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2

[講道集] 幸福(Happiness)

講道內容
講題:幸福(Happiness)
經文:路得記第一章16-17節
主講:蔡茂堂 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講道影片

Ⅰ.引言:幸福的麵包(三島有紀子)

今年中秋節在九月十九日,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柚子外,牧師團隊準備一份資料,提供大家在中秋節時舉行家庭禮拜之用。正所謂中秋月圓親人團圓,家庭禮拜神恩綿綿,希望大家可以藉此,漸漸地建立家庭祭壇,與上帝親近,品嚐幸福的感覺 。                                                                                    

Ⅱ.幸福的麵包

今年教會的同工們思考教會的未來方向時,一致希望能讓兄姐們更有幸福感。因此,我們一起看了「幸福的麵包」這部電影,從影片中同工們得到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有機會看過這部影片後,願意與教會同工們一起營造使人幸福的教會。這部電影是從作家三島有紀子二零一一年所出版的小說改編的,大致內容如下:

總是有一款麵包,可以撫慰我們的沮喪、拭去我們的淚水、加深我們的喜悅,讓即使平凡如水的日子,也都變得有滋有味。我們的店在北海道一片碧藍湖水和無際草原之間。這裡只有季節,沒有時鐘;只有手工,沒有快速。竭誠歡迎您的光臨。店主人的話:理惠。

就在我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時候,因為偶然的機緣,來到這裡開了一間飄散著木頭香味的咖啡屋。我喜歡為客人烹煮手工咖啡,也喜歡用當令的新鮮食材來做菜,我更珍惜每一次人與人的相遇。在喜歡的時候,做喜歡的事,為喜歡的人。店主人的話:水縞尚。

有一次理惠煮了馬鈴薯湯,說「配麵包一定很好吃。」於是我決定開始學做麵包。在做鄉村麵包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做麵包的樂趣。看著理惠大口吃下我所做的鄉村麵包時,我不由地想,絕對不能忘記這一刻,我要為她做一輩子的麵包!可以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的麵包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今日特惠:咕咕洛夫─帶你領悟愛情的真滋味。

顧客評價─香織:我被男友拋棄,直到在「Café Mani」吃了「咕咕洛夫」麵包,才終於瞭解可以一起分享的關係才能長長久久。最佳人氣;團圓麵包─讓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

顧客評價─未久:我和爸爸的關係原本陷入了冰點,當「Café Mani」鬆軟的團圓麵包沾著南瓜濃湯入口,父女兩人的心結也漸漸融解。

主廚推薦:豆仁麵包─讓你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顧客評價─阪本:我唯一的女兒在地震中死去,老伴又重病纏身,我原本想在這趟人生的最後之旅中讓生命解脫,沒想到因為「Café Mani」熱騰騰的豆仁麵包,讓我又重新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今天,你想吃哪一款麵包?

幸福的麵包。

小說出版後獲得極佳的反應,很多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台灣也翻譯了中文的版本。三島有紀子於是自編自導,將小說拍攝成電影,請到原田知世飾演女主角:理惠,大泉洋飾演男主角:水縞尚。下面是預告內容:
「早安,熱騰騰的麵包出爐了。」

在北海道月浦小鎮,有一間販賣幸福麵包的咖啡店。「請享用。」「我開動了。」「夫婦兩人一起經營這家店嗎?」「是的。」「她一路跟著你到這麼遠的地方啊?真是辛苦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跟喜歡的人一起。」人生時而艱辛,「電車可以隨時變換軌道,人生的軌道卻沒那麼容易改變。」卻也有平凡而美好的小確幸。「真好看耶」「是啊」「真不錯」「我來沖杯熱牛奶。」「簡單的麵包也不錯喔。」「有些事要兩人合力才能完成。」人生總會越來越好。「我想要的東西只有一個。」「是什麼呢?」「秘密。」北海道四季美景一覽無遺。幸福的麵包。分享,使我們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個字叫做『Companio』,Companio』是我最喜歡的字。您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是什麼意思?」「給您一個提示。這個字的由來是,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們。是什麼呢?」「水縞先生,我知道『Companio』的意思了。一起分享麵包的人,不就是家人嗎?」「很可惜,正確答案是『同伴』。我覺得同伴就是家人的原點。」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這不是一部宗教電影,但在將近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我卻看到許多與基督教信仰的連結。女主角理惠原本心裡有許多憂傷、幾乎要自殺,因著男主角水鎬邀請,一起離開東京到北海道經營一家咖啡麵包店,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每當夜裡店裡的客人都離去後,她總是會到戶外仰望月亮,心裡似乎充滿了孤單與憂傷。所以,對於店裡那些憂傷的人,總是特別能夠體會他們的痛苦。

