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25

眼睛的故事 (13) 科學的前設 (The Presumptions of Science)

Augustus Comte (1798-1857)

科學的前設 (The Presumptions of Science)

科學哲學家 (Philosophers of Science) 專注於探討科學的本質。十八世紀的科學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觀察人類知識的歷史進程而提出 “三階段定律” (law of three phases)。

第一階段:神學 (theological) 所有知識皆訴諸上帝的啟示,由教會掌控。這個階段一直到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才結束。
第二階段:哲學 (metaphysical) 所有知識皆訴諸理性的思考,由哲學家主
宰。這個階段由啟蒙運動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結束。
第三階段:科學 (positive) 所有知識皆訴諸感官的驗證,由科學家操盤。

孔德主張,唯有能夠通過感官驗證的知識才是真確的 (positive)。這種強調感官驗證重要性的主張後來就被稱為實證論 (empiricism)。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第一維也納學派”(First Vienna Circle) 的學者們將孔德所提出的實證論,加上十七世紀的理性主義 (rationalism),他們主張,真正的知識,應該是根據來自由感官的客觀觀察,在加上理性的邏輯推理來獲得。這種學說被稱為“邏輯實證論”(Logical Empiricism)。邏輯實證論可以說是今日科學輝煌成就的哲學理論基礎。

邏輯實證論是被建立於下列諸多前設 (presumption) 的信念上面:

1. 可以接受客觀觀察 (objective observation) 的客體存在 (object) 是真實的存在 (realism)。
2. 人類的眼睛可以精確的觀察到外在客體存在的真相。
3. 人類的符號語言能夠真確的表達與描述人類眼睛所觀察到的現象。
4. 科學的描述是可以用實證的方法來證明其正確性 (verifiability)。
5. 能經由實證方法驗證的科學論述是唯一有意義 (meaningful) 與實用 (pragmatic) 的論述。
6. 科學論述具有解釋 (explanation) 一切現象的能力。
7. 科學論述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不會受個人或社會文化信念所影響。
8. 所有科學真理都彼此相通 (commensurable) 且可以簡化 (reductionism)成為最終合一 (unity),宇宙 (Universe) 真的是單句 (uni-verse)。

上述這些邏輯實證論的每一條前設都受到來自各方學者的挑戰。我在這個眼睛的故事系列中所要和大家探討的只是針對邏輯實證論之第二個前設“人類的眼睛可以精確的觀察到外在客體存在的真相” 的信念,提出目前從視覺生理學、視覺心理學的發現,特別是有關視錯覺的現象,讓我們瞭解這個前設並沒有得到有關人類視覺現象研究發現所支持。

8 意見:

antifoni 提到...

在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研究關於大腦如何操弄外在訊息的一門科學)的領域裡面,被研究最多的就是視知覺。大概是最近兩百年,人類才開始對視知覺有些較明確的認識,小從神經細胞的放電,動物腦部解剖,到活體腦區血流變化的測量,但是仍不完全。現在很多科學家還是對視知覺的一些現象不甚肯定,我有個朋友現在在陽明念神經科學所,研究內容仍是繞著大腦的視覺區打轉。

若是去翻翻神經科學的科普叢書,像是有一本"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這樣的神經科學小說,就會發現一些腦部受傷的人的生活是跟我們很不一樣的,透過這些病人,科學家才能提出新的認知科學理論。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翻一翻這方面的書。

Anonymous 提到...

According to my recent experience, I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I could not totally rely on what my eyes saw. When I observed rainbows in the sky, sometimes I could not tell if there was rainbow because it was very faint. Nevertheless, others might infer its existance. This saying "Seeing is believing" is thus questionable.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related to faith, wonders or signs given from Heaven (Heb 11:1). when we see God's signs with the eyes of our heart (Eph 1:18), hopefully we might "see" more clearly the vision that God intends to reveal to us.

陳遠 提到...

您好:
這是篇很用心的文章,但是將empiricism與positivism相混淆了.前者是十三世紀於英格蘭興起,的確主張一切知識皆來自經驗.John Locke所謂"人心如白版",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是此一思潮的特色.後者則是孔德在十九世紀所自創,主要就是想超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認為單有理性造成獨斷,單有經驗失於凌亂,所以才主張理論與觀察之間的結合.您在本文所批評的,其實多半是經驗主義(empiricism),而非實證主義(positivism).(這兩詞的譯名必須區別)
當然,仍感謝,且高興,看到您如此用心的文章.我們在社會學界內,也不常看到對Comte那麼用心的研究者.

陳遠 提到...

此外,文章後段見到您提及邏輯實證論的接續,實際上這中間是有所跳躍的.
話說Comte雖然早已圓融地提及理論與觀察的結合,但實證主義(Positivism)陣營還曾被Ernst Mach)的現象主義(Phenomenalism)拉走了原有路線,主張經驗現象是知識的全部根基,無法觀察的現象背後不存在任何實體.
爾後又有Bertrand Russell的邏輯原子論(Logic Atomism),認為經驗事實可以化約為最小單位,並要求一個邏輯命題僅能對應於一個經驗事實,這又是走回經驗主義的路線.再來是Ludwig Wittgenstein的加入,最終造就了邏輯實證論.有趣(或可惜)的是:日後人們提到實證主義,往往等同於邏輯實證論,甚至等同於經驗主義,其實這都與Comte版本的實證主義完全不同:Comte擺明批判經驗主義的荒謬,並一再強調任何觀察都需由理論加以前導.

Maotang 提到...

Dear Mr. Chen, Peng A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mment. That helps me to learn further the defin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mpiricism and positivism....

Maotang

陳遠 提到...

Dear Pastor Tsai:

Thanks for your humble reply. Your articles here are both 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That will be very inspiring to all the readers who find them. I feel so lucky to be one of them!

Immanuel!

Solomon C.P. Chen

Maotang 提到...

Dear Solomon, Peng An,
Thanks a lot. Do you have your personal blog discussing this philosophy of positivism and empiricism, or related topics?

Maotang

Maotang 提到...

Dear Solomon, Peng An,
Thanks a lot. Do you have your personal blog discussing this philosophy of positivism and empiricism, or related topics?

Mao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