述反倒很多,彼得是教會的支柱、是教會的石頭,但帶領他到耶穌面前的是弟弟安得烈。安得烈就像奧古斯汀的母親一樣,帶出一位重要的耶穌基督的門徒。

Ⅱ、施洗約翰的見證

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是誰?是施洗約翰--聖經中記載著,他將自己的兩個學生介紹給耶穌,其中一個是安得烈,另一個沒有提名,但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那就是作者本人(門徒約翰),因為他詳細描述了這個過程;施洗約翰用什麼方法帶他們到耶穌面前?他只講了一句話:「Behold the Lamb of God(看啊,神的羔羊)」,就把兩個學生帶給耶穌了。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面前的門徒是誰?是安得烈--他帶的是哥哥西門,他講了一句話:「我找到彌賽亞了」,他將神的羔羊翻譯為彌賽亞,而彌賽亞正是猶太人一直在等待的救主。耶穌看見安得烈時,祂沒有明顯的動作,但一遇到彼得,就將他改名字:「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彼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安得烈,是全世界第一個被帶到耶穌面前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帶人到耶穌面前的人。

1. 我先前並不認識祂

我們先從施洗約翰帶安得烈去見耶穌來看。施洗約翰將學生帶到耶穌面前的方法叫作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1:33)。為一個人作見證,是坦承的訴說,傳揚我所認識的,但也承認我對其不認識的部分。

2. 我看見了證明神子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4),施洗約翰說:「我看見了就證明...」,這就是見證,他是用見證的方式將他的學生帶到耶穌面前。上帝告訴施洗約翰說,若看見聖靈降下住在誰的身上,那人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的確如此看見,就向學生見證他的經歷-「這是神的兒子」。

3. 上帝所喜悅的愛子

不只這樣,他還聽見上帝在天上發聲,「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

4. 背負除去罪的羔羊

為何這是神所喜悅的愛子?因為耶穌到世上來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祂要除掉世人的罪,這是施洗約翰將他的門徒介紹給耶穌時所說的話:「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約1:29)關於「神的羔羊」這幾個字,我們需回到舊約的利未記第十六章,在贖罪日時,是預備兩隻羔羊,並依照抽籤結果,一隻要被趕到曠野歸阿撒瀉勒,就是趕除離開上帝之意,另一隻要犧牲流血贖罪而死,所以一隻是背負罪惡(負罪羔羊Scapegoat),一隻是除去罪惡(贖罪羔羊Slain Goat),也就是說,無法只用一隻羊來代表神拯救世界的兩個功能(背負而被神趕離、犧牲而將人的罪洗淨)。耶穌基督在十架上快死前說過一句話:「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在那一剎那,祂是背負我們的罪孽,並且不只如此,最後祂被槍刺、死了,祂的寶血流出,就成為贖罪羔羊,因此唯有耶穌能同時背負並除去我們的罪。從負罪羔羊成為贖罪羔羊,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也就是彌賽亞的意義,必須要經由祂的犧牲,我們才能得到拯救。

5. 用聖靈施洗的救主

耶穌為我們犧牲,但我們也需要領受祂的救恩而生命被祂改變,所以上帝對施洗約翰說,這一位不只是負罪羔羊和贖罪羔羊,祂還會將聖靈帶下,因為聖靈才能讓人受到感動而使生命改變,所以祂是用聖靈施洗的救主。上帝對施洗約翰如此說,施洗約翰就對人如此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3-34)。

6. 曠野人聲修直主路

施洗約翰看見、聽見了,就知道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到任何地方去(包括曠野)發聲、傳講,使人較容易地到耶穌的面前,「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約1:23)。

7. 叫祂顯明給以色列

如此看來,施洗約翰的角色就如同前鋒,他的目的是要顯明耶穌基督在以色列人面前,「我先前不認識祂,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約1:31)。

8.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然後慢慢地,施洗約翰就會退下:「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9-30)為耶穌作見證的施洗約翰學到一個功課,就是他願意衰微,不要站在顯赫的地位,讓耶穌才是那位被大家注意的,並且他以此而喜樂滿足,這是施洗約翰的見證。施洗約翰是這樣的一位好老師,他所教出來的安得烈也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也是願意謙卑、不爭高位,這是我們可以從安得烈身上看到的榜樣。

Ⅲ、安得烈的見證

1. 聽約翰話跟從耶穌

安得烈是第一個聽從施洗約翰的話來跟從耶穌的門徒,「聽見(施洗)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約1:40)。

