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8

[講道集] 啟示錄系列(四)以弗所教會(Ephesian Church)


講道內容 : 啟示錄系列(四)  以弗所教會(Ephesian Church)
時間:二0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經文:啟示錄二章1-7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使徒約翰被流放拔摩島時,被耶穌基督啟示,要他寫信給七間教會。若依據衛星地圖,教會地理位置依序為: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其實在這七間教會之間,還有歌羅西、希拉波立、米利都、特羅亞等教會!但為何他會專挑這七間教會寫信呢?有人說,因為七是完整的數目,但眾說紛紜,而真實的答案,卻無人知曉。然而,我們要思考的重點應該是,耶穌基督曉諭約翰寫信給這七間教會,究竟是要傳遞何信息呢?今天要講的是──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也是第一封信。

在保羅時代,以弗所城內有一個很大的「露天劇場」(Open Theater),該古蹟目前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可容納兩萬五千名觀眾,此為新約聖經中提及的「亞細亞戲園」。使徒行傳記載著:「當時的保羅在以弗所傳福音、極為成功,使得原先拜亞底米女神(月神)的人都不拜了,這影響到賣神像的銀匠商人底米丟的生意,他因而很生氣,把所有的人都帶這個劇場大遊行、示威、暴動」(徒19:21-41)。

I、 引言:鹽是氯化納 (NaCl)

鹽巴除可用來調味,也可防腐,但最重要的功能,乃在於它是「生命的必需品」。在醫院,許多住院病人注射的點滴,即是藉著0.9%的食鹽水,來維持生命跡象。當我們拿著「放大鏡」仔細地看鹽時,它是呈現著漂亮的結晶體。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它的組合成分時,會發現鹽是由許多個「氯原子」與「鈉原子」所組成的「氯化鈉」(Sodium Chloride)分子(NaCl),這也是人類生命得以延續、所不可或缺的物質。奇妙的是,當氯和鈉分別、單獨存在時,卻是對生命有危害的。例如,「氯氣」(Cl)雖可用來消毒,但對人體卻為有毒、有害之氣體;而「鈉」(Na)當任何細胞碰到它時,都會立即死掉,只因它是「強鹼」。這是一個吊詭的現象,它們分開,會對生命帶來死亡的結果;而它們結合時,卻成為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

這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約翰說:「耶穌基督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a)而「真理」的存在,是為防止錯誤的事項,就如同氯氣有消毒的功能,但卻會殺害生命,因此當真理在防止錯誤時,卻可能會讓生命受傷。「恩典」則為愛的表現,有「黏」的特性,就如同鈉塊的依附性很強,可以依附於任何其它的物質上,但卻會傷及生命。因此,只有恩典(鈉)會讓生命受傷;只有真理(氯)也會讓生命受傷;唯有恩典與真理兩者在一起,才能滋潤生命,就像使徒約翰所說:「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約貳1:3)當真理和愛心在一起,我們就會得到「恩惠、憐憫、平安」;一旦分開,我們會得到的,將是傷害和死亡。而以弗所教會就是把真理和恩典分開了;雖然這封信很短,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寶貴的功課。

II、七封書信的詮釋

(The Hermeneutics of Seven Letters)

先前講解過有關於啟示錄的詮釋,共有四種學派,但針對這七封信大部份的學者皆不主張第四種詮釋法──將來論(Futurist),因為此部分乃是敘述現在或過去的事情,並非指耶穌再來時之事,故較適合下列三種解讀法:

1.既往論 (Preterist):

主後一世紀小亞細亞七教會

此論說,主張這是約翰寫給在主後一世紀,存在小亞細亞的七間教會。「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啟1:11)

2.屬靈論 (Spiritualist):

對普世所有教會的屬靈教導

此派,主張根據第一封信──給以弗所教會信中結尾所提及的:「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7a)認為這七封信,是給普世眾教會(包括和平教會)的屬靈教訓,並非僅針對以弗所教會。

3.歷史論 (Historicist):

使徒時代到當代教會七時代

此論說,質疑點頗多,有學者認為這七封書信,是在預言教會歷史中有「七個時代」,而每個時代、有一個特點。並將「教會設立」到「耶穌基督再來」分成七個時代,分別為:以弗所(使徒時代,約至西元100 年)、士每拿(逼迫時代,約至西元313年)、別迦摩(妥協時代,約至西元500 年)、推雅推喇(教皇時代,約至西元1290年)、撒狄(改革時代,約至西元1517年)、非拉鐵非(宣道時代,約至西元1600年)、老底嘉(自由時代,至現今),稱之為「時代論」或「時代主義」(Dispensationalism)。

這個理論是由英國的清教徒牧師Thomas Brightman(1562-1607)所提出,並由兄弟會的 Jone Nelson Darby(1800-1882)與美國司可福牧師Cyrus Ingerson Scofield(1843-1921)將之發揚光大。他們依據但以理書九章24節「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誠,已經定了七十個七。」我們且知,對末世論有興趣者,皆會研究舊約的但以理書與新約的啟示錄。在但以理書中所提到的「七十個七」(Daniel’s Seventy Week),又分為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合稱為「六十九個七」)與「耶穌再來的一個七」;而耶穌再來的這個七,又分為兩個「三年半」。因為天使曾對但以理說──這是與末世有關,所以,很多人努力的想了解這段的描述。但是在「六十九個七」與「最後一個七」中間,這段時期又該如何解釋呢?雖然Thomas Brightman牧師將約翰所提的七個教會,放入這段時期,來解釋從「教會設立」到「耶穌再來」這段時間,教會進展的七個時代──時代論。但這理論若成立,到現在西元兩千多年了!耶穌基督一直都還沒有再來;依此論說,老底嘉時代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超過三千年!因而時代主義的主張、顯現出多處的疑點,再加上每個教會,跟時代論的時代分法,並無絕對的吻合;所以相較之下,前二種論說的可信度,高於歷史論。

III、以弗所教會歷史

(The History of Ephesian Church)

以弗所教會是一個得天獨厚、優秀的教會,但雖然它很棒,卻還是有些問題!而它是在何時、由何人,且如何成立的呢?下列說明:

1.保羅第二次宣道旅行時佈道

保羅第二次宣道路線:安提阿、加拉太、亞細亞、馬其頓,再到亞該亞的哥林多。他在該處遇到一對夫妻──百基拉與亞居拉,與之一起織帳棚,且共同住了一年半。這對夫妻本來住在羅馬,因身為猶太人之故,被羅馬皇帝趕到哥林多,於此遇到保羅傳講福音,因而成為基督徒,並且隨同保羅一同服侍。(徒18:1-3)百基拉與亞居拉之名,於新約聖經中曾被提及六次之多,且皆為讚美之語,其行為值得稱頌。然而他們僅為平信徒、並非使徒或神學院的教授,卻在傳講福音時,可以教導、講解、說明給舊約的教授 亞波羅,協助其對真理的了解(徒18:24-25)。

2.百基拉亞居拉留下開拓教會

保羅離開哥林多要回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時,即帶著這對夫妻到了以弗所。此次,因時間急迫之故,他僅能開一次佈道會,在與人辯論後、即趕回耶路撒冷。使徒行傳記載此段:「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剪了頭髮。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徒18:18-19)故,以弗所教會的第一個傳道人,可以說是保羅,其時間約為西元五十二年。他離開以弗所之後,坐船到該撒利亞,然後回到耶路撒冷過節,節慶後,他就回到所屬母會安提阿述職。(徒18:22)而亞居拉、百基拉,也就留在當地照顧和牧養那群信徒,這是以弗所教會的開始,也是繼保羅之後,接續他服侍以弗所教會的傳道人。而在聖經中,所記載著第一對的「福音移民者」,也就是這對夫婦。

3.猶太舊約學者亞波羅教聖經

當保羅回到安提阿時,上帝感動亞波羅從非洲的亞力山大、坐船來到以弗所傳福音。亞波羅是位很有學問的舊約教授,然而,雖他為舊約的專家、卻對耶穌並無了解,故有關救贖的福音訊息,無法清楚、明確的講述。使徒行傳:「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力山大,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徒18:24-25)於是,亞波羅在百基拉與亞居拉的幫助之下、了解有關耶穌的啟示,這使他傳福音就更加有力量,並使以弗所教會,對舊約的根基更加地穩固。亞波羅成了第四位在以弗所教會,參與服侍的傳道人,時間約於西元五十三年間。

4.保羅第三次宣道行牧養三年

保羅休息了一段時間後,從安提阿第三次出來傳福音,此次,他走陸路過加拉太到以弗所。保羅在所有教會當中,待在以弗所教會最為長久,前後約有三年多,是他留在哥林多教會的兩倍時間,可見他極為用心的牧養、栽培他們。保羅曾說:「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徒20:31)

5.福音廣傳亞細亞引起大騷動

保羅在以弗所全心全意地栽培著他們,當時有許多人信主,但也因此讓那些賣神像的生意無法生存,於是商人發起──亞細亞戲園的大暴動。使徒行傳記載著:「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裡去」(徒19:29)保羅無法繼續在以弗所待下去,只好離開、前往馬其頓,並至哥林多處理該教會的一些問題。之後,保羅再回到馬其頓收了些奉獻,然後再趕回耶路撒冷過節,並把奉獻拿去支援耶路撒冷面臨的經濟問題。

6.保羅請長老們到米利都告別

此時,保羅有感於自己這趟回耶路撒冷的旅程、應該凶多吉少,又因當時時間緊迫、無法前往以弗所親自與之告別,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徒20:17)保羅向他們說明自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來,所以告誡他們要小心防備那些從內部或外部傳異端的。結果不出保羅所料,在他回到耶路撒冷把錢交給那些窮人之後,就被逮捕了!這是保羅第一次坐牢,他被押著、從耶路撒冷經海路到羅馬,路線為:該撒利亞經過羅德島、到賽普路斯島,其中遇到颱風、差點沉船喪命,僅能另搭其它船隻到羅馬。保羅在羅馬監牢裡,想念以弗所教會,所以就寫一封信給他們,此信即為新約的「以弗所書」,這也是該教會所收到的第一卷書信。

7.保羅派推基古去鼓勵以弗所

保羅派小亞細亞傳道人推基古送信時,請他同時留下幫助以弗所教會。保羅說:「今有所親愛、忠心事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並我的景況如何全告訴你們,叫你們知道。我特意打發他到你們那裏去,好叫你們知道我們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們的心。」(弗6:21-22)所以,推基古是第五個在以弗所教會侍奉的傳道人,約為西元六十二年間。

8.保羅派提摩太去牧養以弗所

不久,保羅被釋放,便帶著提多與提摩太從羅馬坐船到賽普路斯島,然後將提多留在革哩底牧養教會;他繼續帶著提摩太搭船,從米利都上岸到歌羅西。因為沒有時間去以弗所,就拜託提摩太去以弗所牧會,然後獨自到馬其頓。「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曾勸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提前1:3)這時候的以弗所教會,開始面臨有人傳異教的問題。提摩太成為以弗所教會第六位傳道人,他從西元六十五年起,一直到西元八十年殉道為止,皆留守在以弗所。共服侍了十五年,對教會的牧養根基、有極大的幫助。期間,經歷了保羅在西元六十八年的羅馬殉道。

保羅到馬其頓後,轉訪哥林多教會,於該處他擔心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的服侍,故寫了一封信寄給他,此為提摩太前書,因當時提摩太身兼兩所教會牧者之責。保羅同時寫了一封信給提多,教導他如何當傳道人,此信為提多書,信中他說:「你要趕緊往尼哥波立去見我,因為我已經定意在那裡過冬。」(多3:12)保羅於尼哥波立過冬後再到羅馬,並寫一封信給提摩太,此信為提摩太後書,也是保羅寫的最後一封書信。

9.約翰與馬利亞居住在以弗所

接續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侍奉的,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耶穌死前在十字架上將他母親委託約翰照顧,之後約翰便把馬利亞接到他家奉養。(約19:26-27)就在耶路撒冷大會之後,因為整個猶太被逼害,所以約翰就帶著馬利亞到以弗所定居,約計二十年之久(西元八十年到一百年)。約翰在那邊拼命地傳福音,用以弗所為母會,在小亞細亞設了十間教會。後來,因約翰全力傳揚福音,且不承認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自稱為神,大受逼迫。他先被抓到羅馬,放到競技園中要用油烹之、作為刑罰,未料沒死且無受傷,只好將之外放拔摩孤島,禁止其傳福音。

10.約翰從拔摩島寫信給以弗所

西元九十五年約翰在拔摩島寫了啟示錄(啟1:9,11),因為新任皇帝看不出約翰有何被抓的理由,故釋放他。回到以弗所又活了五年,到了西元一百年才過世。約翰從八十年到一百年期間,總共寫了約翰福音、約翰壹書、約翰貳書、約翰參書和啟示錄。以弗所教會曾經直接收到新約聖經裡的八卷書信,且從設立教會以來,依據聖經的記載,共被七位傳道人牧養過。由此可見,以弗所教會是非常得天獨厚的,有最好的傳道人、長時間的牧養著,例如對「愛」最有感受的傳道人使徒約翰。且這個教會的弟兄姐妹皆很認真一同服侍,對真理也很清楚;可是他們還是有缺點,我們來看下列這封信,就有提到他們的問題所在。

IV、給以弗所教會的信

(The Letter to Ephesian Church)

1.稱讚(Commendation):工作、勞苦、忍耐

耶穌給以弗所教會的信很短,共七節。第一句就是鼓勵以弗所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啟2:2)耶穌稱讚三個地方:一個是工作(work),一個是勞苦(labor),最後一個是忍耐(patience)。這跟帖撒羅尼迦教會所得到的稱讚幾乎完全一樣:「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工作(work實際服侍)是指他們的信心不是只有在嘴巴上說說道理,而是他們在教會真的參與實際的服侍。而且不僅是服侍,還是拼命地服侍,服侍到看到骨頭(work to bone努力投入),也就是勞苦,經上說:「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1:29)。除了努力投入,還做了很久(work long堅持長度)!「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 想想,這樣的教會多棒!大部分的教會只有10%的人在工作(work),而90%的人在觀望(observe)、在逛逛瞧瞧(shopping around),看那裡比較好。真的,大部分教會實際參與服侍的、都只有10%,而以弗所教會是大家都努力長久投入服侍,這是很理想、很完美、很棒的教會,是全體一起參與服侍,並非大夥兒坐在那裡沒事做!

