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24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國語)
>
 經文:羅馬書14:13

【講道大綱】
I. 引言: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II. 論斷的意義 ( kri,nw ) [krino] separate 區分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 [anakrino] discern 考查 (徒17:11)
2. diakri,nw [diakrino] decide 分辨 (太16:3)
3. kritiko,j [kritikos] discerner 辨明 (來4:12)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 [krisis] trial 審判 (太12:36)
2. krith,j [krites] arbiter 判官 (來12:23)
3. u`pokrith,j [hupokrites] hypocrite 偽善 (太7:5)

III. 如何作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 (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約7:24; 箴18:13)
2. 勿存心不良 (撒下10:3; 雅2:13)
3. 勿無限上綱 (羅14:3; 傳7:16)

IV. 耶穌的教導 (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林前6:5)
2. 衡量的標準 (太18:35)
3. 要反求諸己 (加6:4)
4. 願接受指正 (撒下12:7)
5. 要溫柔挽回 (加6:1)

V. 結論: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ates, in omnibus caritas (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金句】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5)

【默想】
1. 你如何對待愛論斷別人的人?
2. 你對耶穌說不要論斷免得被論斷有何看法?
3. 你對基要求合一、爭議可自由、一切要慈悲的看法如何?

星期日, 11月 23

[牧函] 論斷 (Judgment)

寫作於2008.11.23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論斷 (judgment) 在後現代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觀念。後現代強調的是要彼此接納、互相寬容。容忍 (tolerance) 被高舉為後現代的美德。論斷本身幾乎被污名化,成為罪惡的一種。後現代常常會引用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句話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論斷與審判含有相同的意義。審判則是聖經中上帝所扮演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創世記第三章,亞當與夏娃明知故犯的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上帝就審判亞當、夏娃,以及引誘他們的那條古蛇 (創3:9-24)。當全世界的人類都陷入罪惡之中時,耶和華就用洪水來審判這個世界 (創6)。當世人同心一意,想要蓋成一座塔頂通天的巴別塔來自我炫耀之時,耶和華便親自下來瞭解實情,並且用變亂口音來施行審判 (創11:1-9)。在新約中,耶穌也很清楚的預言,當他第二次再臨時,要召集萬民到他面前施行審判 (太25:3)。啟示錄更詳細描述這個末世大審判之過程與結局 (啟20:11-15)。因此,審判是上帝施行公義,並且要求所有享有自由抉擇的人類與天使,必須為自己所做的抉擇向上帝負責的過程。審判本身是好的。

當上帝創造人類時,就給予人類判斷是非善惡的理性能力。創世記第二章16-17節說,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由此,我們知道,亞當被造時,就擁有善惡的觀念,還有抉擇的特權與必須負責的後果。只是在創世記第三章,我們看到,在蛇的引誘之下,人類不滿足於必須依賴上帝的啟示來判別善惡的狀況,而企圖用自己的手,來抓取“如神”一樣絕對獨立自主的判斷善惡能力 (創3:5)。結果是人類並沒有獲得那樣的能力,反而親身體驗到因為叛逆上帝的命令,而陷入罪惡之中所帶來的在別人面前的羞恥 (shame) 與自己內心自責的罪惡感 (guilt)。前者產生用無花果葉子遮掩的偽善,後者產生躲藏入樹林的逃避。當耶和華要求亞當與夏娃到祂面前來面對審判之時,亞當與夏娃都不約而同的企圖用外射法來轉移推卸自己的罪責 (創3:7-13)。從這個故事本身,我們知道,人類的確擁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只是這個能力是有限的 [人類被創造成為有限且須要幫助的依存 (contingent being)],是已經被自己的罪性所污染扭曲的 [人類墮落所帶來對人性的扭曲]。

因此,我們應當好好使用上帝在創造人類時所賞賜給我們的良心與理性,來做各種是非善惡的分析與判斷。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謙卑的承認,我們的良心與理性都是有限的,並且被我們的罪性所污染與扭曲。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要抱持著揣摩與相對 (speculative and relative) 的態度。我們對於和我們做出不同結論的判斷,必須給予相對的尊重與接納。大家聚在一起,謹慎運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良知與理性,先作出自己的初步判斷。然後,用開放尊重的態度,彼此聆聽各種不同的判斷,經過充分的溝通與討論之後,盼望能夠逐漸縮小彼此的差距,凝聚成大家可以接受的共識。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二章15節所說的: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這也是民主的基本精神。

摩拉維亞教會 (Moravian Church)、美國福音派長老會 (Evangelical Presbyterian Church of United States)、奧地利與德國天主教學生聯盟 (The associations of Catholic student fraternities of Austria and Germany) 都採用一個共同的座右銘: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要決定什麼是屬於基要之事,什麼是屬於爭議之事,則須要大家用慈悲與謙卑來討論。

星期日, 11月 1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寫作於2008.11.0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雅各書5:16

短片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第六個「彼此」,弟兄姐妹之間,彼此的關係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有互相得罪、互相傷害的時候,這時就要談到認錯的問題。

Ⅰ、引言:Not Perfect,Just Forgiven(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在美國,有人喜歡在汽車後面的保險桿上貼一張紙,上面寫一些短句子,其中有這麼一個句子是:「Not Perfect,But Just Forgiven.(尚不完全,僅蒙赦免。)」的確,基督徒並不完全,只是蒙了赦免。可是後來想一想,如果你這一生都是僅蒙赦免,那也不對啊,就是我信了耶穌,我僅蒙赦免,承認自己還是會犯錯,就這樣嗎?應該要再多加一句「Not Just Forgiven,But Perfecting.(非僅赦免,正在成全)」。

