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10

[牧函] 生命共同體 Life Together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最近在準備有關小組系列的講道時,我學到一個新英文單字 (Oneanothering)。根據史密斯 (R. Cody Smith) 的解釋,one•an•oth•er•ing (wun-e-nuth’er-ing) v. To fulfill New Testament Biblical instructions for Christians regarding activities to be done to, for and with one another. –one•an•oth•ers n.  

我嘗試將這段英文翻譯成為中文如下:“彼此”是一個新的動詞,意思是基督徒遵行新約聖經中有關基督徒彼此之間為了對方、給予對方、陪伴對方所做的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人稱為“彼此者”。

主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因此,我們可以說,彼此相愛的關係與互動是基督門徒或是教會的主要特徵。這些因為相信主耶穌的救贖恩典,接受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於心中的基督徒們在彼此的互動關係中將這樣的愛活出來的關係就是“彼此”(Oneanothering)。

顧立 (Anthony Gooley) 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叫作“去教會與是教會”(Going to Church and Being Church)。我們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但是彼此之間並無任何實質上的互動關係,我們只是“去教會”(Going to Church)。但是如果我們除了在主日前往教堂參加主日崇拜以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有彼此相愛的互動,那麼我們就成為“是教會”(Being Church)。今年初開始,我們在和平教會開始推動小組事工,就是盼望和平教會的兄姊們能夠從“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進一步成長為有彼此相愛互動關係的“是教會”。

在德國納粹時代,由於反抗希特勒而被判處絞刑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對於這個問題有他獨到深入的研究。他在1927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題目為Sanctorum Communio: eine Dogmatische Untersuchung zur Soziologie der Kirche. 英文譯名為 Sanctorum Communio: A 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hurch。我嘗試將其譯為中文如下:聖徒的相通:教會社會學的神學研究。潘霍華認為我們的“我”( I ) 是產生於和另外一個相對個體“你”(Thou) 的互動當中,而所有的“你”(Thou) 都是具有上帝的形象。當我們的“我”和三一真神的“祢”(Thou) 以及反應上帝形象的別人的“你”(Thou) 以真誠的彼此相愛互動時,我們的“我”( I )才得以健全的形成與成長。這些“我” 與四週的“你”所形成的結連團體可以區分為:彼此沒有互動關係的“群眾”(mass)、彼此有理性互動的“社會”(society)、以及彼此有生命互動的“社群”(community)。教會應該是社群的一種。自從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罪之後,我們的“我”( I ) 被罪惡所扭曲了,因此,包括教會在内,所有的社群都會有其中成員彼此意志與利害衝突所帶來彼此互動關係的扭曲與傷害。教會是被基督救贖罪人所形成的社群。

潘霍華牧師於1935年被聘請成為在Finkenwaldel一間地下神學院的院長。半年後這間神學院就被希特勒關閉了。潘霍華把這半年的經驗寫成一本1938年出版的書,稱為 Gemeinsames Leben (Life Together) ,中文譯名為: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我個人覺得翻譯為“生命共同體”可能更為貼切。在本書中潘霍華強調教會乃是基督第一次降生與第二次再臨之間,基督在這世界的具體表現。這是基督信徒所形成的社群 (community)。基督是這個社群的根基、媒介、與中心。這個不完全的社群是上帝在基督裡面所親自設立的,並不是由任何個人的異象或理想所號召形成的。這是上帝所賜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充滿感恩來領受,不論是剛強或是軟弱、是聰明或是愚拙、是順服或是叛逆,每一個肢體都是上帝所安排在我們的基督社群 (Christian Community) 中 (林前12:18-27),都有上帝的美意以及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的。但願我們的和平教會也能夠成為“是教會”的基督社群,是依靠基督恩典以及聖靈恩賜而彼此相愛的生命共同體。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