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9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國語)


經文:彼得前書4:10

【講道大綱】
I. 引言:重要與緊要 (Important and Urgent) (Steven Covey, 1989)
II. 服務的意義
diakone,w [diakoneo] administer, serve 服役
dia,konoj [diakonos] minister, servant 僕人
dia,konia [diakonia] ministry, service 服務
服侍:對象 (人) (約12:26)
服事:內容 (事) (路10:40)
III. 馬大與馬利亞 (路10:38-42)
1. 馬大事多心煩報怨 (路10:40)
2. 馬利亞靜坐主腳前 (路10:39)
3.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路10:42)
IV. 耶穌與彼得 (約21:15-22)
1. 愛我比這些更深 (約21:15)
2. 你餵養我的小羊 (約21:15)
3. 與你何干你跟我 (約21:22)
V. 我們的服侍與服事
1. 服侍主體貼主心意。(太16:23)
2. 服侍人愛心造就人。(林前8:1)
3. 愛心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VI. 結論:謙卑侍奉 上帝尊重 (Humility and Honor) (徒20:19; 約12:26)

【金句】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10)
【默想】
1. 你是否曾分不清重要與緊要的事呢?
2. 你對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有何感想?
3. 服侍主與服侍人之間有何互動關係?

星期六, 12月 27

[牧函] 服事與服侍 (Serve)

寫作於2008.12.28
作者: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在接近被釘死十架前不久,很清楚的告訴他的門徒說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路10:33-34) 聽到這樣的預言,對於主耶穌復活充滿信心的兩位門徒,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與約翰,馬上運用他們那豐富的想像力與旺盛的企圖心,聯袂 [我猜應該是私底下吧!?] 前來找耶穌,他們很聰明的要求耶穌開給他們一張已經簽名卻還沒寫下數額的支票。主耶穌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刻要求他們將支票數額寫明,然後才考慮是否要簽名。結果他們所寫下的,竟然是卡位問題。他們如此拋下工作與家庭,辛辛苦苦的跟隨耶穌三年半,到處旅行佈道、餐風宿露,實在是看好這位浪跡天涯的夫子,是個將來大有潛力的榮耀君王,因此,他們願意不惜犧牲、不辭勞苦的跟隨,是對於將來的光明遠景有所規畫與期待,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與信心。

那裡知道主耶穌也有他的黑色幽默。主耶穌警告這兩位胸懷雄心大志的門徒說,要拿這張支票,必須要有好酒量與好泳技才行。這兩位兄弟還是不夠成熟,不知道耶穌說這些話必有玄機,就挺身拍胸的回答說,這個還難不倒我們兄弟,我們的酒量雖然還沒通海,但是陪老師乾杯是沒有問題的,游泳也還可以。那裡知道主耶穌的答案居然是,這張支票數額過高,不能由我簽名,必須由我爸爸簽名才有效。但是剛才你們兩位答應我的陪我喝酒游泳,我就在此謝謝你們兩位了。這下子這兩個門徒原來自以為可以私下找耶穌,佔便宜。那裡知道,反而成為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只支票沒有拿到手,還許下了願意陪耶穌乾杯與游泳的承諾。更慘的是,他們不知道,耶穌所要喝的酒是背負全世界罪惡的滿杯苦酒,耶穌所要游過的河是死亡陰間的河流。

不知道是誰把這件事的風聲走漏了,這兩位門徒私下向耶穌所提出的卡位請求,成為丟到公廁的石頭,激起公憤。其餘十位門徒在聽到這兩個偷跑的夥伴的消息之後,並沒有詳細打聽他們與耶穌談話的細節與結果,就義憤填膺、將這兩位門徒圍起來要狂揍強扁他們一番。耶穌聽到他的門徒就要打群架了,連忙叫他們都到他的面前來,趁這個難得的場合給他們上一課機會教育。課程名稱就叫做:僕人領導學 (servanthood leadership)。耶穌告訴這十二位門徒說,在外面的政治世界,大家都搶破頭要當政治領袖,就可以吃香喝辣、支使掌控,享受別人的服務。但是在我的國度,情況剛好相反,在我的國度中,所有的領袖都要願意去服務他所帶領的跟隨者與部屬。最後,主耶穌丟下一句讓人深自反省的一句話: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可10:45)。

主耶穌所留下來的這句話,成為許多神學家探討、詮釋與爭議的對象。人子來所要服事的人是包括那些人呢?人子對他們的服事項目與內容包括那些事呢?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句話是上面那句話的延伸,是額外加上的恩典,還是這是服事內容的詮釋呢?

我們中文聖經,一向把 diakone,w [diakoneo] (動詞) 或是 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事”。最近我從芬蘭差會所出版的書上面才看到翻譯者將這個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侍”。引起我的好奇並深思。逐漸的,我領悟到對人的服務應該包括服侍與服事兩個面向。前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認識與互動關係,後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實際服務內容與動作。在服侍與服事之間,服侍應該是比較基礎的部份,服事則是實際可見的後果。如果沒有好的服侍關係與認識,則所做出來的服事動作與表現,不一定會滿足被服務者的需要與喜好。但是,如果服務者只是用心在瞭解被服務者的喜好並建立彼此良好的互動關係,但是卻沒有將這些認識與關係轉化成為實際生活上的動作與表現,則服侍也變成空空的口號了。但願我們每個人在與神的關係以及與人的關係中,都能夠成為真正的服侍者與服事者。

星期一, 12月 22

[講道影片]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星期日, 12月 21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寫作於2008.12.07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加拉太書5:15

短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國語)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一次我們談「不要論斷」,今天的主題是「不要互相傷害」―「咬吞」。聖經中所描述的「不要相咬相吞」,都是指嘴巴所造成的傷害。如果我們被蛇咬一口,一定很不舒服,可有時這就像對方的一句話對你所照成的傷害。有些蛇的嘴巴可以把整個人都吞進去,因為蛇的下巴是鬆的,蛇皮可以撐很大,就算沒有被蛇吞進去,被咬一口也會很難過,而且擔心會不會中毒或死去等等。為什麼保羅會這樣講呢?會說我們不要用嘴巴來互咬互吞呢?因為會彼此消滅!

Ⅰ、引言: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

講到咬吞,古代埃及有一個神話,叫作Ouroboros,古埃及人認為有一種蛇會咬自己的尾巴,牠不斷地咬,後面就不斷地長出新的身體,所以會一直繞圈圈吃著、轉著。古埃及人認為這就是永恆的象徵,吃掉舊的身體,新的再長出來。這種神話、想法從埃及傳到腓尼基再傳到希臘,希臘人給它一個名字叫作Ouroboros,翻譯成中文就是「咬尾蛇」,咬尾蛇是一個圓圈的圖像,蛇的嘴咬著自己的尾巴,代表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是永恆生命的象徵。

這樣的神話,曾經幫助一位科學家發現一個化學結構,有一天他在研究化學物,怎麼樣都想不出來C6H6的化學結構到底怎麼畫?晚上睡覺時,這位化學家August Kekule,作了一個夢,夢到一條咬尾蛇,結果苯(Benzene)的化學式就被他畫出來了。苯是一種常用的溶劑,有六個碳、六個氫,有單鍵和雙鍵,以前沒有人能畫得出它的化學式。這是Ouroboros幫August Kekule,發現苯化學結構的故事。

保羅所講的是這樣的生生不息嗎?不是!他講的是另外一種蛇,咬尾蛇是咬自己的尾巴,保羅說的是兩條蛇互相咬對方的尾巴,保羅講的是不要相咬相吞,不是自咬自吞,簡單講就是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這樣就不能生生不息了,而是我把你吃掉,你把我吃掉,這也就是聖經所講,同歸於盡的咬吞,是相咬相吞,最後彼此消滅。