2.肯定(Confirmation):試驗分辨棄絕

第二個很棒的地方是他們不只是拼命的工作,他們還拼命的讀聖經,對真理極為清楚,具有分辨真偽的能力,不受異端傳播的影響。所以以弗所教會的人會試驗(detect)「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內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約壹4:1-2)能分辨(discern)「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猶太人的會堂。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17:10-11)並有將錯誤的講道棄絕(discard)的能力「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西3:8)

3.譴責(Commination):離棄起初愛心

因此,這個教會在真理上很強,在服侍上也很認真,具有辨識能力,是很棒的教會,但耶穌說:「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2:4)中文「起初」這個字的希臘原文是protos(prto),有兩個意思:一是時序上的優先(chronology first),就是「首先」(beginning);或是排列上的優先(priority first),就是「首要」(most important)。英文翻譯是“first”love而不是“beginning”love所以理應翻成:「你把『首要』的愛心離棄了」。舉例,兩人相愛,男方將女方置於心中之首位,看為最重要、且凡事擺第一位者,這即為first love,此非第一次戀愛之意。若結婚數年後,可能將孩子、工作或休閒看為比較重要,但這男人依然對家庭負責,對愛情忠貞,只是這時對待原先的愛妻、已無將之擺於首位(first love)。試問,這中間的差異為何?很明顯的就在於是否把對方看為首要了!所以,愛神不在於先後次序的問題,先後沒有關係;而是當你愛神的時候,有無將神擺在第一位?「盡心、盡性、盡力、盡意」,這四個盡就是愛神之意。耶穌說如果你愛我的話,你就要愛我超過這一切,不是時間上的第一,是重要性的第一。

耶穌基督復活以後,有一天帶彼得去抓了很多魚,然後讓他們吃飽早餐後,問他三個問題:「彼得你愛我比這一切更深嗎?」(約21:15)這,不是先後的問題,而是哪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耶穌跟以弗所教會說:「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裡墜落的」(啟2:5a)。墜落是從上往下掉,本來我在你心目中是第一的,現在已經「掉下來」了,墜落不是落後,也不是本來跑在第一、後來跑在第二,而是本來最重要,現在沒有那麼重要了!你還是愛主,可是沒有那麼愛,就差那麼一點點而已。首要的愛、漸漸地冷淡了!這是耶穌對該教會的譴責。

4.建議(Consultation):回想悔改回復

耶穌給以弗所教會三個建議,稱之為3R:Remember(回想)、Repent/Return(悔改)and repeat(回復)。「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啟2:5)

「回想」即為:彼得在聽見雞叫第二次的時候,他「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可14:72)所以要回想(Remember),回想是哪裡不對,然後「回轉」(U-turn)「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箴1:23)。而何謂回轉呢(return)?就是做本來我們與上帝之間「應該」做的事情(Repent/Return),並重複去作(repeat),這樣做了之後我們與上帝才有可能「回復」以前那樣的關係。「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只有約西亞王十八年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這逾越節」(王下23:22-23)這裡的「守」即為最好的詮釋,我們要持續去做當作之事。

5.挑戰(Confrontation):有耳當聽聖靈

耶穌提出一個很大的挑戰:「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7a-c)此意為:有耳還不夠,有耳還要聽,而且要仔細聽,因為聖靈對眾教會講的話很重要。我們知,有耳的都可以「聽」(hear),但有可能只是隨便聽,例如:「雅典人和住在那裡的客人都不顧別的事,只將新聞說說聽聽」(徒17:21)。若人注意聽時,那就會聽入重要的訊息,路加福音提到:「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8:18)所以應當小心、仔細聽,當人知道應當小心聽的時候,才會聽到重要的內容,此為「聽明」(listen)不同於「聽」(hear)。然而,這樣還不夠,當說話的是聖靈時,更應該仔細地聽,因為聖靈是要你回轉和悔改,並且要去做!所以第三個就是「聽行」(obedience),就像馬太福音提到「凡聽見我這些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

6.應許(Commitment ):得勝享生命果

當我們從聽聞、聽清楚,到聽了會去做(hear and then listen, and then obey),就會得到賞賜,這就是耶穌在啟示錄所說:「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啟2:7de)耶穌說當你聽了我的話,注意聽而且去做以後,你就恢復跟我之間的關係。當你把我擺在第一位的時候,你就會享受跟我甜美的關係,而它的代表就是伊甸園的那棵生命樹。生命樹因亞當與夏娃犯的罪而消失,後來又因為耶穌為我們死亡得以恢復,啟示錄記載生命樹又再次出現於生命河的兩旁(啟22:2)。所以,耶穌要以弗所教會趕快悔改,否則就失去跟上帝享受快樂生命的美好關係。

這邊提到得勝的,乃非指勝過魔鬼、勝過別人,而是勝過自己失落的愛心。把首要的第一,又放回到第一位的時候,即會享受跟耶穌最親密的關係 。而怎麼樣才能得勝呢?羅馬書告訴我們:「在這一切事情上面,我們『靠著愛我們的主』已經獲得完全的勝利!」(羅8:37)在伊甸園中,亞當因沒將上帝擺第一(創3:22),所失落最珍貴的賞賜,然而耶穌基督幫我們回復、找回了,也在啟示錄中等我們去拿,可是萬一我們跟亞當一樣把那個愛心失落了,我們也就失落了生命樹的果子。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主耶穌深知動作與動機

耶穌的眼光是很銳利的,他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我也看到你的內心」(啟2:2,4),所以行為與心,兩者耶穌都知道。將來顯露在上帝台前的是按照我們所「行」的審判,但是你心裡面所「想」的也是會審判,「因為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肉身的行為,或善或惡,接受報應。」(林後5:10)我們的隱情與心中的意念,到那時候都要顯明出來,「那時候,他要暴露藏在黑暗中的祕密,揭發人心裏的動機。那時候,每一個人會從上帝得到應得的稱讚。」(林前4:5)耶穌不是只有在意我們的動作,他還在意我們的動機。

2.失去愛心的服侍與知識

當我們很會服侍又很有知識時,要小心不要失去愛心。馬大的故事就是有服侍卻失掉愛心的例子,馬大伺候的事多,可是她已經失去愛心,她充滿抱怨、計較和比較,然後就開始埋怨耶穌和她妹妹。(路10:40)而另一種,則是有知識但失掉愛心的人,他的知識會傷人,如同保羅所說:「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

3.尼哥拉黨的濫權與濫恩

在給以弗所的信中,特別提到「尼哥拉黨」,尼哥拉是使徒行傳提到教會出了問題之時,所選七個執事裡、其中的一位(徒6:5)。在啟示錄給七間教會的信裡,卻提到兩間教會皆有尼哥拉黨的問題。根據學者的研究,尼哥拉黨與巴蘭的故事有關,在民數記中記載巴蘭因為咒詛不成,他就用計引誘猶太人犯淫亂之罪、拜外邦的神明,因而使以色列人被上帝懲罰。「巴蘭」希伯來文,同「尼哥拉」的希臘文Nikolaites (Nikolaites),同為「贏過老百姓」之意。Nikolaites此希臘文原為兩個字,Niko即為Nike此字、也就是Victor之意,是「得勝者(贏過別人,把別人痛宰)」。若和後段的第二個字Laites「老百姓之意」合在一起,則為「贏過老百姓」,而其意又何呢?有兩個意思:一為,他有權就壓迫老百姓;再則是他摧毀老百姓,讓他們去做壞事,而這也就是巴蘭所做之事。所以尼哥拉黨代表的勢力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濫權、另為濫恩,即為「勝過人民」或是「摧毀人民」。

就像前面提到,鹽(氯化鈉)是鈉和氯組合一起的,鈉可以比喻成恩典,氯可以比喻成真理;耶穌基督來的時候,是恩典與真理並存的。若將之分開,僅談恩典卻漠視真理,則成為濫恩(Abuse the Grace);另只講真理卻不論恩典,那就是濫權(Abuse the Power)。所以尼哥拉可能代表兩個意思,一個是只講恩典,就把百姓摧毀了,因為百姓就放縱亂來。另一個是只講真理,老百姓就嚇死了,因為他講的都是對了,都只有聽他的,這是濫權。所以這就像是只有鈉或只有氯的狀況,我們是既要真理、也需要恩典,兩者是不可以分開的。

以弗所教會堅持真理,但漸漸地把恩典放開了,所以耶穌很傷心,跟他們說:「你們不要這樣,請你們回想,請你們回轉,請你們悔改回來吧!」

VI、結論:最大的是愛

很多神學家在討論基督教信仰時,歸納成三大要素:「瞭解」、「情感」、「行為」,而這三大要素要平衡,否則信仰會出問題。若以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愛的要素」來解釋:保羅說,「我若明白各樣奧祕知識」,這是對真理正確的瞭解(Orthodoxy);「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這是倫理正確的行為(Orthopraxy),;但是「卻沒有愛」,也就是說,缺乏愛心動機正確的情感(Orthopathy),這就會產生問題,一則變成表面主義或是變成鴨霸主義。所以,我們需要愛來當做動機,真理與倫理都很好,可是一旦失去了愛心、出發點偏離、所做的事就會變得很不好。

禱告

謝謝主,以弗所這間那麼棒的教會,曾有七個傳道人、長久時間努力地牧養和教導他們。他們學得也很好,真理上亦非常清楚,還把所學應用到實際的服侍上,每個人都熱心服侍。這麼優秀的教會,可是還是有改善之處,因為他們把對主耶穌基督的愛,慢慢地...從首要的地位、降了下來。主,你要他們回想和回轉,並要他們再回復到原來的樣子!求主讓我們聽了之後,也能自我反省,讓我們追求真理,也追求愛心的服侍時,讓我們思想是否有失掉對你的愛?求主聖靈來感動我們、光照我們,讓我們每一個有耳朵聽的,都小心地聽,不只是聽見,且要聽明白,更要聽了去做,好讓我們可以恢復與你美好的關係,享受生命的果子。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4月 21

[講道集] 復活節系列(八)最後的晚餐

講道內容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時間:二0一二年四月八日
經文:路加福音廿二章14-20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最後的晚餐



