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29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九)-服務(Serve) (國語)


經文:彼得前書4:10

【講道大綱】
I. 引言:重要與緊要 (Important and Urgent) (Steven Covey, 1989)
II. 服務的意義
diakone,w [diakoneo] administer, serve 服役
dia,konoj [diakonos] minister, servant 僕人
dia,konia [diakonia] ministry, service 服務
服侍:對象 (人) (約12:26)
服事:內容 (事) (路10:40)
III. 馬大與馬利亞 (路10:38-42)
1. 馬大事多心煩報怨 (路10:40)
2. 馬利亞靜坐主腳前 (路10:39)
3.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路10:42)
IV. 耶穌與彼得 (約21:15-22)
1. 愛我比這些更深 (約21:15)
2. 你餵養我的小羊 (約21:15)
3. 與你何干你跟我 (約21:22)
V. 我們的服侍與服事
1. 服侍主體貼主心意。(太16:23)
2. 服侍人愛心造就人。(林前8:1)
3. 愛心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VI. 結論:謙卑侍奉 上帝尊重 (Humility and Honor) (徒20:19; 約12:26)

【金句】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10)
【默想】
1. 你是否曾分不清重要與緊要的事呢?
2. 你對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有何感想?
3. 服侍主與服侍人之間有何互動關係?

星期六, 12月 27

[牧函] 服事與服侍 (Serve)

寫作於2008.12.28
作者:蔡茂堂 牧師

主耶穌基督在接近被釘死十架前不久,很清楚的告訴他的門徒說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吐唾沫在他臉上,鞭打他,殺害他。過了三天,他要復活。” (路10:33-34) 聽到這樣的預言,對於主耶穌復活充滿信心的兩位門徒,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與約翰,馬上運用他們那豐富的想像力與旺盛的企圖心,聯袂 [我猜應該是私底下吧!?] 前來找耶穌,他們很聰明的要求耶穌開給他們一張已經簽名卻還沒寫下數額的支票。主耶穌也不是省油的燈,立刻要求他們將支票數額寫明,然後才考慮是否要簽名。結果他們所寫下的,竟然是卡位問題。他們如此拋下工作與家庭,辛辛苦苦的跟隨耶穌三年半,到處旅行佈道、餐風宿露,實在是看好這位浪跡天涯的夫子,是個將來大有潛力的榮耀君王,因此,他們願意不惜犧牲、不辭勞苦的跟隨,是對於將來的光明遠景有所規畫與期待,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與信心。

那裡知道主耶穌也有他的黑色幽默。主耶穌警告這兩位胸懷雄心大志的門徒說,要拿這張支票,必須要有好酒量與好泳技才行。這兩位兄弟還是不夠成熟,不知道耶穌說這些話必有玄機,就挺身拍胸的回答說,這個還難不倒我們兄弟,我們的酒量雖然還沒通海,但是陪老師乾杯是沒有問題的,游泳也還可以。那裡知道主耶穌的答案居然是,這張支票數額過高,不能由我簽名,必須由我爸爸簽名才有效。但是剛才你們兩位答應我的陪我喝酒游泳,我就在此謝謝你們兩位了。這下子這兩個門徒原來自以為可以私下找耶穌,佔便宜。那裡知道,反而成為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只支票沒有拿到手,還許下了願意陪耶穌乾杯與游泳的承諾。更慘的是,他們不知道,耶穌所要喝的酒是背負全世界罪惡的滿杯苦酒,耶穌所要游過的河是死亡陰間的河流。

不知道是誰把這件事的風聲走漏了,這兩位門徒私下向耶穌所提出的卡位請求,成為丟到公廁的石頭,激起公憤。其餘十位門徒在聽到這兩個偷跑的夥伴的消息之後,並沒有詳細打聽他們與耶穌談話的細節與結果,就義憤填膺、將這兩位門徒圍起來要狂揍強扁他們一番。耶穌聽到他的門徒就要打群架了,連忙叫他們都到他的面前來,趁這個難得的場合給他們上一課機會教育。課程名稱就叫做:僕人領導學 (servanthood leadership)。耶穌告訴這十二位門徒說,在外面的政治世界,大家都搶破頭要當政治領袖,就可以吃香喝辣、支使掌控,享受別人的服務。但是在我的國度,情況剛好相反,在我的國度中,所有的領袖都要願意去服務他所帶領的跟隨者與部屬。最後,主耶穌丟下一句讓人深自反省的一句話: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可10:45)。

主耶穌所留下來的這句話,成為許多神學家探討、詮釋與爭議的對象。人子來所要服事的人是包括那些人呢?人子對他們的服事項目與內容包括那些事呢?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句話是上面那句話的延伸,是額外加上的恩典,還是這是服事內容的詮釋呢?

我們中文聖經,一向把 diakone,w [diakoneo] (動詞) 或是 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事”。最近我從芬蘭差會所出版的書上面才看到翻譯者將這個diako,nia [diakonia] (名詞) 翻譯成為 “服侍”。引起我的好奇並深思。逐漸的,我領悟到對人的服務應該包括服侍與服事兩個面向。前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認識與互動關係,後者強調對於被服務者的實際服務內容與動作。在服侍與服事之間,服侍應該是比較基礎的部份,服事則是實際可見的後果。如果沒有好的服侍關係與認識,則所做出來的服事動作與表現,不一定會滿足被服務者的需要與喜好。但是,如果服務者只是用心在瞭解被服務者的喜好並建立彼此良好的互動關係,但是卻沒有將這些認識與關係轉化成為實際生活上的動作與表現,則服侍也變成空空的口號了。但願我們每個人在與神的關係以及與人的關係中,都能夠成為真正的服侍者與服事者。

星期一, 12月 22

[講道影片]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星期日, 12月 21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寫作於2008.12.07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加拉太書5:15

短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國語)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上一次我們談「不要論斷」,今天的主題是「不要互相傷害」―「咬吞」。聖經中所描述的「不要相咬相吞」,都是指嘴巴所造成的傷害。如果我們被蛇咬一口,一定很不舒服,可有時這就像對方的一句話對你所照成的傷害。有些蛇的嘴巴可以把整個人都吞進去,因為蛇的下巴是鬆的,蛇皮可以撐很大,就算沒有被蛇吞進去,被咬一口也會很難過,而且擔心會不會中毒或死去等等。為什麼保羅會這樣講呢?會說我們不要用嘴巴來互咬互吞呢?因為會彼此消滅!

Ⅰ、引言: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

講到咬吞,古代埃及有一個神話,叫作Ouroboros,古埃及人認為有一種蛇會咬自己的尾巴,牠不斷地咬,後面就不斷地長出新的身體,所以會一直繞圈圈吃著、轉著。古埃及人認為這就是永恆的象徵,吃掉舊的身體,新的再長出來。這種神話、想法從埃及傳到腓尼基再傳到希臘,希臘人給它一個名字叫作Ouroboros,翻譯成中文就是「咬尾蛇」,咬尾蛇是一個圓圈的圖像,蛇的嘴咬著自己的尾巴,代表的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是永恆生命的象徵。

這樣的神話,曾經幫助一位科學家發現一個化學結構,有一天他在研究化學物,怎麼樣都想不出來C6H6的化學結構到底怎麼畫?晚上睡覺時,這位化學家August Kekule,作了一個夢,夢到一條咬尾蛇,結果苯(Benzene)的化學式就被他畫出來了。苯是一種常用的溶劑,有六個碳、六個氫,有單鍵和雙鍵,以前沒有人能畫得出它的化學式。這是Ouroboros幫August Kekule,發現苯化學結構的故事。

保羅所講的是這樣的生生不息嗎?不是!他講的是另外一種蛇,咬尾蛇是咬自己的尾巴,保羅說的是兩條蛇互相咬對方的尾巴,保羅講的是不要相咬相吞,不是自咬自吞,簡單講就是Double Ouroboros(雙咬尾蛇),這樣就不能生生不息了,而是我把你吃掉,你把我吃掉,這也就是聖經所講,同歸於盡的咬吞,是相咬相吞,最後彼此消滅。

Ⅱ、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dakno)bite 撕咬入口 唇槍舌劍

2. katesqi,w(katesthio)devour 吞噬下喉 狼吞虎嚥

3. avnali,skw(analisko)consume 消化進腹 遺恨萬年

咬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的經文很短:「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這裡有「咬、吞、滅」三個動作,是越來越厲害的傷害,都跟我們的消化系統有關。

從嘴巴開始,「咬」的希臘文就是da,knw(dakno),英文是bite(撕咬入口);「吞」就是katesqi,w(katesthio),英文是devour(吞噬下喉),本來只是入口,現在是吞下喉,存活的希望越來越小,什麼叫作「滅」呢?「滅」就是avnali,skw(analisko),英文是consume(消化進腹),就是把他消化了,不再是咬在嘴巴,也不只是吞下喉嚨,是根本進到胃裡面把他化解掉了,活不過來、死定了。

當食物由嘴巴進入喉嚨直到胃內,就完全滅亡了,所以保羅說不要相咬相吞,因為結局是互相毀滅。有人認為,不會真有人這樣做吧?我看過很生氣的小嬰孩咬媽媽的手,大人則比較罕見;我們不是用牙齒去咬別人的身體,而是用講出來的話去傷害對方。我們的嘴巴很厲害,上帝的原意是讓我們可以享用食物、讓我們彼此說安慰鼓勵的話,可是我們卻用它來彼此傷害。

「咬」就是唇槍舌劍,「惡人設謀害義人,又向他咬牙。」(詩37:12)這個「咬牙」並不是真要吃他的肉,而是想讓他受害。司提反被害時也是這樣,「眾人聽見這話就極其惱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齒。」(徒7:54)

「吞」就是狼吞虎嚥,要把他吞下去,箴言說:「有一宗人,牙如劍,齒如刀,要吞滅地上的困苦人和世間的窮乏人。」(箴30:14)耶穌的比喻也提到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路8:5)「吃盡」就是katesqi,w(katesthio),他絕對不只是在嘴裡咀嚼,而是要吞下去。

「滅」就是消化,那個生命不見了,死了、消滅了!「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伯14:10)雅各和約翰(雷子)脾氣不太好,耶穌帶他們去撒馬利亞,撒馬利亞人因為跟他們不同族,所以不太客氣,也不招待他們;於是這兩個學生就不高興了,「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像以利亞所做的(有古卷無「像以利亞所做的」數字)嗎?」(路9:54)耶穌說:「不要這樣子,人家只是不請你吃飯,你就氣成這個樣子?」「燒滅」是avnali,skw(analisko),就是用火把對方整個除滅。

所以「咬、吞、滅」都是要讓對方受苦、受傷、受害,或甚至死亡的意思!

Ⅲ、口舌的傷害

我們的嘴巴是怎麼傷害人的呢?首先我必須澄清,以下所講的並不是我對姊妹們有偏見,而是單純講述聖經中的教導及引用科學的發現。上帝所創造的男人和女人,原本就有很大的不同,醫學上發現,女性控制嘴巴附近小肌肉的神經系統比男性發達很多。嘴巴附近小肌肉發達不一定都要用來傷害別人,也可以拿此特點來造就人。

1. 嘮叨 Henpeck

弟兄最怕下雨的時候房子還漏水,意思是娶到一個「會漏水」的老婆,當她在一旁滔滔不絕講話,丈夫無計可施,只好把眼睛、耳朵關起來,這個就叫作嘮叨(Henpeck)。

母雞煩公雞的時候,公雞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台語叫作「碎碎唸」,她也不是很大聲,只是小聲的講,可怕的是停不下來,就好像晚上睡覺時,水龍頭不停地滴水,讓人受不了。「碎碎唸」這招很厲害,不管是孩子、丈夫或父親都會發瘋,「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箴19:13),所以枕邊細語真的會穿石鑿壁。

有一個太太就這樣把他的老公毀掉了,那個老公名叫參孫,力大無窮,他老婆很會講話,每天晚上講,最後參孫只好投降。這個老婆叫作大利拉,她的舌頭很厲害,一直講一直講……,參孫煩死了,後來真的被他老婆毀掉了,「大利拉天天用話催逼他,甚至他心裡煩悶要死。」(士16:16)這是聖經中的一個例子。

2. 找碴 Nitpick

第二種是做偵探、雞蛋裡挑骨頭,英文叫作Nitpick(找碴),本來沒事就一定要找出事情來,雞蛋裡本來就沒有骨頭,可是他就一定要找出骨頭來,也就是想辦法找碴、找麻煩、讓人受苦,「他們圍繞我,說怨恨的話,又無故地攻打我。」(詩109:3)

耶穌就遇到一些找碴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甚至還裝作很有禮貌的樣子,其實目的是想辦法找出耶穌話語中的把柄,為要將其定罪,「於是窺探耶穌,打發奸細裝作好人,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20:20)如果你遇到有人這樣專門找你的麻煩,那的確防不勝防,因為每個人的話語中總難免有語病。

3. 侮蔑 Derogate

其實每一個丈夫心裡都很希望妻子讚賞他,可是很多姊妹卻懶得這樣做,反而說「你好差,跟你同學比起來根本不能比」,不管先生如何努力,她總是拿更優秀的人來比較,她先生本來還不錯,後來就被比下去了,這就是用言語侮蔑人,「少年人必侮慢老年人;卑賤人必侮慢尊貴人。」(賽3:5)我知道很多太太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先生,導致先生自暴自棄,雖然老公也有他待改進的部分,應該提醒,但也不至於一無是處,所以不要只看他的缺點、一副看不起他的樣子,既然妳決定要嫁給他,就支持、扶助他,不要洩他的氣。

聖經裡有一個老婆很會洩老公的氣,還好這老公沒有因此受影響,他就是大衛王,老婆叫作米甲。起因是,大衛王運送約櫃時發生了一些事情,途中有人誤觸約櫃被上帝擊殺,大衛王本來要把約櫃運至耶路撒冷城,又怕事情再度發生,因此將約櫃先送到迦特人俄別以東家,結果俄別以東家大蒙祝福,大衛王知道後,就想把約櫃搬到自己的城裡。

迎接約櫃時,大衛王在上帝面前跳舞,跳到王袍掉了也不在意,只剩下一條內褲,被米甲看到了,米甲找到機會數落大衛王,看她怎麼數落,「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撒下6:20)這句話講的真是尖酸刻薄,結果因為這句話,她得了不孕症,從此不能懷孕了,因為她侮蔑她的先生。抱歉,找到的聖經都是姊妹的例子,請原諒,我只是引用聖經,不是刻意詆毀姐妹。

4. 惡毒 Malice

「你的舌頭邪惡詭詐,好像剃頭刀,快利傷人。」(詩52:2)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別人就受傷。掃羅王生氣大衛到一個程度,只要有人幫大衛講話,他就要傷害他,包括自己的孩子約拿單,甚至要拿槍殺他,「掃羅向約拿單發怒,對他說: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我豈不知道你喜悅耶西的兒子,自取羞辱,以致你母親露體蒙羞嗎?」(撒上20:30)「你這頑梗背逆之婦人所生的」這句話裡同時罵了兩個人。你講過這種話嗎?生氣的時候說:「你這個孩子,就像你爸爸,跟你爸爸完全一樣」,一句話殺兩個人;更厲害的是「你跟你家的人完全一樣」,這話將全家都殺光了,你看那個劍多厲害?你只是對某一個人不高興,為何要連他家人、祖宗八代都罵進去呢?不需要這樣嘛!掃羅王真的很糟糕,不高興開罵時,居然這樣子侮辱、謾罵自己的太太和孩子。

5. 嘲諷 Sarcasm

Sarcasm(嘲諷)的希臘字根就是把肉撕裂,用話語讓對方好像流血般的痛,「連小孩子也藐視我;我若起來,他們都嘲笑我。」(伯19:18)我們叫作冷嘲熱諷。耶穌基督被掛在十字架上時,那些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就是這樣對付他,耶穌已經很痛了,還要讓他更痛,「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他同釘的人也是譏誚他。」(可15:31-32)表面上看來好像在奉承他,其實是嘲笑他,這叫作冷嘲熱諷,連掛在他旁邊的犯人也一樣跟著譏刺耶穌。

6. 中傷 Backbite

這個更可怕,笑裡藏刀,在背後中傷人,英文叫作Backbite(咬你的背部),在你面前表現的還好,其實都在你背後說壞話。我們很容易犯這個錯誤,不是嗎?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很少當面說,都是在對方聽不到的時候才講,這是很厲害的。保羅在羅馬書裡說了許多上帝會審判的罪,其中一種,就是背後說人的。「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或作:被上帝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羅1:30)

大衛王有一個兒子押沙龍就做過這種事,站在他爸爸的城外,凡有人要進城時,他就說:「咦?你要去法院啊,什麼事?」對方娓娓道來,押沙龍就說:「唉呀,好遺憾啊,我爸爸就是不讓我做法官,不然這件事情一定是判你贏。」「押沙龍對他說:你的事有情有理,無奈王沒有委人聽你伸訴。」(撒下15:3)他這樣的做法,就是要把民心都贏到他那裡去,背後的意思其實是在數落他爸爸,後來押沙龍叛變,導致最後自己被殺。這就是用陰險的方法在背後傷害對方的例子。

7. 流言 Gossip

最後一種就是傳話、流言(Gossip),「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20:19)我們一直跟小組成員強調,小組要做得好,大家要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互相代禱才會禱告到重點,可是當你把內心的事提出來,就會冒一個風險,如果有人把那些話傳出去,所造成的傷害就很難處理。

教會鼓勵大家要彼此相愛,有一個前提就是,關於小組成員的事,只能對上帝說,連家裡面的人都不能講,這是最起碼的修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修養,那請你不要參加小組,因為你會害己害人。

在小組裡,如果大家都只談天氣,看氣象報導就好啦!可是真要講到內心的痛,難免會涉及到隱私,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記得「不傳話」!包括好話也不傳,傳的不一定都是壞話喔!但有些東西傳開了就不好,一傳出去就不容易控制,這是一個我們都要學習的基本功課。

有一個波斯國王,他的老婆很漂亮,在一次宴客中,他想展示自己漂亮的老婆,結果當天老婆心情不好,拒絕被展示,於是開始有人傳話,「這樣還得了,要是這個消息傳到民間以後,所有的太太都會開始叛逆他的老公,這一下國家就會大亂。」為了這樣的流言,這個老婆被廢除,後來才讓以斯帖有機會登上王后的位置,「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他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帖1:17)這是傳話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Ⅳ、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新約給了我們一些勸告,剛才提到在背後講話或傳話,你可能覺得沒什麼,反正無聊就隨便講講,你知道上帝都用MP3二十四小時錄音,而且在最後審判時,還會播放出來給大家聽?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自己,很多話其實是不需要講出來的,或許你認為沒什麼,可是上帝在意!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所以我們一定要管好自己的舌頭。

2. 言語帶著和氣

還有,講話要帶著和氣,這樣的對話就很舒服,「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鹽能夠讓一盤菜變得美味、好吃,如果一盤菜,讓你吃出鹹味,那就太鹹了;鹽要放得恰到好處,叫人吃不到鹽的味道,而是吃出食物的美味。換句話講,如果我是鹽,我到一個地方,能讓別人的美善發出來,那我就是很棒的鹽;如果只是讓大家感覺我很棒,那就是太鹹!所以鹽是很妙的,不是要誇耀自己,而是要讓別人嘗到美善的滋味,這樣的言語,會把人心中原有的美善引發出來。

3. 說話能造就人

話語能夠造就人,不只是讓大家氣氛很好,而是讓別人得到鼓勵、讓別人得到一股願意向上的力量,我們應該多講這樣的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還有,不要說亂七八糟的話,從前有小孩喜歡講這類的話,嘴巴會被塞一塊肥皂。聖經說:「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弗5:4)這是弟兄最常犯的,講髒話、講與性有關的黃色笑話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需要學習這個功課,練習不要講這樣的話,因為沒有什麼好處、一點也不造就人。

5. 要用舌頭頌讚

最後,不要禮拜天讚美上帝,禮拜一就咒罵人,咒罵那按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這叫做不一致。「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雅3:9)雅各說這樣不對!怎麼可以一舌兩話呢?我們禮拜天都到禮拜堂來,用我們的嘴巴、舌頭稱頌上帝,禮拜一到六就不要用同樣的嘴巴,去咒詛那些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一致,也比較討上帝的歡喜。

Ⅴ、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耶穌說,你們來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5)這是耶穌設立聖餐的時候講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22:19),基督徒難道可以吃別人的肉、喝別人的血、可以吞咬別人嗎?可以的,但只能吞咬一個人,那就是主耶穌基督!當我們用感恩的心,把耶穌基督的生命吃到裡面的時候,我們的口所講出來的話,就會充滿主的愛,就能造就彼此,所以讓我們願意吃進基督慈愛的生命,說出讚美造就的話語。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上帝,在你創造萬物時,把你的形象-就是靈性賜給我們,你給我們一個特殊的恩典,就是我們能講話。這個話語的能力可以把我們內心的世界表達出來,在話語的互動當中,讓我們享受到彼此的愛。很可惜的,是我們濫用這樣的恩典,我們用這樣的恩典來相咬相吞、互相傷害;主!我們不得不向你承認,我們用話語所傷害的,常是最愛我們的家人;主!求你饒恕我們,也求你幫助我們在話語上面,能夠造就別人,能夠帶來和氣的話語。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寒冬玫瑰 (The Winter Rose)

寫作於2008.12.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寒冬玫瑰(The Winter Rose)是由約瑟馬丁與潘美拉馬丁 (Joseph and Pamela Martin) 所合作譜寫的聖誕節清唱曲(Cantata)。作者運用上帝所賞賜給他們那豐富的創意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譜出一齣膾炙人口的清唱曲。

我們都知道,玫瑰花是在春末夏初才長蕾開花,所以被稱為“夏日玫瑰”。作者卻大膽的使用其想像力,創造出一朵盛開於寒冬的玫瑰花。這朵在寒冬盛開的玫瑰花,會讓所有觀賞者嘆為神奇。主耶穌的降生,是上帝所賞賜給予人類的一個神蹟奇事(miraculous birth)。

清唱曲的開始,是冷風呼呼、天寒地凍的夜半漆黑。在這樣冷酷惡劣的環境中瑟縮顫抖的人們,引頸遠望,企盼著來自上帝那奇蹟式的寶貴禮物---寒冬玫瑰的生長與綻放,可以給這個陷在黑暗冰凍中的花園獲得重生與釋放。

在黑暗痛苦中的百姓,依稀還記得那古老的先知所留傳下來,有關寒冬玫瑰的預言。在久已枯萎折斷的耶西枝幹上面,將來會有再長出嫩芽的盼望(賽11:1)。先知以賽亞也清楚的預告,在寒冬玫瑰長芽吐苞之前,會先有先驅使者(herald)吹響號角,預備迎接寒冬玫瑰的降臨。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賽40:4)。當一切都預備妥當,寒冬玫瑰將會迎風綻放,展現那令人心曠神怡的聖潔美麗,散播出令人沉醉如夢的馨香芬芳。

這朵寒冬玫瑰誕生綻放在猶太地的伯利恆,受到約瑟的呵護,被擁在馬利亞溫暖的胸膛。漆黑穹蒼出現閃耀巨星,吸引東方博士騎著駱駝、翻山越嶺,帶著寶貝禮物前來朝拜。寒冷野地飛來成群天軍,向看守羊群牧者傳報佳音 “天上榮耀歸真神,地上平安賜世人。” 牧羊人也成群結隊、歡欣鼓舞的跑到這伯利恆的馬槽邊,大家一起來敬拜迎接這寒冬玫瑰。

看哪!這毫無瑕疵的寒冬玫瑰是多麼純潔美麗。他所散發出來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讓人著迷。我們也很驚奇的發現,慈愛的上帝竟然給這馨香美麗的寒冬玫瑰掛上滿身的荊棘,美麗的花瓣在寒風中搖曳。花瓣在荊棘中片片的脫離,鮮紅的花瓣在寒風中飄落大地,就像那被荊棘刺傷所流下的血滴。這是寒冬玫瑰為了讓上帝花園能夠重現生機而甘願犧牲自己、獻上為祭。

寒冬玫瑰凋零盡淨,掉落的花瓣被路過的客旅踐踏在腳底,紅色的汁液濺散在各地。周遭的一切似乎又歸回黑暗冰凍中的沉寂。但是,在天上慈悲的上帝對這冷酷的世界並未放棄。上帝的大愛包容並轉化世界的殘酷抗拒。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溫馨香氣的生命又從死裡再興起。

聖靈在五旬節從天而降,彷彿下雨。聖靈的恩雨滋潤著我們枯乾的心田。古老的先知以賽亞就曾經清楚的看見並預言: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 (賽55:10)。寒冬玫瑰那純潔美麗、充滿溫馨香氣的生命在許多蒙恩子女的心田又蓬勃長起。上帝的花園到處長滿了寒冬玫瑰。上帝的聖靈彷彿那南風與北風,吹進上帝的花園裡,讓花園裡的每一株寒冬玫瑰都盛開怒放。看哪!每朵盛開的寒冬玫瑰隨著聖靈的風吹而快樂跳舞搖曳。每朵寒冬玫瑰所散播出來那迷人的馨香之氣,四處飄逸,飄出上帝花園的牆頭,飄向地極。讓一切的榮耀全歸給上帝。

星期一, 12月 15

成長的故事 (6) – 張昭智老師


張昭智老師與全班同學畢業合照
可以找出我是那一位嗎?

