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13

耶穌是誰 (Who Is Jesus)

講道內容
耶穌是誰 (Who Is Jesus)
經文:馬太福音十六章13-2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三月卅一日



Ⅰ、引言:你說我到底是誰
    「耶穌是誰?」這個問題不是要問他的姓名,而是要問這人的「身份」和「職分」為何?耶穌問他的學生:「我是誰?」並非要做民意調查,瞭解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耶穌是想知道,門徒們是否瞭解耶穌的身份和職分?因為這重要的問題攸關每位基督徒得救與否,值得我們好好深思與作答。耶穌是誰(Who is Jesus)?我們藉由馬太福音第六章裡一段經文一起來學習。
Ⅱ、你們說我是誰
    耶穌問門徒們:「你們說,我是誰?」英文是Who do you say that I am?用「That」一字,問的即是身份和職分。我們先來聆聽一首由David Parks和Kenny Cook在1994年所寫的詩歌,描述耶穌基督問門徒這問題其中的意義。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你說我到底是誰?)
I turned the water into wine
我將清水變為美酒
Then they called me magician
他們叫我魔術師
I gave sight to the blind
我使瞎眼看見
Then they called me physician
他們稱我為醫師
But what about you, what about you?
你會如何說,你如何說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你說我到底是誰
Who do you say is the Son of Man?
你說我人子到底是誰
Do people see that you believe?
你的信仰有誰看見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你說我到底是誰?
I told them the truth of God
我教導上帝真理
Then they called me a liar
他們說我是騙子
I healed and forgave them their sins
我醫治又赦免罪人
But that was not their desire
但不是他們所要
But what about you, what about you?
你會如何說,你如何說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你說我到底是誰
Who do you say is the Son of Man?
你說我人子到底是誰
Do people see that you believe?
你的信仰有誰看見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你說我到底是誰
耶穌自稱為「人子」(Son of Man),主耶穌要門徒們認識、知道他的身份與職分。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1.眾人吃飽逼主作王
      耶穌先問門徒:「人說,我是誰?別人說我是誰?」這答案有很多,因為當時人們對耶穌的身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例如,有認為他是魔術師、醫師、或騙子…等等。今日我們也類似,人們對耶穌的瞭解可能各自不一。但耶穌接著問,「那你說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別人的看法,那你的想法呢?聚會至今,你認識耶穌嗎?別人能從你的生活行為中,看出你認識耶穌嗎?別人能看得見你的信仰嗎?(Do people see what you believe?)你的基督信仰是否影響了你的生活?我們都需要回答這問題。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耶穌對門徒說:「你們還不明白嗎?不記得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籃子的零碎嗎?也不記得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嗎?」(太16:9-10)人們的飲食需求,在那兩次大神蹟裡得著滿足後,群眾便認為,推舉耶穌為王,所有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群眾就要強迫他作王。「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迫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約6:15)。由此得知,這群人對耶穌的看法,認為他來是要大顯神威,解決問題,成為君王。
      耶穌的確是要作王,但與一般人所想的卻有所不同。耶穌的職份有比讓人吃飽更重要的事,因為我們屬靈的生命,有更深的需要。所以,耶穌就離開眾人,帶學生到國外遠行,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時,耶穌問門徒:「人說我─(有古卷沒有我字)─人子是誰?」(太16:13),待學生回覆後,再問:「你們說我是誰?」(太16:15)耶穌希望門徒們能真正清楚地認識他是誰。
2.別人說我人子是誰
      耶穌問門徒:「別人說,我人子是誰?」為什麼耶穌用「人子」,而不用「神子」自稱呢?因為「人子」在舊約裡隱含著不確定性(ambiguity),大多用來描述「人」,而人的孩子   也就是人。在舊約裡的詩篇、約伯記等,所描述的「人子」,是用來形容「軟弱的人」。例如約伯記二十五章:「何況如蟲的人,如蛆的世人呢」(伯25:6)此處「世人」對照英文是「人子」(Son of Man)之意。由此可見,「人子」即「世人」,就是普通的人。意思是:人類的軟弱,和蟲一樣,在永恆的宇宙裡,無足輕重,如同宇宙裡的浮蛹罷了!