認錯時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希望下一次不要再犯了,不要每次認錯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又再來認。我年輕時,常聽到未信主的人嘲笑天主教徒的告解,「你們都是這樣,到禮拜天就去告解,告解完回去又同樣照做,做完再來告解」,那就是僅蒙赦免,後面就沒有了,我覺得真誠的認錯,應該是有「下一次不再犯同樣錯誤」這樣的動機,我們才有可能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

Ⅱ、認罪的意義

認錯或認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是集中在這兩個字,今天的經文是雅各書5:16:「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承認evxomologe,w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homou)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認罪就是認錯,「認」「罪」在希臘文是兩個字,「認」簡單講就是承認,它的希臘文是evxomologe,w (exomologeo),「罪」就是罪過或是錯誤。evxomologe,w (exomologeo)由三個字根所組成,一個是evk (ek),一個是o`mou/ (homou),一個是lo,goj (logos);evk (ek)的英文就是out (出來),o`mou/ (homou)的英文就是same(相同、一樣),同性戀者(homosexuall)就是源自這個字,lo,goj (logos)的英文就是speak (述說、話)。

所以「承認」的意思就是把同樣的話說出來,例如有一件事情別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願意把那件事情的真相,用你的嘴巴講出來,這就叫作承認。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是你犯的錯誤,就叫作認罪。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crossing line 越界

「罪」的希臘文,不同版本的聖經用的字不太一樣,它們的意思都是指犯錯,但是有些微不同。最常用的是a`marti,a (hamartia),a`marti,a (hamartia)的英文就是missing mark(失標)。在美國有一家量販店叫作Target,什麼叫作Target?就是靶。靶有靶心,沒有射中靶心就是罪。罪就是在上帝的面前,你沒有達到中心目標。約翰壹書就是用這個字:「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第二個字是para,ptwma (paraptoma),para,ptwma (paraptoma)的英文就是slipping fall(滑跌),是不小心跌倒了,可是每個人都知道了,你無法否認自己跌倒,因為大家很清楚,可是動機並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跌倒的,這叫作偶然被過犯所勝,加拉太書6:1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另外一個字叫作para,basij (parabasis),para,basij (parabasis)的英文就是crossing line(越界),是明明知道不應該越過這條線,你卻還是踩過去,明知故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越界。在上帝的面前,我們都可能失標,有時候是不小心跌倒而出了問題,但有時候卻是故意的,亞當的罪過是屬於越界,不是跌倒,因為上帝明明跟他講過,什麼果子都可以吃,只有禁果不能吃,結果他還繼續吃,「…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它的權下。」(羅5:14)這就是para,basij (parabasis)。

經文之後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義人是指認罪以後的人。本來他做錯事是不義的,但因認罪悔改,上帝赦免以後,他才被稱為義人,這樣的義人,上帝會垂聽他的禱告。所以有時我們禱告半天上帝不聽,很可能是我們有一些錯誤憋在心裡,不願意認罪的結果。

Ⅲ、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既然認罪這麼重要,為何人不願認罪?因為認罪對人而言,代表著很多層面的意思,人也因著諸多的考慮,找到了藉口,而不認罪。第一,有人認為不需要認罪,因為上帝都知道,你不認祂也知道,你認祂也知道,那就乾脆不認了,「神豈不鑒察這事嗎?因為祂曉得人心裡的隱秘。」(詩44:21)既然上帝鑒察,那我就不必認罪了,這是第一個藉口。

2. 害怕失去面子

有人則是怕面子掛不住,一旦認錯,被大家知道,就會感到害怕;東方人、台灣人不認錯,大多考量到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別人,特別是跟人認錯,以為這樣在對方面前就會失去自尊,這是面子的問題。「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再來一種不認錯,是大家同樣都不認錯,所以就產生了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反正大家都一樣,我們用「大家都是如此」來說服自己,反正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不認錯的人,我只是眾多人當中的一個,所以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有一回保羅責備巴拿巴和彼得,彼得因為害怕耶路撒冷來的人,故意跟外邦人分開坐席,結果巴拿巴跟著彼得這樣做,其他人也如此,「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3)當時巴拿巴和其他人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來自我安慰:「連彼得都這樣做了,那我應該不算什麼問題吧!」用別人的錯誤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藉口。

4. 陷入以惡報惡

另外一種是,你做錯因為對方先錯,既然對方犯錯在先,我所做的就沒問題,把自己的錯合理化,想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這叫作以惡報惡,這個時候你並不覺得自己有惡,因為對方行惡在先,所以你就不覺得自己需要認錯。「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最後一種是抓一個比你差的人來作比較,自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就不看自己、專看別人,這叫作「比較性的自義」,如同「龜笑鱉無尾,鱉笑龜暗棍短」,看對方的缺點,就以為自己還不錯,其實都犯錯,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耶穌講到法利賽人禱告的故事,「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法利賽人看稅吏在一旁認罪,就認為自己不像對方那麼糟糕,結果不看自己的錯,專門看別人的錯,把別人的錯拿來禱告,這樣就不用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夫妻替配偶禱告的內容常常跟法利賽人很像,「上帝啊,我不像我的另一半有問題,請你改變他…。」用禱告來數落對方的錯誤,好顯出自己有理,其實自己也有錯,這樣就失去自己認錯的機會了。

