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12

創世記查經 (143 ) 131012 錄影



第1部分 2:00 中的 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消音避免版權問題 請自行上網搜尋聆聽

[講道集] 同工(coworker)

講題:同工(coworker)
經文:哥林前書第三章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影片:

MP3:
[][]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聖經中所指的「同工」,乃是「與神同工」之意。這可以是擔任教會的長老、牧師、執事之職,也可以是什麼職分都沒有,仍願意與神同工。同工要做什麼呢?使徒保羅用比喻讓我們知道同工有兩件事情要做,  第一個比喻:「種田要從耕地開始,需要澆水、撒種、除草…」,除了要做很多的事情,也要學習「等待」,等待種植的植物長大、開花結果。保羅說:「你們就是上帝所做的田地。」  因此,同工要努力地讓教會裡的弟兄姊妹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們的生命結出榮耀神的果子、福音的果子。第二個比喻,保羅又說:「我們是蓋房屋的」,就像蓋這間禮拜堂,需要很多同工,有綁模的、綁鋼筋的、灌水泥的、裝潢的、設置電器…等等很多同工,大家只有一個目的,把教會蓋好,將來可以在這裡敬拜上帝,使神願意在我們當中彰顯他的榮耀。所以,我們當同工的,除了耕耘、建造個人可結出好果子的環境,還要建造一個神願意同在的教會,這就是選長執的目的。 

今年二月獻堂禮拜後,我向小會提出退休申請。長老教會有一個規定,主任牧師辭職時,全體牧師都需一起總辭,因此,兩年內四個牧師會同時離開和平教會。為此,小會員開始向主禱告,尋求在牧者交替的情況下,如何使會友仍能同心合意地聚集、推展教會事工。於是,小會員發現,首要之事,即是讓大家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教會的,生活上所遭遇的事情有人瞭解與陪伴。之後,長老、執事們一起觀賞一部影片「幸福的麵包」。其內容要表達的即為   生活中有人分享、有人陪伴就是幸福。這也是牧師團隊離開和平教會前的重點事工,但是要讓和平五百多個人都幸福,是個挑戰。

近期,教會辦公室人員調查來參加主日崇拜者人數,計有八百七十二人;參與團契小組的人數,約為四百八十三人。所以,相對尚未加入團契者,應為三百三十九人;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五,比2005年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成長了將近一倍;但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僅參加禮拜。如果只是來主日禮拜,比較難有幸福的感覺,因為家裡發生的事情,並無人知曉,就無從關心與陪伴。我自己參加三個小組,組員們知道我們家所發生的事情。通常我們不可能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家裡的事情,在小組裡才有時間、機會讓其他弟兄姊妹更認識自己,為自己的難處代禱,這就是有人陪伴、分享的幸福。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和平人都有自己的小組,但是我們的困難是找不到小組長,沒有人願意當小組長,所以培育、造就小組長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我們教會組織圖(下圖),有四個牧師,一個牧師負責牧養三個部,每一部有一個長老,所以總共有十二個長老負責治理教會,每一個長老還需牧養一些執事、作為該部門的同工,執事之外也有另外邀請一些核心同工一起來參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部門工作輕重不一,彼此的協調與合作有些困難。

因此,我們在2012年稍作調整,耶穌基督仍然是我們的根基,「禮拜部」跟「聖樂部」成「崇拜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關懷」跟「小組」合成「關顧委員會」,由何牧師負責;「教育」跟「青年」合成「培育委員會」,由曾牧師牧養;「宣道」跟「社區」合成「外展委員會」,由李牧師負責牧養;「行政、總務、財務、資訊」則合成「會務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

但是,即使經過這樣的調整,我們還是發現各部門之間要合作有些難度,加上我們想要強調幸福感,所以還是需要改變。這次把重點放在「陪伴」與「培育」上,我們將五個委員會重新整合成四個體系,將行政跟財務合併成行政部,總務跟資訊合併成一部,這樣是會務體系;崇拜、聖樂、社區、宣道則是保存在事工;牧養則分成陪伴、關顧,以四十歲以上和四十歲以下做區分,另外還有小組跟裝備上的區分,耶穌仍然是我們的主宰與根基,牧師就集中在陪伴跟培育的事工,也因為多了一個開拓體系,所以從十二個長老變成十三個長老,除了長老與執事之外,也一樣會另外再邀請核心同工一起配搭服事。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今天就是要選舉執事候選人,總共要四十八位,選出來之後也要栽培這些同工,讓他們有信心參與上帝國的服事。聖經上有兩個範例,一個是上帝怎樣栽培彼得、一個是巴拿巴如何培育掃羅。耶穌基督呼召彼得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第一次是彼得在抓魚的時候,耶穌邀請他捨網來跟隨他得人,彼得當下就捨了網跟隨耶穌,這就是暫時先捨下自己原本的工作,來跟隨主。只是不久之後又回去打魚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太4:18-20)

第二次耶穌再碰到他時,那天彼得一直打不到魚,於是耶穌幫助他,彼得因而發現耶穌不是普通的人,也發現自己是罪人,以致不敢與耶穌同工,所以對耶穌說:「你離開我吧!」但是,耶穌原諒他,並再一次的邀請他一起得人,這一次彼得不只把網子放下來,還捨棄了一切所有的。「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8-11)

第三次是在耶穌復活以後。彼得在耶穌被抓時三次否認耶穌,現在耶穌復活了,沒有因為彼得過去的失敗就放棄他,反而再一次邀請他,問彼得是否願意愛他,彼得回答耶穌,他信心不夠,耶穌說:「只要你願意愛我就夠了。」於是耶穌將小羊交給彼得牧養,並告訴彼得年老時,將會如何死,且榮耀神。「『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18-22) 所以被神呼召來當同工,不只是要捨網、捨物,甚至要捨命。將來我們所選出來的執事,一定需要將他生命中的一些時間空出來,也可能是需要捨棄一些事務,才能服事上帝。

2.轉化恩賜

再者,耶穌告訴彼得可以運用抓魚的能力拿來得人。像我,原本是精神科醫師,耶穌叫我用照顧病人的方法轉化用在陪伴會友的事上。以前看診時,專心聽病人說話,找到問題,為他治療。現在則注意聽會友說話,找到問題,想辦法幫助他們。同樣,如果你是老師,以前是把知識教導學生,現在一樣教導慕道友認識上帝;如果是商人,以前是用各種行銷手法把賣東西,現在就是用各種行銷手法傳福音。如此,我們便可以把上帝本來賜給我們的恩賜發揮出來。

3.肯定責斥

第一次耶穌遇見「西門」,將他改名為「彼得」。第二次耶穌遇見彼得,要他將捕魚的本事轉化來傳福音。但是,接下來就不容易了,一個人不論是否跟隨耶穌,都有某些優點與缺點。所以,事情有時候會做對,但也會做錯的時候。做得好時,大家非常樂意拍手鼓勵,但是做不對時,誰願意當那個壞人,去指正他?在教會這件事更加困難。耶穌是我們很好的榜樣,他對彼得既願意肯定他、鼓勵他,也願意指正他。

例如,有次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彼得看見了,也想跟耶穌一起走在海面上,耶穌肯定他的渴慕,所以讓他一起走,但是彼得卻在海面上時,轉眼看風浪,以致信心不夠,掉進海中,於是,耶穌責備他的信心不足。在這件事上,彼得得到耶穌的肯定,但也得到耶穌的斥責。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28-31)

又一次,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只有彼得勇敢地回答他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就囑託了他天國的鑰匙。「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接著,又告訴門徒上帝的兒子來到世界上的原因,他說:「上帝的兒子需要被吐口水、背鞭打、被虐待、被掛在木頭上三天然後復活。」彼得聽了很害怕,不希望這樣的事臨到耶穌,耶穌卻對他說:「你這個擋路的,退到一旁去吧!」所以,在同一時間,彼得得到肯定也被斥責。「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太16:22-23)

其實我們也需要有人這樣鼓勵、指正我們,在服侍中我們也會做錯。但是奇怪的是,在工作上,我們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指正,而在教會面對指責,就會覺得自己既是花錢、又花時間,還要被指責,而感到心裡不暢快。其實連牧師也需要被指正,而且被指出錯誤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對方是因為愛自己,才會指出自己的錯誤。我們在教會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希望我們也願意彼此來指正、鼓勵。

4.使命託付

當耶穌肯定彼得時,把天國鑰匙交給他,「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26:18-19)這不是要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綑綁撒旦的作為,及釋放被撒旦綑綁的人,這是一個「託付的使命」。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

