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9

[講道集] 鄰舍(Neighbor)

 講道影片:  鄰舍

Ⅰ、引言:請你作我鄰舍

今年和會的主題是:「如何彼此相愛」與「愛鄰舍」。今天我們就先來思想何為「鄰舍」,以及所要學習的功課。有人認為,「好鄰舍」就是與左鄰右舍有好的關係。但是當我準備這篇講道時,發現不單要與鄰舍的關係好,這更與基督徒是否能進入天堂,有重大的關聯。律法師問耶穌,「我怎麼做才能進入永生?才能得到永生?」所以,這個問題與每位基督徒得永生是連結一起的。基督徒不是受了洗即可,還要有著兩種愛,一是「盡心盡力愛上帝」,另為「愛鄰如己」。律法師注意到這點,所以問耶穌,「誰才是鄰舍?」希望耶穌能清楚定義,鄰舍的範圍究竟有多廣?藉此考慮是否要去愛鄰舍。耶穌卻沒有回答「誰」是鄰舍?而是以「如何」作一位好的鄰舍,回應律法師的提問。
美國有個三十幾年的兒童電視節目(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就是以「鄰舍」作為主題,每日播出三十分鐘,向兒童介紹及教導「如何與鄰居有好的關係」。節目主持人是位牧師Rev.Fred Rogers(1928-2003),他在四十歲那年開始這個節目(1968-2001),直到過世的前兩年,節目才停止。我們一起來聽「鄰舍」的片頭歌曲:Won’t You be My Neighbor?請你作我鄰居
It’s a beautiful day in this neighborhood,
這美好的一天在這鄰居間
A beautiful day for a neighbor
對鄰居是美好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t’s a neighborly day in this beauty wood
這友善的一天在美麗林間
A neighborly day for a beauty
對美人是友善的一天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have a neighbor just like you
我盼望能有像你一樣的鄰居
I’ve always wanted to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ith you
我一直盼望能夠住在你的隔壁
So, let’s make the most of this beautiful day
我們盡情享受這美好的一天
Since we’re together we might as well say:
我們在一起可以同聲說
W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Could you be mine?
作我鄰居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鄰居
Won’t you please?
拜託你
Please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請你作我的鄰居
所以,今日我們要一起學習,什麼是耶穌所認知的「好鄰舍」?
Ⅱ、律法師與耶穌
1.試探耶穌假裝請問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19:3)這故事的背景是,有位律法師(等同今日的法學院院長或教授),是個很熟悉舊約律法的博士,他來請教耶穌。聖經以「請教」作為描述,其實律法師的意圖是要試探耶穌,因為耶穌在傳福音時(地上生涯的末期),許多人樂意聽他的教導,享有很高的聲譽,因而引起律法教師們的不快。經我考查後覺得「試探」有兩種意思,就是法利賽人想當眾讓耶穌「難堪」,或是「陷害」他。
關於猶太人可否離婚議題,有許多聖經的教導,拉比們有著不同的解釋,所以他們拿這個問題來問耶穌。想讓耶穌當眾「難堪」(test),因為無論如何回答,都會招致後續問題。若為「陷害」則更可惡,他們問耶穌關於納稅的問題,想陷他入獄,因為納稅問題牽涉到政治。當時背景,猶太人認為納稅給羅馬政府是種欺壓,所以很厭惡納稅。但對於羅馬政府,「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因此,耶穌無論如何回答,都會得罪一方,不是得罪了羅馬政府,就是得罪猶太宗教體系,皆會被定為罪人。問這問題的目的是讓耶穌為難,所以耶穌說他們是「惡意」。「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我?』」(太22:17-18)這就不只是「難堪」(test)而已,這是「構陷」(tempt),意思是讓對方出狀況,吃不完兜著走,會被當地的宗教或政治系統的主政者逮捕下獄。
今日經文裡律法師出的難題,因為事關「我如何能得永生?」,我認為屬於「難堪」,而非「構陷」。
2.做什麼以承受永生
律法師問耶穌,「我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永生」與每位基督徒相關,我們都希望,信耶穌能得永生。那麼,舊約是如何解釋的?申命記記載:「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你們行的,你們都要去行,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33)舊約的教導很
簡單,上帝如何說,人便怎麼做,如此人就能活得長久,這就是所謂的「永生」。
路加福音記載,「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路18:18)這個問題,其實是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問的。長期信仰耶穌,若耶穌再來時,卻進不了永恆,豈不冤枉?但是,將重點放在「做」什麼,這是否正確?人能否藉由好行為而得到永生呢?這種「靠做工得救」(Work Salvation),與佛教其實一模一樣;做好,就得好報;做不好,就得惡報。要得永生,就得做好事,很簡單。但耶穌並非這樣說。他說,永生無法藉由行為來獲取,它是上帝給的一份恩典。
所以,當他們問耶穌,「我要『做』什麼得永生?」耶穌沒有立即指出,人其實無法做到上帝的吩咐,因而需要恩典。耶穌反問他,「那你說怎麼樣呢?」你是律法專家、博士,應該有答案啊!怎麼問我呢?