Ⅰ、引言: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今天是復活節,要介紹這張由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繪的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因為這畫中的故事與背景,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
       故事的開始是在「逾越節」該週的星期四下午,耶穌指派門徒彼得與約翰去預備逾越節的晚餐。他們問:「我們到哪裡預備呢?」耶穌回答:「你們去找一個手上拿著水瓶的男人,那人就會告訴你們在哪裡預備。」他們倆人走進耶路撒冷後,果真看到一名手拿著水瓶的男子,就問他:「我們的夫子讓我們來問你,要在何處預備逾越節的晚餐?」那人就帶他們到一間準備好、位於樓上的大房間,他們也就在那裡預備了逾越節的晚餐。
那日晚餐中,耶穌與門徒間的互動,被拍成一段影片「最後的晚餐」:
耶穌祈禱:「主我們的神,你是應當稱頌的,你曾賞賜給我們你的律法,你從地上賞賜給我們糧食,從現在起,這餅將不再是記念我們祖先脫離奴隸獲得自由。今天這一小片餅對你們來說,是記念你們脫離死亡的綑綁、獲得生命的自由。」接著,耶穌擘餅,分下去給門徒,且說:「這是生命的餅,凡吃這餅的人,就會得到永生。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如此行以記念我。」
門徒吃了餅之後,耶穌拿起杯,接著說:「從現在起,這杯將不再只是記念一個神聖的誓約,上帝在西乃山上與我們祖先所訂立的約,這是我的血,為立下新約所流出的血,是為多人而流出的。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將來我與你們一起喝它,在我父的國度裡。」
門徒喝了葡萄汁之後,耶穌說:「現在我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人的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就是一個人為朋友而犧牲生命。你們如果彼此相愛,眾人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耶穌低頭說:「父阿!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好讓你的兒子也能榮耀你。將你所賜給我的人保守在你的名下,我不只為他們祈求而已,我也為那些人祈求,就是那些因他們的話而相信我的人。」
耶穌抬頭,最終說道:「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那日,耶穌與門徒守的是逾越節,這是猶太人為記念祖先出埃及的傳統節慶,但耶穌把它轉換成聖餐,成為人類罪得赦免的禮儀。最近我正與長老們溝通期待能做一件與耶穌所做的──維持儀式,轉化意涵相同的事情,就是要把台灣傳統的三獻禮轉化成尊神敬祖禮。禮儀在我們的信仰裡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卻也常常引起很多的誤會和爭議。特別是在基督教中的新教,除了「聖餐」與「洗禮」,幾乎沒有什麼禮儀,因此基督教在台灣,特別是「清明祭祖」此事上,很難得到台灣人的認同與接納。然而實際上我們的內心卻與之相同,也是緬懷、思念、尊敬祖先的,卻因著缺乏象徵的儀式、以致無法獲得他們的認同。因此,我們應該找出一個合宜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情意。
耶穌將逾越節的晚餐改成最後的晚餐──聖餐,而我們現在所守的聖餐與猶太人的聖餐儀式雖相同,但是背後意義卻有差異。
Ⅱ、逾越節晚餐(The Passover Feast)
逾越節的晚餐對猶太人而言,是一個記念祖先得到上帝恩典的傳統節慶。耶和華行神蹟的第十災時,執行擊殺埃及人的天使,只要看到門框上有羊血的記號就會跳越過,所以被稱為「逾越」。「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出12:13)。因此,猶太人的祖先沒有受到上帝的審判,不僅如此,還得到釋放與自由,離開埃及為奴的日子。因此,逾越節的殺羔羊、烤羔羊成為以色列民族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他們在每年的逾越節,會舉行這個儀式來記念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被神拯救的經歷。
1.烤羊羔(Roasted Lamb)
直至今日,猶太人仍然遵守逾越節的傳統,當然,還有加入他們自己的儀式。原始的逾越節,聖經記載著三樣的物品:「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出12:8)。
首先,「火烤全羊」就是被宰的羔羊要用火烤,因為當時猶太人於埃及為奴,窮到無鍋具可烹煮,且因當晚他們要快速離開埃及、時間緊迫,故以火烤全羊,直接食用。這代表的意義是:因著羔羊被殺死,牠的血被塗在門框上,天使見門框上有羊血記號就跳過,所以這隻羊羔乃是代替他們受死,使之得救。「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出12:13)。
2.無酵餅(Unleavened Bread)
逾越節的第二樣物品就是「無酵餅」,也就是未加酵母的麵粉團,直接用火烤食用。其實,這樣的餅吃來並不美味,因他們時間急迫、無暇等待酵母發酵,故這無酵餅代表上帝要救他們脫離苦難,時間緊迫要趕快預備好,時間一到就要離開。後來基督教把這個意思進一步轉化,「酵」代表「罪」,唯有我們把罪除乾淨,才能得到救贖,這是後來的解釋。而無酵餅的意義在當時並沒有將之與罪作連結,當初僅提到要「趕快」否則會來不及離開,「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麵烤成無酵餅。這生麵原沒有發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甚麼食物」(出12:39)。這句的意思即為:當上帝要救贖的時候,你要抓著機會,趕快跟著走,才能夠脫離奴役的處境。
3.吃苦菜(Bitter Herb)
第三樣就是要搭配著「苦菜」食用,以苦菜作為紀念當年在埃及為奴的苦日子,「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出1:14),因此,整個逾越節有三樣東西:烤全羊、無酵餅與苦菜。
這三樣都與祖先有關,因此我覺得逾越節、聖餐和我們的清明節性質相似,都是在緬懷祖先──猶太人與台灣人對此都相當重視。
「逾越節的晚餐」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發展出一樣原本沒有的物品──酒,共有四杯(也有五杯的說法,第五杯有人說是以利亞杯)。耶路撒冷他勒目(Jerusalem Talmud)中提到:再窮的人,逾越節當天也要給他四杯酒,因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人人都應感謝上帝拯救自己脫離奴隸的生活,獲得自由。此典故出自聖經的出埃及記6:6-7,上帝在該經文處講了四個「我要」(I will),中文翻譯時,將四個次序給改變了,但是原文的次序是有意義的,他們稱這個為四杯酒(Four Cups)。而這四杯酒的典故,與今天經文中「耶穌舉杯」有關聯,因此有必要解說如下:
飯前酒兩杯,飯後酒兩杯,共計四杯,而每一杯都有其不同的意義,此乃根據出埃及記6:6-7:「……『我是耶和華;我要……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該段落上帝說了四次「我要」。原文第一句為「我要使你們脫離重擔」(I will bring you out of burden),故第一個恩典是:你們可以卸下重擔(acquit burden)這是第一杯酒。而第二個恩典是:「我要使你不做他們的苦工」(I will rid you of bondage),苦工就是服奴役,也就是使人脫離綁捆(abolish serfdom),不必再為奴隸,得到完全的自由,這是第二杯酒。第三句是「我要救贖你們」(I will redeem you),前兩杯是飯前酒,第三杯是飯後的第一杯酒──是救贖酒──要帶百姓脫離埃及,不再受苦,因此,第三個恩典是救贖、釋放(atone liberation)。第四杯是「你們做我的百姓,我做你們的上帝」(I will take you as my people),所以這個恩典是親暱的關係(affection relation)。
路加福音記載著:耶穌先舉杯祝謝後,讓大家喝了,接著又祝謝擘餅,再次舉杯──這是第三杯,因此,耶穌至少舉了兩次杯。這也在唯有了解猶太人的習俗後,方能明白路加福音記錄兩次舉杯的意義。耶穌在第三杯酒的時候將原本耶和華說「我要救贖你們」的意義,轉換為「我是你的救贖者」。同時,也將逾越節晚餐轉為聖餐,故耶穌說:「我不再喝這杯(第四杯酒),因為要到上帝國再臨時,再與你們同喝,你們要做我的羔羊,我要做你們的上帝」,這是將來羔羊婚宴上的那一杯,是要留到將來喝的。耶穌表明他這次來是為要「救贖」,因此不與門徒共喝第四杯酒。藉此,我們可以感覺到,耶穌很細心地將上帝施恩帶領百姓出埃及的逾越節,轉化帶出他要救我們脫離罪惡,將來要與我們聯合的意涵,這就是今日的聖餐禮的意義。
III、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而耶穌是如何轉化逾越節意義的呢?「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裏』」(路22:14-16)這句「我很願意」更精確地翻譯應為:我「迫切」地,因為希伯來文意思為I desire with desire,透過同樣的字說兩遍來表達最高級,於此代表極度想要。如同門徒們在海上遇到大風浪時,他們非常害怕,聖經敘述時也是用此語法they fear with fear。耶穌在這邊用最高級來說明自己的心情,並直言他即將受害,且在受害以前,要與他們守這個筵席,因為這將不再是逾越節,而是要轉變成聖餐。此後,他將不再吃這筵席,直至上帝的國降臨。
1.記念神的救贖
逾越節的筵席為猶太人傳統的禮儀,源自為要記念上帝於數千年前,救贖以色列祖先,離開埃及、脫離為奴所經歷之事。這如同我們的清明節一樣,每年會於該節日來記念我們的祖先。「你要注意亞筆月,向耶和華─你的上帝守逾越節,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亞筆月夜間領你出埃及」(申16:1),這是他們傳統的禮儀。
2.明言將要受害
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說:這個禮儀之後,就要作為逾越節的羊羔、受害被殺。事實上,耶穌曾在餵飽5000人的神蹟後,跟門徒提過此事,但他們無法明白、聽懂,只因這些人皆曾目睹耶穌可以一次餵飽這麼多人,如此厲害、怎可能會被殺害呢?然而,耶穌不只一次、兩次地跟門徒說,直到這一日,他知道自己再不說清楚,時間已到、將無機會了!故耶穌與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路9:22),這就是耶穌基督。換言之,在最後的晚餐,耶穌是要跟門徒們說明:自己即將受害。
3.迫切設立聖餐
基於時間緊迫性,耶穌才使用希伯來文的最高級(Hebrew infinitive absolute)來表達他迫切想將這逾越節晚餐改為聖餐的意圖,「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因此,現在要記念的,不是幾千年前耶和華帶領百姓出埃及,而是後來的意涵:耶穌基督為了我們,將身體破碎,作為代罪羔羊;所以記念的對象應是主耶穌。因此,逾越節改為聖餐的記錄出於此時間點。耶穌擔心若是錯過了這機會表達,未來門徒們將無一個禮儀來思念、記念他們的夫子。
4.預言神國將臨
儘管耶穌提及自己即將受害,然而他同時也預言,受害不會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過程,不久他即將復活、再臨,屆時上帝的國會降臨。所以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此時,耶穌已預言,將會有一個更加盛大的晚餐,到那時,他要與我們一起慶祝;而那當初不與我們一起喝的第四杯酒,到那日來臨時、將與我們一同飲用。因此,逾越節的晚餐是猶太人的傳統,為要回顧過去,記念上帝救贖脫離為奴之日;而耶穌迫切要設立聖餐,是為了將逾越節晚餐的意義,轉化為今日記念主的聖餐;並且祂預言上帝國的降臨,這是將來要發生之事,這指的是羔羊要娶新娘的那個晚餐。換言之,耶穌在此進一步將三個時空下的晚餐定義出來:一個是過去──逾越節的晚餐,記念上帝的救贖;一個是現在──記念主聖餐,迫切設立聖餐;一個是將來──羔羊的婚宴,預言神國降臨。
5.大家共飲一杯
耶穌說完後,就舉杯,祝謝,並且讓大家分著喝,「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路22:17)這也是為什麼天主教主張「不能分杯」,而要一個杯大家輪流喝。但這個階段還不是聖餐,此杯是在分餅之前喝的,所以還是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的飯前酒,這仍屬逾越節的晚餐,耶穌在這杯之後,才設立聖餐。由此處可見,是全部的人一起分吃一隻羔羊;一起分吃一塊餅,一共飲一杯酒。意味著上帝的拯救不會是只救個人,更是要救團體。全家共吃一羊,共喝一杯,共吃一餅;可見,上帝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地來施行拯救。「你們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隻。」(出12:3)
6.這是我的身體
在這之後,耶穌開始把逾越節的禮儀轉化為聖餐禮(路22:18-19)。他不再說吃這無酵餅是為記念過去祖先脫離埃及的管轄,而是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這便是將舊的禮儀加上新意。我想在復活節主日施行尊神敬祖禮也是有此意涵,將原本傳統的禮儀、透過我們的信仰賦予新意,盼望能因此有一個合乎信仰的禮儀,來表達對祖先的緬懷。耶穌在此拿起餅來,祝謝,擘開,這原是逾越節的禮儀,但他接著賦予新意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因此,這個禮儀於此從「記念上帝的救贖」,轉變為「記念耶穌的犧牲,使人類脫離罪惡」;吃完以後,耶穌舉杯,這杯是第三杯「救贖杯」,這杯與耶穌所要做的事息息相關,因此耶穌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20)過去耶和華在西乃山上立的乃是「舊約」,今日耶穌則與之立的是「新約」。以前的舊約,是以羊血作為證據,而現在新約則以耶穌的血來作為憑證。因此,第三杯的意義也從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而轉化為耶穌基督拯救世人。接著耶穌拒絕喝第四杯,因為這杯要等到將來再喝。所以,對我們而言,聖餐並非結束,乃是個過程,為要等候將來與耶穌一起享用羔羊的婚宴,屆時將要喝這第四杯,那是與主完全合一之杯。
「這是我的身體」(路22:19),這句話使基督教內部殘殺多年,許多教徒因為此話而死。耶穌手所拿的是一塊餅,但卻說這「是」我的身體,此舉引起教會爭論、眾說紛紜:當耶穌說完此話後,餅猶是餅,或變為耶穌的身體呢?天主教認為,當耶穌說完「這是我的身體」時,餅就變為耶穌的「肉」;不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就被殺頭,因為其褻瀆了耶穌的身體。因此,這個「是」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並非是個小問題,而是個大問題。
在此共有四種說法:
「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
這是天主教的傳統觀念。本來是麵粉所做的餅,在那一句話之後,神蹟發生,變為耶穌的肉,因為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
「共質論」(consubstantiation):
馬丁路德反對變質論的說法,他認為那塊餅應該是耶穌的身體參和入餅中,所以餅中含有耶穌的身體。
「靈在論」(Spiritual Presence):
改革宗加爾文認為,餅就是餅。然而,耶穌靈性的生命進入這塊餅中,所以我們領受到的是耶穌屬靈的生命,不是他身體的「肉」。亦即,耶穌確實存在於我們的聖餐當中,且以屬靈的存在,而非以蛋白質的形式存在於餅中,長老教會相信耶穌屬靈的生命進入聖餐當中,人領受的是屬靈的生命。
「記念論」(commemoration):
另有Zwingli認為這不過就是個記念儀式,因此不需要討論這塊餅到底是「肉」還是「靈」,他把聖餐中的餅、酒完全地象徵化。但是,加爾文認為這樣太過強調人為,耶穌在這當中彷彿沒有扮演任何角色。Zwingli就是因為與人爭論他的論點,而遭殺害。在當時不過是針對一句話的解釋,卻引起基督教內部彼此爭論、殺害。
長老教會接受的是加爾文的解釋,依據聖經約翰福音:「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故唯有耶穌的靈才能給我們生命,而非他的蛋白質。
7.擘餅為咱捨身
此外,耶穌的身體是為我們捨的,犧牲他的生命,作為贖價,「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所以這「為你們捨的」(路22:19),有「代贖」的意思,因著他的受死,所以我們可免於死亡。
8.主流血立新約
此外,「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20),這個「新約」事實上在耶利米書已經提過;由於舊約的十誡是寫在石版上,人無法遵守,接下來的新約,上帝說,他不要寫在石版上,而要寫在人的心上,使人能打從心裡遵守與上帝之約:「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1,33)
9.如此行記念主
人要以此行來記念主,「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保羅也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所以,「記念」是僅留於內心,而「表明」是向他人分享,所以保羅把這「記念」又更進一步地闡明:我們不是自己在家裡,用餅與杯來記念主而已,而是在公開的場合,表明我們記念主為我們犧牲,盼望其他人也能跟我們一樣,願意相信此事、領受恩典,一起來守聖餐。因此「表明」有「宣告」之意,這使得聖餐成為傳福音非常好的時機,要讓大家知道,我們領受這些,乃是因為主為我們犧牲,以致能從罪中獲得釋放,這是耶穌給所有人的恩典,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和我們一起來領受。所以每次在聖餐時,我會邀請說:「願你能趕快受洗,一起與我們領受這恩典」,這是一個公開的表明、宣告,不是私下的記念而已。
Ⅳ、羔羊的婚宴(The Feast of The Lamb)
1.預備好了的新婦
將來耶穌再臨時,並非如領聖餐般拿著一塊餅與一個杯而已。屆時,會是一個大慶典,有如娶新娘的婚宴一般盛大、歡喜,與最後的晚餐截然不同。啟示錄十九章雖然未載明是喝何酒,吃啥餅,卻說得很清楚,新婦會穿上白衣,「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上帝真實的話。』」(啟19:7-9)因此這裡寫到「有人受邀參加婚宴」,新娘的特色是「著白衣」,白衣是代表「聖徒所行的義」。當這些要件都俱備、便可稱為「準備好」,屆時,羔羊會再來,要與新娘結婚,而新娘則是代表「教會」;新娘準備好的時候,也就是羔羊婚娶之時。
2.蒙恩穿白細麻衣
教會該如何準備呢?以弗所書第五章說得很清楚:「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5-27),這段經文說明耶穌替我們放棄生命,除此之外,還用水與道把教會洗淨,使教會成為聖潔的,是沒有玷污皺紋的,當教會完全潔淨時,就是準備好了。所以主替我們死,使我們得救,洗禮只是第一步而已,而這只是為了將來進入天堂嗎?不是的,洗禮後,因著耶穌的愛,你的缺點會改善,內心與行為會越來越進步,你的玷污和皺紋會越來越少,生活表現出來的「義行」會越來越多,當你完全、如白衣般,新郎就會來到,要與教會完全地結合。因此,我認為所謂的「準備」就是以弗所書所描述的──準備好的人,就是穿光明潔白(也就是榮光的意思)細麻衣的人,這樣的人有上帝的形像,有真理、仁義和聖潔,「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甚至啟示錄解釋為「聖徒所行的義」,所以不僅是「稱義」而已,而是能夠「行義」。我常說,基督教若只透過洗禮讓你稱義而已,那叫「做一半的好事」,倘若受洗後你繼續犯罪,然後每次犯罪後再到上帝面前蒙赦免,這樣有什麼意思?更重要的是,壞事越做越少,如此才是真正的變好與有意義的。
當我們完全時,耶穌會再來,我們要與他完全合一,因為有罪就無法與主合一,所以這個罪要處理乾淨。因此不能只是算你無罪,而是罪要完全地被潔淨。
3.赴羔羊婚宴有福
聖經上說,受邀參加婚宴的人有福氣了,那麼是誰受邀參加這羔羊的婚宴呢?這指的並非是教會,因為教會是新娘,「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太22:2,10)。被邀請者當中,至少有一個人,叫做施洗約翰,因為他曾說過:「我不是新郎,我是新郎的朋友,我聽到新郎的聲音,就已經非常高興了。」他也不是新娘,因為他沒有在教會裡面,他是把人帶到新郎面前,使人能夠進入恩典裡面的那個人,「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約3:29)。此次準備講道之時,我有一個感想;基督教深受天主教的影響,認為教會以外無救恩,這是一種「教會主義」,此話恐怕是有問題的。上帝的救恩想必比教會更大,因為將來婚宴,除了新娘以外,還有受邀請的賓客,有人說那些人是沒有進入新約的猶太人,譬如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舊約的聖徒。然而,我們不應該只是顧念在教會裡面已得到救恩的人。我常覺得,上帝的心胸比我們更加廣闊,天主教因為改革宗神學認為教會以外無救恩,同樣基督教的改革宗多少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認為所有的救恩都在教會裡面。然而,這處經文所描繪的圖像,受邀參加婚宴的,不是新娘;雖然不知道受邀者為那些人?但卻知上帝除了新娘以外,還邀請了一些人,可以參加這個婚宴,這是我這次準備講道時,特別的領受與感想。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我們今天學到的功課如下:
1.逾越節晚餐 記念主越過保生命
第一,原本逾越節晚餐是猶太人為記念過去他們祖先領受到的恩典,這與我們的清明節相似。這是猶太人傳統的節慶,以記念耶和華因著羔羊的血、而越過他們的房子,使他們的命得以保存。
2.主設立聖餐 記念主救贖赦罪惡
耶穌基督將這個傳統轉化,同樣是在吃逾越節的晚餐,但將意思轉變為我們今日所行的聖餐,記念主救贖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惡,這是我們的屬靈生命獲得拯救,「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8)。
3.羔羊的婚宴 享受與主完全合一
然而聖餐並非是最後的結果,其後還有羔羊的婚宴,使我們最終能享受與主完全的合一,這才是救恩的目的。所以人不能只想著,守聖餐為的是將來進入天堂,如此還不夠,聖餐是為了讓我們記念主的犧牲,並且努力地換上白衣,可以在生活中活出榮耀,屆時耶穌再來時,準備好的人,可以參加這羊羔的婚宴,與基督成為一體。保羅將之稱為極大的奧祕:「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31-32),所以與上帝完全合一是我們未來最大的盼望。