保羅原名掃羅,本是一個以捉拿基督徒出名的人,不只在耶路撒冷,甚至請當局授權,到各地搜查基督徒,因此大家非常懼怕掃羅。當掃羅追殺基督徒到大馬色時,因耶穌光照他後,變成基督徒。當他回到耶路撒冷,表明自己成為基督徒了,大家擔心他是來當間諜,好把大家抓起來,所以,並沒有人願意理他或相信他,但聖經說僅巴拿巴相信保羅是真的悔改,並且願意為他講話、為他冒險。「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把看怎麼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

當教會選執事時,如果是一個離過婚的人,且他有能力,我們是否願意選他?還是認為一個連家庭都處理不好的人,不應該被選?曾經逼迫基督徒的保羅,因為巴拿巴願意給他第二次機會,所以,才會留下新約聖經中許多的書信。巴拿巴知道保羅曾經做得不好,但是他是真心地悔改,就該給機會、接納他,不要曾經的失敗,就對他蓋上一個永不錄用的印章。
2.發揮恩賜

保羅因著巴拿巴的保證,可以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接受,但卻一直沒有服侍的機會,於是回到故鄉大數,重新做原本織帳棚的工作。爾後,耶路撒冷教會知道有基督徒傳教到安提阿,便派巴拿巴去安提阿教會,查驗他們所得的教導是否正確。到了安提阿,巴拿巴發現需要同工協助,一起牧養教會,便從巴勒斯坦走路前往大數,想找保羅來協助他。這路程大約是現在以色列到土耳其的距離,非常遙遠,只因巴拿巴看準保羅是個很有潛力的人,並將他帶到安提阿。「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徒11:25-26)

爾後,因為安提阿教會成長很快,上帝要他們往外去傳福音,聖靈就差遣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做福音開拓的工作。在過程中,巴拿巴發現保羅的能力比自己好,不但沒有嫉妒、不滿,反而將領導的權力交給保羅。「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羅同在。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7, 13)

3.配搭服侍

當保羅與巴拿巴一起融洽地在安提阿服事,使得教會越來越興旺,以致外人以基督徒來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人。「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牧養的安提阿教會,發展得越來越大,當中有多位的先知、教師。當上帝感動他們進行開拓事工時,聖靈說:「要派巴拿巴及掃羅出去。」所以,不論是牧會還是宣道,巴拿巴都願意與保羅一起服侍。「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1-2)

4.處理衝突

在教會,牧師之間或是牧師、長老、執事之間,發生衝突是必然的事,不過,重要的是如何將衝突處理得合適。在聖經中也提到巴拿巴和保羅發生衝突,甚至因而拆夥、分道揚鑣。起因是巴拿巴跟保羅開始宣道時,帶著小同工馬可一起去。但是他卻在中途離開,使得保羅之後就不願意再給他一起服事的機會。為此,保羅與巴拿巴意見相左、爭執不下,巴拿巴只好帶著馬可,獨自往居比路去傳福音,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而保羅則帶著西拉同去宣道。「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徒15:37-40)從後來的記載中,可證明巴拿巴的決定是對的,而馬可因巴拿巴的接納、帶領,而有很大的成長,之後保羅甚至需要馬可的同工。

另一次衝突與吃飯有關係。猶太人跟回教徒一樣不吃豬肉,他們非常遵守飲食上的律法,因此吃飯時,猶太人與外邦人總是各坐一桌。但是彼得曾經從上帝得到啟示,知道耶和華所潔淨的不可視為不潔,所以當他到安提阿時,也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只是他一聽說雅各也來一起吃飯時,他竟遵循猶太傳統,與巴拿巴另開一席,因此保羅就批評他們,這種行徑對外邦人是很大的污辱。「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這次巴拿巴自知有錯,所以沒有任何辯解。這一點令人非常欽佩,面對正確、該做的事上,巴拿巴據理力爭;而在自己做錯的事情,他願意認錯、虛心受教,即使責備自己的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胸襟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IV.屬靈的功課

1.禱告與揀選

當耶穌基督要挑選門徒時,他整晚禱告,天亮後挑了十二個人做為門徒。「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當我們要選長老、執事時,是不是也該好好地禱告?我們不是「民主」的教會,是「神主」的教會,我們不是選自己喜歡的、名氣大的,而是要選上帝所呼召的。所以,我們需要禱告,透過聖靈的感動來圈選,神呼召的那個人,也因我們的揀選,而肯定上帝的呼召。

2.同在與差遣

耶穌選十二個門徒後,做了兩件事,第一是要門徒常跟自己同在。「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裏。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3-14)「同在」就是住在一起。在過去的時代,學功夫、當學徒就要住到師傅家,從砍柴、挑水、煮飯開始,不只學專業,還學師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處事,這是一種完整的學習。但是現在有學校,使我們專業的學習與生活的學習分開了,只能學到專業。為了再有這樣完整的學習,有些神學院要求學生住校,老師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這樣除了神學知識之外,也才可以學到屬上帝的生活方式。

當門徒與耶穌在一起,就有陪伴的幸福感,可以彼此分享、關懷。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因為關係太好而不想分開,甚至容納不了新人,牧師稱之為「團契炎」、「小組炎」。所以,耶穌不只請他們來與自己同在,還分開他們,差他們去傳道。所以教會的同工應該要有這個意願,願意彼此分享,當小組越來越大之後,願意分開變成兩個小組,讓新朋友進到小組裡面。所以需要同在,也需要分開,這兩個需要同時進行,同在可以「享受幸福」,分開則是「分享幸福」。

3.公義與恩典

保羅最後還是承認巴拿巴的作法是對的,「恩典」還是比「公義」重要,當保羅被關到牢裡,將要死之前,他寫一封信給歌羅西教會,「 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裏,你們就接待他。)」(西4:10)保羅變成一個推薦馬可的人,甚至到後來還希望有人將馬可帶來他身邊,「獨有路加在我這裏。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可見得應該給失敗的人第二次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重新被造就成為上帝很好的僕人。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我們希望教會的每一個弟兄姊妹都有人陪伴與分享,更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栽培、造就更多同工的教會。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你到世上來,不只要呼召人成為你的信徒,你還希望呼召人成為你的同工,主!請幫助我們願意成為你的同工,讓我們也願意來栽培更多的同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更多的來陪伴、分享,可以造就別人,也願意接受別人的造就,這樣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三, 10月 2

[講道集] 幸福(Happiness)

講道內容
講題:幸福(Happiness)
經文:路得記第一章16-17節
主講:蔡茂堂 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講道影片

Ⅰ.引言:幸福的麵包(三島有紀子)

今年中秋節在九月十九日,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柚子外,牧師團隊準備一份資料,提供大家在中秋節時舉行家庭禮拜之用。正所謂中秋月圓親人團圓,家庭禮拜神恩綿綿,希望大家可以藉此,漸漸地建立家庭祭壇,與上帝親近,品嚐幸福的感覺 。                                                                                    

Ⅱ.幸福的麵包

今年教會的同工們思考教會的未來方向時,一致希望能讓兄姐們更有幸福感。因此,我們一起看了「幸福的麵包」這部電影,從影片中同工們得到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有機會看過這部影片後,願意與教會同工們一起營造使人幸福的教會。這部電影是從作家三島有紀子二零一一年所出版的小說改編的,大致內容如下:

總是有一款麵包,可以撫慰我們的沮喪、拭去我們的淚水、加深我們的喜悅,讓即使平凡如水的日子,也都變得有滋有味。我們的店在北海道一片碧藍湖水和無際草原之間。這裡只有季節,沒有時鐘;只有手工,沒有快速。竭誠歡迎您的光臨。店主人的話:理惠。

就在我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時候,因為偶然的機緣,來到這裡開了一間飄散著木頭香味的咖啡屋。我喜歡為客人烹煮手工咖啡,也喜歡用當令的新鮮食材來做菜,我更珍惜每一次人與人的相遇。在喜歡的時候,做喜歡的事,為喜歡的人。店主人的話:水縞尚。

有一次理惠煮了馬鈴薯湯,說「配麵包一定很好吃。」於是我決定開始學做麵包。在做鄉村麵包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做麵包的樂趣。看著理惠大口吃下我所做的鄉村麵包時,我不由地想,絕對不能忘記這一刻,我要為她做一輩子的麵包!可以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的麵包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今日特惠:咕咕洛夫─帶你領悟愛情的真滋味。

顧客評價─香織:我被男友拋棄,直到在「Café Mani」吃了「咕咕洛夫」麵包,才終於瞭解可以一起分享的關係才能長長久久。最佳人氣;團圓麵包─讓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

顧客評價─未久:我和爸爸的關係原本陷入了冰點,當「Café Mani」鬆軟的團圓麵包沾著南瓜濃湯入口,父女兩人的心結也漸漸融解。

主廚推薦:豆仁麵包─讓你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顧客評價─阪本:我唯一的女兒在地震中死去,老伴又重病纏身,我原本想在這趟人生的最後之旅中讓生命解脫,沒想到因為「Café Mani」熱騰騰的豆仁麵包,讓我又重新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今天,你想吃哪一款麵包?