3.耶穌對律法師反問
耶穌不回答明知故問的問題,「有法利賽人來問他說:『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試探他。耶穌回答說:『摩西吩咐你們的是甚麼?』」(可10:2-3)耶穌反問律法師,「律法寫了什麼?摩西吩咐的是什麼?你又如何說?」其實,人往往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明知故問」。路加福音第六章也有類似的記載,「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有幾個法利賽人說:『你們為甚麼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呢?』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做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嗎?』」(路6:1-3)耶穌的門徒飢餓,在安息日掐了些麥穗吃,律法師便挑戰耶穌,「你沒有教好學生!他們犯了安息日!」當時律法師解經到某個程度,安息日不允許做工,而掐麥穗則算為做工。其實聖經的記載很多、很複雜,人們常常抓住某一點,然後將之絕對化。耶穌要人瞭解,實際上的情況,往往比聖經記載的更為複雜,而聖經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耶穌反問說,「你們不是把聖經讀得很熟嗎?那麼,大衛有次不是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嗎?為什麼大衛可以呢?」
4.盡己愛神如己愛人
律法師為要表現出他熟記律法,立刻準確地回答,「要盡心盡力愛上帝啊!」還講出「愛人如己」,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的答案其實和律法師的是一樣。有次,一位法利賽人給耶穌出難題,「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耶穌的答案也和他的一模一樣。「愛人如己」的「人」,其實是中文翻譯的擴大解釋,原意是「鄰」,鄰舍。我覺得不是中文翻譯有誤,「鄰」就是「人」。所以人不需追問,「誰是我的鄰舍?」對方只要是人,就是鄰舍。愛人如己--耶穌說這是最重要的。
以色列文化中,有件事很重要,叫שְׁמַע(shema),意為「聽啊」。以色列人會在小字條上寫上這幾個字,綁在前額頭,或塞入小盒釘在門孔,用以提醒自己,要聽、要愛上帝,愛上帝就會得永生。申命記談到愛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6:4-5)利未記則說,「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18)利未記多加了一句,愛上帝便會愛上帝所造之人,就是「愛人如己」,也是聖經的根據(原文是「鄰」,愛鄰如己);這兩項,是得永生最重要的條件。
「不可埋怨本國的子民」,那鄰舍是否僅限於本國的子民?法利賽人、猶太人傾向這樣解釋,本國人是鄰舍,外國人是敵人?因此撒瑪利亞人是外國人、敵人?我們是否也會如此定義鄰舍的議題,立場相同的人,才是我的鄰舍?關係好的人,才是我的鄰舍?當一位與自己的立場相左、或關係欠佳的人,遭遇到困難,你會幫助他嗎?