成長的故事 (6) – 張昭智老師

最懷念的國小老師

上帝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賞賜給我許多疼惜我、用心栽培我的老師。在我國小六年當中,最讓我終生懷念的是我小六時擔任我們班導師的張昭智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張昭智老師面貌長得非常英俊,身裁是短小精幹,肌肉很結實,臉上常常掛著笑容。

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同學在下課後,都會走到在車站附近的某位同學家裡。大家擠在樓上的一個房間去補習。但是由於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負擔起補習費,因此,我是在下課後就直接走回家。
有一天,張昭智老師特地到我家來進行家庭訪問。我偷偷的躲在客廳裡面的門後,好奇的想聽聽,到底老師來家庭訪問,與父親是要談什麼事呢?

張老師:蔡先生,你家的茂堂功課很好,你為何不讓他參加補習呢?

爸爸 (有點支支吾吾的……):老師……,很對不起老師……,是因為……

張老師:蔡先生,因為在補習時所上的進度是跟學校上課的進度互相銜接的,
茂堂如果沒有來補習,那麼他就會跟不上教學的進度了,這樣很可惜。

爸爸:謝謝老師的好意提醒,我們很感激,只是因為……

張老師:我相信你是希望茂堂能夠考上中學的,茂堂這個孩子很認真,頭腦也夠聰明,不讓他升學唸中學是很可惜的。

爸爸:是的,是的,這個我知道,我也很盼望茂堂能夠繼續升學唸書,……

張老師:那就從下禮拜一開始,請你讓茂堂在下課之後,來參加補習好了。

爸爸:這個……這個……老師,不瞞您說,我的手頭很緊,實在沒有辦法再為茂堂付補習費給老師,實在非常抱歉,對不起,讓老師這麼遠來家庭訪問。

張老師:喔!原來是這樣。沒關係,既然家裡經濟有困難,那就不必交補習費好了。下禮拜一就讓茂堂來參加補習好了。

爸爸:這……這……這怎麼好意思呢?老師對茂堂很好,我們非常感激,但是,我們實在不應該白白領受這樣的恩惠。

張老師:茂堂這個孩子很難得,不讓他升學很可惜。蔡先生,您就別客氣了。下禮拜一就讓茂堂開始來補習吧!

爸爸 (不斷的點頭):那就謝謝老師了,實在感謝老師的愛心。

張老師在起身告辭之前,突然想到什麼,又回頭告訴爸爸:喔!對了,我忘記告訴你,每位學生要自備一張折疊桌椅,在補習的時候才能坐著寫功課。

爸爸的臉色轉為蒼白,兩眼睜大、嘴角抽慉著,結結巴巴的向張老師說:什麼?還須要買一張折疊桌椅啊!?張老師,不瞞您說,我連買一張折疊桌椅的錢都沒有。實在謝謝老師的厚愛,我看茂堂還是不要去補習好了。對不起老師了。…………

張老師一腳已經踏出我家門外,另一腳還站在門內,他站在門檻處,沉吟許久……

星期一, 12月 8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八)—咬吞(Bite & Devour)


經文:加拉太書5:15

【講道大綱】
I. 引言:Double Ouroboros (雙咬尾蛇)

II. 咬吞的意義 Christian Cannibalism [基督教食人族]
1. da,knw [dakno] bite 撕咬 唇槍舌劍 (詩124:6; 加5:15)
2. katesqi,w [katesthio] devour 吞噬 狼吞虎嚥 (箴30:14; 路8:5)
3. avnali,skw [analisko] consume 消滅 屍 (伯14:10; 路9:54)

III. 口舌的傷害
1. 嘮叨 henpeck (箴19:13; 士16:16)
2. 找碴 nitpick (詩109:3; 路20:20)
3. 侮蔑 derogate (賽3:5; 撒下6:20)
4. 惡毒 malice (詩52:2; 撒上20:30)
5. 嘲諷 sarcasm (伯19:18; 可15:32)
6. 中傷 backbite (羅1:30; 撒下15:3)
7. 流言 gossip (箴20:19; 帖1:17)

IV. 新約的勸告
1. 閒話要被審判 (太12:36)
2. 言語帶著和氣 (西4:6)
3. 說話能造就人 (弗4:29)
4. 勿說淫詞妄語 (弗5:4)
5. 要用舌頭頌讚 (雅3:9)

V. 結論:吃進基督生命,話語造就別人 (約6:56)

【金句】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4:29)

【默想】
1. 請分享你曾經被別人話語傷害的經驗。
2. 你比較常說那一種傷害別人的話語呢?
3. 如何才能多說感謝讚美與造就人的話?

眼睛的故事 (15) - 眼睛明亮 (Eye Opened)



眼睛明亮 (Eye opened)

這是撒旦引誘夏娃,去轉眼注視那棵善惡樹上那悅人眼目的善惡果,去伸手摘下那令人喜愛的善惡果,去張嘴咬一口那使人有智慧的善惡果,去 “喫好鬥燒報” 的把這個可口的善惡果分享給她所摯愛的老公亞當 (創3:6) 所使用的誘餌,

“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耶和華警告亞當的是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創2:17) 上帝警告亞當吃善惡果會帶來死亡的結果。撒旦引誘夏娃吃善惡果會帶來眼睛的明亮,人類便有如神之分辨善惡的知識。上帝所說的與撒旦所說的,似乎完全不同,到底孰是孰非呢?或是上帝與撒旦都說到吃了善惡果可能帶來對於人類重大影響的一部份。如果容許我嘗試將上帝所說的話與撒旦所說的話作一個整合,那就是,人類如果吃了善惡果,眼睛會變得明亮,便能像上帝一樣具有分辨善惡的知識,但是也會帶來死亡的惡果。

上帝不要人類墜入死亡,因此,向亞當清楚警告吃善惡果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死亡。撒旦是與上帝作對的叛逆天使,他要引誘人類跟他一樣叛逆上帝,因此,他只向夏娃提到可以如神分辨善惡的知識來作為誘餌,而不講會帶來生命死亡的嚴重後果。這也是所有犯罪集團在引誘年青人時所用的技倆,就是只向年青人提到吸食毒品或放縱情慾可能帶給他們那短暫的感官高潮,卻閉口不談高潮過後還會帶來許多終身難脫的各種綑綁與痛苦。

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已經把上帝的形像與樣式賞賜給予人類了 (創1:26-27)。因此,人類俱有靈性。還沒有吃善惡果,人類已經是“如神”了。當上帝告訴亞當,園子當中那棵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吃時,亞當已經知道善與惡的概念了。[否則上帝對亞當講的這一句話,就沒有意義了。] 撒旦對人類的誘惑,是把這兩個恩典合在一起,成為“如神知道善惡”。這就有另一層面的含意。

當上帝在創造亞當時,說過這麼一句話 “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創2:18) 有些神學家主張,這是聖經教導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男性是上帝創造的主角,女性的被創造,是為了解決男性獨居不好的問題,女性的存在本身只是要來作為男性的陪伴與幫助。這也是聖經中有關婚姻關係的教導。太太永遠是擔任陪伴與幫助的角色。特別要強調的是,男性的先生是婚姻中的主角,太太則是配角,是幫助者。

我個人對這一句經文的解讀,與上述之論述不同。我認為,性別的區分必須在兩性都存在的情況下才有意義。上帝剛開始創造亞當的時候,聖經都一直稱呼亞當為 “人”、“活人”、或是“那人”(創2:7, 8, 9, 15, 18, 19, 20, 22)。只有在耶和華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位“女人”之後,“男人”的名稱才開始現 (創2:22-23)。所以,在夏娃還沒有被創造出來之前,亞當是全體人類的代表,並不只是男性的代表。“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來幫助他。”這一句話是描述所有的人類,包括男性與女性在內,都須要陪伴與幫助。這個需要,並不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而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差異。上帝是三為一體的永恆團契 (Triune God),因此,上帝是不會孤獨的。上帝是全能的上帝 (Almighty God),因此,上帝是不須要被幫助的。上帝創造人類成為須要陪伴與幫助的存在 (the being in need of companionship and help),呈現出人性的兩大特質。第一、人性是須要在關係中才能夠形成的 (humanity in community),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第二、人性是有限的 (humanity in finiteness),是須要被幫助才會成長的。因此,人類的知識與能力都是相對的,不像上帝能夠俱有完全的知識與絕對的能力。

撒旦的墮落,根據以賽亞書14章的記載,是他要爭取“如神”的絕對性主宰地位。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
................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
................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
................我要與至上者同等。(賽14:12-14)

現在,撒旦以古蛇的形像潛入伊甸園,用同樣的 “如神” 動機來引誘夏娃與亞當叛逆上帝的命令。人類在這裡所追求的,是可以擁有與上帝一樣判定是非善惡的絕對知識。人類不願意順服並依靠上帝所啟示的知識來做相對性的是非善惡判定。承認自己認知的有限性,以及判定能力的相對性,在是非善惡的倫理道德議題上面,必須抱持這種有限相對的謙卑態度,來與其他的人進行對話與討論,並且將所獲得的結論視為是暫時性與相對性的。這樣的態度,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二章所提到的 “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 (羅2:15) 上帝已經將這個衡量是非善惡的良心放在每一個人的心裡,是全世界人類彼此之間可以有共鳴與分享的。但是大家對於一個倫理議題的看法與想法是可能有不同的,是可以拿出來互相討論與比較研究的,是須要抱著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的不確定而相對的態度來進行的過程。

但是,撒旦的引誘是要人將自己 “上帝化”與 “絕對化”,把這樣的驕傲描述成 “眼睛明亮”。這裡的眼睛,應該不是指外在身體的那兩顆眼球,而是存在於我們心靈深觸的那個心眼。

星期六, 12月 6

[牧函] 吞噬 (Devour)

寫作於2008.12.7
作者:蔡茂堂 牧師

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15節,勸告加拉太地區教會的兄姐們,不要相咬相吞,否則會彼此消滅。很少聖經學者會把保羅這一段勸告解釋為:加拉太地區教會的信徒是食人族 (cannibal)。 大部份的聖經學者都講此段經文解釋為:加拉太教會信徒彼此間的言語傷害。

一位科學、自然、旅行學者夸門 (David Quammen) 於2003年出版一本有關掠奪肉食動物 (predating carnivores) 研究的書,書名是:Monster of God:The Man-Eating Predator in the Jungle of History and Mind [上帝的巨怪:歷史與心裡叢林中的食人動物]。夸門從生態學、楊格心理學、甚至神學的不同學科角度來探討這個很有趣的主題。目前尚生存在地球上面的少數食人動物是印獅,澳洲鱷,蘇俄虎,羅馬尼亞熊。這些動物依靠吞噬其他的動物來存活,由於人類對於原始森林永無止境的開發與掠奪,使得這些巨大的肉食動物瀕於絕種。生態學者認為這是自然界維持各種生命永續生存的平衡互動,是食物鏈的一環。

根據楊格的心理學,人類心靈的深處,一直都有一種害怕被巨大怪獸吞噬的恐懼。進化論學者主張,這是由於人類在進化演變過程中,在叢林被這些食人巨獸追逐逃命的祖先,在我們生命的染色體所遺留下來的記憶。

夸門認為,聖經中記載很多有關吞噬的神學。創世記第三章就出現那條比萬物都狡猾的古蛇 (創3:1),在牠的引誘下,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用嘴吞下了上帝所清楚交待絕對不可以吞食的善惡果 (創3:6)。人類的墮落是由嘴巴吞下禁果所造成的。耶和華給於人類的審判中,提到女人的那位後裔要與這條古蛇進行一場殊死戰,這位後裔要打傷古蛇的頭,但是這條古蛇也要咬傷後裔的腳根 (創3:15)。由此可見,人類罪惡的開始與終結都是與用口咬的動作有關。

詩篇23篇是很多人耳熟能詳、且非常喜愛的一首大衛之詩。很多畫家將這詩篇的意境畫成很安詳寧靜平安的景像,是群羊與牧者徜徉在溪水邊的綠草茵上。我們很少看到牧者舉起手中的棍棒,使盡全力打退那些企圖來吞咬群羊野狼或獅子的圖像。一個好牧者是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保護群羊免於受到肉食掠奪者攻擊吞噬的牧者。

聖經所描述的撒旦形像,是一個原始掠奪者 (alpha predator)。撒旦是侵入伊甸園,引誘人類始祖吞食禁果的古蛇。撒旦是詩篇74篇14節與以賽亞27章1節所描述,耶和華要打碎其頭的海怪 (Leviathan)。撒旦手下的假先知是披著羊皮,混到群羊中,要伺機撕咬吞噬群羊的惡狼 (太7:15)。撒旦是啟示錄12章9節所描述,從天上被上帝摔下來的大龍。這條龍站在將要生產的一位婦女面前,等著要吞噬她所將要生產的嬰孩 (啟12:4)。撒旦是遍地遊行,尋找可以吞吃的人的獅子 (彼前5:8)。

主耶穌基督第一次降生,成為背負世人罪孽神的羔羊 (約1:29)。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生命,流出寶血,就像逾越節的羊羔一樣,給予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吃下 (民9:11)。主耶穌在用五餅二魚餵保五千人之後,對那些跟隨他,盼望能夠再吃一頓免費午餐的群眾發出邀請。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約6:51)。他邀請所有的人,用信心領受他為我們所犧牲的生命,來獲得罪的赦免,以及一個新的生命。人類的始祖亞當用嘴吃了不該吃的食物而墮落,主耶穌將他自己成為天上所賜給我們的糧,讓我們用信心吃了,可以得救贖。

根據以賽亞書的預言:當彌賽亞再臨這世上,帶來永恆的國度時,“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 (賽11:6-9) 我們可以知道,今天世界所存在的肉食性掠奪者動物,是人類墮落之後的變態,不是上帝創造伊甸園時的情況。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寫作於2008.11.23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馬書14:13

短片

「論斷」是一個負面的詞語,其定義也頗具爭議。有的人把「不要論斷」解釋成什麼都不要講、什麼都好,然而耶穌或保羅所講的不要論斷是指不要判斷嗎?讓我們來深入討論「論斷」的學習。

Ⅰ、引言:
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Steve Martin是一個喜劇演員,他講過這麼一句話:「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為什麼要批評人以前要先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Steve Martin的理由很特別,至少你離他已經一哩的安全距離了;而且他的鞋子被你穿著,免得他拿鞋子丟你。其實他的意思是,批評人家很危險,你要預備好,要講別人時,對方可能會不高興而追打你。所以你要離一哩以外再開始講,而且要讓對方聽得到卻追不到,再則,至少你賺了一雙鞋子在你的腳上。這是一個笑話,但也可以讓我們認真的思考,為什麼不要批評別人?是真的不要批評還是不是如此?


Ⅱ、論斷的意義
kri,nw(krino)separate 區分

羅馬書14:13說到︰「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這節經文裡面,希臘文共提到兩次的論斷,可是中文卻把同一個字翻成不同的意思,一個是「論斷」,一個是「定意」。代表保羅認為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時有兩種判斷的方法。有一種是不要做的,有一種是要做的,這就很有趣了。「論斷」和「定意」是同一個中性的希臘字kri,nw(krino),可是做的方法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kri,nw(krino)的英文是separate(區分),本來「論斷」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好壞對錯分開區隔,將同類事物歸在一起,就是區分。區分就是分別分辨,不要讓他們混在一起,做出分辨的工作。而保羅說「…寧可定意…」,寧可定意就是你一定要做分辨,這是該做的區分Commanded krino(應該做的論斷、判斷、辨別)」。也有一種是不該做的區分,經文是「不可……論斷」,不可論斷是怎麼做的問題,而非要不要做的問題,這種叫作禁做的區分Condemned krino(不要做這個,但你要做那個。)。同一件事情,同一節經文裡卻有一個要做、一個不做的不同。

我找一些與kri,nw(krino)有關的字來讓大家了解它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像這樣的字你必須要從它的前後文來揣摩,到底它是屬於哪一類的區分。換句話講,區分有兩種,有一種是該做的,有一種是不該做的。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anakrino)discern 考查
2. diakri,nw(diakrino)decide 分辨
3. kritiko,j(kritikos)discerner 辨明

該做的有一種字叫作avnakrivnw(an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考查),就是要把紅的綠的看清楚,要先認出有兩個顏色的不同。若是色盲就沒辦法區分顏色;因此你要先分辨、先把它分清楚、看清楚這件事情是不是我們該做的。聖經的根據是在使徒行傳17: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就是要去看清楚,不能夠都好。並不是不管他,也不批評;而是要弄清楚,這樣的kri,nw(krino)是應該要做的。考查之後你就要做決定了,這叫作diakri,nw(diakrino),英文的意思就是decide(分辨),當你詳細的分析你目前所看到的現象,你就要做一個決定,比如說紅綠之間要做取捨、好惡之間做選擇,這是你的決定。所以在avnakrivnw(anakrino)之後你要做diakri,nw(diakrino)。耶穌跟法利賽人說:「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太16:3)氣象局的人觀察天氣後要做分辨和決定,到底要如何報導,所以要分析(discern)和決定(decide)。

做分析和決定的人叫作kritiko,j(kritikos),英文的意思就是discerner(辨明者),中文就沒有把這個意思翻譯出來,上帝的話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聖經它不會模擬兩可、對錯不明,而是黑白分明。所以聖經本身會幫我們做這樣的工作,「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它會區分骨頭和骨髓、魂與靈、對與錯,不是都一樣;所以聖經是一個分辨者(discerner),我們的想法聖經能夠對幫我們做分辨,應不應該、對不對。以上三個工作(考查、分辨、辨明)是我們應該做的,上帝給我們理性、給我們良心,要我們在所看到的事情上做分析、做判斷、做選擇,這些是該做的事情,可是上帝不要我們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拿來當作最後的決定。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krisis)trial 審判
2. krith,j(krites)arbiter 判官
3. u`pokrith,j(hupokrites)hypocrite 偽善

那不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kri,sij(krisis)。kri,sij(krisis)就是英文的危機(crisis),其實它本來的意思是審判(trial),審判就是決定、定案了。到目前為止,陳水扁的案子還在審理的過程,所以仍有不確定性,檢察官一直在想辦法,可是一旦開了審判庭,法官要是宣判有罪,那案子就這樣定了。可是我們怕初審法官可能會判斷錯誤,所以檢察官和被告都還有上訴的機會,二審被告也可能認為還有錯判意見,還可以再上訴,但是當最高法院的判決決定之後,就成定局了,kri,sij(krisis)代表的就是三審的法官,當最高法官的議事槌一敲,這個案子就結了。所以這段經文講的意思是,你不要去做審判的角色,你應該去分析、應該去決定。不能把自己當作最高法官,「我講的就算」,聖經說人類沒有這樣的能力,你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但這不代表人類不應該去區分、不應該去決定,不應該去訂對與錯。但是當你要說的時候,應該要抱持謙卑的態度,就是要知道這是上帝給你的能力,這是人要努力去做的。但是這個角色有它的困難度,所以我覺得世界上最難做的工作就是法官,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做一件人類做不到的事情。要絕對的對,要找到所有的資料、進行所有的評估,而且要做沒有偏差的判定,這在人類來講有它的困難度。然而社會需要有法官的角色,所以我們說司法要絕對的公正意思就在這裡,但,實際上有它的難度。

如果說一般人的工作不是法官,你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扮演法官審判的角色,這是論斷的意思。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6)扮演這個角色的人叫作krith,j(krites),英文的意思是arbiter(判官),所以我們應該不要作作一個終審者krith,j(krites),而應該作一個辨明者kritiko,j(kritikos)。「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來12:23)。

在家裡最會扮演這個角色的常是父親。總以為我是父親「我說了就算!」並不容許家人有其他意見。當我們是終審者時,要注意我們的動機,因為上帝知道一切。上帝不會偏心,他能夠明察秋毫,心裡面是絕對公平,絕對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但是人類在明察秋毫與公平上卻可能有問題。