幸福的麵包。

小說出版後獲得極佳的反應,很多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台灣也翻譯了中文的版本。三島有紀子於是自編自導,將小說拍攝成電影,請到原田知世飾演女主角:理惠,大泉洋飾演男主角:水縞尚。下面是預告內容:
「早安,熱騰騰的麵包出爐了。」

在北海道月浦小鎮,有一間販賣幸福麵包的咖啡店。「請享用。」「我開動了。」「夫婦兩人一起經營這家店嗎?」「是的。」「她一路跟著你到這麼遠的地方啊?真是辛苦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跟喜歡的人一起。」人生時而艱辛,「電車可以隨時變換軌道,人生的軌道卻沒那麼容易改變。」卻也有平凡而美好的小確幸。「真好看耶」「是啊」「真不錯」「我來沖杯熱牛奶。」「簡單的麵包也不錯喔。」「有些事要兩人合力才能完成。」人生總會越來越好。「我想要的東西只有一個。」「是什麼呢?」「秘密。」北海道四季美景一覽無遺。幸福的麵包。分享,使我們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個字叫做『Companio』,Companio』是我最喜歡的字。您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是什麼意思?」「給您一個提示。這個字的由來是,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們。是什麼呢?」「水縞先生,我知道『Companio』的意思了。一起分享麵包的人,不就是家人嗎?」「很可惜,正確答案是『同伴』。我覺得同伴就是家人的原點。」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這不是一部宗教電影,但在將近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我卻看到許多與基督教信仰的連結。女主角理惠原本心裡有許多憂傷、幾乎要自殺,因著男主角水鎬邀請,一起離開東京到北海道經營一家咖啡麵包店,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每當夜裡店裡的客人都離去後,她總是會到戶外仰望月亮,心裡似乎充滿了孤單與憂傷。所以,對於店裡那些憂傷的人,總是特別能夠體會他們的痛苦。

我們的主耶穌不也是如此嗎?「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他也曾在客西馬尼園裡經歷過孤單和憂傷,所以他能體諒我們人生所遭遇的艱難。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第一段故事中,香織因為感情遭遇挫折而到北海道旅行,在那裡認識了擔任鐵軌工人的時生。麵包店為了幫香織慶生,特地烤了咕咕洛夫麵包,當他們擘開麵包分享的那一刻,才發現真正的幸福,是找到一個願意彼此陪伴過生活的人。

耶穌要離開門徒之前,與他們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時,耶穌也做了擘開麵包的動作。「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因此,擘開麵包的動作在基督教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表著主耶穌願意成為人們生命的伙伴。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

在秋天季節裡,公車站牌下的小女孩因母親離婚出走,獨自承擔心裡的孤單,面對父親,無話可說,甚至不想上學。理惠將小女孩接到店中,煮了令她懷念,媽媽的南瓜濃湯,並且邀請她的父親一起享用。雖然,湯的味道和小女孩母親所煮的不一樣;卻讓這對父女相互擁抱痛哭,不願意碰觸的家庭撕裂傷口,開始得到修復,如薄冰般的父女關係,得到溫暖。

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如此,教導人們靠著十字架的愛,彼此和好,化解關係裡的問題:「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寒冷的冬天裡,一對老夫婦來到。他們原本經營的澡堂,在地震中震垮了,唯一的女兒也在地震中死去,這時妻子竟然又發現罹患癌症,萬念俱灰之下他們覺得:「不如死了算了。」他們旅行到了月浦,這是他們過去婚姻發生危機時,最後和好的地點,想在那裡結束生命。當水鎬與理惠發現他們的意圖後極力勸阻,在風雪中帶著二老回到溫暖的店裡,並且做了豆仁麵包與老夫婦分享。不料,一向不吃麵包的太太,竟然一口接著一口吃著。看到妻子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態度,讓老先生萌生了願意活下去的念頭,於是兩人放棄自殺,決定重新開始。

耶穌復活的盼望不也是如此?讓人們在絕境當中,找到新生命的盼望曙光:「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上帝,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電影的最後,理惠終於找到她夢想中的瑪尼。瑪尼是一本繪本故事裡的主人翁,每天騎著腳踏車運送月亮,並和月亮對話。理惠從小一直尋找著心目中的瑪尼,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發現,其實瑪尼就是一直在她身旁,不離不棄陪伴她的水縞。

耶穌離世前,在橄欖山上也對門徒說:「我會永遠陪在你們的身旁」。「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對應「北海道的麵包」,聖經裡也有「伯利恆的麥穗」。那是個婆媳之間相互陪伴的幸福故事,讓我們從中學習什麼是「幸福」!類似「幸福的麵包」的風格,它也是田園詩歌式的故事。

1.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故事的開頭,描述了一個悲慘的處境,一位老婦人,丈夫和兩個兒子都過世了,家裡只剩下媳婦們和她,婆婆因此想返回故鄉。大媳婦聽從勸告,回娘家了,但二媳婦捨不得年邁的婆婆獨自一人,決定無論如何,要陪婆婆回家鄉去。「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媳婦路得是摩押人,原本不認識耶和華;而婆婆拿俄米是猶太人,敬拜耶和華。婆婆的一生,讓摩押媳婦看到的,是她敬拜耶和華,卻不幸福,且晚景淒涼。但是,為什麼路得還要隨婆婆去猶太,敬拜她的上帝呢?可見得拿俄米在苦難的人生中,顯現出一個吸引路得的信仰態度,進而使路得想要跟隨。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賽54:10)當人在極度孤單、絕望和困難的時刻,對於「慈愛」和「恩典」的感受會特別的敏銳,當別人給予些許愛心時,會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

2.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當婆媳抵達伯利恆時,正是收割大麥的季節。因為貧困,路得必須到大麥田撿拾工人收割時,遺落下來的麥子,婆媳兩人才能度日。出入大麥田的路得,聽見田主人和工人們的對話:「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2:4)這裡的「同在」對應著「賜福」,亦即上帝給人最大的恩典就是同在、陪伴。無論是我們辛苦工作時,或孤單時,祂一直陪伴著我們。

雅各在逃難時,上帝在夢中向他顯現,讓他看見天梯。耶和華對他說:「我會與你同在,一路上保佑你,最後會帶領你回故鄉。」雅各求上帝,除了同在、保護、帶領返家,還要賜予每日的飲食所需,上帝也答應他。「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所以,除了「同在」,還伴隨著其他的恩典──保護、供應和引領。

3.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當波阿斯看見路得時,他以仁慈相待。首先,「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裏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裏,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2:8)他讓路得有人陪伴、不落單,讓她不會害怕。接著又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這顯示他保護路得不受人欺負。擔心路得沒水喝,所以說:「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裏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8-9)這是表示對路得的供應。還吩咐路得:「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這表示引領。從波阿斯與路得的簡單幾句對話,呼應了耶和華與雅各的對話。可以令人感到幸福的,正是這裡提到的同在、保佑、供應、跟引領。

在舊約,耶和華為了保護寄居的、孤兒、寡婦,所以訂定「拾穗的律法」(Gleaning Law)。「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申24:19)特別吩咐以色列有田產的人,收割時不可以收得一乾二淨,要遺留些許在地上,讓那些沒有田產的窮苦人,可以得到一點維生的糧食。有盈餘的人,要幫助在人生路上正遭逢不幸、面臨掙扎的人,給他們留條活路。
4.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路得是摩押人,跟隨婆婆去猶太,意味著她必須離開故鄉與親族,到陌生的環境去。在那裡她們沒財產,她還需要奉養年邁的婆婆,因此,波阿斯對路得的行徑非常感動,「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2:11-12)。這是路得讓人非常欽佩之處。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也曾有類似的經歷:「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2)因此,當人們願意離開原本所倚靠的,去到異地,完全地信靠上帝,經驗上帝的同在、保佑、供應和引領,這時,就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5.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當中午大家在樹下吃飯歇息,不是僱工的路得,不好意思與大家同席吃飯,只能躲在一旁,波阿斯卻主動邀請她一同用餐。「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餘剩的。」(得2:14)一起用餐這點很重要,在這部電影裡,正是一起分享麵包,這是培養同在感和陪伴感的最佳時刻。吃完後,路得還可以打包一些食物,回去給婆婆吃。