      先知但以理,他形容人子是   末世要從天上下來,統治世界的王。「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炳、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但7:13-14)這位人子駕著雲降臨,可見不是普通人。他帶著權柄、榮耀、國度,他的國度是永遠的。舊約裡,唯有但以理這段「末世論」稍微提到人子的另一個角色。而這「人子」的角色應是只有「神子」才有能力扮演。
3.有人說是施洗約翰
      耶穌是誰的第一種說法:有人說,耶穌是施洗約翰。在這不久之前,施洗約翰下監、遭到被希律王砍頭的厄運。但耶穌出來傳道以後,人們發現,耶穌的作為更勝施洗約翰。判施洗約翰死刑的審判官可能有些害怕了:「會不會是施洗約翰死裡復活,才能顯出這種異能?」「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的名聲,就對臣僕說:『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太14:1-2)於是人們便謠傳施洗約翰復活了。
      施洗約翰出生之前,曾有天使告訴他的父親,「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路1:16)這符合耶穌的所作所為,且耶穌顯然比施洗約翰還要厲害。。
4.有人說先知以利亞
      第二種說法,在聖經舊約最末一卷書記載,上帝降臨世間,施行審判以前,以利亞會再來。「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由此可見,以利亞的確會再回來。根據舊約的敘述,以利亞沒有老死,他最後是被上帝用火馬車帶往天上。因此,直至今日以色列人過逾越節時,還會設一把「以利亞之椅」(Elijah Chair),等待以利亞的再來。當時人們想,「會不會耶穌就是那以利亞?」
      對此說法的回應,「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太17:11-13)以利亞已經來了,就是施洗約翰,但人們竟把他殺了。
5.有人說先知耶利米
      舊約三大先知,人說最偉大的是以賽亞,第二則是耶利米。耶利米是個特別的先知,當他在鄉下開始講道時,便遭到同鄉的厭惡,並意圖殺害他,因為耶利米總是很嚴厲批判當時的宗教領袖。亞拿突人聽了耶利米的講道非常憤怒,想置他於死地(亞拿突是耶利米的故鄉)。「所以,耶和華論到尋索你命的亞拿突人如此說:『他們說:你不要奉耶和華的名說預言,免得你死在我手中。』」(耶11:21)
      耶穌在拿撒勒講了第一篇道之後,也同樣被同鄉的人拒絕,他們還想要殺他。「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路4:28-29)耶穌和耶利米皆尋求宗教的改革,在自己的故鄉傳講上帝話語都遭到厭棄,如同剛才詩歌的歌詞:我把上帝的真理告訴他們,他們說我是騙子(I told them the truth of God, then they called me a liar)。耶穌有些遭遇和耶利米很相像,所以有人說他是耶利米。
6.有人說先知中一位
      最後一種說法的名稱很特別   「先知中的那一位」。這要回到舊約的摩西時期,先知摩西離開以色列前曾說過:「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這句話一直被後世的猶太人廣為流傳。
       先知摩西將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之地,領至耶和華應許之地,脫離為奴的命運,所以,以色列人視摩西為以色列的救贖者。猶太人認為將來會出現一位像摩西一般能拯救他們的先知,而這個先知的話是要聽從。以色列人用特別的指定形容詞來形容「那一個先知」(That prophet)。有人疑惑,耶穌會不會就是「那位先知」?