2. 你找什麼在那裡住

這兩個門徒就跟著耶穌走,「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約1:38-39),這個「要什麼」的原文其實是「找什麼」,而這個「住」不只是所在地而已,耶穌所指的是安身立命所憑靠的為何,所以耶穌對他們的邀請並非「你們來看我家」,而是「你們來了解我這個人」。再來,「找、住、看、同住」這幾個字有其深層意思:「找」的希臘文是ζητέω ζητέ ω(zeteo),是探索追尋理想目標-每個人一生都在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安身立命、身份認同-我們都需要思想,我們這一生應該用什麼做為身份的認同。

3. 你們來看與他同住

耶穌邀請他們來「看」,「看」是όράω ό ρά ω(horao),就是深入觀察、暸解體會,來體會耶穌的身份認同為何;門徒用一整天的時間詳細暸解、觀察耶穌以後,他們發現耶穌是彌賽亞,就與耶穌「同住」,「同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和耶穌有親密的互動關係,並且效法跟隨祂,而成為耶穌的門徒。一個人被介紹認識耶穌,並有了這些經歷以後,他就成為耶穌的門徒,而安得烈也是這樣帶哥哥見耶穌,哥哥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4. 帶領哥哥去見耶穌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1:41),哥哥比他有才華,但他有辦法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可見當他說「我找到彌賽亞」的肯定態度讓哥哥感到好奇,因而跟著他去看,並且發現他是真的找到基督。安得烈先向自己身邊的至親好友介紹耶穌,而我們也都可以是我們家中的安得烈,不需解經講道,只要將我們遇見耶穌的經歷介紹給家人即可。並且,安得烈只是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而已,讓哥哥生命改變的並不是他,而是耶穌。所以安得烈所做的,是將自己的經歷分享與哥哥知道,哥哥因好奇而願意去見耶穌,耶穌就會和他的哥哥對話,就會改變他的哥哥。安得烈的責任並不過重,需要盡力的只有一項,就是將人們帶到耶穌面前。

5. 五餅二魚帶到主前

在聖經中對於安得烈的描述,除了帶哥哥以外,就只有另兩處,但內容都是關乎他帶人到主耶穌面前。第二次提到安得烈是在約翰福音第六章,耶穌看見眾人,就先問腓力:「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6:5)腓力與安得烈住同一座城,在十二使徒中被呼召的順序是排第五,而耶穌不問西門彼得、約翰、雅各,也沒問安得烈,只問腓力,為的是要試驗他,而腓力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6:6-7)腓力想到的是不夠,而安得烈就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9)他幫助腓力、為其解圍,而他和腓力的認知是一樣的(食物不夠),但他將現有的東西拿出來,即使認為不夠,仍就是交給耶穌;並且,安得烈注意到當時被社會忽視的孩童,帶著這個孩子以及他有的那一點點到耶穌面前,試想,若你是這個孩子,你的一生是否就被改變?只帶著一點點的食物,卻看見耶穌禱告後能分到五千個人吃飽,也許這孩子一生不會忘記所經歷到的耶穌的事蹟,而整個生命被改變。安得烈帶的第二個人是一個孩童,就只是一個帶著少許食物跟著看熱鬧的小孩,但安得烈能看見這孩子,並且帶他到耶穌面前。同時我們也從這經文中看出,安得烈仍有理性,他和腓力一樣以理性來知道食物是不夠的,但他還是敢拿到耶穌面前,因著他的信心是可以跨越理性的信心,「不夠是不夠,但有什麼就獻什麼」。

6. 帶希利尼人見耶穌

聖經記載安得烈的最後一次是在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眾人唱和撒那迎接祂的時候。有幾個希臘人也聽見耶穌的名聲,但或許他們不敢直接去找耶穌,就拜託腓力幫忙,腓力可能也不敢自己處理,就找安得烈:「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利尼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約12:20-22),安得烈願意幫助腓力,並且他是帶著腓力一同去找耶穌的,而接著耶穌就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安得烈聽進去了,他知道耶穌的恩典不是只給猶太人,並且也給外邦人,是給予普世的,但代價很大,是必須落在地裡死了。他和順序排在他後面的腓力一起配搭侍奉,帶著腓力一起到耶穌面前,這是兩人同心合意的禱告,並且這次他是帶外國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知道耶穌的心意包括普世的跨文化宣道。

Ⅳ、安得烈的榜樣

1. 首位跟主領人歸主

安得烈是第一個被帶到主耶穌面前的人,也首先帶人到主耶穌面前,同時他也第一個看出耶穌是彌賽亞--施洗約翰只有說:「看啊,神的羔羊」,但說出「彌賽亞」的是安得烈,他認出(recognition)而且認信(confession)耶穌是彌賽亞,認出或許容易,但說出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若向任何猶太人說耶穌是彌賽亞,可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他是第一個被召到耶穌面前的人,這在神學界叫作「首位蒙召(Protocletos First Called)」,而身為第一是有代價的,必須要有勇氣,「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