教會初期能快速成長,除了因為主日大家聚集敬拜之外,另外就是在家中擘餅,擘餅就是進食。「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眾人坦承、高興地分享食物,我想這是重要的。如同「幸福的麵包」電影所描述,當眾人一起進食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會浮現,可以分享、得到釋放。

6.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接著,婆婆告訴她,上帝為了照顧落難的人,除了撿麥穗的律法之外,還訂了另一條規定:「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他為妻,與他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申25:5-6)換言之,對那些男丁都過世、斷了後代的家庭,上帝訂了一條律法,要求近親必須娶死者的遺孀,並且供應、保護她;兩人所生的第一個孩子,要歸到她先夫的名下。這是「近親結婚」的定律(Levirate Law)。身為摩押人的路得,對這些當然一無所知,而且一個女人,怎麼好向人開口提出這個請求。因此婆婆教導路得,等到收割結束,四下無人時,去找喝醉了的波阿斯,向他提出請求。「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得3:8-9)可是,這個請求不像撿麥穗那麼簡單,是會影響到波阿斯的家庭、財產…。當波阿斯聽完路得的請求,他沒有隨從自己的情慾,反而對路得說:「我非常願意,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些程序要完成所以請注意,不要讓人知道妳來我這裡,不然會破壞妳的名節。。」

7.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波阿斯不只願意娶路得,他還要「近親買贖」(Goel)。隔天一早,波阿斯就到城門口,找一位比自己與拿俄米家更親近的親屬,問他是否願意買下拿俄米的田產,幫助她們度過難關?這位親屬原本願意,想用低廉的價錢買到田產;但當得知,如果買了田地,還要娶寡婦路得,為她先生留後時,這位親屬就面露難色。想到買田地、娶寡婦,生了兒子,歸別人,孩子長大後,還要將原本的田產歸還,實在太不划算了。在以色列有一條「脫鞋的律法」——若有人不願意履行義務,可以當眾脫下鞋子,交給下一個順位的人選承接。於是,那人就脫下鞋子,交給了波阿斯。「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4:9-10)在此看來是一個普通人的決定,其中卻是包含極大的恩慈和愛,讓一個家庭重新被建立起來。這就是「近親買贖」(Goel),買者是「近親買贖者」(Kinsman Redeemer)。兩個字屬同一個希伯來原文,第一個字是「近親」,第二是「買贖」,人稱「近親買贖的律法」。
8.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最後,波阿斯與路得結婚了。根據波阿斯的說法,他可能已經年紀老邁,而路得仍是位青春少婦。一般年輕女子,通常不會想嫁個「老」公,但路得為了遵行上帝的吩咐,給過世的丈夫留下後代,她選擇嫁給近親,這點令波阿斯非常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所生的兒子竟然就是日後大衛王的祖父──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得4:21-22)

而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的記載會發現,原來波阿斯的母親也是外國人,是迦南地的妓女——喇合。(太1:5-6)所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家族,而耶穌基督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族。從他們的故事,可以看見上帝的恩典不只給猶太人,也給予外邦人、和不信的女子,讓她們有機會名留耶穌的族譜。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這些故事讓人看到,即使在黑暗的世代裡,透過平凡的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的仁慈、陪伴與分享,仍然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士師記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而在這樣的世代又發生飢荒,一個猶太人為了生存,帶著妻兒搬到摩押地謀生,不料水土不服,自己與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的」,可是她一生的經歷卻是瑪拉「苦的」。可是聖經作者很有趣,他寫到拿俄米帶著路得返鄉時,「剛好」是收割大麥的季節,故事就在收麥穗中進行。路得看人收麥穗,便去撿拾,婆婆詢問後,得知是在波阿斯的田裡,這位波阿斯「剛好」是她們的近親。這兩個微妙的「剛好」——時間、地點的剛好,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上帝在人心未察覺時,默默地帶領人,這也被稱為巧遇中神聖的供應(Divine Providence in Coinicidence)。由於這兩個「剛好」,演變出一個美麗的故事。在這故事裡沒有偉大君王的出將入相,只有平凡老百姓,家中發生的事情。卻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誕生出最偉大的君王。我看到,「平凡中看見偉大」(Extraordinary in Ordinary)。

2.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在苦難中,拿俄米失去一切,僅剩信仰。聽到耶和華祝福故鄉,她說「我要回去」。拿俄米這名字的意思,是「甜的」,她一生跟隨耶和華,卻一生受苦,她回到猶大時,要人不再喚她作「甜」,要叫她「苦」(瑪拉)。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從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不要叫我拿俄米。」(得1:20-21)雖然聖經沒有明白寫出拿俄米仍堅持信仰,但從媳婦路得說:「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可得知拿俄米仍敬拜上帝。

作為基督徒,如果只求得到上帝的祝福,生活平安、順利、興旺,其實與拜媽祖是沒有兩樣的。但是,拿俄米遭遇苦難與不幸,仍然敬拜耶和華。在巨大的苦難底下,她仍堅持信仰。在此似乎看到約伯的影子,在約伯記裡,約伯的妻子責備他說:「信靠上帝沒有用處。」約伯回答:「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因此,在拿俄米的身上,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信仰的身影。

3.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應

拿俄米是年邁的寡婦,要倚靠路得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得2:18)而拿俄米對猶太律法的知識,則是路得所沒有的。拿俄米知道律法,會幫助窮人、和斷絕後嗣的人家。拿俄米照著所知道的,幫助路得。「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得3;1)所以,她們是彼此幫助的,路得照顧拿俄米,拿俄米也教導路得。這是一幅互相照顧的美麗圖畫。

「幸福的麵包」的故事中也有類似情節。看起來是水鎬、理惠幫助光臨店裡的客人;但其實,理惠自己的問題與掙扎,也在與客人們的互動中得到醫治;並且發現,所尋找的瑪尼,一直在身邊。所以,是誰醫治誰?誰幫助誰?很難說。有時候,人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別人,但或許就在幫助對方時,沒想到同時也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寶貴的功課,進而獲得幫助。聖經說:「你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來10:24)。

4.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有時候幫助別人時,會不小心越過不能跨越的界線。關懷探訪不幸的人,很好。但要記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因為當中有一些界線。路得半夜拜訪波阿斯,請求他依照律法幫助她們時。波阿斯知道,當晚不能作什麼,只能先保護路得的名節。等到天明,照著律法成為最近親屬後,才能履行對路得的承諾。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愛心是令人尊敬的。波阿斯說,「女兒啊,現在不要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裏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1-13)新約也說:「你們親嘴問安要聖潔。」(林後13:12)這是教導信徒的行為要有節制、秩序。波阿斯知道進行這件事有既定的優先順序,程序要符合猶太律法的規定,而且要保護路得的名譽和安全。波阿斯真是令人越看越佩服。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晚上做了許多「沒做事的做事」,讓人看出他實在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

5.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人拒絕幫助以色列人,因此上帝發誓,摩押人的後代直到第十代,都不准入以色列人的會。「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因為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們。」(申23:3-4)。但是,路得是摩押女子,她不只進猶太人的會,還嫁給猶太人、生兒子,最後,還成為大衛的曾祖母。上帝不是因以色列人落難時,摩押人拒絕接待他們食物與水,而咒詛他們嗎?但是,當以利以謝一家落難到摩押地時,摩押人接待他們,讓他們居住,還與他們通婚、建立家庭。看起來,此時的摩押人不同於過去的摩押人,因此上帝也就不再堅持誓言。

出埃及時,猶大支派的是拿順(民1:7),它的順序是:「猶大從她瑪氏生法勒斯和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就是出埃及時期的猶大支派領袖,「拿順生撒門;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太1:3-5)算一算,若從拿順算起,波阿斯僅是第二代。注意,上帝說十代不能進入,但是到第二代上帝就不再記念他們的過錯。路得願意放棄原本的信仰,歸順耶和華,上帝就接受她。上帝說:「犯了罪就要受審,可是當人願意認錯、到上帝面前時,上帝接受。」上帝的慈愛往往超越祂的公義。