VI、結論:恩上加恩
耶穌基督第一次以贖罪羔羊的身分降臨時,他替人贖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他擘開逾越節的餅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他倒第三杯酒時說:「這是我的血,為你們流出來的。」他為救贖你們,設立聖餐。然而,耶穌知道這不會是結論,將來第二次降臨時,他不會再與我們吃聖餐,因他第一次來,已將逾越節改為「聖餐」。他再來時,要將聖餐改為「君王的羔羊婚宴」,那會是一場極為喜樂的婚宴。兩次降臨,兩場筵席,但意思卻迥異:從聖餐到婚宴,是一個從稱義到成聖的歷程,是從與上帝和好、到最後與上帝合一。稱義、和好是恩典,成聖、合一是更大的恩典,據此我稱之為:「恩上加恩」。
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你,猶太人的逾越節,原是記念過去祖先領受上帝的恩典,脫離奴役,而主耶穌基督將這樣的傳統文化的禮儀轉化,讓我們與上帝隔離的關係,因著耶穌基督的死,獲得赦免,並脫離罪惡的綑綁。我們不只要領受稱義的恩典而已,更要繼續在主愛中,在教會裡面,大家不斷地互相勉勵、更臻成熟,使自己的罪越來越少,將來耶穌基督第二次再來時,我們可以穿上潔白美麗的白衣,作為新娘,完全地與主合一。主,你把這樣的盼望賜給我們,也給我們挑戰,讓我們不要以為藉著洗禮,就自滿拿到進入天國的通行證,請幫助我們受洗後能夠繼續裝備自己,因為準備好的時候,主你還要再來,將來能夠與你一起進入羊羔的婚宴,感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4月 17

[講道影片] 啟示錄系列(四) 以弗所教會 (台)









【講道大綱】

聖經: 啟示錄2:1-7

I. 引言:

鹽是氯化納 (NaCl) (約貳1:3)

II.七封書信的詮釋(The Hermeneutics of Seven Letters)

1.既往論 (Preterist):主後一世紀小亞細亞七教會(啟1:11)

2.屬靈論 (Spiritualist):對普世所有教會的屬靈教導(啟2:7)

3.歷史論 (Historicist):使徒時代到當代教會七時代(但9:24)

III.以弗所教會歷史(The History of Ephesian Church)

1.保羅第二次宣道旅行時佈道(徒18:19)

2.百基拉亞居拉留下開拓教會(徒18:18)

3.猶太舊約學者亞波羅教聖經(徒18:24)

4.保羅第三次宣道行牧養三年(徒20:31)

5.福音廣傳亞細亞引起大騷動(徒19:29)

6.保羅請長老們到米利都告別(徒20:17)

7.保羅派推基古去鼓勵以弗所(弗6:21-22)

8.保羅派提摩太去牧養以弗所(提前1:3)

9.約翰與馬利亞居住在以弗所(約19:26-27)

10.約翰從拔摩島寫信給以弗所(啟1:9, 11)

IV.給以弗所教會的信(The Letter to Ephesian Church)

1.稱讚(Commendation):工作勞苦忍耐(帖前1:3; 西1:29; 雅5:7)

2.肯定(Confirmation):試驗分辨棄絕(徒17:10-11;約壹4:1-2;西3:8)

3.譴責(Commination):離棄起初愛心(路10:27; 路14:26; 約21:l5)

4.建議(Consultation):回想悔改回復(可14:72;箴1:23; 王下23:22-23)

5.挑戰(Confrontation):有耳當聽聖靈(徒17:21;路8:18; 太7:24)

6.應許(Commitment):得勝享生命果(羅8:37; 創3:22; 啟22:2)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主耶穌深知動作與動機(林後5:10; 林前4:5)

2.失去愛心的服侍與知識(路10:40; 林前8:1)

3.尼哥拉黨的濫權與濫恩(太20:25; 猶1:4)

VI.結論:最大的是愛(林前1:2-3)

【默想】

1.你對於真理與愛心的關係有何看法?

2.聖經中哪些人參與以弗所教會牧養?

3.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最大指責為何?

【金句】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示錄二:4

3.譴責(Commination):離棄起初愛心(路10:27; 路14:26; 約21:l5)

4.建議(Consultation):回想悔改回復(可14:72;箴1:23; 王下23:22-23)

5.挑戰(Confrontation):有耳當聽聖靈(徒17:21;路8:18; 太7:24)

6.應許(Commitment):得勝享生命果(羅8:37; 創3:22; 啟22:2)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主耶穌深知動作與動機(林後5:10; 林前4:5)

2.失去愛心的服侍與知識(路10:40; 林前8:1)

3.尼哥拉黨的濫權與濫恩(太20:25; 猶1:4)

VI.結論:最大的是愛(林前1:2-3)

【默想】

1.你對於真理與愛心的關係有何看法?

2.聖經中哪些人參與以弗所教會牧養?

3.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最大指責為何?

【金句】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示錄二:4



星期一, 4月 16

[講道集] 啟示錄系列(三)基督愛教會(Jesus Loves Churches)