Ⅱ、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dakno)bite 撕咬入口 唇槍舌劍

2. katesqi,w(katesthio)devour 吞噬下喉 狼吞虎嚥

3. avnali,skw(analisko)consume 消化進腹 遺恨萬年

咬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的經文很短:「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這裡有「咬、吞、滅」三個動作,是越來越厲害的傷害,都跟我們的消化系統有關。

從嘴巴開始,「咬」的希臘文就是da,knw(dakno),英文是bite(撕咬入口);「吞」就是katesqi,w(katesthio),英文是devour(吞噬下喉),本來只是入口,現在是吞下喉,存活的希望越來越小,什麼叫作「滅」呢?「滅」就是avnali,skw(analisko),英文是consume(消化進腹),就是把他消化了,不再是咬在嘴巴,也不只是吞下喉嚨,是根本進到胃裡面把他化解掉了,活不過來、死定了。

當食物由嘴巴進入喉嚨直到胃內,就完全滅亡了,所以保羅說不要相咬相吞,因為結局是互相毀滅。有人認為,不會真有人這樣做吧?我看過很生氣的小嬰孩咬媽媽的手,大人則比較罕見;我們不是用牙齒去咬別人的身體,而是用講出來的話去傷害對方。我們的嘴巴很厲害,上帝的原意是讓我們可以享用食物、讓我們彼此說安慰鼓勵的話,可是我們卻用它來彼此傷害。

「咬」就是唇槍舌劍,「惡人設謀害義人,又向他咬牙。」(詩37:12)這個「咬牙」並不是真要吃他的肉,而是想讓他受害。司提反被害時也是這樣,「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徒7:54)

「吞」就是狼吞虎嚥,要把他吞下去,箴言說:「有一宗人,牙如劍,齒如刀,要吞滅地上的困苦人和世間的窮乏人。」(箴30:14)耶穌的比喻也提到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路8:5)「吃盡」就是katesqi,w(katesthio),他絕對不只是在嘴裡咀嚼,而是要吞下去。

「滅」就是消化,那個生命不見了,死了、消滅了!「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伯14:10)雅各和約翰(雷子)脾氣不太好,耶穌帶他們去撒馬利亞,撒馬利亞人因為跟他們不同族,所以不太客氣,也不招待他們;於是這兩個學生就不高興了,「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做的」數字)嗎?」(路9:54)耶穌說:「不要這樣子,人家只是不請你吃飯,你就氣成這個樣子?」「燒滅」是avnali,skw(analisko),就是用火把對方整個除滅。

所以「咬、吞、滅」都是要讓對方受苦、受傷、受害,或甚至死亡的意思!

Ⅲ、口舌的傷害

我們的嘴巴是怎麼傷害人的呢?首先我必須澄清,以下所講的並不是我對姊妹們有偏見,而是單純講述聖經中的教導及引用科學的發現。上帝所創造的男人和女人,原本就有很大的不同,醫學上發現,女性控制嘴巴附近小肌肉的神經系統比男性發達很多。嘴巴附近小肌肉發達不一定都要用來傷害別人,也可以拿此特點來造就人。

1. 嘮叨 Henpeck

弟兄最怕下雨的時候房子還漏水,意思是娶到一個「會漏水」的老婆,當她在一旁滔滔不絕講話,丈夫無計可施,只好把眼睛、耳朵關起來,這個就叫作嘮叨(Henpeck)。

母雞煩公雞的時候,公雞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台語叫作「碎碎唸」,她也不是很大聲,只是小聲的講,可怕的是停不下來,就好像晚上睡覺時,水龍頭不停地滴水,讓人受不了。「碎碎唸」這招很厲害,不管是孩子、丈夫或父親都會發瘋,「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箴19:13),所以枕邊細語真的會穿石鑿壁。

有一個太太就這樣把他的老公毀掉了,那個老公名叫參孫,力大無窮,他老婆很會講話,每天晚上講,最後參孫只好投降。這個老婆叫作大利拉,她的舌頭很厲害,一直講一直講……,參孫煩死了,後來真的被他老婆毀掉了,「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士16:16)這是聖經中的一個例子。

2. 找碴 Nitpick

第二種是做偵探、雞蛋裡挑骨頭,英文叫作Nitpick(找碴),本來沒事就一定要找出事情來,雞蛋裡本來就沒有骨頭,可是他就一定要找出骨頭來,也就是想辦法找碴、找麻煩、讓人受苦,「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詩109:3)

耶穌就遇到一些找碴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甚至還裝作很有禮貌的樣子,其實目的是想辦法找出耶穌話語中的把柄,為要將其定罪,「於是窺探耶穌,打發奸細裝作好人,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20:20)如果你遇到有人這樣專門找你的麻煩,那的確防不勝防,因為每個人的話語中總難免有語病。

3. 侮蔑 Derogate

其實每一個丈夫心裡都很希望妻子讚賞他,可是很多姊妹卻懶得這樣做,反而說「你好差,跟你同學比起來根本不能比」,不管先生如何努力,她總是拿更優秀的人來比較,她先生本來還不錯,後來就被比下去了,這就是用言語侮蔑人,「少年人必侮慢老年人;卑賤人必侮慢尊貴人。」(賽3:5)我知道很多太太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先生,導致先生自暴自棄,雖然老公也有他待改進的部分,應該提醒,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所以不要只看他的缺點、一副看不起他的樣子,既然妳決定要嫁給他,就支持、扶助他,不要洩他的氣。

聖經裡有一個老婆很會洩老公的氣,還好這老公沒有因此受影響,他就是大衛王,老婆叫作米甲。起因是,大衛王運送約櫃時發生了一些事情,途中有人誤觸約櫃被上帝擊殺,大衛王本來要把約櫃運至耶路撒冷城,又怕事情再度發生,因此將約櫃先送到迦特人俄別以東家,結果俄別以東家大蒙祝福,大衛王知道後,就想把約櫃搬到自己的城裡。

迎接約櫃時,大衛王在上帝面前跳舞,跳到王袍掉了也不在意,只剩下一條內褲,被米甲看到了,米甲找到機會數落大衛王,看她怎麼數落,「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撒下6:20)這句話講的真是尖酸刻薄,結果因為這句話,她得了不孕症,從此不能懷孕了,因為她侮蔑她的先生。抱歉,找到的聖經都是姊妹的例子,請原諒,我只是引用聖經,不是刻意詆毀姐妹。

4. 惡毒 Malice

「你的舌頭邪惡詭詐,好像剃頭刀,快利傷人。」(詩52:2)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別人就受傷。掃羅王生氣大衛到一個程度,只要有人幫大衛講話,他就要傷害他,包括自己的孩子約拿單,甚至要拿槍殺他,「掃羅向約拿單發怒,對他說: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我豈不知道你喜悅耶西的兒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親露體蒙羞嗎?」(撒上20:30)「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這句話裡同時罵了兩個人。你講過這種話嗎?生氣的時候說:「你這個孩子,就像你爸爸,跟你爸爸完全一樣」,一句話殺兩個人;更厲害的是「你跟你家的人完全一樣」,這話將全家都殺光了,你看那個劍多厲害?你只是對某一個人不高興,為何要連他家人、祖宗八代都罵進去呢?不需要這樣嘛!掃羅王真的很糟糕,不高興開罵時,居然這樣子侮辱、謾罵自己的太太和孩子。

5. 嘲諷 Sarcasm

Sarcasm(嘲諷)的希臘字根就是把肉撕裂,用話語讓對方好像流血般的痛,「連小孩子也藐視我;我若起來,他們都嘲笑我。」(伯19:18)我們叫作冷嘲熱諷。耶穌基督被掛在十字架上時,那些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就是這樣對付他,耶穌已經很痛了,還要讓他更痛,「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他同釘的人也是譏誚他。」(可15:31-32)表面上看來好像在奉承他,其實是嘲笑他,這叫作冷嘲熱諷,連掛在他旁邊的犯人也一樣跟著譏刺耶穌。