5耶穌肯定他的理論
對於律法師的回答,耶穌立即肯定說,「你答對了,而且一百分!」耶穌和井旁婦人說話時也是如此。耶穌說,「請妳先生來」。「婦人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約4:17-18)耶穌的回答很有趣。他說,「對,妳曾有五位丈夫,現在跟妳同居的,不是妳的丈夫。所以妳說妳沒有先生,是對的。」瞭解耶穌的意思嗎?在眾多錯誤當中,只要有一丁點的正確,耶穌便會說,你這句話是對的。記得彼得的「期中考」嗎?耶穌問他,「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其實彼得對彌賽亞的認知是很不正確的,後來耶穌說「我必須要被釘死」時,他說「不可以、不可以」。但耶穌不挑他的問題,只找對處給予肯定,耶穌很樂意肯定別人。
6.耶穌請他照此去行
但接下來耶穌指出人的問題不是不知,而是不去做,針對這樣的問題,耶穌給的答案很簡單:「你都知道啦,去做吧!」從理論到實際。耶穌常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4-25)
這段故事的末了,耶穌問律法師,「請問哪一位,是被打得半死之人的鄰舍呢?」祭司、利未人或是撒瑪利亞人?前兩者是袖手旁觀,末者是最後伸手幫忙的那位撒瑪利亞人。律法師「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因為撒瑪利亞是以色列的仇敵,律法師厭惡撒瑪利亞人,連名字都不願意說,耶穌不處理這部分,只說,「好吧,你去照這樣做。」
換句話說,耶穌強調的是信仰。每次主日崇拜結束時,我都會帶大家向上帝禱告說,今日聽完講道,若有什麼感動,希望回去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行出一些來。如此,信仰就對了。所以,「做」是重要的事。
7.律法師想細節辯論
律法師原本想讓耶穌難堪,現在反而是自尋窘境,因為耶穌說,「你答得很對啊,回去照做就好了。」律法師想進一步爭論「細節」。「好,既然這樣,我要先確認…」。這是法庭上的辯論技巧。最近南非有位奧運賽跑選手殺了女友,控方和辯方如何攻防?辯方找到檢察官的問題,在庭上攻擊他,最後這位選手獲得釋放。在重要關頭上,和對方爭辯細節,以此而獲勝,這是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護技巧。這個技巧也常在許多國家的立法機關上演。當少數一方的情勢告急,便開始就細節發表冗長的談話,以此「拖時間」,消耗會議時間,讓表決無法進行。英文稱作filibuster,意即「以冗長演說等手法阻撓議事的行動」。律法師也用了這個技巧,想和耶穌辯論細節:「誰是我的鄰舍?我如何確定誰是鄰舍?」但是,對於這樣的爭辯,耶穌並無興趣,也不願回答。
對付律法師,和他辯論細節,會永無休止,因為他要爭的是細節,那已不是問題本身。法利賽人擅長細節,什麼薄荷、茴香、芹菜,分得非常清楚,再細小的菜類都能算清楚。但是大的項目不處理,像公義、憐憫、信實這些重要項目卻避之唯恐不及,「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法利賽人對禁食,也是紀錄清清楚楚「我今天禁食、明天禁食」,禁食幾次,奉獻多少。「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18:11-12)這些人注重細節,卻不關心重要的事。所以耶穌認為「誰是鄰舍」並不是重點,於是將議題轉往另一個方向去了,說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8.耶穌談撒瑪利亞人
在這個故事裡,耶穌使用「比喻」。比喻是,講個故事給對方聽看看,聽懂就聽懂,聽不懂就聽不懂。當法利賽人和耶穌談論所批判的事情時,耶穌不明講、轉而用比喻方式教導,「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15:2-4)這些人想陷害耶穌時,耶穌也同樣用比喻回答,「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耶穌就設比喻對百姓說:『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住了許久。』」(路20:8-9)當耶穌發現,律法師並無誠意面對自身的問題時,就改用比喻,不願往細節討論。
III、好撒瑪利亞人
1.被強盜傷害半死
你認為誰是撒瑪利亞人的鄰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個打他的人。只要和他有關聯的人,都是他的鄰舍,對嗎?所以,這個被打得半死的人,先是碰到個壞鄰居,他的財物被洗劫一空,且被打得半死。「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約10:10)台灣常常擔心會不會有惡鄰居、威脅我們,對我們造成傷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傷害別人,我稱之為「惡鄰舍」。請大家回去思考,自己是否曾經為了自身利益,傷害身邊的人?如果有,你就是你鄰舍的「惡鄰居」。