講道內容 : 啟示錄系列(三)  基督愛教會(Jesus Loves Churches)
時間:二0一二年四月一日
經文:啟示錄1:10-20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I.引言:啟示錄第一個異象(The First Vision of Revelation)
啟示錄裡約翰所看到的第一個異象,其意義為何?這又與我們有何關係呢?有個短片其中主耶穌與約翰的對話如下: 
主耶穌:將你所見的寫成一本書送給亞洲的教會
約翰:主啊!
主耶穌:不要害怕!我是阿拉法與俄梅戛,首先與末後,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到永永遠遠,我有掌管死亡和陰間的權柄。要將我所給你看的寫下來,這是給眾教會的信息。 
在異象中,約翰看到一位身穿白袍、腰繫金帶,看起來像是人子的形像,站在七個金燈臺的中間。在啟示錄一章中記載: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臺。燈臺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他的頭與髮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腳好像在爐中鍛鍊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我一看見,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臺的奧祕,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臺就是七個教會。」(啟1:10-20)
II.異象的處境(The Context of Vision) 
1.當主日(The Lord’s Day):七日第一日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啟1:10)主日的英文為The Lord’s Day。當時,猶太人在一週的最後一天守安息日,而耶穌則是在安息日的隔天復活,也就是七天的第一日。「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因此,主日成了專有名詞,教會也就以七日的第一日做禮拜,擘餅與奉獻也在同一日。「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徒20:7)「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聖經裡屬於主的日子,在希臘文有兩種所有格的寫法,一為The Lord’s Day──如前面所言,是指耶穌復活後每週要守的主日。另則是The Day of The Lord,指的是耶穌再來的那一天,這是個特定的日子、特定的事件。舊約中將之稱為耶和華的日子,「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摩5:18)新約中稱主的日子,「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所以,約翰是在主日看到主再來日子的異象,而我們現在是在每週的主日聚會,等待著主的日子來到。
2.在靈裡 (In The Spirit):被提進靈界
「被聖靈感動」此句的英文是in the Spirit,中文的涵義應為「在靈裡」。人若進入靈界,就可以看到人所不能見的,聽到人所不能聽到的。這不僅發生在基督教,在台灣傳統信仰中乩童起乩,就是指乩童進到靈界,他可以聽到一些旁人聽不到的聲音,且會把聽到的說出來,此時另有一人(桌頭)則將乩童所說的話給翻譯出來。所以,當約翰看到這個異象時,旁人卻無法見著,因為這是他在靈裡看見的異象。聖經裡也記載著數個進入靈界的例子,例如先知以西結有天在家中,上帝的靈降在他身上,使之靈魂出竅、看見異象;「他伸出彷彿一隻手的樣式,抓住我的一綹頭髮,靈就將我舉到天地中間,在上帝的異象中,帶我到耶路撒冷朝北的內院門口。」(結8:3)另,使徒彼得向外邦人傳福音前,也曾有魂遊象外的經驗,「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徒10:9-10)然後他在靈裡看見空中有一塊布包著各種飛禽走獸,又有聲音叫他吃,原來這是上帝要彼得傳福音給外邦人。還有,保羅的經歷更是特別,他被提到三層天,「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林後12:2)保羅被提到天上,聽到奧妙聲音,是他無法明白的。因而啟示錄裡寫的「我被聖靈感動」,是指約翰進入靈界,所看見的異象。
3.吹號聲(Trumpet Sound):上帝的啟示
約翰進入靈界看見異象,接著聽見有如號角的大聲音。在軍隊中,會以號角聲來下命令,在不同的時間該做什麼,都有不同的號角聲作指令。聖經中,上帝要宣布重要的事情時,也會先以號角聲召聚眾人。例如,在舊約上帝向以色列人頒佈十誡時即為如此,「角聲漸漸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說話,上帝有聲音答應他。」(出19:19)另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說到主降臨時,「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上帝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帖前4:16)在世界的末了,耶穌再來時,也有天使吹響號角,「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號角聲代表著上帝的啟示。
4.要寫書(Writing Scroll):信給七教會
「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啟1:11)
約翰聽見如號角的聲音,告訴他要把所見的異象寫成書寄給七個教會。書或稱做書卷(scroll),希臘文是βιβλιονbiblion。約翰寫啟示錄是用當時通用的紙草卷──叫做papyrus,但是紙草卷無法保存長久,後來較有錢的人就改用羊皮卷(parchment)重新抄寫啟示錄。所以現在考古發現的古代書卷,基本都是羊皮卷。耶穌第一次講道的時候,「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路4:17, 20)當時的書都是這樣的書卷形式。所以,啟示錄是約翰在拔摩海島上,在一個主日被提到靈界,聽見如號角的聲音對他說”要寫書”,令他將所看到的皆要記錄下來。雖然這裡列出七個教會,但在啟示錄第二章給以弗所教會的信裡面寫到「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7)所以這些不只是給當時的七個教會看,也是給眾教會,因此與我們有關係的。
III.異象的內容(The Content of Vision)
約翰在禮拜天,雖無禮拜堂、詩班,更無牧者講道,自己獨自坐在海邊安靜敬拜上帝的時候,聖靈將他提到靈界。約翰聽見了背後有號角的聲音,告訴他要將所看見的異象寫成書,送去七個教會,於是他轉過身來,看到七個金燈臺。
1.七個金燈臺(Seven Lampstands)
對聖經熟悉者,會立即聯想到在舊約的出埃及中記載著,會幕的聖所也有金燈臺。不過聖所裡的是一座金燈臺,分出七個燈盞。「要做燈臺的七個燈盞。祭司要點這燈,使燈光對照。」(出25:37) 而在新約的啟示錄,約翰看到的異象中是七個金燈臺,耶穌且對約翰說:這七個燈臺就是教會。因此約翰在異象中看見的第一個內容是關於教會。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所以燈台是要拿來照明的。此次我們有九位要受洗,一個接受堅信禮、二位要加入我們教會。我教洗禮班時,會提醒準備要洗禮的人:自己要向上帝禱告,不管之前的種種習性…,洗禮之後要讓家人看見你的生命、行為有所改變,這樣也就是發出信仰的亮光,家人也會因此對你的信仰感興趣。金燈臺的目的是要顯出好行為;保羅曾說:「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而最好的行為就是誠實無偽、沒有假裝、坦誠的生命。基督徒最讓人厭惡的行為就是造作、虛假,裝出不真實的自己,以致使人揭穿虛假、看破真相。我們要過一個誠實、無偽的生命,切莫在別人面前戴著面具、裝模作樣;所以表現出的好行為,是要真正的從內而外發出的,這樣別人才會將榮耀歸給上帝。而這七個燈臺象徵著教會應該要有的樣式,如同燈臺一般照亮著週圍。
2.人子在其間(Son of Man Amidst)
在七個金燈臺中,約翰看到人子站在中間。先知但以理一天夜裡在夢中看見異象,就把這個夢記錄起來。「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但7:13)耶穌被稱為人子,彌賽亞,復活之後就到天上去了。在司提反殉道之時,聖經記載著:「但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徒7:55-56)
耶穌是人子,不只坐在天上,並且站在上帝的右邊,站起來的動作表示尊敬或關心。而耶穌並非一直都在天上,他也會參加人們的禱告會。「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所以,他不只是在天上掌管萬有,同時也願意對地上表示關心,更願意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這是約翰看見異象的第二點,人子站在金燈臺的中間,就像是耶穌在我們中間一般。
3.長袍束金帶(Long Robe Golden Sash)
接著約翰注意到人子的衣服樣式很特別,穿著長袍、束著金帶子。舊約中,可以身著長袍站在聖所裡、金燈臺旁的,只有大祭司。大祭司穿的長袍有兩種,一為彩袍「所要做的就是胸牌、以弗得、外袍、雜色的內袍、冠冕、腰帶,使你哥哥亞倫和他兒子穿這聖服,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出28:4)這是祭司服侍完出來跟會眾祝福的時候所穿戴的彩袍,是祝福、華美的。另為白袍,在利未記中記載,一年一次的贖罪日Yom Kippur,祭司要穿上純白的細麻布長袍,進入至聖所裡為百姓贖罪。「要穿上細麻布聖內袍,把細麻布褲子穿在身上,腰束細麻布帶子,頭戴細麻布冠冕;這都是聖服。他要用水洗身,然後穿戴。」(利16:4)身穿白長袍表示贖罪、潔白的。但以理有一次在異象中看見,人子也是穿著細麻衣,「舉目觀看,見有一人身穿細麻衣,腰束烏法精金帶。」(但10:5)祭司用的束帶是也是細麻布的,聖經記載著能配戴金束帶的只有國王,代表著他的權柄。所以約翰在這裡看見耶穌的形象中,他既是為我們贖罪的大祭司,同時也是管理我們生命的君王。
4.髮白羊毛雪(Hair White Like Wool & Snow)
約翰再注意觀看人子,見他不只衣服,連頭髮也都是純白的。這個白不是指自然的髮色,而是因為榮光而發白,就像日光燈那樣耀眼的亮白;聖經中提到上帝的聖潔時,都是用這樣的敘述。「我觀看,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著亙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髮如純淨的羊毛。」(但7:9)耶穌向門徒顯出自己榮耀的時候,「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可9:3)以賽亞書中記載上帝的話,「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1:18)在這裡是對比的顏色──紅色代表有罪的,而白色則是潔淨的。所以約翰看見髮白,如白羊毛,如雪的人子,正是看見耶穌基督是完全聖潔無瑕的。
5.眼目如火燄(Eyes Like Flames)
我們的主是聖潔的,他希望我們也都是聖潔的,不要我們隱藏罪惡。約翰從如雪般的白頭髮再往下看,見到一對金光閃閃的眼睛,約翰形容說:「眼目如同火焰」。而但以裡書則描述:「他身體如水蒼玉,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和腳如光明的銅,說話的聲音如大眾的聲音。」(但10:6)這就如到了一個黑暗的地方,點了火把後,將四周照的一清二楚,意思是說在耶穌面前,人將無處可躲、無法隱藏。我們會說一個的人目光銳利,不會錯過任何的細節;耶穌的眼睛像火焰一樣明亮,可看透一切。箴言說:「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鑒察。」(箴15:3)因為他是聖潔的,他會鑒察我們有無罪惡。「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4:13)在上帝面前,一切都是顯露、不能躲藏的,當他一看到罪惡,他的腳就踏出來。
6.腳若爐煉銅(Feet Like Red Hot Bronze)
約翰繼續往下看,看到耶穌的腳好像是剛從火爐煉出來的銅。在但以理書中也記載著:「他身體如水蒼玉,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和腳如光明的銅,說話的聲音如大眾的聲音。」(但10:6)在聖所裡面只有兩件物品是用火烤過的銅所製,就是燔祭壇和洗濯盆,都是與把罪除淨有關,目的為要帶我們回到上帝面前。「燔祭壇和壇的銅網,壇的槓並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出35:16)約翰看見耶穌的腳像是爐煉的銅,就是當上帝用眼目察看我們後,如果看見罪惡,就會踏出腳將罪惡除淨。「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彌7:9)所以,耶穌不只是為我們贖罪,還要幫我們將罪行除去。
7.聲音如眾水(Voice Like Many Waters)
什麼叫做聲音像是眾水呢?在美國與加拿大中間,有一個地方可以聽到像這樣的聲音,就是尼加拉瓜大瀑布(Niagara Fall)。我以前去過,那裡有遊船可以將人載到非常靠近瀑布底端,近距離的感受到那股震撼力、令人顫抖。「他……說話的聲音如大眾的聲音。」(但10:6)像是眾水的聲音,就是充滿力量的聲音,如同他的權柄。「以色列上帝的榮光從東而來。他的聲音如同多水的聲音;地就因他的榮耀發光。」(結43:2) 在詩篇也說「耶和華的聲音大有能力;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詩29:4)這個充滿力量和威嚴的聲音對我們說了一個命令,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你有感受到耶穌這句話在你生命中的力量嗎?教會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最基本和關鍵的處理原則就是要有愛,這是耶穌唯一的命令。
8.右手拿七星(Hands Holding Seven Stars)
接著約翰看到耶穌手中有七個星,七星是指七個教會的使者,是奉差遣到教會的服侍者,耶穌將上帝的僕人捧在手中。我們通常會用掌上明珠這個成語來形容受父親疼愛的女兒,將她像是捧在掌心的珍珠一樣寶貝著。耶穌基督也如同這樣,把他所有的僕人都放在手掌上,疼愛、保守著。「你在耶和華的手中要作為華冠,在你上帝的掌上必作為冕旒。」(賽62:3)「我們上帝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拉8:31)「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把他們奪去。」(約10:28-29) 這代表上帝保守他的僕人。當我看到一張耶穌抱著黑羊的圖,心中感到安慰,通常白色的羊大家都喜歡,但是看到黑黑、醜醜的羊,就沒有人願意抱牠。但是,耶穌的眼睛會看到罪惡,他的腳會將罪惡除去,手會將你抱在懷裡,不論現在的你如何?只要是在教會裡的服侍者,他就會像父母親對兒女一般,在小孩做錯事的時候,一方面要管教、糾正他們,另一方面又愛著他們。
9.口出兩刃劍(Two Edged Sword From Mouth)
口出兩刃劍,意味著爭戰,也就是指教會在世上面對著一場爭戰,而耶穌口中的話語,可以成為攻擊敵人的劍;當我們努力傳福音時,魔鬼不會讓我們的工作順利,所以在這場屬靈的戰爭中,我們需要靠上帝的話才能得勝,他的話語是我們得勝的根據。「他使我的口如快刀。」(賽49:2)「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道。」(弗6:17)「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所以,我們需要倚靠上帝的話,以及聖靈來光照我們、幫助明白上帝的話,才能在屬靈的爭戰中得勝。
10.面若烈日光(Face Like Blazing Sun)
最後約翰看到耶穌的面容,像是太陽般明亮,這象徵著榮耀、榮光。「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他身體如水蒼玉,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和腳如光明的銅,說話的聲音如大眾的聲音。」(但10:6) 日頭與閃電都是光芒四射,當我們一直看著主的榮光,我們好像鏡子一般,漸漸地映照出主的光芒。「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
約翰在異象中看見耶穌的形像有以上這十個細節,這是耶穌愛教會的方式。
IV.異象的反應(The Response to Vision)
1.約翰仆倒耶穌腳前如同死:懼怕(Consternation)
約翰發現看見的是耶穌的容貌,第一個反應就是撲倒在地。每個人看見上帝的反應都是這樣,因為他是全然的聖潔,會自覺污穢。當摩西求見上帝的榮耀,上帝回應「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出33:20-22)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耶和華的寶座,也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後來有一位天使取了一塊祭壇上的火炭來沾以賽亞的嘴,說這樣他的罪就被赦免了。耶穌帶他最愛的三個門徒帶到山上,顯出榮耀的時候,他們看到就害怕的啞口無言。「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可9:6) 所以,當人看見上帝的顯現時,很自然會有懼怕(consternation)的反應。
2.耶穌右手觸摸約翰說勿怕:安慰(Consolation)
約翰因為害怕而撲倒在地,耶穌就伸手安慰、叫他不要害怕。當但以理見到上帝的樣貌之後,一樣伏倒趴在地上。「忽然,有一手按在我身上,使我用膝和手掌支持微起。」(但10:10)耶穌的三個學生看見他改變形象、又聽見天上的大聲音說話,也是害怕的俯伏在地。「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太17:7)耶穌復活的那個早晨,三個婦女在空墳墓前見到耶穌,也是充滿害怕,「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裏必見我。』」(太28:10)因此,當我們見到上帝時會恐懼,但他會以安慰(consolation)來回應。
3.約翰寫下看見現在與將來:使命(Commission)
當人看見上帝而感到懼怕時,耶穌伸手給予安慰。安慰不是異象的目的,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去完成使命。所以,上帝讓約翰看見異象,是要約翰將所見的都記錄下來。在出埃及記中,摩西看見異象 火燒荊棘、卻沒有燒毀;異象並非看過就算了,而是上帝有任務要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異象的背後都是有特別的使命。以利亞躲在山洞裡,上帝對他說話,也是有使命交給他。「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到了那裏,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王上19:15-16)以賽亞看見上帝的寶座,天使用炭火除去他的罪;「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因此,可見當人看見異象時會產生懼怕的反應,隨即得到上帝的安慰,並且領受他所託付的使命commission。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上帝在任何處境啟示
       首先約翰看見這個異象是在拔摩海島上。當時是初代教會的黑暗時期,教會被羅馬皇帝迫害,約翰被流放到拔摩海島;就在失去一切希望之際,他看見上帝的顯現和世界末了的異象,並受到指示要將所見的寫成啟示錄。「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啟1:9)當雅各欺騙了父親取得了長子的祝福,為了躲避兄長的憤怒離家逃走,到外邦居住。他原本以為離開家鄉,就不會再遇見耶和華,而上帝卻在雅各的夢中顯現,並賜下應許。「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創28:16)他對上帝的認識不若他父親以撒,他以為耶和華只住在父親的帳棚裡;加上他做錯事情心虛,以及逃難的窘境,沒想到耶和華居然在這種處境下向他顯現。基甸也因為害怕,躲在酒窖裡面打麥子的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向他顯現,讓他嚇了一跳。「耶和華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橡樹下。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正在酒醡那裏打麥子,為要防備米甸人。」(士6:11) 耶穌死後,門徒中有兩個人決定回家鄉去,耶穌就在此時向他們顯現。「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路24:13-15)可見上帝向人顯現,並不限定在聖殿裡,有時反而是在人失意落魄、絕望的時候才向他們顯現。所以就算在失望的時候,也會有上帝的旨意和帶領。

