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1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一)—接納(Acceptance) (國語)

 經文:羅馬書15:7

【講道大綱】
I. 引言:甘地的故事 (Mahatma Gandhi, 1869-1948)

II. 接納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proslamba/nw) (proslambano)
1. Acceptance (NIV) 接納:尊重 Respect (羅14:1)
2. Receive (NKJ) 接受:歸屬 Belong (林前12:15)
3. Welcome (NRS) 接待:親切 Cordiality (來13:2)

III. 教會的不接納 (Church Non-acceptance)
1. 歧視異己 Discrimination :對方去人化 (Dehumanization) (加3:28)
2. 壓制異議 Domination :自我偶像化 (Self-idolatry) (林前14:39)
3. 譴責誤失 Damnation :損人以抬己 (Self-adulation) (路18:11)

IV. 基督的接納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
1. 饒恕加上接納 (Forgiving followed by Receiving) (路15:21-22)
2. 接納先於改變 (Acceptance before Transformation) (路19:5, 8)
3. 不定罪不包庇 (No condemn, No condone) (約8:11)

V. 結論: 以信心來接納主 神接納作祂兒女 (約1:12)

【金句】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 15:7)

【默想】
1. 你對甘地的故事有何感想?
2. 你比較常犯那一種不接納?
3. 你對基督的接納有何心得?

星期六, 8月 30

[牧函] 無條件接納(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寫作於2008.08.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亞伯拉罕馬斯樂 (Abraham Maslow) 認為心理學有三大潮流,第一潮流 (First Force) 是由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主張的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 School);第二潮流 (Second Force) 是由瓦特森與斯金納 (John B. Watson and B. F. Skinner) 發展出來的行為學派 (Behaviorism School);第三潮流則是由亞伯拉罕馬斯樂與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等人所推廣的人文主義學派 (Humanistic School)。

人文主義學派強調人性是無法縮減為其成份的 (irreducibility);人性是在人性情境中形成的 (human context);人性是具有與人互動關係中的自我意識 (self awareness);人性是擁有自由抉擇並為其負責的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人性是具有企圖性而會追尋意義、價值與創意 (intentional to seek meaning, value and creativity)。

在人文主義心理學當中,卡爾羅傑斯主張,每一個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都具有朝向將潛能完美發展之驅力 (Self Actualization Tendency),這個驅力讓我們產生機體價值體系 (Organismic Valuing)。在這價值體系中我們最珍惜的是四周人們給予我們的正面肯定 (Positive Regard),這包括愛心、注意力、親暱、養育 (love, attention, intimacy, nurturance) 等等。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可以發展出正面自我肯定 (Positive Self Regard),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形像、自我價值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image, self-worth) 等等,讓我們發展成為真實的自我 (Real Self)。

一個健全發展的真實自我具有下列功能:對真實情感的開放與接納 (open to feeling);對目前實存的生活 (existential living);機體的自我信任 (organismic self trusting);自由抉擇與負責的體驗 (experiential freedom);參與貢獻的創意 (contributing creativity)。

但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出各種文明時,也同時產生各個文明的特別價值體系。為了要栽培下一代以符合這些特別價值體系,我們的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等會用這些特別價值體系的內容做為給予我們正面肯定的條件,這就是有條件的正面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在有條件正面肯定的壓力主導之下,我們逐漸形成有條件的正面自我肯定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我們的人格被扭曲成為理想的自我 (Ideal Self)。

當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發生不一致 (incongruity) 的落差時,我們便會感到受威脅而產生焦慮 (anxiety) 的精神官能症 (neurosis)。為了減少焦慮,我們便會採取各種防衛 (defenses) 來減輕焦慮,包括否認 (denial) 與扭曲 (distortion)。但是這些減輕焦慮的企圖只有將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間的落差加大,而產生更大的威脅與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無法獲得緩解,人格便會破裂,陷入精神病的發作。

當面對一位因為有條件正面肯定的成長環境所發展出來的精神官能症或甚至是精神病患者時,卡爾羅傑斯主張一位心理治療師所能給予個案 (client) 的最佳幫助乃是以真誠 (genuine congruence) 的態度,同理個案的感情 (empathy),並且給予個案無條件接納的尊重 (respect of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這就是有名的個案中心羅傑斯式心理治療 (Client Centered Rogerian Psychotherapy) 的三大特色。

主耶穌在世上面對各式各樣痛苦的人們時,也是先用無條件接納來建立信任的關係,然後對方就產生正面的改變,例如:主耶穌面對行淫被抓的那位婦女時,先對她無條件接納與保護,然後才鼓勵他不要再犯罪。主耶穌看見爬在樹上的撒該時,先對他伸出無條件接納的友誼雙手,隔天撒該的生命發生驚人的轉變。但願我們也會學習主耶穌這樣的無條件接納來彼此相處。

星期一, 8月 25

眼睛的故事 (13) 科學的前設 (The Presumptions of Science)

Augustus Comte (1798-1857)

科學的前設 (The Presumptions of Science)

科學哲學家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專注於探討科學的本質。十八世紀的科學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觀察人類知識的歷史進程而提出 “三階段定律” (law of three phases)。

第一階段:神學 (theological) 所有知識皆訴諸上帝的啟示,由教會掌控。這個階段一直到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才結束。
第二階段:哲學 (metaphysical) 所有知識皆訴諸理性的思考,由哲學家主
宰。這個階段由啟蒙運動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結束。
第三階段:科學 (positive) 所有知識皆訴諸感官的驗證,由科學家操盤。

孔德主張,唯有能夠通過感官驗證的知識才是真確的 (positive)。這種強調感官驗證重要性的主張後來就被稱為實證論 (empiricism)。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第一維也納學派”(First Vienna Circle) 的學者們將孔德所提出的實證論,加上十七世紀的理性主義 (rationalism),他們主張,真正的知識,應該是根據來自由感官的客觀觀察,在加上理性的邏輯推理來獲得。這種學說被稱為“邏輯實證論”(Logical Empiricism)。邏輯實證論可以說是今日科學輝煌成就的哲學理論基礎。

邏輯實證論是被建立於下列諸多前設 (presumption) 的信念上面:

1. 可以接受客觀觀察 (objective observation) 的客體存在 (object) 是真實的存在 (realism)。
2. 人類的眼睛可以精確的觀察到外在客體存在的真相。
3. 人類的符號語言能夠真確的表達與描述人類眼睛所觀察到的現象。
4. 科學的描述是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證明其正確性 (verifiability)。
5. 能經由實證方法驗證的科學論述是唯一有意義 (meaningful) 與實用 (pragmatic) 的論述。
6. 科學論述具有解釋 (explanation) 一切現象的能力。
7. 科學論述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不會受個人或社會文化信念所影響。
8. 所有科學真理都彼此相通 (commensurable) 且可以簡化 (reductionism)成為最終合一 (unity),宇宙 (Universe) 真的是單句 (uni-verse)。

上述這些邏輯實證論的每一條前設都受到來自各方學者的挑戰。我在這個眼睛的故事系列中所要和大家探討的只是針對邏輯實證論之第二個前設“人類的眼睛可以精確的觀察到外在客體存在的真相” 的信念,提出目前從視覺生理學、視覺心理學的發現,特別是有關視錯覺的現象,讓我們瞭解這個前設並沒有得到有關人類視覺現象研究發現所支持。