      耶穌問門徒這些話後,過了六天,他便上山、顯像,隨行的三位門徒在那裡聽見上帝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如經文所說:「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太17:5)所以耶穌的確有些像摩西所說的「那一位先知」。
7.主問你們說我是誰
     當時一般大眾的揣測,耶穌是施洗約翰、以利亞、耶利米、或摩西預言的「那位先知」。這些都只說對了一部份,因為耶穌有更多重的角色。那時,耶穌轉過身來,問門徒們說,那你說呢?問題從「他們說」,轉成了「你說」。為什麼這很重要?約翰福音記載,「認識你─獨一的真 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回答的、至關重要,因為答案牽涉到「永生」。這不僅用口頭來回覆,還要我們用「生命來回應」。你的信仰,別人看得見嗎?(Do they see what you believe)?一個人如果相信耶穌是基督,他的生活會過得與眾不同,接觸的人也就能看得出來。羅馬書說,「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注意,這裡說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真實地用生命來信,便能得救。因此,這個問題非同小可,與人的得救有關。耶穌要確定門徒們清楚。
8.你是基督永生神子
      門徒中第一個回答耶穌的問題是彼得,他說: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You are the Christ, Son of God)。耶穌不只是人子,還是神子。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人類生的孩子是人,那上帝生的孩子是什麼?是上帝。所以,說他是神子,等於是宣告他的身份不只是人或先知,還是上帝。這是個很大的宣告。如果耶穌是上帝,那人對耶穌的態度,便需要如同對上帝的一般,這才是真的信。彼得以前老是答錯,這次答對了。其實,彼得的弟弟,在第一次介紹彼得認識耶穌時已有了這個認知。「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約1:40-41)「基督」是希臘文,「彌賽亞」是希伯來文,這是稱謂、職分,不是名字。
     上帝兒子這個稱謂是「要命」的。耶穌被釘之前,在法庭受審時法官質問他的就是這要點。若答「是」,等於自認是上帝,這是唯一死刑。耶穌之前曾告誡門徒,不要告訴別人他是誰,那是因為時候未到,傳出去的結果就是死。受審時,大祭司問耶穌,我指著永生的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上帝兒子」和「基督」是一樣的。耶穌不說「是」;耶穌回:「你說的是。」大祭司便撕裂衣服說:「他該死!」猶太人認為上帝只有一位,耶穌是木匠的兒子,他憑什麼說自己是上帝呢?
III、我建造我教會
     耶穌接著說,既然你認識我,根據你的認知,我要建立一群人,認識我、也相信我是基督。這群人聚在一起時,就稱作「教會」。關於「教會是作什麼的?」以下有些討論。
     耶穌說,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有機會到聖地觀光,可以去參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遺跡。那裡有顆很大的石頭,上面挖有許多的洞,石頭前面是古代廟宇的遺跡。凱撒利亞‧腓立比這座城的名字,取自兩個人的名字。當時的領袖腓立比,為了要討好羅馬皇帝凱撒,興建了一座大廟宇,將之神格化,好讓凱撒對自己產生好感。雖然現在只剩一片廢墟,但尚有一些石柱聳立著,供後人憑弔。考古發現,山洞裡設的、拜的,都是Pan。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居民,他們膜拜的不是凱撒,他們拜的是Pan,一個當地人很畏懼的神祇。
     耶穌出這題目是要門徒們分辨清楚,到底耶穌是被神格化了的政治領袖,就像眾人要他起來作王一樣?還是他其實是整個宇宙的主宰?故事的場景裡有一顆大石頭,耶穌說,要把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耶穌利用當時的處境、地理環境,來解釋他想說的話。
1.天上的父啟示彼得
      耶穌稱讚彼得的回答說,如果不是上帝啟示,沒有人能夠知道。「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約6:65)每一個認識耶穌是基督的,都是透過上帝的啟示。
      使徒保羅也說,上帝把他的兒子啟示在我的心裡,「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裏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上帝,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裏,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加1:15-16)由此可知,無論起初由誰帶到教會來,每一位領受洗禮的人,都是上帝藉著聖靈在心中啟示,以致願意從心底說出相信耶穌是基督。耶穌對彼得說,是上帝啟示你,這是一切救恩的開端。一個人一旦蒙上帝啟示耶穌是誰,就會完全地改變。所以說,你是否有所改變,以致於別人能看出你的信仰呢?
