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3

[講道集] 操練敬虔(九):認罪

寫作於2005.07.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雅各書五章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操練敬虔,包括個人敬虔的操練和團體敬虔的操練,今天我們要講就是認罪,團體敬虔操練部分的最後一個操練。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是找尋罪人,要人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成為基督徒,換句話講,我們都承認我們是罪人,可是我們信主以後我們還是罪人嗎?我們還需要認罪嗎?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底教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是不是像一間博物館,你知道博物館是什麼地方嗎?就是收集最好的作品的地方。   很多的藝術家畫的圖、雕刻的作品不會被收藏在博物館,因為它不是最棒的,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展示最完美的地方,教會是不是博物館?不是?還是教會是急診處?是醫院?它是專門收那些受傷生病的地方。在你的觀念裡面,到底我們和平教會是屬於哪一種?是博物館還是醫院?如果你認為是博物館,在教會裡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最好的一面,如果是像醫院,所表現就不是那麼的好,弟兄姊妹會吵架、會彼此傷害,都會有一些問題,這樣的圖像就是醫院的圖像。以我從小在教會看到及經歷過的情形來看,教會應該不是博物館,如果最完美的成品才擺在教會,那麼我們教會應該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完全、尚未完工、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教會比較像醫院,如果像醫院的話,那彼此認罪就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這個人受傷是因為被另外一個人傷害到,有時則反過來。 

我們回想一下,敬虔的操練有個人的操練,第一個是讀經(每天花一點時間讀神的話),第二個是禱告(我們與神有親密的交通),第三個默想(每天花一點時間默想神的話),第四個禁食(有時候不吃東西)來操練自己,這是四個個人敬虔的操練。團體的操練部分,禮拜天早上參加主日崇拜,在神面前大家彼此口唱心和讚美耶和華,「敬拜」是第一個操練,「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拉3:11)  第二個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上有彼此真實的關係,我把它稱作「小組」的操練,就是彼此相愛的操練。很高興昨天有差不多五十幾位的弟兄姊妹來教會,在關懷的事工上有一些落實的訓練,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當我們教會弟兄姊妹或是我們的鄰居有緊急需要的時候,我們有人能夠去幫忙「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第三個操練是上個禮拜講的,就是「門徒」的操練,換句話講,就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的樣子,每天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所以這個操練是學基督的榜樣。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第四個操練――認罪。也就是當我們發現得罪弟兄姊妹的時候,我們願意到主的面前,願意到弟兄姊妹的面前來,向他們認罪。 

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他禱告主要目的是向神報告他做的行為有多好,另外一個是稅吏,他的禱告是向神說:「對不起我這個禮拜做了什麼壞事…」我相信兩個人都做了一些好的事,也有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法例賽人他就只講好的,而稅吏是發現自己不好的地方,在主的面前願意認罪,耶穌說:「這稅吏比法利賽人還算為義」,因為他還有成長的空間,他發現自己還有不夠,還需要繼續的成長。而向誰認罪長久以來一直是個問題,改革宗和天主教其中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天主教教皇賣贖罪券,為什麼教皇可以賣贖罪券呢?是因為認罪的對象漸漸的集中到神父身上。你知道天主教有一個小小的悔改室嗎?有兩個房間中間隔起來,要認罪的人就進到其中一個房間,神父就坐在另一個房間,聽你認罪,認罪完了之後,就為悔改的人赦罪:「上帝赦免你的罪了」。  馬丁路德就覺得這樣不合真理,人認罪是向神認罪,怎麼能夠向人認罪,唯一的中保不是神父、不是教皇,是主耶穌基督,這是要糾正天主教,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矯枉過正,所以以後我們改革宗的弟兄姊妹認罪就是向神認罪而已,天主教徒是向神父認罪,馬丁路德認為不對,怎麼可以把這個權柄給神父,若是如此,神父要向誰認罪呢?神父是不是也需要認罪?之前看到有一張卡通圖片,一個小孩坐在神父的一旁,小孩說:「請神父先認罪,然後我再認罪。」這就講到我們彼此認罪的問題,認罪是向神認罪,往往變成一個人在家裡獨自向神認罪。德國的潘霍華牧師說:「這樣不是認罪,而是叫作自言自語。」你怎麼知道這樣不是認罪呢?因為認罪完了之後,他依然故我,這種認罪很便宜很方便,沒有付什麼代價、沒有什麼面子的問題,我不管做什麼錯事,只要私底下向上帝認罪就好,以後的生活看不出有改變的樣子,因此潘霍華牧師認為這不是向神認罪,而是向自己認罪,自言自語。 

【認罪的種類】

(1)個人向上帝認自己的罪

在聖經裡面,認罪的對象是誰?有幾種認罪呢?以賽亞在聖殿看到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天使就飛到他面前,拿著火炭沾他的口,把他潔淨了。這是以賽亞的認罪,是自己向神認罪,這個例子,是個人向上帝承認他自己的罪。

(2)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

這是天主教的聖經根據,舊約先知拿單跟大衛王說:「就是你,你就是那個壞人(殺害烏利亞為娶其妻)。」大衛王就向拿單認罪:「我得罪耶和華了!」之後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拿單是神的僕人,天主教認為大衛王向拿單認罪,是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的聖經根據。

(3)個人向對方認自己的罪

接下來是我們所希望的認罪,因為我們常常得罪的不只是神,還得罪了人,對於你得罪的人要不要認罪呢?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浪子回到父親的面前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常常很多人所犯的罪是這樣子,我們稱做雙重犯罪,我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神,我們得罪了神,向神認罪,得罪人的部分,也不該向人認罪?這個浪子向神也向他的父親認罪。

(4)個人向群體認自己的罪

這是最嚴重的,這樣的罪最好少一點,因為很難堪,要站在教會弟兄姊妹面前向大家說:「對不起,我得罪了大家,我犯錯了,請你們原諒。」你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記載在舊約,他向整個會眾群體認罪,這個人叫作亞干。如果對聖經有一點熟悉的人就知道,亞干是在打仗的時候,拿了不該拿的東西,耶和華神曾交代什麼都不可以拿,不然會打敗仗,結果敗的很慘,很多人死掉,約書亞就到神面前哭訴,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你叫我們去打仗,卻輸的一敗塗地,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這是個大罪。亞干自己拿了一些東西,結果造成很多人死掉,後來約書亞就去問會眾誰犯了罪,大家都沒有人承認,於是就抽籤,從十二個支派一直抽到家族的個人,後來亞干就出來認罪,他回答約書亞說:「我實在得罪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7:20)這是在群眾的面前認罪,結局很慘,以色列人就把他們整個家族用石頭打死,耶和華才赦免他們。這是大罪,是得罪整個會眾的,需要向整個會眾認罪。

(5)領袖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還有一個是很難得的,是領袖向上帝為群體認罪,全部的人犯罪,摩西是領袖,他到神的面前去領受十誡的兩塊石版,哪裡知道去了四十天,一下山,發現不得了,山下整個都變了,他們用金子造了一隻牛犢,就在那裡拜它,百姓犯了大罪,摩西就很生氣,把兩塊石版摔碎,然後到神面前向神說:「神,對不起,你交給我帶的這百姓,被我帶成這個樣子,請你原諒他們,如果一定要處罰,你就處罰我好了。」這是所有禱告中最不容易的,這是作屬靈的帶領者願意為你所帶領的群體所犯的罪,到神的面前來替他們悔改認罪,而且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這是摩西讓我們最佩服的地方。出埃及記三十二章31節:「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我想這是當教會的牧師、當教會的長老執事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常常替弟兄姊妹禱告,萬一整個會眾都犯罪的時候,我們願意到神的面前來,替會眾向神認罪,願意承擔責任,這是不容易的認罪禱告。

(6)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最後一個是所有弟兄姊妹一起向神認罪,這個叫作公眾的認罪。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把這個認罪做好的領袖叫作尼希米,尼希米帶領一部份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發現他們犯了一個大錯,因為他們開始和異族通婚,然後宗教信仰混亂,所以他就很痛苦,然後就教導他們,不只是尼希米向神禱告,所有以色列會眾都向神認罪,這是一個大型的認罪大會,「以色列人(人:原文是種類)就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尼9:2)這是尼希米所帶出來的一個公眾的認罪。

耶穌基督講過兩個有關認罪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與人之間,如果你得罪別人,你如果沒有向他認罪,你就不要到上帝面前來禱告認罪。換句話講,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有傷害的事情,那是你要先處理的問題,等處理完了之後,才到上帝面前來認罪,所以說認罪不是不用向上帝認罪,而是如果有得罪人的部分,你需要操練的是怎麼向這個人認罪說對不起,這是我們要練習的功課。