2.大祭司添燈油剪燈芯
        舊約中祭司在會幕裡,關於燈臺有兩件事要做。第一是添油,「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在會幕中法櫃前的幔外,亞倫和他的兒子,從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華面前經理這燈。」(出27:20-21)耶穌在十個童女迎接新郎的比喻中說,如果沒有預備油,人子來的時候就不能跟著人子進入天國。「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說: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不如你們自己到賣油的那裏去買吧。(太25:8-9)油的意思就是聖靈,我們需要一直有聖靈在我們身上,我們才能繼續發光。第二件事是剪燈蕊,燈蕊燃燒之後會變成灰,除沒辦法再點亮,還會妨礙剩下的燈蕊燃燒,所以燒過的燈蕊祭司要用剪刀將之修剪掉;這樣才能維持燈臺保持明亮。所以,如果我們生命中有不能發亮的部分,上帝會拿剪刀來修剪;完全不亮的就剪除、只有一點亮光的就把灰燼修剪乾淨。「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15:2)上帝的愛不是只有疼愛,只將你捧在懷裡當寶貝而已;他也會修剪、懲戒,好讓我們罪惡越來越少。

3.耶穌拿死亡陰間鑰匙
        耶穌的右手捧著七星,左手提著兩把鑰匙。「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1:18)我們基督教對死亡有特別的解釋;耶穌死過、到過陰間,離開的時候拿了陰間的鑰匙,意味著他隨時可以打開陰間的門、將裡面的人放出來。上週教會舉行了一場思親的禮拜,教會中有一些弟兄姊妹來參加。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中,一直因為祭祖的問題而有所限制。傳統信仰裡面,人要祭拜祖先,這是對祖先表示尊敬和懷念的方式。最近有些教會開始學習,想方法讓基督徒也能以一個儀式來表示對祖先的懷念。這種問題在客家族群裡特別明顯,因為客家人對祭祖的傳統非常看重,因此客家族群的牧師想了些方法,讓基督徒能適當地在儀式中表現出他們對祖先的尊重。追思會當天,有一位會友用一段影片來紀念過世的親人,是一首日文歌,曲名:千風之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請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我並不在這裡沈睡;我已化為千風吹拂在晴空之中。沒錯,現在的人往生後多用火葬,化做千風、回歸自然。但是我們的靈魂呢?基督徒說,我們的靈魂不是被關在陰間,因為耶穌基督已經握有陰間的鑰匙,他會將這些人的靈魂帶到上帝的懷抱中;這就是信仰所帶給我們的盼望。因此當我們在懷念祖先時,我們從啟示錄裡得知,約翰看見耶穌的右手捧著上帝的寶貝兒女、左手握有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因此我們對死亡沒有懼怕,因為我們的主已經勝過了死亡。

        說到陰間的門,約伯說「雲彩消散而過;照樣,人下陰間也不再上來。」(伯7:9) 舊約時陰間的門是緊閉著的,但是耶穌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太16:18)並且「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林前15:54-55)耶穌再來的時候,死亡的權勢就沒有了,因為他掌握著陰間的鑰匙。

VI.結論:基督愛教會啟(1:5-6)
        耶穌愛我們,在啟示錄1:5-6說:「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上帝的祭司。」那耶穌要怎麼愛我們呢?第一,他要我們做發亮的燈臺,能夠照亮世界。為讓我們能夠發亮,他願意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增添燃油、修剪掉不發亮的燈蕊。他身穿白袍胸繫金帶,是我們的大祭司,在上帝面前為我們贖罪代求。他全身潔白,要我們也能夠過聖潔的生活。他的雙眼如火明亮,看透我們生命的深處、鑒察著我們,給我們光照與提醒。如果發現罪惡,他就會伸出腳來將罪惡踏平,給我們管教和懲戒、去除我們的罪。他的口中說話,用像是眾水的聲音,下了一個命令,要我們彼此相愛。他把我們放在手掌心,保守我們,讓我們經過試煉、勝過試探。他賞賜我們他的話語和聖靈,讓我們可以在屬靈的爭戰中倚靠著上帝的道得勝。最後,他要轉變我們的生命,好像太陽一樣,越來越榮耀。我們的耶穌就是這樣愛我們,讓我們生命得以轉變。

        最後,介紹一位神學家,是連天主教都稱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Karl Barth (1886-1968)。他是德國希特勒時代的神學家,一生只有在年老快要死之前才到美國各地演講。途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神學院,演講完時間已經很晚了,神學院的院長就說要代表全體聽眾,問他一個問題,就是他在一生的神學研究中,覺得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Karl Barth緩緩地抬起頭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 for the Bible tells me so. 這是我的母親從小告訴我的,所有的神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耶穌愛我們。今天,耶穌讓約翰看見的第一個異象,就是耶穌基督以十個樣式來愛他的教會。
        我們一直以為主耶穌愛我們就是抱在胸前疼愛、讓我們可以撒嬌,但這不是愛的全部。耶穌就在我們當中,告訴我們要過聖潔的生活,他可以指出我們當中黑暗的部分,也可以幫我們將這些除去。他賜給我們話語,讓我們可以靠著過得勝的生活;他告訴我們要彼此相愛,讓我們的生命能夠轉化、越來越榮耀,這是真的愛。謝謝耶穌給我們這樣的愛。

禱告
主耶穌我們謝謝你,當你復活以後成為人子,你不只是升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邊,還樂意到我們當中。當我們在你的面前一起聚會、禱告的時候,你說你就在我們中間,你要不斷地把聖靈賜給我們,你要剪去我們生命中的不榮耀你之處。主啊!我們謝謝你,你在我們當中,要我們過著聖潔的生活,鑑察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你要我們彼此相愛;我們有罪的地方,你會幫助我們除去。給我們你的話語、賜我們聖靈,好讓我們可以勝過撒旦的試探。幫助我們生命的轉換,越來越有榮耀你的樣式。謝謝主的恩典,感謝禱告都是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牧函] 盡己愛神(Utmost Love to God)

撰寫者:蔡茂堂牧師

        主耶穌告訴那位想要試探他的法利賽人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因此,愛神與愛人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主耶穌親自交待被放逐在拔摩海島那位主所愛的年邁門徒約翰,要寫信給位於小亞細亞的以弗所教會。在信中,主耶穌指責以弗所教會離棄了起初的愛心 (啟2:4) 。在這裡中文聖經翻譯成“起初”,英文是翻譯為 “first”,聖經希臘文是 prw/toj (protos)。Protos 可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時間上的第一 (chronology first),另外一個意思是排列上的第一 (priority first)。很明顯的,中文的翻譯是採取時序上第一的起初。英文的翻譯則可以包括時序上以及優序上的第一。主耶穌建議以弗所教會改正這個問題的方法,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看來以弗所教會所離棄的愛心,是從高處往下墜落,因此,主耶穌或許比較可能是指以弗所教會的愛心,從排序最高的首位上面往下掉了。

       如果我們把主耶穌回答那位法利賽人律法師的答案,以及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離棄愛心的指責,拿來一起思想,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將這句經文改翻譯為 “你把首要的愛心離棄了。”主耶穌告訴那一大群願意跟從他的門徒,發出一個很嚴肅的挑戰,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做主門徒最大的挑戰是,要把對於主耶穌的愛擺到門徒生命中的首位,遠遠超過人世間親情與愛情的愛,甚至要超過保守自己生命那最基本的自愛。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愛耶和華你們的神,盡心盡性事奉他 (申11:13)。我們可以借用摩西這句話,來進一步瞭解盡己愛人的三個部份。第一是盡心,這是我們的理性。第二是盡性,這是我們的感性,第三是事奉,這是我們的言行。如果採用神學專有名詞來說,盡心是 Orthodoxy (正確的瞭解),盡性是Orthopathy (正確的情感),事奉是 Orthopraxy (正確的行為)。我們愛神,必須在這三方面都有平衡的表現與發展。只有正確的瞭解卻沒有正確情感與行為,會成為雅各書所說的死的信仰 (雅2:17)。只有正確的情感卻沒有正確的瞭解與行為,會成為保羅信主之前的狂熱 (徒22:3-4)。只有正確的行為卻沒有正確的情感與瞭解,會成為只有留下敬虔的外貌 (提後3:5)。主耶穌對於以弗所教會的指責,就是以弗所教會在正確的瞭解與正確的行為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主耶穌那亮如火燄的雙目,卻可以透視進入以弗所教會會眾內心的深處。主耶穌很憂傷的發現,他們在很傑出的神學知識與倫理行為表現之下,卻是逐漸下墜的最重要的對神與對人的愛心。主耶穌鼓勵他們要回想、悔改、回復。求神也差遣聖靈,來光照我們內心的深處,看看我們對神對人的愛心,是否也逐漸的失落了。

[講道影片] 啟示錄系列(四) 以弗所教會 (華)




【講道大綱】

聖經: 啟示錄2:1-7

I. 引言:

鹽是氯化納 (NaCl) (約貳1:3)

II.七封書信的詮釋(The Hermeneutics of Seven Letters)

1.既往論 (Preterist):主後一世紀小亞細亞七教會(啟1:11)

2.屬靈論 (Spiritualist):對普世所有教會的屬靈教導(啟2:7)

3.歷史論 (Historicist):使徒時代到當代教會七時代(但9:24)

III.以弗所教會歷史(The History of Ephesian Church)

1.保羅第二次宣道旅行時佈道(徒18:19)

2.百基拉亞居拉留下開拓教會(徒18:18)

3.猶太舊約學者亞波羅教聖經(徒18:24)

4.保羅第三次宣道行牧養三年(徒20:31)

5.福音廣傳亞細亞引起大騷動(徒19:29)

6.保羅請長老們到米利都告別(徒20:17)

7.保羅派推基古去鼓勵以弗所(弗6:21-22)

8.保羅派提摩太去牧養以弗所(提前1:3)

9.約翰與馬利亞居住在以弗所(約19:26-27)

10.約翰從拔摩島寫信給以弗所(啟1:9, 11)

IV.給以弗所教會的信(The Letter to Ephesian Church)

1.稱讚(Commendation):工作勞苦忍耐(帖前1:3; 西1:29; 雅5:7)

2.肯定(Confirmation):試驗分辨棄絕(徒17:10-11;約壹4:1-2;西3:8)

3.譴責(Commination):離棄起初愛心(路10:27; 路14:26; 約21:l5)

4.建議(Consultation):回想悔改回復(可14:72;箴1:23; 王下23:22-23)

5.挑戰(Confrontation):有耳當聽聖靈(徒17:21;路8:18; 太7:24)

6.應許(Commitment):得勝享生命果(羅8:37; 創3:22; 啟22:2)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主耶穌深知動作與動機(林後5:10; 林前4:5)

2.失去愛心的服侍與知識(路10:40; 林前8:1)

3.尼哥拉黨的濫權與濫恩(太20:25; 猶1:4)

VI.結論:最大的是愛(林前1:2-3)

【默想】

1.你對於真理與愛心的關係有何看法?

2.聖經中哪些人參與以弗所教會牧養?

3.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最大指責為何?

【金句】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示錄二:4

3.譴責(Commination):離棄起初愛心(路10:27; 路14:26; 約21:l5)

4.建議(Consultation):回想悔改回復(可14:72;箴1:23; 王下23:22-23)

5.挑戰(Confrontation):有耳當聽聖靈(徒17:21;路8:18; 太7:24)

6.應許(Commitment):得勝享生命果(羅8:37; 創3:22; 啟22:2)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主耶穌深知動作與動機(林後5:10; 林前4:5)

2.失去愛心的服侍與知識(路10:40; 林前8:1)

3.尼哥拉黨的濫權與濫恩(太20:25; 猶1:4)

VI.結論:最大的是愛(林前1:2-3)

【默想】

1.你對於真理與愛心的關係有何看法?

2.聖經中哪些人參與以弗所教會牧養?

3.主耶穌對以弗所教會最大指責為何?