後來耶穌就到加利利海邊呼召第一批學生,安得烈當然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西門彼得、約翰和雅各。耶穌呼召這四個人:「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太4:19-20),後來耶穌帶彼得、約翰、雅各到睚魯的女兒那裡,讓他們看見耶穌能讓死人復活,也帶這三人到山上(安得烈被留在山下)讓他們看見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對話並隨後顯出榮耀,連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只帶這三個門徒;至終,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第一次佈道就有三千人決志),約翰寫下五卷聖經(約翰福音、約翰壹貳參書、啟示錄),雅各則是第一位殉道士,安得烈卻不再是第一的地位,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甚至只看見安得烈被列名在禱告會中(徒1:13)而已,其它就什麼都沒有記載了。安得烈原本是第一個跟從主、帶人到主面前的,但即使後來他沒有亮麗的表現,卻甘之如飴、安枝落樹,不爭位份、也不覺委屈。他沒有許多特殊的恩賜,不會佈道,也沒能成為神學家,但他將哥哥或朋友介紹給耶穌,照聖經所記載的,他不論在哪裡,都願意帶人到耶穌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安得烈,不需成為大人物,但可以帶人到主面前,不是嗎?

2. 撇下所有在前在後

有一個少年官來問耶穌如何才能得永生,耶穌見他都有遵守誡命,就對他說他可以變賣所有給窮人、並跟從祂,這少年官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門徒就說:「財主要跟從耶穌真難」,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19:27)這件事完後,門徒約翰和雅各就私下向耶穌求坐在祂左右邊的位份。彼得、約翰、雅各雖然受耶穌的重用,他們也的確跟隨耶穌,但他們一直有種「犧牲可以,但將來該有回報」的心態,只有安得烈,從頭到尾的記載,沒有看見他說什麼,他本來都是第一,後來被排到第四,但他沒有說話。耶穌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10:31),而安得烈接受、不計較,只求一生能帶一些人到主的面前就心滿意足了。安得烈不在乎將來的地位,我想這是他帶給我們的好榜樣,他真的是撇下一切,這是他的謙卑。

3. 親近兒童幫助同伴

前面已經提過,安得烈幫助腓力,並且帶小朋友到耶穌的面前,「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路9:48),他也帶猶太人看不起的外國人。他親近兒童、幫助同伴,沒有去爭前三名的位份,而是一直幫助排第五的,他是這樣愛人,我想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

4. 一粒麥子落在土裡

剛才也提到,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安得烈將這話聽進去,並且他就成了這樣的一粒麥子:根據教會的傳統認知,當人要將他釘死時,他除了要求換成X型的十字架,判他死刑的官員更為了要他死的痛苦些,就不用釘子,而是用繩子綁著,使他受折磨的時間長些,而他就被掛在十字架上三天,很多人在下面看著他,他就一直對他們說:「你們要跟從耶穌」;所以安得烈不只帶哥哥、孩童、希臘人,在他要死的那三天,還帶很多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一生都在帶人到耶穌面前,他沒有什麼才華、也不計較位份,但他對人、對神的愛心卻深深值得我們學習。

Ⅴ、結論:來為光作見證 叫眾人可以信

安得烈就像一面鏡子,雖不是太陽,但只要將鏡子的角度調對,就可以使太陽的光照到最黑暗的角落。安得烈是這面鏡子,就像他的老師施洗約翰一樣,施洗約翰說:「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約1:8),我們本身沒有光,我們只是一面鏡子,但若我們和神的關係、和人的關係是對的,就能將耶穌的光帶到最黑暗的角落,「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耶穌是真光,可以照亮世界的黑暗,我們是鏡子,我們可以勇敢地來為光作見證,將人帶到耶穌的面前。聖經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1:6-7),這個人帶了一個門徒叫作安得烈,安得烈也學到他老師的態度--他也不是那個光,他只是為光作見證。安得烈是怎麼做的呢?他有勇氣、他謙卑、他愛人、也愛神,我稱之為「安得烈精神」。但願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華、沒有什麼特別的可以獻給神,但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有勇氣像親人朋友介紹耶穌給我的經歷,不在乎位份、只要能帶人到耶穌面前就好,對神、對人、特別是對比我軟弱的人,我願意愛他們、幫助他們。我想這是安得烈帶給我們的功課。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安得烈是第一位被介紹到祢面前的人,也是第一位帶人到祢面前的人。主,雖然聖經記載他的地方很少,他也沒有被耶穌選中成為一個領袖人物,可是他這一生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雖然我們看自己或許也沒有許多才能,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安得烈的榜樣。幫助我們能夠在祢的面前有勇氣,來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幫助我們在祢的國度裡面會謙卑,不會爭權奪利、爭高位;幫助我們看比我們軟弱的人,我們會有愛心拉他一把;特別對小孩子,幫助我們不會輕視他們;幫助我們,當我們願意為我們的信仰付代價時,我們可以像安得烈一樣,有這樣的勇敢來愛祢愛到底。讓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將更多的人帶到主耶穌祢的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十五) —安得烈 (Andrew)