【認罪的過程】

(1)知罪:良心

認罪的過程,當你要向人家說對不起之前,你要知道你做錯什麼事情,你要知罪,發現你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考慮要不要認罪。神給每個人心裡都放了一顆良心,這良心裡面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一個會向你講話:「沒關係啦,大家都這樣做。」另一個會說:「不行啊,你這樣做有問題。」你要聽誰的話呢?我們的良心會向我們說話,所以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的時候,如果發現你有得罪人的地方,你就要作一個決定,找個機會向對方道歉。神會給你機會,會讓你發現不對,這是講到良心的問題,「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2:15)。有時候不是良心告誡你,是別人告訴你說你做錯了,這個別人可能就是你所得罪的人,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這是耶穌講的另外一個故事,他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所以有時候神讓對方來向你說話,你就向他道歉,有時候是他糊里糊塗沒有發現,傷了你還不曉得,但是你受到傷害,那你要不要、敢不敢跟對方說:「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傷害到我。」這是另外一個層面,或是第三者發現你這樣做不好,你敢去指出來,讓對方有認錯的機會嗎?還是你認為那是他家的事,「…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這是考慮到面子問題,既然他得罪你沒有得罪別人,就不需要登廣告讓大家都知道,只要他向你認罪,在你們當中處理完就好,不需要張揚。

有時候別人也不講,自己良心也不知道,然而基督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聖靈會說話,聖靈會指責你,這就是說,你在個人敬虔操練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你在讀聖經的時候,你在禱告的時候,你在默想的時候,你在禁食的時候,你安靜在神面前的時候,聖靈就有機會向你說話,有時你讀到一節聖經,聖靈對你說:「你是不是在多久以前做過這樣的事?」這是很重要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不同的是在這裡,非基督徒有良心,他也會認錯認罪,如果你交到好朋友,他會指出你的錯,這是我們說的良友諫友,他會規勸你悔改,基督徒多了一個恩典,就是聖靈。聖靈會在我們心裡面說話,耶穌說:「他(聖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自己責備自己,就是會覺得不好,應該要處理。

(2)哀罪:憂傷

當你知道犯罪錯以後,內心會很難過,為什麼我做這樣的事情來傷害別人,我把它稱作「哀罪」,為了這個罪會悲哀掉眼淚,覺得很不好意思,會為罪憂傷,詩篇三十八篇18節:「我要承認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憂愁。」當你發現不對,反應應該是憂傷,今天的啟應經文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做錯了心裡會難過,會自責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傷害上帝傷害別人呢?

(3)悔罪:懊悔

憂傷以後,會對自己的不該不好而懊悔,自己知道是不對的,「因此我厭惡自己(或譯: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42:6)這叫作悔罪。

(4)改罪:結果

當你知罪,為罪哀傷,你也懊悔了,最後是要「改」。很多人是悔而不改,既然你跟對方說對不起,那下一次就不要再做了,不是說了對不起,明天還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情,那怎麼叫作認罪呢?認罪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改變,你認罪你改罪,那麼你做錯事情的機會就越來越少,這個就叫作「成聖」,是經過這樣的過程。聖經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所以如果沒有結出「改」的果子,那樣的認罪還沒有完成,所以每一次的認罪是帶來生命的轉變,帶來生命的成聖。

【認罪的果效】

(1)不再粉飾

認罪有什麼好處,認罪以後就不需要「假仙」(台語),當我們做了一件錯事我們知道,我們如果不認罪,在真實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想辦法掩飾,因為不想承認,怕被人家發現或知道,這樣就很累人,這是耶穌罵那些法利賽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我們心裡面有不對的事情,不願意公開的結果,就是要掩飾把外面弄得很好看,所以你一旦認罪,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做這種粉飾的工作。

(2)不再綑綁

罪另外有一個問題,就是罪會把你綁起來,做什麼事情都礙手礙腳,罪會綑綁人,箴言五章22節:「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你很多事情就不方便做,很多話不方便講,因為你跟他之間有過節,那你就被綁住了,你就從罪的綑綁當中得不到釋放。

(3)不再隔絕

當你得罪一個人,你不跟他認錯,你跟他之間就沒話講,因為你得罪了他,中間就築起了一道不能溝通的牆,你一旦跟對方認錯,這道牆就消除,因為已經認錯了,「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這是得罪上帝,不只這樣,你們的罪也使得你和被得罪的人隔絕,所以我們常常禱告神不聽,有可能是因為不認罪,你不認罪,那就與神之間也築起了一道牆,認罪,牆就拆了。

(4)不再驕傲

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一天到晚看別人的不對,因為自己也會犯錯,所以不會驕傲,就會謙卑,法利賽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不認罪,甚至心裡還指著別人說:「我不像稅吏那樣不好」,可是認罪的稅吏是一直看自己不對的地方,謙卑不會驕傲,「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掉到驕傲的陷阱裡面。

(5)赦免洗淨

認罪了以後,上帝就赦免你,把你洗乾淨,像衣服被洗淨潔白一般,不會再帶著污點,完全的洗乾淨,約翰壹書一章9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罪可以被赦免被洗淨的。

(6)擁抱和好

與你認罪的對象不只沒有了牆,還可以重新和好。聖經中的浪子做錯了很多事情,然後他想回家又不好意思,我想這也是我們認罪的一個困難——面子問題,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就在養豬的地方思索,英文稱作Rehersal(預習),我回去要怎麼向父親開口,應該講這個講那個,想好要怎樣開口就回家去,聖經的描述很美,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這個浪子還沒有開口,這位父親就把他抱起來,等到抱完哭完以後,浪子才把他先前背好的台詞說出:「對不起,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父親沒有等他認罪後才給予饒恕,你有沒注意到這個次序,父親沒有這樣說:「你回來了,你做錯什麼?」而是先把他抱起來,先接納他,這是很美的一幅圖畫,我想我們的天父也是一樣,如果你有誠意要認罪,我們的天父會非常的高興,祂會是先把我們抱起來。

(7)彼此洗腳

耶穌基督要離開他的學生的時候,他拿一臉盆的水幫他的學生一個一個的洗腳,我個人覺得洗腳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很謙卑的服務別人的需要。他們沒有皮鞋穿,他們都穿草鞋,腳很容易沾上塵土,所以在吃飯以前都要洗腳,通常這是由僕人幫客人把他們骯髒的腳洗乾淨,讓客人能夠舒服的用餐,洗腳是僕人做的工作,這是謙卑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耶穌也說:「你們當中不都是乾淨的」,所以洗腳除了舒服以外,還有一個是「乾淨」的問題,就是骯髒要讓它乾淨,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你怎麼溫柔的使對方可以向你認罪,然後可以把這個罪弄乾淨,這是「彼此洗腳」。如果一個人的腳有沾上塵土泥巴,已經黏住乾掉了,你要為對方洗腳的時候,你不會抬起腳來,一下子就把那泥巴拔起來,因為恐怕連腳的皮都拔起來了,你也不會馬上給它用力的搓,而是讓腳泡溫水一會兒,讓乾的泥巴變軟自己溶掉,然後慢慢的擦,把它弄乾淨才擦乾,這很重要。弟兄姊妹在教會當中或在家裡,做錯事情得罪對方,有時候我們不敢認罪不願意認罪,其中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被得罪的人是不是願意用溫柔的態度使對方比較容易認罪?比如說作父親的,如果像閻羅王一樣,做錯事時就打得很凶,那我想大部分的孩子是選擇閃躲逃避,躲到被抓了再說,沒有營造一個讓小孩能夠悔改的空間氛圍或機會,願意到父親面前來認錯。耶穌說:「我是你們的先生,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8)鐵磨出刃

我想認罪的操練,不只是得罪人的要操練,被得罪的人也有可以操練的地方,倘若大家營造這樣的一個氛圍,那就不會有心結在彼此之間困擾著,箴言二十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當認錯的人可以把面子擺下來向對方認錯,被得罪的人也願意用溫柔的心,來接納鼓勵彼此互相認錯的時候,大家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與神的關係,就能越來越進步成長。像一把刀子一樣,越來越光亮銳利,越能夠被神使用,刀子鈍了就不好使用,需要用另一把刀子或鐵器來幫他磨利,所以是經過一個磨來磨去的過程,我想認罪是在我們彼此相磨當中的一個過程。