所以聖經說,你要判定但是不要論斷。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管的意思。有人就試著想要做kri,sij(krisis)、他想要扮演krith,j(krites)的角色,聖經把這種人稱作u`pokrith,j(hupokrites),英文的意思就是hypocrite(偽善),就是他沒有那個能力卻又要扮演那個樣子。台語說「乞丐拿仙拂」,因為我們和所指責的對象也可能是犯同樣的錯誤,由於對方被抓到,你還沒有被抓到,只是一個曝光、一個沒有曝光,就在那邊大小聲的指責;可是私底下你做的和對方一樣,這就是u`pokrith,j(hupokrites)偽善,這是聖經最討厭的人。

所以,不要論斷指的是不要做這樣的角色,因為真的能扮演這樣的角色是上帝。有時不得已,有的人當法官或是當父親的,家中事總不能一直討論下去、總要做決定,但是在態度上可能要有點謙卑、保留一點空間,不要把它絕對化。這也是耶穌說的不要論斷,「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5)其實它的意思是不要做假冒為善者那樣的論斷;而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要判斷、什麼都好。

根據前面所談到的要做查考、分析,辨明的人,我自己給它的解釋是,上帝要我們做判斷,是要我們好好地查考聖經,好好地分析事情的是非,而且我們要肯定這只是我們要辨明的一個過程,重點是這個過程。不管我們找到什麼,我們都要做決定,可是那個決定要輕輕地抓著,萬一有新的事證出來時,我們就要重新調整我們原先的決定。因為我們人類沒有辦法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能說:「根據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一切相關資料。」或是「根據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我的判定是這樣。」 如果你做了那麼多的qualification,做了那麼多的 disqualifier以後,那麼你還是可以判斷。若以「根據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態度,我還保持一個可能性,因為可能有新的東西出現,我可能要重新考慮。

很多以前被判死刑的案子,還沒有被處決的人,到最近有DNA的鑑定,才發現跟他根本沒有關係,他馬上就被釋放了。這也就是為何有人反對死刑的理由,因為沒有一個法官有辦法百分之百確定,他所判的案子一定是這樣,中間有一些被掩蓋或資料缺少的,但是你只能就所知道的做判斷,若是你把他關起來,萬一有一天發現你判錯了,還有機會把他釋放出來,或是作賠償。但如果處決了,就不曉得怎麼彌補了,這也是不贊成死刑者的其中一個理由。也就是說我們是一直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做類似醫學上的 tentative diagnosis(目前的診斷),就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到最好的決定,是經過我好好地分析,可是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過程,能夠說結束的是上帝。容許事情有繼續討論的空間,上帝不要我們做的,就是做一個終極的審判、做一個絕對正確終極的審判。因為這是上帝才能扮演的角色,所謂不要彼此論斷,我覺得是不指要作這個角色,並不是不要做判斷、什麼都好,這個若沒有講清楚,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另外一邊的極端,就是什麼都不要講、都不能講。

Ⅲ、耶穌的教導

容許我詳細的來介紹耶穌所講的,耶穌也這樣講過,這句話是被濫用的最嚴重的經文,包括不受洗、不信教的人,這句話都會背,而且會講、很常講,在後現代的時代這句話是金科玉律,就是「Don’t judge, lest you will be judged.」(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是耶穌講的,很多人很喜歡用這句話來把人家封口,耶穌講的是什麼意思?耶穌是說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這樣論斷,有嗎?它這裡有講清楚,並不是說不能討論、不能批判。接下來我們仔細來了解一下這段經文:「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第一種濫用叫作「The conundrum of judging the judger.(論斷論斷者之難題)」,當你在跟一個人說「不要論斷人,因為這樣你會被論斷」,這句話本身就已經在論斷他了(You are judging the judger).,你已經有一個論斷在背後,這是無法避免第一個我們會陷入的難題。

第二個是反過來,如果說你聽到別人批評你、你不想被批評而制止別人時,你就要逃避別人給你善意的建議,而成為逃避的藉口。所以這有雙重的逃避,The excuse to avoid constructive criticism.(逃避建設性批判之藉口)。講白了就是我不聽,你講什麼都與我無關,因為耶穌說不要論斷,所以你講的我根本不聽,這就變成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規勸、互相討論,抹煞掉一起學習向善的機會。所以被濫用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對對方的論斷,一個是對自己逃避的藉口。這兩個都不好,用這兩個角度來解釋耶穌說的話是不對的。那麼我們怎麼正確的來解釋這句話呢?

因為耶穌還有講下文,因此不能斷章取義。「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如果你一定要做這件事情的話,要記得,上帝會用你衡量別人的方法來衡量你自己。我覺得這是公平的,你應該是要用對的方法來衡量人,不應該用不對的方法。保羅說:「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恥。難道你們中間沒有一個智慧人能審斷弟兄們的事嗎?」(林前6:5)教會發生事情應該有人敢出來做判斷,這個就是法官的角色,教會也要有這樣的角色,弟兄姊妹有爭議時,誰敢出來說話,不能大家都不管,就讓大夥去亂,不能這樣子。

2. 衡量的標準

你怎麼量給別人,上帝就怎麼量給你,所以你在論斷別人時用的標準,將來上帝就用你的標準來處理你。所以當你真的要論斷時,你就要留意用什麼語詞來衡量別人。馬太福音裡耶穌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18:35)上帝會照你對待別人的標準來待你。

3. 要反求諸己

再者,你看見對方有問題,但是你要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假冒為善的人就是只有看到對方有問題,沒有看到自己也有問題,才會變成假冒為善。只要是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台語說:「生眼睛都在看別人」,你知道螃蟹的眼睛可以伸出調轉看自己嗎?我們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別人,這是人會假冒偽善的一個缺點,同樣的問題自己也有,但是自己看不到,這叫作盲點。

在這裡耶穌就警告,如果你要看別人有錯的話,要記得一點,先看看自己,第一個你的標準要先想好,這個標準就是上帝將來會用這個標準來看你。第二個,看別人時不要忘記回頭看自己,這叫作反求諸己。如果要論斷時怎麼論斷,當論斷沒有辦法不做時,做的時候要小心,第一個你用什麼標準,第二個你不要只看別人,不要只量別人,要用同樣的方法來量量自己。所以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呢?加拉太書說:「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6:4)不是不能察驗別人,而是不要只察驗別人,要記得看看自己。

4. 願接受指正

再來就更難了,你因為要看別人,那麼你自己的眼睛要先處理好,否則你會把別人沒有的東西看成有,這在心理學叫作「外射作用」;就是把我們自己有的問題,結果看成是別人有。如果你戴的眼鏡是有色鏡片,你看的世界都是有色的,其實問題不在世界而在你的眼鏡;如果你的眼睛是亂視,你看的世界是扭扭曲曲的,那不是世界的問題,是你的眼睛有亂視,你必須要把你的眼睛弄好,否則你的判定就不會正確。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你要幫助別人,你要說別人不對,你要先弄好自己,你怎麼弄好?經文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就算台大醫院眼科醫生也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眼科醫生怎麼對自己的眼睛開刀?這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耶穌這樣講很聰明,意思是說,你要請別人看看你有沒有問題,還要請別人幫你把這個問題處理好,然後你才可以看清楚別人的問題,如果你真的那麼好意要幫他的話,你至少要先願意接受別人幫助你、把你弄好。

我們精神科在幫就診者做精神分析前,一定要自己先被分析,理由也是一樣,因為你自己的盲點會成為治療別人的要害,會變成一個問題。所以不只要反求諸己,還要願意接受指正,這很重要,一個人願意接受指正以後,他就可以去指正別人,那就變成是互相的關係了,因為你不是有意要幫助別人指出他的不對、希望幫他改善嗎?我們假設這個論斷是好意的,是要他改善的,不是要故意欺負他或是讓他難看的,就算是這樣子,你自己也要先願意接受對方的指正。這是大衛最可愛的地方,他可以接受拿單的指正,「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12:7, 13),大衛是國王耶,國王還有這個態度,所以大衛為什麼蒙神悅納,不是他沒有犯錯,而是他肯認錯,他可以接受。

5. 要溫柔挽回

最後,耶穌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這很重要,所以到這裡是要論斷,不是不要論斷,但是你要先把你的問題處理完後,先看清楚才能下診斷。然後你不能光指出對方的問題,還要幫他做處理。簡單來講,耶穌要的比我們想的還多,只有論斷沒有用,你還要幫他改善、還要把他的問題處理好,這個要求就更多了,不是告訴對方的眼中有刺就離開了,那樣對他沒有幫助。如果你眼睛曾經跑進沙子就知道,任何一個醫生要幫你把眼裡的沙子拿走,一定要很小心,英文叫作delicate,就是你的動作要很細微,輕輕地把沙子弄走,不然會很痛。每一個人被對方指出錯時,都是很痛的,特別要幫你改過時。所以要幫人家論斷、要幫別人改過時,要很溫柔的,才真的有辦法把沙子去除,而不會把眼睛弄瞎弄傷,所以我覺得是要溫柔的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所以耶穌整個的教導,不是很簡單的說不要論斷,然後就各做各的、各走各的,不是,耶穌花了這麼長的篇幅就是要解釋說,如果你覺得一定要這麼做的話,有一些原則你要注意,不要作u`pokrith,j(hupokrites)、終極的審判者,你要作一個kritiko,j(kritikos)小心分辨者,要容易被分辨、被幫忙,然後再溫柔的幫對方把問題改善,這才是一個論斷真正的目的,你做這個,目的是要幫助他解決他的問題,所以要用溫柔把他挽回。

Ⅳ、如何作建設性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一個十七世紀末德國路得會的神學家,叫作Johann Albrecht Bengel。他用拉丁文寫聖經的註釋,就是註釋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不要論斷」,他的解釋不是說都不能講,而是說你要注意怎麼講,我想他的解釋是對的,就跟前面我的解釋一樣。不要論斷的這個字希臘文是Μh krinhth,拉丁文就是Nolite judicare,英文就是No judgment,可是下面有他的註釋,他的註釋用四個拉丁文:「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翻譯成英文就是「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把它翻譯成中文是「沒有瞭解、愛心、必要時,不要論斷。」他是反過來講「沒有…..就不要」,耶穌講的是你「要怎樣」;你要注意你的標準、你要注意自己、你要願意被指正,然後再小心的幫對方指錯。耶穌是用要要要,他是用三個沒有就不。

首先他說到「瞭解(sine scientia)」。當你要說別人時,要問自己有了解嗎?「我有足夠的知識嗎?我對這個事情本身了解多少?」不夠了解不要講話,因為有可能你是亂講話,或是表面的了解。我想陳水扁的案子拖那麼久,就是檢察官一直想要了解真相,我們的要求也是這樣。你沒有了解全部你就做判斷,那樣判斷對的機會很少,判有罪沒罪都會有問題,所以你要先了解,儘量的去了解,照你所能做的儘量去了解,不要隨便一兩句就斷定,不要未審先判就是這個理由。首先就是要去了解、要去收集資料。

第二個是關於你的動機。amore的英文是love,中文是「愛心」。如果你不是為了對方的好處就不要講,因為傷害會很大;如果你一定要講,就要穿他的鞋子走一哩路;如果你跟對方的關係好,真的是為了對方的好處,你做起來的表現會不一樣。

最後一個字是「沒有必要,不要論斷」。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斷是非,所以你要分辨這件事情,是否要拿到道德的秤上去秤,有些事情是與無關道德,若你把它道德化是很可怕的,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太嚴肅,不應該這樣,所以他說:「沒有知識、沒有愛心、沒有必要,不要論斷。」所以你要問自己:「我對這件事情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了解夠嗎?我對對方的愛心夠嗎?這件事情是屬於必須批判的事情?是屬於是非善惡的事情?還是不是?是嗜好的事情?還是是非的事情?」你自己要先做這個分辨,然後才確定要不要做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第一個,不要草率妄斷。耶穌說:「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按外貌就是不了解裡面,就憑表面來斷,耶穌說不要這樣,這樣不公平,因為你沒有了解全貌,你的判斷就不公正,公正就是要了解全部。檢察官一定想辦法要找出對你不利的,可是我們有另外一邊的辯護律師,要想辦法找對你有利的,法官就要讓辯護律師和檢察官把他們能夠找出有利和不利的證據全部拿出來,根據那些做判斷,那個判斷正確的機會比較大。法官要是只有聽檢察官的,這個判斷本身就犯了程序錯誤的問題,因為對被告有利的他不聽或不採納,這樣也是不對,那就是按表面,就是已經先入為主要判你有罪,不利的都一直接受,有利的根本不看,這樣本身就不公義。

所以耶穌說不要這樣,你要按公平,就是對他有利、不利的,你都同時要了解,才能做對的判斷、正確的判斷,這是知識。再來,要給對方有機會回答,你既然要論斷對方,你就要聽對方,也許他有難言的苦衷,他有一些背景是你不知道的,若他都還沒有開始講話,你就說對方有錯,這個叫作愚昧和羞辱,「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18:13)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所犯的錯就在這裡,孩子的話才講一半,父母就說︰「別講了,我知道你就是喜歡強辯。」這樣讓孩子覺得很委屈,因為他的話還沒講完,才講一半,這個就不公義。你要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他想表達的表達完後,你把它都聽進去再做判斷,這樣比較正確。所以要了解全貌,而且要了解對方內心想要表達的,給他機會完全的表達,這樣才不會草率妄斷。

2. 勿存心不良

第二個是你的動機。你的動機是真的出於慈愛嗎?還是你要報仇?還是你要顯出你怎麼樣?還是你要藉此彰顯什麼?這只有自己知道,你的動機在哪裡。舊約聖經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亞捫人的首領哈嫩的父親生了重病,大衛王就派人拿一些禮物去探病,你知道下面的百官怎麼跟哈嫩建議的嗎?「你以為他是來尊敬問候你父親嗎?他根本就是要來窺探、準備要來攻打你的。」「但亞捫人的首領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他差臣僕來不是詳察窺探、要傾覆這城嗎?」(撒下10:3)結果引起兩國大戰。當中只是去揣測對方的動機,而且是用不好的意思去揣測,所以對方做什麼表現你就已經有論斷在裡面,而且那個論斷是論斷對方的動機,而動機是最難去肯定的,你一開始就認為對方心存惡意,所以他所做的都被你解讀成有蹊蹺問題詭詐,所以這是一個有問題的論斷。再來,當你在講對方的時候,沒有慈悲的心,沒有這樣考量對方,上帝將來就會用這樣來審判你,「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所以所有的判定都要包含一些慈悲在裡面,要公義,可是要對犯錯的人有一點點慈悲在裡面,這個amore很重要,一定要有愛在裡面,不是說愛就什麼都不講,而是用愛的態度來講,這樣才對。

3. 勿無限上綱

第三個,就是不要無限上綱。「任何事情我都要判斷」,但有一些事是跟判斷無關。這句話很有趣,是保羅在羅馬書講不要論斷的事情,就是肉可不可以吃,「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14:3)論斷最主要就是輕看,我比較對、你比較不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這個「他」代表不吃也代表吃的人,就是說,上帝說吃也好、不吃也好,可是吃的人卻在罵不吃的,不吃的卻在罵吃的,這個叫作胡說八道。上帝都覺得可以了,為什麼你一定要說不可以呢?很多時候教會所犯的錯就是在這裡,聖經只有講這樣,我們就添加很多,像清教徒認為基督徒不應跳舞、不應看電影等等,這些都跟聖經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就一直添加上去。上帝沒有說的,就不要說;聖經沒有說的就不要說,這一點要記得,就是不要無限上綱。只要跟我不一樣就不對,這叫作行義過份,「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7:16)所以不要說我什麼都主持公義就一定對,不一定,因為有一些是與公義無關的、是個人選項的,你就不要把它放到是非善惡中,這個叫作行義過份。

Ⅴ、結論: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一位十七世紀德國的神學家Peter Meiderlin,他只留下一本小冊子,但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語,大家都會引用。他說:「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翻譯成英文是「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love in all things.」,翻譯成中文是「基要之事求合一,模擬(良可)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這個神學家很聰明,他說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一定大家要尋求合一,有一些是不確定的事情應該要容許自由。不管是確定一定要的,或是不確定的事情,大家要追尋的是一個愛的關係。最後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是確定的、什麼東西是不確定的,這我們就要討論。模擬之事就不是基要之事,不要大家在那裡辯論的臉紅耳赤,不管是基要或模擬之事,大家要記得,要帶有愛心。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今天我們可以藉著聖經的話,雖然是短短地不要論斷,可是我們知道背後有許多我們需要考量的,幫助我們可以小心的,用我們的理性和良心來做很多事情的討論、分析和決定,也幫助我們,不要自己企圖去扮演一個終極審判、絕對正確的角色。主啊,當我們一定要做這樣事情時,讓我們會分辨什麼是基要的、什麼是模擬的,讓我們不管在分辨,或是在論斷的時候,我們謙卑願意接受別人的指正,而且我們有愛心知道怎麼判斷人,將來在人面前我們要接受你最終的判斷,讓我們這一生真的是在分辨的事情上有好的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1月 24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七)—論斷(Judgment) (國語)
>
 經文:羅馬書14:13

【講道大綱】
I. 引言: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 (Steve Martin)
開始批評人之前,先穿其鞋走一哩。

II. 論斷的意義 ( kri,nw ) [krino] separate 區分

A. 該做的區分 ( commanded krino )
1. avnakrivnw [anakrino] discern 考查 (徒17:11)
2. diakri,nw [diakrino] decide 分辨 (太16:3)
3. kritiko,j [kritikos] discerner 辨明 (來4:12)

B. 禁做的區分 ( condemned krino )
1. kri,sij [krisis] trial 審判 (太12:36)
2. krith,j [krites] arbiter 判官 (來12:23)
3. u`pokrith,j [hupokrites] hypocrite 偽善 (太7:5)

III. 如何作批評
nolite judicare, sine scientia, amore, necessitate (Johann Albrecht Bengel, 1687-1752)
No judgment, without knowledge, love, necessity. [沒有瞭解、愛心、必要,不要論斷]

1. 勿草率妄斷 (約7:24; 箴18:13)
2. 勿存心不良 (撒下10:3; 雅2:13)
3. 勿無限上綱 (羅14:3; 傳7:16)

IV. 耶穌的教導 (太7:1-5)
1. 最常被濫用 (林前6:5)
2. 衡量的標準 (太18:35)
3. 要反求諸己 (加6:4)
4. 願接受指正 (撒下12:7)
5. 要溫柔挽回 (加6:1)

V. 結論: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ates, in omnibus caritas (Peter Meiderlin, 1626)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金句】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5)

【默想】
1. 你如何對待愛論斷別人的人?
2. 你對耶穌說不要論斷免得被論斷有何看法?
3. 你對基要求合一、爭議可自由、一切要慈悲的看法如何?

星期日, 11月 23

[牧函] 論斷 (Judgment)

寫作於2008.11.23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論斷 (judgment) 在後現代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觀念。後現代強調的是要彼此接納、互相寬容。容忍 (tolerance) 被高舉為後現代的美德。論斷本身幾乎被污名化,成為罪惡的一種。後現代常常會引用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七章1節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句話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論斷與審判含有相同的意義。審判則是聖經中上帝所扮演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從創世記第三章,亞當與夏娃明知故犯的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上帝就審判亞當、夏娃,以及引誘他們的那條古蛇 (創3:9-24)。當全世界的人類都陷入罪惡之中時,耶和華就用洪水來審判這個世界 (創6)。當世人同心一意,想要蓋成一座塔頂通天的巴別塔來自我炫耀之時,耶和華便親自下來瞭解實情,並且用變亂口音來施行審判 (創11:1-9)。在新約中,耶穌也很清楚的預言,當他第二次再臨時,要召集萬民到他面前施行審判 (太25:3)。啟示錄更詳細描述這個末世大審判之過程與結局 (啟20:11-15)。因此,審判是上帝施行公義,並且要求所有享有自由抉擇的人類與天使,必須為自己所做的抉擇向上帝負責的過程。審判本身是好的。

當上帝創造人類時,就給予人類判斷是非善惡的理性能力。創世記第二章16-17節說,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由此,我們知道,亞當被造時,就擁有善惡的觀念,還有抉擇的特權與必須負責的後果。只是在創世記第三章,我們看到,在蛇的引誘之下,人類不滿足於必須依賴上帝的啟示來判別善惡的狀況,而企圖用自己的手,來抓取“如神”一樣絕對獨立自主的判斷善惡能力 (創3:5)。結果是人類並沒有獲得那樣的能力,反而親身體驗到因為叛逆上帝的命令,而陷入罪惡之中所帶來的在別人面前的羞恥 (shame) 與自己內心自責的罪惡感 (guilt)。前者產生用無花果葉子遮掩的偽善,後者產生躲藏入樹林的逃避。當耶和華要求亞當與夏娃到祂面前來面對審判之時,亞當與夏娃都不約而同的企圖用外射法來轉移推卸自己的罪責 (創3:7-13)。從這個故事本身,我們知道,人類的確擁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只是這個能力是有限的 [人類被創造成為有限且須要幫助的依存 (contingent being)],是已經被自己的罪性所污染扭曲的 [人類墮落所帶來對人性的扭曲]。

因此,我們應當好好使用上帝在創造人類時所賞賜給我們的良心與理性,來做各種是非善惡的分析與判斷。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謙卑的承認,我們的良心與理性都是有限的,並且被我們的罪性所污染與扭曲。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要抱持著揣摩與相對 (speculative and relative) 的態度。我們對於和我們做出不同結論的判斷,必須給予相對的尊重與接納。大家聚在一起,謹慎運用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良知與理性,先作出自己的初步判斷。然後,用開放尊重的態度,彼此聆聽各種不同的判斷,經過充分的溝通與討論之後,盼望能夠逐漸縮小彼此的差距,凝聚成大家可以接受的共識。這就是保羅在羅馬書二章15節所說的: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這也是民主的基本精神。

摩拉維亞教會 (Moravian Church)、美國福音派長老會 (Evangelical Presbyterian Church of United States)、奧地利與德國天主教學生聯盟 (The associations of Catholic student fraternities of Austria and Germany) 都採用一個共同的座右銘:

In necessariis unitas, in dubiis libertas, in omnibus caritas
unity in necessary things; liberty in doubtful things; charity in all things

基要之事求合一,爭議之事可自由,一切之事要慈悲。

要決定什麼是屬於基要之事,什麼是屬於爭議之事,則須要大家用慈悲與謙卑來討論。

星期日, 11月 16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寫作於2008.11.0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雅各書5:16

短片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第六個「彼此」,弟兄姐妹之間,彼此的關係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有互相得罪、互相傷害的時候,這時就要談到認錯的問題。

Ⅰ、引言:Not Perfect,Just Forgiven(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在美國,有人喜歡在汽車後面的保險桿上貼一張紙,上面寫一些短句子,其中有這麼一個句子是:「Not Perfect,But Just Forgiven.(尚不完全,僅蒙赦免。)」的確,基督徒並不完全,只是蒙了赦免。可是後來想一想,如果你這一生都是僅蒙赦免,那也不對啊,就是我信了耶穌,我僅蒙赦免,承認自己還是會犯錯,就這樣嗎?應該要再多加一句「Not Just Forgiven,But Perfecting.(非僅赦免,正在成全)」。