再者,從這個故事往前、往後展開,會發現耶穌的祖先中四位女子特別的故事。第一位是他瑪氏。他瑪也是近親結婚的受害者,她嫁給猶大的長子,丈夫不幸死亡,照規定次子要娶她,生孩子給長子留後。但是弟弟俄南只願意娶美麗的嫂嫂,卻不願讓她懷孕,因此惹動上帝的憤怒,以致上帝讓他死亡。長子與次子都死了,猶大擔心幼子也喪失性命,便要他瑪暫回娘家居住,等到三子長大成人。但是等到老三成人後,猶大仍不願意讓他瑪嫁給么兒。他瑪只好裝扮成妓女,坐在城門口設計勾引猶大與她發生性行為,好為先夫留後。並且留下猶大的印章和柺杖,作為憑據。當別人告訴猶大,他瑪不守婦道時,他瑪拿出猶大的印章與柺杖。一切都因猶大不義在先,該做的事沒做,不該做的事做了,造成今日的局面。這是個悲慘的故事,雖然在道德上他瑪的作法令人爭議,但她堅持遵從上帝的吩咐,不嫁外人,要從丈夫家中留後。所以她雖有不對之處,上帝仍然原諒她,讓她成為耶穌的先祖之一。

後來他瑪生下一對雙胞胎,哥哥名叫法勒斯、弟弟名叫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時期,正是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時。當時,以色列人派了兩個探子前往刺探,結果被發現而遭到迦南人的追捕。他們逃跑中得到一個妓女喇合的幫助,從城牆上的窗戶墜下離開。這位妓女知道耶和華要把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決定相信耶和華,所以請求探子攻城時,放過她和家人的性命。他們約好窗戶上綁一條紅布為記,攻城的以色列人不殺窗上有紅布的人家,紅布就成為喇合一家得救的記號。喇合是妓女,所作所為是叛國的行為,但她因為敬畏、順從上帝,後來也被接納到耶穌的祖先裡,成為路得記中充滿愛心的波阿斯之母。來自一個異族通婚、敵國聯姻的家庭,使得波阿斯對外族有著寬大的心,間接促成後來波阿斯也遵行上帝的律法,娶了路得,與她「近親結婚」(Levirate)。

最後一位也是不幸的故事。因為大衛王看見沐浴中的她,吩咐僕人帶她入宮同寢,導致丈夫被謀害,自己名聲掃地。但是這位女子也被列在耶穌的祖先裡,她就是「烏利亞的妻子」。
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或遭遇都是不幸的,但上帝的恩典卻臨到她們。使人看見,上帝的恩典超越了人不幸的背景,或過去的錯誤。

6.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耶穌基督就是那位「近親買贖」(Goel),他是我們的至親,願意為我們買贖,不是用錢、而是用他的生命。路得記最重要的寓意是,波阿斯所預表的,正是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近親買贖者。「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1,17)。

V.結論

願神增添我們陪伴分享憂傷分擔的幸福

經上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願上帝加添我們教會分享陪伴、分擔憂傷的幸福。

禱告:

主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著幸福。這些幸福,有的是從上帝而來、有的是從人而來。求上帝幫助,在日常生活中,當看見周圍有不幸的人時,願意成為他們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分享,分擔他們的憂傷,好讓大家在這過程中,都更為幸福。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日, 9月 29

創世記查經 (142 ) 130928 錄影



[講道影片] 同工(Coworker) (華)

【講道大綱】

聖經:哥林多前書3:9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太4:18-20;路5:8-11;約21:18-22)
2.轉化恩賜(約1:41-42;可1:16-17)
3.肯定責斥
(太14:28-31;太16:16-17, 22-23)
4.使命託付
(太16:18-19;路22:31-32;約21:15-17)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徒9:26-27)
2.發揮恩賜(徒11:25-26; 徒13:7, 13)
3.配搭服侍(徒11:26; 徒13:1-2)
4.處理衝突(徒15:37-40;加2:11-13)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禱告與揀選 (路6:12-13)
2.同在與差遣 (可3:13-14)
3.公義與恩典 (西4:10; 提後4:11)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默想】
1.和平教會明年兩大目標為何?
2.主耶穌如何培育造就彼得呢?
3.巴拿巴如何培育造就保羅呢?
【金句】
「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哥林多前書三章9節

[講道影片] 同工( Coworker) (台)

【講道大綱】

聖經:哥林多前書3:9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太4:18-20;路5:8-11;約21:18-22)
2.轉化恩賜(約1:41-42;可1:16-17)
3.肯定責斥
(太14:28-31;太16:16-17, 22-23)
4.使命託付
(太16:18-19;路22:31-32;約21:15-17)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徒9:26-27)
2.發揮恩賜(徒11:25-26; 徒13:7, 13)
3.配搭服侍(徒11:26; 徒13:1-2)
4.處理衝突(徒15:37-40;加2:11-13)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禱告與揀選 (路6:12-13)
2.同在與差遣 (可3:13-14)
3.公義與恩典 (西4:10; 提後4:11)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默想】
1.和平教會明年兩大目標為何?
2.主耶穌如何培育造就彼得呢?
3.巴拿巴如何培育造就保羅呢?
【金句】
「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哥林多前書三章9節

星期二, 9月 17

[講道影片] 幸福(華)





【講道大綱】
聖經:路得記一:16-17
I.引言:幸福的麵包 (三島有紀子)
II.幸福的麵包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太26:38)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太26:26)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1.    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得1:16-17; 賽54:10)
2.    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得2:4; 創28:20-22)
3.    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得2:8-9; 申24:19)
4.    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得2:11-12; 創12:1-2)
5.    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得2:14; 徒2:46)
6.    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得3:9; 申25:5-10)
7.    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得4:9-10; 利25:25-28)
8.    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得4:21-22; 太1:5-6)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    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士21:25; 得1:1-5; 1:22; 4:13)
2.    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得1:20-21; 伯1:21)
V.結論:願神增添我們分享陪伴
分擔憂傷的幸福 (羅12:15)
【默想】
1.幸福的麵包影片最讓你感動的情節為何?
2.伯利恆麥穗故事最讓你感動的情節為何?
3.和平教會須要如何才能成為瑪尼教會呢?
【金句】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路得記一章16-17節


3.    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顧
(得2:18; 3:1-2; 來10:24)
4.    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得3:7-13; 林後13:12)
5.    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申23:3-4; 太1:3, 5, 6)
6.    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得4:9-10; 來2:11, 17)

[講道影片] 幸福(台)



【講道大綱】
聖經:路得記一:16-17
I.引言:幸福的麵包 (三島有紀子)
II.幸福的麵包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太26:38)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太26:26)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1.    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得1:16-17; 賽54:10)
2.    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得2:4; 創28:20-22)
3.    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得2:8-9; 申24:19)
4.    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得2:11-12; 創12:1-2)
5.    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得2:14; 徒2:46)
6.    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得3:9; 申25:5-10)
7.    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得4:9-10; 利25:25-28)
8.    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得4:21-22; 太1:5-6)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    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士21:25; 得1:1-5; 1:22; 4:13)
2.    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得1:20-21; 伯1:21)
V.結論:願神增添我們分享陪伴
分擔憂傷的幸福 (羅12:15)
【默想】
1.幸福的麵包影片最讓你感動的情節為何?
2.伯利恆麥穗故事最讓你感動的情節為何?
3.和平教會須要如何才能成為瑪尼教會呢?
【金句】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
路得記一章16-17節


3.    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顧
(得2:18; 3:1-2; 來10:24)
4.    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得3:7-13; 林後13:12)
5.    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申23:3-4; 太1:3, 5, 6)
6.    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得4:9-10; 來2:11, 17)

星期六, 9月 14

[牧函] 月亮和瑪尼

月亮和瑪尼

2013年2月2日是和平教會大喜的日子,這一天我們舉行獻堂感恩禮拜,以歡喜快樂的心把美麗的新教堂恭敬的奉獻在上帝的面前。這一天晚上也是我正式寫電函向和平小會提出退休申請的時刻。

和平小會員面臨這樣的時刻,決定每兩個月舉行一次長老分享會,盼望能夠建立小會員間更親密和諧的關係,好凝聚共識來進行牧者轉換的過程。偉華長老感到在這個時刻,我們須要鼓勵所有的同工,不論遭遇任何的困難,要更緊密的依靠上帝,來堅定我們對上帝的委身。於是偉華長老邀請一些兄姐,討論如何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剛開始時,想要邀請同工一起觀賞電影 “人神之間” (Of Gods and Men)。這是一部描述在九零年代七位法國神父宣道士,在阿爾及利亞遭遇,伊斯蘭激進派綁架與殺害的電影。電影中深刻描繪七位宣道士在面臨巨大困境時內心的掙扎,以及對上帝更堅定倚靠、委身的心路歷程。