星期一, 8月 18

成長的故事 (3) – 兒時歡樂

初中畢業時又重返兒時歡樂之天堂 "姑娘樓仔" 攝影留念

想到我兒時的歡樂時光,李叔同先生所作那個兒歌 “憶兒時” 的曲調就響在耳邊。如果您和我也成長於相同的年代,那麼我相信您對下面這首兒歌當是耳熟能詳了。

請打開電腦的喇叭來享受這首憶兒時
想播放請用滑鼠右鍵壓下藍色三角形記號即可

這首兒歌是由李叔同先生填詞,曲調取自美國民謠 “我那陽光燦爛的老家” (My Dear Old Sunny Home),是由海斯 (W.S. Hays) 所譜曲的。

春去秋來 歲月如流 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 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 小川游魚 曾把閒情托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姑娘樓仔那條小水溝頭靠東邊圍牆那個漂亮的圓形小水池是我們兒時遊玩的天堂。小水池四圍都是高聳的樹木環繞著,從東邊圍牆底部那個小洞將圍牆外邊水溝的水引進這個小水池。圍牆外面住著一戶農家。他們家有一位和我們年齡相當的男孩子,叫作阿明。我們這些住在王爺宮附近的小孩想要進到這個天堂去遊玩,必須設法從姑娘樓仔入口的大門,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溜進去,只要能夠在被發現之前,想辦法溜到這個大樹環繞的小水池邊,並且記得不要發出太大的吵鬧聲音,我們就可以在樹蔭的遮蔽下,安心的玩整個下午,既不會被蘭醫師夫婦發現,也沒有炙熱的陽光照射。如果不幸在從入口處跑到小水池邊之途中被蘭醫師或蘭醫師娘發現,或是我們玩得太得意忘形,發出太大的聲響而吵到蘭醫師夫婦,他們就會出來把我們驅逐出境。因為我們的噪音會騷擾他們午休的清靜。阿明是我們遊玩的頭目。只要我們成功的溜到那小水池邊,我們會吹一聲口哨作為聯絡的暗號。不久,圍牆外面會傳回來阿明回應的口哨聲,我們就會看見阿明矯捷的身影迅速的翻過紅磚圍牆,再沿著圍牆邊的樹幹輕悄悄的溜下來。

阿明會帶著我們在小水池中撈大肚魚。有時候,我們會在小水溝中,用泥巴圍起一道臨時的水壩,讓水壩下游水溝中的水流光,然後我們便可以在水溝底的爛泥巴中摸“雨鰡”(泥鰍)。我們也會用空容器裝水溝中的水,到樹下草地上去灌“肚猴”(蟋蟀)。有時候,阿明不知道從那裡弄來一小截香煙屁股與火柴,他會爬到樹上去抓 “肚錠”(蜥蝪),然後把那一小截香煙屁股點燃,再塞入那隻“肚錠”的嘴巴裡面。我們這群孩子,就圍繞看這隻可憐的“肚錠”被阿明抓住尾巴,倒掛著身體,一面扭動身驅,企圖逃逸,一面又猛吸那一小截煙屁股,吐出陣陣白煙,還被這煙燻得咳嗽連連,淚流滿面。在水池中撈大肚魚、圍水壩摸雨鰡、用水灌肚猴等玩意兒我都敢玩,可是我就是不敢伸手去抓那肚錠的尾巴,就怕被它轉過頭來咬我一口。

當水果成熟時,我們更是快樂,我們可以爬到樹上去摘龍眼、採荔枝、拔楊桃下來吃。但是對於那兩棵又粗又高的芒果樹,我們就爬不上去了。看著高高掛在樹梢那熟透黃色的芒果,我們便會設法用石頭去丟那些芒果。運氣好的話,芒果會被石頭擊中而應聲掉下,我們便一擁而上到草地中去尋找那顆掉下的芒果。有時候太高興歡呼而驚醒正在午睡中的蘭醫師夫婦,蘭醫師便會走到二樓的陽台上來趕我們離開。我們便會立刻全體臥倒在草叢中,等他進去房間以後,再繼續我們丟石頭打芒果的遊戲。

在炎熱的夏天,週末時刻,蘭醫師夫婦有時候會准許我們和他們家的兩個孩子大衛、約翰一起到他們家東邊的游泳池去游泳。但是我們家境貧窮,買不起泳褲,我媽媽也不許我們下水游泳。我們就穿著內褲下去玩水。到了傍晚,該回家的時刻,濕搭搭的內褲怎麼穿回家呢?我們就把內褲脫下來,放在水泥網球場上曬太陽,哥兒們光著屁股,在草地網球場上玩抓鬼的遊戲。不久,炙熱的陽光就把我們的內褲曬乾了,我們才穿戴整齊回家去。記憶中,每次回家都會被母親叫過來詢問,是否曾偷下水游泳。我們也都異口同聲否認。但是,我媽媽會叫我們過去,用她的手指甲稍微刮我們的皮膚,如果游過泳,立刻會被括出一些白色的粉末來。當然,結果當然是免不了要挨一頓打罵。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弟弟因為在水裡發生腳抽筋而沉到游泳池底。我自己也還不太會游泳,只是亂玩水而已。正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大衛就勇敢的游過去,潛入游泳池底把我的弟弟拖出水面,救了我弟弟一命。

家裡沒錢可以買腳踏車讓我們學騎。我就趁著蘭醫師午睡的時候,偷偷的到他們家一樓那個停放腳踏車的平台上,把他那一輛28吋的腳踏車,牽下來在水泥網球場上練習騎腳踏車。可是我的身裁還矮小,蘭醫師那28吋腳踏車又很高大,我根本就跳不上去。只好用“籠狗孔”的方法,把自己的身體斜斜的鑽過那部腳踏車前面那三角形的鐵管架之中,就這樣歪歪的學騎腳踏車。慢慢的,我學會這樣子騎那輛28吋的腳踏車了。有一次,我自信滿滿的從那高高的平台上,就用“籠狗孔”的方法將腳踏車從斜坡騎了下來,那裡知道,騎到前面那條小水溝邊,應當向右轉九十度時,卻由於車速過快,轉彎轉不過去,整台腳踏車連我整個人就摔進那條小水溝裡,造成很大的噪音,而且我的左手肘關節附近也給跌斷了骨頭。我從小水溝中爬出來,用右手扶著跌斷的左手,嚎啕大哭的走回家去。爸爸請家裡附近的“接骨師”來,用中醫的方法用竹片幫我固定,並敷上厚厚的草藥。由於接得不是太正,我的左手臂從此就有一點向外彎曲的變形。

害我跌斷左手肘的那輛28吋腳踏車


有時候,蘭醫師娘也會教我們玩家家酒的遊戲。我們長大以後有一年的聖誕節,蘭醫師娘把我們當年玩結婚典禮的家家酒遊戲的黑白照片做成耶誕賀寄給我們留念,我才發現,在那張照片裡面,我居然是扮演證婚牧師的角色,我弟弟則是站在扮演新郎的大衛後面那一位扮演來賓的角色,至於新娘是誰扮演的,我就認不出來了。

蘭醫師夫婦與兩個兒子親筆簽名的寶貴聖誕卡


上篇姑娘樓仔文章登出後,有讀者希望我能夠將姑娘樓仔的平面圖稍微畫出來。我嘗試就我記憶所及,畫出簡圖如下:



上篇文章中的猜人活動結果答案揭曉如下:


星期一, 8月 11

蔡茂堂牧師就任詞

蔡茂堂牧師於2006年10月29日正式本會第四任主任牧師,其就任詞如下:

  有一節經文正可以代表我今天的心情。“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15:10)

1. 幼年負軛: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3:27) 上帝讓我在年幼時經歷極度的赤貧,養成我吃苦耐勞的習慣與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夠在今天熬過重重難關,得以在上帝與眾人面前誓約接受和平教會牧師一職。在赤貧中我看到家母如何設法為無米之炊以維持全家溫飽,家父如何在多次災難中持守信仰並熱心事奉主的榜樣。感謝上帝無限的恩典。

2. 良師益友:小學張昭智老師免費讓我補習,還幫我張羅一張折疊桌椅。中學郭祥燦老師用自己藏書鼓勵我用功讀書。大學鄭聰明教授親自教導我如何進行解剖科學研究。三一神學院 Paul Hiebert教授教導我如何進行質性研究並且在高度困難情況下指導我完成論文。

  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高仁愛醫師夫婦資助我中學學費並鼓勵我英文會話。台大精神科陳珠璋醫師與林信男醫師為了鼓勵我留於台大甚至表示願意將他的主治醫師職位讓給我。路加傳道會韓偉醫師以親自下恆春的榜樣感動我也追隨他的腳步前往恆春從事醫療傳道。

  高雄塩埕教會戴忠德牧師與廖恩惠師母於獨生女娓娜在北上為恆基擴建募款途中不幸因車禍而離世時,不僅饒恕開車的我,還接納內人信貞為其乾女兒,讓我們深嘗基督那饒恕與接納的大愛。東安教會的高集樂牧師是我學習牧會的啟蒙老師,特別在講壇訓練上給我充分的操練機會,讓我終生難忘。台福神學院院長劉富理牧師將他為他們禱告醫病的個案推介讓我會談以進行我博士論文的田野訪談,他那對人的愛心與對神的禱告之心值得我終生效法。年逾七十的宣教士唐華南牧師與馬利安師母 (Rev. & Mrs. Vernon and Marilyn Tank) (芥菜種會孫雅各牧師與孫理蓮師母的女兒)主動前來芝加哥台福教會幫助我牧養華語堂兄姊,這種老當益壯的精神深獲我由衷敬佩。

  小時候印象中沒什麼親人,只有三舅常常帶水果來探望我們,讓我們享受溫暖的親情。在唸三一神學院博士班時,十伯父許鴻源與十嬸許林碖夫婦,在學費上大力支持並鼓勵我學成後能返台投入長老教會事奉。上帝讓我在醫學院時交到了兩位終生末逆之交王榮德醫師、梁望惠師母以及翁瑞亨醫師、蔡淑壬師母 (目前兩位都成為牧師),他們四位是我們這一生中很好的知心良友。

3. 家人同心:內人許信貞與我在和平教會相識、相知、相惜、相愛,在商牧師福證之下結為夫妻。將近三十年光陰夫唱婦隨、天南地北、無怨無悔、鼓舞提醒。牧會以來她也成了我服事上的好同工。感謝上帝,祂賜給我們三個寶貝兒女讓我們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如何陪子女長大。雖然目前是妻不離子散、天各一方,但藉由AIM 還能每週享受快樂的家庭時光。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和平教會的服事,但因著他們在背後的支持,讓我們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在台灣服事。

4. 機構教會:上帝帶領我在台大精神科、恆春基督教醫院、路加傳道會、東安台福教會、松柏台福教會、芝加哥台福教會有各種不同學習的機會。或是醫學專科研究與教學、或是偏遠鄉間的醫療傳道、或是巡迴全省各醫院的福音事工、或是從零開始的植堂學習、或是大都會移民教會的牧養操練,上帝給予我各種不同的操練。上帝帶領我們夫婦到和平教會,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習成長的機會。

  我願意在和平教會與長執會友們共同學習下列的事奉:

1. 禱告事奉 (prayer):禱告是上帝所賜給予我們與祂親近最寶貴的禮物,很可惜的是我們卻常常入寶山而空手歸,求神在和平興起禱告的靈,讓我們每位兄姊都有甜美的禱告生活,不管是在個人靈修的禱告、小組團契的禱告、教會全體的禱告、彼此服事的禱告上面都能夠隨時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 (林前2:8)。

2. 小組事奉 (koinonia):彼此相愛是主所賜給門徒的新命令,主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但願和平教會每位兄姊都能夠歸屬於一個小組並且在小組中學習彼此相愛的功課並且享受彼此相愛的恩典。

3. 僕人事奉 (diakonia):主耶穌基督受差遣到世上時,完全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他在與門徒最後晚餐的時候親自為門徒洗腳,留下這謙卑服事的僕人榜樣。主耶穌教導門徒說,我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但願和平教會每位兄姊都可以一起來學習主耶穌這種謙卑服事的僕人事奉。

4. 宣道事奉 (evangelism):我們所敬拜事奉的上帝是差派宣道的三一真神。為了拯救世人,父神差遣聖子耶穌基督成為首位宣道士降世為人,走遍各城各鄉,宣揚天國的福音。在被釘十字架受死並復活完成救贖大功之後,父神與聖子又共同差遣聖靈到這世界,叫世人為罪自責,領受重生之恩而悔改相信得蒙稱義,並且進入一生成聖的學校。但願和平教會每位會友都是一位奉差遣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成為一位與聖靈一起為主作見證的宣道士。

5. 團隊事奉 (team):感謝上帝的宏恩,感動並呼召李晶晶牧師與曾昭瑞牧師夫婦,願意前來和平教會和我一起配搭,學習團隊事奉。當然目前這個團隊的形成還需要依循一定的程序辦理。形成之後,李牧師將負責教育與社區事工,曾牧師將負責關懷與行政事工,我則會負責崇拜與宣教。我們還要學習如何與和平教會的小會、長執會、各團契小組核心同工和所有和平會友一起配搭團隊事奉,讓和平教會能夠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4:12)。

6. 國度事奉 (Kingdom):主耶穌基督教導門徒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太6:9-10)。我深願和平教會的兄姊能夠擁有上帝國度的眼光與胸懷,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團體與教會學習彼此聯絡、互相結連、共同努力,讓上帝的旨意得以暢行在這個世界,讓全世界能夠尊神的名為聖,讓一切榮耀全歸給上帝(羅11:36)。

  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惟願奉獻我一生為主所用。也願和平教會能夠效法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腳蹤,成為讓萬民蒙神祝福的教會。

眼睛的故事 (12) 科學與觀察 (Science and Observation)

科學與觀察 (Science and Observation)



一般來說,科學是經由反覆多次 (repetitive) 對客觀存在實體 (objective reality) 之客觀觀察 (objective observation),以及利用歸納法 (induction) 將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其互動關係來加以歸納,盼望能夠找出一些放諸四海皆準、有關被觀察現象彼此間互動關係的簡單公式。最有名的應該是由愛因斯坦所提出的 E=MC²。