認錯時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希望下一次不要再犯了,不要每次認錯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又再來認。我年輕時,常聽到未信主的人嘲笑天主教徒的告解,「你們都是這樣,到禮拜天就去告解,告解完回去又同樣照做,做完再來告解」,那就是僅蒙赦免,後面就沒有了,我覺得真誠的認錯,應該是有「下一次不再犯同樣錯誤」這樣的動機,我們才有可能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

Ⅱ、認罪的意義

認錯或認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是集中在這兩個字,今天的經文是雅各書5:16:「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承認evxomologe,w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homou)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認罪就是認錯,「認」「罪」在希臘文是兩個字,「認」簡單講就是承認,它的希臘文是evxomologe,w (exomologeo),「罪」就是罪過或是錯誤。evxomologe,w (exomologeo)由三個字根所組成,一個是evk (ek),一個是o`mou/ (homou),一個是lo,goj (logos);evk (ek)的英文就是out (出來),o`mou/ (homou)的英文就是same(相同、一樣),同性戀者(homosexuall)就是源自這個字,lo,goj (logos)的英文就是speak (述說、話)。

所以「承認」的意思就是把同樣的話說出來,例如有一件事情別人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願意把那件事情的真相,用你的嘴巴講出來,這就叫作承認。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是你犯的錯誤,就叫作認罪。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crossing line 越界

「罪」的希臘文,不同版本的聖經用的字不太一樣,它們的意思都是指犯錯,但是有些微不同。最常用的是a`marti,a (hamartia),a`marti,a (hamartia)的英文就是missing mark(失標)。在美國有一家量販店叫作Target,什麼叫作Target?就是靶。靶有靶心,沒有射中靶心就是罪。罪就是在上帝的面前,你沒有達到中心目標。約翰壹書就是用這個字:「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第二個字是para,ptwma (paraptoma),para,ptwma (paraptoma)的英文就是slipping fall(滑跌),是不小心跌倒了,可是每個人都知道了,你無法否認自己跌倒,因為大家很清楚,可是動機並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跌倒的,這叫作偶然被過犯所勝,加拉太書6:1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另外一個字叫作para,basij (parabasis),para,basij (parabasis)的英文就是crossing line(越界),是明明知道不應該越過這條線,你卻還是踩過去,明知故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越界。在上帝的面前,我們都可能失標,有時候是不小心跌倒而出了問題,但有時候卻是故意的,亞當的罪過是屬於越界,不是跌倒,因為上帝明明跟他講過,什麼果子都可以吃,只有禁果不能吃,結果他還繼續吃,「…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它的權下。」(羅5:14)這就是para,basij (parabasis)。

經文之後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義人是指認罪以後的人。本來他做錯事是不義的,但因認罪悔改,上帝赦免以後,他才被稱為義人,這樣的義人,上帝會垂聽他的禱告。所以有時我們禱告半天上帝不聽,很可能是我們有一些錯誤憋在心裡,不願意認罪的結果。

Ⅲ、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既然認罪這麼重要,為何人不願認罪?因為認罪對人而言,代表著很多層面的意思,人也因著諸多的考慮,找到了藉口,而不認罪。第一,有人認為不需要認罪,因為上帝都知道,你不認祂也知道,你認祂也知道,那就乾脆不認了,「神豈不鑒察這事嗎?因為祂曉得人心裡的隱秘。」(詩44:21)既然上帝鑒察,那我就不必認罪了,這是第一個藉口。

2. 害怕失去面子

有人則是怕面子掛不住,一旦認錯,被大家知道,就會感到害怕;東方人、台灣人不認錯,大多考量到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別人,特別是跟人認錯,以為這樣在對方面前就會失去自尊,這是面子的問題。「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再來一種不認錯,是大家同樣都不認錯,所以就產生了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反正大家都一樣,我們用「大家都是如此」來說服自己,反正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不認錯的人,我只是眾多人當中的一個,所以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有一回保羅責備巴拿巴和彼得,彼得因為害怕耶路撒冷來的人,故意跟外邦人分開坐席,結果巴拿巴跟著彼得這樣做,其他人也如此,「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3)當時巴拿巴和其他人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來自我安慰:「連彼得都這樣做了,那我應該不算什麼問題吧!」用別人的錯誤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藉口。

4. 陷入以惡報惡

另外一種是,你做錯因為對方先錯,既然對方犯錯在先,我所做的就沒問題,把自己的錯合理化,想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這叫作以惡報惡,這個時候你並不覺得自己有惡,因為對方行惡在先,所以你就不覺得自己需要認錯。「不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最後一種是抓一個比你差的人來作比較,自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就不看自己、專看別人,這叫作「比較性的自義」,如同「龜笑鱉無尾,鱉笑龜暗棍短」,看對方的缺點,就以為自己還不錯,其實都犯錯,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耶穌講到法利賽人禱告的故事,「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法利賽人看稅吏在一旁認罪,就認為自己不像對方那麼糟糕,結果不看自己的錯,專門看別人的錯,把別人的錯拿來禱告,這樣就不用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夫妻替配偶禱告的內容常常跟法利賽人很像,「上帝啊,我不像我的另一半有問題,請你改變他…。」用禱告來數落對方的錯誤,好顯出自己有理,其實自己也有錯,這樣就失去自己認錯的機會了。

Ⅳ、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不認錯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第一,你得罪了上帝。你不認錯,上帝就說「那我就不理你,因為你得罪我,你還在那邊想辦法狡辯。」以賽亞書59:2說:「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所以上帝不聽禱告,常是因為我們不肯認錯、因為我們隱藏著那些罪惡,以為只要自己不講,上帝就不會知道。

2. 連累全體受災

第二,你做的事情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可是卻不知不覺影響到很多人。舊約記載了亞干的故事,亞干跟約書亞去打仗,要進入迦南地,上帝交代說:「你們去打仗,只要把敵人殺了就好,什麼東西都不可以拿。」可是亞干看見項鍊、漂亮昂貴的衣服,心想:「這不拿有點可惜,反正不拿白不拿,敵人都死光了。」他只拿了一點衣服和裝飾品,回家後在帳棚裡挖個洞,把那些東西藏起來。可是上帝知道啊!

第二天他們又出兵,卻是慘敗,還被殺了三千人,領袖約書亞向神哭訴:「上帝祢不是說我去打會贏嗎,怎麼今天慘敗呢?」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沒有聽我的話。」「部隊這麼多人,我怎麼知道是誰?」「你們去找就找得出來。」所以他們就用抽籤的,十二個支派抽出一個支派,從這個支派再抽出家族,就抽出亞干的家族,最後把亞干抽出來。

亞干以為沒有人會發現,約書亞說:「亞干呀,到底你做了什麼事情?雖然大家都沒有看見,可是今天上帝說我們中間有人做錯事情。」亞干說:「很抱歉,我只是拿了一條項鍊和一件衣服,就放在帳棚裡,我可以把它交出來。」上帝說不行,所以亞干就被處死。

這個故事由於一個人的一點點錯誤,造成很大的影響,亞干只是貪了一點小便宜,結果死掉了三千個以色列人。有時我們會以為,做一點小錯不處理沒有關係,也許就害了自己的孩子還不知道,我們很少是做錯一件事情自己承擔就好,任何人做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會引起漣漪效應(Ripple),看你處的角色、職位,周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連累。

在家庭裡夫妻吵架,彼此不肯和好、不肯向對方認錯,這不只傷害到你的婚姻,也傷害到你孩子的婚姻。子女看父母如何處理爭執,就會受影響,有的是長大不敢嫁娶,有的是有樣學樣來對待配偶,若以為吵架只是夫妻倆人的事,那是不可能的,還會影響全家;若是總統,則會影響整個國家,錯誤的影響力不只在你我之間而已。

亞干的不認錯,影響了整個族群。所以「約書亞說:你為什麼連累我們呢?今日耶和華必叫你受連累。」(書7:25)亞干付的代價很大,因為他連累了大家,結果是很悽慘,所以不認罪有時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3. 衍生更多罪孽

雅各的爸爸以撒年老眼花,得了白內障看不清楚,雅各為了搶哥哥以掃的祝福,於是設計欺騙爸爸,騙到了父親的祝福,哪裡知道以掃回來就被拆穿,紙包不住火,因為哥哥去找爸爸,爸爸說:「我已經祝福過了,你是誰?」結果哥哥非常憤怒。

你犯錯得罪了別人,以為別人不知道,可是被發現之後,對方當然會生氣啊,而你又不肯認錯,這位母親的作法是讓兄弟倆彼此不見面,以為能躲則躲,隔一陣子就好了,結果哥哥的反應更糟糕了:「好,既然你這樣子,我就把你宰了。」「以掃因他父親給雅各祝的福,就怨恨雅各,心裡說:為我父親居喪的日子近了,到那時候,我要殺我的兄弟雅各。」(創27:41)結果衍生出更多的罪孽,以掃犯錯是因為雅各犯了錯,卻不認錯所衍生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小心,我犯錯可能會導致別人也犯錯,而且所犯的錯會變本加厲,這很可怕,罪不會只停在你自己身上,它會因為你所做的錯,讓吃虧的人想要報復。曾經我有一個老師犯錯傷了我,當時我真的想要復仇,既然想要復仇,所做的行為,當然要比他還厲害才行。罪就有這個本事,罪會慢慢地擴大,而且越來越厲害,所以罪不認錯、不處理就會有這種危險。雅各欺騙,哥哥卻是要殺他,從欺騙到殺人,就是惡化了,所以犯罪後不處理,就會影響別人犯罪!

4. 導致心身疾患

還有,罪不但會影響別人,也會讓自己的身心生病,良心不安的人,遲早身體會出狀況,精神醫學叫作「心身症」,內心有事情不講,就會在心裡煎熬,心情不好身體就遭殃,大衛王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詩32:3)從良心到心理到身體,整個人都會受影響。

5. 卸責歸咎別人

犯了錯卻不認錯,特別是得罪別人的時候,彼此的關係也會受到破壞;因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自己不想認錯時,就會想辦法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我們常做的事,「都是他,如果不是他,我今天也不會這樣」,結果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糟。亞當和夏娃做錯事情以後,所玩的就是推卸責任的遊戲,「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這就是不認罪的結果。

Ⅴ、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如何才能認罪呢?首先要知罪,要知道自己做錯,如果你不知道或是矇騙自己,當然就不會認罪。上帝給我們一個小小的聲音叫作良心,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良心偶爾會發出一些提醒的聲音,常常是在晚上向你說話,所謂的「夜深人靜,捫心自問。」

浪子回頭的故事中,當他到了悽慘、走投無路時,有一天「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15:17-18)

「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這句話我要稍微解釋一下,如果你得罪上帝所創造的人,你就同時得罪上帝,所有對周圍的人的傷害,在上帝看來,都是對上帝的傷害,因為上帝創造了人,祂愛所有的人,有一點像你去欺負大流氓的手下,大流氓就會當成是自己被欺負的那種關係,你不能說:「我只是欺負那小子。」耶穌怎麼說?每一個小子,上帝都派天使在旁邊守護著,你欺負他,天使就報告上帝,上帝就說:「好,你敢欺負我的那個小子,我會幫他向你討回公道。」

浪子知道,他不孝,把父親的錢拿去花天酒地,可是他也知道他這樣做,不只得罪了爸爸,還得罪了天父。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得罪人,沒有一種罪只是得罪人,當你得罪地上的任何人,就等同於得罪上帝,所以認錯時你要向兩個人認錯―上帝和你所得罪的人。

2. 對方私下指正

再來是你的良心沒有發現,可是被你傷害的人向你挑戰,說你傷害了他,這個人還不錯,顧慮到你面子的問題,他沒有開記者招待會,而是私底下跟你說:「你怎麼對我這樣,讓我受傷了。」這個不是得罪的人自己發現,是被得罪的人去跟他說的。

萬一有弟兄姐妹互相得罪時,耶穌這樣教導:「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這時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死不認錯,「是你誤會了,我根本沒有意思要傷害你」,你不認帳;另一種是,你趁此機會說對不起。

犯錯不是有兩種嗎?一種不是故意的,另一則是故意的,不管是否故意,既然對方感覺受傷,那我就跟你道歉,這樣兩個人就和好了。這是一個機會,有時自己的良心會發現,有時是對方主動告訴你,對方不希望這個問題在你們當中成為問題,你要抓住這個機會,倘若你不抓住,上帝也會用另外的方法,再給你另一次的機會。

3. 神僕提出警告

有時上帝會叫牧師去你家探訪:「咦?我感覺你好像最近不對勁。」你們希望牧師扮演這樣的角色嗎?你有沒有遇過教會的牧師打電話給你:「你最近好像做錯什麼事情。」其實現代的牧師很難執行這角色,當他對會友提出警告之後,牧師在和會就會被打叉,,牧師就得離開教會。

大衛王就有這麼一個牧師,那個牧師姓拿名單,大衛王做了一件邪惡的事情,跟人家的老婆上床,又把人家的老公殺掉,暗地裡把事情撇的很乾淨,安排的很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他的良心也沒有發現,那個女人也不敢講,可是上帝知道!

結果上帝派拿單去講,拿單也不敢直接講,他向大衛王講故事:「有一個富人有一百隻羊,他的朋友來,隔壁的窮人只有一隻羊,他就搶了人家的羊來請客。」大衛王聽了忿忿不已,「豈有此理,那個人是誰?把他抓過來!」「那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你!你老婆那麼多,人家才一個老婆,你把人家抓來,還殺了丈夫,這又算什麼,他只是殺羊,你卻是把人殺了。」「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撒下12:7)

大衛王這次做得真好,他在拿單面前認錯,這就是上帝喜歡大衛王的地方,他願意認錯。掃羅王就不一樣,上帝也曾派先知撒母耳去警告他,掃羅王的回答卻是:「都是老百姓,我是總統、是民意選出來的,沒辦法,當然要聽民意的,你不能怪我,要怪就去怪百姓,大家都認為要這樣做,我能怎麼樣。」掃羅王就是這樣不肯認錯,還在那邊推三阻四的,所以神就棄絕了他!大衛王肯認錯,所以上帝就赦免他。有時上帝會找祂的僕人來向你提出警告。

4. 聖靈叫人自責

有時候連牧師也不敢講,上帝就派聖靈直接提醒你,信不信上帝的人都有良心,良心不是基督徒的特權,不管是什麼信仰,上帝都在人的心裡面放一顆良心,良心會講話。可是有時良心會麻木,因為自己用很多的藉口把良心弄的不敏銳了。

如果你是基督徒,上帝會多給你一個機會,當你的良心已經麻木,上帝會派聖靈來扎你的良心,告訴你這樣做不對。耶穌說,聖靈來的一個主要的功能是「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這是上帝給基督徒一個很好的禮物。

所以要記得,有時你做一件事情,自己想盡辦法將它合理化,卻還是感到不安,這時有可能是聖靈在你裡面說話,祂不會很大聲,而是輕聲細語,你若肯聽,就會聽到,聖靈的聲音很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你肯聽的話,那是神所給你的一個機會。

5. 聖經深入人心

有時上帝會藉著聖經的話來光照你,「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上帝的話很有效,許多罪是外顯的罪,英文叫作crime,就是你做了事情,留下了證據,警察可以抓你,法官可以告你,是因為你的行為。

可是還有很多罪根本沒有行為,只是心裡的惡念,這是警察、法官沒辦法處理的,若自己內心知道已經有犯罪的意念,這就要靠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所處理的,就是心中還沒有做出來的意念,所以有時不是牧師講了什麼,而是你自己讀聖經時,突然有一句經文刺痛了你,覺得很扎心,「唉呀,我以前讀怎麼沒有這種感覺,這次讀了這句話好像是針對我說的。」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可能就是神在對你說話,提醒要留意你內心的想法。

6. 認罪包括賠償

不管是你的朋友、良心、牧師、聖靈或是聖經的提醒,反正你的良心已經被喚醒,知道自己做錯時,你要記得,不要只跟對方說抱歉,還要賠償,你已經傷害了對方,很多基督徒把認錯看得太便宜了,「我已經跟你認錯,不然還要怎麼樣!」夫妻吵架後說:「我都跟你認錯了,你還要我做什麼?」要賠償補償啊,對方已經受傷了,要看你用什麼適當的方式來賠償對方的損失,那才叫作真正的認錯。

我很喜歡矮子撒該,耶穌前一晚在他家跟他吃飯,我們不曉得他們講了什麼,可是第二天撒該就主動認錯:「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19:8)所以真心的認錯,應該包括適當的賠償,這才是真的認錯。

Ⅵ、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當有人做錯事情跟你認錯時,聖經說:「你們要彼此認罪。」所以那是你們之間的關係,這時要注意一些事情:第一,當一個人向別人認錯時,他面子是掛不住的,不曉得對方是怎麼樣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很小心的處理那個認錯,不小心的話,可能會給對方二度傷害,保羅的建議是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

當講到溫柔的挽回,我就想到骨折的例子,所有受過急救訓練的人都知道,在車禍中遇見有人骨折,要把對方從車內拉出來,一定要很小心,否則還沒救出來就把對方折騰掉半條命,因為他的骨頭已經斷了,已經有一個問題、一個錯在那邊,你要小小心心地保護他,不要讓他受到額外的傷害,因為認錯本身對他來講已經很難過,這叫作溫柔的挽回,要很小心的處理。

還要小心,不要以為只有他開車會出車禍,你自己開車也有可能會出車禍,所以不要以為別人跟你認錯,就全是對方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人,只要他會犯錯,有一天你自己也可能會犯同樣的錯,所以當別人跟你認錯,等於是提醒你,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幸災樂禍,自己要謹慎。

最後還要記得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告訴不相關的第三者,這是涉及到面子問題。他得罪你,跟你認錯,也跟你賠償,處理好了就不要再曝光,因為再曝光,一點好處也沒有,不要藉著機會抓住對方的把柄,遇到人就講,這是不該有的行為。彼得前書4:8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溫柔的挽回是避免傷害的加重,謹慎是承認自己也有軟弱,遮掩過錯則是減少非必要的曝光。所以當我們在彼此認錯時,接受認錯的一方,也有許多功課要小心、要學習。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自從創世紀亞當夏娃開始,我們就知道人要認錯不容易,但是主,祢在聖經裡不斷的告訴我們說,我們若肯到祢的面前來認錯時,祢就要赦免我們;我們若肯到人面前認錯時,彼此就能夠重新和好。我們承認我們是Not Perfect,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是Just Forgiven,我們應該是Perfecting。上帝,祢希望藉著我們這些不完全、彼此之間有一些衝突和傷害的人,能有機會成長、能有機會修補。主,祢用很多機會來挽回我們所做的錯誤,可是有時我們用各種藉口、理由堅持不認錯,甚至認錯後也不想賠償,求神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過錯與懂得認錯。認錯是一個不容易學的功課,可是接受對方的認錯,也是一個要小心學習的功課。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生活裡,當發生有意無意彼此傷害時,讓我們學習肯認錯,讓我們也學習怎麼樣來挽回這樣的錯,不只如此,當別人向自己認錯時,我們也不要讓對方受到二次傷害,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和傷害,來彼此和好。我們向祢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一, 11月 10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六)—認錯(Confession) (國語)


 經文:雅各書5:16

【講道大綱】
I. 引言:Not Perfect, Just Forgiven (尚未完全,只蒙赦免)

II. 認罪的意義

A. 罪過
1. a`marti,a [hamartia] missing mark 失標
2. para,ptwma [paraptoma] slipping fall 滑跌
3. para,basij [parabasis] transgression 越界

B. 承認 ( evxomologe,w ) [exomologeo]
1. evk [ek] out 出來
2. o`mou/ [storge] same 相同
3. lo,goj [logos] speak 述說

III. 不認罪的藉口
1. 上帝鑒察人心 (詩44:21)
2. 害怕失去面子 (提前5:20)
3. 隨夥一起犯錯 (加2:13)
4. 陷入以惡報惡 (彼前3:9)
5. 比較性的自義 (路18:11)

IV. 不認罪的結果
1. 與神關係隔絕 (賽59:2)
2. 連累全體受災 (書7:25)
3. 衍生更多罪孽 (創27:41)
4. 帶來心身疾患 (詩32:3)
5. 卸責歸咎別人 (創3:12)
V. 彼此認罪的操練

1. 良心醒悟過來 (路15:17)
2. 對方私下指正 (太18:15)
3. 神僕提出警告 (撒下12:7)
4. 聖靈直接啟示 (啟3:22)
5. 認罪包括賠償 (路19:8)

VI. 結論:溫柔挽回 自己謹慎 遮掩過錯 (加6:1; 彼前4:8)

【金句】

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

【默想】
1. 讓你不敢向人認錯的原因為何?
2. 不認錯會帶來那些負面的影響?
3. 有人向你認錯時你要注意什麼?