當一個小孩學走路跌倒了,或是走錯方向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是蹲下來稍微扶持一下,好好的鼓勵他站起來再繼續走,還是會嚴厲的對待:「誰教你這樣走路,走路不長眼睛…」不會這樣吧?他還小還在學走路,所以神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但是也要小心,因為罪是會傳染的,免得自己也掉下去了(受影響)。罪很可怕,有時候對方得罪了你,你就有一種奇怪的公義想法,認為我也可以得罪他,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是他先怎麼樣的…」那你就掉到陷阱裡了。比如先生開始大聲罵你,你下一個反應是不是大聲的罵回去,「你為什麼跟著罵?有什麼事可以好好講。」「因為他先罵我!」那你是不是和他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因為你有一種奇怪的公義,認為對方既然可以大聲,那我也可以大聲,你認為你不對是因為對方“不對”在先,結果你的“不對”就變成“對”的,那你也就掉下去了,要小心,因為罪是很容易傳染的,我們對犯罪的人溫柔的挽回,但是自己也應當小心,因為我們也有可能和對方一樣犯同樣的罪。

最後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你要離開學生的時候,用洗腳來留下最寶貴的功課,是的,我們都不是已經完工的完美成品,我們每個人雖然已經認罪,已經悔改受洗歸向基督,但是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為人,還有很多需要弟兄姊妹彼此相磨來互相造就的地方,主,一旦我們不小心彼此得罪的時候,求你幫助我們,這正是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怎麼樣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得罪人的或是被得罪的,主,你都教導我們,要我們不要讓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我們互相給對方一個機會可以來認錯,我們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學習,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是把那些罪就留在那裡,以致於我們築起隔斷的牆,我們跟神的關係也隔絕了,我們自己生活上還被這個罪綑綁、不得自由,求你釋放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敬虔的操練上,和彼此認罪上,有所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牧函] 彼此認罪

寫作於2005/07/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23節提到“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這代表與人和好是與神和好的前提與條件。但是在今天的教會生活中,我們卻較少看到這樣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我們都得到醫治的現象。

是什麼因素攔阻我們不去作這個彼此認罪的屬靈操練呢?我想我們的內心可能有不少害怕。害怕對方會瞧不起我,害怕對方會張揚出去、害怕對方會捅你一刀、害怕對方會抓你的辮子…等等。對台灣人而言,“面子”可能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我們犯了罪,卻由於上述因素而不願意向弟兄或姊妹認罪時,我們可能會開始設法去掩飾或遮蓋這些罪行以免被別人發現,這些掩飾或遮蓋的行為就會在我們和其他兄姊之間築起一道隔斷的牆。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溝通也不能那麼坦誠與親密。沒有承認的罪會將我們從弟兄姊妹的關係中孤立(isolation-and-estrangement) 出來。亞當犯罪以後,天起了涼風,耶和華在伊甸園中行走,要找亞當聊天時,亞當就躲到樹叢中躲避耶和華的面。

為了要防止別人發現我們隱而未現的罪,我們可能會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得更為“道貌岸然”,這個在心理自衛機轉上稱為“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耶穌對法利賽人最為嚴厲的批判可能就是這種現象。“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馬太23:25-28)

另外一個讓我們不願意向別人認罪的因素可能是我們的教會觀。我們以為教會總是比社會上還沒信主得救的人還要有愛心與聖潔。教會是 “聖徒的團契”(fellowship-of-saints)。但是耶穌基督卻說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9:13) 因此,教會是 “稱義罪人的團契” (fellowship-of-justified-sinners)。我們這些受洗信主的人是依靠耶穌基督的寶血,已經被上帝“稱義”了,但是我們的本質尚未完全“成聖”。我們大家都一起還在這間屬神的 “成聖學校” 當中接受操練。當我們願意彼此認罪時,我們可以彼此鼓勵、彼此代求,好讓我們的身、心、靈與關係都能夠得著上帝的醫治。我們不必再躲躲藏藏的將自己隔絕與孤立在隱而未現的罪惡黑暗中,我們可以坦然的行在光明中。我們也可以彼此洗腳(mutual-cleansing),互相督促 (mutual-accountability),讓我們越來越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將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星期四, 6月 30

創世記查經(14) 050630 生態神學—1




Genesis-14--10-生態神學—1--蔡茂堂牧師主講 Genesis-14--10-生態神學—1 0:00:11 加爾文 / 工作觀 / 管理   0:01:00 治理 / 地 / 治理(Subdue) & 管理(dominion) 0:02:00 能力說 / 角色說 / 關係說 0:03:00 二次世界大戰 / 原子彈 / 破壞 0:04:00 生態破壞 / 記者報導   0:05:00 扭曲 / 變形 / 核子武器 0:06:00 北韓 / 巴基斯坦 / 反核 0:07:00 軍事科技 / 毀滅地球 0:08:00 反核家園 / 和平主義 / 核電 0:09:00 在商言商 / 核四 / 王榮德醫師 0:10:00 核廢料處理 / 蘭嶼 0:11:00 放射性汙染 / 生態影響 / 工業 0:12:00 鎘電池 / 廢水 / 魚 0:13:00 重金屬 / 汙染食物 / 深海魚 0:14:00 鎘米 / 桃園 0:15:00 廢料處理 / 纖維化 0:16:00 核發電 / 核四動工 / 環境汙染 0:17:00 基督徒有責任 / 美國人喝咖啡 0:18:00 亞瑪遜河 / 巴西熱帶雨林 / 非洲撒哈拉沙漠 0:19:00 展望會 / 非洲飢民 / 捐款 0:20:00 矛盾關係 / 非洲飢民 / 喝咖啡 0:21:00 咖啡公司股票 / 學生收集資料 0:23:00 巴西買土地 / 巴西雨林 / 氣候變化 0:24:00 非洲撒哈拉沙漠 / 24萬飢民死亡 0:25:00 生態神學 / 現代工業主義 / 資本主義 0:26:00 主日學 / 小朋友存錢 / 去巴西買土地 0:27:00 巴西雨林 / 小地主存錢 / 生態平衡 0:28:00 負責任的投資者 / 生態意識 / 環境保護 0:29:00 有社會責任的公司 / 對地球友善  0:30:00 牽一髮動全身 / 汙染 / 經濟 / G8 0:31:00 八大工業國組織 / 資源商業化 / 托拉斯 0:32:00 不動產 / 財富不平均 / 土地私有 或國有 0:33:00 房子價格飆漲 / 炒地皮 / 土地使用權 0:34:00 免債 / 八大工業國組織 / 好的管理者 0:35:00 瑪門 / 財富 / 基督徒的財富觀 0:36:00 生態神學 / 創1:28 / 同屬一位上帝所造的 0:37:00 任意統治的專制國王 (Arbitrary Despot)   0:38:00  Servant Leader 服務的領導者 / 美國歷史學家Lynn white 批判 0:39:00  基督教之「人類中心」神學 / 須為生態危機負責  0:40:00  Arbitrary Despot「人類中心」/ 修理看守的管家(Caretaking Steward) 0:41:00  碉堡 / 改革宗基督徒 / 黑奴 0:42:00  G8八大工業國組織 / 黑奴 / 免債 0:43:00  白人小女孩 / 幫助黑人小女孩 / 提告 0:44:00  我們存在一個複雜的環境 / 個人主義 0:45:00  直接間接 站在 剝奪者那邊 / 原住民 0:46:00  整體的觀念 / Anthropic Principle人類原則 VS Anthropocentrism人類中心 0:47:00  資源無限 / 近視經濟 / 自我中心 / 科技發展  0:48:00  絕種、耗竭 / 污染 (輻射、化學) 0:49:00  Anthropocentrism人類中心 / 盲場 / 免疫系統 0:50:00  不了解 / 不方便 / 不舒服  0:51:00  哥白尼 / 地球非宇宙之中心 0:52:00  連加恩 / 愛在西非 / 愛滋病孩子 0:53:00  外交替代役 / 我們泡在一個系統裡面 / 剝銷者 0:54:00  資源提供國 / 經濟落差 / 創1:26-28 / 幫助修理 0:55:00  禱告 / 做一個善良的管理員 / 智慧 勇氣 0:56:00  戰爭 / 美國 / 中共 / 飛彈 0:57:00  星際大戰 / 飛彈攔截 / 核子彈 0:58:00  寬容 / 和平 / 商業化 / 跨國公司 0:59:00  國家這個名詞 / 經濟利益 / 人類歷史 1:00:00  永續經營 1:00:20  詩歌 / 安靜