Ⅳ、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不認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第一,你得罪了上帝。你不認錯,上帝就說「那我就不理你,因為你得罪我,你還在那邊想辦法狡辯。」以賽亞書59:2說:「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所以上帝不聽禱告,常是因為我們不肯認錯、因為我們隱藏著那些罪惡,以為只要自己不講,上帝就不會知道。

2. 連累全體受災

第二,你做的事情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可是卻不知不覺影響到很多人。舊約記載了亞干的故事,亞干跟約書亞去打仗,要進入迦南地,上帝交代說:「你們去打仗,只要把敵人殺了就好,什麼東西都不可以拿。」可是亞干看見項鍊、漂亮昂貴的衣服,心想:「這不拿有點可惜,反正不拿白不拿,敵人都死光了。」他只拿了一點衣服和裝飾品,回家後在帳棚裡挖個洞,把那些東西藏起來。可是上帝知道啊!

第二天他們又出兵,卻是慘敗,還被殺了三千人,領袖約書亞向神哭訴:「上帝祢不是說我去打會贏嗎,怎麼今天慘敗呢?」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沒有聽我的話。」「部隊這麼多人,我怎麼知道是誰?」「你們去找就找得出來。」所以他們就用抽籤的,十二個支派抽出一個支派,從這個支派再抽出家族,就抽出亞干的家族,最後把亞干抽出來。

亞干以為沒有人會發現,約書亞說:「亞干呀,到底你做了什麼事情?雖然大家都沒有看見,可是今天上帝說我們中間有人做錯事情。」亞干說:「很抱歉,我只是拿了一條項鍊和一件衣服,就放在帳棚裡,我可以把它交出來。」上帝說不行,所以亞干就被處死。

這個故事由於一個人的一點點錯誤,造成很大的影響,亞干只是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死掉了三千個以色列人。有時我們會以為,做一點小錯不處理沒有關係,也許就害了自己的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很少是做錯一件事情自己承擔就好,任何人做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會引起漣漪效應(Ripple),看你處的角色、職位,周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連累。

在家庭裡夫妻吵架,彼此不肯和好、不肯向對方認錯,這不只傷害到你的婚姻,也傷害到你孩子的婚姻。子女看父母如何處理爭執,就會受影響,有的是長大不敢嫁娶,有的是有樣學樣來對待配偶,若以為吵架只是夫妻倆人的事,那是不可能的,還會影響全家;若是總統,則會影響整個國家,錯誤的影響力不只在你我之間而已。

亞干的不認錯,影響了整個族群。所以「約書亞說:你為什麼連累我們呢?今日耶和華必叫你受連累。」(書7:25)亞干付的代價很大,因為他連累了大家,結果是很悽慘,所以不認罪有時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3. 衍生更多罪孽

雅各的爸爸以撒年老眼花,得了白內障看不清楚,雅各為了搶哥哥以掃的祝福,於是設計欺騙爸爸,騙到了父親的祝福,哪裡知道以掃回來就被拆穿,紙包不住火,因為哥哥去找爸爸,爸爸說:「我已經祝福過了,你是誰?」結果哥哥非常憤怒。

你犯錯得罪了別人,以為別人不知道,可是被發現之後,對方當然會生氣啊,而你又不肯認錯,這位母親的作法是讓兄弟倆彼此不見面,以為能躲則躲,隔一陣子就好了,結果哥哥的反應更糟糕了:「好,既然你這樣子,我就把你宰了。」「以掃因他父親給雅各祝的福,就怨恨雅各,心裡說:為我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創27:41)結果衍生出更多的罪孽,以掃犯錯是因為雅各犯了錯,卻不認錯所衍生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小心,我犯錯可能會導致別人也犯錯,而且所犯的錯會變本加厲,這很可怕,罪不會只停在你自己身上,它會因為你所做的錯,讓吃虧的人想要報復。曾經我有一個老師犯錯傷了我,當時我真的想要復仇,既然想要復仇,所做的行為,當然要比他還厲害才行。罪就有這個本事,罪會慢慢地擴大,而且越來越厲害,所以罪不認錯、不處理就會有這種危險。雅各欺騙,哥哥卻是要殺他,從欺騙到殺人,就是惡化了,所以犯罪後不處理,就會影響別人犯罪!

4. 導致心身疾患

還有,罪不但會影響別人,也會讓自己的身心生病,良心不安的人,遲早身體會出狀況,精神醫學叫作「心身症」,內心有事情不講,就會在心裡煎熬,心情不好身體就遭殃,大衛王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詩32:3)從良心到心理到身體,整個人都會受影響。

5. 卸責歸咎別人

犯了錯卻不認錯,特別是得罪別人的時候,彼此的關係也會受到破壞;因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自己不想認錯時,就會想辦法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我們常做的事,「都是他,如果不是他,我今天也不會這樣」,結果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糟。亞當和夏娃做錯事情以後,所玩的就是推卸責任的遊戲,「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這就是不認罪的結果。

Ⅴ、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如何才能認罪呢?首先要知罪,要知道自己做錯,如果你不知道或是矇騙自己,當然就不會認罪。上帝給我們一個小小的聲音叫作良心,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良心偶爾會發出一些提醒的聲音,常常是在晚上向你說話,所謂的「夜深人靜,捫心自問。」