星期六, 11月 8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Affection) (國語)

 經文:羅12:10a [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 (現代中文修訂版)

【講道大綱】
I. 引言:Team Hoyt (舐犢情深)

II. 手足情深的意義

A. 手足之情 ( fila,delfoj ) [philadelphos]
1. fi,loj [philos] friend 友愛
2. avdelfo,j [adelphos] sibling 手足

B. 相親相愛 ( filo,storgoj ) [philostorgos]
1. fi,loj [philos] friend 友愛
2. storgh, [storge] family 親情

III. 神的家
1. 上帝祝福第一個家 (創1:28)
2. 以色列是上帝的家 (亞9:8)
3. 遵行神旨是神的家 (太12:50)
4. 教會是從家庭開始 (羅16:5)
5.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 (提前3:15)

IV. 家庭的特徵
1. 血濃於水的親情 (羅9:3)
2. 和睦同居的美善 (詩133:1)
3. 彼此幫助的投入 (弗4:16)
4. 邁向成熟的過程 (加4:19)
5. 嫌隙之後的饒恕 (西3:13)

V. 愛我們的家
1. 從蓋屋到築窩
2. 從電視到餐桌
3. 從媽事到家事
4. 從旅館到天堂

VI. 結論: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約壹4:11)

【金句】
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默想】
1. 請分享最讓你懷念的親情經驗。
2. 你認為理想的家庭以什麼特徵。
3. 和平教會如何成為愛的大家庭?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五):親情 Affection

寫作於2008.10.26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羅12:10a

短片


有一部電影的短片「A Father A Son」是述說美國有一對父親和孩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父親名叫Dick Hoyt,孩子叫名叫Rick Hoyt。孩子在出生時因為不幸的意外,造成他一生無法走路,也不會講話,使得這個父親根本沒有機會和孩子一起玩耍。他的父母親希望這個孩子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所以就讓他進入公立學校讀書。這個孩子在學校,利用特殊的電腦表達他的想法來與人溝通。當他十五歲時,他對父親說:「我想要參加五英里之類的賽跑」,這個父親並不是賽跑的能手,但因為他的孩子,就答應用輪椅推著他來賽跑。這是這個孩子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殘障者,於是開始了他們父子倆一段一同奔跑的日子。他們一起報名參加馬拉松賽跑,也一起報名參加鐵人三項全能競賽,游泳、騎腳踏車及賽跑,就這樣,他們父子一同跑過全美國3770英里。這個孩子若是沒有父親則根本無法跑,這個父親要不是為了這個孩子,他也不願意去跑;父親是身體,但孩子是心靈,他們一起跑,同心合意就有力量,而不是獨自一個人來跑人生的路。這個短片是真實的故事,父親為了要一圓孩子的心願,成就了這個故事,這叫作親情。

本章藉由這個故事,要來探討教會關係與家庭有何相關。保羅對羅馬教會說:「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這個親情就是父母子女和弟兄姊妹之間的親密關係。因此讓我讓我們用家庭的關係,來看看教會的關係。

手足情深的意義

手足之情是什麼意思?合和本的翻譯是「愛弟兄要彼此親熱」。而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比較有將希臘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手足之情」和「相親相愛」在希臘文各為兩個字,手足之情是fila,delfoj (philadelphos),相親相愛是filo,storgoj (philostorgos)。這兩個字都由兩個字根所組成;fila,delfoj (philadelphos)的字根是fi,loj (philos)和avdelfo,j (adelphos)。fi,loj (philos)的英文是friend (友愛),avdelfo,j (adelphos)的英文是brother (兄弟)。所以「手足之情」的意思是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愛。filo,storgoj (philostorgos)的兩個字根是fi,loj (philos)和storgh, (storge),fi,loj (philos)的英文也是friend (友愛),storgh, (storge)的英文是family (親情)。所以「相親相愛」的意思是父母孩子之間的愛,整個說起來就是家裡的愛。保羅用父母親子和兄弟姊妹這兩個希臘文字來說明,我們在教會要像家庭中父母孩子兄弟姊妹一樣的相愛,這是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勸勉。

神的家

1. 上帝祝福第一個家

我在美國Omaha看到Boys Town的雕像,那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一個哥哥背著小兒麻痺的弟弟,一位神父跟他說:「你這樣背不會太重嗎?」哥哥說:「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他不重,他是我兄弟)」,這叫作手足之情。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翻譯沒有把「彼此」翻譯出來,要是加上去,就是「彼此用手足之情相親相愛…」,這是羅馬書第十二章10節的前半節,後面是說要互相尊重。上帝為什麼要特別用家庭的親情來勉勵我們?因為上帝看重這個家庭,因為家庭在我們的人生中非常的重要。家庭的彼此相愛是形成我們人格的重要因素。上帝在起初創造世界時,就設立並祝福了家庭,「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創1:28),生養眾多就成為家庭,上帝賜福家庭。

2. 以色列是上帝的家

上帝要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建立一個國家時,上帝將以色列國當作祂的家庭。在撒迦利亞書說:「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亞9:8),所以上帝將自己和以色列百姓當作一個家來看待。

3. 神的家人遵行神旨

耶穌基督出來傳道時,祂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耶穌基督把那些遵行祂旨意的人看作是祂的家人,所以把我們和神的關係想成弟兄姐妹和父母的關係一般,用家庭的關係來表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4. 教會是從家庭開始

教會開始建立時,也是由家庭開始。那時沒有禮拜堂,也不可能蓋禮拜堂,經過三四百年後才有禮拜堂,因為那時基督教是違法的,會被抓去坐監判刑。不可能公開聚會,都是在家裡聚會。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寫說:「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羅16:5),教會是從家庭的關係開始的。但到了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基督教之後就開始蓋大教堂,讓大家可以來禮拜,但是很可惜慢慢地失去了家庭親情的關係。因此,不要讓教會越來越像一個機構或演講廳,禮拜天大家聚會很高興,聚會完就走了,彼此沒有關係。每個人來到教會,可以建立弟兄姐妹的關係,如果沒有的話,那就不是教會,已經變質了。因此教會推動小組,讓教友參加團契,建立起關係,如何在大禮拜堂裡能保有小教會的關係,就是大家必須要思想的。

5. 教會是永生神的家

到最後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in the house of God)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所以教會一定要像家庭一樣才是教會,這是上帝的心意。

家庭的特徵

1. 血濃於水的親情

家庭的特色就是它的關係不是像友情,友情是因為大家的興趣相同,聚在一起作朋友。若是愛情,是因為被對方的特點優勢所吸引,而產生愛情。這兩種都是對方具備某方面條件而讓人聚合在一起;但若是親情,那就不一定是興趣相同或有什麼優勢,而單單因為是自家人,這個關係很特別,我們叫作血緣。這是一生的關係,不管他的表現如何,我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不可能改變,會傷心難過或吵架,但是他是我的親人,這是一種終身委身(Commitment)的關係,這是家庭的特色。保羅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3),這種愛是家庭中的親情所產生的愛。

2. 和睦同居的美善

家庭中最好的是可以一起溫暖的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一起吃飯休息玩耍,這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很多人離家後很懷念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這是家中的互動關係(Interaction),「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133:1)

3. 彼此幫助的投入

家庭是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的地方,是大家可以互相幫忙把事情做好的地方。所以家庭的重點是參與(Participation),沒有觀眾,也沒有在一旁批判的法官,大家都一起投入,若有需要,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聖經說:「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樣家庭就會被建立。

4. 邁向成熟的過程

家庭是會變化的,新生命會誕生,孩子會長大,父母會年老,這是人生成長(Development)的過程。所以家庭裡面的關係就要跟著改變,現在很多家庭的問題是孩子已經成人,但是父母還把孩子當成是還沒長大的小孩來跟他互動,父母沒有跟孩子一起長大,這樣就會出問題。同樣家庭的關係也是一樣,要繼續不斷地改變和成長。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這當中有一個等候的過程才會越來越成熟。

5. 嫌隙之後的饒恕

家庭裡多少會吵架,受傷之後,這家庭如何再和好、如何重新恢復原本的和樂關係?這就需要求赦免。浪子因為在外面放蕩,所以家庭受到破壞,到後來這個浪子後悔回家時,父親高興的擁抱接納他,這就是讓家庭關係恢復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饒恕復和(Reconciliation)。因為很少家庭不會發生吵架不和的情況,不能因吵架就放棄結束,如何把傷害的關係醫治和恢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要學習的功課。

愛我們的家

天韻有一首歌曲叫作「愛我們的家」,歌詞是這樣的:

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
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
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
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
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
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

要如何把這首歌的情況活在我們家裡,要如何真正的愛我們的家,以下有四點說明。

1. 從蓋屋到築窩

「家」的台語有人說是「厝(House)」,有人說是「兜(Home)」。所以一個家庭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硬體,是我們所住的建築物;一個是軟體,是住在裡面家人的關係。如何把「厝」變成「兜」是我們要努力的,有時候會因為要蓋屋而把關係破壞。因此,不要把重點放在把房屋裝設的更好,而是如何把彼此的關係建立好。「厝」要蓋的穩固(Construction),「兜」要建立經營(Cultivation);「兜」要是能建立,「厝」蓋起來就很美。萬一要是兩者不可兼得時,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會選擇有「兜」無「厝」,無「厝」租屋就好,有的人賺錢買了「厝」,但是整天吵架,這就有「厝」無「兜」,那就很可惜。很多禮拜堂蓋完以後,牧師就要走人,或是會眾只剩下一半,因為在蓋造的過程中,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建堂的過程有諸多的問題,但大家親暱的關係不要被犧牲,應該要更加緊密,人數越來越多,若沒有保持家庭般的關係,慢慢我們就會失去那個愛的關係。

2. 從電視到餐桌

要建立家的感覺,要抵抗很多新科技的侵入。「電視餐(TV Dinner)」指的是大家端著碗,一起坐在電視機前吃飯看節目,而「家庭餐(Family Dinner)」是大家坐在餐桌前,聊天談話。科技的進步,破壞家庭其中一項就是電視進入家庭,把家裡最寶貴、最快樂的時光吃掉了。好像我們主日聚會時,大家看著投影片,一個禮拜一次,看完滿足地回家,但是彼此的關係沒有。我們除了禮拜以外,還要有小組和團契,在小組裡大家可以互相談話互動,這就叫作家庭餐。不是說科技不好、投影片不好,只是如果整個聚會只剩下投影片,大家只是像聽一場演講然後就各自回家,這樣我們彼此相愛的關係就被科技所扼殺掉。這是教會要注意的,不要以主日崇拜為主,應該要著重週間的小組團契的聚會。

3. 從媽事到家事

做家事也是一個家人很好的互動機會,不要讓家事變媽事。教會也是一樣,鼓勵大家可以來教會做事幫忙,讓大家參與,沒有參與就像是百貨公司或電影院,或變成是公司或旅館,只是去那邊消費,看節目好不好,不好我們就找別的教會,教會成立服侍詩班,就是希望當教會婚禮或喪禮時,大家會把他當成是自己的事,儘量參與,大家一起同樂,一起哀傷,那就是家的感覺,因為大家很親暱。

4. 從旅館到天堂

有時候我們會對孩子說:「你當家裡是旅館啊」,回來吃睡就沒事,家裡和他沒什麼關係。如果教友們可以參與教會活動,教會就不會像旅館、而是像天堂。只因為教會所擺出的服務菜單好,都是頂級的,那就來享受高級舒適的旅館,卻不會考慮教會營運、維修等問題。教會是大家都參與,大家彼此有關係,是大家充滿了喜樂歡笑的一個地方。教堂讓我們可以在裡面一同敬拜,還能有彼此相愛的關係,盼望我們是有「厝」有「兜」的教會。有美麗的禮拜堂,更有彼此親暱、有彼此參與、有彼此互相關心的關係。

結論:

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聖經說:「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希望我們從家庭中,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的關係,學習在教會生活中互動關係的功課。在會友彼此之間,能夠有和睦同居的美善、彼此幫助的投入、邁向成熟的過程的學習及嫌隙之後的饒恕。相信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能以親情般來彼此相愛。

我們可以這樣禱告

「天父上帝,祢知道人需要親情,所以祢創造亞當夏娃時,就設立並祝福家庭,這樣的親情,也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最珍惜和寶貝的。主,你在羅馬書透過保羅告訴我們,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親相愛。祢說教會要如同家庭一樣,但是很可惜的,我們教會越看越像公司、越看越像旅館,我們彼此之間失去了那樣的親情,我們彼此之間也失去了共同參與。主,我們承認我們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尚待努力,我們承認我們在意的可能是節目而不是關係,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彼此能更熟悉,也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教會增加參與,讓我們的教會能夠像天堂般。盼望和平教會在建堂的過程中,彼此的關係也受主祢來建造,讓我們能夠彼此相親相愛,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六, 11月 1

[牧函] 認錯 (Confession)


寫作於2008.11.0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Confession 這個字的希臘文是o`mologe,o [homologeo],它是由兩個字根所形成的。第一個字根是o`mou/ [storge],英文為 same,意思是“相同”。第二個字根是 lo,goj [logos],英為 speak, 意思是“述說”。所以它的原意是“公開陳述與事實相同的內容”,也就是“公開承認”的意思。

在聖經中提到公開承認的對象有兩個。第一個是“主耶穌基督是救主”的事實。耶穌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 (太10:32)。第二個是“我們會犯罪”的事實。使徒約翰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約壹1:9)。這兩個公開的承認是彼此有關的。當一個人願意公開承認他是會犯罪的罪人時,他才須要考慮是否也要公開承認主耶穌基督是會把他從罪惡裡拯救出來的救主。

雅各書五章16節所提到的“彼此認罪”所用的希臘文是evxomologe,w [exomologeo],這個字是在o`mologe,o [homologeo] 的前面加上evk [ek],英文為out,意思是“出來”,強調在公眾場合大聲的承認。腓立比書二章11節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每一個舌頭都會大聲公開承認耶穌基督是主,讓榮耀歸於父上帝。”當施洗約翰在約旦河旁傳悔改的道並且施洗時,有許多人從城裡出來,到施洗約翰那裡“大聲公開承認他們的罪並且在約旦河裡接受他的洗禮。”(太3:6)

雅各書所說的彼此,應該是指教會中弟兄姐妹之間的彼此,是雙向互動的彼此,而不是單向傳輸的聖禮典。在這裡,天主教與改革宗基督教對於聖經的解讀就不完全相同。天主教的“認罪”是由會友向坐在懺悔室 (confessional) 內神父告解認罪,由神父向告解的會友宣告赦免的聖禮。這是單向告解與赦罪的聖禮,而沒有由神父向會友告解認罪,由會友向神父宣告赦免的逆向互動。這種單向告解赦罪的聖禮,逐漸的被濫用惡化成為販賣贖罪券斂財的惡行。引起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騰堡 (Wittenberg) 古堡皇宮教堂門口釘下95綱領 (95 theses),引爆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的浪潮。改革宗教會主張,雅各書所說的彼此,應該是教會中兄弟姐妹間之雙向互動的彼此。天主教的釋經是根據雅各書五章14-15節中,提到生病的人,應該請教會的長老 (也就是神父等專職宗教工作人員) 來為他抹油禱告,以求病得醫治與罪得赦免。這是天主教另一個聖禮 “抹油禮” 的聖經依據。因此,天主教把抹油禮與告解禮連起來解讀。天主教更會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主耶穌說到,要給使徒彼得一支天國的鑰匙,以及綑綁與釋放的權柄,主張使徒彼得是第一任教皇,直接從主耶穌基督得到這個權柄。馬太十八章主耶穌有關處理彼此得罪要如何處理的教導,天主教也認為,這裡所說的綑綁與釋放的權柄並不是給每一個信徒,而是只給十二個使徒。主耶穌在復活之後,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並且賜給他們赦罪的權柄 (約20:23)。

改革宗基督教主張,只有上帝能夠赦免人的罪 (約7:49),所有的信徒都接受復活的主耶穌的差遣,到普天下去傳福音、作見證,領人信主,而得到上帝藉著主耶穌十架所流寶血所賞賜赦罪的恩典。信徒本身並沒有赦罪的權柄。這也是使徒保羅從主耶穌所領受的使命。主耶穌在大馬色城外對掃羅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

改革宗基督教這樣的解經,造成每一位基督徒只在私底下禱告向上帝認罪,求上帝赦免。雅各書所說的彼此認罪逐漸的從教會生活中消失無蹤了。在教會歷史發展中,每次的屬靈復興,幾乎都包括兄弟姐妹彼此公開認罪的再度被強調與恢復。德國的潘霍華牧師 (Dietrich Bonhoeffer) 以及英國的衛斯理牧師 (John Wesley) 是幾位強調彼此認罪在信仰中重要角色的牧師。但願我們和平教會的兄姐也願意在這方面有所學習。

星期六, 10月 25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四):扶助 Support

寫作於2008.10.19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上一次我們分享的內容是彼此「勉勵」,勉勵就是要陪在他身旁,若他是新手上路,你就高聲鼓勵他;若他是跌倒挫敗,你就低聲安慰他。今天我們證道的主題是彼此「扶助」,扶助就是在他軟弱缺欠時,你貼在他身旁力挺支撐他,這比勉勵還辛苦,因為對方已經軟弱地無法站立了。

Ⅰ、引言:人類被創造成為須要被幫助

創世紀記載,「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當時只有亞當一個人,他代表全人類,所以聖經不是說「男人獨居不好」,而是「那人獨居不好」。上帝造人,使人有兩個需要,一個是陪伴,一個是幫助,而這似乎意味著人是有限的、軟弱的,事實上,這個幫助不是將男人和女人分開,而是將人與神分開:因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祂沒有孤單的可能,祂是全能的上帝,祂不會軟弱欠缺、需要被幫助,而人被造都需要被幫助,都有軟弱欠缺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扶助。

Ⅱ、扶助軟弱的意義

A. 扶助 avnte,comai(antechomai)

1. avnti,(anti)against 貼近
2. e;cw(echo)hold 支撐

B. 軟弱 avsqenh,j(asthenes)

1. a(a)negative particle 反面
2. sqeno,w(sthenoo)

strengthen 使有力量

那麼扶助軟弱的意思是什麼呢?今天的經文是帖撒羅尼迦第五章14節:「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容許我稍微分析一下「扶助軟弱」的希臘原文:扶助是avnte,comai (antechomai),軟弱是avsqenh,j(asthenes),這兩個字都由兩個字根所組成,avnte,comai(antechomai)的字根是avnti,(anti)和e;cw(echo),avnti,(anti)的英文是against(貼近身邊),e;cw(echo)的英文是hold(力挺支撐),所以扶助的意思是貼近身邊力挺支撐;avsqenh,j(asthenes)的兩個字根是a(a)和sqeno,w(sthenoo),a(a)的英文是negative particle(負面字首、否定助詞),sqeno,w(sthenoo)的英文是strengthen(使有力量),所以軟弱的意思是沒有力量。當一個人軟弱無力時,你貼近他的身邊支撐他,讓他不要倒下,這就是扶助的意思。

Ⅲ、誰須要扶助

1. 孤兒寡婦:資源欠缺

那麼誰需要扶助呢?第一種是孤兒寡婦,就是欠缺資源、在經濟上有困難的人,舊約詩篇說:「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詩146:9),「但我是困苦窮乏的;神啊,求祢速速到我這裡來!祢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耶和華啊,求祢不要耽延!」(詩70:5)這些有困苦的人都會向耶和華上帝呼求,祈求神的幫助。

2. 病重在榻:身體欠安

第二種是身體上的困難,所有生病的人都承認需要別人幫他一把,「他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41:3),「…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林前11:30)。

3. 受壓跌倒:靈性不夠

第三種是環境的壓力大,或是誘惑大,自己把持不住而跌倒,這種是屬於道德性的軟弱,自己意志不堅,無法堅持做人的原則。「凡跌倒的,耶和華將他們扶持;凡被壓下的,將他們扶起」(詩145:14),新約說:「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羅8:3)。

4. 良心過敏:信心不足

最後一個比較特別,是信心的軟弱。剛信主的人或許常有這方面的問題,保羅說:「但人不都有這等知識。有人到如今因拜慣了偶像,就以為所吃的是祭偶像之物。他們的良心既然軟弱,也就污穢了。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7-9),這種軟弱很特別,我稱作「良心過敏症」,保羅說:「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林前8:12),又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

Ⅳ、真正的扶助

1. 認同體恤

不論是經濟的、身體的、道德的、信心的困難,你可以如何扶助?第一,體諒他在軟弱中內心的痛苦,認同、體恤他的軟弱,保羅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9),耶穌基督自己降世為人,就是為了要體恤我們的軟弱,「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4:15)。

2. 領受恩典

當你能體諒他的困難時,你要記得,你之所以沒有軟弱,並不是比較優秀,而是你從上帝領受較多的恩典,你的多餘、強壯,是讓你還有力量支撐幫助他,否則你自己還沒有幫助人就先跌倒了。保羅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15:10),神的恩與我同在,這不是徒然,而是要我們藉著祂賜的恩典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3. 父前屈膝

當你要幫助別人時,先讓對方知道,真正可以幫助他的是上帝,將他的心帶到上帝面前,這才是真正的幫助。保羅要幫助以弗所教會使其剛強,他說:「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4-16),保羅在幫助他們前先為他們禱告,也為自己禱告,免得自己也掉入迷惑,「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14:38)。每一個人都會軟弱,記得要為對方禱告,也為自己禱告。

4. 靠主剛強

「你們要靠著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幫助他、讓他可以依靠主,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詩124:8),讓他不是依賴在你身上,而是全然倚靠上帝。

5. 幫補不足

幫助他,是幫助他的不足,但不要超過,到他可以站立的程度就好,「…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林後8:14),「我們晝夜切切的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帖前3:10)。給他魚吃,雖是補他的不足,但結果是增強他養成依賴(Enabling Dependency)你的力量,如果你給他魚竿、教他釣魚,那就是鼓勵他自主(Empowering Independency)。我們幫助人,要讓他依賴上帝,並且幫助他到足夠就好,給他答案不如教他方法,這樣才是真正對人的扶助。

Ⅴ、扶助的榜樣

講到扶助,我所想到在舊約有個很棒的榜樣是波阿斯。士師記當中,以色列人任意而行,道德行為敗壞,但在路得記卻好似留下一點曙光。路得家中,婆婆軟弱可憐,媳婦也是一個先生過世的外國人,她們無助地回到故鄉,波阿斯是怎麼來扶助路得呢?這裡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在扶助人時,態度上要注意的事:

1. 慈悲款待異族寡婦

第一,波阿斯用慈悲來款待這個異族的寡婦。她是雙重的軟弱,是寡婦又是外國人,如同現在的外籍新娘,像波阿斯這樣的本地財主,怎麼幫助她?他讓路得拾穗,不是直接給路得,讓她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他知道這樣的人最容易被欺負,所以他又交代工人不可以欺負她,「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3:8-9)。

2. 求耶和華祝福路得

第二,波阿斯將路得帶到上帝面前:路得是外邦人,對以色列的信仰還不太清楚,所以波阿斯鼓勵路得求上帝來祝福賞賜她,「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2:12),波阿斯幫助她能生存之外,更建立她對神的信仰,讓對方知道真的能依靠的對象是上帝。

3. 尊重保護路得名節

路得的婆婆拿俄米知道波阿斯是近親,以為可以想法讓他娶路得,這樣拿俄米的先生就不會斷族。波阿斯卻清楚其實還有另一人在親屬關係上比他更近,就說:「你今夜在這裡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3)但路得已經半夜跑到那裡找他,波阿斯還尊重保護她的名節,「路得便在他腳下躺到天快亮,人彼此不能辨認的時候就起來了。波阿斯說: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又對路得說:打開妳所披的外衣。她打開了,波阿斯就撮了六簸箕大麥,幫她扛在肩上,她便進城去了」(得3:14-15)。波阿斯在幫助這個異族女性時,他考慮她受了婆婆的教導才做今晚這樣的冒險,很可能會造成身敗名裂的後果,她一心一意要為已過世的先生留後的努力就整個被抹殺了,所以他不只沒有欺負路得,還很細心地保護她,這是一個讓我覺得很棒的態度。

4. 重建以利米勒家族

最後波阿斯就到城門口處理這件事,那關係最近的親戚見到可以買下這一家的財產權,當然想要,但卻發現得要娶路得,往後若有了後代,產權又歸回那孩子,這樣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放棄這權利,而波阿斯願意接下,「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得4:9-10)。路得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不是歸路得或波阿斯,是歸拿俄米,波阿斯助人助到底,幫她重建她的家族。波阿斯真的很有愛心,這樣重建了已經斷種的以利米勒家族,這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Ⅵ、結論:施比受更有福