我們的主耶穌不也是如此嗎?「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他也曾在客西馬尼園裡經歷過孤單和憂傷,所以他能體諒我們人生所遭遇的艱難。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第一段故事中,香織因為感情遭遇挫折而到北海道旅行,在那裡認識了擔任鐵軌工人的時生。麵包店為了幫香織慶生,特地烤了咕咕洛夫麵包,當他們擘開麵包分享的那一刻,才發現真正的幸福,是找到一個願意彼此陪伴過生活的人。

耶穌要離開門徒之前,與他們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時,耶穌也做了擘開麵包的動作。「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因此,擘開麵包的動作在基督教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表著主耶穌願意成為人們生命的伙伴。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

在秋天季節裡,公車站牌下的小女孩因母親離婚出走,獨自承擔心裡的孤單,面對父親,無話可說,甚至不想上學。理惠將小女孩接到店中,煮了令她懷念,媽媽的南瓜濃湯,並且邀請她的父親一起享用。雖然,湯的味道和小女孩母親所煮的不一樣;卻讓這對父女相互擁抱痛哭,不願意碰觸的家庭撕裂傷口,開始得到修復,如薄冰般的父女關係,得到溫暖。

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如此,教導人們靠著十字架的愛,彼此和好,化解關係裡的問題:「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寒冷的冬天裡,一對老夫婦來到。他們原本經營的澡堂,在地震中震垮了,唯一的女兒也在地震中死去,這時妻子竟然又發現罹患癌症,萬念俱灰之下他們覺得:「不如死了算了。」他們旅行到了月浦,這是他們過去婚姻發生危機時,最後和好的地點,想在那裡結束生命。當水鎬與理惠發現他們的意圖後極力勸阻,在風雪中帶著二老回到溫暖的店裡,並且做了豆仁麵包與老夫婦分享。不料,一向不吃麵包的太太,竟然一口接著一口吃著。看到妻子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態度,讓老先生萌生了願意活下去的念頭,於是兩人放棄自殺,決定重新開始。

耶穌復活的盼望不也是如此?讓人們在絕境當中,找到新生命的盼望曙光:「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上帝,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電影的最後,理惠終於找到她夢想中的瑪尼。瑪尼是一本繪本故事裡的主人翁,每天騎著腳踏車運送月亮,並和月亮對話。理惠從小一直尋找著心目中的瑪尼,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發現,其實瑪尼就是一直在她身旁,不離不棄陪伴她的水縞。

耶穌離世前,在橄欖山上也對門徒說:「我會永遠陪在你們的身旁」。「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對應「北海道的麵包」,聖經裡也有「伯利恆的麥穗」。那是個婆媳之間相互陪伴的幸福故事,讓我們從中學習什麼是「幸福」!類似「幸福的麵包」的風格,它也是田園詩歌式的故事。

1.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故事的開頭,描述了一個悲慘的處境,一位老婦人,丈夫和兩個兒子都過世了,家裡只剩下媳婦們和她,婆婆因此想返回故鄉。大媳婦聽從勸告,回娘家了,但二媳婦捨不得年邁的婆婆獨自一人,決定無論如何,要陪婆婆回家鄉去。「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媳婦路得是摩押人,原本不認識耶和華;而婆婆拿俄米是猶太人,敬拜耶和華。婆婆的一生,讓摩押媳婦看到的,是她敬拜耶和華,卻不幸福,且晚景淒涼。但是,為什麼路得還要隨婆婆去猶太,敬拜她的上帝呢?可見得拿俄米在苦難的人生中,顯現出一個吸引路得的信仰態度,進而使路得想要跟隨。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賽54:10)當人在極度孤單、絕望和困難的時刻,對於「慈愛」和「恩典」的感受會特別的敏銳,當別人給予些許愛心時,會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

2.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當婆媳抵達伯利恆時,正是收割大麥的季節。因為貧困,路得必須到大麥田撿拾工人收割時,遺落下來的麥子,婆媳兩人才能度日。出入大麥田的路得,聽見田主人和工人們的對話:「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2:4)這裡的「同在」對應著「賜福」,亦即上帝給人最大的恩典就是同在、陪伴。無論是我們辛苦工作時,或孤單時,祂一直陪伴著我們。