6. 中傷 Backbite

這個更可怕,笑裡藏刀,在背後中傷人,英文叫作Backbite(咬你的背部),在你面前表現的還好,其實都在你背後說壞話。我們很容易犯這個錯誤,不是嗎?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很少當面說,都是在對方聽不到的時候才講,這是很厲害的。保羅在羅馬書裡說了許多上帝會審判的罪,其中一種,就是背後說人的。「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或作:被上帝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羅1:30)

大衛王有一個兒子押沙龍就做過這種事,站在他爸爸的城外,凡有人要進城時,他就說:「咦?你要去法院啊,什麼事?」對方娓娓道來,押沙龍就說:「唉呀,好遺憾啊,我爸爸就是不讓我做法官,不然這件事情一定是判你贏。」「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撒下15:3)他這樣的做法,就是要把民心都贏到他那裡去,背後的意思其實是在數落他爸爸,後來押沙龍叛變,導致最後自己被殺。這就是用陰險的方法在背後傷害對方的例子。

7. 流言 Gossip

最後一種就是傳話、流言(Gossip),「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20:19)我們一直跟小組成員強調,小組要做得好,大家要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互相代禱才會禱告到重點,可是當你把內心的事提出來,就會冒一個風險,如果有人把那些話傳出去,所造成的傷害就很難處理。

教會鼓勵大家要彼此相愛,有一個前提就是,關於小組成員的事,只能對上帝說,連家裡面的人都不能講,這是最起碼的修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養,那請你不要參加小組,因為你會害己害人。

在小組裡,如果大家都只談天氣,看氣象報導就好啦!可是真要講到內心的痛,難免會涉及到隱私,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記得「不傳話」!包括好話也不傳,傳的不一定都是壞話喔!但有些東西傳開了就不好,一傳出去就不容易控制,這是一個我們都要學習的基本功課。

有一個波斯國王,他的老婆很漂亮,在一次宴客中,他想展示自己漂亮的老婆,結果當天老婆心情不好,拒絕被展示,於是開始有人傳話,「這樣還得了,要是這個消息傳到民間以後,所有的太太都會開始叛逆他的老公,這一下國家就會大亂。」為了這樣的流言,這個老婆被廢除,後來才讓以斯帖有機會登上王后的位置,「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他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帖1:17)這是傳話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Ⅳ、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新約給了我們一些勸告,剛才提到在背後講話或傳話,你可能覺得沒什麼,反正無聊就隨便講講,你知道上帝都用MP3二十四小時錄音,而且在最後審判時,還會播放出來給大家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自己,很多話其實是不需要講出來的,或許你認為沒什麼,可是上帝在意!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所以我們一定要管好自己的舌頭。

2. 言語帶著和氣

還有,講話要帶著和氣,這樣的對話就很舒服,「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鹽能夠讓一盤菜變得美味、好吃,如果一盤菜,讓你吃出鹹味,那就太鹹了;鹽要放得恰到好處,叫人吃不到鹽的味道,而是吃出食物的美味。換句話講,如果我是鹽,我到一個地方,能讓別人的美善發出來,那我就是很棒的鹽;如果只是讓大家感覺我很棒,那就是太鹹!所以鹽是很妙的,不是要誇耀自己,而是要讓別人嘗到美善的滋味,這樣的言語,會把人心中原有的美善引發出來。

3. 說話能造就人

話語能夠造就人,不只是讓大家氣氛很好,而是讓別人得到鼓勵、讓別人得到一股願意向上的力量,我們應該多講這樣的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還有,不要說亂七八糟的話,從前有小孩喜歡講這類的話,嘴巴會被塞一塊肥皂。聖經說:「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5:4)這是弟兄最常犯的,講髒話、講與性有關的黃色笑話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需要學習這個功課,練習不要講這樣的話,因為沒有什麼好處、一點也不造就人。

5. 要用舌頭頌讚

最後,不要禮拜天讚美上帝,禮拜一就咒罵人,咒罵那按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這叫做不一致。「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雅3:9)雅各說這樣不對!怎麼可以一舌兩話呢?我們禮拜天都到禮拜堂來,用我們的嘴巴、舌頭稱頌上帝,禮拜一到六就不要用同樣的嘴巴,去咒詛那些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一致,也比較討上帝的歡喜。

Ⅴ、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耶穌說,你們來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5)這是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講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22:19),基督徒難道可以吃別人的肉、喝別人的血、可以吞咬別人嗎?可以的,但只能吞咬一個人,那就是主耶穌基督!當我們用感恩的心,把耶穌基督的生命吃到裡面的時候,我們的口所講出來的話,就會充滿主的愛,就能造就彼此,所以讓我們願意吃進基督慈愛的生命,說出讚美造就的話語。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上帝,在你創造萬物時,把你的形象-就是靈性賜給我們,你給我們一個特殊的恩典,就是我們能講話。這個話語的能力可以把我們內心的世界表達出來,在話語的互動當中,讓我們享受到彼此的愛。很可惜的,是我們濫用這樣的恩典,我們用這樣的恩典來相咬相吞、互相傷害;主!我們不得不向你承認,我們用話語所傷害的,常是最愛我們的家人;主!求你饒恕我們,也求你幫助我們在話語上面,能夠造就別人,能夠帶來和氣的話語。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寫作於2008.12.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寒冬玫瑰(The Winter Rose)是由約瑟馬丁與潘美拉馬丁 (Joseph and Pamela Martin) 所合作譜寫的聖誕節清唱曲(Cantata)。作者運用上帝所賞賜給他們那豐富的創意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譜出一齣膾炙人口的清唱曲。

我們都知道,玫瑰花是在春末夏初才長蕾開花,所以被稱為“夏日玫瑰”。作者卻大膽的使用其想像力,創造出一朵盛開於寒冬的玫瑰花。這朵在寒冬盛開的玫瑰花,會讓所有觀賞者嘆為神奇。主耶穌的降生,是上帝所賞賜給予人類的一個神蹟奇事(miraculous birth)。

清唱曲的開始,是冷風呼呼、天寒地凍的夜半漆黑。在這樣冷酷惡劣的環境中瑟縮顫抖的人們,引頸遠望,企盼著來自上帝那奇蹟式的寶貴禮物---寒冬玫瑰的生長與綻放,可以給這個陷在黑暗冰凍中的花園獲得重生與釋放。

在黑暗痛苦中的百姓,依稀還記得那古老的先知所留傳下來,有關寒冬玫瑰的預言。在久已枯萎折斷的耶西枝幹上面,將來會有再長出嫩芽的盼望(賽11:1)。先知以賽亞也清楚的預告,在寒冬玫瑰長芽吐苞之前,會先有先驅使者(herald)吹響號角,預備迎接寒冬玫瑰的降臨。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賽40:4)。當一切都預備妥當,寒冬玫瑰將會迎風綻放,展現那令人心曠神怡的聖潔美麗,散播出令人沉醉如夢的馨香芬芳。

這朵寒冬玫瑰誕生綻放在猶太地的伯利恆,受到約瑟的呵護,被擁在馬利亞溫暖的胸膛。漆黑穹蒼出現閃耀巨星,吸引東方博士騎著駱駝、翻山越嶺,帶著寶貝禮物前來朝拜。寒冷野地飛來成群天軍,向看守羊群牧者傳報佳音 “天上榮耀歸真神,地上平安賜世人。” 牧羊人也成群結隊、歡欣鼓舞的跑到這伯利恆的馬槽邊,大家一起來敬拜迎接這寒冬玫瑰。