星期日, 6月 26

[講道集] 操練敬虔(八):門徒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馬太福音廿八章18~20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有關個人敬虔的操練我們一起思考過:讀經、禱告、默想、禁食,這四種操練。團體敬虔的操練我們講過敬拜與小組,今天我們要講另外一個題目,就是「作門徒」。「門徒」的英文是Disciple有些翻成(學生),〞學生〝讓我們想到是在學校上課,而「門徒」不是學生,「門徒」是像〞師徒制〝,台語叫作「牽徒弟」,就是師父帶學生。以前徒弟要學東西,要先到師父家裡住,要幫師母掃地清理煮飯,然後師父做什麼,他就在旁邊看,慢慢的就學會那些技術,就像耶穌那個時代帶門徒的方式,與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很有關係。 

首先來談談基督徒的幾種分類,第一種基督徒是被牧師受洗過的,我們把他稱作「教徒」,因為他入了教。第二種基督徒是心裡悔改相信,真的是相信耶穌基督,我們稱作「信徒」。第三種基督徒是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跟隨耶穌的腳蹤行的,我們稱作「門徒」。第四種基督徒是被主差派到各個地方去,為主來來帶別的門徒,我們稱作「使徒」。如果我問說:「我們有四種基督徒,你是哪一種?你覺得你是哪一種?」有些教徒作禮拜作久了就變成「叫友」,「叫友」就是有叫就有來,沒有叫就沒有來教會崇拜,打電話叫他來,他才會來,所以把他稱作「叫友」,而「教徒」是願意接受洗禮。  我這樣講意思不是說當「教徒」不好,這是好,但是若只有當教徒就不好,他心裡面沒有相信,他只是願意受洗,有沒有這種人?有。他有別的動機理由:「你說要受洗,可以啊!」我知道有很多人,為了要妻子的緣故而受洗,因為他不是基督徒,可是女朋友的父親說:「我的女兒只嫁給基督徒」,他問說:「什麼叫作基督徒」,父親說:「要受洗才是基督徒」,他就說:「沒有問題」,於是趕快報名受洗,受洗完後就說:「我是基督徒」,他也不知道基督徒是什麼意思,什麼都不知道,也照常作禮拜,這是「受洗的基督徒」。  如果他心裡面真的承認自己是罪人,也願意相信耶穌基督,他就不只是教徒,而是「信徒」。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我真的相信自己是罪人,我願意依靠耶穌基督寶血的救贖成為「信徒」嗎?我們當中有不少信徒,他們真的這樣相信,比較困難的就是第三種基督徒,就是你除了相信以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讓人家看出你是信徒嗎?在你的生活上有耶穌的樣子嗎?如果有,這種叫作「門徒」。「門徒」是在生活上面看的出來,「教徒」是在有沒有受洗來看出來,「信徒」通常沒有人能看的出來,因為那是內心的事情,我心裡面有沒有相信。但若是你當了「門徒」,別人就看的出來,因為是你在生活上表現出耶穌的樣式。還有一些人特別被神呼召,他什麼事都不做,專門到處去傳福音,我們把他稱作「使徒」。 

耶穌帶門徒,一生在世傳教給很多人聽,他特別帶了十二個門徒,當中有個3人小組是耶穌帶得特別多的,我們要看耶穌是怎麼帶他的門徒:

曾經有一個叫腓力的人,他遇見耶穌以後,覺得這個夫子不錯,就向他的朋友拿但業說,想不到這個拿但業是有學問的,一聽說耶穌是拿撒勒人,就說:「拿撒勒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好東西」,他是根據他的知識提出這樣的質疑,腓力的答案很簡單,不管拿撒勒不拿撒勒,只說:「你來看」(約1:46),這是耶穌基督呼召人作他的門徒第一步,我稱之為「經驗」。不管你聽過多少關於耶穌的事情,在你決定要跟耶穌以前,耶穌說:「你來看」。換句話說,這不是只有聽說而已,而是你自己看到了,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要有與主相遇的經歷,你才有可能成為「門徒」。他們看了耶穌以後,又看他在哪裡住,於是那天就與他同住,這些學生就問耶穌說:「先生,你住哪裡?」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和他住下來(約1:38~39)。作為門徒是生活上的學習,不是理論上的學習,不只是上課,還要在生活上學習,才能夠當門徒。

接下來,耶穌就呼召他們說:「來跟從我,我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可1:17)「來跟從」我把它稱作「榜樣」,有樣學樣。所以作門徒,是與基督有接觸,看到耶穌的生活讓你羨慕,之後就是與他一起生活,接著是看到他生活中的榜樣,最後學好之後,耶穌就說:「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這是受差遣到各地方去,就是當「使徒」。

我們要向耶穌學什麼呢?大部分的神學家覺得是登山寶訓中的八福,八福是門徒所要學習的,英文叫作Beatitudes。目前考古學家認為在加利利旁邊有一個低的山坡,在那裡有一大片平原,可以容納很多人,耶穌就是在那裡講道給很多人聽。耶穌所講的內容提到下面幾點:

【山上的八福】

(1)貧窮――承認無法進入和諧關係

貧窮(心裡貧窮),其中一個解釋,是有關於和諧關係,也是關係神學所強調的,就是承認自己沒有辦法進到一個和諧關係的人,這樣的人他是心裡貧窮的,是謙卑的,馬太福音第十八章4節說:「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所以能夠進入天國的人,是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辦法進入和諧關係的人。

(2)哀慟―和諧關係破壞情緒反應

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進入和諧關係,在不良的和諧關係裡面的人,會不舒服、會難過,這個叫作「哀慟」。對與神或與人關係不好,而產生哀慟感覺的人,這樣的人神會安慰他,哥林多後書第七章10節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這樣的憂愁哀慟,是在發現與神與人的關係不好的情況下,產生的情緒反應。

(3)溫柔――和諧關係破壞處理態度

溫柔是在和諧關係不好的情況下,你要處理時的態度。簡單講就是,當你與別人的關係不好,別人跟你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時候,你的態度是Defend(防禦),保護自己與人爭辯?還是願意接受人家指正?反過來講,當你與別人的關係不對,他有錯你要告訴他的時候,你的態度是不是得理不饒人,還是你是比較溫柔的告訴他,〞溫柔〝是在處理和諧關係不好的情況下你所持的態度,耶穌基督的態度是這樣:「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3)

(4)慕義――渴望尋求恢復和諧關係

前面三點講的是和諧關係不對不好的情況下,你的態度,你內心的狀況,和你承認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第四點是你渴慕進到這樣的關係嗎?你渴慕解決這個問題嗎?就是我們所謂的「因信稱義」。「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4)

(5)憐恤――恢復和諧關係動機動力

如果您希望藉著改變能夠回到神的面前,與神恢復好的關係,但要進入和諧關係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動機和動力是什麼?耶穌認為「憐恤」,是恢復和諧關係的動力,「憐恤」就是饒恕。「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肯饒恕才能恢復和諧的關係。

(6)清心――恢復和諧關係極致高峰

當你與神之間恢復關係以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耶穌認為是「清心」。「清心」根據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3節:「我只怕你們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清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專一,就是沒有分心,專一在耶穌的身上。第二個清心就是沒有混雜,好比黃金戒指是純金的,裡面沒有摻入銅或混入其他東西,有混雜的就是不清心。

(7)和平――恢復和諧關係使命身份

我們與神的關係,如果可以進到很清心的情況,這種和諧的關係是最高的關係,然後就願意受差遣把這樣的關係,和好的責任,帶到別人的身上,成為使人和平的人,把和平的福音帶到世界各個地方。「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8)逼迫――恢復和諧關係苦難代價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你可能會面臨一些困擾,會有逼迫,會有困境,而你願意為這個付代價。「你們要記念我從前對你們所說的話: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15:20)。這八點,就是所謂登山寶訓的八福,這是作耶穌的門徒要從耶穌學習的,這些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如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社會上與人的關係,登山寶訓是要成為耶穌的門徒所要學習最重要的功課。

【作門徒的代價】

(1)計算代價

作門徒是要付上代價的,剛才講到有逼迫,還有別的代價,耶穌在路加福音第十四章25~33節就講到有關代價的事情:「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有很多人聽了耶穌講的,就想跟從,結果耶穌就給他們一個小小的考試:「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他提到第一個挑戰,就是耶穌要的是最高的愛。第二個:「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這是代價的第二個,然後耶穌開始講兩個比喻:「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耶穌提到兩個比喻,一個是蓋房子,一個是打仗,他提到要「計算」,「計算」到底你能不能成功,能夠成功你才去做,不能成功,你就不做了,就不需要遭人恥笑,或是遭到很大的失敗。最後他講到第三個挑戰:「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是有關擁有的挑戰。第一個是關係,第二個是背十字架,第三個是擁有,這三個是所謂做門徒的代價。