經過詳細、廣泛與深入的討論之後,大家覺得這部影片很好,但是主題有些嚴肅與沉重。大家盼望能夠找到比較溫馨與柔和的影片,來鼓勵同工一起面對困難。美玲姐建議大家看一部日本電影 “幸福的麵包”。這是由三島有紀子 (Yukiko Mishima) 根據自己所寫的首部小說,所自編自導的影片。女主角理惠,男主角水縞尚,他們決定一起離開東京,前往北海道洞爺湖旁的月浦,開了一間咖啡民宿 “Café Mani”。夏天,鐵道員時生與被男友放鴿子的香織,在此相遇,共享咕咕洛夫麵包,共騎摩托車駛往人生的新方向。秋天,因母親離婚出走而與父親關係冰冷的未久,在此與父親共享南瓜濃湯,父女一起擁抱流淚而感到溫暖。冬天,經歷地震與獨生女去世打擊,又罹患絕症的阿彩,與丈夫史生來到這裡,想結束痛苦的生命,經享用豆仁麵包而產生繼續活下去的盼望。這是一部很溫馨的電影,在陪伴與分享中給遭遇各種困難的人帶來往前行的力量。

這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是一本繪本 “月亮與瑪尼”。電影開始時,年幼的理惠愛上繪本中的瑪尼。因為,瑪尼每晚都用腳踏車載著月亮,從東邊陪伴到西方。當月亮感到太陽光很刺眼,而叫瑪尼將太陽摘除。瑪尼靜靜的聆聽月亮的訴苦,然後告訴月亮,如果摘除太陽,月亮就會失去光明,夜間的行人將會迷失方向。是太陽照亮了月亮,月亮再照亮了夜間的行人。電影結束時,理惠很高興的告訴水縞,我找到我的瑪尼了。原來理惠一直在尋覓的瑪尼,就是一直默默陪伴在她身邊,與她分享各種麵包與生活處境的水縞。

2013年6月22日和平教會牧長執同工,一起在五樓禮拜堂欣賞 “幸福的麵包”,接著是何堅仁長老主持的有獎徵答、王偉華長老主持的心得分享、我帶領的查經以及分組討論與代禱,最後大家一起領受聖餐,並把自己內心的話寫在心型便利貼紙片,貼在十字架前面的玻璃上。大家又到一樓分享南瓜濃湯與麵包。我們都一致認為,大家要一起努力,讓每一位來到和平教會的兄姐,都能夠感受到有人陪伴與分享的幸福。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同工們決定要在2013年11月2日一起研讀 “以一不能蓋全” 這本書,並且着手規劃將長執會組織更新,由原來的崇拜、關顧、外展、培育、會務等五個委員會,改為四個體系,會務體系 (行政與總務兩部)、事工體系 (崇拜、聖樂、社區、宣道四部)、牧養體系 (四十歲以上關顧、四十歲以下關顧、小組、裝備四部)、以及開拓體系 (與北四區教會在七星中會帶領下在南港科技園區進行開拓教會事工)。我們明年會請四位牧師分別負責牧養體系的四部,盼望藉著這樣的組織更新,能夠強化和平教會關顧陪伴與同工培育的兩大事工。讓和平教會成為,人人都能感受到有上帝與兄姐陪伴、分享的瑪尼幸福教會。

星期三, 9月 11

[講道集] 啟示錄系列(二十八)海中獸(Sea Beast)

講道內容
啟示錄系列(二十八) 海中獸(Sea Beast)
經文:啟示錄13:1-10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講道影片



Ⅰ、引言:海中獸(Sea Beast)

前次我們提到一隻大紅龍,牠追殺一位婦女,追到曠野時卻因耶和華保護著這位婦女,而不能遂其所願。之後,大紅龍走在沙灘上,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牠有一個助手,從海裡跑出來的,叫做「海中獸」(Sea Beast)。我們來看一段相關影片: 
「我站在海邊的沙上,看見一隻獸從海上來,有十角七頭,在十角上戴著十個冠冕、七頭上有褻瀆的名號。我所看見的獸,形狀像豹、腳像熊的腳、口像獅子的口。那龍將自己的能力給他,龍的座位與大權柄也都給了他。  我看見獸的七頭中,有一個似乎受了死傷,那死傷卻醫好了,全地的人都希奇跟從那獸、又拜那龍。因為他將自己的權柄給了獸、也拜獸,說:『誰能比這獸?誰能與他交戰呢?』又賜給他一張嘴,說誇大褻瀆的話;又有權柄賜給他,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獸就開口向神說褻瀆的話,褻瀆神的名與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又任憑他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他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凡住在地上都要拜他,就是那些名字沒有被記在羔羊的生命冊,就是那創世以前被殺的羔羊。凡有耳的、就應當聽;擄掠人的、必被擄掠;用刀殺人的、必被刀殺。聖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 

II.海中獸

1.是誰站在海邊的沙灘上

在沙漠中追殺婦女的紅龍來到海邊,這段聖經在不同的手抄本中,對於是「誰」站在海邊的沙灘上,用字不一。目前大部分的學者研究後認為翻譯成「紅龍站在海邊」,較接近原意。說明如下: 
中文聖經第十二章最後一節:「那時龍就站在海邊的沙上。」(啟12:18)英王欽定本則是在第十三章第一節寫著「約翰站在海邊」(And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這裡的「我站在海邊」(I stood)(啟 13:1),是指使徒約翰自己。而新修訂版(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是寫「牠站在海邊」(He stood)(啟 12:17),是指紅龍站在海邊。

2.十角七頭獸從海中上來  

這隻紅龍站在海邊,等待牠的助手,一隻從海中出來的怪獸。這隻獸即是啟示錄十一章記載,從無底坑出來的那隻獸,「他們作完見證的時候,那從無底坑裏上來的獸必與他們交戰,並且得勝,把他們殺了。」(啟11:7)那隻獸殺了兩個見證人。當時沒有描述獸的樣子,經文於此作了詳細的描述──牠有七顆頭,十支角,十支角上面還戴著冠冕。在啟示錄十七章,這隻怪獸再次被提及,「天使對我說:『你為甚麼希奇呢?我要將這女人和馱著她的那七頭十角獸的奧祕告訴你。你所看見的獸,先前有,如今沒有,將要從無底坑裏上來,又要歸於沉淪。凡住在地上、名字從創世以來沒有記在生命冊上的,見先前有、如今沒有、以後再有的獸,就必希奇。』」(啟17:7-8)

3.十角戴冠冕頭褻瀆名號

十支角上戴著冠冕,「冠冕」代表著「統治」的意味,所以在啟示錄十七章描述這隻獸的出現,是與統治有關係的,牠可能是將來統治世界的政府,或是一個人。而啟示錄十二章所記載的大紅龍,也是七個頭、十個角,表示牠們是同一夥的,可是卻不完全一樣,「天上又現出異象來:有一條大紅龍,七頭十角;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啟12:3)所以,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因此牠們不是同一隻獸。

4.獸形若豹腳似熊口如獅

我們很難用一隻動物來表示這隻獸,因為依據約翰描述所見,其身像豹、腳像熊、嘴巴像獅子,是隻奇特的怪獸。在舊約但以理書第七章曾記載過像豹、熊跟獅子的獸,不過當時是分別的三隻,「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形狀各有不同:頭一個像獅子,有鷹的翅膀;我正觀看的時候,獸的翅膀被拔去,獸從地上得立起來,用兩腳站立,像人一樣,又得了人心。又有一獸如熊,就是第二獸,旁跨而坐,口齒內啣著三根肋骨。有吩咐這獸的說:『起來吞吃多肉。』此後我觀看,又有一獸如豹,背上有鳥的四個翅膀;這獸有四個頭,又得了權柄。其後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第四獸甚是可怕,極其強壯,大有力量,有大鐵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腳踐踏。這獸與前三獸大不相同,頭有十角。」(但7:3-7)所以,我認為但以理看到的第四隻怪獸,就是前三隻的混合體,可能跟啟示錄這隻怪獸有關。如果前三隻怪獸可怕的話,這第四隻獸就更猛烈地可怕,因為牠集合了前三隻獸奇特可怕的能力。
「我遇見他們必像丟崽子的母熊,撕裂他們的胸膛(或譯:心膜)。在那裏,我必像母獅吞吃他們;野獸必撕裂他們。」(何13:8)熊會用腳來踐踏、撕裂,獅子則會用嘴巴來吞吃,而豹則代表動作快速。這是指海中獸所代表的政府或個人,將會對人民帶來極大的傷害。