2.西門巴約拿被改名
      耶穌對彼得說,這是上帝啟示你的,因此你不要再叫「西門」,要改叫「彼得」。彼得的意思是「石頭」。(約1:42)耶穌在一顆大石頭前,吩咐彼得改名「石頭」,耶穌要在彼得的認知上,建立教會。「彼得」是希臘文翻譯,「磯法」是亞蘭原文。當時官方的語言是希臘文,但猶太人通常說的是亞蘭文。
      其實過去耶穌也曾為彼得改了名字,但那次沒有特別解釋。這次,耶穌不但在大石頭前說,而且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在這石頭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世代不斷地爭辯:石頭指的是彼得嗎?彼得是否為教會建基的磐石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尚有許多爭議。
      雅各在伯特利遇見上帝後,上帝吩咐他不要再叫雅各,要改名為「以色列。」(創32:28)一個人如果真的遇見上帝、認識上帝,他的生命會有所改變。你有改變了嗎?
3.教會建造這磐石上
      靠著這群認識上帝、認識耶穌,生命被改變的人,耶穌要建造教會。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在這磐石上。根據這句話,天主教直到今日仍相信,彼得就是那磐石、是教會的根基。而改革宗則認為,不,磐石是耶穌,因為聖經裡每次提到磐石,談的都是耶穌。因此,雙方引發了很大的辯論。
      磐石到底是彼得?還是耶穌?我個人認為,因為彼得「認識」耶穌,所以是彼得,也是耶穌。因為如果只有耶穌,教會也無法成立;必須有人接受上帝的啟示,讓上帝改變生命,承認耶穌是基督,加在一起教會才能成立。因此,我認為關於「是彼得?還是耶穌?」的爭辯是沒有意義的。沒有耶穌,彼得無從認信;但如果沒有彼得的認信,耶穌也無法建立教會。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無論人承認與否,他都是上帝的兒子。但若沒有人的認信,地上便無法建立教會。彼得相信了耶穌,在這條件之下,教會才被建立。耶穌當然是根本,但還需要加上彼得的認信。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信主、外邦人信主、乃至撒瑪利亞人的信主,都是由彼得所開始的。彼得在教會的歷史裡有其一定的地位,我們實在無須因為天主教尊他為教皇,便抹煞彼得。
      舊約以賽亞書:「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賽28:16)由此可見,信靠的對象是耶穌。新約聖經也說,「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2:20)彼得是使徒,因此也是根基之一,而基督耶穌則是根基的房角石。所以,要建立教會,我認為兩者都需要。基督徒需要耶穌作信靠的對象,也需要人願意信耶穌,再帶領別人也來信耶穌。
4.陰間門無法勝教會
       教會有個特點,就是與死亡對立。耶穌下一句話說,陰間的門不能勝過他。以踢足球為例,守門員負責不讓對方把球踢進來,對嗎?因此,「門」是防守性,不是攻擊性。以這個角度來探討,教會應屬具有攻擊性。教會與死亡對立,相信死而復活的主,死亡的門是無法拘禁信靠耶穌的人。
      根據以賽亞書第三十八章,希西家王重病垂危之際說:「我中年之日必進入陰間的門;我餘剩的年歲不得享受」(賽38:10)。「陰間的門」指「死亡」,而死亡是一去不復返的單行道,只能進,無法出,陰間的門將人擋在死亡裡。但是,復活的耶穌讓所有人死而復活,這是基督徒的盼望。所以,陰間的門無法把相信耶穌是基督的人,永遠擋在死亡裡。
      保羅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羅15:55-57)由此可知,死亡與罪相關。耶穌來,救贖了人類的罪,讓信他的人不至於永遠被死亡所綑綁,就是陰間的門也無法勝過。
5.耶穌託付天國鑰匙
      接下來是鑰匙的問題,這也是天主教與改革宗另一個爭辯的焦點。天主教認為,彼得不僅是教會根基的磐石,他還擁有天國的鑰匙。梵諦岡有一尊彼得的雕像,手上握著一把大鑰匙,代表著權柄。我研經後認為,鑰匙代表的不是權柄,而是責任。人能否進天國,端看他是否善用這把鑰匙,且幫助他人認識耶穌。耶穌如何責備律法師的呢?耶穌說,「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路11:52)我認為,鑰匙代表一種知識,讓基督徒幫助他人有機會認識耶穌。如同今天的經文所說,彼得當時唯一與眾不同之處是,他擁有知識,知道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因此可以進天國。而這把關乎人能否進天國的鑰匙,耶穌把它交給信他的人,讓基督徒去向更多人傳福音,讓更多人得以進入天國。耶穌離世升天之前,吩咐門徒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因此我認為,鑰匙是責任的託付。