有很多時候聽到傳道人講「跟從耶穌」、「當門徒有代價」的時候,講的都是對門徒的要求,一些人會心想:「糟糕,要負那麼大的代價,我願意嗎?我想我當信徒就好,當門徒太苦。」其實讓我們先來想想主所為我們擺上的,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15:13)如果有一個人,他是為你,把自己的命都捨了,那麼我今天為他作任何事,實在是報答不上,有一句話說:「祂替我死,我為祂活。」這就是說,對主耶穌的忠誠,是高過其他任何的關係,這是第一個代價。第二個代價,提到要背十字架,跟隨主的腳蹤行。潘霍華牧師解釋說:「這是願意忍受兩個東西,一個是苦難,另一個是棄絕。」潘霍華牧師說,苦難還可以忍,如果你受苦是被大家稱讚,那還不叫十字架,因為是被大家稱許的苦還可以忍受,可是當你受苦時,卻被大家譏笑嘲諷,這個叫作十字架。耶穌的十字架代表兩個,一個是苦難,第二個是在苦難中還被棄絕,不被人支持理睬,這叫作十字架。我們曾講過一個有錢年輕的官,耶穌對他說,要跟從我可以,把財產給那些窮人,你再來跟從我,結果年輕的官算一算,覺得太困難就走了,這是關於擁有的挑戰。

(2)歡歡喜喜

這樣看來做門徒需要愛主,對主的忠誠度要最高,第二要願背起〞受苦及被棄絕〝的十字架,第三在〞擁有〝上願意學習捨棄,這樣的的代價不是太大了嗎?你覺不覺得要當門徒是這樣困難嗎?耶穌曾經講過另外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要與前面的兩個故事一起看,你才會了解。有一個農夫到田裡去挖地,不小心挖到寶貝,你想他會怎麼做呢?他把土再蓋回去,然後不告訴地主這裡有寶貝,趕快去把他全家的東西都賣掉,然後去買下地主的地,其實他不是要買地,因為他知道地裡寶貝,他為了得到這個寶貝,什麼代價都願意花,只要買到這塊地,因為他知道地裡的東西比全家的東西還寶貝,這像是「誤打誤撞」,因為這個人本來不是在找什麼,他只是在挖地,可是卻挖到了寶貝,然後想辦法把自己所有的東西賣掉,為了是要買這塊地,因為地裡有寶貝。這個人是不是花了很大的代價?是。可是他會覺得很苦很可憐嗎?沒有。聖經說他是高高興興的,因為他知道這裡面有更寶貴的東西在其中,雖然有代價,但是比起那個寶貝,算不得什麼代價。(太13:44)

第二種人更厲害,是生意人,不同於農夫(佃農),是識貨的人,他知道有一顆無價珍珠,但是都找不到,他一天到晚上山下海去找,終於有一天被他找到了,就問說要賣多少錢?(賣他的人不一定識貨),賣的人說了賣價,他知道那珍珠不只值那些價格,於是就回去把他的家當賣光了,然後買了這顆珍珠,他知道這顆珠子的價值,遠比賣方的賣價高了許多,但是他覺得划算。聖經中這兩故事,耶穌都說:「…都歡歡喜喜的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土地…買這顆珍珠。」(太13:45~46)

所以對我們來講,當「門徒」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我們沒有看到主耶穌基督的寶貝,或是我們不知道主耶穌基督的寶貝,所以我們算一算就覺得代價太大,對主耶穌不夠認識的人,就不會羨慕當門徒,對主認識夠的人,他就覺得付任何代價都不是太高,因為那是最大的寶貝,問題是在這裡。有些人認為耶穌要求的太過份了,如果我賣掉一半還可以,像撒該一樣,賣掉全部太多了,不要要求的這麼多,因為你不知道主耶穌要給你的,比你要給的差距是大到什麼程度。

有一首詩歌是這樣的:

「每一日我主,我懇求三件事,更深的認識你,更深切愛你,更緊緊的跟隨你,每一日。」

「Day by day Dear Lord of you three things I pray, To see you more clearly,To love you more dearly, To follow you more nearly, day by day.」

這首歌裡有三個步驟,第一個向神要的是,讓我更認識你,越認識就越會愛耶穌,愈愛就愈會跟隨,從認識到愛,再到跟隨,我們之所以不敢付代價,我們之所以不願付代價,是因為認識不夠,可能對主的愛也不夠,所以我們覺得代價太大,就像耶穌講的,那些識貨的人,知道這個寶貝的,他是願意付代價,而且是很願意付代價,是高高興興付代價。

【門徒的傳承】

(1)最大的使命

門徒要怎樣傳承下去呢?耶穌基督要升天以前,跟他的學生交代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The Great Commission (大使命),就是「我們要去使萬民作門徒」,這是主動詞,當中有幾個分詞,第一個是「去」,就是當「使徒」。第二個是「施洗」,這是當「信徒」。接下來是「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個就是活出樣子來,當「門徒」。所以這裡面有「使徒」「門徒」「信徒」,「信徒」不是不好,是好,只是很可惜,就只拿到一半的恩典,恩典裡面,從「信徒」到「門徒」再到「使徒」,你相信你受洗,然後你願意在生活上有耶穌的樣子,我覺得我們基督徒比較遺憾的是,很多人是基督徒很虔誠,可是生活上沒有改變,耶穌的生活和他沒有關係,耶穌生活的樣子對他沒有影響,這是沒有作「門徒」,要作「門徒」是我的生活上要改變,被主的愛來改變。

(2)決志到門徒

有一段時間福音派的教會有一個困難,就是他們一直帶人家作決志禱告,然後讓他們受洗,這我們稱作Decision Making,就是叫他作決定,但是卻沒有叫他做到Disciple Making,幫助他作門徒,這是好人做一半,很可惜,傳到他信了,感謝主,就把他擺在一邊,就開始再去帶另外一個人,等到他信了受洗,感謝主,又把他擺一邊,一直做這個事情,可是這些人沒有變成「門徒」,只是變成「信徒」而已。我們希望我們當中有人願意邀剛受洗的弟兄姊妹,在信仰生活上陪伴他一起討論禱告成長,這是帶「門徒」。歌羅西書第一章28節:「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鼓勵我們當中有這樣負擔的弟兄姊妹,陪伴一兩個信徒,走一段時間,耶穌陪他的學生三年半,也許你陪他走半年兩年一年,大家一起在生活上互相討論切磋琢磨,讓你的生活基督化。

(3)住在主的道

最主要的是把聖經的話活出來,住在我(神)的話裡面,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約翰福音第八章31節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所以這些人是「信徒」,耶穌說作「信徒」不夠,你們要作「門徒」,「…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這些人已經是信徒了,耶穌說你們要怎麼作我的門徒?是常常遵守我的道,英文是Abide in my word,住在神的話裡,所以我們是用主耶穌基督在聖經上他活出來的樣子,與我們生活的樣子作對比,然後我們願意跟隨主的樣子去生活。

(4)巴拿巴榜樣

我覺得帶門徒最好的人是巴拿巴,不是保羅。巴拿巴與保羅的不同在於他很Nice,他帶保羅的時候大家很怕他,但他知道保羅是可造之才,就冒很多危險為保羅作保證,帶領他,給他機會事奉。後來保羅有名了,他們再帶一個名叫馬可的人,「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7~39)可是這個馬可好像軟腳蝦,後來半路就溜了,保羅就把他開除,巴拿巴不贊成,希望再給馬可一個機會,為此巴拿巴和保羅吵了一架,結果兩個人分開,但是巴拿巴就帶著看似無法造就的馬可,把他造就成後來保羅很好的同工。我很喜歡巴拿巴,也希望自己是巴拿巴,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巴拿巴,可以用溫柔的心來帶領門徒。

美國最近流行一個運動叫WWJD,WWJD熱潮變成一個大的事業,這是一個想法,它的英文就是What Will Jesus Do?就是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你就自問:「如果耶穌在我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你認為耶穌會怎麼做,你就照耶穌的做法去行。現在變成一個口號或一些裝飾品(有點可惜),他們把它放在手上當手環,放在指頭當戒指,還有很多WWJD的商品,但是它本身的想法是很好的,像是應用在夫妻關係上,如果你和你的妻子意見不同要爭吵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說:「耶穌在這個時候他會怎麼做?」特別在面臨困難及決定的時候,當你常常這樣問自己,漸漸的你這個人就被改變了,滿有基督的形像,也成為主耶穌的門徒了。願我們每位都願意再次立志成為主的門徒,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你在世上到處傳福音,到處醫治病人,可是我們看見你做的另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你帶領了十二位並不怎麼樣的人,成為你的門徒,我們整個教會的信仰,就從這十二個不完全的門徒一直傳到今天,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在信仰的旅程當中,願意學主的樣子,跟隨主的腳蹤行,成為主的門徒,也願意在教會當中,和一些弟兄姊妹,就是比我們慢信主的,陪伴他們一起成長,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牧函] 門徒的代價