5.龍將座位能力大權給獸

不只這樣,這龍想藉著獸來統治世界,所以,就把自己的座位、能力、權柄都給牠,所以這隻怪獸是帶著撒旦的能力,「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但的運動,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帖後2:9)
當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魔鬼曾經帶他到山上,將世界的榮華富貴展現給耶穌看,「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路4:5-7)耶穌拒絕了撒旦的提議與交易,如今這隻怪獸接受了!所以,這獸擁有與基督一樣的大能力,只是牠的能力是來自紅龍,也就是撒旦。

6.一頭死傷醫好全地希奇

牠還俱有奇特的能力──死而復活。聖經上記載說:「我看見獸的七個頭中,有一個似乎受了死傷,那死傷卻醫好了。」(啟13:3)這能力與耶穌相似,主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三天後如他自己預言──死而復活。「我又看見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啟5:6)而這隻怪獸展現出與耶穌一樣,是俱有死而復活的能力,因此大家被迷惑住、就跟隨牠。「牠因賜給牠權柄在獸面前能行奇事,就迷惑住在地上的人,說:『要給那受刀傷還活著的獸作個像。』」(啟13:14)

7.全地的人拜龍也拜那獸

「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太4:8-9)耶穌拒絕了撒旦的提議與誘惑──俯伏拜牠。
這隻獸象徵的是某種政治力量或某個政治人物,而這些人有個傾向,就是要人崇拜他,例如以斯帖記中,得王寵愛的哈曼、喜愛人跪拜他,「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斯3:2)有人覺得即使當君王也未能滿足其心,還要成為神,受眾人崇拜、才能感到滿足。這即是所謂的「政治造神運動」。全世界都有這種事情發生,未來可能會更趨嚴重。

8.誇大褻瀆任意行四二月

當大家把牠當作上帝時,牠就自以為是上帝了!這獸開始講話褻瀆耶和華,不把創造者當作上帝。「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帖後2:4)四十二個月就是三年半的時間,在啟示錄講論末世時,提到一個七年,分為前三年半與後三年半,在這段期間,這隻怪獸就張狂、任意而為。「他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必想改變節期和律法。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但7:25)

9.獸褻瀆神名帳幕與子民

「獸就開口向上帝說褻瀆的話,褻瀆上帝的名並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啟13:6)「上帝的名」是指「上帝」,「上帝的帳幕」是指「耶穌」,因為上帝就住在耶穌裡面。「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裏面」(西2:9)而上帝的子民就是為耶穌殉道而受苦,後來就在天上。「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啟7:14-15)

10.勝過聖徒權柄制伏各族

這獸不只褻瀆在天上的聖民,也欺負在地上的。到那時候,在地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會受到迫害,而且被這隻獸所勝過。「我觀看,見這角與聖民爭戰,勝了他們。」(但7:21)迫害基督徒之後,牠就制伏了全世界。「那侍立者這樣說:『第四獸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國,與一切國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並且踐踏嚼碎。』」(但7:23)一開始牠是用神蹟來迷惑,讓全世界相信牠,之後就顯出牠邪惡的本質,開始強制管理這個世界。

11.名未記於生命冊者拜獸

當全世界被迫害時,除非你的名字被記載在「生命冊」上,得到羔羊寶血的保守,不然都會因承受不住這迫害,而向牠跪拜。因此,那些從創世以來,名字沒有記載在生命冊上的,都會因為受不了壓力而屈服。這本生命冊在舊約以賽亞書曾提及,上帝有一本生命冊,記載著他要救贖的人。「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賽4:3)在啟示錄中也記載著:「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啟20:12)

12.擄掠刀殺聖徒忍耐信靠

接著提到獸壓迫基督徒的兩種方法,一為「關起來」,另為「殺害」。「擄掠人的,必被擄掠;用刀殺人的,必被刀殺。聖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啟13:10)「擄掠」就是「拘禁」,把人關在監牢裡面。若關起來沒有用,更進一步的就是把人殺死。「他們問你說:『我們往哪裏去呢?』你便告訴他們,耶和華如此說:『定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為刀殺的,必交刀殺;定為饑荒的,必遭饑荒;定為擄掠的,必被擄掠。』」(耶15:2)這是指抓人的將來也會被抓?殺人的將來也會被殺嗎?不是,而是指聖徒的被抓、被殺,是上帝所許可的。即使最後,他們因為這樣死去,只要他們依然信靠耶穌,不管是被抓或被殺,將來一樣會得救。「聖徒的忍耐就在此;他們是守上帝誡命和耶穌真道的。」(啟14:12)

III.敵基督

在但以理書、帖撒羅尼迦後書中有提及這隻怪獸,耶穌基督自己也提及過,只是都沒有說出牠的名字,只以「海中的怪獸」稱呼牠。可是在約翰一書中曾提到一個名字叫「敵基督」,因此,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這個怪獸就是敵基督。現在我們試著用敵基督的角度,來看但以理書、帖撒羅尼迦後書、耶穌基督所講的,及約翰在啟示錄提及的怪獸。我們人類的歷史中,可能有哪些政治人物的表現與牠類似呢?

1.四角中之小角

「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原文是風)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牠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並且牠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牠。牠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但8:8-12)這些描述與海中獸很像,但是,提到的背景卻不太一樣。
這當中描述到一支角斷掉後,長出四支角,又在其中一支角上長出小角。在歷史上,希臘王朝中有一個王的行為與這裡提到的類似。當希臘王朝崛起時,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全世界,最後還因已無處可征服而哭泣。但因他英年早逝,王朝疆域一分為四,被手下的四個將軍瓜分、佔領。就如經上記的,這個角斷掉以後,就長出四支角來。這四位將軍分別佔據一方:Seleucus將軍統治東北方的敘利亞;Ptolemy將軍統治南部的埃及;Cassander將軍則統治北方的色雷斯;Lysimachus將軍統治西南方的馬其頓。其中東北方的敘利亞,在175-164 BC出現了一支很厲害的小角,即為Antiochus IV Epiphanes國王。他把猶太人欺負得很厲害,於 167 BC這位王東征波斯、南攻埃及、踐踏聖地、廢棄律法、污穢祭壇、殘殺百姓,後來引起猶太人的革命。所以,有人認為但以理說的預言,即是指這位國王。

2.行毀壞可憎的

Titus Flavius 70AD
當耶穌快進入耶路撒冷時,他的學生對老師說耶路撒冷是何等輝煌、美麗。但是,耶穌要他們不要高興,因為有一天這輝煌的建築將被拆平、毀掉,他吩咐門徒們要禱告,希望不是在冬天發生這件事;且事情發生時,在猶太的要跑到山上去。此時耶穌說了一句話:「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太24:15)
當時把耶路撒冷整個毀壞、拆平的是羅馬的提多將軍(Titus Flavius)。他在70 AD 時圍困耶城,逾越節時,這位羅馬將軍放行各方來朝聖的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待人群入城後,就不讓他們出來,使得耶路撒冷城的存糧快速地消耗光,城市便不攻自破。提多將軍的策略──不主動攻打城,使計、讓城裡面的猶太人困於內,因缺糧、餓死。最後,他拆毀城牆、焚燒聖殿、奪走聖物,殺死110萬的猶太人,並擄掠走9.7萬的人民。所以,學者認為耶穌所說「行毀壞可憎的」應該是指70AD的提多將軍。

3.沉淪的大罪人

John of Gischala 66AD
使徒保羅曾說:「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帖後2:3-4)在歷史中,沒有人自稱是上帝,但是有一個人稱他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那人是屬於奮銳黨。
在提多將軍圍困耶路撒冷時,猶太人認為耶和華會保護這座城,所以都躲到城內,要與提多將軍抗戰。其中,奮銳黨佔據了聖殿,作為指揮中心;並且運用詭計,將其他黨派都趕走,自己在耶路撒冷做霸王。當時,奮銳黨的首領──John of Gischala(66AD),在這段抗戰期間,竟不可一世般、在聖殿裡面自稱是彌賽亞。當時的聖殿,是由祭司來掌管,一般人是不允許進去。他為了進聖殿就跟以東人說:「管聖殿的祭司出賣了他們」,以致以東人攻進耶路撒冷,殺光幾千個祭司。於是,此人因而得以佔據聖殿、獨裁統治了一段短暫的時間。後來因為沒錢,還把聖殿的器皿融鑄成其他物品,再行變賣之。因此他被學者認為是保羅所講的「沉淪的大罪人」。