看哪!這毫無瑕疵的寒冬玫瑰是多麼純潔美麗。他所散發出來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讓人著迷。我們也很驚奇的發現,慈愛的上帝竟然給這馨香美麗的寒冬玫瑰掛上滿身的荊棘,美麗的花瓣在寒風中搖曳。花瓣在荊棘中片片的脫離,鮮紅的花瓣在寒風中飄落大地,就像那被荊棘刺傷所流下的血滴。這是寒冬玫瑰為了讓上帝花園能夠重現生機而甘願犧牲自己、獻上為祭。

寒冬玫瑰凋零盡淨,掉落的花瓣被路過的客旅踐踏在腳底,紅色的汁液濺散在各地。周遭的一切似乎又歸回黑暗冰凍中的沉寂。但是,在天上慈悲的上帝對這冷酷的世界並未放棄。上帝的大愛包容並轉化世界的殘酷抗拒。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溫馨香氣的生命又從死裡再興起。

聖靈在五旬節從天而降,彷彿下雨。聖靈的恩雨滋潤著我們枯乾的心田。古老的先知以賽亞就曾經清楚的看見並預言: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 (賽55:10)。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充滿溫馨香氣的生命在許多蒙恩子女的心田又蓬勃長起。上帝的花園到處長滿了寒冬玫瑰。上帝的聖靈彷彿那南風與北風,吹進上帝的花園裡,讓花園裡的每一株寒冬玫瑰都盛開怒放。看哪!每朵盛開的寒冬玫瑰隨著聖靈的風吹而快樂跳舞搖曳。每朵寒冬玫瑰所散播出來那迷人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飄出上帝花園的牆頭,飄向地極。讓一切的榮耀全歸給上帝。

星期一, 12月 15

成長的故事 (6) – 張昭智老師


張昭智老師與全班同學畢業合照
可以找出我是那一位嗎?

成長的故事 (6) – 張昭智老師

最懷念的國小老師

上帝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賞賜給我許多疼惜我、用心栽培我的老師。在我國小六年當中,最讓我終生懷念的是我小六時擔任我們班導師的張昭智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張昭智老師面貌長得非常英俊,身裁是短小精幹,肌肉很結實,臉上常常掛著笑容。

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同學在下課後,都會走到在車站附近的某位同學家裡。大家擠在樓上的一個房間去補習。但是由於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負擔起補習費,因此,我是在下課後就直接走回家。
有一天,張昭智老師特地到我家來進行家庭訪問。我偷偷的躲在客廳裡面的門後,好奇的想聽聽,到底老師來家庭訪問,與父親是要談什麼事呢?

張老師:蔡先生,你家的茂堂功課很好,你為何不讓他參加補習呢?

爸爸 (有點支支吾吾的……):老師……,很對不起老師……,是因為……

張老師:蔡先生,因為在補習時所上的進度是跟學校上課的進度互相銜接的,
茂堂如果沒有來補習,那麼他就會跟不上教學的進度了,這樣很可惜。

爸爸:謝謝老師的好意提醒,我們很感激,只是因為……

張老師:我相信你是希望茂堂能夠考上中學的,茂堂這個孩子很認真,頭腦也夠聰明,不讓他升學唸中學是很可惜的。

爸爸:是的,是的,這個我知道,我也很盼望茂堂能夠繼續升學唸書,……

張老師:那就從下禮拜一開始,請你讓茂堂在下課之後,來參加補習好了。

爸爸:這個……這個……老師,不瞞您說,我的手頭很緊,實在沒有辦法再為茂堂付補習費給老師,實在非常抱歉,對不起,讓老師這麼遠來家庭訪問。

張老師:喔!原來是這樣。沒關係,既然家裡經濟有困難,那就不必交補習費好了。下禮拜一就讓茂堂來參加補習好了。

爸爸:這……這……這怎麼好意思呢?老師對茂堂很好,我們非常感激,但是,我們實在不應該白白領受這樣的恩惠。

張老師:茂堂這個孩子很難得,不讓他升學很可惜。蔡先生,您就別客氣了。下禮拜一就讓茂堂開始來補習吧!

爸爸 (不斷的點頭):那就謝謝老師了,實在感謝老師的愛心。

張老師在起身告辭之前,突然想到什麼,又回頭告訴爸爸:喔!對了,我忘記告訴你,每位學生要自備一張折疊桌椅,在補習的時候才能坐著寫功課。

爸爸的臉色轉為蒼白,兩眼睜大、嘴角抽慉著,結結巴巴的向張老師說:什麼?還須要買一張折疊桌椅啊!?張老師,不瞞您說,我連買一張折疊桌椅的錢都沒有。實在謝謝老師的厚愛,我看茂堂還是不要去補習好了。對不起老師了。…………

張老師一腳已經踏出我家門外,另一腳還站在門內,他站在門檻處,沉吟許久……

星期一, 12月 8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經文:加拉太書5:15

【講道大綱】
I. 引言:Double Ouroboros (雙咬尾蛇)

II. 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 [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 [dakno] bite 撕咬 唇槍舌劍 (詩124:6; 加5:15)
2. katesqi,w [katesthio] devour 吞噬 狼吞虎嚥 (箴30:14; 路8:5)
3. avnali,skw [analisko] consume 消滅 屍 (伯14:10; 路9:54)

III. 口舌的傷害
1. 嘮叨 henpeck (箴19:13; 士16:16)
2. 找碴 nitpick (詩109:3; 路20:20)
3. 侮蔑 derogate (賽3:5; 撒下6:20)
4. 惡毒 malice (詩52:2; 撒上20:30)
5. 嘲諷 sarcasm (伯19:18; 可15:32)
6. 中傷 backbite (羅1:30; 撒下15:3)
7. 流言 gossip (箴20:19; 帖1:17)

IV. 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太12:36)
2. 言語帶著和氣 (西4:6)
3. 說話能造就人 (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弗5:4)
5. 要用舌頭頌讚 (雅3:9)

V. 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約6:56)

【金句】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

【默想】
1. 請分享你曾經被別人話語傷害的經驗。
2. 你比較常說那一種傷害別人的話語呢?
3. 如何才能多說感謝讚美與造就人的話?

眼睛的故事 (15) - 眼睛明亮 (Eye Opened)



眼睛明亮 (Eye opened)

這是撒旦引誘夏娃,去轉眼注視那棵善惡樹上那悅人眼目的善惡果,去伸手摘下那令人喜愛的善惡果,去張嘴咬一口那使人有智慧的善惡果,去 “喫好鬥燒報” 的把這個可口的善惡果分享給她所摯愛的老公亞當 (創3:6) 所使用的誘餌,

“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耶和華警告亞當的是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創2:17) 上帝警告亞當吃善惡果會帶來死亡的結果。撒旦引誘夏娃吃善惡果會帶來眼睛的明亮,人類便有如神之分辨善惡的知識。上帝所說的與撒旦所說的,似乎完全不同,到底孰是孰非呢?或是上帝與撒旦都說到吃了善惡果可能帶來對於人類重大影響的一部份。如果容許我嘗試將上帝所說的話與撒旦所說的話作一個整合,那就是,人類如果吃了善惡果,眼睛會變得明亮,便能像上帝一樣具有分辨善惡的知識,但是也會帶來死亡的惡果。

上帝不要人類墜入死亡,因此,向亞當清楚警告吃善惡果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死亡。撒旦是與上帝作對的叛逆天使,他要引誘人類跟他一樣叛逆上帝,因此,他只向夏娃提到可以如神分辨善惡的知識來作為誘餌,而不講會帶來生命死亡的嚴重後果。這也是所有犯罪集團在引誘年青人時所用的技倆,就是只向年青人提到吸食毒品或放縱情慾可能帶給他們那短暫的感官高潮,卻閉口不談高潮過後還會帶來許多終身難脫的各種綑綁與痛苦。