由初步觀察的結果,加上適當的歸納,所產生的初階關係公式 (preliminary relation formula) 被稱為“假說”(hypothesis)。根據這個假說,以及由這個假說再加上演譯法 (deduction) 所產生的次發性公式 (secondary formula),我們可以設計出一些更進一步的觀察實驗,藉此來檢驗這個假說的可靠性 (reliability)。當一個被提出來的假說,經過許多次進一步觀察或實驗 [在特別掌控與操作環境下之觀察] 的結果,並沒有發現這個假說無法解釋的現象時,這個假說將漸漸的被大家接受,而被稱為“理論”(theory)。理論如果再經過更長的時間以及更多的觀察與實驗的結果,還是找不到這個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大家就會將這個理論升級為“定律”(law)。 定律大概是科學家根據觀察與妥善的推理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根據卡爾布伯 (Karl Popper, 1902-1994) 的理論,經由觀察與歸納的方法所產生的科學假說、理論、或是定律,都是科學家們經由小心觀察,大胆猜測之下所產生的暫時性臆測 (tentative conjectures)。被提出的暫時性臆測必須經過多次多人的重覆類似觀察與實驗,來尋找其是否有錯誤。這種可能被驗證為錯誤 (falsifiability) 的特性正是科學的本質之一。因此,一個科學的假說、理論、或是定律,每次經過一次的觀察或實驗的檢驗時,只能得到被該次觀察推翻 (refuted) 或是尚未被該次觀察推翻的結果。最好的觀察或實驗也無法證明 (prove) 該假說、理論、或定律為真理 (truth)。科學家並不企求發現宇宙間的真理或真相。科學家只盼望能夠經由小心的反覆觀察與歸納,而發現可以有效描述與預測自然現象間互動關係的簡單公式。這個公式被提出來,是暫時性的,期待經由更多次的觀察與實驗來驗證其可靠性 (reliability) [亦即其可重覆性]。當一個公式的可靠性經由多次反覆的觀察與實驗而沒有被推翻時,它的可靠性將提高,從假說升格為理論,或許有機會再從理論升格為定律。

當有人好意想進一步將科學的理論從可靠性 (reliability) 提升為其真確性 (validity) 時,這個理論將脫離科學的範疇,進入哲學或宗教的領域了。

當一個被提出來的科學假說、理論、或定律無法完全解釋一個新的觀察或是實驗的結果時,科學家一般不會立刻拋棄該假說、理論、或定律。他們會先懷疑這次的觀察或是實驗是否其方法或過程有錯誤。如果經過再度用同樣方法的觀察或實驗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時,科學家才會開始尋找是否這個假說、理論、或定律可以加以作部份修正或擴充,以達到可以解釋目前新觀察或實驗所得到的數據。只有在無論如何修正或擴充,都無法與新觀察或實驗的數據做出和諧的解釋時,科學家們才會考慮拋棄這個假說、理論、或定律,而嘗試提出全新的假說、理論、或定律來取代原有的假說、理論、或定律。假說被取代的機會比理論高,理論被推翻的機會比定律高。定律很不容易被推翻。當一個大家長久接受的定律被推翻時,我們會說發生了一次重大的科學革命,或是說科學界產生一次大的 “思想架構轉移” (paradigm shift)。[Thomas Kuhn所提出的理論]。愛因斯坦所提出的質能互換定律可以說是科學界一個重大的思想架構轉移事件。

星期日, 8月 10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Oneanothering) (國語)

 經文:約翰福音13:34-35

【講道大綱】
I. 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約壹4:12)。

II. 教會的特徵 (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 (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約12:34-35)
2. 特土良 (Tertullian) :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155-222AD)
3. 潘霍華 (Boenhoffer) :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1906-1945)

III. 教會的比喻 (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1. 上帝的家 (提前3:15):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 (羅8:29; 約壹3:1) 彼此親暱
2. 基督的身 (弗1:23) :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 (西1:18; 林前12:27)互相依存
3. 聖靈的殿 (林前3:16):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 (弗2:20; 彼前2:5) 同被建造

IV. 教會的彼此 (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1. 彼此的態度 (attitude) :接納 (羅15:7); 包容 (西3:13)
2. 彼此的服侍 (service) :規勸 (西3:16); 恩賜 (彼前4:10)
3. 彼此的關係 (relation) :親熱 (羅12:10); 認罪 (雅5:16)
4. 彼此的禁忌 (taboo) :論斷 (羅14:13); 吞咬 (加5:15)

V. 結論: 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約15:10, 12)

金句:約13:35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默想:
1. 別人如何認出主耶穌的門徒?
2. 聖經中有那三個教會的比喻?
3. 教會中彼此的態度應當如何?

[牧函] 生命共同體 Life Together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在準備有關小組系列的講道時,我學到一個新英文單字 (Oneanothering)。根據史密斯 (R. Cody Smith) 的解釋,one•an•oth•er•ing (wun-e-nuth’er-ing) v. To fulfill New Testament Biblical instructions for Christians regarding activities to be done to, for and with one another. –one•an•oth•ers n.  

我嘗試將這段英文翻譯成為中文如下:“彼此”是一個新的動詞,意思是基督徒遵行新約聖經中有關基督徒彼此之間為了對方、給予對方、陪伴對方所做的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人稱為“彼此者”。

主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因此,我們可以說,彼此相愛的關係與互動是基督門徒或是教會的主要特徵。這些因為相信主耶穌的救贖恩典,接受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於心中的基督徒們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將這樣的愛活出來的關係就是“彼此”(Oneanothering)。

顧立 (Anthony Gooley) 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叫作“去教會與是教會”(Going to Church and Being Church)。我們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但是彼此之間並無任何實質上的互動關係,我們只是“去教會”(Going to Church)。但是如果我們除了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以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有彼此相愛的互動,那麼我們就成為“是教會”(Being Church)。今年初開始,我們在和平教會開始推動小組事工,就是盼望和平教會的兄姊們能夠從“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進一步成長為有彼此相愛互動關係的“是教會”。

在德國納粹時代,由於反抗希特勒而被判處絞刑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對於這個問題有他獨到深入的研究。他在192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題目為Sanctorum Communio: eine Do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r Soziologie der Kirche. 英文譯名為 Sanctorum Communio: A 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hurch。我嘗試將其譯為中文如下:聖徒的相通:教會社會學的神學研究。潘霍華認為我們的“我”( I ) 是產生於和另外一個相對個體“你”(Thou) 的互動當中,而所有的“你”(Thou) 都是具有上帝的形象。當我們的“我”和三一真神的“祢”(Thou) 以及反應上帝形象的別人的“你”(Thou) 以真誠的彼此相愛互動時,我們的“我”( I )才得以健全的形成與成長。這些“我” 與四週的“你”所形成的結連團體可以區分為:彼此沒有互動關係的“群眾”(mass)、彼此有理性互動的“社會”(society)、以及彼此有生命互動的“社群”(community)。教會應該是社群的一種。自從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罪之後,我們的“我”( I ) 被罪惡所扭曲了,因此,包括教會在内,所有的社群都會有其中成員彼此意志與利害衝突所帶來彼此互動關係的扭曲與傷害。教會是被基督救贖罪人所形成的社群。