最後的結論,我要提到的例子,是保羅要離開小亞細亞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在米利都的海港派人去請以弗所的長老們來會面,因為他這次去可能凶多吉少,他要和以弗所的長老們作最後的告別,「所以你們應當儆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如今我把你們交託神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都交代完後,他說:「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徒20:34-35),後來又加上「…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在四福音書裡找不到這句話,不知保羅從哪裡得來而傳給我們這麼寶貴的話。要怎麼扶助軟弱的人?要努力工作。保羅是做粗工織帳棚的,雖然他是傳道人,但他用自己的雙手做工來供給同工的需要,也才有力量去幫助軟弱的人。保羅又說到主耶穌的話:「施比受更有福」,你要施還是受?只要施?那不讓別人更有福嗎?施比受更有福,所以受有福,施更有福,能施是因為神給你的恩典多過你需要的,受就是因為你所得到的不夠才需要受,我們都想做施的,就是請上帝給我超過我所需要的,我能夠給,我就是更有福的。我能否向神說:「神啊,讓我做受的,好讓別人是有餘的,我也學會謙卑的領受祢的恩典」?你剛強有餘又肯扶助軟弱欠缺者,你才能施,而當你軟弱欠缺需要人幫助時,你願意接受人家的扶助嗎?當你有,人家欠缺,你不給,這叫作吝嗇;當你沒有,人家要給你,你不接受,這叫作驕傲。你覺得要學習施比較難,還是受比較難?我覺得學習受比較難,要受比較難受。施的確本來就不容易,但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4:12),有餘時就施,欠缺時就受,其實兩個都有福,只是施比受更有福,有時候你更有福,有時候你讓人更有福也更好。並且,我們和神的關係也能從這顯出,你肯施,你對上帝是以感恩為祭獻給神,因為神給你的恩典超過你的需要,你這樣的感恩帶來對別人的愛心,這樣的信仰是神會悅納的;若你變成是卑賤飢餓缺乏不足,你要願受,用堅定的信心來仰望神。所以不論是有餘或缺乏,你學到秘訣了嗎?當你有餘,周圍不足時,你肯施嗎?當你不足,周圍可能有,而且願意幫助你,你願受嗎?當你有餘時,你對神會感恩嗎?當你不夠時,你會用信心來仰望神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最近全球不景氣,相信我們周圍有很多依靠股票的弟兄姊妹,他們會遇到很大的艱難,主,當我們還有恩典、還有力量時,當我們發現我們周圍的兄姐朋友有很大的困難時,主,這是對我們愛心的挑戰,如果我們是掉到艱難的那一面,快要活不下去時,這是我們信心的挑戰,當我們有,我們肯施嗎?當我們不足時,我們願受嗎?保羅說,他不管在什麼處境都學到了秘訣,主,或許我們還需要學這個功課,求祢幫助我們,不管處境如何,讓我們也學到秘訣,對祢感恩、對祢相信,對周圍的人我們肯學習施,也肯學習受的功課。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家庭 (Family)

寫作於2008.10.26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聖經非常重視家庭。根據創世記第一章27-28節的記載,上帝親自創造男女兩性,並且祝福他們的婚姻與家庭。舊約的耶和華也將以色列民視為他的家庭而加以保護 (亞9:8)。到了新約,主耶穌把所有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視為他的家人(太12:50)。保羅則直截了當的說,教會就是上帝的家 (提前3:15)。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所有的人類都來自於上帝的創造,可以說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子女。上帝是我們共同的天父,全世界的人類都是屬於一個大家庭,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人類犯罪之前,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享受與上帝和諧的關係以及兩人間相親相愛的關係,這可以說是最理想家庭的寫照。

亞當夏娃的背逆與墮落帶來被逐出伊甸園的後果。人類不僅喪失了與上帝之間的和諧關係,家庭中的夫婦關係也從兩人成為一體的親密關係轉變為轄制與戀慕的權力鬥爭。第一對兄弟之間的關係也從互相愛護轉變為憤怒傷害。罪惡深深的侵入破壞上帝所祝福的美滿家庭關係。

上帝要恢復起初創造人類時所祝福給人類的家庭幸福關係,就從揀選亞伯拉罕一個家庭開始。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靠順服,重新建立了人類與上帝間之親密關係。人類的家庭關係也逐漸的被重建。但是,我們從聖經中所記載的舊約家庭關係中,還很清楚的看出舊約家庭中的夫妻與親子關係,一直都被籠罩於伊甸園墮落所帶來的扭曲陰影之下。這個陰影最明顯的就是父權主義 (paternalism)。

到了新約時代,主耶穌的降生帶來家庭關係更新的盼望。主耶穌的教導直接挑戰當代的父權主義思維。主耶穌說: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太23:8-11)。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宣告了基督教大憲章: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加3:27-28)。在基督裡,所有因為人類墮落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種族、社會、與性別所造成的歧視與壓制都被十字架的大愛所消滅了。所有歧視與壓制所產生傷害而造成隔斷的牆也都被拆毀了 (弗2:14)。十字架饒恕的愛成就了家庭關係中的和睦。

保羅勸告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 (弗6:1-4)。舊約中父親對子女的絕對權威關係轉變為在主裡的相對親愛關係。

到了啟示錄二十一章,使徒約翰看見一個新天新地,聖城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還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21:3)。上帝又恢復了起初創造人類時所祝福的美滿幸福家庭關係。

上帝的心意是要作我們的天父,和我們有親密的父子關係,也要我們彼此之間能夠建立相親相愛的手足關係。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夠讓主耶穌基督十字架的大愛來轉變我們彼此的關係,也願我們和平教會能夠成為“屬神小家庭所組成愛的大家庭” ( A big family of love formed by the families of God).

在第三世紀時的古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所著的一本書中提到,當時的外邦人對於基督徒間的彼此相愛印象非常深刻,他們如此稱呼基督徒:看哪!他們多麼彼此相愛! (See,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 但願這句話也能成為別人對和平教會的稱讚。願榮耀歸給上帝。

星期日, 10月 19

[講道影片] 小組系列(二十四)—扶助(Support)


小組系列(二十四)—扶助(Support) (台語)

小組系列(二十四)—扶助(Support) (國語)

 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講道大綱】
I. 引言:人類被創造成為須要被幫助 (創2:18)

II. 扶助軟弱的意義

A. 扶助 ( avnte,comai ) [antechomai]
1. avnti, [anti] against 貼近
2. e;cw [echo] hold 支撐

B. 軟弱 ( avsqenh,j ) [asthenes]
1. a [a] negative particle 反面
2. sqeno,w [sthenoo] strengthen 使有力量

III. 誰須要扶助
1. 孤兒寡婦:資源欠缺 (詩146:9; 詩70:5)
2. 病重在榻:身體欠安 (詩41:3; 林前11:30)
3. 受壓跌倒:靈性不夠 (詩145:14; 羅8:3)
4. 良心過敏:信心不足 (林前8:12; 羅14:1)

IV. 真正的扶助
1. 認同體恤 (林後11:29; 來4:15)
2. 領受恩典 (林前4:7; 林前15:10)
3. 父前屈膝 (弗3:14; 可14:38)
4. 靠主剛強 (弗6:10; 詩124:8)
5. 幫補不足 (林後8:14; 帖前3:10)

V. 結論: 施比受更有福 (徒20:35)

【金句】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徒 20:35)

【默想】
1. 誰是軟弱而須要扶助的人?
2. 如何才能真正的扶助別人?
3. 為何主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星期六, 10月 18

成長的故事 (5) – 救命恩人



成長的故事 (5) – 救命恩人

救命恩人

我弟弟的哭聲引起了一位起了個大清早,抱著一大筐換洗衣物,要到這條水溝洗衣婦人的注意。她抱著那滿筐的衣物,好奇的走了過來,想問問我弟弟,為什麼不好好走路上學,為什麼要站在這排水溝旁號啕大哭呢?

等到她走到我弟弟站立的地方,往水溝中一看,不禁驚呼一聲 “有小孩子掉到排水溝裡了!” 她連忙把那筐衣物丟在地上,快步跑到水溝邊,探身去撈我。她好不容易才抓到我的書包帶子,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將我從水溝中拉出來。

剛好這個時候,有一位務農的老阿伯仔,騎著一部舊腳踏車,路過這裡,要去巡田水。婦人就高聲喊叫這位老阿伯仔,請他過來幫忙,把我從水裡拉出來。老阿伯仔就把他的舊腳踏車停在路邊,再跑過來幫忙這位洗衣婦女,把我從水裡拉上岸。

我被拉上來之後,吐出來好幾口黃褐色的髒水,然後就哇的一聲大哭出來。他們看我已經會大聲哭了,就各自走了。洗衣婦再度抱起那一大筐衣物,洗衣服去了。老阿伯仔也騎著他的腳踏車,去巡田水了。我弟弟擦擦眼淚,也背著書包上學去了。我呢?就這樣全身濕漉漉地一路哭著走回家裡去。

爸爸媽媽看到我這麼全身狼狽的哭著走回來,沒有對我打罵,也沒有追問我為何會掉入排水溝。媽媽忙著把我全身的濕衣服脫下來,換上一身乾淨的衣服。爸爸則牽出腳踏車,載著沒有書包可以背的我,一路騎到中山國小,好向我的級任老師報告我之所以遲到的原因。

答謝恩人

爸爸在我發生事故的當天,就到發生事故的現場附近,到處去打聽,看是誰把我從排水溝中救起來的。後來,皇天不負苦心人,爸爸終於問到了那一位把我從水溝中救出來的洗衣婦人。原來她家就在電力公司斜對面的大馬路邊開一家冰店。在出了事故的那個禮拜六下午,爸爸到市場買了一籃子水果,用腳踏車載著我,一起前往冰店去向那位把我從水溝中拉出來的救命恩人答謝。我記得那一天,是我這一生中第一次吃到那麼多種各色各樣好看又好吃的冰淇淋,我非常的高興與難忘那一天的經歷。

但是,不論我爸爸怎麼努力去打聽,就是問不出來那位騎著舊腳踏車要去巡田水的老阿伯仔到底是住在那裡。因此,我們也就沒有辦法親自登門去向他道謝救命之恩了。那一天,如果不是有這兩位好心的洗衣婦人與老阿伯仔,我想我早就被那滔滔黃水給流進電力公司前的陰溝裡了。不僅被淹死在陰溝裡,恐怕連個屍首也找不到了。

救主與主宰 (Savior and Lord)

長大之後,在我高二決定要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個人的救主時,我唸到這一段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記載著,當耶穌降生的時候,天使奉差遣到伯利恆城外,向當夜值班看守羊群的牧羊人報佳音。天使向牧羊人說 “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2:11) 這一段有關聖誕節耶穌降生故事的經文,我從小就聽了好幾遍,可以說是滾瓜爛熟了。我一直都以為救主 (Savior) 與主宰 (Lord) 是同義詞,只是用不同的字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可是當我再次想到我在國小被洗衣婦人與老阿伯仔,從水溝中救出來的經驗時,我突然發現,救主與主宰是全然不同的角色。救主是把我從死亡的邊緣,挽救回來的救命恩人。這洗衣婦人與老阿伯仔實在是我的救主,因為是他們把我從死亡邊緣的排水溝中救出來。我對於他們的救命之恩,應該終身銘記在心,有機會也應該向他們答謝並報恩。但是,我不會因此就把他們兩位視為我生命的主宰,我不會在我作有關我生命中重要抉擇的時刻,打電話去請示他們的意見。譬如說,我高中畢業,要考大專聯考時,我不會打電話去請教他們,我應該如何填寫科系志願表。我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在馬祖服役時,要決定退伍之後,選擇到台大醫院的那一科當住院醫師時,我也不會考慮須要寫信去請教這兩位救命恩人,我應該如何做抉擇。當我在大學時候,看到和平教會青年團契有好幾位非常好的姊妹,不知道我應該選擇那一位,來當我的女朋友時,我也不會考慮必須打電話去請教這兩位救命恩人。因為,他們只是我的救命恩人,並不是我生命的主宰。 [They are just my Savior, not the Lord of my life.]

我突然發現,許多基督徒也是這樣來對待主耶穌基督。他們只是把主耶穌當做他們的救主,把他們從罪惡中救出來,免於末日的審判與死亡。可是,在他們每天生活的重要抉擇時刻,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是否須要在禱告中尋求主耶穌的心意與帶領。大多數基督徒在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把主耶穌當成他們生命的主宰,還是我行我素的過著自己當家作主的生活,或許這也是許多基督徒無法活出榮耀天父上帝的生活見證的原因之一吧?!

原來在耶穌降生時,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所說的 “救主,就是主基督”是有雙重的意義。這是上帝藉著主耶穌的降生所要賞賜給人類的兩大恩典。耶穌降生是為了要將我們從罪惡裡救出來。主耶穌為了我們的罪惡,頭戴荊棘冠冕,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他成為我們的救主 (Savior)。主耶穌在被埋葬三天後,從死裡復活,他願意藉著聖靈進到我們的心中,來帶領我們每天的生活,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 (Lord),也就是基督 [基督是希臘文的翻譯,其希伯來話稱作彌賽亞,就是受膏抹的君王]。 在世界末了的時候,主耶穌基督將再臨,他會坐在白色的大寶座上,頭戴黃金冠冕,審判全世界的人,並且要把我們帶到永恆的榮耀與喜樂之中。

多麼盼望每一位受洗歸入耶穌基督名下的基督徒,不要只把主耶穌基督當作救主 (Savior) 而領受贖罪的恩典而已,也要同時奉主耶穌基督視為生命的主宰,讓主耶穌基督來帶領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而活出得勝榮耀上帝的生活見證。

[牧函] 軟弱 (Weak)

寫作於2008.10.19
作者:蔡茂堂 牧師

軟弱 (Weak) 是一般人不願意承認或接受的特質。大家都喜歡扮演強壯的角色。

德國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曾經寫一篇論文“論道德譜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在該篇論文中,尼采主張,人類可以分為兩種道德,主人道德 (Master Morality) 與奴隸道德 (Slave morality)。

所謂主人道德是指強者 (the strong) 的道德,主張強壯即是美德,強者根據自己的偏好(ego preference) 來決定是非,依照成果 (consequence) 的勝敗來判定英雄。強者為王、弱者為奴是讓人類可以不斷追求進步的推動力。荷馬史詩伊利亞德 (Iliad) 和奧德賽 (Odyssey) 所描述古希臘羅馬高尚的英雄 (noble hero) 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強者的主人道德。

根據尼采的說法,奴隸道德是弱者對強者主人道德的反動。弱者主張,我們不能以結果的成敗來定是非,而是須要考量行為的動機 (motivation)。得勝者對失敗者的壓迫是不道德的。強者幫助弱者使兩者之落差減少才是良善,謙虛是美德。這是由耶穌基督所倡導的強者要對弱者顯出慈悲憐憫的心來幫助弱者。民主精神所強調的平等也是奴隸道德的結果。尼采認為,耶穌基督所創立的基督教宣揚奴隸道德,成功的打敗了西方傳統文化的主人道德,造成西方文明的墮落,英雄被污名化,主人被奴隸化,人類進步的動力被瓦解。

一生鼓吹主人道德強者哲學的尼采在他人生的晚年不幸感染到神經梅毒,造成精神錯亂以及劇烈的頭痛,只好從大學教授教職提早退休,晚年的尼采成為一位軟弱的弱者,完全倚賴他母親與姊妹慈悲憐憫的照顧來終其一生。

舊約聖經中的耶和華是一位憐憫幫助軟弱者的上帝。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奴役 (出20:2),走過看似絕望的紅海 (出14:29),渡過四十年的曠野漂流 (申2:7),進入迦南流奶與蜜之應許地 (利20:24)。耶和華也吩咐以色列人,要有憐憫的心,在收成的時候不可收割盡淨,要留下田角莊稼與樹上餘果,好讓民中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城內寄居的異鄉客以及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等貧苦軟弱者可以得著生活所欠缺的食物 (申24:19-21)。

新約聖經中的耶穌基督在出來宣揚天國福音的時候,引用以賽亞書的預言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4:18-19)。耶穌自己在三年半的傳道生涯中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太9:35-36)。

主耶穌甚至採用我們是否有慈悲憐憫的心腸去幫助各種軟弱的人來作為末日審判的依據 (太25:31-46)。主耶穌自己接納那些軟弱的人作為他的弟兄,並且認同這些軟弱的人。主耶穌說,這些幫助軟弱者的事你既然做在我一個最小弟兄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

使徒保羅除了延續主耶穌的教導,鼓勵初代的教會要扶助軟弱的人 (帖前5:14),保羅自己也用雙手努力工作,除了可以支持自己與同工的生活所需之外,還有餘力可以扶助軟弱的人(徒20:34-35)。保羅對於軟弱,還有一個很寶貴的個人信仰經歷。保羅在有了三層天的奇妙經歷之後,卻發現他的身體有一根刺,這根刺成為保羅的軟弱。他三次迫切的求神醫治他,卻沒有得到上帝正面的回應。上帝給予保羅的回應卻是要給予保羅夠用的恩典。保羅從此就學會了一個寶貴的屬靈功課,就是我們的軟弱也可以成為上帝的恩典,保護我們免於驕傲,並且讓我們更專心倚靠上帝的恩典 (林前12:1-10)。這是在軟弱中因為全心依靠神而得到的剛強。

雅各在雅博渡口與神的使者摔角中受傷瘸腿,讓雅各更緊緊的用雙手抓住神而成為以色列 (創32:24-31)。大衛王在犯罪被先知拿單指責之後,在神面前認罪悔改而更謙卑的仰望神的恩典。他那憂傷痛悔的心被神悅納而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詩51)。

星期六, 10月 11

[講道集] 關心至微小的

寫作於2008.10.05
作者:蔡茂堂 牧師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證道的主題是「關心至微小的」,這當中有兩個部分,一是要如何「關懷」?一是「至微小的」是誰?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今天的經文是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是耶穌講的最後一個比喻中的一句:「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這個比喻的背景,是猶太牧羊人白天將綿羊和山羊放在一起牧養,到了晚上卻將這兩種羊分開,因為山羊的羊毛較短,牠們較怕冷,所以養在較溫暖的羊棚裡,綿羊的羊毛則較長,牠們比較怕熱,就養在較通風涼爽的羊欄中。耶穌的比喻是指,祂到了末世審判時,同樣要將所有的羊分開,綿羊在一邊,山羊在另一邊,那些做「這些事」的人就是綿羊,而「這些事」是服侍的事,所服侍的對象就是至微小的,是貧窮、寄居、病痛、作監的人,而耶穌也提到,這些至微小的就是「我的弟兄」。貧窮者是沒有地方住的貧苦人,你要給他吃喝穿住;寄居者是流落異鄉的出外人,你要接待他;病痛者是在患病苦痛中的人,你要看顧他;作監者是犯錯坐牢的受刑人,你要探望他。這是耶穌提到的四種人,是在社會上屬於被人輕看忽略的邊緣人,而耶穌要我們照這些人的需要去服侍他們。

Ⅰ、引言:韓國五歲盲女劉藝恩的故事

提到至微小的,就讓我想到韓國的一位五歲女盲童,叫作劉藝恩。這首歌就是她最愛彈唱的「你是為了接受愛而生」:

「你是為了接受主愛被揀選的人
在你的生命中接受那豐盛的慈愛
創世之前開始的神那豐盛的慈愛
藉著我們的相遇結出了果子
在這世界上因著你寶貴的存在
真是帶給我們極大無比的喜樂
你是為了接受主愛被揀選的人
現在仍然接受那豐盛的慈愛

我感謝你因我從來不曾知道
在你的眼裡我是何等的寶貴
從太初直到如今創造宇宙萬物的主
是何等聖潔愛我的靈魂
也感謝你你讓我感受到這偉大的愛
主已安排你在我生命裡
因主耶穌基督的愛更多來服侍你
我也願向世界傳揚神的愛

你是為了接受主愛
來到這世上傳揚這份愛
在主奇妙計畫裡把你栽種在這裡
期待你結出美麗的果子
你是為了接受主愛被揀選的人
現在仍然接受那豐盛的慈愛」

收養她的這對夫婦,先生也是殘障人士。她生下來就被父母所遺棄,只因她是瞎眼的女嬰。我想「關心至微小的」,在這韓國五歲女盲童身上就看得很清楚,這首歌最感動我的部分就是「你是為了被愛而生」,女童想必有此感受:「為何我生出來就看不見?」因為上帝要你在世上經驗到人的愛。但她如何能有機會經驗到這樣的愛?就要有人願意關心這至微小的。

Ⅱ、誰是耶穌的弟兄(Brothers of Jesus)

1. 耶穌同母異父弟弟(字句主義Literalism)

耶穌說「這些至微小的是我的弟兄」,誰是耶穌的弟兄?第一種解釋就是與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們,「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太13:55)這叫作「字句主義」,考古學家聲稱找到了雅各的骨灰甕,確認耶穌有四個弟兄。照這個解釋,就是指要照顧這四個弟弟才是做在耶穌身上。

2. 以色列國的猶太人(錫安主義Zionism)

第二種解釋的範圍比較廣,認為耶穌的弟兄不只這四個,而是所有和耶穌同種的人,也就是以色列國的猶太人,現在有些教會仍相信是如此,這些人叫作「錫安主義」者,他們奉獻很多金錢給以色列,認為如此做才會成為綿羊,因為有遵行耶穌所說的做在祂弟兄身上。「摩西曾說:主―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們所說的,你們都要聽從。」(徒3:22)這是第二種解釋。

3. 耶穌的十一位使徒(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

有人認為耶穌的弟兄就是祂的十一個學生,這叫作「傳統主義」者。耶穌在復活以後對那兩個婦女說:「不要害怕!妳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所以耶穌的弟兄是那十一個使徒。

4. 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行為主義Behaviorism)

有人說應該是所有聽從耶穌的話、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是祂的弟兄,這叫作「行為主義」者。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

5. 信靠耶穌得以成聖(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

再來是福音派的解釋,認為信耶穌得救的人就是耶穌的弟兄,這是「福音主義」者,「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祂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2:11),耶穌稱那些相信祂的人作弟兄。

6. 餓渴客寒病及坐監(人道主義Humanism)

最後一個解釋最廣,也是人們最難做到的。不僅相信耶穌,還要能幫助那些在困難中的人,因那些所有在困難中的人都是耶穌的弟兄,即飢餓缺乏、出外浪人、貧病交錯、犯罪坐牢中的人。這是「人道主義」者的解釋,因為聖經這樣說:「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所有在困苦中的人,耶穌都說他們是自己的弟兄。你有去幫助他們嗎?你有讓他們在你的關心中體驗到上帝的愛嗎?