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已經把上帝的形像與樣式賞賜給予人類了 (創1:26-27)。因此,人類俱有靈性。還沒有吃善惡果,人類已經是“如神”了。當上帝告訴亞當,園子當中那棵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吃時,亞當已經知道善與惡的概念了。[否則上帝對亞當講的這一句話,就沒有意義了。] 撒旦對人類的誘惑,是把這兩個恩典合在一起,成為“如神知道善惡”。這就有另一層面的含意。

當上帝在創造亞當時,說過這麼一句話 “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創2:18) 有些神學家主張,這是聖經教導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男性是上帝創造的主角,女性的被創造,是為了解決男性獨居不好的問題,女性的存在本身只是要來作為男性的陪伴與幫助。這也是聖經中有關婚姻關係的教導。太太永遠是擔任陪伴與幫助的角色。特別要強調的是,男性的先生是婚姻中的主角,太太則是配角,是幫助者。

我個人對這一句經文的解讀,與上述之論述不同。我認為,性別的區分必須在兩性都存在的情況下才有意義。上帝剛開始創造亞當的時候,聖經都一直稱呼亞當為 “人”、“活人”、或是“那人”(創2:7, 8, 9, 15, 18, 19, 20, 22)。只有在耶和華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位“女人”之後,“男人”的名稱才開始現 (創2:22-23)。所以,在夏娃還沒有被創造出來之前,亞當是全體人類的代表,並不只是男性的代表。“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這一句話是描述所有的人類,包括男性與女性在內,都須要陪伴與幫助。這個需要,並不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而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差異。上帝是三為一體的永恆團契 (Triune God),因此,上帝是不會孤獨的。上帝是全能的上帝 (Almighty God),因此,上帝是不須要被幫助的。上帝創造人類成為須要陪伴與幫助的存在 (the being in need of companionship and help),呈現出人性的兩大特質。第一、人性是須要在關係中才能夠形成的 (humanity in community),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第二、人性是有限的 (humanity in finiteness),是須要被幫助才會成長的。因此,人類的知識與能力都是相對的,不像上帝能夠俱有完全的知識與絕對的能力。

撒旦的墮落,根據以賽亞書14章的記載,是他要爭取“如神”的絕對性主宰地位。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
................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
................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
................我要與至上者同等。(賽14:12-14)

現在,撒旦以古蛇的形像潛入伊甸園,用同樣的 “如神” 動機來引誘夏娃與亞當叛逆上帝的命令。人類在這裡所追求的,是可以擁有與上帝一樣判定是非善惡的絕對知識。人類不願意順服並依靠上帝所啟示的知識來做相對性的是非善惡判定。承認自己認知的有限性,以及判定能力的相對性,在是非善惡的倫理道德議題上面,必須抱持這種有限相對的謙卑態度,來與其他的人進行對話與討論,並且將所獲得的結論視為是暫時性與相對性的。這樣的態度,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二章所提到的 “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 (羅2:15) 上帝已經將這個衡量是非善惡的良心放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是全世界人類彼此之間可以有共鳴與分享的。但是大家對於一個倫理議題的看法與想法是可能有不同的,是可以拿出來互相討論與比較研究的,是須要抱著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的不確定而相對的態度來進行的過程。

但是,撒旦的引誘是要人將自己 “上帝化”與 “絕對化”,把這樣的驕傲描述成 “眼睛明亮”。這裡的眼睛,應該不是指外在身體的那兩顆眼球,而是存在於我們心靈深觸的那個心眼。

星期六, 12月 6

[牧函] 吞噬 (Devour)

寫作於2008.12.7
作者: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15節,勸告加拉太地區教會的兄姐們,不要相咬相吞,否則會彼此消滅。很少聖經學者會把保羅這一段勸告解釋為:加拉太地區教會的信徒是食人族 (cannibal)。 大部份的聖經學者都講此段經文解釋為:加拉太教會信徒彼此間的言語傷害。

一位科學、自然、旅行學者夸門 (David Quammen) 於2003年出版一本有關掠奪肉食動物 (predating carnivores) 研究的書,書名是:Monster of God:The Man-Eating Predator in the Jungle of History and Mind [上帝的巨怪:歷史與心裡叢林中的食人動物]。夸門從生態學、楊格心理學、甚至神學的不同學科角度來探討這個很有趣的主題。目前尚生存在地球上面的少數食人動物是印獅,澳洲鱷,蘇俄虎,羅馬尼亞熊。這些動物依靠吞噬其他的動物來存活,由於人類對於原始森林永無止境的開發與掠奪,使得這些巨大的肉食動物瀕於絕種。生態學者認為這是自然界維持各種生命永續生存的平衡互動,是食物鏈的一環。

根據楊格的心理學,人類心靈的深處,一直都有一種害怕被巨大怪獸吞噬的恐懼。進化論學者主張,這是由於人類在進化演變過程中,在叢林被這些食人巨獸追逐逃命的祖先,在我們生命的染色體所遺留下來的記憶。

夸門認為,聖經中記載很多有關吞噬的神學。創世記第三章就出現那條比萬物都狡猾的古蛇 (創3:1),在牠的引誘下,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用嘴吞下了上帝所清楚交待絕對不可以吞食的善惡果 (創3:6)。人類的墮落是由嘴巴吞下禁果所造成的。耶和華給於人類的審判中,提到女人的那位後裔要與這條古蛇進行一場殊死戰,這位後裔要打傷古蛇的頭,但是這條古蛇也要咬傷後裔的腳根 (創3:15)。由此可見,人類罪惡的開始與終結都是與用口咬的動作有關。

詩篇23篇是很多人耳熟能詳、且非常喜愛的一首大衛之詩。很多畫家將這詩篇的意境畫成很安詳寧靜平安的景像,是群羊與牧者徜徉在溪水邊的綠草茵上。我們很少看到牧者舉起手中的棍棒,使盡全力打退那些企圖來吞咬群羊野狼或獅子的圖像。一個好牧者是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保護群羊免於受到肉食掠奪者攻擊吞噬的牧者。

聖經所描述的撒旦形像,是一個原始掠奪者 (alpha predator)。撒旦是侵入伊甸園,引誘人類始祖吞食禁果的古蛇。撒旦是詩篇74篇14節與以賽亞27章1節所描述,耶和華要打碎其頭的海怪 (Leviathan)。撒旦手下的假先知是披著羊皮,混到群羊中,要伺機撕咬吞噬群羊的惡狼 (太7:15)。撒旦是啟示錄12章9節所描述,從天上被上帝摔下來的大龍。這條龍站在將要生產的一位婦女面前,等著要吞噬她所將要生產的嬰孩 (啟12:4)。撒旦是遍地遊行,尋找可以吞吃的人的獅子 (彼前5:8)。

主耶穌基督第一次降生,成為背負世人罪孽神的羔羊 (約1:29)。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生命,流出寶血,就像逾越節的羊羔一樣,給予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吃下 (民9:11)。主耶穌在用五餅二魚餵保五千人之後,對那些跟隨他,盼望能夠再吃一頓免費午餐的群眾發出邀請。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約6:51)。他邀請所有的人,用信心領受他為我們所犧牲的生命,來獲得罪的赦免,以及一個新的生命。人類的始祖亞當用嘴吃了不該吃的食物而墮落,主耶穌將他自己成為天上所賜給我們的糧,讓我們用信心吃了,可以得救贖。

根據以賽亞書的預言:當彌賽亞再臨這世上,帶來永恆的國度時,“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賽11:6-9) 我們可以知道,今天世界所存在的肉食性掠奪者動物,是人類墮落之後的變態,不是上帝創造伊甸園時的情況。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寫作於2008.11.23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4:13

短片

「論斷」是一個負面的詞語,其定義也頗具爭議。有的人把「不要論斷」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講、什麼都好,然而耶穌或保羅所講的不要論斷是指不要判斷嗎?讓我們來深入討論「論斷」的學習。

Ⅰ、引言:
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Steve Martin是一個喜劇演員,他講過這麼一句話:「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為什麼要批評人以前要先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Steve Martin的理由很特別,至少你離他已經一哩的安全距離了;而且他的鞋子被你穿著,免得他拿鞋子丟你。其實他的意思是,批評人家很危險,你要預備好,要講別人時,對方可能會不高興而追打你。所以你要離一哩以外再開始講,而且要讓對方聽得到卻追不到,再則,至少你賺了一雙鞋子在你的腳上。這是一個笑話,但也可以讓我們認真的思考,為什麼不要批評別人?是真的不要批評還是不是如此?