【金句】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示錄二:4

星期四, 4月 12

尊神敬祖

星期六, 4月 7

[講道集] 啟示錄系列(二)主駕雲降臨(Jesus Comes With Clouds)

講道內容 : 啟示錄系列(二) 主駕雲降臨(Jesus Comes With Clouds)
時間:二0一二年三月廿五日
經文:啟示錄1:7-9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Maranatha

Maranatha即為主耶穌再來之意,而聖經中有三節經文用來說明主耶穌將要用何種方式與樣式復臨。Coming with clouds中文版聖經翻譯為「駕雲降臨」,這使人誤解英文為Coming“on”clouds。然而,希臘文原意為“with”,因此,正確的翻譯應為「跟著雲降臨」;這其中的意涵,是我們今日所要學習的。

1965年的嬉皮時代,在Calvary Chapel Costa Mesa教會的一名牧師Chuck Smith,看見被教會排斥的嬉皮們,渴望、尋求信仰的歸屬;儘管他們不修邊幅,頭髮凌亂,牧師張開雙臂歡迎這群人到教會。這些嬉皮中有許多的藝術家,他們寫的詩歌是用吉他來伴奏,而非用教會傳統的鋼琴、管風琴樂器。於是牧師將這些人集合起來,成立Maranatha Music,以詩歌來讚美神,且至今這些歌曲尚被廣為傳唱著。而該教會也從當時60年代的二十五個人,瀕臨關門的窘境,到現在的兩萬五千人的盛況;在全世界有一千三百多所的教會,因贊同他的想法,而加入Calvary Chapel,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組織,推動著福音運動。讚美詩歌中有一首經典之作〈馬拉拿紗〉(Maranatha),歌詞如下: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命的水喝(啟22:17)。

人子在他降臨的日子,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路17:24)。

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He is coming

就在一眨眼之間 他正來臨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He’ll be there

像竊賊在深夜 他已來

We shall meet him in the air In all His Glor

與主相遇在天空,在他榮耀中

Maranatha He is coming He’ll be there

馬拉拿紗,他正來臨,他已來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If He came here today Would you be ready?

他若今天來,你預備好沒?

Do you know for sure that He’s your Lord

你是否確知他是你主

By accepting Jesus Christ as Lord and Saviour

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與主

You will live with the King forever more

你將永遠與主一起同住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He’s coming again 他正要再臨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林前15:52)。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He is coming

就在一眨眼之間 他正來臨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He’ll be there

像竊賊在深夜 他已來

We shall meet him in the air In all His Glory

與主相遇在天空,在他榮耀中

Maranatha He is coming He’ll be there

馬拉拿紗,他正來臨,他已來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Maranatha, Maranatha Jesus is coming again

馬拉拿紗(x2),耶穌他正要再臨

He’s coming again 他正要再臨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個人所行的報應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22:12-13)

若基督來了,您會高興還是會害怕?反應為何?我們來看看聖經怎說的。

Ⅱ.基督的再臨(The Return of Christ)

1.他駕雲降臨:榮耀(Glory)

基督再臨,聖經以三個經節作為描述,其第一個經文:「看哪,他駕雲降臨」(He comes with clouds)(啟1:7ab)這讓人聯想到孫悟空駕觔斗雲的圖像。然而,原文希臘字e;rcomai meta (erchomai meta)「雲」非在「上面」之意,erchomai 是「來」的意思,而非「駕」;meta是with而非on,故精準的中文翻譯應為「他伴雲而來」。

而「雲」代表著什麼,是天上的白雲還是烏雲?舊約提到雲,常是形容上帝顯現時的榮耀。第一次上帝顯現是在會幕,在摩西把會幕建好之後,上帝降臨,整個會幕被一朵耀眼的雲朵包圍起來,這雲非白亦非黑色,乃是金光閃閃極為耀眼,令人目光無法直視,「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出40:34)因此,充滿帳幕的是耶和華如雲一般的榮光,使人看不清楚會幕,彷彿置身於霧中(榮光:舊約稱為「Shekinah」,以雲象徵榮耀)。耶穌曾帶著三位學生到山上去,這也是他第一次顯出其榮耀;依據聖經的描述-有一朵很亮的雲,「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太17:5)換言之,耶穌再來時,會帶著他整個的榮耀而來;因此,雲指的不是白雲,而是耀眼的榮耀。

2.眾目要看見:普世(Globe)

耶穌再臨時,將帶著耀眼、非凡的榮光,有如黑夜中的閃電,只要有眼睛的人,皆會看見。因此,不論信或不信者,除非是瞎子,否則人人皆要看見。聖經說:「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啟1:7c)。「眾目」即是「普世」(Globe)之意;「眾」即為「所有」,凡有眼睛、包括刺他的人者皆會看見他。而誰是刺他的人?這段經文將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一種是刺他的人,另為沒有刺他的,而不論是哪類人,都會看見他。耶穌自己也說:「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24:30)在撒迦利亞書,也曾提到刺他的人:「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亞12:10cd)。因此把世人分「刺」與「沒刺」耶穌的人;而這件事情與我們有何相干呢?我們是刺他的人嗎?聖經特別把「刺他的人」提出來,想必是有特別的意涵。

3.萬族要哀哭:慟哭(Groan)

經文描述:當人看到耶穌的降臨時的反應,並非開懷大笑,而是抱頭痛哭,「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啟1:7e)而耶穌來了!為什麼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呢?「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太24:30),連刺他的人也要哀哭。「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亞12:10)因此,我們知道耶穌再臨時,依據聖經的描述:第一,耶穌是榮耀的;第二,所有人都看得到;第三,看到後的反應是哀哭。

4.約翰的回應:阿們(Grant)

約翰看到這樣的描述,他的回應是請主快來:「這話是真實的。阿們!」(啟1:7fg)此兩句在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中皆為「阿們」,因為是同一句,故約翰用希臘文說了一遍nai,(nai),希伯來文又說了一遍 avmh,n (amen),因此正確的翻譯應為「阿們!阿們」,雙重的同意! 這就是約翰的反應:「主阿!你來,雖然他們會哀哭,但還是請你來,我同意你!」啟示錄說:「我又聽見祭壇中有聲音說:是的,主 神─全能者啊,你的判斷義哉!誠哉!」(啟16:7)也是這樣的意思;到了第二十二章說:「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是了」就是「nai」,「阿們」就是「amen」─「主耶穌呀,是呀!來呀!我同意,請你快來」。

III.基督的角色(The Role of Christ)

1.阿拉法與俄梅戛:無所不知(Omniscience)

當約翰回應說:「阿們」之後,上帝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啟1:8a-c)此句之意為”我是起初、我是末了、我是先、我是後”。在希臘文的字母中,「阿拉法」是為首的第一個字(A),而「俄梅戛」則為最後之尾字(Z),其它字母則全被包含於內;因為這裡使用了特別的語法─ Merism文學表達方法。這是為了要描述一種狀況,即取「兩個相對」的情況來「包含全部」。舉例,創世紀第一章一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個「天、地」就是Merism的用法。天代表是最高的存在,地是為最低的存在,因此,在第一天,上帝創造了天、地與「其中間的一切」。另舉一例,詩篇第一篇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晝、夜」也是Merism的用法,代表「整日」全天的在思想上帝的話,因此這裡也是用「兩個相對」的概念來涵蓋全部之意。舉例三:曾有人抓了現行犯到耶穌面前,逼他來作審判;耶穌卻靜默不語,這群人更加地逼迫、要他回應,最後耶穌站起來說:「無罪的人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大家思想後,「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離開,只剩下耶穌一人。這裡的「老、少」代表了「全部」的人,「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約8:9)。這三個例子說明了Merism的用法,而啟示錄所提的「阿拉法」,即代表希臘文字中的第一個字母,「俄梅戛」則代表最後一個字母;希臘的字母為英文的根本,所以這兩個字代表的是當時希臘所有的、已知的智慧,也就是天地之間所有的知識與涵蓋宇宙結束時的知識。耶穌說:「我都知道。」故,阿拉法與俄梅戛不是宇宙的開始與結束,而是所有的知識、真理,只有耶穌知道。啟示錄中阿拉法與俄梅戛的意思,有兩節經文作描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7-18);歌羅西書:「使他們真知上帝的奧祕,就是基督; 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西2:2-3)。

智慧、知識與奧祕,耶穌都知道,而奧祕是什麼?就是宇宙結束的知識,是上帝心裡有關結束世界的決定,這些耶穌說「我都知道,因為我是知識的全部。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在當時,希臘文用來表示所有的知識,所以耶穌說他會再來、結束這個世界的時候,表示他是真實的、內行者、無所不知的(Omniscience),並非信口胡謅。因此,當聖經中說「我來,我會在榮耀中來,你們會看見我,而且你們會哀哭,這些細節我是清楚的,因為我什麼都知道」。

2.昔在今在與永在:無所不在(Omnipresence)

第二句話說:「我不只都知道,我也什麼都看到」,他說:「我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1:8d)也就是無所不在,所有的事情耶穌都在場,他都看得到,沒有一個時空是在他之外。因此,耶穌不只是知道,還看得到一切,所以他的理解是全部的(comprehensive)。耶穌對他的學生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這代表隨時隨地、任何空間他都在。「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弗4:10),這就是耶穌的無所不在(Omnipresence),所以沒有一個意外,或情況是他不了解的,他掌握所有的細節與處境並且在場相伴。

3.主耶穌是全能者:無所不能(Omnipotence)

耶穌除了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之外,更能控制一切,他擁有所有的力量,所以最後一句話他說:「I'm the almighty」「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1:8d)耶穌用這三個特徵描述自己的全能,「天上地下所有的全並都賜給我了」(太28:18),「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1:3c),所以耶穌罩得住一切,讓人不用擔心,就是所謂的無所不能。 這些是上帝的特質,耶穌也拿來描述自己:我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並且無所不能。所以耶穌回答約翰,當宇宙結束時,要安心地相信我─因我在其中完全掌控(I am in full control),主耶穌是以他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來再臨。

Ⅳ.約翰的處境(The Context of John)

當時約翰是在拔摩海島領受這份異象的。試想,一位九十幾歲的牧師,不斷地勸人信耶穌,結果卻被羅馬政府逮捕,流放拔摩海島,不能再傳講耶穌,人生只剩等待死亡。然他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會在那樣的處境當中,被告知世界將如何結束;這個最偉大的啟示,是在最悲慘的處境之下獲得的。因此,約翰才會接著說:「我知道這些事情,是在拔摩海島」,他處於被孤立,無法與教會接觸的處境,但上帝居然讓自己看見這樣的異象。因此,約翰說:「上帝讓我看到這些,並不是因為我是使徒約翰,或是一位牧者,而是因為我是你們的弟兄,是一個普通的,跟大家一樣的弟兄」,當時教會也受多米田(Domitian)皇帝的壓迫(尼祿之後因政治因素大力迫害基督徒的皇帝),正當大家很痛苦的時候,約翰從拔摩海島寫信跟大家這樣說「我也一樣,我也在受苦,但上帝讓我看到這些,他會來結束這一切的,所以你們不要擔心,上帝會處理」,約翰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大家。

1.約翰是你們弟兄

「我約翰是你們的弟兄」(啟1:9)。這裡有兩種意思:第一,人都是上帝所創造,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嗎?豈不是一位上帝所造的嗎?我們各人怎麼以詭詐待弟兄。背棄了上帝與我們列祖所立的約呢?」(瑪2:10);第二,我們都是主耶穌基督所救贖的,教會的弟兄姊妹就是弟兄,「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太23:8)。所以弟兄有兩層意義:較廣義的是「同一位天父所創造」,另為「同一位救主所救贖」其關係範圍較狹小,意義卻較深;在此,約翰所說的弟兄同時蘊含著這兩種意思。

2.在患難國度忍耐

「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為上帝的道」(啟1:9b)。我是你的弟兄,意味著我與你一起做基督徒,在患難中忍耐;當時信徒因認真傳福音,而落入困境當中。「患難」就是為主受苦(suffering)、「國度」就是順服神旨(submission)、「忍耐」就是至死堅持(steadfast),在這樣傳福音的處境下「一同有分」;此詞的希臘原文為 sugkoinwno,j 「sugkoinonos」,保羅也曾經使用過這字:我傳福音,就是為了與你同得福音的「好處」,「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這「好處」並非指物質的獎勵,而是「在福音裡,我們是一夥的」的意思,重點不在於有沒有實質好處,而在於我們一同「有分」,一起為主受苦。因此,此句當翻譯為「為要與人同做福音的夥伴,我們在這其中一起有分,同為夥伴」,這也是約翰之意。

人若立志有分,就會受到逼迫,「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甚至被殺,「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裏,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太24:9)。像這樣的景況,目前在台灣是不易發生的,但全世界卻尚有許多地方,還有信仰迫害的事情;相信基督會遭受逼迫和患難,約翰針對面臨這樣處境的人,給予鼓勵。

3.為見證流放拔摩

約翰因做見證被流放,「為上帝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啟1:9c);保羅也是因為替耶穌作見證,被關入牢中,「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上帝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提後1:8)。啟示錄說:「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上帝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啟6:9),這是約翰自己為見證流放拔摩島,在患難中,所看到的景象。

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最後我們要談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屬靈功課:

1.基督兩次降臨間的對比

耶穌第一次來的時候,並沒有閃電、打雷,而是有一顆明亮之星,指引著東方的星象學者們去尋找耶穌。這群人起初以為王會降生在皇宮中,孰料,竟生於馬槽,「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太2:2)。當時夜晚寂靜,只有願意的、肯跟隨的、有信心的才會找到耶穌,而並非全世界的人。然而,第二次的降臨,耶穌帶著耀眼的榮耀,伴隨雷電,全世界都將要看到,「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24:27)。

第一次耶穌降臨是以嬰孩的形式,需要母親的照顧;第二次再臨時,是以成人樣式,在榮耀中降臨。耶穌說,他第一次來,就像一位撒種者,把福音的種子撒給人,不在乎人是否接受,也不在乎是否認真尋求;但第二次來,他要收割、分別處置。因此,兩次降臨差異甚大,前者是個栽種者,將種子撒到土地裡;而後者是位收割者,用鐮刀割下所長出來的,再用風鼓吹之,將分出的糠皮,集中後放到火爐中燒掉;而真材實料的穀物,則會被收藏到倉庫中。