Ⅲ、這些事是哪些事(Loving Services)(路4:18)

1. 供應生存基本需求

這些事是哪些事?就是服侍的事。第一,對於貧窮而吃穿不足的人,我們有否幫助他們?在舊約中,上帝說:「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15:11),在新約的雅各書:「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這樣是真正敬虔的人。

2. 善待他鄉異族客旅

第二就是出外人,對我們台灣人而言也許就是外籍勞工。不知道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得到外勞的服務?我們有否相對的歡迎、關照和尊重他們,或是反而欺壓、輕視、忽略他們?在舊約,上帝對以色列人說:「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4),在新約:「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

3. 照顧受傷疾病痛苦

第三就是病痛中的人,我們是否願意照顧他們?馬偕博士是最好的榜樣。在舊約的以西結書說:「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34:16),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做了最多的工作也是醫治病人,「祂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災病的,都擠進來要摸祂」(可3:10)。德蕾莎修女也是這樣,因為有很多疾病是連醫生也束手無策的,但我們是否願意去看顧他們,嘗試去安慰以減輕他們在患病中的痛苦?

4. 接納鼓勵挽回犯錯

最後一種是犯錯被逮、應受處罰的人,你是拒絕且藐視他們,還是接納他們?舊約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11)上帝希望那些做錯事的人可以悔改。如何讓他們回頭?就是接納、關心、鼓勵他們。耶穌對那犯姦淫的女人所做的就是如此,祂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這些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 靈魂與身體的全人關懷

在這個短短的故事裡,我們學到什麼功課?第一,這些飢餓乾渴只是身體上的需要,還是更多?耶穌有一次讓五千多人吃飽時,聖經這樣說:「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什麼吃。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可6:34-37),耶穌供應了兩種需要:一種是開口教訓他們,供應他們靈魂的缺乏,一種是食物,是供應他們身體上的需要。人在靈魂與身體上都有需要,我們在關心人的時候,是否對於這兩種層面都留意到了?福音派的教會強調屬靈上的需要,自由派的教會強調身體上的需要,我認為耶穌要我們注意到這兩方面,因為這兩種都同樣重要。

2. 信心與行為的平衡發展

雅各書說:「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2:14-16)要是我們對上帝的救恩有信心,就會對有缺欠的人產生愛心的行為,不是只有信而已。

3. 認同與幫助的同時併行

耶穌曾說過一句話:「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祂本來是最富足的上帝,卻來世上成為最貧窮的人,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祂認同我們的貧窮,體會我們做人的艱難,為了要讓我們脫離貧窮、變成富足,所以我們幫助那些至微小的人,應做到兩件事情,一是認同體會對方的痛苦,一是用你所體會的去幫助他脫離困難。現在有許多教會所推動的儉樸生活,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消費行為,將省下的錢拿給真正有需要的人,這樣我們可以體會缺少的不方便,同時也讓有欠缺的人得著需要,這就是認同與幫助。

4. 稅吏長撒該的生命轉變

最後我們來看撒該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末了是撒該主動對耶穌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路19:8-9)請注意最後一句,救恩臨到並非因為撒該做了好事,而是因為有亞伯拉罕那樣的信心。撒該是因為信耶穌而得到救恩,並因為得到救恩而被神改變,他將財產送給貧窮人。我們應理解清楚這個邏輯關係:我們要用信心去領受耶穌基督,像亞伯拉罕一樣,這樣我們就得到救恩,而真正得到救恩的人,就會對周遭缺乏者有愛心、並做出關懷的行為,這兩者―救恩信心、愛心行為―是相連的。所以在最後的審判時,耶穌是看我們有否因為信祂而產生愛的行為,如果有,代表我們對耶穌的信心是真的,因為真的信心一定會帶出像撒該的改變及他所做的行為:昨夜撒該對耶穌有信心,今晨他對窮人有愛心,這就是救恩帶來的生命轉變。

Ⅴ、結論: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有一棵樹,我稱作「救恩的樹」,這棵樹的根應該是「信心的根」,因為信而得救,但這棵樹不是只有根而已,生根之後會發芽、長大、結果,所結的果子就叫作「愛心的果」,能愛鄰舍如同自己,證明這棵樹有札根在耶穌基督上,所以一棵「救恩的樹」必有兩個反應:因「信心的根」得救,且會結出「愛心的果」。信心的手會緊抓信靠施恩的神,感恩的手會打開幫助有欠缺的人;我們用一隻信心的手抓住上帝的救恩,另一隻手去幫助周圍有需要的人。我們關心至微小的人,需要這兩隻手,這就是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五章6節說的:「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弟兄姊妹,我們可以自問有否這樣的愛心。我們對上帝的信心真切且足夠,就會對周圍的人有愛心,並產生信心的功效,就是讓那些有欠缺的人能得到你愛心的服侍。求神讓我們將來成為綿羊,可以進入神永生的國度。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耶穌,我們今天十一間教會聚集在此一起來敬拜祢,讓我們一起來思想,耶穌基督祢在離開世上前的最後一個比喻。祢對祢的學生說,在最後審判時,祢會將綿羊和山羊分開,不知道我們有哪些是綿羊、有哪些是山羊,然而上帝祢現在還不分別,祢讓我們大家在一起,盼望在最後那日以前,我們當中所有的山羊最後都能被上帝的愛感動而變成綿羊,讓我們的信心不是只放在心裡,讓我們的信心不是只有顧自己,而是信心能夠成為日常生活中愛心的果子。幫助我們深深定根在耶穌基督上,幫助我們結出愛心的果子,讓我們關心至微小的弟兄。在祢面前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星期二, 10月 7

眼睛的故事 (14) 伊甸園中的對話 (The Dialogue in Eden)

伊甸園中的對話 (The Dialogue in Eden)

聖經中第一次提到人類的眼睛是在創世記第三章。當時上帝所創造的第一對夫妻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夫唱婦隨,修理看守伊甸園中的花草樹木。到了下午,天起涼風的時候,上帝偶而會前來伊甸園與亞當夏娃喝下午茶並話家常。一切都非常和諧美好 (Shalom)。

但是,有一天,撒旦化身的一條蛇卻前來與夏娃搭訕聊天。撒旦最擅長的是挑撥離間。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用請教的口吻挑起夏娃與他鬥嘴鼓的興趣。撒旦引用上帝講過的一句話,但是稍微加上一點兒扭曲。

撒旦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這句看來好像是誠心請教而無傷大雅的一句話,卻透露出撒旦工於心計的溝通技巧。讓我們翻開創世記第二章,看看當時上帝是怎麼對亞當親口交待的, 耶和華上帝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我們如果細心的比較這兩句話,便不難發現撒旦扭曲上帝話語的技倆。
一、上帝當時對亞當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這是上帝所賜與亞當極大的恩典。上帝好像開了一家讓人可以自由摘食各種水果的水果園主人,是免費招待,而且讓你自己自由的享用。All you can pick and all you can eat, all free. 撒旦巧妙的忽略了這一句充滿恩典善意的上帝話語。

二、上帝當時對亞當所說的第二句話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這棵分別善惡樹是跟生命樹一起被上帝放置在伊甸園的正當中 (創2:9)。因此,是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來。上帝清楚的告訴亞當,所有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以隨意吃,只有園子正當中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而且上帝很清楚的告知吃了那棵樹果子的後果就是死路一條。所以,這是善意的警告與提醒。伊甸園的正當中並不是只有這棵分別善惡樹,還有一棵生命樹,這棵生命樹的果子是可以給人類帶來行善拒惡的生命,是可以吃的。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只能給人類帶來分別善惡的知識,卻無法帶來行善拒惡的生命,結局就是人類會變成徒有分別善惡的知識,卻缺乏行善拒惡的生命,產生明知故犯的行為,而給自己帶來罪無可逭的結局,也就是死亡。

上帝當時只有對亞當說,不要吃園子正當中那一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撒旦卻巧妙的將上帝的話作誇大扭曲,成為 “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你被擴大成為你們,這或許是可以被接受的一般化原則 (generalization principle)。因為當上帝對亞當吩咐這一句話的時候,夏娃還沒有被創造出來。亞當就是全體人類的代表。因此,上帝對亞當說,你不可以吃的時候,這個你可以被視為不只是特別指定亞當這個人,而是指所有的人類。當夏娃被創造出來以後,亞當可能就曾經好意的將上帝給他的這個善意的提醒轉告知夏娃。這個猜測可以從夏娃對撒旦的回答來獲得支持。但是,撒旦將一棵樹誇大為所有樹的說法就太超過了。這個是以一蓋全的抹黑策略。慷慨供應各樣樹上果子給人類自由享用 (除了園子正當中那一棵要命的分別善惡樹以外的所有樹的果子都可以隨意吃) 的上帝就用這樣被撒旦的一句誇大的輕描淡寫扭曲成為只是創造出那麼多好吃果子卻不許人類拿來享用的尖酸刻薄、讓人類只能望梅止渴的乾瞪眼與吞口水的上帝了。

三、撒旦並沒有使用肯定句來表達他的看法,他很聰明的使用不肯定的 “豈是” 以及請教的問句來暗示他的見解。因此,將來如果遭遇到人類於上帝面前指控撒旦抹黑上帝時,撒旦還可以很巧妙的以四兩撥千金的方法來為自己脫罪。撒旦可以堂而皇之的告訴上帝,我並沒有說這些話啊!我只是好奇請教夏娃而已。可是撒旦並不是一位誠實的求教者而請教夏娃有關吃果子的開放性問題 (open question),撒旦所使用的是會帶來誤導作用的引導式封閉性問題 (misleading close question)。

夏娃真的就這樣被撒旦所發出的這個問題所吸引而與撒旦開始對話。夏娃對撒旦說, “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我們從夏娃的談話內容,可以看出二手資料失真的情況 (the distortion of second hand information)。當上帝向亞當提出這句善意的警告時,夏娃並不在場,因為夏娃尚未被創造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猜測的是,當亞當看見夏娃時,就好意的將上帝對他提醒的話轉告知夏娃。夏娃得到的並不是直接來自上帝的第一手資料,而是轉自亞當的第二手資料。在這資訊傳達的過程當中,或是由於傳達者的表達不清,或是由於被傳達者的接收不明,都可能造成信息內容經過傳達過程後所造成的失真。我們如果仔細的比較夏娃對撒旦的回答內容以及上帝對亞當的交待內容,就不難發現,信息內容已經失真了。

一、撒旦故意將上帝抹黑的扭曲性問題馬上引起夏娃的注意與回應。夏娃對撒旦所說的第一句話很明顯的是要替上帝辯護。這也是許多基督徒很容易陷入的態度,就是我們以為,上帝落難了,急需我們站起來為上帝仗義直言。我們也常自以為有能力來為上帝辯護。夏娃所說的第一句話是 “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 我們如果與上帝對亞當所說的那句話比較,就會發現夏娃的話少了各樣與隨意。可見夏娃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受了撒旦的影響。各樣樹與隨意吃所表達上帝給與亞當那豐盛禮物的慷慨已經消失無影了。

二、夏娃對撒旦所說的第二句話是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上帝對亞當的交待是非常清楚、特定 (clear and specific) 的指名道姓,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我們都知道,伊甸園的正當中並不是只有一棵樹,而是兩棵樹,其中一棵稱為分別善惡樹,是上帝清楚指定不能吃的。另外一棵生命樹,上帝並沒有命令亞當一定要吃,因為,上帝是賜給亞當完全自由的。這棵生命樹上的果子是被包括在所有可以隨意吃的果子樹當中的。夏娃的回答已經讓撒旦和我們看出,夏娃對於上帝話語的處理態度並沒有非常嚴謹,這也會造成讓撒旦有機可乘、得寸進尺的機會。

三、夏娃對撒旦所說的第三句話是 “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這句話讓撒旦確定他有機會進一步瓦解夏娃對上帝的態度與關係。因為在不知不覺之間,夏娃已經受到撒旦的影響,對於上帝所說過的話語,加上自己的擴大解讀。上帝是對亞當只說,你不可吃。現在傳到夏娃的口中,卻畫蛇添足的加上了 “也不可摸” 這四個字。看來似乎提出比上帝更嚴格的規定,或許也可以用 “企圖幫助別人來遵行上帝命令” 的偉大藉口來自圓其說。但是這種膽敢將上帝話語任意加添或修改的態度卻不可取。上帝話語的絕對權威被夏娃相對化了。聖經也曾經警告過這樣做的人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啟22:18)。夏娃不只將上帝的話語任意擴大解讀,最後甚至也將上帝斬釘截鐵的絕對性警告 “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修改為比較不確定的提醒語氣 “免得你們死。”

撒旦一看到夏娃終於上鉤了,便一不作二不休的順水推舟,變本加厲的從間接以詢問的口氣來暗示影響夏娃,改為直接明目張膽的篡改上帝的絕對性警告 “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以及夏娃修改過後的軟性提醒 “免得你們死。” ,成為與上帝唱反調的 “你們不一定死。” 的不肯定語氣。撒旦永遠為自己留下與上帝答辯的空間,撒旦並沒有說出與上帝直接反叛對抗的言詞 “你們一定不會死。” ,而是說 “你們不一定會死。”撒旦可以說,我並沒有反對上帝的說法,我也同意你們會死啊,只是因為我不是上帝,所以我無法像上帝講得那麼絕對性。

撒旦最後甚至宣稱他知道上帝禁止人類摘食分別善惡果的動機,是上帝心地狹小,擔心一旦人類摘食了分別善惡的果子之後,眼睛就會明亮了,人類便會變成如神一樣能知道善惡了。眼睛的明亮成為撒旦誘惑人類墮落犯罪的誘餌。

星期一, 10月 6

[講道影片] 受洗系列(七) 收成(Harvest)

受洗系列(七) 收成(Harvest) (台語)

星期日, 10月 5

[講道集] 受洗系列(七):收成 Harvest

寫作於2008.09.28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太 9:3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之前的聖禮典,我都會提到撒馬利亞婦人的故事,今天的第七講則要說到收成,英文叫作Harvest,中文聖經翻譯成收割,而這樣的翻譯,「割」是有審判的意思,在啟示錄中:「…伸出祢的鐮刀來收割;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14:15),馬太福音則提到「祂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祂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太3:12),這是有分離的意思。今天我們歡喜地將受洗的兄姐迎進神的大家庭,收「成」是高興成功之意,所以我的題目選用收成,而非收割。

Ⅰ、引言:你看見什麼?(Stereogram vs. Spirituogram)

以前的3D立體影像必須要戴上藍紅色的眼鏡才能看見,最近因為電腦科技進步就不需如此,這叫作Auto Stereogram(立體影像),看見的方法就是將視覺焦距調成遠方鬥雞眼的位置,圖片就能產生,即可看到這圖片裡有一些落葉和兩隻螞蟻。

今天耶穌也對祂的學生這樣說:「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4:35),耶穌和學生在敘加的古井旁,看見才撒種不久、還有四個月才能長熟的綠稻田,以及當這個婦人跑去城內招呼眾人,眾人從城內跑出來,我們看見的是什麼?撒馬利亞人時常穿白衣,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耶穌說「莊稼已經熟了(發白)」的原因,而稻子也會熟到變白,再一個意思就是青中帶白,指的便是城內那群跟隨婦人跑出來要看彌賽亞的撒馬利亞人,他們是已經預備好的,門徒是否有看見熟的莊稼?耶穌問學生的用意在此,我稱作Spirituogram(屬靈異象)。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周圍總遇見許多人,我們看見了對方是上帝疼愛的靈魂,還是他們只是一般人?若你的眼光改變了,你與對方的互動、談話也會不同。

今天的經文其實只有約翰福音,但為了要講收成,我特別增加了馬太福音的經節,兩者互相對照。馬太福音第九章中,耶穌看見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般的流離困苦,耶穌看見的是人的需要;在約翰福音中,門徒看見的是稻田中還沒有成熟的莊稼,還是看見了已經預備好、能被收割的?若看見了人的需要、看見時機已經到了,你就會為這些人祈禱,並且知道主權在上帝,主若是使用你,你願意受差遣,就成為恩典的管道,讓他們得著上帝的恩典。

Ⅱ、耶穌門徒與井旁婦女(Jewish Disciple vs. Samaritan Woman)

比較 耶穌門徒 井旁婦女
禁忌(與異族異性談話) 心照不宣 心直口快
進城
(敘加城) 購買食物 分享福音
生存(食物與飲水) 帶來食物 留下水瓶
福音(撒種與收成) 被動收成 主動撒種

接下來我要對照耶穌的學生和古井旁的無名婦人,他們在這個故事中有一些不同的反應。婦人拿水瓶來取水,學生去買食物以解決午餐,他們都面對生存需要的問題――口渴要喝水,飢餓要吃食。但是在故事中,學生將食物緊抱著請老師吃,婦人將水瓶撇下跑去城內傳報她看見彌賽亞,他們面對生存需要時有不同的反應。我們稍微比較一下:耶穌犯了一個當時的禁忌,與一個不可接觸的人、而且是女人說話,學生和婦人都知道耶穌犯了禁忌,但他們的反應並不相同,學生保持靜默、卻在心中嘀咕,婦人則是心直口快地指出耶穌與她說話有違常理習俗;他們都進入敘加城,學生進城是去買食物,因為對他們而言那是污穢不潔的城,應速去速回、吃飽就離開,趕緊前往加利利,但耶穌認為雖然只是路過撒馬利亞,只要有人能夠信福音,祂也要在那裡做工,婦人的反應也是放下賴以維生的重要水瓶,跑回城內去告訴鄰人她遇見了彌賽亞,並找眾人一起來看是真是假。婦人為了福音的緣故撇下水瓶傳報喜信、主動跑去城內撒種,學生為了生存進城買食物、被動參加收成。耶穌對學生們說:「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耶穌挑戰他們是否願意做收成的人。

Ⅲ、撒種者與收成者(Sower vs. Reaper)

比較 撒種者 收成者
工作(賽5:2; 太13:30) 去石刨土 收麥燒稗
心情(詩126:5) 流淚信靠 歡呼感恩
態度(雅5:7; 啟14:15) 忍耐等候 及時收成
恩格爾(太5:41) 第一里路 第二里路

梵谷曾畫了兩張在農場上工作者的作品,一幅是撒種,一幅是收割,是他早期臨摹米勒的作品(Van Gogh after Millet),從用色上的差異可以看出農人的心情:撒種是用灰藍(冷)色系,收成是用金黃(暖)色系,對米勒而言,金黃色是代表著快樂喜悅,因為過去的辛勞得到了回報,灰藍色則代表許多擔憂、不確定,因為今天撒種下去,並不知道老天爺是否會作美、農作成長是否會順利?撒種是將去年收成的稻穀留下一部份不吃、當成今年的種子,為了期待明年的收成,所以撒種其實是個損失,但又抱著一種期待。

我們來比較撒種與收成的不同之處。在工作上,一個撒種者的工作絕對不是只有撒種,還要準備土地、整理開墾、去石刨土,這個工作做的越好,撒種所收成的機率就越大,聖經說:「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約5:2)。收成者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收成而已,以前所收割下來的稻子還要用打穀機分離稻穀與稻桿,並將稻穀曬乾,用風鼓機將不要的稻殼(粗糠)和劣米雜物吹走和篩選,有用的才收入米倉內,不要的稗子則是燒掉,「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太13:30)。聖經說,撒種人的心情是流淚出去撒種,收割人是歡呼高興地收割;撒種是憑著信心去撒種,收割是憑著感恩來收割。兩者在態度上也不同,撒種完需要等待,不得急躁,因為種子要生根、發芽、成長、開花、結實,這都需要時間,但收成可不能等,因為無法確知天氣何時會變得很糟,所以一個是忍耐等候,「…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一個是及時收割,「…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啟14:15)。說到傳福音,我曾提過恩格爾量表,它分成兩階段,就是第一里路與第二里路,第一里路所做的就是撒種的工作,第二里路所做的就是收成的工作。福音要傳出去,需要有人撒種,也需要有人收成。當你所帶領的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他的救主,這就是從第一里路進入第二里路,隨後你要栽培他,到了有一天他要出去撒種時,你的第二里路才完成。第一里路是對非基督徒,你如何將其從對基督信仰的誤解解釋清楚、將以前負面的印象減輕、並如何與其相處邀約,到他願意來教會參加活動或聚會,到有一天他願意來禱告,這些都是撒種的工作。

我自己也有一些辛苦撒種但歡呼收割的經歷,我很感謝神,一個人撒種,可能是在十幾年後經過另一個人才收成。撒種期間會遇到颱風等壞天氣,種子看似死了,但其實上帝有祂的恩典和帶領。人生的信仰之路常會遇見許多變數,所以耶穌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到了收成時撒種者也會歡喜,不需認為收成者竟非自己,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學習。

Ⅳ、從撒種到收成(From Sowing to Reaping)

1. 去石刨土:福音預工

撒種首先要去石刨土,這個工作我們叫作福音的預工(Pre-evangelism),這個工作最辛苦,就是對完全拒絕福音的人,你找出他拒絕的那塊石頭在哪,挪開它,然後將其硬心的地方鋤鬆,這是需要你對他有深入的了解,花心思及長時間來做這準備的工作,「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賽5:2)。

2. 撒下好種:福音佈道

當這些都預備好以後,時間恰當時,你就開始撒種,也就是上帝的道,「種子就是神的道」(路8:11)。

3. 澆水栽培:真理造就

撒種之後不是只有等待就好,還要澆水,也就是用真理來栽培使其受造就。「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

4. 除荊去棘:勸戒迷惑

但是稻田裡還會長一些其它的荊棘雜草,你要清除,在教導時要留心幫忙對方釐清,「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13:22)。

5. 忍耐等候:長大成熟

每一個基督徒從初信到成熟,需要時間來成長,「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

6. 舉目看田:及時收成

稻子要先從已長熟的開始收割起,尚未長熟的則不要去撥動,所以你要懂得觀察,看一個人是否已經準備好。「…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是發白),可以收割了」(約4:35)。

Ⅴ、結論: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 屬靈的眼光(Vision)

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屬靈的功課。第一個就是眼光,你可以看見周遭哪些人是困苦流離、哪些人有屬靈的需要,這當中又有哪些人是已經預備好要來信耶穌的。上帝若讓你有這樣的眼光和機會,你就把握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2:15)。

2. 迫切的祈求(Urgency)

看到別人的需要後,你有迫切感嗎?已經成熟的人,你若沒有給他機會,可能就錯過了。若上帝給你機會,你把握了且迫切祈禱,就有可能將他們帶到耶穌基督的國度裡,「…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8)。

3. 堅持的盼望(Tenacity)

母親餵孩子吃飯,孩子不吃,兩人用意志在搏鬥,傳福音有時也需要這樣的耐力,上帝若讓你成為撒種的人,你就要有這樣的功夫,不放棄、能堅持等待,直到收成,總有一天上帝給你機會,「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

4. 謙卑的感恩(Humility)