小組系列(十五) —安得烈 (Andrew) (國語)




小組系列(十五) —安得烈 (Andrew) (台語)



【講道大綱】

I. 引言:奧古斯汀的母親。

II. 施洗約翰的見證
1. 我先前並不認識祂 (約1:33)
2. 我看見了證明神子 (約1:34)
3. 上帝所喜悅的愛子 (約1:34)
4. 背負除去罪的羔羊 (約1:29)
5. 用聖靈施洗的救主 (約1:33)
6. 曠野人聲修直主路 (約1:23)
7. 叫他顯明給以色列 (約1:31)
8.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約3:29-30)

III. 安得烈的見證
1. 聽約翰話跟從耶穌 (約1:40)
2. 你找什麼在那裡住 (約1:38)
3. 你們來看與他同住 (約1:39)
4. 帶領哥哥去見耶穌 (約1:42)
5. 五餅二魚帶到主前 (約6:9)
6. 帶希利尼人見耶穌 (約12:20-22)

IV. 安得烈的榜樣
1. 首位跟主領人歸主 (弗6:10)
2. 撇下所有在前在後 (太19:27)
3. 親近兒童幫助同伴 (路9:48)
4. 一粒麥子落在土裡 (約12:24)

V. 結論:來為光作見證 叫眾人可以信 (約1:7)

【金句】約翰福音第1章第7節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默想】
1. 施洗約翰如何作主見證?
2. 安得烈如何領別人歸主?
3. 你從安得烈學到何功課?

星期日, 6月 1

父母之愛恩情如山 (7)



父母之愛恩情如山

當我把內心所有的問題都問清楚,我的學長也提出,讓我與老翁可以信服的解釋之後。我和老翁就開始輪流,各自每週一次前往士林前輩府上,唸醫科教科書給他聽。他也很認真的作筆記,並對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發問。

每個禮拜輪到我前往陪讀的晚上,大約九點多左右,前輩的嫂夫人,就會很準時的,開他們家裡的轎車,到台大醫院宿舍接我前去。車上一定載著一位看起來眉清目秀、非常可愛的男孩子同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陪讀之後,彼此也比較熟悉了。我才在車上與嫂夫人聊天當中,逐漸的明白我們的前輩為何在畢業十年之後,還要這麼辛苦的複習這些很基礎的醫科教科書呢?

原來我們的前輩,在台大醫科畢業之後,就到台灣南部某個鄉鎮懸壺濟世,開業看診。他的診所很快就得到地方鄉親的認同與接納,門診患者也逐漸多了起來。他結婚以後,也相繼生下一男一女,孩子也都很乖巧懂事。太太在診所幫忙,全家過得很快樂幸福。不久,他們也蓋起了三層樓房,診所與住家都更寬敞了。

但是,當老三出生之後,他們就注意到這個老三,跟他的哥哥與姐姐不一樣。他不喜歡被人抱,也不學講話。常常自己一個人玩,自得其樂。他們夫婦兩人,帶著老三到處請問求診。最後,在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被台大精神科的教授診斷為自閉症。

這個診斷,對我們的前輩夫婦來說,彷彿是晴天霹靂一般。在當年,全台灣就只有台大醫院的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有一個專門為自閉症兒童,設立的日間病房。在這裡,有兒童精神科醫師與專業的心理師來帶領一群老師,每天對這些自閉症的兒童做一對一的教導與治療。

他們夫婦,為了讓老三有一個接受治療與教育的機會,毅然決然的,將南部的診所業務結束,把樓房出售,全家搬到台北士林居住,也重新在士林開一個小診所。先生就每天從早到晚,在診所為病患診治服務,太太則每天將老三載到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兒童日間病房,讓老三在那裡接受治療。

夫婦兩人,除了讓老三接受在台灣能找到最好的治療之外,也開始考慮到老三將來長期的照顧問題。雖然哥哥與姐姐,對老三都很愛護照顧,但是作父母的知道,將來他們長大以後一定會婚嫁,婚嫁的對象就不一定能如此,來照顧這個自閉症的老三。夫婦兩人擔心在兩人都離開世界之後,老三的照顧將如何安排是好?