寫作於2005/06/2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潘霍華牧師(Dietrich-Bonhoeffer)於主後1906年2月6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父親為柏林大學精神科教授。十七歲進入Tubingen大學攻讀神學。1931年參與普世教協運動。當希特勒崛起時,他公開表示反對其獨裁傾向並組織“認信教會”(Confession-Church) 與“國家教會”(State-Church) 劃清界線。1933年前往倫敦牧養兩間小德語教會,1935年返回德國在Finkenwald神學院任院長教導認信教會神學生,1937年完成他的名作“門徒的代價”(The-Cost-of-Discipleship)。1939年Reinhold Niebuhr邀請他前往美國,但是幾個禮拜後他又重返德國並加入反希特勒組織。1943年他因幫助一些猶太人逃亡而被補下獄。1945年4月9日未經公開審判而被希特勒下令吊死於Flossenburg監獄的一棵樹上,就在第三帝國崩潰前三週。那棵樹上僅留下一個小木牌,上面刻著幾個字“潘霍華,在弟兄中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

在“門徒的代價”一書中潘霍華認為“無價的恩典”(Priceless-Grace)被教會扭曲成為“廉價的恩典”(Cheap-Grace)。無價的恩典是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犧牲祂那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上帝將這無價的恩典白白的賜給所有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3-24)但是上帝給世人的恩典並不止於“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主耶穌基督也呼召所有信他的人要進入“受苦成聖”(Sanctification)的學校。“廉價的恩典”只是告訴人們成為因信稱義的信徒,卻沒有邀請他們也要成為受苦成聖的門徒。

主耶穌呼召每一位因信稱義、蒙恩得救的信徒都要一生跟隨祂的腳蹤行,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那一大群跟隨他的群眾,要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門徒對主耶穌基督的忠誠必須超越一切人世間的親密關係;門徒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必須願意捨棄一切物質的擁有;不止如此,門徒還必須願意為主耶穌基督的緣故忍受被這世界唾棄與逼迫的苦難,甚至到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程度。(路14:25-33)

我們看看潘霍華牧師的一生,他可以說是用他的生命寫下“門徒的代價”這一本書。他的殉道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主耶穌基督在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主耶穌向那曾經三次不認祂的彼得三次詢問說“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交待彼得要牧養他的小羊。主耶穌要彼得用愛心來栽培更多主耶穌基督的門徒。主耶穌以告訴彼得,他年老時將為主殉道來作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但是主耶穌卻要另外一位主所愛的門徒為主而活來做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一直到看見主再臨的異象。門徒的代價是生命的代價。或是為主而死,或是為主而活。保羅說“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 (羅14:8)但願我們互相勉勵,一起在主耶穌基督成聖的學校中效法我們的主耶穌的榜樣,跟隋祂的腳蹤前行,直到我們見主的面。 

星期四, 6月 23

創世記查經(13) 050623 四種知識論—9



Genesis-13-9-四種知識論—9--蔡茂堂牧師主講 Genesis-13-9-四種知識論—9 0:01:11 形象 / 人性特點 /基督教的人類學  0:01:00 能力說 / 角色說 / 代表 /  0:02:00 例如 蔣公照片 / 雕像 / 相片  00:3:00 榮耀 / 光宗耀祖 / 與有榮焉   0:04:003:23 / 角色說 0:05:00 善良管理員 / 總經理 / 創1:27-28 0:06:00 關係說 / 是一種過程 / 非個人 可掌控 0:07:00 不能 讓別人 愛你 / 只能 讓自己 被愛 0:08:00 聖父 / 聖子 / 聖靈 0:09:00 重點 在於關係 / 神 等待 / 在於 神的愛 0:10:00 一種過程 / 歷史 / 兩個主體間的 關係 0:11:00 或許 會改變 / 不確定性 / 互動的關係 0:12:00 原文翻譯 比較 照字義 / 創1:27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   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0:14:00照神形象 / 祂創造他 0:15:00男跟女 / 祂創造 他們 0:16:00 婚姻關係 / 理想的 / 愛的關係 0:17:00 愛 是婚姻的基礎 / 愛 存在關係中 0:18:00 男跟女 / 他們 / 神的形象 / 愛的關係   0:19:00 亞當代表 / 人類的代表 / 神的形象 在人身上 0:20:00 林前15:45 / 神的形象 / 首先的亞當 / 末後的亞當  0:21:00 第二個亞當 / 耶穌基督 / 跟神完全美好的愛的關係  0:22:00 歌羅西書1:15 / 完全的愛 活出來 0:23:00 林後4:4-6  / 基督 本是 上帝的像 0:24:00 榮耀的形象 / 跟神 好的關係 / 林後4:18 0:25:00 看見 主的榮光 / 例如 照鏡子 / 角度 0:26:00 愛的榮光 / 關係恢復的過程 / 林前13:12 0:27:00 與主觀係調整好 / 現實的生活 / 慢慢調角度  0:28:00 進到 關係的學校 / 越來越像 / 溫暖 0:29:00 一種過程 / 互動關係 / 例如 嬰兒與媽媽 0:30:00 媽媽的愛 / 是一種禮物 / 無條件的 / 孩子回應表現愛     嬰兒承受母愛(Gift) 嬰兒回應母愛(Task) 0:31:00 平衡的愛 / 互動 / 有接受 / 有付出 0:32:00 接受禮物 / 感恩的回報 / 愛的關係 / 平衡的關係  0:33:00 存款 / 愛的銀行 / 平時要存款 / 互動關係 0:34:001:27 / 人自以為是    0:35:00 人的特點 / 不完全 / 互補 / 愛的關係中 0:36:00 讓關係更和諧 / 三位一體VS二位一體 0:37:00 全人委身彼此 /  互補complementarity  / 互相 mutuality                     / 愛的結晶 creativity 0:38:001:28 / 生養眾多 / 夫妻關係/ 家庭關係          養育 / 神賜福「人類」 生育(procreation):creation for Him。 0:39:00 負責任的生育 / 神祝福他們 / 神吩咐祂們 / 託付  0:40:00 有責任的祝福 / 愛的關係 / 彼此相愛 0:41:00 真實的 生活 / 敬虔的後裔 / 瑪2:14-15 0:44:00 強暴待妻 / 休妻 / 為何 只造一個夏娃 0:45:00 一夫一妻 / 養出像樣的人 / 正常的人格 0:46:00 負責任的生育 / 生態神學 / 創1:28 0:47:00 台灣現況 / 不婚 / 不生   0:48:00 生養眾多 / 遍滿這地 0:50:00 俄男 / 以色列傳統   0:52:00 善良管理 /治理(Subdue) & 管理(dominion):  Arbitrary Despot  Steward Trustee  Servant Leader  0:53:00 加爾文 / 認真工作 / 日落而息 0:54:00 機器發明 / 資本累積 / 資本主義 0:55:00 生態神學(Ecotheology)  0:56:00 禱告 / 上帝的形象 於婚姻關係中彰顯 0:58:38 詩歌 / 愛中同行 / 詩班

星期日, 6月 19

[講道集] 操練敬虔(七):小組

寫作於2005.06.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很久沒有跟帶領你們一起敬拜上帝,今天讓我們再一次來思考敬虔的操練。我們談過人的操練,個人操練包括哪些?有讀經、禱告、默想、禁食,這是個人操練敬虔的四樣。接著我們談到團體敬虔的操練,團體敬虔的操練我們講過敬拜,我們今天要講第二個操練,就是小組。 