浪子回頭的故事中,當他到了悽慘、走投無路時,有一天「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7-18)

「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這句話我要稍微解釋一下,如果你得罪上帝所創造的人,你就同時得罪上帝,所有對周圍的人的傷害,在上帝看來,都是對上帝的傷害,因為上帝創造了人,祂愛所有的人,有一點像你去欺負大流氓的手下,大流氓就會當成是自己被欺負的那種關係,你不能說:「我只是欺負那小子。」耶穌怎麼說?每一個小子,上帝都派天使在旁邊守護著,你欺負他,天使就報告上帝,上帝就說:「好,你敢欺負我的那個小子,我會幫他向你討回公道。」

浪子知道,他不孝,把父親的錢拿去花天酒地,可是他也知道他這樣做,不只得罪了爸爸,還得罪了天父。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得罪人,沒有一種罪只是得罪人,當你得罪地上的任何人,就等同於得罪上帝,所以認錯時你要向兩個人認錯―上帝和你所得罪的人。

2. 對方私下指正

再來是你的良心沒有發現,可是被你傷害的人向你挑戰,說你傷害了他,這個人還不錯,顧慮到你面子的問題,他沒有開記者招待會,而是私底下跟你說:「你怎麼對我這樣,讓我受傷了。」這個不是得罪的人自己發現,是被得罪的人去跟他說的。

萬一有弟兄姐妹互相得罪時,耶穌這樣教導:「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死不認錯,「是你誤會了,我根本沒有意思要傷害你」,你不認帳;另一種是,你趁此機會說對不起。

犯錯不是有兩種嗎?一種不是故意的,另一則是故意的,不管是否故意,既然對方感覺受傷,那我就跟你道歉,這樣兩個人就和好了。這是一個機會,有時自己的良心會發現,有時是對方主動告訴你,對方不希望這個問題在你們當中成為問題,你要抓住這個機會,倘若你不抓住,上帝也會用另外的方法,再給你另一次的機會。

3. 神僕提出警告

有時上帝會叫牧師去你家探訪:「咦?我感覺你好像最近不對勁。」你們希望牧師扮演這樣的角色嗎?你有沒有遇過教會的牧師打電話給你:「你最近好像做錯什麼事情。」其實現代的牧師很難執行這角色,當他對會友提出警告之後,牧師在和會就會被打叉,,牧師就得離開教會。

大衛王就有這麼一個牧師,那個牧師姓拿名單,大衛王做了一件邪惡的事情,跟人家的老婆上床,又把人家的老公殺掉,暗地裡把事情撇的很乾淨,安排的很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他的良心也沒有發現,那個女人也不敢講,可是上帝知道!

結果上帝派拿單去講,拿單也不敢直接講,他向大衛王講故事:「有一個富人有一百隻羊,他的朋友來,隔壁的窮人只有一隻羊,他就搶了人家的羊來請客。」大衛王聽了忿忿不已,「豈有此理,那個人是誰?把他抓過來!」「那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你!你老婆那麼多,人家才一個老婆,你把人家抓來,還殺了丈夫,這又算什麼,他只是殺羊,你卻是把人殺了。」「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12:7)

大衛王這次做得真好,他在拿單面前認錯,這就是上帝喜歡大衛王的地方,他願意認錯。掃羅王就不一樣,上帝也曾派先知撒母耳去警告他,掃羅王的回答卻是:「都是老百姓,我是總統、是民意選出來的,沒辦法,當然要聽民意的,你不能怪我,要怪就去怪百姓,大家都認為要這樣做,我能怎麼樣。」掃羅王就是這樣不肯認錯,還在那邊推三阻四的,所以神就棄絕了他!大衛王肯認錯,所以上帝就赦免他。有時上帝會找祂的僕人來向你提出警告。

4. 聖靈叫人自責

有時候連牧師也不敢講,上帝就派聖靈直接提醒你,信不信上帝的人都有良心,良心不是基督徒的特權,不管是什麼信仰,上帝都在人的心裡面放一顆良心,良心會講話。可是有時良心會麻木,因為自己用很多的藉口把良心弄的不敏銳了。

如果你是基督徒,上帝會多給你一個機會,當你的良心已經麻木,上帝會派聖靈來扎你的良心,告訴你這樣做不對。耶穌說,聖靈來的一個主要的功能是「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這是上帝給基督徒一個很好的禮物。

所以要記得,有時你做一件事情,自己想盡辦法將它合理化,卻還是感到不安,這時有可能是聖靈在你裡面說話,祂不會很大聲,而是輕聲細語,你若肯聽,就會聽到,聖靈的聲音很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你肯聽的話,那是神所給你的一個機會。

5. 聖經深入人心

有時上帝會藉著聖經的話來光照你,「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上帝的話很有效,許多罪是外顯的罪,英文叫作crime,就是你做了事情,留下了證據,警察可以抓你,法官可以告你,是因為你的行為。

可是還有很多罪根本沒有行為,只是心裡的惡念,這是警察、法官沒辦法處理的,若自己內心知道已經有犯罪的意念,這就要靠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所處理的,就是心中還沒有做出來的意念,所以有時不是牧師講了什麼,而是你自己讀聖經時,突然有一句經文刺痛了你,覺得很扎心,「唉呀,我以前讀怎麼沒有這種感覺,這次讀了這句話好像是針對我說的。」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可能就是神在對你說話,提醒要留意你內心的想法。

