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太福音十九章十三∣十五節
日期:二○○一年七月十四日
主講 :蔡茂堂牧師
今天聖經節裡提到,有人帶著小孩來到耶穌的面前。父母親最多只能做到這裡,不是讓他成為一個基督徒,而是把他帶到耶穌的面前,之後我們無法做什麼。我的第二個孩子現在還不是基督徒,他告訴我沒有上帝,我相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或許包括我自己、教會周圍的人,有很多人成為我孩子信上帝的阻礙。我也曾有那種經歷,因為我在教會跌倒。有人帶孩子來親近耶穌,然而門徒卻阻擋他們。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子女,我們一直迫切替他們禱告,求他們成為基督徒,然而我們卻沒有發覺,我們就是阻擋他們親近耶穌的人。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矛盾的角色,為什麼?因為我們所說的和我們生活所做的有差別。子女的眼睛是明亮的,他們會看。我們的題目是:「兒童事工與宣教」,事實上,兒童事工在家庭,不是在教會。孩子再乖,若每週逼他們來主日學,一個禮拜兩個小時,絕對沒有效果。尚未入學的小孩,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是三至五歲,那時候兒童事工的重擔是在父母親身上。我們的兒童主日學要做好,是要父母親在家跟兒童主日學有一個很好的配搭之下,兒童主日學才能產生很大的效果。有人想要帶孩子來親近耶穌,但是有人阻擋了,耶穌說讓孩子來親近我。耶穌說「讓」孩子來親近我,不是押他、逼他、不是拿繩子綁住他,或用糖果收買他。「讓」是一種等候與邀請,孩子必須自己有動機,那是最困難的。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分為三個觀念的改變。以前人對孩子還不了解的時候,把孩子看作小大人,但是真正的去了解時,會發覺孩子不是小大人,孩子和大人很不一樣。到中古世紀時,發覺有些孩子真的很難教,那時候他們對待孩子大部份使用的是嚴格,認為孩子不嚴格管教就不會聽話,將孩子視為小魔鬼。這個看法到文藝復興時開始改變,盧梭所著的一本書【愛彌兒】對整個兒童教育、教育心理學和教會撰寫的兒童主日學教材,有極大的影響。他的說法跟中古世紀的想法剛好相反,兒童是純真、無罪的、像一張白紙,所以孩子若出了問題都是社會的問題、父母的問題。他提的教育有三個特色,
(第一):從經驗中學習。他說教育是孩子從 神給他的眼睛、鼻子和他的手,從那裡學習來的。
(第二):學習不是填鴨、不是把東西硬塞,是讓他自己發現。老師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供問題。耶穌教導學生時常常用這個方法,就是發問教學,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法。
(第三):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他的潛能,讓孩子的潛能自然而然出來,你主要提供的是一個空間,這是杜威的說法。若從聖經來看,他們三種看法可能都有一點點是對的。杜威是從創造來看兒童,上帝起初的創造一切都很美好,這是杜威的說法。但是對中古世紀而言卻不是如此,創世紀第三章之後記到夫妻兩人違背神、互相推卸責任,被神處罰,這是第二種從墮落看兒童,所以要約束他的敗壞。但是我們若從整本聖經來看,我們還要包括一個就是救贖。教育兒童很不容易,一方面他們天真無邪,一方面他們具有犯罪的傾向,但是一樣有耶穌基督為他們死,所以他們有一個可能性,救恩可以勝過罪所帶來的。他們雖在恩典中,但是他們仍然有問題,仍須要學習的。
我們要如何教導孩子,除了杜威之外,還有一個叫皮亞傑的學者,他是從他孩子出生一直做觀察記錄,三個孩子都如此。他研究兒童智慧的發展,發現兒童與成人的思考不同,兒童的思考從具體到抽象,這樣奠定了人成長過程的發展。
現在的兒童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們在發展兒童事工時要注意、考慮的。第一個是David Elkind提出的加速兒(Hurried Child);第二位是Ted Peters提出的設計兒(Designed Child);第三位是Doris Lessing,他發現現在的小孩問題在暴力籠罩之下,所謂的暴力兒(Violence Child );第四位是Gray Sandefur提出的鑰匙兒(Latchkey Child)。Hurried Child的說法是,現在的父母在[輸人不輸陣]的觀念下,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較早懂事、比別人強,那種壓力造成孩子變成沒有童年的孩子。