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reamed I went to heaven 我夢到去到天堂 And you were there with me 你我在那裡相聚 We walked upon the streets of gold beside the crystal sea 漫步在黃金街上就在那水晶海旁 We heard these angels singing 聽到天使在吟唱 Then someone called your name 有人呼喊你的名 You turned and saw this young man 轉身見一年青人 And he was smiling as he came 微笑跑近你身旁 And he said friend you may not know me now 他對你說:朋友你可能不記得我 And then he said, but wait 然後他說等一下 You used to teach my Sunday School 你曾教我主日學 When I was only eight 當時我只有八歲 And every week you would say a prayer 每週你都先禱告 Before the class would start 然後才開始上課 And one day when you said that prayer 有一次當你禱告 I asked Jesus in my heart 我請耶穌入我心 CHORUS(合唱)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感謝你為主奉獻 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 我生命全然改變 Thank you for giving to the Lord 感謝你奉獻給主 I am so glad you gave 很高興你肯付出
Then another man stood before you 另一位站你面前 And said remember the time 你可記得有一回 A missionary came to your church 宣道士到你教會 And his pictures made you cry 他照片讓你流淚 You didn’t have much money 你雖沒有很多錢 But you gave it anyway 將你所有全奉獻 Jesus took the gift you gave 耶穌使用你所獻 And that’s why I’m here today 領我今天到這邊
One by one they came 一個個到你面前 Far as your eyes could see 多到眼睛看不盡 Each life somehow touched 每個生命被觸摸 By your generosity 藉你慷慨的奉獻 Little things that you had done 你作的每件小事 Sacrifices you made 你為主所作犧牲 They were unnoticed on the earth 在地上沒人看見 In heaven now proclaimed 在天上神永紀念 And I know that up in heaven 我知道在天堂處 You’re not supposed to cry 不應該再有哀哭 But I am almost sure 但我卻清楚看出 There were tears in your eyes 你眼睛含著淚珠 As Jesus took your hand 主耶穌牽你的手 And you stood before the Lord 你站在主的面前 He said, my child look around you 祂說孩子看四周 For great is your reward 你獎賞何等豐富
這是一首短短的歌,你相信有一天當你到了天堂的時候,有多少人會來跟你說:「謝謝你,因為你的擺上」?這個就是大使命。我們教會為了找主日學老師,週報刊登了一陣子。可是我們當中卻無人有感動。這首歌的歌詞說:「我八歲的時候,你當主日學老師,你每一次上課的時候都會先帶一個禱告,其中有一次我就在心裡面作了這個決定…」,你真的相信這一個小小的付出,能對一個小孩的永恆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我們教會一直在鼓勵大家為宣道奉獻,為什麼要奉獻?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可是有人願意去,我們為他禱告、奉獻,我們就跟他參與在其中,所以近的也可以做,遠的也可以做,這就是大使命。我們今天的經文在這裡,「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福音是要顯明神的義,並且是藉著人的信,可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神的義怎麼會變成人的信,這個過程是因為有一些基督徒願意順從大使命,去做傳福音的工作,這個福音的公式才會連起來。其實耶穌整個吩咐裡面只有一個動詞,這動詞的中文要用四個字,叫作「使作門徒」,英文也沒有辦法只用一個字,而是用兩個字make disciple;其實disciple用動詞就對了,就是使人作門徒,這個就是大使命:你怎麼帶一個人來作耶穌的門徒。剛才那首詩歌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說:「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這就是福音:我就是被主的愛改變的這個生命,是因為你的擺上我才被改變。福音就是這樣,你可以擺上一點點,可是有人被神的愛摸著、生命被改變,福音就傳出去了,這就是「使作門徒」。