6. 認罪包括賠償

不管是你的朋友、良心、牧師、聖靈或是聖經的提醒,反正你的良心已經被喚醒,知道自己做錯時,你要記得,不要只跟對方說抱歉,還要賠償,你已經傷害了對方,很多基督徒把認錯看得太便宜了,「我已經跟你認錯,不然還要怎麼樣!」夫妻吵架後說:「我都跟你認錯了,你還要我做什麼?」要賠償補償啊,對方已經受傷了,要看你用什麼適當的方式來賠償對方的損失,那才叫作真正的認錯。

我很喜歡矮子撒該,耶穌前一晚在他家跟他吃飯,我們不曉得他們講了什麼,可是第二天撒該就主動認錯:「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所以真心的認錯,應該包括適當的賠償,這才是真的認錯。

Ⅵ、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當有人做錯事情跟你認錯時,聖經說:「你們要彼此認罪。」所以那是你們之間的關係,這時要注意一些事情:第一,當一個人向別人認錯時,他面子是掛不住的,不曉得對方是怎麼樣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很小心的處理那個認錯,不小心的話,可能會給對方二度傷害,保羅的建議是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

當講到溫柔的挽回,我就想到骨折的例子,所有受過急救訓練的人都知道,在車禍中遇見有人骨折,要把對方從車內拉出來,一定要很小心,否則還沒救出來就把對方折騰掉半條命,因為他的骨頭已經斷了,已經有一個問題、一個錯在那邊,你要小小心心地保護他,不要讓他受到額外的傷害,因為認錯本身對他來講已經很難過,這叫作溫柔的挽回,要很小心的處理。

還要小心,不要以為只有他開車會出車禍,你自己開車也有可能會出車禍,所以不要以為別人跟你認錯,就全是對方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人,只要他會犯錯,有一天你自己也可能會犯同樣的錯,所以當別人跟你認錯,等於是提醒你,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幸災樂禍,自己要謹慎。

最後還要記得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告訴不相關的第三者,這是涉及到面子問題。他得罪你,跟你認錯,也跟你賠償,處理好了就不要再曝光,因為再曝光,一點好處也沒有,不要藉著機會抓住對方的把柄,遇到人就講,這是不該有的行為。彼得前書4:8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溫柔的挽回是避免傷害的加重,謹慎是承認自己也有軟弱,遮掩過錯則是減少非必要的曝光。所以當我們在彼此認錯時,接受認錯的一方,也有許多功課要小心、要學習。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自從創世紀亞當夏娃開始,我們就知道人要認錯不容易,但是主,祢在聖經裡不斷的告訴我們說,我們若肯到祢的面前來認錯時,祢就要赦免我們;我們若肯到人面前認錯時,彼此就能夠重新和好。我們承認我們是Not Perfect,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Just Forgiven,我們應該是Perfecting。上帝,祢希望藉著我們這些不完全、彼此之間有一些衝突和傷害的人,能有機會成長、能有機會修補。主,祢用很多機會來挽回我們所做的錯誤,可是有時我們用各種藉口、理由堅持不認錯,甚至認錯後也不想賠償,求神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過錯與懂得認錯。認錯是一個不容易學的功課,可是接受對方的認錯,也是一個要小心學習的功課。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生活裡,當發生有意無意彼此傷害時,讓我們學習肯認錯,讓我們也學習怎麼樣來挽回這樣的錯,不只如此,當別人向自己認錯時,我們也不要讓對方受到二次傷害,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和傷害,來彼此和好。我們向祢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1月 10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國語)


 經文:雅各書5:16

【講道大綱】
I. 引言:Not Perfect, Just Forgiven (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II. 認罪的意義

A.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transgression 越界

B. 承認 ( evxomologe,w )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storge]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III. 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詩44:21)
2. 害怕失去面子 (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加2:13)
4. 陷入以惡報惡 (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路18:11)

IV. 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賽59:2)
2. 連累全體受災 (書7:25)
3. 衍生更多罪孽 (創27:41)
4. 帶來心身疾患 (詩32:3)
5. 卸責歸咎別人 (創3:12)
V. 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路15:17)
2. 對方私下指正 (太18:15)
3. 神僕提出警告 (撒下12:7)
4. 聖靈直接啟示 (啟3:22)
5. 認罪包括賠償 (路19:8)

VI. 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加6:1; 彼前4:8)

【金句】

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

【默想】
1. 讓你不敢向人認錯的原因為何?
2. 不認錯會帶來那些負面的影響?
3. 有人向你認錯時你要注意什麼?