剛才所的獻詩歌是主禱文,很棒的一首詩歌,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歌詞裡面所講的,都不是用「我」,而是用「我們」,「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都是「我們」,沒有一個「我」,這是很特別的,基督教的信仰必須要在一個團體裡面才能夠體驗,才能夠成長,這個團體不能夠太大,因為太大的話,會沒有辦法形成「我們」。我們的教會不算是大教會,在美國教會成長的研究中,我們算是中型的教會,一百個人以下的叫做「小型」教會,一百個到一千個人的叫做「中型」教會,我們教會最高的人數差不多是四百三十人(小孩不算的話),就我們教會來講,是分成三堂的主日崇拜,如果你參加第一堂,可能就沒有機會認識第二堂的弟兄姊妹,更不要講第三堂的弟兄姊妹,單單就說第一堂來聚會的人好了,你認識幾個?幾個人你叫的出他們的名字?你知道他們的小孩今年是高中畢業嗎?還是一個也沒有?還是有幾個?還是知道他們的名字,但講不出電話來,這樣的話,可能你仍是「我」的基督徒,不是「我們」的基督徒,你沒有屬於任何一個團體,你的信仰無法體驗與落實。 

這個人你們認識吧,他是荒野大鏢客,他很厲害,什麼樣的壞人他都不怕,能兩三下就把壞人解決了,可是你知道在荒野大鏢客型的電影要結束的時候是怎樣嗎?「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荒野大鏢客型基督徒的下場,因為他是獨行俠。  他沒有「我們」,他只有「我」,如果用英文來描述他叫作Alone(Christian Alone),或是你寧可你的基督徒信仰不是獨行俠,而是「登山隊」。當登山隊大家一起去爬山的時候,他們要帶一個東西――繩子,每一個人的腰都會繫上腰帶,繩子都會連在一起,作什麼用的呢?因為在登山的當中,有時候你會失足下滑,那時候繩子就能夠救你一命,因為別的同伴他們站穩了,他們就能拉你一把,你就不會掉到萬丈深淵,這就叫做Belong。你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我的信仰是Alone?還是Belong?我從美國回台後,一直想要在我們教會開始鼓勵大家,你再怎麼少,一定要找幾個可以形成親密小組關係的基督徒朋友,當然不一定要侷限在我們教會裡面,能夠在我們教會裡面是最好,因為大家可以一起敬拜。不必多也不能多,因為人太多的話沒有可能性建立比較親密的關係,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思考,怎麼樣才能把我們的信仰,從獨行俠轉成登山隊,從Alone轉成Belong。 

【上帝的形像】

(1)那人獨居不好

創世記告訴我們說,上帝造人的時候,給人一個很特別的一個東西,叫做「上帝的形像」,上帝造萬物的時候,祂造什麼都說「很好」,但你知道有一個不好嗎?就是造亞當後神說不好,並不是亞當不好,是亞當Alone不好。耶和華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當然我們常常用這句經文來講論婚姻,其實更重要的不是指婚姻,而是人單獨不好,因為人一單獨就不像人了,人的人性是在一群人當中才能夠被建立起來,才能夠被維持,〞配偶〝其實就是Companion(同伴),人要有伴。

(2)上帝形像造人

第二點,人有時候會有軟弱,如剛才前面說的失足跌倒,就需要有人幫助,所以人性需要兩個東西,一個是陪伴,一個是幫助,這正是神學家解釋什麼叫做「上帝的形像」。如果你們參加「創世紀」查經班,我們可以講更深入更詳細一些。人在英文稱作Homo socialis。人被造,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需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必須要在一個比較小的團體裡面才能夠真的發揮出來,團體大的話沒有辦法發揮這個功能,大家的關係也會很淺。我們的上帝不是一位,不是獨行俠,祂是一個Communion,稱作是Trinitarian God,聖父、聖子、聖靈,祂們是一個很小的小組,祂們的關係是在三一真神的小組中 ,所以我們說:「上帝照祂的形像造人,照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7)弟兄姊妹之間,或是先生和太太之間,形成一個很好的小組關係,這樣才能反映神的形像。

【耶穌的命令】

(1)最大的誡命

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留給我們兩條命令,第一條是在法利賽人挑戰祂的時候,祂回答他們的,祂說最大的誡命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22:36~40)這是我們與神的關係(第一條),然後祂馬上講到第二條:「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這是最大的誡命,表現在愛神和愛人上。

(2)新的命令

當耶穌要離開世界,離開他的學生在最後晚餐中,猶大離席以後,耶穌又跟他們講了一些話,祂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所以基督徒的記號,人家可以認出來基督徒,是在彼此相愛這樣的「你們」當中,這是一個小團體。耶穌帶領的小組是由12個門徒組成的小組,我所謂的小組,就是一般所說的不超過二十個人,這樣彼此的關係,真的可以活到彼此相愛這樣的深度,我們如果真的能夠活出這樣的生活,別人就看的出來我們是基督徒。所以獨行俠,人家看不出來你是基督徒,可能你是神學家,可能你是很厲害的人,但是你成為基督徒是在彼此相愛當中被認出來的。

【初代的教會】

(1)在殿裡以及在家中

在初代教會是怎麼樣的情形呢?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在這裡提到一些初代教會的特點,第一個特點,他們有一個大的殿宇,在殿裡敬拜神,就像禮拜天我們到教會來敬拜一樣,可是他們不只這樣,他們還在家裡分享,我要鼓勵大家的就是,在家裡分享,聚會的場所是在家裡,不是在殿裡,不是找牧師來講道,是弟兄姊妹彼此分享、彼此代禱、彼此幫助,他們會彼此交接,彼此交接用台語來講是「開講」(聊天),就是大家在一起有很快樂的時間,不是在一起只有查經,只有禱告,是要有Fellowship(團契),大家會很喜歡在一起,有很快樂的時間。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存歡喜、誠實的心用飯,這點我們華人很喜歡,當一起吃飯時,不必要裝個樣子,大家可以很輕鬆的,好像在家裡一樣,穿的衣服坐的樣子都很輕鬆很坦誠,大家來一起享用食物及交誼,這是所謂小組的生活。

【小組的操練】

初代教會的小組生活,我們可以從聖經裡面找到一些可學習的要點:

(1)彼此聯絡交往

第一個就是要打電話。聖經說:彼此聯絡(交往)。現在電話很方便,問題是你打不打,或是你有沒有時間打電話,「你好嗎?最近怎麼樣?」這是最基本的,聖經在以弗所書四章3節說:「用和平彼此聯絡(交往),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羅馬書十五章24節:「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一起逛百貨公司,一起去爬山,一起去做些事情,一起去作志工義工,〞一起參與〝的情形可以說是〞彼此聯絡交往〝。

(2)彼此接納和睦

羅馬書第十五章7節:「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這裡接納強調的就是說,彼此有不同,這些差異要用接納來處理,大家不會都一樣,有的想法不同,有的個性不同,用接納才能夠保持和睦、同心合意,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1節:「…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是互相的關係。

(3)彼此親熱推讓

再來是要彼此親熱、推讓。「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推讓是指互相尊重。

(4)彼此對說唱和

一起唱歌要唱到很盡興:「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弗5:19)這個「對說」不是演講、不是說教,而是你講一句我講一句,就是對談(Dialogue),「…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大家可以很高興的在一起唱詩讚美。

(5)彼此教導勸誡

當你發現對方有一些不太對的時候,你們的關係足夠和對方談嗎?「……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這個是比較難的,如果前面彼此聯絡、彼此接納、彼此親熱的底子不夠的話,這時彼此勸誡可能就會不合而散了,「你憑什麼教訓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所以前面幾點很重要,平常我對你的信任夠,當你說我不對的時候,我聽的進去,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你不是要欺侮我,所以這一點是放在後面,關係建立好了,才能產生彼此勸誡這樣的關係。

(6)彼此體恤相顧

北極熊在北極很冷,他們有時候會彼此擁抱溫暖對方,彼此體恤、彼此幫助,別人有軟弱有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助,「…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3:8)「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7)彼此認罪代求

當發現有互相得罪的時候,敢不敢向對方說對不起?「我昨天講話太大聲」,或是「我對你講的話不客氣」這是很重要的,為要保持小組良好的關係,你願意彼此認罪互相代求嗎?雅各書第五章16節:「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義人是認罪以後的人,不是沒有犯錯的人,認錯,神也饒恕我們,互相原諒,這個才叫做義人,這樣禱告才有功效。