4.獸從海中上來

Nero Claudius 64AD
約翰所看到的「海中獸」,若依據歷史,有那位人士,可能為他所指的呢?「我又看見一個獸從海中上來,有十角七頭,在十角上戴著十個冠冕,七頭上有褻瀆的名號。」(啟13:1)
學者認為這是指尼祿皇帝(Nero Claudius)。據說,他焚燒羅馬城、發生火災時,還彈著吉他作樂。這引起百姓的抗議,他便誣賴火災是基督徒縱火為之,即開始迫害基督徒。電影《暴君焚城錄》就是在描寫尼祿的故事。他是全世界第一個大規模迫害基督徒的人,據說彼得、保羅都是被他殺害的。尼祿還為自己立了一座肖像,供大家膜拜。最後,人民因為不堪他的暴政統治,群起反抗,尼祿便在68AD選擇自殺一途,結束他的生命。
這些政治人物都有點符合約翰異象所見,只是他所說的獸、是在末世的三年半中出現的。所以,這些統治者似乎是預表著未來的統治者,將會如何迫地害基督徒。

5.不認耶穌基督

Gnostic Docetism 70AD
若以敵基督的角度來看,約翰可能是在說,教會裡面開始有一些教導出了問題。這種方式不是從外面來迫害基督徒,而是從裡面敗壞教會。例如:耶穌的神/人二性,基督是上帝成為人的樣子,這讓初代基督徒無法理解,上帝是上帝,人是人,上帝怎麼可以成為人呢?所以,在70 AD 時出現了「諾斯底主義」(Gnostic Docetism),這個主義基本上是來自希臘人的觀念。希臘人認為人的靈是聖潔的,但肉體是污穢的,所以聖潔的靈要克服污穢的身體,才能進到永生。如果身體是有罪的,上帝的兒子──主耶穌,怎麼可能成為人?所以,他們主張耶穌沒有成為人,而是聖潔的靈住在人裡面,而耶穌在被釘十字架之前,靈已經離開肉體,所以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基督。這樣的說法,後來被教會認定為異端,約翰稱之為敵基督:「小子們哪,如今是末時了。你們曾聽見說,那敵基督的要來;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誰是說謊話的呢?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約壹2:18,22)諾斯底主義就是幻影論,認為耶穌只是一個幻影,認為基督是神聖的靈,怎麼可能住在有罪的肉體裡?約翰認為這個說法對教會的破壞力,不亞於來自外在的政治迫害。所以,敵基督也可解釋為教會中的異端,而海中獸則是指外面的政治將來會迫害教會。

IV.屬靈的功課

1.創世之前上帝預定救贖計劃

「凡住在地上、名字從創世以來沒有記在被殺之羔羊生命冊上的人,都要拜牠。」(啟13:8)這句話中的「從創世以來」,是形容從創世以來,就有名字記在生命冊上呢?還是形容羔羊從創世以來就是被殺的羔羊?我自己認為「從創世以來」是形容有名字記在生命冊上,也是形容被殺的羔羊。因為,上帝要救贖人類的計畫,不是在亞當、夏娃吃了禁果之後才擬定的。而是在上帝創世之前,就已為人類預備了「救贖計畫」,耶和華要用他的獨生愛子來救我們,且也在生命冊上記下被救之人的名字。
創世以前上帝就為了我們預備了要被殺的羔羊(救贖主):「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上帝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彼前1:20)而創世以來,就記生命冊的人,這是預定得贖者,「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1:4)所以我們知道,上帝對人類的救恩計畫並非急就章下而成的,而是他早就為我們預備好了「救贖主」,且預先就揀選好「得贖者」。

2.上帝許可撒旦授權橫行一時

為何撒旦可以在地上橫行?那紅龍又為何能將權柄給海中獸?這皆因上帝的許可下,牠們才得以行之,並非因上帝控制不了撒旦,「又賜給牠說誇大褻瀆話的口,又有權柄賜給牠,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又任憑牠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牠,制伏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啟13:5,7)這許可的當中都用了「賜」字,表示上帝容許牠這樣做。耶和華掌管一切,包括撒旦;若耶和華不許可,撒旦什麼都做不了。
我們不明白上帝為何許可撒旦擁有這些權炳、作罪惡;且在上帝的默許下,撒旦並將權柄給了海中獸。在約伯記中記載著:「耶和華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伯1:12)耶和華雖許可撒旦一些權限,但也給牠約束,不可將約伯的性命取走。所以是撒但讓約伯受苦,但這是上帝許可撒但的。耶穌也說過:「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太10:29-31)換句話說,當我們在地上,信仰受到迫害的時候,歸究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上帝許可。雖然不明白為什麼?但是,要相信上帝許可,必然有他的想法。

3.假基督用神蹟奇事騙取信從

敵基督用兩種方法,或可說是用兩種面孔來征服世界。首先,牠佯裝成羊的樣子,當別人上當之後,就露出原本的樣子。例如:牠像耶穌一樣,可以死而復生:「我看見獸的七頭中,有一個似乎受了死傷,那死傷卻醫好了。全地的人都希奇跟從那獸」(啟13:3)耶穌說:「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24:24)「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但的運動,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奇事」(帖後2:9)

4.敵基督用暴力強制統治世界

當大家上當之後,敵基督就把面具拿下來,露出真實的面孔,用強制的方法、權力來統治世界。「又任憑牠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牠,制伏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啟13:7)不聽牠的話的人,就使他們受患難、殺害他們。「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裏,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太24:9)「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啟2:13)
Anti-Christ在希臘文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Pseudo-Christ(假基督),即Forgery(偽裝)的意思。像我們的鈔票有假鈔的問題,假鈔的存在是為了破壞真鈔的信用,假鈔多的話,真鈔的信用就出問題。假鈔偽裝成真鈔的樣子來破壞真鈔,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假的是為了讓別人誤以為他是真的。另一個意思是Contra-Christ(敵基督),直接攻擊耶穌,即Adversary(敵檔)。不管是偽裝還是敵檔,牠都是要阻止耶穌基督救贖我們。

5.擄掠刀殺聖徒忍耐信靠基督

「擄掠人的,必被擄掠;用刀殺人的,必被刀殺。聖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啟13:10)這句經文似乎是警告抓人者與殺人者,可是接著卻說「聖徒的忍耐與信心就是在此」,似乎有些矛盾。其實在古抄本中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擄掠人的」有一個意思是「命定被擄掠的」。也就是說擄掠這兩個字會因使用主動語態或被動語態,帶來不一樣的解釋。耶穌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與這句經文很像,都是警告人不要用武力去抵抗。可是另一處經文記著「耶和華如此說:定為死亡的,必致死亡;定為刀殺的,必交刀殺;定為饑荒的,必遭饑荒;定為擄掠的,必被擄掠。」(耶15:2)
若去查啟示錄十三章10節的英文版本,會發現有三種不同的翻譯。英王欽定本(KJV)的「擄掠人、用刀殺人),都是指「加害者」(he that killeth with the sword must be killed with the sword.);而修訂本(RSV)「擄掠」是指「受害者」,而「用刀殺人)是指「加害者」。(If anyone is to be taken captive, to captivity he goes;if any one slays with the sword, with the sword must he be slain.);今日英文版(TEV)則是兩個都是受害者,(Whoever is meant to be captured will surely be captured; whoever is meant to be killed by the sword will surely be killed by the sword.),這個翻譯比較貼近先知耶利米的講法。
看來這句經文在KJV的說法是警告擄掠與殺害人的加害者必有報應,而ETV的翻譯則是鼓勵命定被擄掠與被殺的受害者要忍耐信靠。我個人比較接受今日英文版的翻譯,所以,上帝若命定我要被抓、被殺,就會被抓、被殺,我要用忍耐與信心面對苦難。
換句話說,不論我們是因被抓失去自由;或是被殺失去生命,不管失去什麼,都是在上帝的旨意裡面。因為有這樣的確信,我們在逆境下才能夠忍耐,並繼續相信。

V.結論:上帝永遠掌權  忠心必得冠冕

我們一生所遭遇到的迫害、難處,其實都是由上帝掌權。「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29:10)上帝永遠掌權,即使未來我們因為信仰而受到的迫害,也是在上帝的許可之下,因此不要懼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靠著忍耐跟信心,堅持到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裏,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2:10)

禱告

「主耶穌,我們讀到這段經文,明白上帝在創世之前,已經預備好要救贖我們脫離這個罪惡的世界。但是撒旦並不會輕易讓我們得到這樣的恩典,牠會用欺騙、逼迫的方法,讓我們失去信仰。主啊!你在這段經文當中告訴我們,不管我們是失去自由,甚至是失去生命,只要存心忍耐,信靠耶穌,我們將來必能得到生命的冠冕。求主把這樣的忍耐跟信心賜給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