Ⅱ、論斷的意義
kri,nw(krino)separate 區分

羅馬書14:13說到︰「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這節經文裡面,希臘文共提到兩次的論斷,可是中文卻把同一個字翻成不同的意思,一個是「論斷」,一個是「定意」。代表保羅認為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有兩種判斷的方法。有一種是不要做的,有一種是要做的,這就很有趣了。「論斷」和「定意」是同一個中性的希臘字kri,nw(krino),可是做的方法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kri,nw(krino)的英文是separate(區分),本來「論斷」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好壞對錯分開區隔,將同類事物歸在一起,就是區分。區分就是分別分辨,不要讓他們混在一起,做出分辨的工作。而保羅說「…寧可定意…」,寧可定意就是你一定要做分辨,這是該做的區分Commanded krino(應該做的論斷、判斷、辨別)」。也有一種是不該做的區分,經文是「不可……論斷」,不可論斷是怎麼做的問題,而非要不要做的問題,這種叫作禁做的區分Condemned krino(不要做這個,但你要做那個。)。同一件事情,同一節經文裡卻有一個要做、一個不做的不同。

我找一些與kri,nw(krino)有關的字來讓大家了解它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像這樣的字你必須要從它的前後文來揣摩,到底它是屬於哪一類的區分。換句話講,區分有兩種,有一種是該做的,有一種是不該做的。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anakrino)discern 考查
2. diakri,nw(diakrino)decide 分辨
3. kritiko,j(kritikos)discerner 辨明

該做的有一種字叫作avnakrivnw(an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考查),就是要把紅的綠的看清楚,要先認出有兩個顏色的不同。若是色盲就沒辦法區分顏色;因此你要先分辨、先把它分清楚、看清楚這件事情是不是我們該做的。聖經的根據是在使徒行傳17: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就是要去看清楚,不能夠都好。並不是不管他,也不批評;而是要弄清楚,這樣的kri,nw(krino)是應該要做的。考查之後你就要做決定了,這叫作diakri,nw(di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ecide(分辨),當你詳細的分析你目前所看到的現象,你就要做一個決定,比如說紅綠之間要做取捨、好惡之間做選擇,這是你的決定。所以在avnakrivnw(anakrino)之後你要做diakri,nw(diakrino)。耶穌跟法利賽人說:「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太16:3)氣象局的人觀察天氣後要做分辨和決定,到底要如何報導,所以要分析(discern)和決定(decide)。

做分析和決定的人叫作kritiko,j(kritikos),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er(辨明者),中文就沒有把這個意思翻譯出來,上帝的話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聖經它不會模擬兩可、對錯不明,而是黑白分明。所以聖經本身會幫我們做這樣的工作,「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它會區分骨頭和骨髓、魂與靈、對與錯,不是都一樣;所以聖經是一個分辨者(discerner),我們的想法聖經能夠對幫我們做分辨,應不應該、對不對。以上三個工作(考查、分辨、辨明)是我們應該做的,上帝給我們理性、給我們良心,要我們在所看到的事情上做分析、做判斷、做選擇,這些是該做的事情,可是上帝不要我們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拿來當作最後的決定。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krisis)trial 審判
2. krith,j(krites)arbiter 判官
3. u`pokrith,j(hupokrites)hypocrite 偽善

那不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kri,sij(krisis)。kri,sij(krisis)就是英文的危機(crisis),其實它本來的意思是審判(trial),審判就是決定、定案了。到目前為止,陳水扁的案子還在審理的過程,所以仍有不確定性,檢察官一直在想辦法,可是一旦開了審判庭,法官要是宣判有罪,那案子就這樣定了。可是我們怕初審法官可能會判斷錯誤,所以檢察官和被告都還有上訴的機會,二審被告也可能認為還有錯判意見,還可以再上訴,但是當最高法院的判決決定之後,就成定局了,kri,sij(krisis)代表的就是三審的法官,當最高法官的議事槌一敲,這個案子就結了。所以這段經文講的意思是,你不要去做審判的角色,你應該去分析、應該去決定。不能把自己當作最高法官,「我講的就算」,聖經說人類沒有這樣的能力,你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但這不代表人類不應該去區分、不應該去決定,不應該去訂對與錯。但是當你要說的時候,應該要抱持謙卑的態度,就是要知道這是上帝給你的能力,這是人要努力去做的。但是這個角色有它的困難度,所以我覺得世界上最難做的工作就是法官,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一件人類做不到的事情。要絕對的對,要找到所有的資料、進行所有的評估,而且要做沒有偏差的判定,這在人類來講有它的困難度。然而社會需要有法官的角色,所以我們說司法要絕對的公正意思就在這裡,但,實際上有它的難度。

如果說一般人的工作不是法官,你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扮演法官審判的角色,這是論斷的意思。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扮演這個角色的人叫作krith,j(krites),英文的意思是arbiter(判官),所以我們應該不要作作一個終審者krith,j(krites),而應該作一個辨明者kritiko,j(kritikos)。「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來12:23)。

在家裡最會扮演這個角色的常是父親。總以為我是父親「我說了就算!」並不容許家人有其他意見。當我們是終審者時,要注意我們的動機,因為上帝知道一切。上帝不會偏心,他能夠明察秋毫,心裡面是絕對公平,絕對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但是人類在明察秋毫與公平上卻可能有問題。

所以聖經說,你要判定但是不要論斷。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的意思。有人就試著想要做kri,sij(krisis)、他想要扮演krith,j(krites)的角色,聖經把這種人稱作u`pokrith,j(hupokrites),英文的意思就是hypocrite(偽善),就是他沒有那個能力卻又要扮演那個樣子。台語說「乞丐拿仙拂」,因為我們和所指責的對象也可能是犯同樣的錯誤,由於對方被抓到,你還沒有被抓到,只是一個曝光、一個沒有曝光,就在那邊大小聲的指責;可是私底下你做的和對方一樣,這就是u`pokrith,j(hupokrites)偽善,這是聖經最討厭的人。

所以,不要論斷指的是不要做這樣的角色,因為真的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上帝。有時不得已,有的人當法官或是當父親的,家中事總不能一直討論下去、總要做決定,但是在態度上可能要有點謙卑、保留一點空間,不要把它絕對化。這也是耶穌說的不要論斷,「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5)其實它的意思是不要做假冒為善者那樣的論斷;而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要判斷、什麼都好。

根據前面所談到的要做查考、分析,辨明的人,我自己給它的解釋是,上帝要我們做判斷,是要我們好好地查考聖經,好好地分析事情的是非,而且我們要肯定這只是我們要辨明的一個過程,重點是這個過程。不管我們找到什麼,我們都要做決定,可是那個決定要輕輕地抓著,萬一有新的事證出來時,我們就要重新調整我們原先的決定。因為我們人類沒有辦法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說:「根據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一切相關資料。」或是「根據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我的判定是這樣。」 如果你做了那麼多的qualification,做了那麼多的 disqualifier以後,那麼你還是可以判斷。若以「根據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態度,我還保持一個可能性,因為可能有新的東西出現,我可能要重新考慮。