【小組的活動】

(1)信仰分享

或許您會想到既然牧師這樣講,那我們就來成立一個小組,但小組在一起要做什麼?第一個要做信仰的分享。這一點就和一般的俱樂部或其他團體不一樣,因為我們是同一個信仰的團體,所以就要有信仰的分享,要分享什麼呢?有兩個東西可以分享,第一個是你每天靈修的心得。這就有點挑戰,如果你個人的敬虔沒有操練,要在小組裡面分享就可能講不出來,「…最近太忙沒有讀聖經…」如果你每天花一點點時間讀聖經,也許今天沒有什麼感受,那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特別有感動,你就拿出來分享。昨天早上少契的輔導到我們家,我們有一些小組相處的時間,我和他們分享最近自己靈修的一點心得,他們當中有幾位也分享了(他的靈修心得),所以我們小組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分享,至少有幾位可以分享說:「這個禮拜或這個月讀聖經的時候有什麼感受…」還有一個可以分享的就是,牧師的講道內容你們可以拿出來討論一番,「禮拜天牧師講的地方,我覺得有問題…」或是「這一點蠻好的,我覺得想試試…」這也是可以拿來分享的,因為我們大家在同一個教會,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可以分享主日崇拜的信息。

(2)生活代禱

一般來講,這一點比信仰分享難一點,因為這個常常會講到華人不喜歡講的東西(家醜),就是你的家裡最近遇到什麼難處,有什麼掛慮、有什麼擔心、有什麼害怕,你願意講出來,讓大家給你意見,或是幫你禱告嗎?這一點是我說的「彼此相愛」很核心的一部份。我們昨天也有幾個人提到他們家裡的困難,我要提醒大家一點,因為這是談到一些比較敏感的、隱私的、個人的一些困難,前提就是在我們這個小組裡面,已經建立了某種關係,我可以放心的把這件事情跟你講,請你為我禱告,只是大家要記得,講完之後,不要打電話給教會的幹事說:「請你把它刊登在教會的週報上,我們有一個弟兄他的家裡有很大的困難。」千萬不要這樣做。有一些事情會希望整個教會的人幫忙禱告,但需要當事人自己願意。如果你是小組裡面的人,對方只要跟小組成員講,那就你要守住自己的口,單單的向上帝禱告就好。只有在小組裡講,小組一結束就不再講,也不要打電話給另外的人說:「請你替某某人代禱…」,這樣的話,小組彼此信任的心會彼此破壞掉,請大家記得這一點,生活代禱是很重要的互相支持的活動,但是也需要有一些智慧,來讓它可以持續的進行。

(3)聊天交誼

最後一點是比較輕鬆的,小組應該可以聊聊天,是大家在一起很快樂的時間,什麼都可以聊。小組在一起,有三個活動,一個信仰的分享,一個是生活的代禱,第三個是比較輕鬆的,可以一起吃點東西,快樂的談天說地,增進彼此情誼。

有一個名叫Scott Peck的人,他寫了一本書,書名是The Road Less Traveled(心靈地圖),他是基督徒精神科醫師,這本書我記得在神學院的時候要念,這次在準備講道的時候,又看到他的另一本書(The Different drum),就是關於小組的研究,研究的結果及過程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說一個真正的小組要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第一個階段叫作Pseudo Community(假的社群),Pseudo就是表面看是,實際上不是,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大家都很客氣,客氣可以說是這個階段的特點,大家在一起,我也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好你好,今天天氣真好,你家小狗怎麼樣…」,我們不會故意去講到什麼東西,也不會去惹起一些爭議的題目,大家的關係是很淺的,可是很和善很客氣,這個階段因為是大家第一次見面初步的互動,總不好意思講一些難聽的話,而是講一些好的、高興的話題。之後如果大家還是在一起,彼此不同就會出現不舒服的東西也會跟著來,開始會互相抱怨,開始會責怪,因為有一些期待,作者把這個階段稱作「衝突期」或是「混亂期」(Chaos)。就是在大家不舒服,大家很緊張的狀態,有一些小組在這個階段就會「死掉」,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你不高興我不高興,那算了,我不來了,結果就解散。如果說這群人他們可以熬過這個階段,前面講的「彼此接納」就是幫助我們度過這個比較艱難的時期。昨天在少契的小組裡面也聽到一些輔導說:「在什麼時候和哪位輔導吵得很厲害…」小組正經歷這階段,經過這個階段之後,大家的關係會比原來那個客氣更僵硬,彼此不講話到了最低點,好像Empty空掉了,人是在一起卻沒有什麼交集,連本來的禮貌也不講了,這階段叫emptiness可是如果沒有離開的話,再往前就進到真正的小組。每一個人在衝突過程當中,會發現自己的某些黑暗面,發現自己是有一些問題,也願意來改變,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下一個階段就是真正的小組(true community),在此小組中彼此可以講出心裡面的話,負面正面的話都可以很安心的講,而且在小組裡感到被接納被瞭解和關心。我剛才講的「彼此勸誡」,就是可以彼此指出對方有什麼不對,願意彼此饒恕,這是最後的階段。作者提到小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或是說一片水面,讓你更看清楚自己,也能夠讓自己更成長,我想這是最好的「彼此相愛」的詮釋。

各位弟兄姊妹,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生活,我要勸你回去好好的考慮一下,在我們會友當中,有哪幾位你願意試試看,就可以打電話跟對方說:「我們來聚一聚好不好?」也許開始兩三個人就好,然後慢慢的,如果大家談的來,覺得不錯,我希望就漸漸成立這樣的小組。回到台灣以後,第一件做的就是把我們教會的長老執事夫婦都請到我們家來,週報上會看到:「這個禮拜A組的請到牧師的家裡…」也是在嘗試看能不能從我們的長執開始,讓他們體會什麼叫作小組,因為人數太多,長執夫婦全部加起來共有五十幾位,所以後來就分成兩組,人數還是比較多,所以在小組的時間,我們會再另外分成四個小小組,各小小組大概十位左右,讓大家有一點時間分享禱告。我的期待是大概一年或一年半左右,這些長執家庭都體會到什麼叫做小組,或許他們會開始打電話邀請你們,參加小組分享、代禱、交誼,如果你被邀請,希望你願意試試看,接受邀請參加小組,希望我們教會有很多真正的小組。也希望小組能成為我們的信仰落實在生活中的一個管道。

耶穌基督在最後的晚餐同祂的學生這樣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願我們可以透過小組的操練,來學習彼此相愛的功課。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禱告:「主耶穌你跟我們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我們都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我們也都希望能夠活出彼此相愛的生活,可是當我們只是自己來禮拜堂,坐在這裡禮拜的時候,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活出彼此相愛的生活,幫助我們願意冒險踏出一小步,在教會當中找到幾位我們可以談的來的朋友,我們開始嘗試建立一點點小組的關係,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讓我們不是Alone荒野大鏢客型的基督徒,而是成為Belong登山隊型的基督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牧函] 小組

寫作於2005/06/1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幾十年來,正統的主流教會都面臨成長遲滯甚或老化衰退的困境。上帝在教會之中,悄悄的興起另一波教會更新的運動。根據德國神學家史華茲 (Christian-Schwartz) 的研究,教會在歷史過程當中曾經歷了兩次教會更新。第一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六世紀德國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Movement),強調因信稱義的真理,我們可以稱之為“神學改革”(Theological-Reformation)。第二次教會更新發生在主後十七世紀德國司班諾(Philip Jacob Spener) 所發起的敬虔運動(Piety-Movement),強調信徒個人須要建立與主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靈命改革”(Spiritual-Reformation)。在教會踏入主後第三千年的二十一世紀時,教會又經歷另一次的更新運動,這次的更新是從教會組織與結構上的更新,我們可以稱之為“教會改革”(Ecclesiastical-Reformation)。

教會改革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應該不是以雄偉的教堂建築 (Property) 或是專業的宗教節目(Program) 為重心,而是應該以信徒的彼此關係(Person) 為重心。他們主張教會組織應當回復到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是以家庭為主要的組織架構。(參閱羅16:3-5; 林前16:19; 西4:15) 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下,才能夠建立真正親密的人際關係。主耶穌基督離世之前所交待他的門徒的新命令是“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只有在小組的組織架構之下,教會內的兄弟姊妹才能真正落實彼此相愛的互動關係。

我們可以將以節目為中心的教會和以小組為中心的教會作一個比較如下:

比較 節目為中心的教會 小組為中心的教會
聚會場所 教會禮拜堂 會友家庭
教會組織 長執會、委員會 家庭小組
會友職責 參加聚會 彼此相愛
主要活動 主日敬拜 周間聚會
成員數目 成百上千 12-15
委身投入 約5% 約95%
領袖人物 神學院畢業的專業牧師 受過訓練的平信徒領袖
人際親密 偏低 較高
彼此責任 偏低 較高
傳揚福音 偏低 較高

我們和平教會不一定要完全放棄原有的教會組織與功能,但是我們應該可以鼓勵會友們成立許多家庭小組,好促進彼此的親密關係,並且能夠落實主耶穌基督“彼此相愛”的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