若上帝使你成為收成者,你要記得,不是你的能力或表現,而是神的恩典。收成時懂得感謝,因上帝已透過多人做工,讓你今天有這樣的恩典,不受撒種的勞苦時就享受收成的快樂。保羅說他們一傳福音,人們就信了,「為此,我們也不住的感謝神,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神的道就領受了…」(帖前2:13)。

5. 團隊的侍奉(Team)

有的人撒種、有的人灑水、有的人拔草,上帝給予每個人的工作都不同,大家一起參與,最終能收成就好,不需計較誰做的比較多。哥林多教會出現紛爭時,保羅說不論是誰做了什麼,其實都是上帝派的同工,「我(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

Ⅵ、每一次收成 下一波撒種

耶穌基督在古井旁向撒馬利亞的婦人撒種,這個婦人就接受耶穌是彌賽亞,所以在這裡,撒種和收成是同時段發生的;婦人接受後並不是讓這恩典停在她身上,她將水瓶撇下、跑去城內,將這好消息告訴眾人,她成為了撒種者,且因為有許多人跟著出來看,耶穌就叫學生一起幫忙收成,聖經記載,他們留在城內共有兩天的時間,來幫助那群人認識並接受耶穌的救恩。這群敘加城信主的人之後也成為種子,每一次的收成就是下一波的撒種。我特別恭喜今天要受洗的弟兄姊妹,你們高興接受耶穌基督,使我們能夠得到收成的快樂,不管是誰在背後為你們禱告和帶領,你們今天受洗之後就成了一粒種子,你們的生命會改變,盼望你們開始成為一個撒種的人,雖然有時很快收成、有時卻等待很多年,但上帝若讓我們做撒種的人,我們就撒種,若讓我們做收成的人,我們就收成,上帝有祂的時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雖然今天的風雨這麼大,然而上帝祢保守我們,讓我們聚集在這裡,歡迎許多即將加入的新朋友,為著今天的聖禮典感謝祢,也為著今天的信息感謝祢。知道我們當中有人做撒種的,有人做收成的,或者有人澆水,有人拔草,最重要的目的是讓這些種子能夠長大,能夠有收成的一天,歸榮耀給上帝。盼望不論我們是做撒種還是收成的,我們都能夠等候、忍耐、感謝、謙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牧函] 貧窮 (Poverty)

寫作於20081012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基督教從設立開始就很關心窮人 (the poor)。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 (liberation theology) 對於如何解決貧窮的議題做了很廣泛與深入的探討。他們的結論是聖經中對於窮人有特別偏愛的重視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他們主張,基督徒應該盡全力防止貧窮的產生 (prevention),但是在無法完全避免的情況之下,基督徒則應該盡力去減輕貧窮 (alleviation)。這是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EKD (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vangelical Church of Germany) 德國福音教會設立一個諮詢委員會來討論如何處理德國貧窮的議題。他們主張,貧窮必須與富裕一起討論,德國的貧窮也必須與全球的貧窮一起探討。傳統上對於貧窮之處理可以分為兩大類:分配性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 以及增能性公義 (enabling justice)。前者是共產主義所強調的社會公義,後者是資本主義所強調的公義。前者主張社會物質資源應該按照各人的需要來分配給各人。後者主張社會應該給予每個人相同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與機會,然後照每個人努力的結果與對社會的貢獻來分配報償。前者可能造成人人等待政府分配物質而不努力工作與付出的依賴性社會福利國家 (dependent social welfare state),後者則會造成人人惡性競爭、弱肉強食的貧富不均兩極化資本主義國家(polarized capitalism state)。德國福音教會主張,我們必須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找出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被稱為參與性公義(participatory justice)。

非志願性貧窮(involuntary poverty)造成貧窮者被排除而無法參與社會 (exclusion from participation) 的生產或消費。志願性貧窮 (voluntary poverty) 則是自願放棄奢華浪費的生活型態,而採取過簡樸生活型態,如此既可以親身體會非志願貧窮者之生活經驗而產生認同團結 (identification solidarity),並且還可以將所節省下來的資源拿來幫助那些非志願貧窮者使其脫離貧窮的苦難與困境。這種幫助應該在幫助貧窮者獲得基本生存所必須之物質之後,優先考慮增加貧窮者從事生產的能力與意願。一般是透過教育與訓練的過程。

舊約聖經一貫強調上帝特別照顧貧窮者。申命記很清楚的告訴以色列民,耶和華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申10:18-19)。利未記則教導以色列民,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 (利25:35)。在以色列歷史中,耶和華常常差遣先知,勇敢的向以色列民提出勸告,真正的虔誠與禁食,必須配合在實際生活中,鬆開兇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還要把餅分給飢餓的人,將漂流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如此,他們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他們也會得到耶和華的醫治。他們的公義必在他們前面行;耶和華的榮光必作他們的後盾 (賽58:6-8)。

耶穌出來傳道時,在會堂中引用舊約以賽亞書61章1-2節來描述自己的使命,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作: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雅各書清楚的提到,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1:27)。

今天我們看到耶穌在世上所講的最後一個比喻,就是山羊與綿羊的比喻。耶穌很清楚的自我認同那些貧窮到饑寒交迫,流浪街頭的人。我們如何對待這些貧窮人將會決定我們在最後審判的時刻,是會被主耶穌基督歸類到享受永生的綿羊或是忍受永刑的山羊群中。但願我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可以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對於我們周遭貧窮人的愛心,並且採取適當的實際方法來認同並幫助這些貧窮人,也就是主耶穌弟兄中至微小的一位。

星期一, 9月 29

成長的故事 (4) – 中山國小 (1)


當年中山國小的校門


懷念的美麗校園

我們的老家比較靠近南郭國小,照學區的規定,我們應該是到南郭國小註冊唸小學才對。當年,彰化市最好的國小,男生是位於彰化市東北角的中山國小,女生則是位於彰化市西北角的民生國小。父親為了要讓我們有機會唸最好的國小,家境雖然清貧,也設法把我們兄妹三人的戶口拿去寄放在中山國小與民生國小學區的朋友家裡。因此,我和弟弟就到中山國小唸小學,妹妹就到民生國小唸小學。我們每天上學,都要一大清早就起床,穿上校服、背著書包,沿著當年的南北縱貫公路中山路,從彰化市的東南角,走過農會、縣政府、電力公司、縣議會,才能到達位於彰化市東北角的中山國小。

看電影
我的小學生活,留在記憶裡的有幾件事。其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學校帶我們去看一場電影。看電影這件事對於家境清寒的我們來說,是一件夢寐以求的難得大事。因此,那一天我非常高興,在上午上課休息時間我到操場上去玩,可能是太高興了,走路看天吧 (台語稱為 “ken tien ken tien”),就這樣自己走過去撞了單槓的接頭處,不偏不倚的就撞在我兩眼中間的鼻樑處,立刻皮破血流,號啕大哭。

太高興而走路看天,結果撞傷自己鼻樑的大操場單槓

一位老師將我送到保健室,護士小姐連忙把我的傷口消毒止血,貼上一個大紗布。護士小姐讓我躺在觀察床上休息到中午。老師問我在下午要先回家去休息,還是要和大家一起去看電影?我當然是選擇跟同學一起去看那一場千載難逢的電影了。在我已經模糊的印象中,那是一部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有關的電影,片名已經記不清楚,好像是叫做 “野玫瑰” 似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唱的歌非常好聽,電影的情節也很感人。我看得淚流滿面,但是兩眼中間貼著那塊大紗布,讓我在擦眼淚的時候很不方便。這是一個難忘的感動回憶。

掉水溝
另外一件叫我終生難忘的大事就是我掉到電力公司前面那條大排水溝裡面,差一點就淹死了的驚險經歷。我跟弟弟每天都要在清晨的時候,從家裡出發,沿著縱貫公路 (中山路) 走到中山國小上學。有一天,是在一陣大雨之後,沿著中山路右側的那條大排水溝滿滿的都是黃褐色的泥水。滾滾黃水向南流,到了電力公司前面,這條大排水溝的上面就被舖上水泥蓋,成為陰溝了。

這是從 "谷哥地球" 上面照下來今天的照片,中山路清楚可見,
現在彰化縣政府前面有一個大廣場,其北邊就是電力公司,
電力公司的北邊藍色閃電處是我當年落水的地點,現在已經都被蓋住了。

時間還早,我們發現在湍流很急的黃褐色水面上載浮載沉有一個電燈泡。我們兄弟倆就站在大排水溝旁,各自撿一些小石頭,兩個人輪流用小石頭來丟那個漂浮在水面的燈泡,看看是誰能夠先把那個燈泡打破,讓它沉到水底。就這樣你丟一次我丟一次的比賽。在一次輪到我丟的時候,我估計水流的速度,再瞄準到那個燈泡的稍前方丟出我手中的小石頭,我聽見 “波” 的一聲,看見那個燈泡應聲就要沉到水裡,我很高興的大聲叫道 “我打到了!” 那裡知道,由於我甩石頭太用力,居然把我背在背後的大書包也甩到了前面。那個大書包向前甩的力量竟然叫我站立不穩,整個人就被那個向前甩的大書包給往前拉而撲通一聲巨響的摔入了那條大排水溝裡面了。
`
我雖然曾經到鄰居蘭大弼醫師家的游泳池去偷偷的游泳,但是卻都是自己在水裡亂玩水的狗爬式,也從來沒有好好的去拜師學游泳過。掛在脖子上面的那個大書包又泡了水,成為將我的頭往下拉的秤錘,叫我無法將頭抬出水面換氣。我打開眼睛,看到的都是黃色的髒水。我的弟弟站在水溝邊,也不知道怎麼辦,只好站在那裡大聲的哭叫。眼看著我就被那滾滾黃褐流水快要流進那個在電力公司前面的陰溝裡了……..

星期六, 9月 27

[牧函] 收成 (Harvest)

寫作於2008.09.21
作者:蔡茂堂 牧師

對每一位農夫而言,收割是一年辛苦耕種過程中最歡樂的成果回收。許多農耕社會都會在豐收的收割期舉行豐年祭 (民28:26),一面向賞賜風調雨順、讓農民享受五穀豐收的上帝獻上感恩的祭,一面也和工人鄰居一起盛宴慶祝豐收。

上帝在撒種與收成之間定下一些相關的自然律。我們可以從這些自然律當中,學到屬靈的功課。

第一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植物基因遺傳學的定律。 “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 (創1:12)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特有的基因組合,因此,現在種下的是什麼類種子,將來收成的也是同類的農作物。在屬靈的世界,上帝也設下相同的因果律。 “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第二律,此時撒種、彼時收成。這是植物成長的定律。從撒種到收成一定要經過一段相當固定的時間,好讓所撒下的種子,可以生根發芽、抽苗吐穗、開花結實。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傳3:2) 在這段農作物成長的期間,農夫所能作的,是忍耐等候。 “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雅5:7)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一樣,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加6:9)

第三律,撒種量少,收成倍增。這是植物繁殖的定律,是上帝所賜的祝福。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1:28) 這也是農夫耕種的動機與期盼。主耶穌所講的撒種的比喻中那撒在好土裡的種子, “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太13:8)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是我們的舌頭,更是這樣。 “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雅3:5-6)

第四律,少種少收,多種多收。這是投資報酬的比例原則。撒種時,農夫似乎是將已經收藏在倉裡的穀物拿出來丟散到各處,但是這些彷彿是失去的種子,卻在上帝所賜的陽光與雨水的供應之下,結出多倍的收成。撒種的農夫,是存著這樣的信心與盼望,才會在沒有確切保證回收的情況下,勇敢的將手中的種子撒出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傳11:6) 在屬靈的世界也是這樣。保羅勸哥林多教會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6-8) 當我們將上帝所賞賜給予我們的物質施捨給那些有須要的人時,彷彿我們所擁有的就減少了。但是,這些我們所撒出去的善種,經過上帝的祝福與奇妙的帶領,往往帶給我們意想不到更大的恩典與豐盛。

第五律,這人撒種,那人收成。這是蝴蝶效應的原則。我們常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這個原則。我們每個人的抉擇與行為,常常會對周遭的人們,產生各種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傳到下一代。 “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 (結18:2)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民14:18) “耶和華你的神,他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 (申7:9)

但願我們大家不要順著情慾撒種,以免從情慾收敗壞;我們如果順著聖靈撒種,必從聖靈收永生。 (加6:8)

星期六, 9月 20

[講道集] 小組系列(二十三):勉勵 Encouragement

寫作於2008.09.14
作者:蔡茂堂 牧師

  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今天要分享的課題是勉勵,什麼叫作勉勵?所有的父親在教小孩騎腳踏車時,不能一直拉住他,最終必須要放手,不然他就學不會,這就是勉勵。能夠放手,代表你對他有信心,並且即使放手,你仍一直在他身旁,必要時扶他一把,這個叫作勉勵。

Ⅰ、引言:山腰上的家 (Home on the Range)

播放一首歌給大家聽:「Home on the Range(山腰上的家)」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順流漂下
Oh, give me a home where the buffalo roam,
喔 給我個家 水牛自由倘佯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me, home on the range
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How often at night, when the heavens are bright
無數的夜晚天空閃耀光芒
With the lights from the glittering stars,
繁星點點將黑夜照亮
Have I stood here amazed and asked as I gazed
我佇立凝視內心充滿驚奇
If their glory exceeds that of ours.
星光豈可與我家相比

Oh, give me a land where the bright diamond sand
喔 給我家鄉 那裡有潔白沙
Flow leisurely down the stream
悠閒地順流漂下
Where the graceful white swan goes gliding along
白色天鵝優美的滑游其間
Like a maid in a heavenly dream
像那夢中美麗的天仙

And I would not exchange my home on the range
我不願交換那山腰上的家
Where the deer and the antelope play,
那裡有小鹿羚羊嬉戲
Where seldom is heard a discouraging word
那裡很少聽令人洩氣話語
And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The skies are not cloudy all day.
天空也不常烏雲綿密」

我們常常說要勉勵我們的孩子,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勉勵,而是不要洩他們的氣,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1)。

1970年代有一對很有名的歌手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哥哥Richard是1946年出生,妹妹Karen是1950年出生,妹妹從小就很會彈鋼琴,哥哥會打鼓,兩人的歌聲都很好,但這個妹妹在年輕時就因為一句話:「That’s Richard’s chubby sister(那是理查胖胖的妹妹)」,從此一生都在神經性厭食症中掙扎,不到三十三歲就過世。事實上,特別東方的父母總不管孩子做到如何,都覺得還不夠好,給予的總是洩氣而非勉勵。

Ⅱ、勉勵的意義(The meaning ofπαρακαλέω and 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kaleo and paramutheomai)

1. παρά(para)besides 陪在身旁

2. kαλέω(kaleo)call 高聲鼓舞

3. μυθος(muthos)say 輕聲安慰

怎麼做才是勉勵呢?今天的經文:「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這裡提到三種處於不同情況的人,我們幫助的方法也不一樣,相似的經文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11節,保羅說:「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兩句經文中「勸」和「勸勉」的希臘文都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而「勉勵」和「安慰」則是另一個相同的希臘字,叫作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παρακαλέω(parakaleo)翻譯成英文是exhort(激勵勸勉),這是當孩子開始在學習時所用的勉勵方式;但若他失敗跌倒時,你用的是παραμυθέομαι(paramutheomai),翻譯成英文是comfort(撫平安慰)。這兩個希臘字首都有一個παρά(para),意思是陪伴在他身旁(besides),就如同剛才提到的教小孩騎腳踏車,你放手卻沒有離開,這可能比之前還辛苦,陪在一旁顧著也擔心他,但你又隨時出聲鼓勵他;kαλέω(kaleo)是當對方做的好時,給予高聲鼓舞(call),但當他做的不好時,你是μυθέομαι(mutheomai),其字根μυθος(muthos)是輕輕的說(say),也就是輕聲安慰。因此,不論對方做的如何,我們都能勉勵他,或者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或者παραμυθέομαι (paramutheomai)。陪在身旁、出聲鼓勵,就是勉勵的意思。

Ⅲ、巴拿巴是勸慰子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

我們以前提過巴拿巴,他的本名是約瑟,而因為他總是勉勵人,使徒就稱他作勸慰子(Barnabas),「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徒4:36)。這個名詞就是勉勵者,希臘文是υίός παρακλησεώς(huios parakleseos),它的字根就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

1. 付出代價幫助人

他如何勉勵人呢?對於一些有困難的人,他願意付代價來幫助他們,「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4:37),這是實質上的勉勵。

2. 冒險相信悔改者

而對於一個聲名狼藉、卻決定要改變的人,巴拿巴就接納他、鼓勵他;當所有人都不敢與這樣的人來往時,巴拿巴去幫他(掃羅)作保證;當掃羅真的悔改時,全耶路撒冷的信徒都不敢相信他,巴拿巴卻是第一個敢冒險先相信對方的人,「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當我們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我們要有勇氣冒險去相信他做得到,即使明知他可能會跌倒,但願意先相信他。做一個勉勵者,就是對於曾經犯錯或表現不佳的人,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巴拿巴便是這樣勉勵著掃羅,而如今我們也才會有許多保羅寫下的重要書卷。

3. 欣賞肯定初學者

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吃飯時,你是高興於他成功地將食物塞進嘴巴,還是你嫌他弄的滿嘴都是、到處髒兮兮?初代教會在安提阿開始成立時,可能存在許多問題,使徒們差派巴拿巴去關心,結果巴拿巴看見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對焦於正面的部分,並以當時他們的表現來勉勵、勸勉,這個教會後來是越來越好。對於初學者而言,其努力及些微的進步能被看見、被肯定,這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4. 發掘栽陪潛能者

巴拿巴之後又到大數找掃羅。掃羅在大馬色時,人們要殺他,到了耶路撒冷、被接納了,仍然有人要殺他,所以掃羅就躲回大數,巴拿巴卻知道他的潛能,就去找他、鼓勵他,帶著他到安提阿一起服侍,「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5-26)。對於一個有潛能的人,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鼓勵他、給他一個機會,使他的潛能可以發展出來,這就是勉勵。

5. 接納鼓勵失敗者

對於一個剛學習騎腳踏車的人,你一放手時,他就跌的全身是傷,你是責備他的不小心,還是勉勵他下一次會做的更好?對於一個失敗的人,巴拿巴勉勵他。保羅和巴拿巴為著半路離開的馬可,兩人的看法不同,「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給予馬可一個機會,不因他的軟弱就放棄他。巴拿巴是如此會勉勵的人。

Ⅳ、誰須要鼓勵

1. 新手上路頗遲疑(Falter)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需要勉勵呢?第一,剛開始學習的人,也就是新手上路,他也許顫驚害怕、擔心自己做不好。當約書亞要從摩西手中接下重任時,想必心中很擔心,英文應該叫作Falter,這樣的人很需要我們給予勉勵。摩西就對約書亞說:「摩西召了約書亞來,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申31:7),摩西知道如何勉勵要接重任的約書亞。

2. 困難艱鉅生恐懼(Fear)

他們派了十二個探子到迦南地窺看,其中十個探子回報的是洩氣的內容,只有兩個說勉勵的話,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困難,「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足能得勝。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13:30-31)當困難太大時,很多人看見困難就心生恐懼,但迦勒和約書亞能夠勉勵安撫以色列百姓。在困難之下,勉勵能帶來極大幫助。

3. 激情過後陷憂鬱(Fatigue)

以利亞與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較量以後,耶洗別王后派人追殺他,以利亞「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初學者在成功後,也有一個危險,我們叫作「激情過後的憂鬱」,就是在想盡辦法完成事情以後,突然洩氣地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努力。這時對方同樣需要勉勵,上帝就派天使來勉勵以利亞。

4. 一敗塗地爬不起(Fail)

最後,失敗者也需要勉勵。彼得原本誇口同主下監、受死也甘心,但後來是三次發誓不認識耶穌,事後他沮喪痛悔至極。但耶穌復活以後告訴他:「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耶穌對於一個失敗的門徒,給予很大的勉勵。

Ⅴ、結論:大衛依靠耶和華 勉勵自己

有一本小小的書叫作「Beyond Ziklag(跨越洗革拉)」,我們用這個故事來作今天證道的結尾。大衛曾在洗革拉遭遇一件極大的挫敗。他打敗非利士人以後,掃羅王因嫉妒而追殺他,大衛就帶著跟隨的六百餘人逃難,後來投靠了亞吉王,住在洗革拉;當非利士人要與掃羅王打仗時,大衛為了表示對亞吉的忠心,就帶著他的人到亞弗一同列陣,這引起非利士人的爭議,亞吉王只好叫大衛回洗革拉,然而,回去才發現,整座城竟已被亞瑪力人搶劫並放火燒掉,跟隨大衛一路逃難的六百人再也撐不住,近乎崩潰放棄,決定要拿石頭將大衛打死。一個團體出事時,眾人常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領袖的頭上。這時,聖經記載的是一句短短的話:「大衛甚是焦急,因眾人為自己的兒女苦惱,說:要用石頭打死他。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撒上30:6),「心裡堅固」的英文應該是「勉勵自己」:Encourage himself in the Lord(在神的裡面勉勵他自己)。他就去找祭司亞比亞他求問耶和華,得到的是正面的回答後,就帶著這六百人繼續追趕亞瑪力人,到了比梭溪(加薩走廊南邊),已是從亞弗到洗革拉、再一路下來,六百人中有兩百個跑不動了,大衛就讓這兩百人留在比梭溪,帶著四百個人繼續追,結果遇見一個落難的埃及少年人,大衛給他吃喝,並問他是哪裡人,他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因病被撇棄;少年人因大衛給予的照顧,就領他們去找亞瑪力人,而亞瑪力人正慶賀著成功的擄掠,疏於備戰中,大衛就輕易地將其整個擊殺,並搶回及奪走所有財物。回到了比梭溪,大衛將報酬分與整個部隊,而不是只有前往的四百人。在這裡,我看見大衛不只會幫助、勉勵別人,也會勉勵自己。當我們軟弱害怕時,我們需要彼此勉勵,但即使人們都在責怪你時,你還是可以得到勉勵,因為我們有神,祂永遠會幫助我們,祂是願意勉勵我們的神。我們可以倚靠上帝,讓祂勉勵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在聖經當中告訴我們,聖靈就是一位勉勵的神。主耶穌基督,祢也常常用祢那無比的愛來勉勵我們。祢在聖經當中留下巴拿巴這個榜樣,讓我們知道,我們彼此都是在成長。我們有時對自己沒信心;有時對前面的困難感到害怕;有時我們做的很好,但隨後就整個垮下;有時我們不小心失敗了,但不論處境為何,我們仍可以互相勉勵,而就算所有的人都拋棄我們、都敵對我們,我們還是可以抬頭仰望神,因為祢是用笑臉看顧我們,祢是不斷要勉勵我們的一位神。不管我們的處境如何,求祢讓我們可以互相勉勵,也可以因祢而勉勵我們自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