雅各在逃難時,上帝在夢中向他顯現,讓他看見天梯。耶和華對他說:「我會與你同在,一路上保佑你,最後會帶領你回故鄉。」雅各求上帝,除了同在、保護、帶領返家,還要賜予每日的飲食所需,上帝也答應他。「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所以,除了「同在」,還伴隨著其他的恩典──保護、供應和引領。

3.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當波阿斯看見路得時,他以仁慈相待。首先,「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裏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裏,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2:8)他讓路得有人陪伴、不落單,讓她不會害怕。接著又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這顯示他保護路得不受人欺負。擔心路得沒水喝,所以說:「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裏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8-9)這是表示對路得的供應。還吩咐路得:「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這表示引領。從波阿斯與路得的簡單幾句對話,呼應了耶和華與雅各的對話。可以令人感到幸福的,正是這裡提到的同在、保佑、供應、跟引領。

在舊約,耶和華為了保護寄居的、孤兒、寡婦,所以訂定「拾穗的律法」(Gleaning Law)。「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申24:19)特別吩咐以色列有田產的人,收割時不可以收得一乾二淨,要遺留些許在地上,讓那些沒有田產的窮苦人,可以得到一點維生的糧食。有盈餘的人,要幫助在人生路上正遭逢不幸、面臨掙扎的人,給他們留條活路。
4.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路得是摩押人,跟隨婆婆去猶太,意味著她必須離開故鄉與親族,到陌生的環境去。在那裡她們沒財產,她還需要奉養年邁的婆婆,因此,波阿斯對路得的行徑非常感動,「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2:11-12)。這是路得讓人非常欽佩之處。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也曾有類似的經歷:「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2)因此,當人們願意離開原本所倚靠的,去到異地,完全地信靠上帝,經驗上帝的同在、保佑、供應和引領,這時,就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5.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當中午大家在樹下吃飯歇息,不是僱工的路得,不好意思與大家同席吃飯,只能躲在一旁,波阿斯卻主動邀請她一同用餐。「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餘剩的。」(得2:14)一起用餐這點很重要,在這部電影裡,正是一起分享麵包,這是培養同在感和陪伴感的最佳時刻。吃完後,路得還可以打包一些食物,回去給婆婆吃。

教會初期能快速成長,除了因為主日大家聚集敬拜之外,另外就是在家中擘餅,擘餅就是進食。「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眾人坦承、高興地分享食物,我想這是重要的。如同「幸福的麵包」電影所描述,當眾人一起進食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會浮現,可以分享、得到釋放。

6.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接著,婆婆告訴她,上帝為了照顧落難的人,除了撿麥穗的律法之外,還訂了另一條規定:「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他為妻,與他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申25:5-6)換言之,對那些男丁都過世、斷了後代的家庭,上帝訂了一條律法,要求近親必須娶死者的遺孀,並且供應、保護她;兩人所生的第一個孩子,要歸到她先夫的名下。這是「近親結婚」的定律(Levirate Law)。身為摩押人的路得,對這些當然一無所知,而且一個女人,怎麼好向人開口提出這個請求。因此婆婆教導路得,等到收割結束,四下無人時,去找喝醉了的波阿斯,向他提出請求。「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得3:8-9)可是,這個請求不像撿麥穗那麼簡單,是會影響到波阿斯的家庭、財產…。當波阿斯聽完路得的請求,他沒有隨從自己的情慾,反而對路得說:「我非常願意,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些程序要完成所以請注意,不要讓人知道妳來我這裡,不然會破壞妳的名節。。」

7.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波阿斯不只願意娶路得,他還要「近親買贖」(Goel)。隔天一早,波阿斯就到城門口,找一位比自己與拿俄米家更親近的親屬,問他是否願意買下拿俄米的田產,幫助她們度過難關?這位親屬原本願意,想用低廉的價錢買到田產;但當得知,如果買了田地,還要娶寡婦路得,為她先生留後時,這位親屬就面露難色。想到買田地、娶寡婦,生了兒子,歸別人,孩子長大後,還要將原本的田產歸還,實在太不划算了。在以色列有一條「脫鞋的律法」——若有人不願意履行義務,可以當眾脫下鞋子,交給下一個順位的人選承接。於是,那人就脫下鞋子,交給了波阿斯。「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4:9-10)在此看來是一個普通人的決定,其中卻是包含極大的恩慈和愛,讓一個家庭重新被建立起來。這就是「近親買贖」(Goel),買者是「近親買贖者」(Kinsman Redeemer)。兩個字屬同一個希伯來原文,第一個字是「近親」,第二是「買贖」,人稱「近親買贖的律法」。
8.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最後,波阿斯與路得結婚了。根據波阿斯的說法,他可能已經年紀老邁,而路得仍是位青春少婦。一般年輕女子,通常不會想嫁個「老」公,但路得為了遵行上帝的吩咐,給過世的丈夫留下後代,她選擇嫁給近親,這點令波阿斯非常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所生的兒子竟然就是日後大衛王的祖父──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得4:21-22)