在這裡有五個「去」,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最後這個「去」。耶穌跟十一個門徒說:「你們要去」,這個「去」是什麼意思?「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make disciple,我覺得至少有兩個意思,「去」就是離開這裡,「去」就是到那邊去,from here to there,這個才叫作去。這裡是什麼?這裡就是很舒服的地方、我原來的地方,所以「去」是out of the comfortable zone,這是我了解的意思;基督徒為了要把福音傳開,要願意離開他原來舒服的環境,去到一個他想要分享福音的地方,而且要認同那邊的人。耶穌為了要救我們,祂就離開天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祂把自己倒空了、虛己,希臘文叫作kenoo(κενόω),英文就是empty,自己願意捨棄、願意離開,然後去到你所要分享福音的地方,我們稱作「道成肉身的認同(Incarnational identification)」。耶穌自己這樣做,祂也要祂的門徒這樣做:你願意離開、願意認同,你才有可能把基督的福音帶到還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人身上,這是「去」的兩個意思。去做什麼呢?你去做什麼都好,你給他麵粉也好、安慰他也好、幫助他也好,到了一個程度,那個人被感動,他決定說:「我願意接受耶穌來改變我」。所以從「去」到「洗」中間一定要做很多事情。「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
我們的結論是,我們要作門徒,我們也要使人作門徒,「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這樣我們就可以結果子,天父就得著榮耀。我們可以結什麼果子呢?如果我們好好的作門徒,我們就可以結聖靈的果子;如果我們好好的帶門徒,我們就可以結出福音的果子,如保羅所說「問我所親愛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羅16:5)。你有多結果子嗎?我們再回到剛才的那首詩歌,歌詞說,「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我是一個被耶穌改變的生命」,這句話你會如此說嗎?如果會,那你就是作門徒。如果有一天,你旁邊的朋友、鄰居、同事會跟你說「謝謝,I am a life that was changed」,那你就是使作門徒,就是帶人作門徒。其實基督教的福音,就是藉著這些不完全的人。「I am not prefect life,我不是一個完全的人,但是我是一個被主耶穌改變的人」。你有改變嗎?耶穌也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就是把愛心活在你的生活裡面,你會被這個愛改變,這個愛也會改變周圍的人。你這一生所做的只有兩個東西可以帶到永恆,一個是你作門徒所結出的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第二個是因為你好好的作門徒,你帶人作門徒,對方會進到永恆裡去。他會在那裡跟你說:「謝謝你,謝謝你為主所擺上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我們開始講到福音,今天雖然用的也是同樣的聖經節,但是上週是從上帝的角度看福音,這週我們是從人的角度來看福音。到底什麼是福音?上個禮拜我們說福音是顯明上帝的公義,福音成全上帝的大能。上帝有三個公義在福音上面顯明︰審判性的公義、恩賜性的公義、和代贖性的公義;審判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恩賜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是慈愛的上帝,代贖性的公義讓我們看見上帝特別的智慧──祂將公義和慈愛在十字架上完成。我們的天父要先決定設立福音,聖子耶穌基督要願意為我們犧牲,聖靈要感動我們,這樣才是上帝的大能,我們才有福音。當我們接受這個福音的時候,天父稱我們為義、聖靈幫助我們成聖、將來聖子從天降臨要帶領我們進到榮耀裡面──這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福音。然而這段經文不是單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也從人的角度來看︰第一,經文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福音首先是給猶太人,後來是給希利尼人,同樣是人,為什麼是猶太人先?這個「先」是什麼意思?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上帝先揀選猶太人?怎麼沒有先揀選台灣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了解呢?第二,「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什麼叫作「本於信,以致於信」?到底信本身是什麼?台語的翻譯是「從信到信」,中文的翻譯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台語的翻譯是比較接近原文的意思,因為英文的翻譯是from faith to faith。最後一句經文中文的翻譯是「義人必因信得生」,白話字/河洛話翻譯作「為信來活」,華語是「因信得生」,兩者的意思不太一樣,在牧函上我有稍微分析一下──這句話如果照中文的意思是說「我們信,所以我們得到永生」,台語是「我們在信裡過生活」,我想兩種翻譯都對,我們如果在信裡過生活,將來我們在信裡就得到永生,所以一個是看現在,一個是看將來,今天我則是要從「現在」來解釋︰在將來我們當然會領受,然而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在信裡生活,不是在信裡得永生。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樣功課。
1、揀選(Election):亞伯拉罕 首先我們來看順序的問題,Jew first, also Greeks,為什麼猶太人先呢?一般我們說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希利尼人代表的是沒被上帝揀選的人,叫作外邦人(現代中文譯本),為什麼保羅會說「猶太人先」呢?聖經說上帝在世人中、在吾珥地揀選一個人,這個人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上帝就是揀選他,他叫作亞伯蘭,上帝還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尼希米第九章7節說:「祢是耶和華神,曾揀選亞伯蘭,領他出迦勒底的吾珥,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所以是上帝先揀選了他,並且跟他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揀選你不是因為你特別好,而是要你去做一件事情,透過你,地上的萬族要得到我的祝福,這是我的應許,你肯接受這個責任嗎?」所以他被揀選不是特權(Privilege),而是一個託付。