很多以前被判死刑的案子,還沒有被處決的人,到最近有DNA的鑑定,才發現跟他根本沒有關係,他馬上就被釋放了。這也就是為何有人反對死刑的理由,因為沒有一個法官有辦法百分之百確定,他所判的案子一定是這樣,中間有一些被掩蓋或資料缺少的,但是你只能就所知道的做判斷,若是你把他關起來,萬一有一天發現你判錯了,還有機會把他釋放出來,或是作賠償。但如果處決了,就不曉得怎麼彌補了,這也是不贊成死刑者的其中一個理由。也就是說我們是一直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做類似醫學上的 tentative diagnosis(目前的診斷),就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到最好的決定,是經過我好好地分析,可是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過程,能夠說結束的是上帝。容許事情有繼續討論的空間,上帝不要我們做的,就是做一個終極的審判、做一個絕對正確終極的審判。因為這是上帝才能扮演的角色,所謂不要彼此論斷,我覺得是不指要作這個角色,並不是不要做判斷、什麼都好,這個若沒有講清楚,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另外一邊的極端,就是什麼都不要講、都不能講。

Ⅲ、耶穌的教導

容許我詳細的來介紹耶穌所講的,耶穌也這樣講過,這句話是被濫用的最嚴重的經文,包括不受洗、不信教的人,這句話都會背,而且會講、很常講,在後現代的時代這句話是金科玉律,就是「Don’t judge, lest you will be judged.」(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是耶穌講的,很多人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把人家封口,耶穌講的是什麼意思?耶穌是說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這樣論斷,有嗎?它這裡有講清楚,並不是說不能討論、不能批判。接下來我們仔細來了解一下這段經文:「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第一種濫用叫作「The conundrum of judging the judger.(論斷論斷者之難題)」,當你在跟一個人說「不要論斷人,因為這樣你會被論斷」,這句話本身就已經在論斷他了(You are judging the judger).,你已經有一個論斷在背後,這是無法避免第一個我們會陷入的難題。

第二個是反過來,如果說你聽到別人批評你、你不想被批評而制止別人時,你就要逃避別人給你善意的建議,而成為逃避的藉口。所以這有雙重的逃避,The excuse to avoid constructive criticism.(逃避建設性批判之藉口)。講白了就是我不聽,你講什麼都與我無關,因為耶穌說不要論斷,所以你講的我根本不聽,這就變成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規勸、互相討論,抹煞掉一起學習向善的機會。所以被濫用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對對方的論斷,一個是對自己逃避的藉口。這兩個都不好,用這兩個角度來解釋耶穌說的話是不對的。那麼我們怎麼正確的來解釋這句話呢?

因為耶穌還有講下文,因此不能斷章取義。「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如果你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的話,要記得,上帝會用你衡量別人的方法來衡量你自己。我覺得這是公平的,你應該是要用對的方法來衡量人,不應該用不對的方法。保羅說:「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們的事嗎?」(林前6:5)教會發生事情應該有人敢出來做判斷,這個就是法官的角色,教會也要有這樣的角色,弟兄姊妹有爭議時,誰敢出來說話,不能大家都不管,就讓大夥去亂,不能這樣子。

2. 衡量的標準

你怎麼量給別人,上帝就怎麼量給你,所以你在論斷別人時用的標準,將來上帝就用你的標準來處理你。所以當你真的要論斷時,你就要留意用什麼語詞來衡量別人。馬太福音裡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18:35)上帝會照你對待別人的標準來待你。

3. 要反求諸己

再者,你看見對方有問題,但是你要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假冒為善的人就是只有看到對方有問題,沒有看到自己也有問題,才會變成假冒為善。只要是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台語說:「生眼睛都在看別人」,你知道螃蟹的眼睛可以伸出調轉看自己嗎?我們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別人,這是人會假冒偽善的一個缺點,同樣的問題自己也有,但是自己看不到,這叫作盲點。

在這裡耶穌就警告,如果你要看別人有錯的話,要記得一點,先看看自己,第一個你的標準要先想好,這個標準就是上帝將來會用這個標準來看你。第二個,看別人時不要忘記回頭看自己,這叫作反求諸己。如果要論斷時怎麼論斷,當論斷沒有辦法不做時,做的時候要小心,第一個你用什麼標準,第二個你不要只看別人,不要只量別人,要用同樣的方法來量量自己。所以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呢?加拉太書說:「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6:4)不是不能察驗別人,而是不要只察驗別人,要記得看看自己。

4. 願接受指正

再來就更難了,你因為要看別人,那麼你自己的眼睛要先處理好,否則你會把別人沒有的東西看成有,這在心理學叫作「外射作用」;就是把我們自己有的問題,結果看成是別人有。如果你戴的眼鏡是有色鏡片,你看的世界都是有色的,其實問題不在世界而在你的眼鏡;如果你的眼睛是亂視,你看的世界是扭扭曲曲的,那不是世界的問題,是你的眼睛有亂視,你必須要把你的眼睛弄好,否則你的判定就不會正確。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你要幫助別人,你要說別人不對,你要先弄好自己,你怎麼弄好?經文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就算台大醫院眼科醫生也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眼科醫生怎麼對自己的眼睛開刀?這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耶穌這樣講很聰明,意思是說,你要請別人看看你有沒有問題,還要請別人幫你把這個問題處理好,然後你才可以看清楚別人的問題,如果你真的那麼好意要幫他的話,你至少要先願意接受別人幫助你、把你弄好。

我們精神科在幫就診者做精神分析前,一定要自己先被分析,理由也是一樣,因為你自己的盲點會成為治療別人的要害,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不只要反求諸己,還要願意接受指正,這很重要,一個人願意接受指正以後,他就可以去指正別人,那就變成是互相的關係了,因為你不是有意要幫助別人指出他的不對、希望幫他改善嗎?我們假設這個論斷是好意的,是要他改善的,不是要故意欺負他或是讓他難看的,就算是這樣子,你自己也要先願意接受對方的指正。這是大衛最可愛的地方,他可以接受拿單的指正,「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12:7, 13),大衛是國王耶,國王還有這個態度,所以大衛為什麼蒙神悅納,不是他沒有犯錯,而是他肯認錯,他可以接受。

5. 要溫柔挽回

最後,耶穌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這很重要,所以到這裡是要論斷,不是不要論斷,但是你要先把你的問題處理完後,先看清楚才能下診斷。然後你不能光指出對方的問題,還要幫他做處理。簡單來講,耶穌要的比我們想的還多,只有論斷沒有用,你還要幫他改善、還要把他的問題處理好,這個要求就更多了,不是告訴對方的眼中有刺就離開了,那樣對他沒有幫助。如果你眼睛曾經跑進沙子就知道,任何一個醫生要幫你把眼裡的沙子拿走,一定要很小心,英文叫作delicate,就是你的動作要很細微,輕輕地把沙子弄走,不然會很痛。每一個人被對方指出錯時,都是很痛的,特別要幫你改過時。所以要幫人家論斷、要幫別人改過時,要很溫柔的,才真的有辦法把沙子去除,而不會把眼睛弄瞎弄傷,所以我覺得是要溫柔的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所以耶穌整個的教導,不是很簡單的說不要論斷,然後就各做各的、各走各的,不是,耶穌花了這麼長的篇幅就是要解釋說,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這麼做的話,有一些原則你要注意,不要作u`pokrith,j(hupokrites)、終極的審判者,你要作一個kritiko,j(kritikos)小心分辨者,要容易被分辨、被幫忙,然後再溫柔的幫對方把問題改善,這才是一個論斷真正的目的,你做這個,目的是要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所以要用溫柔把他挽回。