星期六, 11月 8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國語)

 經文:羅12:10a [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 (現代中文修訂版)

【講道大綱】
I. 引言:Team Hoyt (舐犢情深)

II. 手足情深的意義

A. 手足之情 ( fila,delfoj ) [philadelphos]
1. fi,loj [philos] friend 友愛
2. avdelfo,j [adelphos] sibling 手足

B. 相親相愛 ( filo,storgoj ) [philostorgos]
1. fi,loj [philos] friend 友愛
2. storgh, [storge] family 親情

III. 神的家
1. 上帝祝福第一個家 (創1:28)
2. 以色列是上帝的家 (亞9:8)
3. 遵行神旨是神的家 (太12:50)
4. 教會是從家庭開始 (羅16:5)
5.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 (提前3:15)

IV. 家庭的特徵
1. 血濃於水的親情 (羅9:3)
2. 和睦同居的美善 (詩133:1)
3. 彼此幫助的投入 (弗4:16)
4. 邁向成熟的過程 (加4:19)
5. 嫌隙之後的饒恕 (西3:13)

V. 愛我們的家
1. 從蓋屋到築窩
2. 從電視到餐桌
3. 從媽事到家事
4. 從旅館到天堂

VI. 結論: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約壹4:11)

【金句】
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默想】
1. 請分享最讓你懷念的親情經驗。
2. 你認為理想的家庭以什麼特徵。
3. 和平教會如何成為愛的大家庭?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 Affection

寫作於2008.10.26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12:10a

短片


有一部電影的短片「A Father A Son」是述說美國有一對父親和孩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父親名叫Dick Hoyt,孩子叫名叫Rick Hoyt。孩子在出生時因為不幸的意外,造成他一生無法走路,也不會講話,使得這個父親根本沒有機會和孩子一起玩耍。他的父母親希望這個孩子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所以就讓他進入公立學校讀書。這個孩子在學校,利用特殊的電腦表達他的想法來與人溝通。當他十五歲時,他對父親說:「我想要參加五英里之類的賽跑」,這個父親並不是賽跑的能手,但因為他的孩子,就答應用輪椅推著他來賽跑。這是這個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殘障者,於是開始了他們父子倆一段一同奔跑的日子。他們一起報名參加馬拉松賽跑,也一起報名參加鐵人三項全能競賽,游泳、騎腳踏車及賽跑,就這樣,他們父子一同跑過全美國3770英里。這個孩子若是沒有父親則根本無法跑,這個父親要不是為了這個孩子,他也不願意去跑;父親是身體,但孩子是心靈,他們一起跑,同心合意就有力量,而不是獨自一個人來跑人生的路。這個短片是真實的故事,父親為了要一圓孩子的心願,成就了這個故事,這叫作親情。

本章藉由這個故事,要來探討教會關係與家庭有何相關。保羅對羅馬教會說:「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這個親情就是父母子女和弟兄姊妹之間的親密關係。因此讓我讓我們用家庭的關係,來看看教會的關係。

手足情深的意義

手足之情是什麼意思?合和本的翻譯是「愛弟兄要彼此親熱」。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比較有將希臘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手足之情」和「相親相愛」在希臘文各為兩個字,手足之情是fila,delfoj (philadelphos),相親相愛是filo,storgoj (philostorgos)。這兩個字都由兩個字根所組成;fila,delfoj (philadelphos)的字根是fi,loj (philos)和avdelfo,j (adelphos)。fi,loj (philos)的英文是friend (友愛),avdelfo,j (adelphos)的英文是brother (兄弟)。所以「手足之情」的意思是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愛。filo,storgoj (philostorgos)的兩個字根是fi,loj (philos)和storgh, (storge),fi,loj (philos)的英文也是friend (友愛),storgh, (storge)的英文是family (親情)。所以「相親相愛」的意思是父母孩子之間的愛,整個說起來就是家裡的愛。保羅用父母親子和兄弟姊妹這兩個希臘文字來說明,我們在教會要像家庭中父母孩子兄弟姊妹一樣的相愛,這是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勸勉。

神的家

1. 上帝祝福第一個家

我在美國Omaha看到Boys Town的雕像,那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一個哥哥背著小兒麻痺的弟弟,一位神父跟他說:「你這樣背不會太重嗎?」哥哥說:「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他不重,他是我兄弟)」,這叫作手足之情。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沒有把「彼此」翻譯出來,要是加上去,就是「彼此用手足之情相親相愛…」,這是羅馬書第十二章10節的前半節,後面是說要互相尊重。上帝為什麼要特別用家庭的親情來勉勵我們?因為上帝看重這個家庭,因為家庭在我們的人生中非常的重要。家庭的彼此相愛是形成我們人格的重要因素。上帝在起初創造世界時,就設立並祝福了家庭,「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創1:28),生養眾多就成為家庭,上帝賜福家庭。

2. 以色列是上帝的家

上帝要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建立一個國家時,上帝將以色列國當作祂的家庭。在撒迦利亞書說:「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亞9:8),所以上帝將自己和以色列百姓當作一個家來看待。

3. 神的家人遵行神旨

耶穌基督出來傳道時,祂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耶穌基督把那些遵行祂旨意的人看作是祂的家人,所以把我們和神的關係想成弟兄姐妹和父母的關係一般,用家庭的關係來表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4. 教會是從家庭開始

教會開始建立時,也是由家庭開始。那時沒有禮拜堂,也不可能蓋禮拜堂,經過三四百年後才有禮拜堂,因為那時基督教是違法的,會被抓去坐監判刑。不可能公開聚會,都是在家裡聚會。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寫說:「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羅16:5),教會是從家庭的關係開始的。但到了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基督教之後就開始蓋大教堂,讓大家可以來禮拜,但是很可惜慢慢地失去了家庭親情的關係。因此,不要讓教會越來越像一個機構或演講廳,禮拜天大家聚會很高興,聚會完就走了,彼此沒有關係。每個人來到教會,可以建立弟兄姐妹的關係,如果沒有的話,那就不是教會,已經變質了。因此教會推動小組,讓教友參加團契,建立起關係,如何在大禮拜堂裡能保有小教會的關係,就是大家必須要思想的。