潘霍華牧師於1935年被聘請成為在Finkenwaldel一間地下神學院的院長。半年後這間神學院就被希特勒關閉了。潘霍華把這半年的經驗寫成一本1938年出版的書,稱為 Gemeinsames Leben (Life Together) ,中文譯名為: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我個人覺得翻譯為“生命共同體”可能更為貼切。在本書中潘霍華強調教會乃是基督第一次降生與第二次再臨之間,基督在這世界的具體表現。這是基督信徒所形成的社群 (community)。基督是這個社群的根基、媒介、與中心。這個不完全的社群是上帝在基督裡面所親自設立的,並不是由任何個人的異象或理想所號召形成的。這是上帝所賜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滿感恩來領受,不論是剛強或是軟弱、是聰明或是愚拙、是順服或是叛逆,每一個肢體都是上帝所安排在我們的基督社群 (Christian Community) 中 (林前12:18-27),都有上帝的美意以及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的。但願我們的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是教會”的基督社群,是依靠基督恩典以及聖靈恩賜而彼此相愛的生命共同體。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 Oneanothering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約翰福音13:34-3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題是Oneanothering,就是one-another-ing(彼此),因為彼此的關係是基督徒之間很重要的黏合劑。上次我們提到重擔和擔子,重擔要彼此擔當,擔子則是需自己背起,於是我們就知道,在信仰當中,「彼此」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Ⅰ、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一只熱水筒裡有多少水,我們無法從外面看見,聰明的人就在外安裝了一條玻璃管,在玻璃管上我們就能看見裡面還有多少水,玻璃管裡的水有多少,熱水筒裡的水就有多少。我們信仰中最重要、最大的誡命就是盡己愛神和愛人如己,耶穌說還有一條新誡命是彼此相愛,一個是對神的愛,一個是對人的愛,而盡己愛神就像熱水筒,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就像玻璃管,換句話說,你愛神有多少,人們看不到,但人們看得見你如何愛人。聖經這樣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當然更沒有人看見你怎麼愛神,所以愛神是可以從愛人中看出的;當一個人愛神愛人時,我們能從他如何愛人來看出他如何愛神。

Ⅱ、教會的特徵(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2. 特土良(Tertullian):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3. 潘霍華(Bonhoeffer):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教會的主要特徵(Cardinal Sign)是什麼呢?如何認出一個教會?建立教會的人是耶穌基督,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好像我愛你們一樣」。在第二至三世紀,北非的古教父特土良(155-222AD)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用拉丁文寫基督教著作的神學家,有人稱他為「拉丁教父」,我們現在所說的「三一真神」的三一(Trinity)是由他首先提出的;那時有許多人在攻擊教會,而他寫了很多為教會辯護的書籍,提到當時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如何認出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看哪,他們何等相愛(Look!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根據他們彼此相愛來認出是否為基督徒。到了二十世紀,德國的潘霍華(1906-1945)批判當時德國的教會,因為教會在希特勒的監管之下選擇了妥協、贊同納粹政權;他是教會的批判者,但他認為一個人如何被認出是基督徒呢?是在彼此相愛中彼此結連,生命產生轉變。所以不管是教會的創立者、捍衛者或批判者,他們對教會的認知是一樣的,你如何看出這群人是教會與否,就看他們有無彼此相愛,這也就是今天的經文:「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所以教會的主要特徵是彼此相愛的關係。

Ⅲ、教會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該怎麼看教會呢?有人將教會看成是一個公司企業(Business),有人看成是一個比賽團隊(Team),也有的人認為是一個上帝的家庭(Family)。如果看成是企業,那是用商業的模式(Commerce)來看教會;若看成是團隊,則是用競賽的模式(Competition)來看;若我們將教會看成是家庭,那是用合作的模式(Cooperation)來看教會的。如果是經商,當然就是唯利是圖,因為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營利(Profit making);如果是競爭,就是看它的成績如何(Performance),用它的表現來評估一個教會;如果是一個家庭,就是看大家參與的情形(Participation),不是賺錢、不是表現,父母子女參與的越多,就越像一個家庭。一種是賺越多越好(Earning),一種是贏越多越好(Winning),一種是彼此越親越好(Relating)。所以用不同的模式來看教會、評估一個教會時,你也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估它。若將教會看成公司企業,長執會就是董事會,牧師就是總經理,會友就是客戶消費者,公司服務的不好,會友就跑光了;如果看成是團隊,長執會就是經紀群,牧師就是總教練,會友就是參賽者,這就沒有消費者了,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但為了要贏,就是挑選最優秀的去比賽,其他人就被忽略;如果將教會看成一個家,長執會就是家裡的服侍團,牧師就是牧養者,會友就是一家人,不去管富強優秀,反倒是對於軟弱的要多加關顧。然而,在聖經中,是用家庭的比喻來看教會的。

1. 上帝的家: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彼此親暱

聖經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3:15),這個家是永生神的教會(God’s Family)。如果是家,基督就是長子,「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而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約壹3:1),所以我們常常將上帝稱作天父,我們彼此稱作弟兄姊妹,這個來源就是我們視教會為一個大家庭。

2. 基督的身: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互相依存

在聖經另一處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Christ’s Body),「…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從「家」變成「身體」。如果是身體,基督就是頭,「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我們就是手腳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

3. 聖靈的殿: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同被建造

再一處說教會是聖靈的殿,「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3:16),那麼基督就是房角石,是聖殿最下面、最重要的那塊基石,「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2:20),我們是蓋這殿的每一塊小小的石頭,「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大家一起慢慢地將聖殿蓋起來。

上帝的家,讓我們看見彼此是一個親密的關係;基督的身體,代表著我們互相依存、互相依靠,因為若沒有別的肢體就無法存活,是一個很緊密的關係;聖靈的殿,是讓大家一起被建造,這些石頭會蓋成一棟房子,需有水泥將石頭一塊塊黏合起來,水泥就是我們彼此的關係,就是彼此相愛的彼此(Oneanothering)。聖經給教會的圖像,就是上帝的家、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

Ⅳ、教會的彼此(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祂的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我們如何了解這個彼此相愛呢?在新約聖經中,用了很多的彼此來描寫何謂彼此相愛,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準備這次講道時,我總共找到了七十個經文:

「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10)
「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4)
「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9:50)
「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路23:12)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路24:14)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13:34)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
(約15:1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
「吩咐他們從公會出去,就彼此商議」(徒4:15)
「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
(徒7:26)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徒15:39)
「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對告。」(徒19:38)
「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21: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徒28:25)
「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2)
「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羅1:24)
「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羅15:24)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羅16:16)
「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林前6:1)
「你們彼此告狀。」(林前6:7)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林前7:5)
「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林前11:18)
「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林前11:33)
「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
「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前16:20)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林後13:11)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後13:12)
「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
「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
(加5:17)
「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6)
「用和平彼此聯絡。」(弗4:3)
「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弗4:16)
「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弗4:32)
「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
「不要彼此說謊。」(西3:9)
「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
「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帖前3:12)
「蒙了神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帖前4:9)
「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4:18)
「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5:11)
「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帖前5:15)
「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1:3)
「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多3:13)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來10:24)
「倒要彼此勸勉」(來10:25)
「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4:11)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雅5:9)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
「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
「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彼前3: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8)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
「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彼前5:14)
「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1:7)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3:11)
「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4:7)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
「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約貳1:5)

約翰福音提及彼此相愛的次數最多,並且在約翰壹書中,作者又寫了許多彼此相愛,而其餘的經節,就是試著將是否為彼此相愛做個分別與闡明,而不是變成一個理論,是我們真的能夠去實踐出來的。

1. 彼此的態度(Attitude):接納、包容

我將以上的彼此相愛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彼此的態度。海中藍色的魚全都向右游,只有一隻紅色的魚向左游,這叫作接納(Acceptance),牠仍在那群魚當中,只是方向和顏色與眾不同。一隻貓讓一隻老鼠在牠頭上玩,這叫作包容(Forbearance)。彼此的態度要接納、要包容;接納是在彼此有差異時就需要接納,聖經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羅15:7),包容是在彼此有冒犯(Trespass))時就需要包容,「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西3:13),這是第一種態度,彼此接納、彼此包容。