1、信心的本質 最後我們來講「義人因信得生」、「義人由信來活」,我的解釋是Live by faith,不是Life from faith,是「靠信來生活」。信心的本質是什麼?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是和合本的翻譯,現代中文譯本就翻譯為「信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所盼望的事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你對一個人還不認識的時候,你敢相信他嗎?你有把握嗎?這個叫作Promise Keeper。每次有人結婚時,牧師一定會問新郎說:「將來不管對方變得美或醜、健康或疾病、富足或貧窮,你還會愛對方嗎?」當新郎回答「會」的時候,新娘就用信心來接受,這個叫作對盼望的事有把握,這樣的信心是因為相信新郎說的話算話,他是信守承諾者。這是第一個,你對人的信心是你相信對方說的話,將來對方會照著去行。第二個信心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尚未看見的事情,你敢相信嗎?這回新娘的眼睛被蒙起來,新郎站在新娘的後方,然後新娘往後倒,由後面的新郎把她接住,你玩過這個向後倒的遊戲嗎?你要往後倒之前,你的感覺就是你對對方的信心、你敢放心的信心有多少,沒看見也敢相信,因為他是我背後的支持者(Back Supporter),在我的眼前愛我疼我,這沒有什麼稀奇,我沒有看見的時候,仍然相信對方愛我顧我,這樣我對對方是真的信心。所以信心有時間上的前方未臨,還有空間上的眼睛未見,如果這兩樣你都相信,那麼這是真的有信心。這是信心的本質。
2、信心的層次 第三,信心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頭(Head),第二個層次是心(Heart),第三個層次是手(Hand),所以有三個H。第一個層次就是我用頭腦來相信,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信心要有行為才得以完全,在這裡就提到了前兩層次的信心︰頭腦的信就是「信有神」,就是有神論,這種信心是頭腦的信心,這叫作信念(Believe Proposition命題性相信),比如我相信「宇宙有上帝」這句話,這樣我的頭腦有相信嗎?有的,但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相信層次而已;第二個層次的信心是,不只頭腦相信上帝,還相信這位上帝會賞賜找尋祂的人,「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所以這種相信已經進到關係裡,不只是頭腦相信有上帝,而是這位上帝可以和我進入一個相互的關係(Relation),這是From Head to Heart--From Believe to Trust。記得剛才走鋼索的人嗎?觀眾是頭腦相信,被背的小朋友是滿心相信,把自己的性命交在別人的手中,這是從Believe到Trust。最厲害的信心是從心一直到手,耶穌基督就是這樣,亞伯拉罕是Trust,相信上帝說的算話,耶穌基督是順服,上帝說的我就去做,所以不只是相信、信靠而已,而且還用手腳照祂的話去行,這是信心經過行動得到完全,「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雅2:22)。所以由心到手的程度,是能夠順服。從信念到信靠到信服,這樣你的信心就是完全的,真正相信上帝的人會順服在上帝的帶領中。頭的信心是理性的信心;心的信心是感情的信心;手的信心是經過意志到行動的信心。如果就愛的角度來講,聖經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從信心的角度來講,這幾種都有需要,信心的層次就進到完全。
介紹一個人給大家認識,這個人叫作Max De Pree 他是Herman Miller的CEO (執行長),Herman Miller是一間全世界很大的名貴傢俱公司,家具品質很好,他也是一個相當好的CEO,不只這樣子,他還是福樂神學院董事會的董事(Fuller Seminary, Board),而且當了四十年的董事,今年年初剛退休,他的女兒就接續在福樂神學院當董事。他讓我很喜歡的是他所寫的一本小書,書名是Leadership is an art(中譯︰「領導的藝術」,陳淑媛譯,洪健全文化基金會出版),雖然不大本,但是很有內容,我就要引用他書中的一句話:「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a leader is to define reality. The last is to say thank you. In between the two, the leader must become a servant and a debtor.(一位領袖的第一項責任,是要界定事實。最後一項,則是要說「謝謝你」。在這兩項之間,領袖必須成為一個僕人、以及一個欠債者)」。為什麼找到他呢?因為我問自己說:「為什麼保羅要用欠債者的態度來講到傳福音呢?」結果從網路上一找,就找到這個人,這個人是以欠債者的態度來描寫一個領導者。昨天在創世紀查經班的時候有稍微花時間解釋過這個意思,今天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可能沒有時間詳細地講,所以我大概的講一下。首先領導者的起步是以眼光作為開始,他必須要對他帶領的前面有一個很清楚的看見―─要帶人家到哪裡去。當這個領導者結束領導的時候,是以感恩的心作結束,蠻有意思的,用眼光作開始,用感恩作結束,在這兩者之間,領導者扮演兩個角色,對人是服侍者,對事情是一個負責任的人,a servant and a debtor,是一個僕人,也是一個負債的人。從這裡開始講到,當我們傳福音、帶領人信耶穌的時候,為什麼是一個負債者呢?