而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的記載會發現,原來波阿斯的母親也是外國人,是迦南地的妓女——喇合。(太1:5-6)所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家族,而耶穌基督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族。從他們的故事,可以看見上帝的恩典不只給猶太人,也給予外邦人、和不信的女子,讓她們有機會名留耶穌的族譜。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這些故事讓人看到,即使在黑暗的世代裡,透過平凡的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的仁慈、陪伴與分享,仍然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士師記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而在這樣的世代又發生飢荒,一個猶太人為了生存,帶著妻兒搬到摩押地謀生,不料水土不服,自己與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的」,可是她一生的經歷卻是瑪拉「苦的」。可是聖經作者很有趣,他寫到拿俄米帶著路得返鄉時,「剛好」是收割大麥的季節,故事就在收麥穗中進行。路得看人收麥穗,便去撿拾,婆婆詢問後,得知是在波阿斯的田裡,這位波阿斯「剛好」是她們的近親。這兩個微妙的「剛好」——時間、地點的剛好,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上帝在人心未察覺時,默默地帶領人,這也被稱為巧遇中神聖的供應(Divine Providence in Coinicidence)。由於這兩個「剛好」,演變出一個美麗的故事。在這故事裡沒有偉大君王的出將入相,只有平凡老百姓,家中發生的事情。卻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誕生出最偉大的君王。我看到,「平凡中看見偉大」(Extraordinary in Ordinary)。

2.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在苦難中,拿俄米失去一切,僅剩信仰。聽到耶和華祝福故鄉,她說「我要回去」。拿俄米這名字的意思,是「甜的」,她一生跟隨耶和華,卻一生受苦,她回到猶大時,要人不再喚她作「甜」,要叫她「苦」(瑪拉)。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從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不要叫我拿俄米。」(得1:20-21)雖然聖經沒有明白寫出拿俄米仍堅持信仰,但從媳婦路得說:「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可得知拿俄米仍敬拜上帝。

作為基督徒,如果只求得到上帝的祝福,生活平安、順利、興旺,其實與拜媽祖是沒有兩樣的。但是,拿俄米遭遇苦難與不幸,仍然敬拜耶和華。在巨大的苦難底下,她仍堅持信仰。在此似乎看到約伯的影子,在約伯記裡,約伯的妻子責備他說:「信靠上帝沒有用處。」約伯回答:「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因此,在拿俄米的身上,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信仰的身影。

3.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應

拿俄米是年邁的寡婦,要倚靠路得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得2:18)而拿俄米對猶太律法的知識,則是路得所沒有的。拿俄米知道律法,會幫助窮人、和斷絕後嗣的人家。拿俄米照著所知道的,幫助路得。「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得3;1)所以,她們是彼此幫助的,路得照顧拿俄米,拿俄米也教導路得。這是一幅互相照顧的美麗圖畫。

「幸福的麵包」的故事中也有類似情節。看起來是水鎬、理惠幫助光臨店裡的客人;但其實,理惠自己的問題與掙扎,也在與客人們的互動中得到醫治;並且發現,所尋找的瑪尼,一直在身邊。所以,是誰醫治誰?誰幫助誰?很難說。有時候,人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別人,但或許就在幫助對方時,沒想到同時也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寶貴的功課,進而獲得幫助。聖經說:「你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來10:24)。

4.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有時候幫助別人時,會不小心越過不能跨越的界線。關懷探訪不幸的人,很好。但要記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因為當中有一些界線。路得半夜拜訪波阿斯,請求他依照律法幫助她們時。波阿斯知道,當晚不能作什麼,只能先保護路得的名節。等到天明,照著律法成為最近親屬後,才能履行對路得的承諾。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愛心是令人尊敬的。波阿斯說,「女兒啊,現在不要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裏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1-13)新約也說:「你們親嘴問安要聖潔。」(林後13:12)這是教導信徒的行為要有節制、秩序。波阿斯知道進行這件事有既定的優先順序,程序要符合猶太律法的規定,而且要保護路得的名譽和安全。波阿斯真是令人越看越佩服。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晚上做了許多「沒做事的做事」,讓人看出他實在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