2. 彼此的服侍(Service):勉勵、扶助

在我們互相的服侍當中,要彼此勉勵(Encourage)、彼此扶助(Help)。當一個人可以跳卻不敢跳時,你要鼓勵他跳,但是當他不能跳也不能走時,你就要將他抱起來、幫他一把;當他灰心(Despondent)時需要你的勉勵,當他軟弱(Weak)時需要你的扶助,所以應區分他這時是灰心還是軟弱。若是將灰心當作軟弱,就是將他的擔子當作重擔,你幫他擔了不應替他擔的;他若是不能動,你當作不敢動而一直鼓勵他,這也不是愛他。「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3. 彼此的關係(Relation):親熱、認罪

在彼此的關係裡,平常便應彼此相愛(Affection),萬一做錯事情,應當認錯(Confession)。一個是平時要培養好的關係,「愛弟兄,要彼此親熱…」(羅12:10),一個是當不小心讓對方受傷時,能勇於向對方說對不起,「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 彼此的禁忌(Taboo):論斷、吞咬

彼此的關係若有裂痕時,不要論斷(Judging),也不要吞咬(Biting)。論斷是在倫理上(Ethical)傷害對方,「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羅14:13),吞咬則是在物理上(Physical)攻擊對方,「…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這些都是互相傷害。以上是四種彼此的關係。

Ⅴ、結論: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因此,教會或是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記號,就是彼此相愛,這當中包括有彼此的態度要接納包容、彼此的服侍要鼓勵扶助、彼此的關係要親熱認錯、彼此的禁忌是論斷吞咬。我們若能這樣整體來做,我們就常在主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15:10),因為主給我們的命令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來看,若我們「遵守主的命令」,我們就會「彼此相愛」;若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就會「常享受主的愛」;若我們「常享受主的愛」,我們就可以「遵守主的命令」,所以這是在愛裡的三個循環過程。我們對神的愛,及我們彼此相愛,這兩者是有關係的,就好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是一個熱水筒,筒裡的水有多少,外面的玻璃管應該就有多少,玻璃管是可以被看見的,熱水筒裡則是人們看不到的。但願我們在和平教會能夠學習這個功課,所以大家都應有參加小組的需要才是,因為若沒有參加小組,就難有機會認識彼此,更別提彼此有關係、能互相幫忙了。不知道你的信仰在彼此這關係上還有空間可以成長嗎?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教會裡,你有和哪些人真的有彼此的關係?或者,只是禮拜天來作禮拜,而沒能真的作一個基督徒,因為根本不認識神,信仰根本無法落實在生命當中?潘霍華寫一本小小的書叫作Life Together,那是他在被抓去坐牢以前,那六個月當中的體會,他說基督徒不可能單獨作基督徒,基督徒一定是在彼此的關係當中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與教會任何人都尚未有任何認識的關係,你可以向神禱告說:「讓我至少認識幾個人,可以真的有彼此的關係」,因為這是耶穌說的,「眾人因為你們彼此相愛才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只有作禮拜是不能作基督徒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祢在最後晚餐離開門徒之前,為門徒洗腳,祢對門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你們如果真的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句話從那時到今日還是一樣。主,這是祢最後交代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命令,祢也說,若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們就會常在祢的愛裡。但許多時候,我們把作基督徒演變成只是參加禮拜,求祢再一次提醒我們,讓我們將祢的命令,真的能夠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既然每個禮拜天到祢的教會一起來作禮拜,就讓我們所作的禮拜能幫助我們在其他時間當中、在生活裡,不論與我們的家人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真的能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讓我們真的努力,在教會當中能找到幾位弟兄姊妹,可以發展彼此相愛的關係,將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在生活上彼此的態度是接納包容,在服侍上能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在彼此的關係裡能學習如何相愛親近,若有傷害也能認錯,也請幫助我們不要彼此論斷、彼此吞咬,好讓我們在生活中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8月 5

成長的故事 (2) – 姑娘樓仔

姑娘樓仔

姑娘樓仔是座落在我們家右前方的紅磚圍牆裡面。那裡是蘭大弼醫師的家。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牆建築。二樓有一個很大的陽台,一樓進門後,是二樓樓梯下來的地方,往右轉是他們的書房,往左轉則是餐廳。二樓在書房上面是他們的臥室,餐廳的樓上則是客房。二樓陽台的下面是一個開擴的空間,是停放他們腳踏車的地方。書房的前方是一間有沙窗圍住的家庭活動空間。


停放腳踏車的開擴空間是一個比外面地面略高的水泥平台,有一個斜坡從那個平台接到外面的一條小路,小路到了前方一條小水溝邊就轉了九十度的彎,沿著小水溝邊緣向西走。這條小水泥路的北邊是一個水泥鋪成的網球場,緊接著是草皮的網球場,再來就是一排矮小的樹籬。這排樹籬後來被剪成一條龍的形狀。再往西就是一大片草地。

這條東西走向的小水溝是由東邊圍牆裡的一個漂亮的小水池開始的。這個小水池中的水是從圍牆腳的一個小洞將牆外水溝的水引進來的。小水溝邊只有一個十公分高左右的水泥邊緣 [後來才種上比較高的樹籬]。小水溝的南邊是一大片果樹林,裡面種很多棵荔枝樹、龍眼樹、楊桃樹、還有兩棵非常高大、三人都無法合抱的芒果樹。

在二層樓磚防的東邊,有一個由紅磚水泥砌成在地面上的長方形遊泳池,其內部表面塗滿黑色瀝青以防漏水。這個游泳池底是個斜坡,其北端比較淺,我們走下去時,水面約在我們的肚臍左右高度,但是往南走則越來越深,最南端則有我們兩個人高的深度。游泳池東邊到紅磚圍牆之間還種有許多棵香蕉樹。

果樹林再往南邊走,就有幾棟給那些姑娘們住的樓房,我們沒有到過那邊去玩,所以對於那邊的情況不清楚。這些姑娘們都是從外國來台灣傳道的,她們都沒有結婚,而且大多數是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作護士的工作。

蘭大弼醫師與他的太太高仁愛醫師領養一對雙胞胎男孩大衛與約翰 (David and Donuhl) 和我的年齡差不多,因此,我們常常玩在一起。我和大衛與約翰都是彰化教會附設太平幼稚園園第五屆的畢業生。
下面這張照片是1955年10月我們和同學們在太平幼稚園運動場騎三輪車的相片。在七個騎三輪車的孩子當中,最右邊的一位是約翰,從右邊算起第三個是大衛,從左邊算起第三個是在下。


下面這張照片是1956年7月我們全體同屆同學的畢業團體照。根據上面這張騎腳踏車的照片,你是否能夠找出那一個是約翰?那一個是大衛?我又是在那裡呢?





星期日, 8月 3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台語)

小組系列(十九) —重擔(Burden) (國語)

經文:路加福音6:2, 5

【講道大綱】
I. 引言:阿布若的故事 (John Abruzzo)。

II. 兩種負擔
1. 重擔 (ba/rov)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 (fortiðon) [pho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III. 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太23:4)
2. 勿袖手旁觀 (路10:31)
3. 勿沾沾自喜 (路18:11)
4. 勿沽名釣譽 (太6:2)

IV. 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出3:7)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約壹3:18)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詩55:22)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加6:1)

V. 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帖後3:8)
2. 成長的取捨 (林前13:11)
3. 人生的選擇 (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約3:16)

VI. 結論: 完成基督律法 (約13:34; 太11:29)

金句:加6:2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默想:
1. 我們常遇到那些人生的重擔?
2. 我們當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
3. 什麼是自己應該擔當的擔子?