5.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

到最後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in the house of God)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所以教會一定要像家庭一樣才是教會,這是上帝的心意。

家庭的特徵

1. 血濃於水的親情

家庭的特色就是它的關係不是像友情,友情是因為大家的興趣相同,聚在一起作朋友。若是愛情,是因為被對方的特點優勢所吸引,而產生愛情。這兩種都是對方具備某方面條件而讓人聚合在一起;但若是親情,那就不一定是興趣相同或有什麼優勢,而單單因為是自家人,這個關係很特別,我們叫作血緣。這是一生的關係,不管他的表現如何,我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不可能改變,會傷心難過或吵架,但是他是我的親人,這是一種終身委身(Commitment)的關係,這是家庭的特色。保羅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這種愛是家庭中的親情所產生的愛。

2. 和睦同居的美善

家庭中最好的是可以一起溫暖的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吃飯休息玩耍,這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很多人離家後很懷念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這是家中的互動關係(Interaction),「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133:1)

3. 彼此幫助的投入

家庭是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的地方,是大家可以互相幫忙把事情做好的地方。所以家庭的重點是參與(Participation),沒有觀眾,也沒有在一旁批判的法官,大家都一起投入,若有需要,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聖經說:「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樣家庭就會被建立。

4. 邁向成熟的過程

家庭是會變化的,新生命會誕生,孩子會長大,父母會年老,這是人生成長(Development)的過程。所以家庭裡面的關係就要跟著改變,現在很多家庭的問題是孩子已經成人,但是父母還把孩子當成是還沒長大的小孩來跟他互動,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長大,這樣就會出問題。同樣家庭的關係也是一樣,要繼續不斷地改變和成長。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這當中有一個等候的過程才會越來越成熟。

5. 嫌隙之後的饒恕

家庭裡多少會吵架,受傷之後,這家庭如何再和好、如何重新恢復原本的和樂關係?這就需要求赦免。浪子因為在外面放蕩,所以家庭受到破壞,到後來這個浪子後悔回家時,父親高興的擁抱接納他,這就是讓家庭關係恢復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饒恕復和(Reconciliation)。因為很少家庭不會發生吵架不和的情況,不能因吵架就放棄結束,如何把傷害的關係醫治和恢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要學習的功課。

愛我們的家

天韻有一首歌曲叫作「愛我們的家」,歌詞是這樣的:

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
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
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
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
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
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

要如何把這首歌的情況活在我們家裡,要如何真正的愛我們的家,以下有四點說明。

1. 從蓋屋到築窩

「家」的台語有人說是「厝(House)」,有人說是「兜(Home)」。所以一個家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硬體,是我們所住的建築物;一個是軟體,是住在裡面家人的關係。如何把「厝」變成「兜」是我們要努力的,有時候會因為要蓋屋而把關係破壞。因此,不要把重點放在把房屋裝設的更好,而是如何把彼此的關係建立好。「厝」要蓋的穩固(Construction),「兜」要建立經營(Cultivation);「兜」要是能建立,「厝」蓋起來就很美。萬一要是兩者不可兼得時,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會選擇有「兜」無「厝」,無「厝」租屋就好,有的人賺錢買了「厝」,但是整天吵架,這就有「厝」無「兜」,那就很可惜。很多禮拜堂蓋完以後,牧師就要走人,或是會眾只剩下一半,因為在蓋造的過程中,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建堂的過程有諸多的問題,但大家親暱的關係不要被犧牲,應該要更加緊密,人數越來越多,若沒有保持家庭般的關係,慢慢我們就會失去那個愛的關係。

2. 從電視到餐桌

要建立家的感覺,要抵抗很多新科技的侵入。「電視餐(TV Dinner)」指的是大家端著碗,一起坐在電視機前吃飯看節目,而「家庭餐(Family Dinner)」是大家坐在餐桌前,聊天談話。科技的進步,破壞家庭其中一項就是電視進入家庭,把家裡最寶貴、最快樂的時光吃掉了。好像我們主日聚會時,大家看著投影片,一個禮拜一次,看完滿足地回家,但是彼此的關係沒有。我們除了禮拜以外,還要有小組和團契,在小組裡大家可以互相談話互動,這就叫作家庭餐。不是說科技不好、投影片不好,只是如果整個聚會只剩下投影片,大家只是像聽一場演講然後就各自回家,這樣我們彼此相愛的關係就被科技所扼殺掉。這是教會要注意的,不要以主日崇拜為主,應該要著重週間的小組團契的聚會。

3. 從媽事到家事

做家事也是一個家人很好的互動機會,不要讓家事變媽事。教會也是一樣,鼓勵大家可以來教會做事幫忙,讓大家參與,沒有參與就像是百貨公司或電影院,或變成是公司或旅館,只是去那邊消費,看節目好不好,不好我們就找別的教會,教會成立服侍詩班,就是希望當教會婚禮或喪禮時,大家會把他當成是自己的事,儘量參與,大家一起同樂,一起哀傷,那就是家的感覺,因為大家很親暱。