6.地上捆放天上亦然
      鑰匙會帶出綑綁與釋放的效應。綑綁與釋放,和罪有關。耶穌說,在地上綑綁的,天上也綑綁;在地上釋放的,天上也釋放。如果將「陰間的門」、「天國的鑰匙」一同理解,我的解釋是,「綑綁」是撒旦的作為,讓人無法脫離陰間;釋放的是被撒旦的罪所綑綁的人們。所以,基督徒如果認真傳福音,幫助人脫離罪的綑綁,人得著釋放。馬可福音說:「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搶奪他的家。」(可3:27)所以,要釋放被魔鬼撒旦綑綁的人,首先必須要綑綁撒旦的作為。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裡也對所有的門徒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所以,若認為只有彼得有鑰匙、有權柄,我覺得有些勉強;耶穌希望,教會每個人都有這權柄。靠著禱告和耶穌的力量,讓你的朋友可以脫離罪的綑綁,得到在耶穌裡的自由釋放,這是一個責任的託付。
7.禁止門徒張揚基督
      緊接著耶穌吩咐門徒說,不可提早曝光他的身份、因時候未到。耶穌不是怕死,而是擔心門徒尚未訓練好。因他清楚知道,有一定要完成的使命,要訓練好門徒們,教會才能傳承下去。耶穌交代門徒,不是不能說,是要等到耶穌死而復活之後才能說,而且是大聲地說。
耶穌不只禁止門徒,也禁止污鬼。污鬼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每次聽見耶穌便說「你是上帝的兒子」,而耶穌的回應是:「不可以講」。「污鬼無論何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再三地囑咐他們,不要把他顯露出來。」(可3:11-12)耶穌登山顯現榮耀,「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太17:9)現在基督徒們可以大聲地傳講,因為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印證了他是上帝的兒子。
8.受苦被殺三日復活
      耶穌接下來所說的話,讓彼得非常無法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基督、王,這些彼得都能理解。但彼得所不能理解的是,耶穌作王以前必須先被判死刑。對彼得而言,自己跟隨了三年半的人被判死刑,前途等於全毀、化為泡影。今天洗禮時,受洗者中有人說信耶穌是場賭注。是啊,萬一賭注的結果,耶穌沒有作王、反而被判死刑,門徒的前途不就全毀了?因此彼得難以接受,馬上說「千萬不可!」這句「千萬不可」,我認為其中也包含了個人的因素。
      付出所有、跟隨耶穌,結果到最後發現跟錯了!可以體會那種心情嗎?所以彼得要抗議!他不瞭解,耶穌的死不是結束;他會復活。這件事情,耶穌不只預先告訴了門徒,還重複說了三次,要門徒們知道,基督作王以先,必須要為人類的罪死在十架上,爾後復活,這樣作王才有意義。否則,作為一位政治上的君王,而人類罪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意義何在?耶穌說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第二次是他們從國外返國,到加利利之時。這次門徒們稍微聽進去了一些,沒有抗議,而是憂愁。「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第三日他要復活。』門徒就大大地憂愁。」(太17:22-23)這如同人被診斷癌症的「心路歷程」,當醫生診斷出是癌症的患者,首次被告知時,通常會先拒絕接受   為何是我?並想尋求其他診斷意見,去別家醫院再檢查一次。所以,當我們聽到不好的消息,通常第一個反應也就是這樣。若是第二家醫院也相同的答案時,就會自問「怎麼這樣呢?」且憂愁起來,這是第二階段的反應。到後來就好啦,既然一定要死的話…就好好安排以後的事。門徒認為耶穌既然必須要死,還要再復活,那就來安排些復活之後的事情吧!這就是第三階段。所以,當耶穌告訴門徒們要死而復活,門徒們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心情與反應。