最後,他們知道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當完善。如果他們可以移民美國,那麼將來老三,就可以得到美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照顧了。因此,為了這個目的,這位前輩就要設法參加,美國外國醫醫學院畢業生資格考試ECFMG (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但是由於前輩已經畢業十年了,一些醫科教科書上的內容已經模糊,而且這十年來,醫學也有很多進步。他每天開業看病人,也沒有時間好好唸書。所以他們才想到要請台大醫科七年級的實習醫師來陪他讀這些醫科教科書。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宿舍門口會出現這張小紅紙的由來。

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我對這位前輩夫婦對孩子的愛覺得非常感動。我也對自己以前剛剛看到這張小紅紙時,內心的一些想法以及與同學之間,就這張小紅紙所引起的討論內容,感到非常慚愧。我們當時的猜測比較接近JBC的猜測(請參閱讀者回應)。這件事也讓我學習到,人與人之間在不明瞭真相之前,我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背景與預設,來揣摩猜測對方的可能動機,卻常常與真相有所出入。

[牧函] 使徒教會

寫作於2008/06/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離開世界升天以後,十一位使徒就帶領其他的門徒們 (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耶穌的親弟弟在內),總共有一百二十位,他們遵照主耶穌的吩咐,停留在耶路撒冷城,可能就在馬可母親馬利亞所擁有那位於耶路撒冷城中的一棟樓房中 (參閱徒12:12),等候要領受耶穌所應許的聖靈的洗,好從聖靈得著能力,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成為主耶穌的見證人 (徒1:8)。

彼得環視這一百二十位主耶穌的門徒,大家同心合一的禱告等候,難免又想起那位出賣耶穌,最後因為良心譴責而上吊自殺的猶大 (太27:5),內心不勝噓唏,他想到詩篇109:8提到“願人得他的職分”這句預言。彼得就站起來,提議大家在等候聖靈降臨的同時,是否也可以考慮舉行一場補選,從跟隨主耶穌的眾多門徒當中,選出一位來補上猶大所遺留的空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非常特別,也很有意思。先由彼得提案並用建議候選人資格,經由大家同意之後,採用直接民主,大家普選的方法,推出最高票者兩位。再用抽籤的方法,求神從這兩名被推舉出來的候選人當中,指定一位。結果是馬提亞勝出。這是民主兼顧神主的選舉方法 (徒1:15-26)。

就在五旬節的時候,很多各地虔誠的猶太人,都聚集到耶路撒冷城來守節。聖靈如一陣大風突然降臨到馬可母親馬利亞的這棟大樓,又有火舌降在他們的頭上,他們就用各地的方言,勇敢的向來自各地的敬虔猶太人,述說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故事。主要的講員是彼得,聖經也記下他當天佈道會的講詞,簡潔有力,再加上聖靈動工,使得大群聽眾大受感動。這算是一場很成功的城內室外佈道大會。一次呼召,三千人決志受洗,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 (徒2:41)。

接下來的幾節經文 (徒2:41-47),描述這個由三千一百二十位門徒所組成的,第一間位於耶路撒冷城的教會,在十二位使徒的帶領之下,如何教導、牧養、敬拜、分享,讓教會不斷擴大成長的簡單故事。這幾節經文所描述的使徒教會 (Apostolic Church),是不是就是主耶穌心目中,最理想的教會呢?還是這只是一間剛剛出生、牙牙學語、笨手笨腳、還不成熟的教會呢?

有些聖經學者主張,這是最接近主耶穌基督時代的教會,因此,應該是最接近主耶穌心意的,也是最理想的教會 (Ideal church)。後來,教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才逐漸變質與世俗化。所以,我們要效法初代使徒教會,才能夠讓教會合乎耶穌基督的心意與理想。

另外有一些聖經學者,則持著與上述學者相反的看法。他們根據整本使徒行傳的記載,指出初代使徒教會,是一間剛剛成立的教會,非常的不成熟,也有許多錯誤的神學觀 (救恩與割禮的關係) (徒15:1) 與宣道學觀 (福音與外邦人的關係) (徒10:34-35)。因此,我們應該超越初代使徒教會的窠臼,才能建立合乎主心意的教會。

還有一些學者則是主張,初代使徒教會雖然是不成熟的與不完全的 (immature and imperfect),但是初代使徒教會是平衡而健康的 (balanced and healthy)。初代使徒教會在聖經中,為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榜樣與原則。這也是我個人的態度。盼望我們能夠從這短短的經文中,學習到初代使徒教會的優點與原則,好讓我們的教會也能夠,朝向平衡與健康的方向成長與邁進。

[講道集] 小組系列(十四):使徒教會Apostolic Church

寫作於2008.06.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徒2:43-4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上週證道的內容是,摩西的岳父葉忒羅提議,會眾要小組化,這樣才能關懷到每個人實際生活的需要。今天我們則要從新約來看,耶穌帶十二個門徒的方法也是以小組的形式,而這十二門徒所帶領的教會裡也有小組事工,就是使徒教會。從使徒教會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Ⅰ、引言:單腳跳或雙腳跑?