我的第二個孩子讀電腦,我介紹他到一家公司上班,問他做得如何?他說還好,有一個十五歲的女孩與他一同工作,只是這個女孩已經在哈佛大學唸碩士。可能在她的學術或IQ上她比別人多許多,但是一個人的學習不僅於此,人要成為一個人,還有許多事是要從孩童時的遊玩或錯誤當中慢慢學習,她沒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和青少年產生許多問題,因為他整個人格有缺限。還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因素就是電腦。美國正在爭辯兒童使用電腦是否該有父母的電子鑰匙,以免看到網路上的色情、暴力等等不堪的東西。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讓你們了解媒體的影響,電腦裡面的東西二十四小時都在那,所以要求神給我們智慧,知道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此外,電視廣告很多,幼兒看廣告和大人不同,幼兒不會分辨什麼是廣告,廣告的目的是促銷、激起觀看者的消費態度,這樣下去結果造成孩子很小的時候養成消費主義的心態。
再來是(Designed Child),這是將來可能產生的問題,這是因為基因工程造成的結果。醫學界很早就知道這一點,但是以前沒有辦法,不知道如何去動DNA,但現在已經有辦法了,人類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將卵裡面的DNA拿出來改造,基因治療已開始做了,為了醫病,但是人類不甘願只是治療疾病,人類自私的心理認為,如果孩子IQ200入大學的機會一定會比IQ150的還好,慢慢的大家也知道IQ的基因在哪,如何把他調整從IQ150到200。身高、肌肉、鼻子…等等,把孩子調整成最好的條件就是(Designed Child)。孩子變成了商品,孩子變成依照我們的喜好設計,還有一個問題是:誰有資格改變他的孩子?有錢人! (Designed Child)將來衍生的問題讓人更難以預料。
暴力兒主要是在說我們活在這個社會是個暴力社會,包括家庭。台灣也開始注意到兒童被打最多是在家裡,不管是暴力或是性侵害,他受到的創傷或人格扭曲,需要很大的醫治,不然他們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另外一種是孩子們到外面面臨的街道暴力,活在暴力威脅的恐懼中。根據調查美國帶槍去上學的中學生很多,因為他們怕別人殺他。我們活在暴力下,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做和平之子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四種鑰匙兒,因為家庭變化、單親家庭多,單親家庭的父親、母親去上班沒有人在家,所以他們在下課後和父母下班前的這段空檔,就自己一個人帶著鑰匙待在家裡,這在美國是違法的,父母要坐牢。
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所面臨的環境,面對的危機時,我們要思考我們身為父母的或者我們的教會要做什麼來回應這樣的需要。
(一)我們要了解兒童發展的階段來幫助他們成長;
(二)我們要如何在父母的生活中讓孩子喜歡來親近耶穌基督,接受耶穌的恩典;
(三)我們要注意到我們的孩子活在時代中,活在台灣社會的兒童面臨什麼危機?
兒童主日學有很多可以改善的,教會要有人寫兒童主日學的軟體,要有人看到這樣的需要,付出下班後的時間為孩子們設計跟信仰有關的game,不是抱怨孩子們喜歡玩game都不來教會。我看過一個報導,他們的教會是設計一個很大的主題,他們的兒童主日學教室是整個會堂,所以他們有整層樓,他們整年教一樣東西,例如:「會幕」。這個主題很大,所以再將它分成四個小主題,不同年齡的孩子都一同參與。他們把整年要教導孩子的主題討論好後,整個教會都參與、分工清楚,讓孩子每週來都有需達成的目標,因為孩子參與其中,所以有很大的期待。另外一種是演戲,所有的教材都改編成劇本,孩子們來參與演出,可能三個月一次,牧師不講道、孩子們負責演出,演出後孩子跟父母可以討論這齣劇裡有什麼屬靈的功課。
馬太福音十一章二十五節說到:「...因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所以當我們考慮兒童教育或兒童事工時,「我們是老師、兒童是學生」這句話應該反過來,因為天父向嬰兒顯現,我們應向他們學習。所以兒童事功,可能有些部份上帝要我們從子女身上學習祂要我們學習的功課,我們若有這種開放的態度,相信我們的兒童事工會做得更好。
星期六, 7月 14
兒童事工與宣教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