       第一階段是「抗議」,第二階段是「憂傷」,第三階段就是「未雨綢繆」。馬太福音第二十章的後半段記載,耶穌第三次在耶路撒冷時談到死而復活,「對他們說: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將他戲弄,鞭打,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復活。』」(太20:18-19)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由此可見,門徒們對耶穌的死而復活越來越瞭解。耶穌不厭其煩,一再地告訴他們,他的確要作王,但中間有一定的過程,要先死亡,然後才能當王。學生也一步一步地,從拒絕,到憂傷,到有盼望,到有野心。
9.彼得勸阻成絆腳石
      這個時候的彼得也在拒絕的階段,說,不可如此。結果彼得便從一顆建造教會的磐石,變成了讓人跌倒的絆腳石。同樣一塊石頭,如果放錯位置,磐石便成了絆腳石。彼得的起伏甚大。門徒們在海裡遇見耶穌、驚恐萬分時,彼得大有信心地說,如果你是耶穌,就讓我走到你那裡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29-31)從大有信心到小信,這是彼得。耶穌即將被賣那晚,「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路22:33-34)信心滿滿、拍胸脯保證的彼得,果真如耶穌之預言,三次不認主。勇敢的彼得,雖認識耶穌,但也有軟弱的時候。其實我們和彼得一樣,或許某些地方很堅強,但記得也可能才一會兒就跌倒了!
10.捨己背十架跟從主
     故事最後耶穌說,他要背負十架、被釘死。耶穌也說,我是彌賽亞,你們是小基督(I am Christ, but you are Christian),你們也要捨己、背負十架。人並無法代他人贖罪,那麼基督徒的捨己和背十架是什麼意思?
      「捨己」,我的詮釋有二個。首先,是「虛己」之意。是以基督的心為心,不強奪自己的地位,反倒虛己,成為奴僕。「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5-7)耶穌透過為門徒洗腳,表現出謙卑的態度,不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願意服事他人,我稱之為「謙卑的服侍」(humbling service)。第二個是保羅對丈夫們的勸告:「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這裡談的是犧牲自己。常聽見作丈夫的人說,生命可以犧牲、意見不能犧牲。犧牲生命是最終的捨己,但我覺得,在犧牲生命以先,所有作丈夫的人,要因為愛太太的緣故,而犧牲自己的意見。大家可以回去思考,想想我說的對不對?
      所以「捨己」有兩個意思,一是謙卑服侍(humbling service),一是慈愛犧牲(loving sacrifice)。
IV、屬靈功課
1.從風聞進到眼見
      你對耶穌的認識,是根據他人的說法、還是自己的認知?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必須是個人的瞭解而非二手的資料。如果所知的道理,都是從牧師那聽來的,這是「人說」,因為牧師也是人。如果你聽了講道,過濾、討論後進而認同,這便成為「你說」。當人的知識從「人說」變成「我說」,這些道理才能真實地進入了生命。記得約伯嗎?經過巨大的苦難以後,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
      當日,腓力想介紹好朋友拿但業認識耶穌時說,我們碰到眾先知說的那人,就是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反問腓力,你有沒有好好讀書?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約1:45-46)腓力的回答很簡單:「你來看」。撒瑪利亞城的人懷疑井旁婦人所說的話,等親自見了耶穌之後,他們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4:42)弟兄姊妹,當我們幫助他人認識了基督以後,一定要鼓勵對方自己讀聖經、自己禱告,讓他自己說:「不是『你說』,是『我說』」。為什麼每個人受洗時,要站在牧師面前,接受牧師的詢問?那是「承認」,就是站在上帝與眾人面前說:「我說」。這很重要,叫作「百聞不如一見」。每個人都需要親自認識主。
2.基督抹油三職分
      耶穌受膏抹,代表著三種職分。舊約裡也有三種人受到膏抹。