Ⅳ、如何作建設性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一個十七世紀末德國路得會的神學家,叫作Johann Albrecht Bengel。他用拉丁文寫聖經的註釋,就是註釋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不要論斷」,他的解釋不是說都不能講,而是說你要注意怎麼講,我想他的解釋是對的,就跟前面我的解釋一樣。不要論斷的這個字希臘文是Μh krinhth,拉丁文就是Nolite judicare,英文就是No judgment,可是下面有他的註釋,他的註釋用四個拉丁文:「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翻譯成英文就是「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把它翻譯成中文是「沒有瞭解、愛心、必要時,不要論斷。」他是反過來講「沒有…..就不要」,耶穌講的是你「要怎樣」;你要注意你的標準、你要注意自己、你要願意被指正,然後再小心的幫對方指錯。耶穌是用要要要,他是用三個沒有就不。

首先他說到「瞭解(sine scientia)」。當你要說別人時,要問自己有了解嗎?「我有足夠的知識嗎?我對這個事情本身了解多少?」不夠了解不要講話,因為有可能你是亂講話,或是表面的了解。我想陳水扁的案子拖那麼久,就是檢察官一直想要了解真相,我們的要求也是這樣。你沒有了解全部你就做判斷,那樣判斷對的機會很少,判有罪沒罪都會有問題,所以你要先了解,儘量的去了解,照你所能做的儘量去了解,不要隨便一兩句就斷定,不要未審先判就是這個理由。首先就是要去了解、要去收集資料。

第二個是關於你的動機。amore的英文是love,中文是「愛心」。如果你不是為了對方的好處就不要講,因為傷害會很大;如果你一定要講,就要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如果你跟對方的關係好,真的是為了對方的好處,你做起來的表現會不一樣。

最後一個字是「沒有必要,不要論斷」。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斷是非,所以你要分辨這件事情,是否要拿到道德的秤上去秤,有些事情是與無關道德,若你把它道德化是很可怕的,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太嚴肅,不應該這樣,所以他說:「沒有知識、沒有愛心、沒有必要,不要論斷。」所以你要問自己:「我對這件事情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愛心夠嗎?這件事情是屬於必須批判的事情?是屬於是非善惡的事情?還是不是?是嗜好的事情?還是是非的事情?」你自己要先做這個分辨,然後才確定要不要做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第一個,不要草率妄斷。耶穌說:「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按外貌就是不了解裡面,就憑表面來斷,耶穌說不要這樣,這樣不公平,因為你沒有了解全貌,你的判斷就不公正,公正就是要了解全部。檢察官一定想辦法要找出對你不利的,可是我們有另外一邊的辯護律師,要想辦法找對你有利的,法官就要讓辯護律師和檢察官把他們能夠找出有利和不利的證據全部拿出來,根據那些做判斷,那個判斷正確的機會比較大。法官要是只有聽檢察官的,這個判斷本身就犯了程序錯誤的問題,因為對被告有利的他不聽或不採納,這樣也是不對,那就是按表面,就是已經先入為主要判你有罪,不利的都一直接受,有利的根本不看,這樣本身就不公義。

所以耶穌說不要這樣,你要按公平,就是對他有利、不利的,你都同時要了解,才能做對的判斷、正確的判斷,這是知識。再來,要給對方有機會回答,你既然要論斷對方,你就要聽對方,也許他有難言的苦衷,他有一些背景是你不知道的,若他都還沒有開始講話,你就說對方有錯,這個叫作愚昧和羞辱,「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所犯的錯就在這裡,孩子的話才講一半,父母就說︰「別講了,我知道你就是喜歡強辯。」這樣讓孩子覺得很委屈,因為他的話還沒講完,才講一半,這個就不公義。你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他想表達的表達完後,你把它都聽進去再做判斷,這樣比較正確。所以要了解全貌,而且要了解對方內心想要表達的,給他機會完全的表達,這樣才不會草率妄斷。

2. 勿存心不良

第二個是你的動機。你的動機是真的出於慈愛嗎?還是你要報仇?還是你要顯出你怎麼樣?還是你要藉此彰顯什麼?這只有自己知道,你的動機在哪裡。舊約聖經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亞捫人的首領哈嫩的父親生了重病,大衛王就派人拿一些禮物去探病,你知道下面的百官怎麼跟哈嫩建議的嗎?「你以為他是來尊敬問候你父親嗎?他根本就是要來窺探、準備要來攻打你的。」「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撒下10:3)結果引起兩國大戰。當中只是去揣測對方的動機,而且是用不好的意思去揣測,所以對方做什麼表現你就已經有論斷在裡面,而且那個論斷是論斷對方的動機,而動機是最難去肯定的,你一開始就認為對方心存惡意,所以他所做的都被你解讀成有蹊蹺問題詭詐,所以這是一個有問題的論斷。再來,當你在講對方的時候,沒有慈悲的心,沒有這樣考量對方,上帝將來就會用這樣來審判你,「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所以所有的判定都要包含一些慈悲在裡面,要公義,可是要對犯錯的人有一點點慈悲在裡面,這個amore很重要,一定要有愛在裡面,不是說愛就什麼都不講,而是用愛的態度來講,這樣才對。

3. 勿無限上綱

第三個,就是不要無限上綱。「任何事情我都要判斷」,但有一些事是跟判斷無關。這句話很有趣,是保羅在羅馬書講不要論斷的事情,就是肉可不可以吃,「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14:3)論斷最主要就是輕看,我比較對、你比較不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這個「他」代表不吃也代表吃的人,就是說,上帝說吃也好、不吃也好,可是吃的人卻在罵不吃的,不吃的卻在罵吃的,這個叫作胡說八道。上帝都覺得可以了,為什麼你一定要說不可以呢?很多時候教會所犯的錯就是在這裡,聖經只有講這樣,我們就添加很多,像清教徒認為基督徒不應跳舞、不應看電影等等,這些都跟聖經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就一直添加上去。上帝沒有說的,就不要說;聖經沒有說的就不要說,這一點要記得,就是不要無限上綱。只要跟我不一樣就不對,這叫作行義過份,「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7:16)所以不要說我什麼都主持公義就一定對,不一定,因為有一些是與公義無關的、是個人選項的,你就不要把它放到是非善惡中,這個叫作行義過份。

Ⅴ、結論: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一位十七世紀德國的神學家Peter Meiderlin,他只留下一本小冊子,但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語,大家都會引用。他說:「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翻譯成英文是「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翻譯成中文是「基要之事求合一,模擬(良可)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這個神學家很聰明,他說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一定大家要尋求合一,有一些是不確定的事情應該要容許自由。不管是確定一定要的,或是不確定的事情,大家要追尋的是一個愛的關係。最後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是確定的、什麼東西是不確定的,這我們就要討論。模擬之事就不是基要之事,不要大家在那裡辯論的臉紅耳赤,不管是基要或模擬之事,大家要記得,要帶有愛心。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今天我們可以藉著聖經的話,雖然是短短地不要論斷,可是我們知道背後有許多我們需要考量的,幫助我們可以小心的,用我們的理性和良心來做很多事情的討論、分析和決定,也幫助我們,不要自己企圖去扮演一個終極審判、絕對正確的角色。主啊,當我們一定要做這樣事情時,讓我們會分辨什麼是基要的、什麼是模擬的,讓我們不管在分辨,或是在論斷的時候,我們謙卑願意接受別人的指正,而且我們有愛心知道怎麼判斷人,將來在人面前我們要接受你最終的判斷,讓我們這一生真的是在分辨的事情上有好的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