5.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人拒絕幫助以色列人,因此上帝發誓,摩押人的後代直到第十代,都不准入以色列人的會。「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因為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們。」(申23:3-4)。但是,路得是摩押女子,她不只進猶太人的會,還嫁給猶太人、生兒子,最後,還成為大衛的曾祖母。上帝不是因以色列人落難時,摩押人拒絕接待他們食物與水,而咒詛他們嗎?但是,當以利以謝一家落難到摩押地時,摩押人接待他們,讓他們居住,還與他們通婚、建立家庭。看起來,此時的摩押人不同於過去的摩押人,因此上帝也就不再堅持誓言。

出埃及時,猶大支派的是拿順(民1:7),它的順序是:「猶大從她瑪氏生法勒斯和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就是出埃及時期的猶大支派領袖,「拿順生撒門;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太1:3-5)算一算,若從拿順算起,波阿斯僅是第二代。注意,上帝說十代不能進入,但是到第二代上帝就不再記念他們的過錯。路得願意放棄原本的信仰,歸順耶和華,上帝就接受她。上帝說:「犯了罪就要受審,可是當人願意認錯、到上帝面前時,上帝接受。」上帝的慈愛往往超越祂的公義。

再者,從這個故事往前、往後展開,會發現耶穌的祖先中四位女子特別的故事。第一位是他瑪氏。他瑪也是近親結婚的受害者,她嫁給猶大的長子,丈夫不幸死亡,照規定次子要娶她,生孩子給長子留後。但是弟弟俄南只願意娶美麗的嫂嫂,卻不願讓她懷孕,因此惹動上帝的憤怒,以致上帝讓他死亡。長子與次子都死了,猶大擔心幼子也喪失性命,便要他瑪暫回娘家居住,等到三子長大成人。但是等到老三成人後,猶大仍不願意讓他瑪嫁給么兒。他瑪只好裝扮成妓女,坐在城門口設計勾引猶大與她發生性行為,好為先夫留後。並且留下猶大的印章和柺杖,作為憑據。當別人告訴猶大,他瑪不守婦道時,他瑪拿出猶大的印章與柺杖。一切都因猶大不義在先,該做的事沒做,不該做的事做了,造成今日的局面。這是個悲慘的故事,雖然在道德上他瑪的作法令人爭議,但她堅持遵從上帝的吩咐,不嫁外人,要從丈夫家中留後。所以她雖有不對之處,上帝仍然原諒她,讓她成為耶穌的先祖之一。

後來他瑪生下一對雙胞胎,哥哥名叫法勒斯、弟弟名叫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時期,正是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時。當時,以色列人派了兩個探子前往刺探,結果被發現而遭到迦南人的追捕。他們逃跑中得到一個妓女喇合的幫助,從城牆上的窗戶墜下離開。這位妓女知道耶和華要把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決定相信耶和華,所以請求探子攻城時,放過她和家人的性命。他們約好窗戶上綁一條紅布為記,攻城的以色列人不殺窗上有紅布的人家,紅布就成為喇合一家得救的記號。喇合是妓女,所作所為是叛國的行為,但她因為敬畏、順從上帝,後來也被接納到耶穌的祖先裡,成為路得記中充滿愛心的波阿斯之母。來自一個異族通婚、敵國聯姻的家庭,使得波阿斯對外族有著寬大的心,間接促成後來波阿斯也遵行上帝的律法,娶了路得,與她「近親結婚」(Levirate)。

最後一位也是不幸的故事。因為大衛王看見沐浴中的她,吩咐僕人帶她入宮同寢,導致丈夫被謀害,自己名聲掃地。但是這位女子也被列在耶穌的祖先裡,她就是「烏利亞的妻子」。
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或遭遇都是不幸的,但上帝的恩典卻臨到她們。使人看見,上帝的恩典超越了人不幸的背景,或過去的錯誤。

6.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耶穌基督就是那位「近親買贖」(Goel),他是我們的至親,願意為我們買贖,不是用錢、而是用他的生命。路得記最重要的寓意是,波阿斯所預表的,正是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近親買贖者。「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1,17)。

V.結論

願神增添我們陪伴分享憂傷分擔的幸福

經上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願上帝加添我們教會分享陪伴、分擔憂傷的幸福。

禱告:

主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著幸福。這些幸福,有的是從上帝而來、有的是從人而來。求上帝幫助,在日常生活中,當看見周圍有不幸的人時,願意成為他們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分享,分擔他們的憂傷,好讓大家在這過程中,都更為幸福。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