2.遇祭司視若無睹
接下來碰見的這位,說起來我感到很汗顏,他應該是位牧師。這位牧師,在神學院讀了許多聖經,平日裡每週都教導他人要愛人如己。可是當自己遇見他人有難,卻是個「光說不練」者,兩眼一閉,從另一邊走過。
我這次預備時,再次仔細查考祭司和利未人在反應上的差異。祭司是行經此處,發現好像有什麼在地上,瞧也沒瞧,那躺在地上的究竟是個人?還是隻動物?還是…?他見有東西就閃了,別過頭去看也不看就往另一邊走了,眼不見為上策。箴言說,這樣的人會被咒詛,「賙濟貧窮的,不致缺乏;佯為不見的,必多受咒詛。」(箴28:27)祭司看見他人需要幫助,卻「佯為不見」,這樣假裝沒看到需要幫助之人,我稱之為「冷鄰舍」。
3.利未人不給幫助
第二個遇到的人是個利未人,可能是聖經讀得不如祭司的多,所以還有些許愛心,看見地上彷彿有什麼,便靠近去瞭解了一下,比祭司稍微好些。但發現,糟糕,搞不好這人死了!便袖手旁觀,沒有捲起衣袖去幫助他。這就如同雅各書裡所描述的,「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2:16)也例如有鄰舍說,「可憐啊,怎麼會沒得吃?」說了些同情的話,卻沒有協助解決問題。有一些愛心,可是不願實際幫忙,我稱之為「涼鄰舍」。雖沒有那麼冷,但也是涼涼的,只在一邊口惠,說說風涼話,缺少實質的協助。這是利未人的反應,比祭司好一些,看完才走,至少有去瞭解一下。
4.客店主照價服務
接下來是那客店主。我想,全台灣所有的醫院都屬於這一類。他是鄰舍,也幫了忙,但是,是有錢才幫。這個鄰舍,至少比涼鄰舍好,還願意幫忙,但他有對價,付了帳才服務。他是雇工,要的是工價,禮尚往來,一切有相對的代價,我稱作「商鄰舍」,「像奴僕切慕黑影,像雇工人盼望工價。」(伯7:2)社會上很多關係,都屬於這類,是嗎?有錢好辦事,給多少就做多少。商鄰舍以顧客至上,若對象為客人則做什麼都可以。這個互相的層次裡存在著「商業的關係」。
5.好鄰舍盡力照顧
只有最後遇見的撒瑪利亞人,願意冒險幫忙,而不求任何代價,是位「好鄰舍」。好鄰舍不容易啊,這個撒瑪利亞人,不只不收費,還自掏腰包。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好鄰舍」的定義是,讓你鄰舍的困難得到解決,並且你願意冒險患難,為此付出代價。
IV、屬靈功課
1.真確理性真誠愛心真切實行
這段經文有哪些屬靈功課要學習呢?這裡要談的是一個神學或是哲學的問題呢?信仰應該是,能夠從真確「理性」出發,中間以真誠「愛心」同理,最後以真切實行進入「實踐」,否則信仰會停留在理論層面,如同那位律法師。聖經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從信心到行為之間,還需有個東西,就是「愛心」。律法師清楚神學,知道要「愛鄰如己」,所以耶穌一問就能回答。在理性的層面有清楚的瞭解,「正信」(orthodoxy),即信念正確。可是律法師雖有這個觀念,遇到他人有需要時,卻沒有慈悲的心腸,理念僅停留在腦海,沒有進入心中。唯獨撒瑪利亞人,看了那人就「動了慈心」。看見人有困難,會主動幫忙,可見這撒瑪利亞人,不僅有理念,還有慈悲的心,這叫「正心」(orthopathy)。當人有了這種感覺後,才可能考慮是否要行動。後來真的去幫他人解決了困難、給予「整全照應」,這才叫「正行」(orthopraxy)。
禮拜天來教會,聽牧師講道,頂多只得到「正信」(orthodoxy)。我希望,大家明白聖經的真理之後,要跟上帝禱告說,「上帝啊,請把那愛心賜給我」。心裡若沒有愛心,雖然有理念,會變成缺乏感動。但有感動也還不夠,還要願意付出代價,將之化成行動。所以,最大的誡命是「愛上帝,和愛鄰舍如同自己」。愛,是一種心態,心態的前面是一份理念,後面是一樁行為。
2.宗教禮儀必須產生生活倫理
在宗教上,祭司和利未人代表著「專業」。他們最清楚如何敬拜上帝,且他們是幫助人敬拜上帝者。遺憾的是,這些專業人士的生活表現,卻無法反應出自己在禮拜當中所教導的。一個宗教的禮儀,必須能夠產生生活上的倫理,這個禮儀才有意義。「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賽1:13)貢品、月朔,都是宗教的禮儀,引導的應該是不作罪孽,要去幫助他人。所以,信仰不止在禮拜天,或是禮拜堂,希望我們能把信仰,帶到家裡,且活在禮拜一至禮拜六之中,這樣的信仰才有意義。
3.好鄰舍超越種族宗教與敵意
故事裡,耶穌講到祭司,沒有愛心;利未人,也沒有愛心。接下來,應該要換平信徒猶太人上場了,怎麼卻是個撒瑪利亞人?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南部,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撒瑪利亞人居住在北方,他在異鄉發現當地的猶太人遭遇不幸,於是停下來幫忙。當時,撒瑪利亞被猶太視為血統不純,被歸類為異教徒。而這個撒瑪利亞人,居然跨越宗教、種族的界線,幫助了一個歧視他們、看不起他們的人,這點非常重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必須要能夠跨越理念、信仰、種族等等。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3-44)跨越所有的關係,只要對方有需要,就幫助他。