4. 從旅館到天堂

有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你當家裡是旅館啊」,回來吃睡就沒事,家裡和他沒什麼關係。如果教友們可以參與教會活動,教會就不會像旅館、而是像天堂。只因為教會所擺出的服務菜單好,都是頂級的,那就來享受高級舒適的旅館,卻不會考慮教會營運、維修等問題。教會是大家都參與,大家彼此有關係,是大家充滿了喜樂歡笑的一個地方。教堂讓我們可以在裡面一同敬拜,還能有彼此相愛的關係,盼望我們是有「厝」有「兜」的教會。有美麗的禮拜堂,更有彼此親暱、有彼此參與、有彼此互相關心的關係。

結論: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聖經說:「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希望我們從家庭中,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的關係,學習在教會生活中互動關係的功課。在會友彼此之間,能夠有和睦同居的美善、彼此幫助的投入、邁向成熟的過程的學習及嫌隙之後的饒恕。相信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能以親情般來彼此相愛。

我們可以這樣禱告

「天父上帝,祢知道人需要親情,所以祢創造亞當夏娃時,就設立並祝福家庭,這樣的親情,也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最珍惜和寶貝的。主,你在羅馬書透過保羅告訴我們,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祢說教會要如同家庭一樣,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教會越看越像公司、越看越像旅館,我們彼此之間失去了那樣的親情,我們彼此之間也失去了共同參與。主,我們承認我們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尚待努力,我們承認我們在意的可能是節目而不是關係,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彼此能更熟悉,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增加參與,讓我們的教會能夠像天堂般。盼望和平教會在建堂的過程中,彼此的關係也受主祢來建造,讓我們能夠彼此相親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11月 1

[牧函] 認錯 (Confession)


寫作於2008.11.0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Confession 這個字的希臘文是o`mologe,o [homologeo],它是由兩個字根所形成的。第一個字根是o`mou/ [storge],英文為 same,意思是“相同”。第二個字根是 lo,goj [logos],英為 speak, 意思是“述說”。所以它的原意是“公開陳述與事實相同的內容”,也就是“公開承認”的意思。

在聖經中提到公開承認的對象有兩個。第一個是“主耶穌基督是救主”的事實。耶穌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 (太10:32)。第二個是“我們會犯罪”的事實。使徒約翰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壹1:9)。這兩個公開的承認是彼此有關的。當一個人願意公開承認他是會犯罪的罪人時,他才須要考慮是否也要公開承認主耶穌基督是會把他從罪惡裡拯救出來的救主。

雅各書五章16節所提到的“彼此認罪”所用的希臘文是evxomologe,w [exomologeo],這個字是在o`mologe,o [homologeo] 的前面加上evk [ek],英文為out,意思是“出來”,強調在公眾場合大聲的承認。腓立比書二章11節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每一個舌頭都會大聲公開承認耶穌基督是主,讓榮耀歸於父上帝。”當施洗約翰在約旦河旁傳悔改的道並且施洗時,有許多人從城裡出來,到施洗約翰那裡“大聲公開承認他們的罪並且在約旦河裡接受他的洗禮。”(太3:6)

雅各書所說的彼此,應該是指教會中弟兄姐妹之間的彼此,是雙向互動的彼此,而不是單向傳輸的聖禮典。在這裡,天主教與改革宗基督教對於聖經的解讀就不完全相同。天主教的“認罪”是由會友向坐在懺悔室 (confessional) 內神父告解認罪,由神父向告解的會友宣告赦免的聖禮。這是單向告解與赦罪的聖禮,而沒有由神父向會友告解認罪,由會友向神父宣告赦免的逆向互動。這種單向告解赦罪的聖禮,逐漸的被濫用惡化成為販賣贖罪券斂財的惡行。引起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騰堡 (Wittenberg) 古堡皇宮教堂門口釘下95綱領 (95 theses),引爆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的浪潮。改革宗教會主張,雅各書所說的彼此,應該是教會中兄弟姐妹間之雙向互動的彼此。天主教的釋經是根據雅各書五章14-15節中,提到生病的人,應該請教會的長老 (也就是神父等專職宗教工作人員) 來為他抹油禱告,以求病得醫治與罪得赦免。這是天主教另一個聖禮 “抹油禮” 的聖經依據。因此,天主教把抹油禮與告解禮連起來解讀。天主教更會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主耶穌說到,要給使徒彼得一支天國的鑰匙,以及綑綁與釋放的權柄,主張使徒彼得是第一任教皇,直接從主耶穌基督得到這個權柄。馬太十八章主耶穌有關處理彼此得罪要如何處理的教導,天主教也認為,這裡所說的綑綁與釋放的權柄並不是給每一個信徒,而是只給十二個使徒。主耶穌在復活之後,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並且賜給他們赦罪的權柄 (約20:23)。

改革宗基督教主張,只有上帝能夠赦免人的罪 (約7:49),所有的信徒都接受復活的主耶穌的差遣,到普天下去傳福音、作見證,領人信主,而得到上帝藉著主耶穌十架所流寶血所賞賜赦罪的恩典。信徒本身並沒有赦罪的權柄。這也是使徒保羅從主耶穌所領受的使命。主耶穌在大馬色城外對掃羅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

改革宗基督教這樣的解經,造成每一位基督徒只在私底下禱告向上帝認罪,求上帝赦免。雅各書所說的彼此認罪逐漸的從教會生活中消失無蹤了。在教會歷史發展中,每次的屬靈復興,幾乎都包括兄弟姐妹彼此公開認罪的再度被強調與恢復。德國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以及英國的衛斯理牧師 (John Wesley) 是幾位強調彼此認罪在信仰中重要角色的牧師。但願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姐也願意在這方面有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