[牧函] 界線 Boundary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界線 (Boundary) 是近年來在心理學被廣泛探討的熱門題目之一。有兩位基督徒心理學家 克勞德與套森德Henry Cloud 與 John Townsend 於1992年出版一本這方面的書,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2)

根據克勞德與套森德的說法,界線原來是房地產的分界線 (property line),在該界線以內的房地產之處置權與照顧責任應該是屬於該筆房地產所有者所擁有。界線將屬於自己的房地產與不屬於自己的房地產作出清楚的區隔。克勞德與套森德將這個原用於區分房地產權責歸屬的界線觀念,轉而應用到個人的自我認同 (Self Identity) 以及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互動的研究。適當清楚的自我界線當有助於促進建全的人際互動關係。

I. 責任關係 (Responsibility): 

當自我界線很清楚且適當的區分自我與非我 (me and not me) 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擁有自我並為自我負責。我們也會避免去侵犯別人的自我或為其行為負責。

II.自由抉擇 (Freedom):

我們對於界線內之自我相關事務可以自由抉擇如何處置。同時,我們對於屬於他人自我界線內之事務則須學習尊重其自由處置權責。

III.愛的關係 (Love):

當我們對於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以及自由抉擇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對別人自我界線內之擁有權責與自由抉擇會予以尊重並避免侵犯的情況下,我們才有能力與對方建立成熟、互惠的相愛互動關係。

IV.保護作用 (Protection):

在愛的關係中如果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 [例如:語言暴力、肢體暴力、壓迫管制、或是操控玩弄]、或傷害你們關係的行為時,清楚的自我界線會幫助你勇敢的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避免受到對方的侵犯。清楚的自我界線也會幫助你智慧的婉拒承受對方不當行為所帶來的惡果,並且不會背負不恰當的罪惡感。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不會去侵犯對方行為抉擇的自由。你會讓對方自己去承受其惡行所帶來的惡果,讓對方有自我反省、改過向善的機會。

V. 接受現實 (Accept Reality):

當我們採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建立愛的關係,並且在對方做出侵犯你的自我或是傷害愛的關係時,我們使用適當的自我界線來保護自我,免於對方的侵犯,或是讓對方承受該惡行所帶來的惡果,給予對方反省改變的機會。但是,對方不一定會因此就痛改前非、回頭是岸。有時候,我們會遭遇對方不可理喻,或是變本加厲。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並接受對方拒絕改變之事實。在這樣的時刻,適當的自我界線會幫助我們做出兩害取其輕的困難抉擇,將這個無法挽回愛的關係做一個結束。我們不會讓自己陷入只要我再努力,一定可以挽回這個愛的關係的錯覺而無法自拔。

在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與5節,保羅談到彼此分擔重擔以及個人自負擔子的看似矛盾的人際關係互動建議。如果從克勞德與套森德的界線理論來看保羅的建議,個人自負的擔子應該是指在自我界線以內的自由抉擇與擁有權責。彼此分擔重擔則是指在健全自我界線下所建立成熟的彼此相愛關係之下的互惠互動。

求上帝幫助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來接受上帝所賜給我們這寶貴的自我界線。智慧的使用自由抉擇,並且願意為這些自由抉擇負責。我們也同時學會尊重別人的自我界線,不侵犯別人的自由抉擇或是剝奪他為此自由抉擇所帶來的後果負責。我們也要祈求上帝,不要讓自我界線扭曲成為將我們自我孤立的高牆,攔阻我們與別人建立互相擔當生命重擔的彼此相愛關係。

[講道集] 小組系列(十九):重擔 Burden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6:2, 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已將教會的四個小組介紹完畢,從這週開始,我們要來認識小組的功能與重要性。小組主要的重點就是彼此關心、彼此扶持,然而,當小組中有人遇到重擔時,大家都應與他同背,還是讓他自行承擔?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Ⅰ、引言:阿布若的故事(John Abruzzo)

提到重擔,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在2001年9月11日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有十九個人劫持了四台客機,撞向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北棟被撞上不久後,南棟也被撞擊,這是阿拉伯賓拉登所組織的阿凱達al-Qaeda對美國不滿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稱作恐怖主義,這事件引起美國後來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與阿凱達組織有關的國家,至今還未結束這戰爭。但在911的事件中,有個很感人的故事,大廈被撞,人們要逃生,在被撞樓層以上的人很少能逃出來,因為樓下已經起火,而在被撞樓層以下的人就想辦法要逃,其中有一個人卻無法自行逃生,因為他在十七年前跳水時撞斷了第五六節的頸部脊椎(Cervical Vertebra),造成四肢癱瘓(Quadriplegia),只有頭部可以動,他叫John Abruzzo(約翰阿布若),那時在南棟六十九樓上班,從事會計工作,以電動輪椅行進的他,座位的窗戶正面向北邊,親眼看見飛機撞上北棟,但他行動不便,只能看著人們逃離,後來才發現,竟有十個同事留了下來。原來,當時大廈裡有一個像雪橇的逃生椅,是在電梯無法運作、人本身也無法行走時,可以用逃生椅放在樓梯一層層往下而逃生,這十個同事就四個人一組,輪流從六十九樓帶著他用逃生椅往下逃,直往一樓;九點零二分,南棟也被撞,頓時一片漆黑、慌亂擁擠、煙霧瀰漫,他們繼續往下,在逃出南棟大廈十分鐘後,南棟崩塌了。當他十七年前跳水造成癱瘓以後,他的身體就變成他的一個重擔,因為他不能自由的行動,而遇到九一一事件,他幾乎是只能等死,但這十個同事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為他扛這個重擔,從六十九樓扛到一樓。事後他說:「是這十個同事,還有逃生椅,讓我今天還可以與你們說話,而對這十個同事我能說什麼呢?我找不到話,無法用一句謝謝就可以表達我對他們的感受。」這個故事讓我們感覺到何謂重擔,何謂替人扛起他的重擔。這十個同事抬起四肢癱瘓的他,將他從死亡中救出來。

Ⅱ、兩種負擔

我們今天的經文只有兩節,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所以是互相擔當、互相幫忙,可是第5節卻說:「各人必擔自己的擔子」,保羅所說的意思究竟為何?若是各人都擔自己的擔子,就不需互相擔當,而若是是互相擔當,又何需擔自己的擔子?有人認為保羅的說法是否互相矛盾,但我們仔細看,中文的翻譯是有一些分別的,第2節是「重擔」,第5節是「擔子」,這兩者有何不同?它們分別是指什麼呢?