有兩位女性在跑步,但她們跑的方式不一樣,有一位是用兩隻腳在跑,這叫雙腳跑(Two legs run);另一位則是以一隻腳在跑,叫單腳跳(One leg hop)。顯然地,用兩隻腳跑比較不會跌倒、比較跑得久也快。提出這個想法的是Mitchell Berean Church的牧師Scott Mathis,他在研究聖經時讀到使徒行傳中的一句話,就是使徒教會:「...在殿裡,且在家中...」(徒2:46),他就說教會需要兩隻腳,一隻腳是大家在一起、在殿中,一隻腳是在每個人家裡,教會需要這樣的兩隻腳才能跑的好;他把這種有在殿裡、有在家中的教會稱作「雙腳教會(Two Legged Church)」,雙腳的第一隻腳是「全體敬拜慶典(Corporate Worship Celebration)」,是在殿裡,就像我們在禮拜堂崇拜,另外一隻腳是「小組關懷分享(Community Caring Sharing)」,因為全體敬拜慶典太大了,沒有辦法做到「小組關懷分享」這部分,所以不只需要在殿裡,也需要在家中有好的互動。在教會歷史中,有一些傳統的教會只發展全體敬拜,將禮拜堂的崇拜節目做得很好,基督徒教育辦得很好,但沒有小組的關懷事工,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樣是單腳跳的教會;但也有些教會以為,回到使徒教會模式的意思,就是有小組互動,崇拜教導等也都放在小組裡,全體的敬拜慶典可以被取消,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也是一種單腳跳的教會。我們應該同時進行「全體敬拜慶典」和「小組關懷分享」,才是雙腳跑的教會,這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出來的。

Ⅱ、使徒教會非理想(不成熟不完美 Immature and Imperfect)

首先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是「使徒教會非理想」。為什麼非理想?因為他們還不成熟、還不完美(Immature and Imperfect)。

1. 每天到聖殿頌讚

第一,他們每天都進聖殿作禮拜,「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徒2:46),因為他們已經「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這似乎很好,但無人持續工作以得收入;若我們注意使徒行傳第二十章,我們就看見他們的做法不同了,「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徒20:7),改成我們目前聚會的樣子,七天禮拜一次,而不是每一天都作禮拜。這是第一點,聚會的時間頻率有改變,因應人們實際生活情形與需要。

2. 凡物共用賣田產

第二,他們是任何物品都共用,有人稱此為「基督教共產主義」,「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但不久後這出了問題,耶路撒冷教會成了貧窮的教會,因為信徒沒有另外的收入,是靠每個星期天在教會分到這週所需要的;因此到後來轉變成「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每週依照大家所賺得的分一部份出來奉獻,這就不是將財產全部賣掉、拿來奉獻,而是變成了量力而為。我們目前大部分的教會也是這樣做,當時使徒教會的做法也經過這樣的改變,他們發現如此才較適合人們實際的情形與需求。

3. 完全靠使徒牧養

不只如此,一開始時由於耶穌教導的就是這十二個門徒(有一個自殺,而再補選一個),所以人們認定只有這十二個人有資格帶領教會,但他們十二人帶三千個人,大家「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完全靠十二使徒牧養,不久就出了問題:教會擴大到一個程度時,一些講希臘語的人沒有分到食物,又因為使徒聽不懂希臘話,所以他們就開始抱怨,「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使徒們認為這樣的管理有失妥當,就開始遴選執事。所以同工的角色不再是只有使徒來擔任,而是開始訓練同工出來一同服侍。

4. 彼得視野未擴展

還有,當時最重要的領導人物-彼得,在第一次佈道會上是主講人,有三千人悔改,「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徒2:40),但彼得想到的只有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福音,沒有想到神還要外邦人來信主,所以在使徒行傳第十章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用三次的意象來這樣告訴彼得:「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所以彼得才終於開始轉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是彼得後來才學習到的功課。

5. 救恩被傳統綑綁

使徒教會重視聖經,但他們手上只有舊約,所以每一次彼得講道時都只引用舊約的摩西或大衛,「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徒2:30)。他們引用許多舊約經文,但他們也就這樣被舊約綑綁,對福音有錯誤的認知,例如舊約中提到要行割禮,他們就「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巴拿巴和掃羅與其爭辯,並上耶路撒冷和使徒與長老互相對談:「不應將割禮行在外邦人身上,他們不是猶太人,他們信耶穌就已得救,為何要行割禮?」這是一次神學的大反思,如何信主得救的神學在初代教會並不成熟,是後來才慢慢發展的。