在戰場上,有一類兵種,叫「衛生兵」。他們的衣服上繡有紅色的十字,職責不是殺敵,而是救治那些受傷的人。當發現有人受傷時,必須不分敵我,給予幫助。日內瓦國際公約明訂,所有戰爭中都不准殺這種兵,因為他可能就是要救你的人。這裡也相仿,當有人遇到極大的問題時,我們便放下一切,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4.神選民應謙卑向外邦人學習
最後一個最難。耶穌吩咐這位猶太的律法師說,「你去,照這樣做」。照哪樣作呢?是要照那個撒瑪利亞人的樣式去作。上帝的選民,居然需要向外國異教徒學習嗎?放在今日的情境,牧師會教導弟兄姊妹們,去效法其他的宗教機構嗎?基督徒不是應該本身便做得很好,成為所有非基督徒的榜樣?或者,基督徒其實有時候,應該去看看其他宗教的人,因為他們也有可能做得比我們更好?基督徒願意謙卑,向這樣的人學習嗎?耶穌在故事的末了所說的,對我而言是很重的一擊。不要以為,基督徒所有做的,都是最好的。佛教徒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時表現得比基督徒還要好。當我們願意承認,其他宗教有時做得更好,我們願意來學習,那就對了。
耶穌常常以外國人為例來教導以色列人。百夫長是羅馬人、外邦人,比撒瑪利亞人更糟糕。撒瑪利亞人還是猶太與外邦的混種,羅馬人完全就是個外邦人。可是耶穌說,我從來沒有在以色列人當中,看過這麼大的信心。「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裏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0-11)耶穌反覆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信基督教,就知道的最多、懂得最多、表現的最好,這不一定。可能在其他宗教信仰的人當中,有某些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我覺得,這是份謙卑的態度,若擁有這樣的態度,一個人便能持續不斷地成長。
V、結論
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今日講道的故事,是個很特別的比喻。耶穌逆向操作,他最後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10:36)與律法師問耶穌的問題相反。律法師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照理說「鄰舍」是被幫助、被愛的那人。但故事的結尾,耶穌問說,誰是那被愛之人的鄰舍?
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來說,他根本不關心「誰是我的鄰舍?」誰願意幫助我,誰就是我的鄰舍!耶穌要說的是,「鄰舍」不一定是指那需要幫助的人;有時,「鄰舍」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是嗎?對那被打得半死的人而言,他需要的不是愛鄰舍,而是被鄰舍愛。而經過了這個故事,「愛人如己」變成了「彼此相愛」。有時候別人有困難,你幫助他;有時候你有困難,要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使兩方成為「彼此」。
希望我們不要把鄰舍侷限於房子前後左右的四戶人家。「鄰舍」不是那麼狹隘,鄰舍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同事、學生,和所有與你有接觸的人。當他們有困難時,你能心存慈悲,幫助對方解決問題,這便是「好鄰舍」。所以,答案不是「誰」(who)?誰是我鄰舍(Who is my neighbor)?而是「如何」(how),如何作個好鄰舍(how to be a neighbor)?我們要問的是,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如何作個好鄰舍?那個「誰」(who)的問題,耶穌用「如何」(how來回答。
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在人生當中,有時候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在那樣的處境,多麼盼望周圍有人願意伸出手來,有愛心拉我們一把,幫助我們一下。主,這就是你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作到的那個「好撒瑪利亞人」。他不管那個落難的人是猶太人,或是他的宗教信仰是什麼?這個好撒馬利亞人一看到有人落難,甘願冒險、給自己不方便,願意付代價,只是為了幫助落難者,救他性命。求主幫助我們,可以不要問誰是我的鄰舍,而要問的是我們碰到有需要的人,如何成為需求者的好鄰舍。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