1. 重擔 βάρος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φορτίον (phor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重擔的希臘文是βάρος (baros),擔子的希臘文是φορτίον(phortion),所以這是不同的兩個字。英文將baros翻譯成burden,phortion翻成load,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更可翻成boulder(巨石),後者則翻成backpack(背包),若以此來看,巨石的重擔是我們要互相擔當的,背包的擔子則應是自己挑起。這兩種負擔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 

生命有哪些重擔呢?前面提及的John Abruzzo,他的重擔就是跳水受傷造成四肢癱瘓。疾病傷害殘廢等都是一個重擔,而有的人是身體健康、內心卻煎熬,他焦慮憂鬱憤怒嫉恨,但不論何種,都使人痛苦難過,需要別人的扶助,這就是為他擔重擔;有些人則是內心背上良心的重擔,又或者是「癮(addiction)」,抽煙喝酒磕藥賭博等;即使是婚姻和家庭也可能因為夫妻失和、父母子女關係不融洽,而成為一個重擔;還有的是社會大環境下的重擔,貧富不均,造成一種經濟的欺壓;更大的重擔是天災人禍,使人們失去親人與家園,而以上這些都使人需要周圍的人用愛心來幫助與陪伴,來走過這擔重擔的過程。

Ⅲ、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當你看見別人背負重擔時,你要注意什麼事情呢?第一,不要雪上加霜,例如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約伯的三個朋友也像是這樣,雖然他們其實很有誠意、好心想幫助約伯,但對於苦難中的約伯,他們所說的卻是苦難發生原因必來自約伯本身的犯錯。安慰陪伴的說話,若不同理或不留心,只會給痛苦的人帶來更重的擔子,這是我們當避免的。

2. 勿袖手旁觀

有些人雖未雪上加霜,但懼於重擔的重量,為了自保,就當作沒有看見而走過,「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受傷者)就從那邊過去了」(路10:31),若祭司如此做,也難怪利未人跟著學,「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反而是後來經過的慕道友,對教會不熟,也沒探究當下的情況,只是單純地停下來幫忙,這慕道友是一位撒馬利亞人。我們不該看見別人有困難時只是視而不見的袖手旁觀。

3. 勿沾沾自喜

第三種是看見了,卻以為自己沒那重擔是因自己表現不錯,也就是用別人的苦難來顯出自己的好,這叫沾沾自喜,耶穌舉例說:「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我們不用以為只有法利賽人如此,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在別人的重擔痛苦上,我們不需以別人的痛苦來顯出自己的清高,不需做這種無意義的比較。

4. 勿沽名釣譽  

有的人則是真的有幫忙,但幫忙時故意想讓人知道,這是沽名釣譽,「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2),施捨就是幫人背起重擔,吹號是故意要得榮耀。這四種是我們要避免的,不在他的重擔上再施加痛苦,不是看見了卻裝作沒看見而繞過去,也不是看見了卻喜於自己沒問題,更不需在幫助時藉這機會來高抬自己。

Ⅳ、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呢?第一件事,是能陪著對方一起憂傷:當人在哀痛時能有人以同理心陪著,進入他的苦、感受到他的痛,他的重擔就似乎減輕了大半,因為發現別人好像感受到他的痛苦了。這就是與對方分擔重擔,體會對方的憂傷,一起承受痛苦。「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不是一同哀哭就好,若是你發現他的困境是可以被處理與解決的,別只用言語而已:「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英文叫作Lip Service,就是擦口紅,將它裝扮的很漂亮,中文應該叫作耍嘴皮。當我們看到人們有困難,我們給予安慰、為其禱告是很好,但不要只有這樣,一個人的痛苦,需要的應該不只言語安慰,如果上帝給你很多,你能按著神給的在行為和誠實上幫助對方嗎?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能做到以上這些,我們可以說這人是人道主義者(Humanist),他有愛心,常幫助人,而這也不一定是基督徒。基督徒和人道主義者的不同在於,幫忙擔重擔以外,基督徒知道所相信的主耶穌也可以幫忙。我們不是只幫忙挑重擔,更應陪他一起將重擔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得到主的鼓勵、主的恩典。詩篇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彼得前書第五章7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大部分的重擔是外面加諸的,然而有一種重擔是自取其咎,就是自己做錯事情而痛苦的承擔後果,好比騎腳踏車不小心摔車受傷,這時你幫助他可能會因為要給予告誡而粗魯些,但請記得,當一個人的骨頭跌斷時,你需要很小心,盡量不動到他受傷的地方,保羅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在幫助別人時,要溫柔、要謹慎,同時也要自我反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跌倒。

Ⅴ、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什麼叫作自己的擔子呢?各人的背包指的是什麼?第一種擔子,叫作「生存的擔子」,保羅說:「(包括傳道人)也未嘗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帖後3:8),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應盡己所能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而不是以為要互相擔當重擔就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

2. 成長的取捨

第二個就是選擇的問題。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自己去經歷,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要捨棄一些事情,但也取得另一些,我稱它作「成長的取捨」,聖經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成長到最後,就是能將自我捨去,這是我們要一起學習的,這個過程因為經歷到慢慢放下而存有痛苦,但生命也因此慢慢地成長,生命可以說是由這樣的選擇慢慢累積起來的。人的一生有許多的取捨,我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去學習,那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是我們的小背包,是自己要背的。

3. 善惡的選擇

在作決定時,常常會出現該如何做才對的問題,而別人不能幫你做決定,那是你自己的背包,這是善惡的選擇,「我們當選擇何為是,彼此知道何為善」(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最後,最重要的選擇是關於永生。上帝讓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每一個人都要決定要不要這個救恩。這是你的一個背包,是你關於永生的選擇,將來在神的面前,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這是你的擔子,沒有人可以幫你承擔,「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Ⅵ、結論: 成全基督律法

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尾還有一句話:「…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有律法嗎?基督的律法是什麼?耶穌要上十字架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祂為祂的學生洗腳,然後對他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這叫成全基督的律法,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扶持」,相愛的標準是「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怎樣愛我們呢?要我們學習祂什麼樣式呢?是用柔和謙卑來服侍別人,「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想到的是心理學的一個觀念,叫作界線(Boundary),我在牧函中有介紹一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Boundary的意思是這樣,上帝給每個人有一個Boundary,在這個界線裡的人的選擇權,是不應被剝奪也不可能被剝奪的,我認為這就是你的擔子,是上帝給你的,你必須自己使用這界線來做決定,並且自己承擔結果,我想這就是保羅說的每一個人要背自己的背包。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背包當作巨石,例如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又或者父母會為孩子承擔其造成的後果,對我而言,這兩種都是將擔子當作重擔。求神給我們智慧聰明,讓我們能分清楚何為應自己承擔的擔子,何為應互相幫忙的重擔。創世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了亞當、夏娃和萬物,包括那棵分別善惡樹,上帝對亞當說,什麼都可以吃,但這棵樹有毒,不要吃,這是上帝從那時起到今天給我們的背包,是一個禮物,我們叫作自由選擇,但自由選擇的背後帶來的是需承擔的後果,那就是擔子,是我們生命成長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一定要走的路。有一種心理上的病症叫作Codependency(互賴),就是你為對方將所有的責任扛起來,對方就無法面對他自己錯誤的選擇,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成長。我們若懂得區分擔子與重擔,才能知道什麼是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創造人類的時候,就給亞當夏娃這樣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是很寶貴的禮物,但也是一個擔子。主,祢讓保羅在加拉太書告訴我們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可是保羅也說:各人的擔子要自己擔當。幫助我們,在人生一連串的選擇當中,讓我們學會如何善用這個禮物,並且學會如何承擔使用禮物所帶來的擔子。但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很多不是因我們的選擇而臨到的重擔,讓我們實在有些扛不起來。主啊,幫助我們,當看見周遭存在這樣的重擔時,我們不會獨善其身,會知道如何幫助他,幫助我們教會小組的弟兄姊妹,能互相學習如何擔這個重擔,也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讓每個人練習挑自己的擔子,好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上可以長大成熟,幫助我們在這兩方面能學習的好,也能夠清楚的辨別,哪些是重擔,哪些是擔子。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