6. 教會增長無差傳

最後一點,教會增長後,卻沒有想到要增設分堂。今天的最後一節經文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只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後來在安提阿教會的時代,「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保羅),去作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門徒被稱為基督徒不是從耶路撒冷開始,而是從安提阿開始,因為安提阿才開始有差傳的異象,而當初使徒教會並無這個看見。

所以根據這樣的觀察,我認為使徒教會不是理想的教會,它不成熟、不完美,但也非一無是處,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但它很平衡、很健康,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根本不能活,可是他是健康的、是平衡的,給它時間它會長大、會成熟。

Ⅲ、使徒教會好榜樣(平衡健康 Balanced and Healthy)

今天的經文:「於是領受他(彼得)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教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可是它平衡、健康,我稱它為「平衡健康的教會(Balanced and Healthy)」,因為他們做了四件事情: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照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恆切的在殿裡讚美神。我們來看一下,這四項事工留給我們哪些好的榜樣。

1.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使徒的教訓就是耶穌講的話,這表示他們很在意聖經裡面的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他們在真道上造就自己,這是「真道造就」。

2.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這表示彼此的關係很親熱,羅馬書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這是「彼此親熱」。

3. 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這表示他們會照顧軟弱、遇到困難的人,「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這是「看顧軟弱」。

4. 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他們在聖殿裡面敬拜讚美,「我要向祢的聖殿下拜,為祢的慈愛和誠實稱讚祢的名...」(詩138:2),這是「敬拜稱頌」。

我們從這四點來看,「真道造就」:他們有很好的聖經教導事工,而這幫助門徒自身的靈命成長;「彼此親熱」: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很親近;「看顧軟弱」:彼此之間不只有福同享,遇到困難時也互相幫助,能實際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敬拜稱頌」:他們在上帝面前是一個充滿敬拜的教會。「真道造就」和「敬拜稱頌」是一組,屬於在殿裡全體進行(Corporate);「彼此親熱」和「看顧軟弱」是一組,在家中小組進行(Community),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雙腳教會」。教導是要在神的教會中教導,而不是讓各小組去教導,因為若要各小組教導,小組長的責任就很重,應是由教會一起來教導、一起來敬拜;若是關懷、彼此建立關係,整個教會很難一起來做、很難人人彼此都認識,所以我們需要將它小組化,讓關懷和實際問題的落實解決是在小組中進行。如此,就是我們現在正推動的Two track(雙軌)教會,這樣的教會就會成為平衡、健康、成長的教會。

Ⅳ、使徒教會的成長

經文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另一個重點:「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那一天增加三千人,而他們不只領受彼得的話,他們也看見彼得講話有權柄,以致於他們對神有了敬畏的態度;他們彼此的關係是同心合意、歡歡喜喜、誠誠實實的,所以周圍的人都喜愛他們,也就有更多的人得救。所以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有四個成長的榜樣。

過去我在福樂神學院讀書時,聽過一個詞是教會增長(Church growth),但人數增加之外,品質的提高也不能被忽略,所以我改為「教會成長」,這個成長是指品質(Quality)要成熟,量(Quantity)也增長,這樣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1. 領受福音門徒加添

一個教會當中,若是人們都樂意傳福音,有「宣道的熱忱」,教會就會增長,這是數目的增加,「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2. 奇事神蹟眾人敬畏

每一個人對上帝的態度都是正確的,也就是敬畏上帝。希伯來書說:「...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12:28),這是「信仰的態度」。

3. 同心合意誠實歡喜

腓立比書第二章2節說:「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是生活的態度。門徒之間和諧、誠實的生活,不需互相欺騙,因而過著喜樂的生活,這是「生活的態度(life style)」。

4. 民喜愛得救日增

教會不是只有內部的關係好,門徒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也很好,社區的人就喜歡這個教會,社區居民信主的機會就多,這是「社區的關係」「...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18)。

「宣道的熱忱」會帶來信主人數的增加;「信仰的態度」與「生活的態度」是帶來質的成熟;「社區的關係」也是指人數的增長。所以「宣道的熱忱」和「社區的關係」會帶來量(Quantity)的增長,「信仰的態度」和「生活的態度」會帶來質(Quality)的成熟,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在量和質上面都有成熟、增長才對,這是使徒教會成長的樣子。

Ⅴ、我們屬靈的功課

1. 領受福音遵行教訓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裡的使徒教會可以學到哪些功課?第一,使徒行傳第二章41節說他們領受使徒的話,之後記載到他們就遵行使徒的話。他們不只領受福音,並且遵行使徒的教訓,所以我們在信仰上領受福音得以因信稱義,我們也應遵行教訓得以順服成聖,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成熟,「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4:9)。