首先是祭司。耶和華吩咐摩西:「要膏亞倫和他的兒子,使他們成為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出30:30)祭司是救贖者,有責任救贖罪惡。這是彌賽亞的第一個角色,為人類死在十架上,救贖人類的罪惡。第二種受膏抹的人是君王。好比撒母耳膏抹掃羅,要他治理百姓:「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他產業的君嗎?』」(撒上10:1)。第三,是先知以利亞膏抹先知以利撒,為要教導真理。「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王上19:16)
      所以,耶穌基督在世上也有三種職分。第一,教導人們上帝的真理。第二,為人類死在十架上,死而復活,救贖人類。第三,成為人們生命的主宰。當一位基督徒說「我相信耶穌是基督」時,這同時意味了三件事:我宣告相信耶穌的教導、我需要基督的寶血來救贖我的罪、我願意這一生在耶穌的治理下,過他作我生命主宰的生活。
      別人看得見你的信仰嗎?如同引言詩歌裡的歌詞,別人能看出你真的相信嗎?如果是,這就是永生。用嘴說「相信」很簡單;但基督徒需要用生命來活出對基督的認識。
3.基督教會三特徵
我們也可以根據這段經文,增加對教會的瞭解。第一,教會是建立在啟示之上,上帝啟示人,人才有機會認識他。聖靈「用啟示使我知道福音的奧祕。」(弗3:3)第二,教會是建立在基督這磐石上。聖經說,那磐石就是基督,「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人以基督為信心的根基,接受上帝的啟示。最後,教會應該不斷地幫助人,從罪惡中得著釋放。「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她的綁嗎?」(路13:16)我們捫心自問,信耶穌至今,有沒有哪些壞習慣已蒙耶穌得釋放了?若沒有,很遺憾,這代表雖然受了洗,但信仰尚未進入實際的層面。地上所綑綁的,天上也綑綁;地上所釋放的,天上也釋放。我們自問,是否有需要被釋放之處?得著釋放了嗎?
V、結論:捨己天天背十架跟從主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我認為路加福音記載得更好,它記錄耶穌的話多了「天天」兩字,捨己天天背十架,跟從主。釘十字架不是一次,乃是一生的過程。這裡的「捨己」,我認為有兩種意思。保羅在加拉太書裡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有罪的舊我,與基督一同被釘死在十架上,基督的復活給了一個新的生命,讓我們有新的開始。以前或許有問題、有綑綁,求主賜予一個新的開始,把舊我釘在十架上,與基督同死、同復活;新我則完全地獻在祭壇上,讓基督作生命的主宰。這就是剛才說的:「基督是眾人的救主」之意,讓舊的生命死掉,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生命也不任意妄為,要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服侍主。所以有兩個「捨己」,一是舊我,一是新我。讓舊我死,信者得釋放、得自由;讓新我生,以此為活祭獻上,成為討上帝喜悅的。使徒保羅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希望今日受洗的弟兄姊妹們有這樣的經歷;受洗後也進入這樣的生命,獻上自己作活祭,過著討上帝喜悅的生活。我想若果如此,當基督徒說,我信你就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就有了意義。
      我們今天學習的結論是,「釘死舊我,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獻上新我,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帶你的學生到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這個很重要的問題。相信今天你要問我們每個人相同的問題。幫助我們用誠實的心靈,用生命、生活,來回答這個問題。使我們能真正體會什麼叫做「捨己」的精神。當我們把這被罪綑綁的生命,跟你一樣釘死在十字架,跟你從死裡復活,有一個新的我;讓我們把這新的我,獻在你的祭壇上,成為一個活祭,討上帝的喜悅。祈求你幫助我們,真實地用生命來說,「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讓我們所活出的,是別人能看見的美好見證。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