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6/02/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在資本主義的啟蒙時期,資本與勞力是生產與獲利的兩大要素。科技的進步使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工的勞力,資本的重要性也漸漸的凌駕於勞力之上。工業革命帶來了產量的提高,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促進了物資的流通以及財富的累積。為了提高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力,各種公司行號不斷的成立,以聚集更大的資本來求取更高的獲利。投資也逐漸成為謀利的重要管道。
剛開始生產事業與社區有很緊密的依存關係。但是在生產事業公司化 (corporationalization)與經濟體系全球化 (globalization) 之後,這些關係逐漸的被稀釋與唯利化 (profitization)。公司為了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不斷設法尋求降低成本的管道以提高獲利的能力,才能獲得投資者的喜愛而累積更多的資本。很多公司就設法把生產單位轉移到勞力成本較便宜或是環保要求較低的地區,甚至辭退成人勞工而改用工資較低的女工或童工。工作場所的安全與工人的健康問題也常常在追求利潤的前提下被犧牲了。投資者一般也是對公司的營運狀況毫不知情,只關心其獲利能力。
近年來有些教會團體開始注意有關投資倫理 (investment ethics) 的問題,他們把教會的退休金投資到他們認為在營運方面不會對工人、環境、社區帶來負面影響的公司。也逐漸的有一些投資公司以 “倫理投資” (ethical investment) 的口號來吸引投資客的青睞。
1990年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 (Royal Society of Arts) 會長漢帝 (Charles Handy) 在一場演講中主張公司並非只是營利的機構。公司必須在投資商、雇員、顧客、供應商、自然環境、與社區環境等多重壓力之下尋求平衡的發展才有永續性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受其影響有些投資銀行在挑選其投資對象時,也開始改變只考慮其短期投資報酬率的短視作法,同時也評估這些公司的永續發展性:除了獲利能力以外,還會全盤考量公司是否重視研發新產品、強調員工再教育以提高服務品質、與上游供應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領導階層的營運理念、對顧客的售後服務、對社區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措施等等都在其評估的範圍之內。他們如此研究的結果發現,得分高的公司獲利能力篇高而且永續發展性較強。
主耶穌基督曾經說一個有關於一位不義管家的故事 (路16:1-12)。這個管家的聰明在於他的前瞻性與利他性的作為。不只主人誇獎這個管家作事聰明,連主耶穌也誇獎他在世事之上比光明之子聰明。但願我們在金錢的投資上也能夠學習這位管家的前瞻性與利他性,而不是只作短期獲利能力的考量。
星期日, 2月 19
[牧函] 投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