2. 殿裡家中齊頭並進

使徒的教會有在殿裡和在家中,我們也應當這樣,每個主日一起在殿裡敬拜上帝,並有基督徒教育、兒童教育來教導我們認識真理;同時也應該有小組事工,在小組中(家中)我們彼此認識、彼此親近,並且互相幫助扶持,這就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到的「雙腳教會」,一個平衡健康、用兩隻腳來快跑跟隨主的教會。「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

3. 敬畏上帝親愛兄弟

我們對上帝是存著敬畏的態度,我們對弟兄姊妹是相親相愛。彼得前書第二章17節說:「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對上帝應有敬畏的心來遵行祂的旨意,對弟兄姊妹應有親愛的關係來關懷實際的需要。

4.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如果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生活上是成熟的,在對神的態度上也是成熟的,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我們就是「是見證(Being)」,這樣我們教會本身就吸引人,如此我們就有機會可以為主「作見證(Bear)」。「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4)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見證,當有人提問時,我們就能溫柔風趣的為主來做見證,這樣人就會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來。

Ⅵ、結論: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教會應該能夠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是腓立比第一章5節所說的:「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如何做到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呢?就是雙腳快跑的教會,而不是單腳跳的教會。我們可以在教會裡全體一起學習真理和敬拜上帝,我們還有家中的小組可以有親密的關係和實際的關懷,這樣我們在教會質的方面會成熟,大家會慢慢學習對神有敬畏的心,彼此的關係會越來越同心合意,我們也就會有量的增長,因為我們會得到眾民的喜愛,我們就有機會將福音傳出去。若是有在殿裡、也有在家中,質和量都能增長,這就是一個平衡的教會、一個健康的教會,門徒們也就可以同心合意地來興旺福音。最近我有很深的感動,我們教會從今年開始推動安得烈小組,但慢慢地我就發現只有安德烈小組是不夠的,我們教會有這麼多的弟兄姊妹,如何能讓大家慢慢地成立一個又一個的小組,好來互相關懷呢?我們有兩個安得烈小組已開始學習,且以帶福音朋友信主並帶領其成為門徒領袖為主要目標;神也感動我們當中有一位姊妹林瑜琳醫師已開始帶領一個腓立比小組一段時間了,還有另一位弟兄陳詞章老師也開始帶另一個腓立比小組,而這類小組的重點就在於門徒之間彼此關懷、彼此相愛。我提出來是希望大家為他們禱告,同時也邀請你想想,你在和平教會是否願意參加這樣的小組,甚或是帶一個組員間熟悉且關懷的小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感謝祢,六十幾年來,祢設立和平教會,我們在這裡有好的聖殿、好的敬拜,我們也一起在這裡有很多真理的教導和學習。但我們弟兄姊妹之間仍彼此不認識,只有少數的人參加團契。我們是每主日聚在一起作禮拜的、孤獨的基督徒。主,幫助我們能突破過去,自己一個人當基督徒的型態,讓我們學習和一些弟兄姊妹,建立親密的好關係,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的困難上,也學習如何互相幫助,來落實信仰。但願我們的教會是一個雙腳跑的教會、是一個既平衡又健康的教會,讓我們在生活態度、信仰態度上面越來越成熟,讓我們在人數上面也看見神祢的恩典,我們和社區的關係、我們對宣道的熱忱,也能得到主祢的祝福。我們這樣低頭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十四) —使徒教會 (Apostolic Church)


小組系列(十四) —使徒教會 (Apostolic Church) ( 國語)


小組系列(十四) —使徒教會 (Apostolic Church) ( 台語)

 I. 引言:單腳跳或雙腳跑?

II.使徒教會非理想
(不成熟不完美 immature and imperfect)

1. 每天到聖殿頌讚 (徒20:7)
2. 凡物共用賣田產 (林前16:2)
3. 完全靠使徒牧養 (徒6:1)
4. 彼得視野未擴展 (徒10:15)
5. 救恩被傳統綑綁 (徒15:1)
6. 教會增長無差傳 (徒13:2)

III.使徒教會好榜樣
(平衡健康 balanced and healthy)

1.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猶1:20)
2.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羅12:10)
3. 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雅1:27)
4. 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詩138:2)

IV.使徒教會的成長

1. 領受福音門徒加添 (弗2:17)
2. 奇事神蹟眾人敬畏 (來12:28)
3. 同心合意誠實歡喜 (腓2:2)
4. 眾民喜愛得救日增 (羅12:17-18)

V. 我們屬靈的功課

1. 殿裡家中齊頭並進 (徒2:46)
2. 敬畏上帝親愛兄弟 (彼前2:17)
3.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賽43:10)
4. 領受福音遵行教訓 (腓4:9)

VI. 結論: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腓1:5)

默想

1. 使徒教會有那些還不成熟的現象?
2. 使徒教會有那些我們學習的榜樣?
3. 和平教會有那些還要成長的地方?

金句 腓立比書1章5節
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
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