那麼如果是欠債,你就還嘛,這個叫作責任,沒有什麼好誇口的。可是保羅不只是一個欠債者的心態,他還是一個起跑者的心態,這是保羅的第二個態度。這個心態,中文叫作情願,英文叫作eager(我想eager比情願還情願吧)。這個心態應該叫作蓄勢待發,就像跑百米賽的人擺出姿勢準備好了,只等槍響馬上往前衝,所以是很希望可以達到目標、馬上就要去動作的一個態度,這是一個eager,或是willing(甘心自願)的心態。eager是比情願更急著想去傳福音,而不只是欠債者的心態,欠債的心態有時候是無可奈何的,「好吧,欠債就還吧」,欠債是責任的問題,而eager是主動情願想要的問題,不是被動需要的問題。保羅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這個得時不得時要傳福音的方法就是生活的見證,好像明光照耀,人家要聽福音也好,不聽福音也好,你都可以傳福音,怎麼傳福音?用你的生活傳福音,用你活出來的表現來影響周圍的人,這是得時不得時都可以做的。可是當你要打開嘴巴的時候,你就要得時才打開嘴巴,不得時就不要打開嘴巴,當別人被你的生活見證感動,開始有興趣了解,為什麼你是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這就得時了。你已經預備好了嗎?你可以用你的話把福音講清楚嗎?所以情願有兩個情願、有兩個急著要做的事情,第一個是要在生活上能夠活出吸引人的生命,另一個是當別人跟你請教的時候,你用溫柔的心來回答對方,「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你有預備好來回答嗎?有一位我們常常紀念的St. Francis of Assisi(聖法蘭西斯)的禱告,他講了一句話蠻有意思的,他說:「Preach the Gospel at all times. If necessary, use words.(隨時可以傳福音,必要時才開口。)」了解他的意思嗎?不必要時不開口,不必要時開口只是讓人家誤會、討厭,很多基督徒就是生活見證不做,但是拼命開口,人家會覺得你只是假仙,只是嘴巴會講,我們隨時都可以傳福音,是在生活上為主作見證,生活見證是無人能擋得住你的,口傳是要等待機會,必要時才開口。
3、無羞者(unashamed): 為主受辱、輕看羞辱
請問你不敢傳福音嗎?一提到福音你會不會覺得害羞?你為什麼害羞?還是你從來不會為福音害羞?福音會讓你被羞辱嗎?會的。你會害羞嗎?不會。這是怎麼回事?英文的unashamed,我想了好久把它翻譯成無羞者,台語叫作昧歹勢(不覺羞恥),雖然人家會覺得這樣是不好、是笨、是不聰明,可是我不會覺得,人家笑我沒關係,就是這種不在乎受羞恥的態度。因為你要傳福音就有可能受到羞辱,在這邪惡的世代,人對福音不都是歡迎的,所以為主受辱難免,耶穌也講過,在天上會有賞賜,可是因為你確定將來在上帝的面前會有賞賜,你就不會覺得害羞,耶穌基督因為「…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無羞者就是輕看羞辱,不以福音為恥,這是因為往前來講有盼望。有一句話說:「Shamed, but unashamed (受羞辱,但坦然無愧)」,在傳福音的時候,不是每一個人都把你捧上天,你為了福音開始犧牲的時候,人家就會笑你傻,會被看不起,但是你害怕嗎?你害怕被人家講嗎?還是你不害怕呢?所以保羅在傳福音上面他有三個態度,第一個,這是我該做的,因為我蒙受恩典,受了託付;第二個,這是我想做的,我已經預備好了,什麼時候我都可以見證主,如果當人家有興趣時,我已經預備好可以告訴對方,可是我一告訴他,他可能並不接受,他可能會羞辱我的時候,我也不在乎,因為我知道我所相信的主有一天會證明我所信的是對的。所以第一個在恩典上有領受,第二個在態度上有預備,第三個對將來有盼望,所以他不會覺得害羞。「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4:14)
好消息是,神對罪人是慈愛的,你聽過這句話嗎?「God hate sin, but love sinner.(上帝恨惡罪惡,但疼愛罪人)」,這就把上帝自己陷入一個矛盾的地步,神對罪人的慈愛,表現在祂想把這樣的義給人,這個叫作恩賜性公義(Imputed Righteousness),就是祂把義當作禮物給我們,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這是神的目標,「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但是問題在這裡有一個矛盾,神如果不在意就給我們,那麼祂原來審判性的公義就有了問題,如果照祂審判性的公義來處理,那祂的愛就沒有辦法彰顯,這就把神put on dilemma (置於困境),慈愛和公義就變得難以兩全︰你做錯就要付代價,這是公義,可是如果你做錯,我不忍心讓你付代價,我要幫你付代價的話,這個叫作慈愛,可是我一幫你付代價,那個公義就有了問題,所以這個公義和慈愛怎麼樣能夠達成兩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