耶穌來以前,請勿再渾渾噩噩度日,因為他會將人們作分類處理,「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太13:37-40)。第一次來,耶穌撒好種,第二次來,他要收割莊稼;第一次來,他寬容等候,第二次來,他分離、處置;第一次來,他慈愛、恩典,第二次來,他公義、審判。

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耶穌第一次來的時候不分辨?想必,是因收割前稗子還可能會變成麥子。譬如有些人去教會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心儀女子,後來長久聽道下,竟成為基督徒。所以,不論人來教會的動機為何,耶穌不管,只要人肯來,總有稗子變麥子的機會。可是,耶穌第二次來的時候,他就會分辨,這時人要捫心自問:我到教會是否有認真尋求真理,真誠的願意改變生命?生命真的有耶穌的愛進駐,因而起變化嗎?若有,則代表你就是實的麥子。最近在洗禮班課程中,我會問:「為何要受洗禮呢?」很多人回答:「因為我的生命要改變。」有改變,就是真實的在追求真理;沒有改變,只有週日來做做禮拜,靈命沒有因而轉變,就如來教會玩玩、混混的,因為有禮拜的生活,生命卻沒有改變,屆時耶穌復臨時,這樣的人就會像糠皮般被分辨出。

2.為被我們刺傷的主慟哭

「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啟1:7de)究竟是誰刺了他,這點很重要。首先,耶穌被釘的時候,當天值班的驗屍官(法醫)為了驗屍,刺了耶穌。釘十字架是很殘忍的刑罰,它讓被吊的人,身體的重量加上被縛的雙手,在漸漸失去力量後會下垂,而人的脖子因而會被自己的肌肉掐死。就在奄奄一息、無力時,犯人會因需呼吸而腳會用力撐著、跺著,以便挺著身,吸口空氣;故羅馬才會有驗屍官,檢察掛得久的犯人,是否已經死亡。若過了許久,發現犯人尚活著,就會用棍棒打斷犯人的腿,使犯人無法撐住身體、吸氣,用以加速其死亡。因此,現在考古學挖掘時,往往發現十字架的刑犯者有斷腿現象。而當時,耶穌雖已死,但驗屍官擔心是佯裝的,為免復活的預言成真,就以刺穿心臟來驗屍;結果刺下去果然沒有反應,流出來的只有血和水。在醫學上證實,心臟還在跳動的狀態,傷口流出來的為血,唯有心臟停止跳動時,才會是血和水(血清)分離流出。所以,當羅馬兵看見流出的是血和水,即判定此人確實死亡;因此,耶穌是全屍的,他的腿並沒有被打斷。

在行為上刺傷耶穌的,看來有因為職務的關係而行刺的驗屍官;用釘子刺傷耶穌將之掛上十字架的羅馬兵們;在審判時為了污辱耶穌,用荊棘編皇冠,讓耶穌額頭被刺傷的人。然而,真正陷害耶穌被定罪的不是羅馬人,卻是猶太人中的法利賽人,這些人污告著耶穌;故有人說,刺耶穌的,是猶太人。

然而,以賽亞說刺耶穌的,是「所有犯罪的人」,「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因此,刺傷耶穌的,是每一個人的罪。有一首黑人靈歌寫道: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x2)

你在否,當我主被釘十字架?

Oh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喔!有時它讓我感到顫抖,顫抖,顫抖。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你在否,當我主被釘十字架?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x2)

你在否,當主被安放墳墓?

Oh sometimes it causes me to tremble, tremble, tremble

喔!有時它讓我感到顫抖,顫抖,顫抖。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laid Him in the tomb?

你在否,當主被安放墳墓?

你在場嗎?是你把他刺傷的嗎?若真的很確信耶穌是因你的罪而被釘,當耶穌被吊在十字架時,你應該會哭泣,因相信耶穌的死與你有關;倘若你認為與你無關,不是你自己刺傷他,那就是自認無罪的人,故不會哭,但卻會在耶穌第二次來的時候哭泣,因為他再來,是要審判人的罪。因此這是一句很嚴肅的話:「所有的人都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也要看見他」。

刺他的人,若已經先哭了,耶穌再臨時,會得到赦罪的恩典,不必再哭;相反地,以為自己跟耶穌沒有關係,認為自己是無罪者,當耶穌再來時,他的罪會被顯明出來,就會大哭,後悔過去只是因不自知或不承認有罪。耶穌再來時,沒有人可以躲得掉,不管你是否相信他,他會作分別,作處理。所以撒迦利亞提到:「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傷,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亞12:10)這時候的「哀哭」,是施恩叫人懇求的靈;當你認為刺傷耶穌的是自己時,就會先在主的面前哭泣,這皆因明白主是為著他的慈愛而受刺傷,故而悔改、信主。當人有這樣的反應,耶穌再來時,其罪已被主赦免,就不會再落淚,可以安然地預備迎接主的再來。然而,在主再臨以前,拒絕承認自己有罪的人,主再來時,要為承擔自己的罪而哀哭,因為之前沒有在主面前悔改、認識他。因此,當很多女人為耶穌哭泣的時候,耶穌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那時人要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 !」(路23:28)現在不哭的人,將來要大哭;耶穌再來時,會想要躲起來,不想被耶穌看到,盼望能夠逃過最後的審判。但耶穌說:「你逃不掉的。」因此,這裡有兩種哭,一種是刺他的人,另為沒有刺他的人;他們哭的意義不同,後來的處境也必不相同。因耶穌第一次來是因愛而受刺傷,第二次卻要行公義、施行審判,這時的哭泣,是因害怕受苦?還是因為耶穌為我受苦而哭呢?

3.拔摩孤島領受最大啟示

最後的功課是:即使身處惡劣環境,面臨著絕望處境時,也不要放棄,也許在就在此時,上帝會賜下他寶貴的啟示。如約翰老年孤寂的被流放到拔摩孤島時,卻領受最大的啟示:「為上帝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啟1:9c-10)。聖經中有好幾位有此經歷的僕人:第一個是摩西,他年輕的時候大發熱心,為了救以色列人,殺了一個埃及人,因而被通緝、逃亡到異鄉的山上,牧羊四十年,到八十歲時,正覺得這一生已無啥盼望,上帝卻於此時揀選、差遣、啟示他,帶領耶和華的百姓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裏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出3:1-3)而以利亞就在被皇后威脅,逃命躲入山洞,覺得此生無望,以為全以色列只剩他一個先知時,「他在那裏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裏做甚麼?』」(王上19:9)上帝在山洞向他啟示,耶和華還留有七千位先知,要他返回所在地,將事情交代完畢。所以,以利亞是在最失敗和氣餒的時候,上帝給他一個更新、傳承的啟示。先知以西結則是在聖殿被燒、國家被滅、淪為亡國奴,在被押送的路途中,經過迦巴魯河邊之時,上帝讓他看見末世榮耀的啟示:「在迦勒底人之地、迦巴魯河邊,耶和華的話特特臨到布西的兒子祭司以西結;耶和華的靈(原文是手)降在他身上」(結1:3),因此,上帝最榮耀的啟示,是在被擄異鄉,沒有聖殿的情況賜下的。所以我們不要氣餒,也許有時人的處境就像這些人一般,上帝在那時要給你很多恩典。

VI.結論:基督門徒三大特徵

約翰提到做福音的夥伴有三個特點,這也是他最大的啟示:第一,在主裡彼此是弟兄;第二,在患難中順服與堅持-我們會在苦難中,要更努力不受綑綁,繼續順服與堅持;第三,見證主願意付代價-我們願意繼續把福音傳給別人,就算付代價也沒有關係。

禱告

主,你說你必快來,約翰回應說:「阿們!」 主阿,讓我們思想,我們心裡敢這樣說嗎?我們預備好了嗎?我們有把基督耶穌的愛與周圍的人分享了嗎?求主來幫助我們,讓我們也能夠從心裡面說出:阿們!Maranatha!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4月 1

[講道影片] 啟示錄系列(三) 基督愛教會(Jesus Love Churches) (華)



【講道大綱】

聖經:啟示錄1:10-20

I. 引言:

啟示錄第一個異象The First Vision of Revelation

II.異象的處境(The Context of Vision)

1.當主日(The Lord’s Day):七日第一日(可16:9;徒20:7;林前16:2)

2.在靈裡 (In The Spirit):被提進靈界(結8:3;徒10:9-10;林後12:2)

3.吹號聲(Trumpet Sound):上帝的啟示(出19:19;帖前4:16;啟11:15)

4.要寫書(Writing Scroll):信給七教會(啟1:11;路4:17,20;啟2:7)

III.異象的內容(The Content of Vision)

1.七個金燈台(Seven Lampstands)(出25:37; 太5:14-16;腓2:15)

2.人子在其間(Son of Man Amidst)(但7:13; 徒7:55-56;太18:20)

3.長袍束金帶(Long Robe Golden Sash)(出28:4; 利16:4; 但10:5)

4.髮白羊毛雪(Hair White Like Wool & Snow)(但7:9; 可9:3; 賽1:18)

5.眼目如火燄(Eyes Like Flames)(但10:6; 箴15:3; 來4:13)

6.腳若爐煉銅(Feet Like Red Hot Bronze)(但10:6; 出35:16; 彌7:19)

7.聲音如眾水(Voice Like Many Waters)(但10:6; 結43:2; 詩29:4)

8.右手拿七星(Hands Holding Seven Stars)(賽62:3; 拉8:31;約10:28-29)

9.口出兩刃劍(Two Edged Sword From Mouth)(賽49:2; 弗6:17; 來4:12)

10.面若烈日光(Face Like Blazing Sun)(但10:6; 太17:2; 林後3:18)

IV.異象的反應(The Response to Vision)

1.約翰仆倒耶穌腳前如同死:懼怕 (Consternation)(出33:20-22; 賽6:5; 可9:6)

2.耶穌右手觸摸約翰說勿怕:安慰 (Consolation)(但10:10; 太17:7; 太28:10)

3.約翰寫下看見現在與將來:使命 (Commission)(出3:10;王上19:15-16;賽6:8)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上帝在任何處境啟示(創28:16;士6:11;路24:13-15)

2.大祭司添燈油剪燈芯(出27:20-21;太25:8-9;約15:2)

3.耶穌拿死亡陰間鑰匙(伯7:9;太16:18;林前15:54-55)

VI.結論:基督愛教會 (啟1:5-6)

【默想】

1.使徒約翰所看到的第一個異象是什麼?

2.主耶穌在異象中的形像有何屬靈意義?

3.主耶穌現在如何來愛他所有的教會呢?

【金句】

「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有古卷:洗去)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 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啟示錄一:5-6

[講道影片] 啟示錄系列(三) 基督愛教會 (Jesus Love Church) (台)



【講道大綱】

聖經:啟示錄1:10-20

I. 引言:

啟示錄第一個異象The First Vision of Revelation

II.異象的處境(The Context of Vision)

1.當主日(The Lord’s Day):七日第一日(可16:9;徒20:7;林前16:2)

2.在靈裡 (In The Spirit):被提進靈界(結8:3;徒10:9-10;林後12:2)

3.吹號聲(Trumpet Sound):上帝的啟示(出19:19;帖前4:16;啟11:15)

4.要寫書(Writing Scroll):信給七教會(啟1:11;路4:17,20;啟2:7)

III.異象的內容(The Content of Vision)

1.七個金燈台(Seven Lampstands)(出25:37; 太5:14-16;腓2:15)

2.人子在其間(Son of Man Amidst)(但7:13; 徒7:55-56;太18:20)

3.長袍束金帶(Long Robe Golden Sash)(出28:4; 利16:4; 但10:5)

4.髮白羊毛雪(Hair White Like Wool & Snow)(但7:9; 可9:3; 賽1:18)

5.眼目如火燄(Eyes Like Flames)(但10:6; 箴15:3; 來4:13)

6.腳若爐煉銅(Feet Like Red Hot Bronze)(但10:6; 出35:16; 彌7:19)

7.聲音如眾水(Voice Like Many Waters)(但10:6; 結43:2; 詩29:4)

8.右手拿七星(Hands Holding Seven Stars)(賽62:3; 拉8:31;約10:28-29)

9.口出兩刃劍(Two Edged Sword From Mouth)(賽49:2; 弗6:17; 來4:12)

10.面若烈日光(Face Like Blazing Sun)(但10:6; 太17:2; 林後3:18)

IV.異象的反應(The Response to Vision)

1.約翰仆倒耶穌腳前如同死:懼怕 (Consternation)(出33:20-22; 賽6:5; 可9:6)

2.耶穌右手觸摸約翰說勿怕:安慰 (Consolation)(但10:10; 太17:7; 太28:10)

3.約翰寫下看見現在與將來:使命 (Commission)(出3:10;王上19:15-16;賽6:8)

V. 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上帝在任何處境啟示(創28:16;士6:11;路24:13-15)

2.大祭司添燈油剪燈芯(出27:20-21;太25:8-9;約15:2)

3.耶穌拿死亡陰間鑰匙(伯7:9;太16:18;林前15:54-55)

VI.結論:基督愛教會 (啟1:5-6)

【默想】

1.使徒約翰所看到的第一個異象是什麼?

2.主耶穌在異象中的形像有何屬靈意義?

3.主耶穌現在如何來愛他所有的教會呢?

【金句】

「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有古卷:洗去)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 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啟示錄一: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